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的总结概论

免疫球蛋白的总结概论
免疫球蛋白的总结概论

免疫球蛋白的总结概论

人体的内部就像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人类进化的同时不断在探索和认知自己的身体,在人类生物科技水平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很多人体生命的奥秘。其中,人体中具有免疫特性功能的免疫球蛋白就是科学家们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诸多研究成果已应用到人们的健康、生命和生活当中。

1.免疫球蛋白概述

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的动物蛋白,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它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也存在于其他体液、组织和一些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是免疫系统中免疫活性分子中的一类,因结构不同分为五类,即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球蛋白由动物免疫系统淋巴细胞产生的蛋白质,经抗原诱导转化为抗体,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功能,保护人体生命健康,从而避免人体感染病毒和生病。

2.免疫球蛋白在人体中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中所有抗体的统称,即人体所有抗体的化学基础都是免疫球蛋白,不过,免疫球蛋白并不是都具有抗体活性。所以,免疫球蛋白在人体发挥作用的主要是IgG、IgA、IgM、IgD和IgE,每一种都有自身独特的作用和机制。

(1)IgG的作用

Ig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浆细胞合成,在机体中含量高、分布广,约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总含量的75%。较其他Ig更容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弥散到组织间隙中,发挥抗感染、中和毒素及调理作用。大多数抗菌性、抗病毒性抗体都属于LgG型抗体,在临床上其对抗甲肝、乙肝、麻疹、腮腺炎病毒、破伤风和白喉抗毒素等都具有明显治疗作用。

(2)IgM的作用

IgM主要产生在脾脏和淋巴结中,主要分布于血流中,抗全身感染的作用较强。其分子量最大,是IgG的5倍,又称巨球蛋白。IgM是高效能的抗微生物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促吞噬以及凝集作用比IgG高500~1000倍。人体若

缺乏IgM可能导致致死性败血症,IgM也可中和毒素和病毒。

(3)IgA的作用

IgA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IgG,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10~20%,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血清型IgA主要是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分泌型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的粘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IgA具有抗菌、抗毒、抗病毒作用,对支原体和某些真菌也有作用。血清IgA具有多种抗体活性,如同种血凝素、抗胰岛素、抗布氏菌、抗白喉毒素、抗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等。已发现,若IgA缺乏,可伴有体内抗甲状腺球蛋白、肾上腺组织、DNA等的自身抗体水平升高。

分泌IgA对机体局部免疫,如保护呼吸道、消化道粘膜有重要作用,是抗感染、抗过敏的一道重要的免疫“屏障”。其合成功能低下的幼儿易患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老年人易患老年性支气管炎。

(4)IgD的作用

1965年,IgD从一位骨髓瘤病人血清中被发现,但迄今对其结构和功能仍知之不多。IgD主要存在于某些B淋巴细胞表面的7S免疫球蛋白,含量极低,且很不稳定,极易被蛋白酶裂解。

IgD的功能尚不清楚,有报道称IgD可能与某些超敏反应有关,如抗青霉素和牛奶过敏性抗体以及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疾病中的自身抗体,尚未证明有抗感染作用。

(5)IgE的作用

IgE又称反应素或亲细胞抗体,产生部位与IgA相似,由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分布于这些部位的粘膜组织、外分泌液和血流内。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比较稳定,不过超敏反应性疾病,如外源性哮喘、枯草热、鼻炎、特发性皮炎等患者血清IgE含量波动大。例如,花粉过敏患者在花粉季节血清IgE含量升高,花粉季节过后下降。蠕虫、血吸虫和旋毛虫等寄生虫病、某些真菌感染和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可诱导IgE大量产生。原虫感染一般不会引起IgE含量升高,某些肝病和骨髓瘤,IgE含量也异常升高。

