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一: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

原因。

二、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

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因此本节教材内容

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

妹篇。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

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

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

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

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

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

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

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

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

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学起本节课不会太陌生,应该比较流畅。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3.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模拟实验和绘图,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

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

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观。

3.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

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使用实物演示和模拟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图表图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达到理性上的

认识。

七、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

八、教具准备:地球仪、三球仪、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等。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三球仪,转动地球。

(设问)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地球自转,同学们知道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教师归纳)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地球是运动的,运动是美妙的。正是地球有了公转,才使我们这里产生多姿多彩的四季变化。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地球公转。[板书](一)地球公转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

[板书]1.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组,推选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注意:方向为逆时针),让学生细心观察。

(教师归纳)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均为自西向东。[板书]2.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

(学生活动)按照学生的分组,继续让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让学生细心观察,认识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并让学生试着画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

(教师归纳)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时间为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合365,2422天。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板书]3.黄赤交角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察黄道面和赤道面,以及黄赤交角。(学生活动)按照学生的分组,继续让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让学生细心观察,认识黄赤交角。

[板书](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过渡)地球是个球体,再加上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产生了一系列现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等现象上。[板书]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演示实验)运用自制教具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让学生代表演示正午太阳高度,并与其他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

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板书](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教师归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

所以,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900,而且一年中有两次。

(活动探究)运用地球仪,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板书]2、昼夜长短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读二分二至全球的光照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设问)①分析二分日光照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

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教师归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②分析夏至日光照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

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教师归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阳

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③分析冬至日光照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

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教师归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阳

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学生活动)1.绘制和判读太阳光照图(指导学生绘画和判读,并提

醒学生应注意的事项)。2.认识晨昏线(指导学生认识不同时间晨昏

线的变化)

(设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地表有何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①引起同一纬度受热情况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进而产生了四季;②导致地球上不同纬度在一年中受热不同,进而产生了五带。

[板书]3、四季的更替

四季的更替的表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教师归纳)地球公转造成地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四季的变化是一种天文现象,表现为当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活动拓展)四季的划分(北温带国家普遍采用)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过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不仅使地表产生四季的变化,也产生了五带。

[板书]4、五带的划分

五带是指: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五带

(教师归纳)由于南北纬66.50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50称为南、北极圈。南、北极圈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知识小结]

随纬度变化随季节变化

形成五带四季更替

【课堂检测】

图15为日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

成下列问题。

(1)图中nas线为(晨、昏)线,

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2)a、b两点中,自转线速度较小的是,a点的昼

长为小时。

(3)此时,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单项选择)

a.长沙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

b.北京和广州的昼长相等

c.湖南正值夏季

d.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4)此时,b点地方时为点(5)此日,a、b、c三点的正午太

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篇二: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1.3 地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

[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

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

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重点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

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 [讲授过程]:

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

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

有其他许多的运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

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

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

下看的俯视图): 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二、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

圆轨道,太阳位于

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速度:a.角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b.

线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大远日点(7月初)较小

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这两种成分的叠加。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地轴

垂直于赤道平面,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度34分。

黄赤交角是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倾斜着身子围

绕太阳公转。(图1-3-6)二分二至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表格

1-3-6),二分二至时间(与近、远日点关系)二分二至图与下图之

间的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变化关系。

1.3 地球的运动(二)

[教学目的]:

4、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等概念

5、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6、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7、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

进行分析。 [重点难点]:

1、晨昏线的画法;

2、时间的计算;

3、对水平运动的物体进行分析[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我们学习地球

运动的规律,其目的还在于了解这些规律会产生哪些具有地理意义

的自然现象。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1)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我

们把它称作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夜半球,昼半

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如果人处于

昼半球中,就是他的白昼,而处于夜半球之中应该是他的黑夜。太

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光线对地平面的倾角。用当地的

太阳高度来演示昼夜半球。

处于昼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角都大于0,(都处于地平面以上)。

处于夜半球的各地的太阳高度角都小于0,(处于地平面以下)。

处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都为0度(处于地平面上)。 [问题]太

阳高度最大可以达到多少度?哪里的太阳高度是九十度?太阳直射

对于同一地点来说,一天之中什么时刻太阳高度最大?(正午)(2)地球是在不断地自转的:由于地球不断地转动,在一天之中,

地球上的人有半天在夜半球,有半天在昼半球,也就是说,我们的

昼与夜在不断地更替, [问题]昼夜交替的周期为多长时间?一太阳日,即24小时。

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人们作息的周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

