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特性划分

地质特性划分
地质特性划分

第一课陕甘宁盆地气田南部岩性特征地层岩性陕甘宁盆地是一个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的多旋回克拉通沉积盆地。盆地内进一步划分为西缘冲断推覆构造带、天环向斜、中央古隆起、陕北斜坡、渭北绕褶区、晋西绕褶区、伊盟绕褶区等七个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古隆起构造盆地的主体,是盆地内较大的一级构造单元,它在古生代一直继承发展。从区域地质结构分析,盆地西部是深坳陷斜坡区;中部是古隆起潮坪区;东部是浅坳陷盐洼带,现在Ⅰ区位于陕北斜坡构造上,掌握Ⅰ区内地层岩性特征,对现场录井很有必要。陕甘宁盆地地层沉积虽然稳定,由于沉积期剥蚀,分化程度不同,所以在厚度上略有变化,现将所在Ⅰ区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一.新生界第四系:岩性特征为:未固结土黄色松散状砂土,底为砂砾岩,厚度:20~110m,本Ⅰ区内厚度在10左右,现场录井时应注意钻时变化,钻时变慢,排除地面因素,地层有蹩跳现象,这就是该区底界井深,现场注意特征。四系厚度变化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中生界缺失第三系部分第四系岩石,与白垩系为不整合接触。二.白垩系志丹统:1.岩性为棕红色泥岩及棕红色细砂岩,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及长石,粒度较均,半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疏松泥岩,具吸水性及可塑性。2.分层依据:志丹统底部砂岩,泥岩颜色均以红色为主。现场从泥浆颜色,钻时变化来区分。本区岩层受燕山运动影响,分化、剥蚀至洛河组,所以厚度在450m以下。与上覆安定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三.侏罗系中统:安定组:1.岩性:顶部为灰褐色泥灰岩,为本区安定组标志层,底部为浅灰绿色泥岩与灰色细砂岩互层。泥灰岩:灰质含量较高,泥质分布不均,遇盐酸反应剧烈,具贝壳状断口。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粒度较均。颗粒呈半棱角—次圆状。泥质胶结,疏松。泥岩:质较纯,含砂,具吸水性及可塑性性软。2.电性:电阻率呈中高值,井径规则,自然伽玛呈锯齿状。3.分层依据:本组顶部泥灰岩是一个标志,电性上顶部声速曲线形成一个明显台阶。底部特征明显。本区域安定组厚度较薄25—45m,顶部泥灰岩特征明显,钻时慢,岩屑遇稀盐酸反应剧烈,为现场标志层。本段与下伏直罗组地层呈整合接触。直罗组:1.岩性:绿灰,灰色细砂岩与浅灰绿、深灰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半棱角状,泥质胶结,疏松。泥岩微含砂,具吸水性及可塑性,较软。2.电性:电阻率自上而下由低变高,井径不规则,多处呈锯齿状,声速曲线基本平缓。3.分层依据:进入直罗组泥岩色调逐渐加深,由红色地层~绿色地层~灰色地层,表现为从氧化环境~弱还原环境~强还原环境的转化。砂岩略带绿色,电性特征明显。局部底砂岩厚度大,可作为对比标志层。本区块底砂岩厚度不大,不能作为分层特征,厚度在270m左右,与下伏延安组地层呈整合接触。第二课延安、延长分层特征一.直罗与延安现场划分:直罗组的泥岩为灰绿色、深灰色,主体岩性泛绿,而延安的泥岩主要为深灰、灰黑色,夹有煤层,主体上泛黑,与直罗的泥岩相比,延安组的要较深,较黑。从砂岩上来说,直罗的底砂岩,在南部区块,其较薄,颜色也泛有绿色,而延安的砂岩则较厚,但在大水坑和吴旗等地区,直罗的底砂岩则较厚,可达80米左右。在南部现场上直罗与延安划分主要从岩屑的颜色上来说区分。从钻时上来划分二者时,在直罗组内钻进时,根据区块地层的厚度,在预测井深的同时,如有钻时突然加快现象,则可定为直罗的底砂岩,其下为延安。在真区划分地层时,要以岩屑为主,钻时作为辅助进行。在电测区划上,直罗的底砂岩显示较好,易划分。二.延安组小层特征:1.延安组地层是一套砂泥岩互层间夹煤层的河流沼泽相沉积的地层,按沉积旋回及岩性组合特征,将含油砂岩分为十个油层组,即y1,y2,……y10。2.岩性: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夹煤层。