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

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

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1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池任光州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县令期间,所以其父给他起名光;6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7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

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

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

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

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

在15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

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步入官场

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20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改任苏

州判官。正当他在仕途上步步上进时,他的母亲病逝了。按照封建礼教,他必须辞官

回家服丧3年。

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哥哥司马旦扶

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

念此心先乱”。但他在居丧期间,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在居丧3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情况。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26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

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睢》、《秦坑赵军》等几十篇。

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司马光29岁,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发誓要推翻宋王朝。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司

马光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具体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

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实际上起义军只坚持66天,首领王则惨遭杀害,其余尽皆焚死。

仁宗皇枯三年(1051年),司马光33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他在任职期间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一文。仁宗皇枯五年(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从此,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正在司马光潜心研究历史时,庞籍被

罢宰相职,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在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庞籍举荐司马光为郓

州典学。

出任地方

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离开志趣相投的王安石、石杨休、包拯等人,去往郓州。不久,提任为通判,负责考察全州官吏。

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因庞籍出知并州,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改

任并州通判。

重回中央

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不久,仁宗下诏,

迁司马光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从仁宗嘉枯八年(1063年)四月仁宗病死,到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七月,一年多时间里。司马光为消除太后和英宗之间的矛盾,前后共上奏章17封。在五年的

谏官生涯中,除了关注社会上层,帮助朝廷解决好皇位继承和皇帝的修身要领、治国

政纲等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外,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

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

司马光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

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但这些正确的谏言,因为朝廷腐朽,又触犯一些既得利

益者,当然不能被采纳。司马光只好从自己做起,将自己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留任谏职

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通志》(以《史记》为主,编成《周纪》5卷,《秦纪》3卷,共8卷)进呈英宗。这部书的时间是从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并给司马光二条

明确指示,一是接续《通志》往下编修,二是决定设立书局,并由司马光自择官属,

作为自己的助手。

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

神宗推荐,说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

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

新旧党政

神宗赵顼即位以后,朝气蓬勃,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石

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很符合自己的思想,于是在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

显露明显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

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

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

宗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十二日,擢司马光枢密副使,可是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

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66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是年七月十一日全书呈上,十一月,《通鉴》的最后部分《唐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司马

光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进给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

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

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十二月初三日,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并赏与银、绢、衣和马,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迁范祖禹为秘书省正字。

司马光虽离开了朝廷,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变,仍然按照自己的主张行事。神宗熙

宁四年(1071年)四月九日,他看到他的好友范镇因直言王安石“进拒谏之计”而被罢官。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

绝口不论政事,专门著述《通鉴》,时间长达15年。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67岁。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下诏起用司马光知陈州,不久,又下诏除授门下侍郎(相当副宰相)。司马光向皇太后进言,为了实现废除

新法的政治主张,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

朝中任职,吕公著、文彦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司马光废除新法,上《请革弊札子》,又在《请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

为毒药,请求立即采取措施,全部“更新”。废除了保甲法,又废除了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保马法,带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未废除,无限感伤,上表请求辞位。但皇太后对他很倚重,不但不准辞位,反下诏除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

拜为宰相。接着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自己废除免役法的

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暮年岁月

司马光在第二次回朝为相期间,辑录《国语》的精要,编成《徽言》一书。又将《历年图》和《百官公卿表》增补、总辑为《稽古录》一书,形成一部“略存体要’’的简明通史,又负责将《资治通鉴》进行了最后的校定。

哲宗二年(1087年)因病逝世,死后,宋哲宗将他葬於高陵。遗著有《司马文

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2主要成就

司马光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

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如差役法,

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

严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宣仁太后死后,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

学术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

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

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

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

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

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

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

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1)。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

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

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

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

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训俭示康》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3历史评价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在洛阳时,他每次到夏县去扫墓,一定要经过他的哥哥司马旦的家。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侍奉他仍像严父一样,保护他像抚育婴儿一样。从小到大到老,他说话从来没有随便说过一句,他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他的诚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陕西、洛阳一带的人们都以他为榜样,与他对照,学习他的好品德。