3.免疫球蛋白在保健食品的开发

免疫球蛋白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机体免疫功能和身体健康,含

量一旦不稳定,减少或升高,都有可能会造成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

新生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各功能发育不完善,免疫球蛋白若缺失,极易受外界病毒、细菌的侵扰,发生感冒、发热、炎症、皮肤过敏等病症。老年人因年龄增大,身体各机能下降,可能影响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减少或缺失,造成免疫能力下降,引起各种免疫性疾病或非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现代年轻人因工作劳累、过度透支身体,不注重健康生活方式,也极易造成某些免疫性疾病。

临床上有注射免疫球蛋白,但价格昂贵,且吸收效果因人而异,实用性不高。同时,也有针对特定疾病起到治疗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像乙肝免疫球蛋白,也不宜人们日常补充。所以,免疫球蛋白在保健食品的开发和研发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其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的作用驱动,吸引了很多的投资者。近年来,在市场上出现诸多免疫球蛋白的保健食品,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和消费需求。

其中,以牛初乳为原材料的系列免疫球蛋白产品充斥着市场,在保健食品当中崭露头角,广为人知。

初乳,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乳”,它是所有雌性哺乳动物产后2-3天内所分泌乳汁的统称。初乳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化学组成上:与普通乳汁比较,初乳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和糖含量较低,铁含量为普通乳汁的10-17倍,维生素DH 和A分别为普通乳汁的3倍和10倍。而牛初乳,特指母牛产犊后3天内的乳汁,被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

牛初乳含有大量的免疫因子和生长因子,免疫球蛋白就是其中最多的免疫因子。经科学实验证明,牛初乳具有免疫调节、改善胃肠道、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衰老症状、抑制多种病菌等生理活性功能。牛初乳在2000年被美国食品科技协会(IFT)列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非草药类天然健康食品,被誉为“21世纪免疫之王”。

牛初乳是所有乳品中化学组成最接近人体母乳的一种天然食品,其生物功能活性成分与人类母初乳具有同源性,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4.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目前,免疫球蛋白在保健食品的应用主要用于新生婴儿和老年人提高免疫能力。对于保健食品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掌握先进科研技术保证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有效吸收,是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投入。

(1)新生婴儿对Ig的吸收受哪些因素影响

①时间的影响:新生婴儿吸收Ig的能力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刚出生时吸收能力最强,然后逐渐减弱,数天后吸收终止。

②消化道环境的影响:新生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的还很不健全,小肠处于弱酸性环境,Ig易与小肠粘膜结合,其活性大大受损。

③初乳成分的影响:初乳中高浓度的乳糖能抑制Ig的吸收,可能是高浓度的乳糖导致新生婴儿腹泻,腹泻促进已吸收的Ig被分解。

(2)免疫球蛋白加工要注意哪些因素影响

①温度对Ig活性的影响

对免疫乳中Ig的热变性的研究表明,40℃以上,温度越高,Ig的变性率就越高;当温度升到80℃时,免疫乳中的Ig全部失活。因此在加工分离制备Ig 时应考虑到加热对Ig的影响。比如,含Ig的牛初乳粉的加工常采用特殊工艺,目的是降低牛初乳的受热强度,一般不采用普通真空浓缩,而采用低温喷雾干燥技术。另外牛初乳的离心脱脂还可提高料液的蛋白质含量,增强Ig的热稳定性。

②PH对Ig活性的影响

过酸和过碱都会造成Ig的变性失活。Ig变性最小的PH应为5.6-6.6之间,Ig分离制备或加工过程,应在弱酸或中性条件下进行。

③高压处理对Ig活性的影响

高压对牛乳Ig的稳定性所作的研究表明,在200MPa处理20min,Ig活性未发生变化;随压力升高,400MPa时Ig开始变性;至700MPa时,无蔗糖存在,则Ig完全变性。蔗糖可以增加Ig对高压处理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在新生婴儿乳产品中,直接加入免疫球蛋白,新生婴儿是可以将其完整吸收的,但在成人乳产品中,比如老年人,免疫球蛋白会在小肠中被分解,以氨基酸形式被吸收,并没有免疫效果。但若加入人糖醇化合物或将Ig加工成肠溶胶囊,可使其免受肠胃侵蚀、分解。还可以在乳中加入胰蛋白酶抑制剂以及大量乳糖促进Ig的吸收。但是,在加工过程中Ig一定会有损失。若想工业化生产,需解决Ig的加工稳定性问题,以及常温保存活性易衰减,把高温、高压、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如何控制Ig的变性百分率问题尚需解决。

