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雪先生治肾经验四则(1)

程门雪先生治肾经验四则(1)
程门雪先生治肾经验四则(1)

肾损伤诊断治疗指南

肾损伤诊断治疗指南

一、概述 肾损伤(injury of kidney)发病率约在每年5/100 000。 72%见于16~44岁的男性青壮年[1],男女比例约3:1[2],在泌尿系统损伤中仅次于尿道损伤,居第二位, 占所有外伤的1%~5%, 腹部损伤的10%[1,2]。 以闭合性损伤多见,1/3常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 当肾脏存在积水、结石、囊肿、肿瘤等病理改变时,损伤可能性更大。

二、损伤原因 1. 闭合性损伤 90%是因为车祸,摔落,对抗性运动,暴力攻击引起[1,2,3]。肾脏是腰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第二位容易受伤的器官,大部分损伤程度较轻,III级或III级以上的损伤占4%,其中肾裂伤、肾血管损伤占10%~15%,单纯的肾血管损伤小于0.1%。快速减速性损伤可能引起肾动脉闭塞[1,4,5]。 2.开放性损伤主要是锐器损伤、枪弹伤等引起。有94.6%的穿通伤合并邻近器官的损伤,且67%为III级或III级以上的损伤。高速穿通伤(速度大于350米/秒)引起的组织损伤程度较低速穿通伤更为严重[1,6,10]。

三、分类 (一)病理分类 1.肾挫伤仅局限于部分肾实质,形成肾淤斑和(或)包膜下血肿,肾包膜及肾盂粘膜完整。 2.肾部分裂伤部分实质裂伤伴有包膜破裂,致肾周血肿。 3.肾全层裂伤实质深度裂伤,外及包膜,内达肾盂肾盏粘膜,常引起广泛的肾周血肿、血尿和尿外渗。 4.肾蒂损伤肾蒂血管或肾段血管的部分和全部撕裂;也可能因为肾动脉突然被牵拉,致内膜断裂,形成血栓。

(二)临床分类 国内一般将肾挫伤及肾部分裂伤归为轻度肾损伤,其他为重度肾损伤。 1996年美国创伤外科协会器官损伤定级委员会(AAST)制定的肾损伤分级方法跟治疗密切相关[7,8,9],已为大多数治疗机构所采用,故本指南推荐使用此分类方法(表3,图1)。

KDIGO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实践指南中文版

KDIGO的AKI临床指南 Kidney International 2012; 2(Suppl): 1 推荐意见的强度 分级 意义 患者临床医生政策 1级“我们推荐”你的医院中大多数患者 应当接受推荐的治疗措 施,仅有少数患者不然 大多数患者应当接受推 荐的治疗措施 推荐意见可以作为 制订政策或行为评 价的参考 2级“我们建议”你的医院中多数患 者应当接受推荐的 治疗措施,但很多 患者不然 不同患者应当有不 同的治疗选择。每 名患者需要得到帮 助,以便作出与其 价值观和意愿相符 合的决策 在制订政策前,很 可能需要对推荐意 见进行广泛的讨 论,并有利益攸关 方参加 支持证据的质量 分级 证据质 量 意义 A 高我们相信真正疗效与疗效评估结果非常接近 B 中 真正疗效很可能与疗效评估结果接近,但也有可能两者 存在显著差别

C 低 真正疗效可能与疗效评估存在显著差别 D 很低 疗效评估结果非常不肯定,常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推荐意见总结 推荐意见 推荐级别 2. AKI 定义 2.1 A KI 的定义与分级 2.1.1 AKI 的定义为以下任一 ? 48小时内SCr 增加≥ 0.3 mg/dl (≥ 26.5 μmol/l);或 ? 已知或推测在过去7天内SCr 增加至≥ 基础值的1.5倍;或 ? 尿量< 0.5 ml/kg/h x 6 hrs 未分 级 2.1.2 根据以下标准对AKI 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表2) 表2 AKI 的分级 分级 血清肌酐 尿量 1 基础值的1.5 – 1.9倍 或 增加≥ 0.3 mg/dl (≥ 26.5 μmol/l) < 0.5 ml/kg/hr x 6 – 12 hrs 2 基础值的2.0 – 2.9倍 < 0.5 ml/kg/hr 未分级

输尿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年全文版[精品文档]

输尿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 主编: 叶章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副主编: 张晓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虹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凌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兴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程跃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宁波第一医院 陈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陈志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邓耀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小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刘国庆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妇幼保健院)刘贤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米其武东莞市人民医院 王树声广东省中医院 吴忠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杨江根深圳市人民医院 曾国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中心 张选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张永海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