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半棱角~次圆状,泥质胶结,较疏松。泥岩质纯,性脆,硬。吸水性及可塑性差。 3.电性:电阻率呈中~高值,井径上部规则,下部部规则,声速曲线变平缓,底部呈尖齿状,自然电位顶部较平值,底部偏负明显。4.分层依据:进入延安组,泥岩颜色变深,并夹有薄煤层,底部砂岩发育。与下伏延长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5.主力油层延9、延10特征:y9、y10岩性为一套石英砂岩,粒度为中细粒,含砾不等粒砂岩,

石英含量70~85%,最高可达95%,长石<25%,一般15~20%,岩屑<8%, 胶结物:泥岩为主,含高岭土质、灰质、石膏质。胶结类型:孔隙式、接触式、基底式、镶嵌式。胶结程度:疏松~较疏松,较致密。6.物性:平均孔隙度15.8%,渗透率251.9μm2,属中孔、中渗油层。三.延长组小层特征:1.延长组为一套湖泊~河流相及沼泽沉积,厚度1000~1300m。岩性为上部灰黑、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砂岩;中部为褐灰、灰黑色泥岩与浅灰、灰白色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下部为灰黑、褐灰、杂色泥岩与浅肉红色细砂岩互层。砂岩成分以石英及长石为主,粒度较均,半棱角~次圆状。泥质、高岭土质及沸石质胶结,较致密。泥质质纯,性脆且硬。吸水性及可塑性差。2.电性:电阻率起伏变化大,半径不规则,自然电位偏负明显,声速曲线上部平缓,下部起伏很大,自然伽玛高低值变化明显。3.分层依据:进入延长组,砂岩颜色变浅,底部以浅肉红色长石砂岩为主。电性上呈多旋回性。与下伏纸坊组地层呈整合接触。第三课延长组小层划分对比及相分析1.长10期:长10厚100m左右,底部大段浅肉红色中细砂岩。2.长9期:长9厚110~150m之间,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绿色细中粉砂岩,电性上电位平值、高伽玛、扩径、高声速,划分上以砂岩为底,泥岩为顶。3.长8期:长8厚120~140m,岩性为浅灰绿色中细粉砂岩与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成岩作用较差,电性上反映为大井径、高声速、高伽玛、自然电位曲线变化较明显,划分顶底均以砂岩为界。4.长7期:长7厚约30m左右,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钙质胶结,粉砂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平值、高伽玛、低声速,偶见高峰脉冲。5.长6期:长6本段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剖面上由3个反旋回组成,即自下而上为暗色泥岩、粉细粒砂岩。自上而下将三个旋回分别命名为长61、长62、长63,三个亚油组(亚段)。电性;自然伽玛曲线多呈漏斗型。岩性:为灰色、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夹薄层灰质砂岩,次棱角状。胶结物:泥质、绿泥石、灰质、硅质及少许白云质。胶结类型:孔隙式。胶结程度:较疏松~较致密。储层砂体分布:主要受三角洲前缘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沙口坝砂体大面积展布,纵向上多油层迭合,横向上多油砂体复合连片。主力油层特点:分布稳定,原生孔隙发育,油层厚度10~20m,平均孔隙度11~14%,平均渗透率1×10-3μm2属中低产、低丰度的低渗性岩性油藏。6.长4+5期:岩性为浅灰色中、细砂岩夹灰黑色泥岩及炭质泥岩,厚度80~110m,划分以泥岩顶为界。7.长3期:厚度70~130m,岩性为浅灰色,灰绿色中、细砂岩与灰黑色、深灰色泥岩,电位曲线偏差明显,声速较稳定,自然伽玛呈箱状,钟形起伏,砂岩为底界,顶以泥岩顶为界。8.长2期:岩性为浅灰色中、细砂岩,深灰色、灰黑色泥岩,薄煤层,以及2~3个块状砂岩段组成,最厚200多米,自然伽玛、自然电位曲线多呈箱形,底界以砂岩为底界,顶以泥岩顶为界。储层岩石类型:砂岩、粉砂岩、细砂岩,成分为石英65%,长石2.5%。胶结物:泥质、高岭土质、灰质、泥绿石,分选好。孔隙类型:原生粒间孔为主,少量长石或碳酸盐溶孔。①原生孔隙②次生孔隙单个砂层厚度大,20~200m。