5.免疫球蛋白保健食品的市场价值

免疫球蛋白自被科学家发现以来,常被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比如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注射人血清或人胎盘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剂可防治麻疹、传染性肝炎等传染病。但也有很多临床应用的实效性和安全性尚待研究,如丙种球蛋白,它是血液制品,如果在来源上把关不严,反而造成血源污染,使健康人体传染上疾病,况且对人体来说,外来的丙种球蛋白毕竟是“异物”,个别人注射后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因此,把丙种球蛋白作为强化剂、补药来使用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想通过反复注射该药来长期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也是不可能的。

经调查研究发现,免疫球蛋白保健食品在市场上呈消费人群集中,消费需求高,消费产品种类少的特点。

免疫球蛋白保健食品的消费人群主要是中青年人,购买目的是为家中小孩或老年人食用。新生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儿童免疫功能弱,老年人免疫力下降,通过食用含Ig的保健食品来补充人体所需免疫球蛋白,增加体内免疫因子成分,起到人体免疫的功能作用,提高身体抗菌抗感染能力。

免疫球蛋白的消费需求高,每年市场规模都在增长。因环境气候变化、空气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等影响,现代人体内的免疫因子不断遭受破坏,免疫因子活性降低,免疫功能降低,造成人体极易被病毒和细菌侵入,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人们对环境因素造成身体亚健康或疾病的认知越来越高,通过外界适当补充身体所缺的物质由内而外的从根本上解决和预防疾病的观念越来越强。免疫系统是人体自身抵抗外界伤害和疾病发生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免疫球蛋白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因子,其保健食品的市场消费需求与日俱增。

但是,免疫球蛋白因其特殊特性很难加工,生产过程中其活性和数量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同时,受科研技术的限制,免疫球蛋白的保健食品产品种类很少,目前市场上出现比较多的是牛初乳。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其Ig含量成分标准不得低于10%,但是从根本上仍无法管控。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在保健食品的市场价值非常巨大,且前景十分广阔。如果能够在科研上大力投入,掌握其制备和加工的核心技术能力,找到更加优质的原材料,使保健食品中Ig能稳定保存,相信产品一定会在市场上形成一股消费旋风。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生物技术概论测验考试复习题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 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2、基因组DNA文库:将某一种基因DNA用适当的限制酶切断后,与载体DNA重组,再 全部转化宿主细胞,得到含全部基因组DNA的种群,称为基因组DNA文库。 3、蛋白质工程是指: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在目标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上引入突变,从而改变 目标蛋白的空间结构,最终达到改善其功能的目的。 4、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基因进行切割并与一定的载体连接,构成重组DNA分子并导入 相应受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使目的基因大量扩增或得到相应基因的表达产物或进行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简单概括,就是将外源目的基因与载体重组后再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5、发酵工程: 是发酵原理与工程学的结合,是研究由生物细胞(包括动植物、 微生物)参与的工艺过程的原理和科学,是研究利用生物材料生产有用物质,服务于人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6、基因和基因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片段称为基因(gene)。一个生 物体的全部DNA序列称为基因组(genome) 5、载体:把一个有用的目的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送进受体细胞中去进行繁殖或表达的工具称为载体。 6、cDNA文库:即由mRNA经过反转录成cDNA,然后来构建文库,构建的文库不包含内 含子。 7、转化: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称之为转化。 8、重叠基因:一个基因序列中,含有另一基因的部分或全部序列。 9、基因组文库: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载体贮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10、细胞工程:以生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为研究对象,运用工程学原理,按照预定目标,改变生物性状,生产生物产品,为人类生产或生活服务的科学。 11、.外植体:指用于离体培养的活的植物组织、器官等材料。 12、愈伤组织: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分生能力的一团不规则细胞,多在外植体切面上产生。 13、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不经过有性过程,两种体细胞原生质体相互融合产生杂种的方法。 14、悬浮培养:是将植物游离细胞或细小的细胞团,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方法。 15、原生质体:指除去细胞壁的细胞或是说一个被质膜所包围的裸露细胞。 16、传代:将细胞从一个培养瓶转移到另外一个培养瓶即称为传代或传代培养。 17、原代培养:也称初代培养期。从体内取出组织接种在培养瓶中培养到第一次传代前阶段,一般持续1-4周。 18、细胞系:经过再培养后而形成的具有增殖能力、特性专一、类型均匀的培养细胞。 19、细胞株:将所得到的纯净细胞群,以一定的密度接种在lmm厚的薄层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平板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团,尽可能地使每个细胞团均来自一个单细胞,这种细胞团称为“细胞株”。 20、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它可以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高一生物期末教学总结