目录 一、输尿管结石的分类 二、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方法 三、输尿管结石的治疗 四、特殊类型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 一、输尿管结石的分类 ㈠输尿管的分段 确定输尿管的分段有利于输尿管结石的定位,从而指导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的输尿管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依输尿管行程中的三个生理狭窄,将输尿管分为三段;另一种分段为影像学分段,以骶髂关节为界,也将输尿管分为三段,下面分别介绍。 1.解剖学分段 输尿管上起自肾盂,下终止于膀胱三角,全程粗细不均,有三个生理狭窄。第1个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的移行处,直径约为0.2cm;第2个狭窄位于输尿管跨髂血管处,直径约0.3cm;第3个狭窄在进入膀胱内壁处,此三个狭窄是尿路结石容易嵌顿处。依此三个狭窄,可将输尿管分为上、中、下三段,称为腹段、盆段、膀胱段。腹段自肾盂输尿管交界处,到跨越髂动脉处;盆段,自髂动脉到膀胱壁;膀胱段,自膀胱壁内斜行至膀胱粘膜、输尿管开口。 2.影像学分段 在临床工作中,为了便于影像学上输尿管结石位置的描述,通常也将输尿管分为三段,其分段标志为骶髂关节。第一段即上段输尿管,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到骶髂关节的上缘;第二段即中段输尿管,从骶髂关节上缘到骶髂关节下缘;第三段即下段输尿管,从骶髂关节下缘处开始穿过盆腔终于膀胱。 以上两种分段方法各有特点,解剖学的分段更适合于解剖学研究和开放结石手术,影像学分段方法更为放射科医生和泌尿外科医生所熟悉。有鉴于目前输尿管结石的主流治疗手段为输尿管镜、经皮肾镜(PNL)、SWL以及腹腔镜等微创治疗方法,因此推荐使用影像学分段方法。其中约有70%为输尿管下段结石[1,2],

急性肾损伤 诊断与治疗指南

简介 急性肾损伤是常见并且治疗费用高昂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急性肾损伤通常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学会如何发现具有发病风险的患者并开始预防性治疗很重要。在急性肾损伤的初期或者中期得到迅速地诊断和治疗,可以防止患者发生不可逆的肾损害。 现在已经使用术语急性肾损伤代替了术语急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功能障碍的所有阶段(从肾功能的微小改变至依赖透析的阶段)。急性肾损伤的特点是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导致尿素和肌酐突然并且持续升高。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包括: * 咼钾血症 *肺水肿 ?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肾损伤有多常见? 急性肾损伤越来越常见。它每年影响成年患者的比例为500/1,000,000 ,其中每年每1,000,000人中有200名患者需要透析。随着年龄增长,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升高,尤其以80-89岁人群发病率最高(每年1,000,000 人中占950人)。 急性肾损伤占入院诊断的1%,7%以上的住院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其中大部分是原有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死亡率 患有急性肾损伤且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期间死亡率约是50%,在重症或者败血症患者中可能达到75%以上。尽管在支持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过去几十年里该病的存活率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越来越多的年老、基础疾病严重的患者得到了转诊治疗。 分类 直至最近急性肾损伤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这造成比较和解释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评估临床干预措施时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2年引入了RIFLE (肾功能障碍风险期、肾损伤期、肾功能衰竭期、肾功能丧失期和肾脏疾病终末期)分类系统。RIFLE根据临床参数(尿量)和实验室检查(肌酐)将急性肾损伤分为三个递增的肾功能障碍水平,根据肾功能丧失的持续时间分为两个预后。 RIFLE的分类方法已经通过验证。它使用方便,是有效的死亡预测因素。由于血清肌酐的轻微变化都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结果(例如住院死亡率),因此在2005年修订

肾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新版共识(完整版)

肾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新版共识(完整版)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肾性贫血的流行病学资料与治疗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为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共识专家组借鉴国际指南,对慢性肾脏病(CKD)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肾性贫血评估频率 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Hb;测量频率根据透析方式、有无贫血和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情况而定,见图1。

图1 贫血检测频率 1. 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无贫血者,CKD1~3期至少每年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4~5期至少每6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2. 腹膜透析患者:无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3. 血液透析患者:无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4. 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初始治疗阶段,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 次;维持治疗阶段,非透析患者和腹膜透析患者,至少每3 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 次;血液透析患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铁剂治疗 指征和用药途径