由于太阳日时间不太长,所以地球表面可以被均匀加热,从而保证

了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的温度。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是昼夜交替现象,而不是昼夜现象。二、地

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1)关于零点和十二点的定义:十二点:太阳处于上中天图:

太阳总是先到达东边的人的上中天,(或者说处于东边的人总是比

西边的人先到达它们的12点),也就是说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总结: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地理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可找出如下的计算法则:已知两地的地方时之差,根据一地经度,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理经度;已知两地的经度差,根据一地的地方时,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

方时。例题:

(2)总结计算地方时的步骤:

①寻找地方时的标志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昼半球的中间经线、夜半球的中间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

在经线。

②计算标志点与所求地点的经度差,将经度差换算成时间差。

③根据计算经度差时所利用的东西位置关系,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东加西减)

地方时因经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使用起来不方便,特别是随着国

际交往的增加,地方时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很多麻烦,所以

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2、时区和区时:使用

下面的图示:中央经线和区时的解释区时的计算法则:

(1)各地所处的时区:当地纬度/15,四舍五入后得到的整数。

(2)时区差的计算: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

号相加。(3)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

时差):东加西减。

(4)日界线: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例如:(多找几个难题)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没水平方向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左右手定则。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我们称为地球偏向力。它对于地球表面的水流与气流的作用很大。

1.3 地球的运动(三)

[教学目的]:

1、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和五带的概念

2、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掌握计算不同纬度太阳高度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不同时间的晨昏线的画法学会分析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的关系

4、了解地球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重点难点]: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讲授过程]: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二分二至点的几个图判断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2、计算二分二至时的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首先找出地方时十二点

所在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

季节变化: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 4、成因:

计算几个点的日出时间

根据几个点的日出时间来计算昼长(将图转换一下~~关于昼弧与夜弧)总结此时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球球相反)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季节移动)。(承转):综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三、四季的划分:

1、我国:把地球绕日轨道分成二十四段,每一段即为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个

季节的开始。 2、欧美四季划分:把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二者的对比:

相同点:都立足于太阳辐射:同为天文四季。不同点:我国四季以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数值大小本身为标准。即: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的过度季节。);

而欧美的四季更接近实际气候的变化,如夏至日和冬至日分别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时候,但很多地方的实际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平均发生于夏至和冬至后一个月左右。 3、四季划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二十四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等。四、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表粗略地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到高纬减少的规律。

【篇三:1.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时差的计算。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

短的变化原因分析。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

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表格空白内容。

师投影表格,巡视检查指导学生自学情况,并板书课题及表格内容。板书: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

生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

地球各呈什么时针方向转动。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

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如下图所示。

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课

件显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

图1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

“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推进新课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分步显示讲述: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

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

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

个恒星日。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

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回答。

图2 图3

师若以图3中的太阳作参照点,则太阳日的长度应为e1到e3的时

间间隔(显示太阳日的长)。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

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生自转了一周多。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

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师地球自转的速度主要有线速度和角速度,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

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

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读图提出探究性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么?

生观察“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小组合作探讨以上问题,由

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师(承转)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动画“地球的公转图”,这是从地球的北极上空观测

到的公转情况。投影:

请同学们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讨论回答:问题1:地

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师问题2: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太阳是否位于这个轨道的

中心位置?太阳的位置在那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否变化呢?

生椭圆轨道图投影:

师(简单介绍椭圆的基本特征:长轴,短轴,椭圆中心,焦点)

生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因

而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师展示表格

问题3:地球公转过程中的速度是否变化呢?如果变化,有什么变

化规律吗?生是变化的。近日点最快,过后越来越慢,到远日点最慢,然后又逐渐加快。师问题4: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

生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巩固训练)

(画横线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投影逐步显示)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学

习时可采用列表对比法,加以理解掌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