单个油层厚度小,<10m,局部达15m。典型的底水油帽型岩性油藏。9.长1期: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与灰黑色、深灰色泥岩互层,夹炭质泥岩及砂质泥岩。选择确定标志层:1.标志层首选长7中、下部的大段深灰色灰质泥岩,暂定为S。该层区域上分布稳定,厚度大,最厚25米,最深5~6米,一般10米左右。无论湖相,陆相均有分布。岩性质纯,性软,略具滑感,可钻性差。电性特征:低电阻、大井径、高声速、高伽玛。2.次选K 1标志层。该层位于长7中上部,岩性为褐灰、深灰色凝灰质泥岩。电性上以声速曲线特征明显,低值背景的梯形或直三角形凸起,区域上分布稳定,厚度5~10m,S1和K1作为划分长7的标志层。3.K2和K3标志层:K2位于长63底部2~5米处,K3位于长62油层组底1~3米处,岩性为深灰色凝灰质泥岩,彼此相距10~30m,一般为四个你灰质泥岩薄层。最下面为K2,最上为K3。电性上呈现低电阻,高声速脉冲大井径,结合S1与K1标志层,可划分为长7与长6界限,一般以K2底界为K6底。4.选K9标志层:岩性为浅褐黄色凝灰岩或凝灰质泥岩,钻屑呈片状,长条状或板状,表面具滑感,显荧光,俗称“皂土泥岩“。

电性特征:具有”二高二低“即高伽玛、高声速、特低电阻,特低密度。区域上分布稳定,结合其下长2大段分流河道厚层复合砂岩可区分长1底界。现场中首选K9标志层,其次石K2、K3标志层。第四课纸坊、和尚沟、刘家沟、石千峰、石盒子组地层岩性特征一.中统纸坊组:1.岩性:杂色泥岩与浅肉红色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泥岩色调上部以褐、灰褐为主,下部以紫红色为主。砂岩成分以长石及石英为主,半棱角~次圆状泥质及高岭土质胶结,较致密,泥岩具吸水性及可塑性,软。2.电性:电阻率呈中、高值,井径不规则,声速曲线起伏大,自然伽玛曲线上部高低值变化大,下部逐渐变小。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后,砂岩成分中长石含量明显增多,泥质由灰黑、褐色变为暗棕色、暗紫色,局部为杂色。二.下统和尚沟组: 1.岩性:以暗棕、灰褐色、蓝灰色为主的杂色泥岩与浅肉红色砂岩呈不等厚互层。砂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半棱角状~次圆状,泥质及高岭土质胶结,较致密~疏松。泥岩质纯,具吸水性及可塑性,软。2.电性:电阻率呈高值,井径规则,声速曲线变化小。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以暗棕色为主,砂岩以浅肉红色为主。与下伏刘家沟地层呈整合接触。三.下统刘家沟组:1.岩性:上部为浅肉红色、下部为浅棕色细砂岩夹杂色泥岩。底部主要为一套砂岩,浅红、肉红。现场中可见红色泥岩和深色泥岩,其中大量深灰色泥岩也有,细看很好的磨圆,表现为以前地层泥岩没有被带上来。当岩屑中连续出现较厚层、纯的泥岩时,即进入石千峰组,其泥岩也为棕红色,钻时上刘家沟底的钻时砂泥岩分别不大,同为15~17分之间。2.电性:电阻率呈中~低值,井径规则,声速曲线变化平缓,自然伽玛曲线呈锯齿状。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色杂,砂岩成分中自上而下长石含量减少,石英含量增高,底部砂岩发育,电性特征明显。与上伏石千峰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四.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1.岩性:上部为棕色、棕褐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棕、浅灰色细砂岩;中部为棕褐色、棕红色泥岩与浅棕、浅灰、灰白色细砂岩互层;下部为浅灰色细粉砂岩与暗棕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半棱角~次圆状,泥质与铁质胶结,较疏松~致密。泥岩质纯,具吸水性及可塑性。2.电性:电阻率为中~高值,井径不规则,自然伽玛曲线高低值变化大,对砂泥岩分辨明显。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颜色以红为主,电阻明显高于石盒子组。与下伏石盒子组地层呈整合接触。五.上下统石盒子组:1.