1. 对ND-CKD贫血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或(和)铁蛋白≤100 μg/L 时需要补铁。可尝试进行为期1~3个月的口服铁剂治疗,若无效或不耐受可以改用静脉铁剂治疗。 非透析患者的补铁途径取决于铁缺乏/贫血的严重程度、静脉通道的建立、口服补铁的治疗反应、口服铁剂或静脉铁剂的治疗耐受性以及患者依从度等。 图2 铁剂治疗指征与给药途径 2. 对PD-CKD贫血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或(和)铁蛋白≤100 μg/L时需要补铁。虽可先口服铁剂,但其疗效不如静脉铁剂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专家共识 肾脏受累是多发性骨髓瘤(MM)的常见并发症,根据肾损伤定义的不同,MM患者初诊或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发生肾损伤的比例为20%-50%,其中约半数肾功能可完全逆转,而其余可能演化为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约2%-12%MM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虽然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MM的诊疗指南,但国内尚缺乏规范的、系统的MM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近日,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协作组结合国内临床实践,制定了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具体内容如下: 一、疾病概述 MM肾损伤以管型肾病最常见。MM患者肾小球滤过的轻链超过近端小管最大重吸收能力,到达远端肾小管的轻链,在酸性小管液中与Tamm-Horsfall蛋白(THP)形成管型,阻塞远端小管,其成分还包括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围绕以炎性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同时,轻链对近曲小管细胞有直接毒性,可致成人获得性范可尼综合征。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综合征、脱水、肾毒性药物、对比剂等可能诱发和加重MM 患者肾损伤。据文献报道,肾小球损害如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和轻链型肾淀粉样变分别占MM肾脏病理类型的22%和21%,值得注意的是,肾活检显示少数患者肾损伤病因与MM无关。 二、主要临床表现 1.慢性肾脏病(CKD): 尿中长期排出轻链可致慢性肾小管功能损害,出现尿浓缩及酸化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发生范可尼综合征,骨髓瘤管型所致慢性小管间质病变常导致不同程度的CKD。近半数MM患者就诊时已存在肾功能不全,贫血出现早,与肾功能受损程度不成比例,多无高血压,双肾体积一般无明显缩小。蛋白尿发生率60%-90%,较少伴血尿,部分患者尿常规蛋白阴性或少量,但24 h定量为中、大量尿蛋白(轻链蛋白)。肾病综合征不常见,如发生应注意排除肾淀粉样变或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 2.急性肾损伤(AKI): 可发生在肾功能正常或慢性肾衰竭基础上,管型肾病是最常见病因,常因脱水、感染、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药物及对比剂等诱发,病死率高。其他AKI病因还包括肿瘤细胞浸润肾实质、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病等。 临床上如有下述表现应考虑MM肾损伤的可能:(1)年龄>40岁不明原因肾功能不全;(2)贫血和肾功能损害程度不成正比;(3)肾病综合征无血尿、高血压,早期伴贫血和肾衰竭;(4)早期肾功能不全伴高血钙;(5)ESR 明显增快,高球蛋白血症且易感染(如泌尿道、呼吸道等);(6)24 h尿蛋白(多)与尿常规蛋白(少或阴性)检测不一致。 三、MM肾损伤的诊断标准 IMWG和NCCN指南对MM肾功能损害的定义为:血肌酐>176.8 mmol/L(2 mg/dl),或内生肌酐清除率(Ccr)<40 ml/min。对肾功能平稳的慢性肾损伤MM患者,推荐基于肌酐检测并应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

急性肾损伤临床指南中文版

急性肾损伤(AKI)临床指南 推荐意见的强度 分级意义 1级“我们推荐”你的医院中大多数患者应当接受推荐的治疗措施,仅有少数患者不然2级“我们建议”你的医院中多数患者应当接受推荐的治疗措施,但很多患者不然 支持证据的质量 分级证据质量意义 A 高我们相信真正疗效与疗效评估结果非常接近 B 中真正疗效很可能与疗效评估结果接近,但也有可能两者存在显著差别 C 低真正疗效可能与疗效评估存在显著差别 D 很低疗效评估结果非常不肯定,常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推荐意见总结 推荐意见推荐级别 2. AKI定义 2.1 AKI的定义与分级 2.1.1 AKI的定义为以下任一 ? 48小时内SCr增加≥ 0.3 mg/dl (≥ 26.5 μmol/l);或? 已知或推测在过去7天内SCr增加至≥ 基础值的1.5倍;或? 尿量< 0.5 ml/kg/h x 6 hrs 未分级 2.1.2 根据以下标准对AKI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表2) 表2 AKI的分级 分级血清肌酐尿量未分级

1 基础值的1.5 –1.9倍或 增加≥ 0.3 mg/dl (≥ 26.5 μmol/l)< 0.5 ml/kg/hr x 6 –12 hrs 2 基础值的2.0 –2.9倍 < 0.5 ml/kg/hr x ≥ 12 hr s 3 基础值的3.0倍或 肌酐升高至≥ 4.0 mg/dl (≥ 353.6 μmol/ l) 或 开始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或 年龄< 18岁时,eGFR下降至< 35 ml/min/ 1.73 m2 < 0.3 ml/kg/hr x ≥ 24 hr s 或 无尿≥ 12 hrs 2.1.3 应当尽可能确定AKI的病因未分级 2.2 风险评估 2.2.1 我们推荐根据患者的易感性和暴露情况对AKI的风险进行分级 1 B 2.2.2 根据患者的易感性和暴露情况进行治疗以减少AKI的风险(见相关指南部分)未分级 2.2.3 通过测定SCr和尿量鉴别AKI高危患者以检测AKI 未分级 2.3 AKI高危患者的评估和一般治疗 2.3.1 迅速对AKI患者进行评估,以确定病因,尤其应当注意可逆因素未分级 2.3.2 通过测定SCr和尿量对AKI患者进行监测,并依照2.1.2的推荐意见对AKI的严重程度未