高一生物期末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新课改转眼一年过去了,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反思与总结过去一学期的教育教学行为,现将本学期我的教学情况作一总结。 一、针对新课程,认真研究,精心设计。 本学期是我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第二年,我担任高一3班、7班两个班的生物教学。为了能够胜任新课程的教学任务,早在本学期开始,我们备课组的三位老师,就分别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开学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诸如:高一学生新开生物课不适应、原有的教学设计无法适应新课程教学等诸多问题。为了全面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组首先改革了教案模式,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流程。并且,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能够充分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课堂上,能够在体现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合理、适度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等活动。此外,在月考命题及日常习题训练中,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经过一学期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已经基本适应了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比较显著,在教研室组织的视导检查中,我们的备课、上课质量均获好评。 二、应对新问题,积极研讨,交流合作。 如前所言,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相当多的问题。从课程层面看,主要有:1、教学时间严重缺乏,课程标准在设置课程开设学时时,未将学校组织的月考等考试考虑在内。而且,也未能给学生的实验安排充裕的时间。2、有些探究性活动在中学无法开展,或者勉强开设困难很大。3、教学内容的结构性不强。4、有些课程内容安排的顺序需要斟酌等等。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利用集体备课和其他课内外时间,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讨论。开学初遂向级部申请,每二周增加一课时,并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争在课内多解决些相关问题。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在备课时,都作了相应的调整,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组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为了完善和增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专门设计了与课堂教学配套的学案,并有针对、有选择的在实验室开展了多项探究活动。教学上的合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本学期,我们利用学校组织的听课月等活动,在备课组内外开展了广泛的听课活动,听课共计10余次,开设新课程研讨课3节,利用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此外,陈维老师还作为市生物学科的唯一代表在市教学研修基地开设了一节新课程的示范课,广受好评。 三、面对新学生,主动关心,关注全体。 高一年级的生物课对学生来说教材是新的,而对教师来说,学生更是“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对蛋白质、核酸等知识的学习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生物技术导论 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性成分的作用将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服 务社会的技术。 2、基因组(genome):基因组是一种生物体或个体细胞所具有的一套完整的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生物的基因组一般以染色体 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或细胞核中。 3、抗体(antibody):抗体是由抗原刺激B细胞经分化增殖形成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是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具有多方面 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4、肿瘤(tumor):肿瘤是由异常增殖而形成的细胞群,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细胞增殖与凋亡失控,扩张性增生形成新生物。 5、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就是在体外,将不同的基因通过切割、连接,形成杂合片段,插入到合适的载体上形成重组分子, 转化到宿主细胞中。 6、治疗性克隆(therapeutic cloning):是指出于治疗目的而克隆人的胚胎,提取胚胎干细胞,并使干细胞定向发育,培育出健康的、可 以修复或替代坏死受损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这些被培养出来的组织细胞或器官的移植而治疗疾病。 7、干细胞(stem cell):干细胞是来自于胚胎、胎儿或成体内具有在一定条件下无限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能产生表现 型与基因型和自我完全相同的子细胞,也能产生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已特化的细胞,同时还能分化为祖细胞。 选择: 1、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和裸细胞。 2、获得性免疫的特点:具有特异性、多样性及记忆性。 3、HIV繁殖的关键步骤:蛋白质的合成、病毒基因核酸的复制。 4、基因扩增、基因测序和基因重组是三位一体的实验方法,构成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基础。 5、在传统的基因重组中,需要三大工具: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载体。 6、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包括:转化、转染、接合以及电穿孔和显微注射等。 7、干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悬滴培养法、培养瓶培养法、旋转管培养法、灌注小室培养法、培养板培养法。 填空: 1、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2、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 4、一种物质对某一机体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与该物质的三个特征有关:异物性、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化学结构。 5、艾滋病的临床反应:急性HIV感染期、无症状HIV潜伏期、艾滋病期。 简答: 1、病毒的特征:1)形态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2)无细胞结构,有大分子特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并且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3)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组分;4)在宿主细胞的协助下,以核酸和蛋白质等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5)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可形成结晶,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6)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7)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7选5) 2、艾滋病的预防措施:针对不同的艾滋病易感场所,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措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1)一般预防措施,包括健康教育、输血筛选策略、避孕套的使用、针具交换、美沙酮维持法;2)免疫接种,有效的疫苗不仅可以诱导出中和抗体,还可以产生细胞介质的细胞免疫应答,才能阻止感染的建立,或阻断游离的或与细胞结合的病毒的传播。3)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我国法律规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主要在社区进行管理。4)国境检疫。 3、传统的基因重组技术的基本步骤:1)DNA的限制性酶切反应;2)DNA片段的连接反应;3)重组DNA分子的转化;4)转化细胞的扩增培养;5)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4、纳米生物学的两个含义:一方面是用先进的物理学、纳米科技手段研究生物学基本问题,即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学;另一方面是向生