司马光对财物和物质享受看得很淡薄,没有什么爱好,对学问却没有不精通的。他惟独不喜欢佛教、道教,说:“佛道的微言大义不能够超过我的书,其中的荒诞我却不相信。”他一辈子粗茶淡饭、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但是政治生涯并不突出,其人为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典型代表,尽管他认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胜于旧者存之”,但实际却因不满王安石而不择优劣尽罢新法,又将神宗朝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还给西夏。日后新旧党争沦为意气及权位之争、不再着重于国政运转。

宋朝在多次战争中败北,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之境地、司马光仍坚持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等,但除尽罢新法外却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针。

4人物轶事

司马光一生诚信,应该也是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後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清人陈宏谋说:“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後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也是一个“诚”字。

破瓮救友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

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灵,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

流传。

诚信卖马

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

肺病。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管家笑了

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说出来!”司马光

可不认同管家这种看法,对他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

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

惭愧极了。

低调淡泊

司马光性情淡泊不喜奢华,他在《训俭示康》中曾提到小时後长辈会给他穿华美

的衣服,他总是害羞脸红而把它脱下。宝元年间中举时,曾得到仁宗皇帝的接见。酒

席宴会上,每人都在头上插满鲜花,肆无忌惮地嬉戏取乐,唯独司马光正襟危坐,也

不戴花。被同行的人提醒后,司马光才不太情愿地戴了一朵小花。

司马光有一个老仆,一直称呼他为“君实秀才”。一次,苏轼来到司马光府邸,

听到仆人的称呼,不禁好笑,戏谑曰:“你家主人不是秀才,已经是宰相亦,大家都

称为‘君实相公’!”老仆大吃一惊,以后见了司马光,都毕恭毕敬地尊称“君实相公”,并高兴地说:“幸得大苏学士教导我……”司马光跌足长叹:“我家这个老仆,活活被子瞻教坏了。”

坚不纳妾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司马光是和王安石、岳飞一样,极为

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之人。张夫人终身未育,司马光就收养了哥哥的儿子“司马康”,作为养子。

典地葬妻

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

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司马光任官近40 年,而

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读历史,让人深思。

5家族成员

司马家族累世聚居,和睦相处,祖辈诗礼传家,家考严正。

远祖: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原籍属河内,今河南沁阳。到北魏时传至司马阳,

曾为征东大将军,死后安葬于夏县涑水乡高堠里(今水头乡小晁村)。隋唐五代以后

家族政治地位日渐下降。

四世祖:司马林,布衣。

曾祖父:司马政,布衣。

伯祖父:司马炳,布衣。

祖父:司马炫考中进士,官至耀州富平县令。虽然官职不大,但政绩显著,而且以气

节著于乡里。

父亲:司马池时,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官居四品,为人清直

仁厚,号称一代名臣。

叔父:司马沂、司马浩

6族墓

司马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分为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几

个部分。在山西夏县城北15公里鸣冈,坟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倚太岳余脉,西

临同蒲铁路,司马光祖族多人群厝于此。墓侧翁仲分列。宋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额;碑文为苏轼撰并书,曾没于土中,后于杏树下掘出,遂名杏花埤,惜已剥蚀难辨。金代摹刻四石嵌壁,今仍完好。明嘉靖间,特选巨石,依宋碑复制,并建碑亭。东有

守坟祠,再东为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敕牒建香火寺余庆禅院,牒文刻石仍在寺后。寺内有大殿五间,殿内现存大佛三尊,西壁罗汉八尊,为宋塑风格。历代碑古二十通,记载坟园沿革。

7后世纪念

司马光死后,宋哲宗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灵柩送往

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

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朗诵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这篇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司马光好学》

(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音:dàn义:吃②辄.以水沃面音:zhé义:就 ③食不给.音:jǐ义:供给、供应④乃至被谗.受贬音:chán义:说别人坏话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2分)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晚上疲惫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3分) 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2分) 6.翻译全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三)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①患.记问不若人担心②众兄弟既.成诵已经 ③迨.能倍诵乃.止等到才④咏.其文吟咏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2分)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划分句子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司马光绝编苦读》阅读练习附答案与翻译