33肾结石临床路径之欧阳光明创编

肾结石临床路径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肾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肾结石(ICD-10:N20.0)。 行经皮肾镜超声碎石取石术(ICD-9-CM-3:55.04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1.适合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20.0肾结石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天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尿培养;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超声波、腹部X线平片、泌尿系静脉造影、CTU、心脏彩超、冠脉CTA、肺功能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药物选择:可考虑使用第二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注射用注射液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啶、舒普深等)、如对头孢菌素过敏可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其他品种。 3. 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头孢类等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方式:经皮肾镜超声碎石取石术。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必要时追加抗菌药物。 4.输血:根据术中出血情况。 (九)术后住院恢复≤9天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肾性贫血治疗指南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肾性贫血治疗指南 肾性贫血的诊治原则 1、关于K/ DOQI 及其前身DOQI 2000 年更新版“NKF K2DOQI ,2000”(K2DOQI 的字面意义也更新成了kidney2disease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 的临床实践指南发表于2001 年《美国肾脏病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 的增刊上[7] 。它对原DOQI 营养问题外的其它部分都进行了更新修订,包括指南条款、立论依据、下一步研究方向等。最新K2DOQI 除覆盖CRF 患者的营养、肾性贫血、血透及腹透的充分性、血管通路等问题外,还将纳入慢性肾脏病的检查评估(evaluation) 分类(classification) 与归纳(stratification) 、慢性肾脏病的骨代谢及相关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相关的异常脂质血症等问题[ http :/ / 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a86470846.html,/professionals/ doqi/ kdoqi.cfm]。该方案的前言明确指出其指南条款仅仅是指南而已,而不是临床实践的标准或强行规定。这一方案不仅是肾脏病科专科医师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也是内科医师、心血管科医师、糖尿病专科医师、家庭医师、儿科医师的有益参考资料。其它地区或国 家可以根据国情参照使用。 2、NKF2K/ DOQI 肾性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 2000年) 介绍 2000 年版NKF2K/ DOQI 肾性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包括27 条指南条款,有已发表文献支持的指南条款为证据性条款,而无确切证据支持的为观点性条款。27 条指南条款分列于贫血的检查、目标血红蛋白水平、铁剂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治疗、EPO 不敏感、红细胞成分输血、EPO 治疗的可能副作用等七部分中。每一款(组) 指南都有较完备的背景资料或/ 和立论依据,后者不仅充分讨论现有医学文献的研究结果,而且详细交待了研究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附有后注进一步讨论更新的理由及依据。下文介绍该指南的部分引言及全部条款(即大号字体部分为原文),并简介相应条款的背景及立论依据。作者参照原文作简明讨论(小号字体部分),原文见英特网http :/ / www. kidney. org/ professionals/ doqi/ guidelines/ doqi2uptoc. html 。 3、NKF2K/ DOQI 肾性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 2000 年) 引言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是大多数肾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表现。所有这类患者的此种贫血均由同一发病机制所导致。在下述各指南条款中,“慢性肾脏病”(CKD) 这一概念涵盖所有的慢性肾功能减退,也包括同种异体移植肾的功能不全及依赖透析的肾功能衰竭(后者统称为“终末期肾病”) 。如未经治疗, 肾性贫血(CKD 贫血) 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异常,包括组织氧供与氧耗下降、心输出量增加、心脏扩大、心室肥厚、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认知能力和思维敏度下降、月经周期改变、夜间阴茎勃起减少、以及免疫应答障碍等。此外,在儿童肾衰患者贫血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国专家组 贫血在慢性肾脏病(CKD)人群中发病率高,对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纠正CKD患者的贫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及国际组织都曾发布过肾性贫血治疗的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对肾性贫血的评估和管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近年来,肾性贫血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在逐步完善,新型药物的不断问世,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治得到不断的改善。为了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根据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指南,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国CKD患者的肾性贫血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很有必要。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于2012年12月启动了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制订工作,旨在为我国CKD患者贫血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CKD贫血的定义和评估 贫血的诊断标准:按照WHO推荐,海平面水平地区,年龄>15岁,男性血红蛋白<130 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 g/L,成年妊娠女性<110 g/L,可诊断贫血。在诊断CKD贫血时,需酌情考虑居住地海拔高度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评估贫血的频率:(1)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血红蛋白。(2)对无贫血病史、未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CKD l~3期,每6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 4~5期,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者,每3~6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 5期和透析患者,每1~3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3)有贫血病史、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或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初始阶段应增加测量频率;CKD 3~5期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未接受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每3个月至少检测1次;CKD 5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至少每月检测1次。 健康人群及CKD患者均存在血红蛋白变异性,即血红蛋白值在目标范围内上下波动。鉴于CKD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度更高,且血红蛋白变异性可能与不良事件相关,因此,血红蛋白的波动性对患者预后的潜在影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3.评估贫血的实验室指标:(1)全血细胞计数: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指标[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2)网织红细胞计数;(3)铁储备和铁利用指标:包括血清铁蛋白浓度、转铁蛋白饱和度;(4)病情需要时,可进行维生素B12、叶酸、骨髓病理等项目的检查。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红蛋白检测,但同时需要考量其他指标以评估贫血的严重程度,并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进行鉴别诊断。若发现临床表现不符合CKD贫血,如三系降低、大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异常增生,应考虑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可结合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贫血原因,如维生素B12、叶酸检测,骨髓病理检查等。 二、铁剂治疗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流行病学及临床试验结果证实:CKD贫血患者中常常存在一定程度的铁缺乏,铁缺乏是导致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治疗反应差的主要原因。给予充足的铁补充,不仅可以改善贫血,还可减少ESA的使用剂量,甚至在未使用ESA的情况下也能改善贫血。因此,CKD贫血患者应常规进行铁状态的评价,寻找导致铁缺乏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的铁储备状态予以相应的铁剂补充。 1.铁状态的评价及监测频率:(1)常规使用血清铁蛋白(SF)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作为铁状态评价指标。有条件的单位可用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作为血液透析患者铁状态