七年级生物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生物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生物期末教学工作总结》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请下载。篇一: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我担任的工作是七年级(39、40)班的生物教学。本学期讲授义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三、在教学方面 1、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参考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学校下发的《新课标教案》、自己选购的资料《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和《解题决策》四本资料书备好每节课,思想汇报专题充分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把握重难点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收集生活中的实例,发生在人身上的生命现象,引起的疾病等。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课前准备好演示实验、自制肾小球模型、提前选用教具模型等。 ⑵课堂上的情况。 本学期的内容与学生身体发育密切相关,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学习有着很高的兴奋性,也充满的好奇心,致使课堂难以把握控制,因此,在进行第一章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我必须谨慎用词,充分调动自己的应变能力来应答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起哄、混乱、吵杂状况。其余内容的教学也同样要做到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一定要注意简洁明了,基本克服了以前重复罗嗦的毛病。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生物技术概论复习题

生物技术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细胞融合:两个或多个细胞相互接触后,其细胞膜发生分子重排,导致细胞合并、染色体等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P55 2、干细胞:动物胚胎及某些器官中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重建、修复病损或衰老组织、器官功能的理想种子细胞。P81 3、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P60 4、目的基因:在基因工程设计和操作中,被用于基因重组、改变受体细胞性状和获得预期表达产物的基因。P37 5、固定化酶技术:将酶素服在特殊的相上,让它既保持酶的特有活性,又能长期稳定反复使用,同时又可以实现生产工艺的连续化和自动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载体结合法、共价交联法和包埋法。P126 6、工程菌: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一般称为“工程菌”。P114 7、转化: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法使外源裸露DNA进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稳定维持和表达的过程。P43 8、胚胎分割;借助显微操作技术或徒手操作方法切割早期胚胎成二、四等多等份再移植给受体母畜,从而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生物学新技术。173 9、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殊核苷酸序列,并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使每条链一定位点上的磷酸二脂键断开,产生具有5’-磷酸基(-P)和3’-羧酸(-OH)的DNA片段的内切脱氧核糖核酸酶。P21 10、SCP :单细胞蛋白,生产蛋白质的生物大都是单细胞或丝状微生物个体,而不是多细胞复杂结构的生物。P184 11、外植体:即能被诱发产生无性增殖系的器官或组织切段。P56 12、生物传感器:用生物活性物质做敏感器件,配以适当的换能器所构成的分析工具。P136 13、基因芯片:利用反相杂交原理,使用固定化的的探针阵列样品杂交,通过荧光扫描和计算机分析,获得样品中大量基因及表达信息的一种高通量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又称为DNA芯片P49 14、脱毒植物:用脱毒剂除去寄生病毒的植物。P68 15、植物次级代谢产物:许多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后,产生并大量积累次生代谢产物,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植物次生代谢途径是高度分支的途径,这些途径在植物体内或细胞中并不全部开放,而是定位于某一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器中并受到独立的调控。 16、基因治疗:指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P240 17、生物能源: 18、单克隆抗体: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在体外大量培养融合细胞,由融合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优点:特异性强、成分均一、灵敏度高、产量大和容易标准化生产。)P226 19、RNA反义技术: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RAN分子,它不能编码蛋白质,但它的核苷酸顺序与某种mRNA可互补配对,所以这种反义RNA可与mRNA结合配对从而干扰mRNA的翻译,使相应的基因不能表达。P243 20、HGP: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P245 二、基础知识 1、基因工程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P12 ①不同基因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②基因是可以切割的;③基因是可以转移的;④多肽与基因之间存在对应关系;⑤遗传密码是通用的;⑥基因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七年级生物期末教学总结五篇