《司马光绝编苦读》阅读练习附答案与翻译 司马光绝编苦读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担心 ②迨能倍诵乃止迨:等到 2.翻译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C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韦编三绝。并谈谈你的体会:学习的态度要勤奋,读书的方法要背诵。 阅读导读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作者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 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朗诵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4.韦编三绝 这篇“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是由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及译文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及译文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及译文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③迨:等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众兄弟既成诵 ③温公尝言④乃终身不忘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译文: 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译文: 5.本文中能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 参考答案: 3.①担心②已经③曾经④才4.①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②读书不可以不会背诵,有时在马上,有时在半夜未睡时。5.D6.“凿壁偷光”或“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 附译文: 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司马光好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范 仲淹有志于天下》 《司马光好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音:dàn义:吃②辄.以水沃面音:zhé义:就 ③食不给.音: jǐ义:供给、供应④乃至被谗.受贬音:chán 义:说别人坏话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2分)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晚上疲惫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3分) 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2分) 6.翻译全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三)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孙权劝学》《颜回好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好学》 【注】回:颜回,又称颜渊,是孔子的弟子。蚤:同“早”。恸:哀痛之至。贰:重复。亡:同“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门人益亲。________ ④不迁怒,不贰过。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不迁怒,不贰过。 (3)请写出与[甲]段文字相关的成语(至少两个)。你还知道与好学相关的成语吗?请举两例。 (4)请分别说说[甲]、[乙]两段各讲了什么故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 启示?

【答案】(1)研究儒家经典;重新;更加;过错,错误 (2)①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 ②(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3)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凿壁偷光程门立雪 (4)[甲]段文字写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努力学习,由一介武夫变成一名儒将,从而阐明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乙]段文字告诉我们颜回学习“不迁怒,不贰过”,被孔子称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甲文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年代:宋 乙文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年代:西汉(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 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注意以下词语的理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更:重新。(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 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 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 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主要重点词语: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 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与灵活运用能力。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 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出自于《孙权劝学》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及译文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③迨(di):等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众兄弟既成诵() ③温公尝言()④乃终身不忘也() 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译文: 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译文: 5.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2分)()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2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3.①担心②已经③曾经④才 4.①(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②读书不可以不会背诵,有时在马上,有时在半夜未睡时(或睡不着时)。 5.D

6.凿壁偷光或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 附译文: 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温公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好学 朱熹〔宋代〕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注释 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患:担忧,忧虑。 不若:比不上。 众:众多。 既:已经。 迨:到;等到。 倍诵:“倍”通“背”,背诵。 乃:于是,就。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终夜:半夜。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司马光好学》

1 / 2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 给,啖粥而读。 II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 政事谪守邓州。I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有时晚上疲惫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②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 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 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与该文一样, 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_揭示主题—的作用。(2分) 6?翻译全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 家中贫困没有依靠。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 常常把 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 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 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 妻子 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 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三)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 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 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 ①患记问不若人担心 ②众兄弟既成诵已经 ③ 迨能倍诵乃止等到才 ④咏其文吟咏 2?与 迨能倍诵乃止”中 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 ( 2分) A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 ?才美不外见 C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 ?京中有善口技者 3. 划分句子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2分) 用 力多者/收功远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翻译句子。(3分) (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 啖粥而读 音:den 义:吃 ③食不给 音:j i 义:供给、供应 2. 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分) ②辄以水沃面 音:zh e 义:就 ④乃至被谗 受贬 音:ch 印 义:说别人坏话 (2分)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 分)

文言文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好学(书不可不成诵)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1、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2、患:担忧,忧虑。 3、不若:比不上。若:如。 4、众:众多。 5、既:已经。 6、迨:到;等到。 7、倍诵:背诵。倍:通“背”,背诵。 8、乃:于是,就,才。 9、尝:曾经。 10、或:有时 11、咏:吟咏。 12、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指读书专心。 13、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14、中夜:半夜。 【人物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