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

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一) 一、背景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在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占居首位。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5%~10%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1次泌尿系结石,欧洲泌尿系结石年新发病率约为100~400/10万人。我国泌尿系结石发病率为1%~5%,南方高达5%~10%;年新发病率约为150~200/10万人,其中25%的患者需住院治疗。近年来,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是世界上3大结石高发区之一。

三、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 影响结石形成的因素很多,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职业对结石的形成影响很大。身体的代谢异常、尿路的梗阻、感染、异物和药物的使用是结石形成的常见病因。重视这些问题,能够减少结石的形成和复发。 (一) 代谢异常 1.尿液酸碱度。 2.高钙血症引起高钙血症的常见疾病包括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乳一碱综合征、结节病或类肉瘤病、维生素D中毒、恶性肿瘤、皮质醇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功能不全、服用噻嗪类利尿剂、急性肾小管坏死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维生素A中毒等。 3.高钙尿症原发性高钙尿症分3型:吸收性高钙尿症、肾性高钙尿症和重吸收性高钙尿症。此外,一些病因明确的代谢性疾病也能引起继发性高钙尿症及尿路含钙结石的形成,例如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结节病、长期卧床、骨Page-t病、糖皮质激素过

多、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维生素D中毒等。其中,大约0.5%~3%的尿路含钙结石患者伴有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存在。 4.高草酸尿症原发性高草酸尿症[I型为乙醇酸尿症(glycolicaciduria),Ⅱ型为甘油酸尿症(glycericaciduria)]很少见。继发性高草酸尿症的原因包括VitC的过量摄入、饮食中草酸及其前体物质的过量摄入、饮食中钙的摄入减少、肠源性高草酸尿症和VitB6缺乏等。尿草酸增加的常见原因是肠源性草酸及其前体物的吸收增加。另一方面,小肠切除或短路手术后、脂肪痢或Crohn病时也可以出现与胆酸代谢紊乱和水分丢失过多有关的高草酸尿症。此外,有人认为高草酸尿症患者的肠道内嗜草酸杆菌(O.formigenes)数量减少。 5.高尿酸尿症。 6.胱氨酸尿症。 7.低枸橼酸尿症。 8.低镁尿症。 (二) 局部病因 尿路梗阻、感染和尿路中存在异物是诱发结石形成的主要局部因素,梗阻可以导致感染和结石形成,而结石本身也是尿路中的异物,后者会加重梗阻与感染的程度。临床上容易引起尿路结石形成的梗阻性疾病包括机械性梗阻和动力性梗阻两大类。其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膀胱颈部狭窄、海绵肾、肾输尿管畸形、输尿管口膨出、肾囊肿、肾盏憩室和马蹄肾等是常见的机械梗阻性疾病。此外,肾内型肾盂及肾盏颈狭窄可以引起尿液滞留,从而诱发肾结石的形成。神经源性膀胱和先天性巨输尿管则属于动力梗阻性疾病,后两者同样可以造成尿液的滞留,促进结石的形成。 (三) 药物相关因素 药物引起的肾结石占所有结石的1%~2%,分为2大类:一类为尿液的浓度高而溶解度比较低的药物,包括氨苯蝶啶(triamterene)、治疗HIV感染的药物(如茚地那韦indinaVir)、硅酸镁和磺胺类药物等,这些药物本身就是结石的成分。另一类为能够诱发结石形成的药物,包括乙酰唑胺,VitD、VitC和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在代谢的过程中导致了其他成分结石的形成。 四、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