七年级生物期末教学总结五篇 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自学再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环境与条件的制约,缺乏大环境的熏陶,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那七年级生物教学总结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七年级生物教学总结的文章,欢迎参考和借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有幸在____担任七年级1—4班4个班的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感觉紧张、忙碌而充实,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感觉收获很多。这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生物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与学生共成长。为了更好的做好下一学期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我每周12节课,备了43个教案,精心编制了3个复习学案,同时认真梳理同备课组的编制的复习学案,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单元考试并认真批改,结合学生出错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教补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的研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参加了区级讲课比赛,成立了生物兴趣小组,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评课。 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把课

堂教学作为学生主动探索生物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发展的过程。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改变教法、学法。备课时,针对各班实际情况,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回顾、反思自己上课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以这样的方式积累教学经验和吸取教训。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突出教学的过程性,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在学校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感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带的四个班级学生比较喜欢上生物课,在班主任的精心管理和自己的要求下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考试成绩较好。 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如课堂纪律应要求再严格些,同步的检查和落实应再及时些,课代表和小组长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不够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七年级生物教学总结2 本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生物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代换系:是指受体材料的染色体被外源染色体取代后形成的个体。 2.基因工程:是根据预先设计要求,借助实验室技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体中,使后者定向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或者生产某种产品。 3.遗传标记:是指可遗传的、特定的、易于识别的生物体特性。 4.细胞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具有该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离体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5.不对称杂交:在原生质体融合前,利用X 射线等处理其中的一个亲本,使其核基因组失活,然后用这种失活的原生质体与正常或者经过化学处理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这种原生体融合方式叫不对称杂交。 6.异附加系:是指添加了外源染色体的个体。 7.遗传工程:是根据预先设计要求,借助实验技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或者基因组转移到另一个体中, 使后者定向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或者生产某种产品。 8.细胞学标记:是指某个体或者物种特有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带型特性。 9.外植体:是指从特定生物体上切取下来、用于组织培养的离体材料。 10.不对称杂种:在不对称杂交交时,供体原生质体只给受体原生质体提供其基因组中的少量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并与受体原生质体的完整基因组染色体共存。这种不对称杂交所产生的融合细胞,叫不对称杂种。 11.共抑制:当受体被导入一个与受体内某基因同源的基因时,导入的基因及受体中与外源同源的基因的表达都可能减弱的现象。 12.遗传累赘:当一条载有目的基因的外源染色体导入受体后,受体往往表现出供体亲本的某些不良特性的现象。 13. 愈伤组织:是指在培养或自然条件下植物细胞经脱分化不断增值形成的由薄壁细胞组成的不定组织。 14.染色体组:维持某一物种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也是该物种发生数目变异时所所需的最低数的一套染色体。 15.原生质体:是指去掉纤维素外壁的具有生活力的裸露细胞。 二、简答题 1. 请你说明互补选择(杂种体细胞选择方法)的原理。 互补选择法是利用天然或者人工诱发的营养缺陷型及抗性突变细胞对异核体进行选择。以烟草双突变体杂种体细胞选择为例,该双突变体(硝酸还原酶缺陷突变、链霉素抗性突变)在含有还原态氮和链霉素的培养基上能正常生长。如果利用这个双突变体的原生质体与另一无选择性标记的亲本原生质体融合,融合产物置于加有链霉素、但不加还原态氮的培养基上。双突变体的同核体由于缺乏硝酸还原酶不能正常生长;另一亲本的同核体由于不抗链霉素,也不能生长;只有同时含有双方遗传物质的异核体才能正常生长,从而可达到筛选异核体的目的。 2. 请你用一简单的示图说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原理。 3. 请你简要说明,目前基因工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七年级生物期末教学总结