肾性贫血的诊治原则(下)—简介KDOQI及其相关

· 肾性贫血的诊治原则 简介K/ DOQI 及其相关临床实践指南(下) 指南条款八:铁剂的服法[13 ,14 ] 1 1. 为保证CKD 患者达到并保持Hb 在110~120 g/L (Hct 在33 %~36 %) ,EPO 治疗的同时必须服用铁剂以防缺铁及保持适当铁贮备。(证据) 2 2. 口服补铁时, 成人每日服用元素铁至少200mg ,儿童每公斤体重每天服元素铁2~3mg。 3 3. 成年的CKD 患者、家庭血液透析患者及腹膜透析患者单纯口服铁剂时可能仍不能满足适当铁代谢的需求(证据) 。因此,可(在初次试用25 mg 后) 采用一次性静推500~1 000mg 右旋糖酐铁(严格注意部分国产静脉注射铁剂的不耐受),视需要可重复给药。至2000 年元月前,没有人推荐一次大剂量静推葡萄糖酸铁。(观点) 4 4. 血透患者试用口服铁剂补铁治疗的方案目前是可接受的,但口服铁剂不能保持TSAT> 20 %、血清铁蛋白> 100 μg/L 且Hb 达到110~120 g/L 或Hct 在33 %~36 %。(证据) 5. 要保持Hb 在110~120 g/L (Hct 在33 %~36 %) 之间,大多数血透患者需要定期静脉注射铁剂。(证据) 6. 静脉补铁可按多种方案进行。如果TSAT < 20 %且/ 或血清铁蛋白< 100μg/L ,贫血专家工作组推荐成年患者每次透析时静脉注射100 mg 共10 次或每次125mg 共8 次( 观点) 。如果TSAT 仍然< 20 %或/ 和血清铁蛋白仍然< 100μg/L ,建议按上述方法再用一疗程。一旦TSAT ≥20 %且血清铁蛋白≥100μg/L ,静脉注射铁剂的推荐剂量为每周25~125mg(参见“指南条款六: 目标铁代谢水平”)(观 点) 。每周三次至每两周一次静脉给药以便12 周内铁剂补充的总量达到250~1 000mg ,这种间隔方案也都是可取的。(观点) 7. 当TSAT 达到20 %~50 %、血清铁蛋白达到 100~800μg/L 时,多数患者的Hb 能达到110~120 g/L (Hct 达到33 %~36%) (证据) 。当患者的TSAT >50 %或/ 和铁蛋白> 800 μg/L ,应停用静脉铁剂, 停用期可达3 个月,其间若再用静脉铁剂治疗,必须先复查铁代谢指标(观点) 。当TSAT 降至50 %以下且血清铁蛋白降至800μg/L 以下,可恢复静脉补充铁剂,每周一次,剂量减少1/ 3~1/ 2 。 8. 达到目标Hb/ Hct 水平及铁贮备后,血透患者. 静脉注射铁剂的维持剂量为25~125 mg/ 周不等。目的是通过每周静脉补充一定量的铁剂以保证血透患者在安全且稳定的铁代谢水平上保持目标Hb/ Hct 。在维持治疗过程中,至少每3 月对铁代谢水平监测一次,监测的指标是TSAT 及血清铁蛋白。(观点) 9. 需要采用静脉铁剂维持的CKD 患者无需口服铁剂治疗。 指南条款九:试用量静脉铁剂的用法[15~18] 首次静脉滴注右旋糖酐铁之前,应静脉注射一 次试验剂量为25 mg 的右旋糖酐铁(成年患者) 。体 重在10kg 以下的儿童为10mg , 在10~20kg 的儿童为15mg 。如无快速过敏反应发生,以后常规静脉注射右旋糖酐铁时无需再做过敏实验。按包装说明, 右旋糖酐铁应缓慢静推,每分钟不超过1ml 。(观点) 成人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铁之前,也应当用25mg 作一次试验。如无快速过敏反应发生,以后常规静脉补葡萄糖酸铁时无需再做过敏实验。按包装说明,试验用的葡萄糖酸铁应当稀释于50ml 注射用生理盐水中,静滴60min 。另外,按包装说明,葡萄糖酸铁对儿童患者是否安全有效尚未确定。

KDIGO临床诊疗指南急性肾损伤的诊治

KDIGO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肾损伤的诊治 执行概要 Kidney International Supplements (2012) 2, 8–12; doi:10.1038/kisup.2012.7 翻译:弓孟春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 校对:陈罡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 第二部分:急性肾损伤的定义 2.1.1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定义是出现以下情况的任意一种(未分级): l●48小时内SCr升高≥26.5μμmol/L;或 l●已知或认定在过去7天内SCr升高≥基线值的1.5倍;或 l●6小时内尿量< 0.5mL/kg/hr 2.1.2 AKI 的严重程度依照以下标准来分级(表格2)。(未分级) 分级血清肌酐尿量 1 基线值1.5-1.9倍 或 升高≥26.5μμmol/L 6-12小时内<0.5mL/kg/h 2 基线值2.0-2.9倍超过12小时<0.5mL/kg/h 3 基线值3倍 或 升高≥353.6 μμmol/L 或 启动肾脏替代治疗 或在低于18岁的患者中,eGFR降至 35mL/min/1.73m2超过24小时<0.3mL/kg/h 或 超过12小时无尿 2.1.3 应尽最大努力去明确AKI的病因。(未分级) 2.2.1 推荐根据患者易感性及暴露情况对AKI的发生进行危险分层。(1B) 2.2.2 根据患者易感性及暴露情况规划诊治,以期降低发生AKI的风险(请参见相关指南内容)。(未分级) 2.2.3 对发生AKI的高风险患者,应监测血清肌酐及尿量以尽早发现AKI。(未分级) 根据患者的风险及临床病程对监测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制定个体化方案。 2.3.1 对发生AKI的患者迅速进行评价以明确病因,特别要关注可逆性病因。(未分级)