七年级生物期末教学总结 七年级生物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有幸在____担任七年级1—4班4个班的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感觉紧张、忙碌而充实,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感觉收获很多。这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生物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与学生共成长。为了更好的做好下一学期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我每周12节课,备了43个教案,精心编制了3个复习学案,同时认真梳理同备课组的编制的复习学案,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单元考试并认真批改,结合学生出错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教补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的研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参加了区级讲课比赛,成立了生物兴趣小组,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评课。 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主动探索生物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发展的过程。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改变教法、学法。备课时,针对各班实际情况,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回顾、反思自己上课时的切

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以这样的方式积累教学经验和吸取教训。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突出教学的过程性,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在学校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感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带的四个班级学生比较喜欢上生物课,在班主任的精心管理和自己的要求下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考试成绩较好。 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如课堂纪律应要求再严格些,同步的检查和落实应再及时些,课代表和小组长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不够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七年级生物教学总结2 本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期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小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检测即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体或利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由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均可通过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诱导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内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 细胞的克隆扩增,并分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由于抗体-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的特点,这种检测可以定性、定位和定量地检测某一特异的蛋白(抗原或抗体)。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最初的免疫检测方法是将抗原或抗体的一方或双方在某种介质中进行扩散,通过观察抗原-抗体相遇时产生的沉淀反应,检测抗原或抗体,最终达到诊断的目的。这种扩散可以是蛋白的自然扩散,例如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就是在凝胶中混入抗体,制成含有抗体的凝胶板,而将抗原加入凝胶板预先打好的小孔内,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凝胶自然扩散,当一定浓度的抗原和凝胶中的抗体相遇时便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比。 利用蛋白在不同酸碱度下带不同电荷的特性,可以利用人为的电场将抗原、抗体扩散,例如免疫电泳试验和双向免疫电泳。免疫电泳首先将抗原加入凝胶中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次分散开。然后沿电泳方向平行挖一直线形槽,于槽内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的混合抗体,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自然扩散,形成沉淀线。然后利用标准的抗原-抗体沉淀线进行抗原蛋白(或抗体)的鉴别。上述的方法都是利用肉眼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因此灵敏度有很大的局限。比浊法引入沉淀检测产生的免疫比浊法就是利用浊度计测量液体中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浊度,根据标准曲线来计算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可对抗原、抗体进行定量的检测。