急性肾损伤的KDIGO+指南解读

急性肾损伤的KDIGO指南解读 郁胜强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 上海长征医院肾内科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既往也称为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 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一直以来,学者对于急性肾损伤的定义、诊断及治疗 都存在较大争议。KDIGO在2011年12月制定了AKI的指南初稿,对AKI的定义、分期、诊治制定了一 系列的推荐和建议意见,以下重点介绍AKI的定义、分期、防治及透析干预。 1:引言和方法学 1.1:引言简略介绍了肾小球滤过率、肌酐、少尿、无尿、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衰竭、急 性肾损伤、RIFLE标准以及目前AKI定义的局限性。 1.2:方法学介绍了KDIGO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包括工作小组成员的选择、会议安排、文献 的选择、评价,证据的价值以及推荐的强度等。 2:AKI的定义 2.1.1:AKI按以下进行定义(未分级) ? 48小时内血肌酐增高≥0.3mg/dl (≥26.5μmol/l);或 ? 血肌酐增高至≥基础值的1.5倍,且明确或经推断其发生在之前7天之内;或 ? 持续6小时尿量<0.5ml/kg/h。 2.1.2:AKI按以下标准判断严重程度(未分级) 分期血清肌酐尿量 <0.5 ml/(kg*h) 持续6~12 h 1期基线值的1.5~1.9倍或增加≥0.3mg/dl (≥26.5μmol/l) ml/(kg*h) ≥12 h 2期基线值的2.0~2.9倍 <0.5 <0.3 ml/(kg*h) ≥24 h;或无尿≥12 h 3期基线值的 3.0倍;或血肌酐值增至≥4.0 mg/dl(≥353.6 μmol/l);或开始肾脏替代治疗;或<18 岁的患者,eGFR下降至<35ml/(min*1.73m2) 2.1.3:任何时候尽可能判断AKI的原因。(未分级) 3:AKI的防治 3.1.1:存在AKI风险或已经发生AKI的病人,在没有失血性休克的证据时,我们建议使用等张 晶体液而不是胶体(白蛋白或淀粉类液体)作为扩张血管内容量的起始治疗(2B) 3.1.2:我们推荐对存在AKI风险或已经发生AKI的血管源性休克的病人,在补液同时联合使用 升血压药物。(1C) 3.1.3:我们建议对围手术期的病人(2C)或败血症休克(2C)的病人,依循治疗方案调控血流 动力学与氧和参数,以预防AKI的发生或恶化。 3.3.1:对于危重病人,我们建议胰岛素治疗目标为:血浆葡萄糖110-149 mg/dl (6.11-8.27 mmol/l)。 (2C) 3.3.2:我们建议AKI任何分期的病人总能量摄入达到20-30 kcal/kg/d。(2C) 3.3.3:我们建议不要为了避免或延迟开始RRT而限制蛋白质的摄入。(2D) 3.3.4:我们建议非高分解、不需要透析的AKI病人摄入蛋白质0.8-1.0 g/kg/d (2D), 发生AKI并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中浆细胞系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其能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MM占所有肿瘤的1%,在血液系统肿瘤中占第二位,诊断时中位年龄约70岁,发病率与人种相关,亚洲人群较低。随着更新、有效治疗方案的应用,MM5年生存率已由1975年的25%提高至2003年的34%。 肾脏受累常见,根据肾损伤定义的不同,MM患者初诊或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发生肾损伤的比例为20%~50%,其中约半数肾功能可完全逆转,而其余可能演化为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约2%~12%MM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一、疾病概述 MM肾损伤以管型肾病最常见。据文献报道,肾小管损害如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和轻链型肾淀粉样变性分别占MM肾脏病理类型的22%和21%,值得注意的是,肾活检显示少数患者肾损伤病因于MM无关。 二、疾病诊断 (一)主要临床表现

MM肾损伤常见,有时为MM的首发表现。 1. 慢性肾脏病(CKD):骨髓瘤管型所致慢性小管间质病变常导致不同程度的CKD。近半数MM患者就诊时已存在肾功能不全,贫血出现早,与肾功能受损程度不成比例,多无高血压,双肾体积一般无明显缩小。蛋白尿发生率60%~90%,肾病综合征不常见。 2. 急性肾损伤(AKI):开发生在肾功能正常或慢性肾衰竭基础上,管型肾病是最常见病因。 临床上如有下述表现应考虑MM肾损伤的可能:(1)年龄>40岁不明原因肾功能不全;(2)贫血和肾功能损害程度不成比例;(3)肾病综合征无血尿、高血压,早期伴贫血和肾衰竭;(4)早期肾功能不全伴高血钙;(5)ESR明显增快,高球蛋白血症且易感染;(6)24h尿蛋白(多)与尿常规蛋白(少或阴性)检测不一致。 (二)诊断检查 1. 初始诊断:(1)病史和体检;(2)血、尿常规;(3)血尿素氮、血肌酐、血电解质;(4)乳酸脱氢酶;(5)血白蛋白;(6)血β2-微球蛋白;(7)血清游离轻链检测;(8)血/尿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血清/尿蛋白电

急性肾损伤临床指南中文版

急性肾损伤(AKI)临床指南 推荐意见得强度 分级意义 1级“我们推荐”您得医院中大多数患者应当接受推荐得治疗措施,仅有少数患者不然2级“我们建议”您得医院中多数患者应当接受推荐得治疗措施,但很多患者不然 支持证据得质量 分级证据质量意义 A 高我们相信真正疗效与疗效评估结果非常接近 B 中真正疗效很可能与疗效评估结果接近,但也有可能两者存在显著差别 C 低真正疗效可能与疗效评估存在显著差别 D 很低疗效评估结果非常不肯定,常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推荐意见总结 推荐意见推荐级别 2、AKI定义 2、1 AKI得定义与分级 2、1、1 A KI得定义为以下任一 ? 48小时内SCr增加≥ 0、3 mg/dl (≥ 26、5 μmol/l);或? 已知或推测在过去7天内SCr增加至≥ 基础值得1、5倍;或? 尿量< 0、5 ml/kg/h x 6 hrs 未分级 2、1、2 根据以下标准对AKI得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表2) 表2 AKI得分级 分级血清肌酐尿量 1 基础值得1、5 –1、9倍或< 0、5 ml/kg/hr x 6 –1 2 未分级