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工作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工作总结 时如白驹过隙,东逝流水。转眼间这个学期已来到末尾。作为一位生物老师的你在这个复习阶段有什么总结呢?下面是由出guo为大家精心的“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工作总结”,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学期来,本人思想健康上进,热爱祖国,热爱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服从组织安排,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本人这学期担任初2C206,C207的教学工作。下面是本人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几点总结。 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 * 教好。如在备课过程中,我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 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备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等。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以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这学期才开始的生物实验考试,我围绕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对实验内容进行预演,培养实验课小能手,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充当老师的角色。 面临初中的会考,我认真分析会考考纲要求,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教学中每一节都精选对应的课堂练习,强化记忆,以达到知识点节节清、章章清。继续加强课堂管理要求,如课前检查课本资料,定期检查学生的笔记和复习资料。会考前一个多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答疑,补差、抽背等 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在今年的会考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 * ,有些学生对生物学科仍不够重视,上课懈怠,不集中精力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再加上教师所教班级较多,所以教师有时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因此对学生的分层教学有时做得不够到位。照顾大多数学生时,优生没事干的情况也存在。另外,新教材文字少,要讲的内容不多,到底要讲多深多透,对教师来说,也有些困惑。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学习心得体会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学习心得体会 拿到这本书后随便翻看了一下,其中很多内容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深入的学习过,刚开始觉得这门课程没必要开,后来学习完了以后觉得对以前的课程有归纳总结的作用,觉得不错,但是我认为应该在大一上才好,当时觉得应该上一点关于专业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的课程。这是我在开始写心得之前的一点看法现将个学期以来学习《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在学习方法 上对于这门课程,在我来看应该是一门综述类型的科目,内容繁杂但是相对来说都比较浅不会在每个点上点的太深,所以针对这个特点,我觉得一概在上课的时候跟老师很好的互动这样就够了,学习之余可以试着写一个章节提纲,或者画一张各个知识的关系图谱,记得我在学习生物化学的时候做过一张个中循环之间的一个结构关系图,复习的时候可真派上大用场了,关于记笔记我该说几句,如果要的高分还是乖乖的记笔记,但是我习惯上课看书再听听老师讲课这样比较好,如果记笔记我可就不能专心了,不过我的笔记还是记了——-课后的功劳啊。 二,对于王老师的教学方式的一点认识这学期是王中风老师代我们这门课程,其中有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给我们一次做“教受者”的机会,这样增加了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锻炼了一些演讲交际的能力还有就是对ppt的应用有所提升,别看这点不起眼,到将来找工作的时候就知道重要了,古人不是说过--不以善小而不为吗?所以还是认真做好没一个“善事”。不过也有 一些不足之处就是:很多同学上讲台的时间太少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我还有一个设想可以把这个推广的全院去,设置一个“合肥学院百家讲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演讲的平台,可以讲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自己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看法,比如:今大学生就业,大学生使用网络,或者可以讲述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成就分享经验,我觉得这样会更好,虽然现在都强调交流,可是我们跟我们周围的人的交流还是相当少的。我还有一个感觉,王老师是我见过的比较严格的老师,从笔记,上课点名,对布置任务(文章格式,字体,引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要求)都做了很严格的要求,很多同学都觉得老师这样要求太夸张了,不过仔细想来觉得对我没是有好处了的,因为将来不管是再学习或者工作都需要这样的品格。 三,生物技术的学习对我们今后的作用以及影响 过去学历史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简史,那是因为什么我们对历史没有深入学习过,简史是一个概要,可以帮助我们去在众多繁杂的内容里面理出一个框架来,生物技术导论做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框架性的学科也起着和简史一样的作用,但是生物技术导论比简史更有意义,因为简史仅仅是对历史的简要的概述,而生物技术作为一个前沿的学科,他的很多秘密还不为我们所了解,所以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不仅有概述的左右还有启迪我们心智,做出一些方向型的指引,思想是做科学的前提,唯物主义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蔚蓝的天空,生物技术导论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构画蓝图。从小的方面说,这门课程为什么我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只是做了一个蓝图,靠着这张蓝图我们将能更加高效有条不紊的学习这个专业。 结语:首先感谢王老师一个学期以来兢兢业业的为什么讲述这门重要的课程,再祝愿我和我的战友将来在生物技术的方向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