增加≥ 0、3 mg/dl (≥ 26、5 μmol/l)hrs 2 基础值得2、0 –2、9倍 < 0、5 ml/kg/hr x ≥ 12 h rs 3 基础值得3、0倍或 肌酐升高至≥ 4、0 mg/dl (≥ 353、6 μmol /l) 或 开始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或 年龄< 18岁时,eGFR下降至< 35 ml/min/ 1、73 m2 < 0、3 ml/kg/hr x ≥ 24 h rs 或 无尿≥ 12 hrs 2、1、3 应当尽可能确定AKI得病因未分级 2、2 风险评估 2、2、1 我们推荐根据患者得易感性与暴露情况对AKI得风险进行分级 1 B 2、2、2 根据患者得易感性与暴露情况进行治疗以减少AKI得风险(见相关指南部分) 未分级 2、2、3 通过测定SCr与尿量鉴别AKI高危患者以检测AKI 未分级 2、3 AKI高危患者得评估与一般治疗 2、3、1 迅速对AKI患者进行评估,以确定病因,尤其应当注意可逆因素未分级 2、3、2 通过测定SCr与尿量对AKI患者进行监测,并依照2、1、2得推荐意见对AKI得严重程 度进行分级未分

急性肾损伤:诊断与治疗指南

急性肾损伤:诊断与治疗指南

简介 急性肾损伤是常见并且治疗费用高昂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急性肾损伤通常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学会如何发现具有发病风险的患者并开始预防性治疗很重要。在急性肾损伤的初期或者中期得到迅速地诊断和治疗,可以防止患者发生不可逆的肾损害。 现在已经使用术语急性肾损伤代替了术语急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功能障碍的所有阶段(从肾功能的微小改变至依赖透析的阶段)。急性肾损伤的特点是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导致尿素和肌酐突然并且持续升高。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包括: ?高钾血症 ?肺水肿 ?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肾损伤有多常见? 急性肾损伤越来越常见。它每年影响成年患者的比例为 500/1,000,000,其中每年每 1,000,000 人中有 200 名患者需要透析。随着年龄增长,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升高,尤其以 80-89 岁人群发病率最高(每年 1,000,000 人中占 950 人)。 急性肾损伤占入院诊断的 1%,7% 以上的住院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其中大部分是原有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死亡率 患有急性肾损伤且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期间死亡率约是 50%,在重症或者败血症患者中可能达到 75% 以上。尽管在支持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过去几十年里该病的存活率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越来越多的年老、基础疾病严重的患者得到了转诊治疗。 分类 直至最近急性肾损伤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这造成比较和解释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评估临床干预措施时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2 年引入了RIFLE(肾功能障碍风险期、肾损伤期、肾功能衰竭期、肾功能丧失期和肾脏疾病终末期)分类系统。RIFLE 根据临床参数(尿量)和实验室检查(肌酐)将

肾性贫血治疗指南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主讲人:雷清凤主任医师 地点:肾内二区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肾内二区全体医护人员 讲课时间:2013年12月18日 贫血在慢性肾脏病(CKD)人群中发病率高,对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纠正 CKD 患者的贫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及国际组织都曾发布过肾性贫血治疗的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对肾性贫血的评估和管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近年来,肾性贫血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在逐步完善,新型药物的不断问世,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治得到不断的改善。为了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根据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指南,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国 CKD 患者的肾性贫血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很有必要。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于 2012 年 12 月启动了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制订工作,旨在为我国 CKD 患者贫血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CKD 贫血的定义和评估 贫血的诊断标准:按照 WHO 推荐,海平面水平地区,年龄>15 岁,男性血红蛋白 <130 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 g/L,成年妊娠女性<110 g/L,可诊断贫血。在诊断 CKD 贫血时,需酌情考虑居住地海拔高度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评估贫血的频率: (1)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血红蛋白。(2)对无贫血病史、未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CKD l~3 期,每 6 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 1 次; CKD 4~5 期,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者,每 3~6 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 1 次;CKD 5 期和透析患者,每 1~3 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 1 次。(3)有贫血病史、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或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初始阶段应增加测量频率;CKD 3~5 期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未接受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每 3 个月至少检测 1 次;CKD 5 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至少每月检测 1 次。健康人群及 CKD 患者均存在血红蛋白变异性,即血红蛋白值在目标范围内上下波动。鉴于 CKD 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度更高,且血红蛋白变异性可能与不良事件相关,因此,血红蛋白的波动性对患者预后的潜在影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3.评估贫血的实验室指标:(1)全血细胞计数: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指标[包括平均 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2)网织红细胞计数; (3)铁储备和铁利用指标:包括血清铁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