岩性:上部为暗棕色泥岩夹浅灰、灰白色砂岩;中部为暗棕色、浅灰色泥岩与灰绿、灰色砂岩互层,下部属半氧化环境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按岩性组合自上而下分为四个沉积正旋回~盒5~8,每个旋回一般都是由总厚度5~35m的一至三个砂层,其上封盖20~60m左右的泥质岩组成。盒7盒8砂岩发育,厚度大,泥岩薄,砂岩以浅灰、灰绿色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居多,中~粗粒~不等粒为主,自上而下由细变粗,由北至南变细,厚度140~160m。2.电性:电阻率为低值,呈小锯齿状,井径不规则,自然伽玛曲线高低值变化明显。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大段出现,砂岩颜色变浅,电阻率明显低于山西组。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第五课山西、太原、本溪组地层岩性特征一.山西组:1.岩性:上部为灰、褐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灰白色细砂岩;下部为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白色细砂岩、炭质泥岩及煤层,是一套海退厚的湖沼相三角洲平原相沉积。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此之,半棱角~次圆状,泥质胶结,较致密~较疏松。泥岩质纯,较硬,吸水性及可塑性好~差。2.电性:电阻率呈高值,井径不规则,声速曲线上部平缓,下部起伏变化大,呈尖齿状,自然伽玛呈中~高值。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颜色加深,有煤层,炭质泥岩出现气测基值抬高,电性上表现为高电阻、高伽玛。与上伏地层太原组呈假整合接触。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1.岩性:灰褐、深灰色泥晶灰岩与灰黑色炭质泥岩及煤层互层,底部夹灰白色粉砂岩。灰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见少量陆源碎屑,遇盐酸反应剧烈,具贝壳状断口。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半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2.电性:电阻率自上而下由高变低,井径较规则,声速曲线顶部明显低于山西组,呈尖峰状,自然伽玛低值。3.分层依据:本组地层顶部灰岩为一

重要标志,电性特征明显。与下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三.中统本溪组:1.岩性:是在海陆交互频繁背景下的添平补齐,快速沉积的产物,岩性较杂,泥岩、石英砂岩、煤层、薄层灰岩、透镜体、铁铝土岩。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次圆状,泥质胶结,疏松。泥岩质纯,吸水性及可塑性差,较硬。2.电性:低电阻,自然伽玛高值,井径较规则。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以大段灰黑色泥岩为主,电性上与下伏地层形成明显分界。与下伏马家沟组地层不整合接触。第六课奥陶系马家沟组小层岩性一.马五1:1.岩性:浅灰色、灰色细粉晶云岩、孔洞云岩,深灰色含泥、泥质云岩,角砾状泥质云岩,黑色含云、云质泥岩及深灰色凝灰质泥岩、白云岩,成分中白云石含量占85~96%,泥质占4~8%,黄铁矿占1~5%。凝灰质泥岩:成分主要为火山碎屑,次为泥质,易碎,呈鳞片状。2.电性及分层依据:进入马五11声速平缓,自然伽玛由低变高,岩性为细粉晶云岩,以高伽玛底分层。进入马五12自然伽玛曲线出现两低两高特征,岩性为细粉晶云岩夹薄层泥岩,以第2个高伽玛底分层。进入马13自然伽玛出现低平,岩性为细粉晶云岩及孔洞云岩,以低伽玛底分层。进入马五14,自然伽玛出现高~低~高特征,岩性为两层泥岩夹云岩,底部由薄层凝灰质泥岩,以高伽玛底部凝灰质泥岩分层。二.马五2:1.岩性:褐灰色泥粉晶云岩,深灰色含泥云岩、泥质云岩及角砾状泥质云岩。白云岩:成分中白云石含量92~95%,泥质占5~8%。2.电性:声速低,自然伽玛表现处低~高~低特征。3.分层依据:以自然伽玛第二个低伽玛即云岩底分层。三.马五3:1.岩性:褐灰色云岩、深灰色含泥、泥质云岩与灰黑色含云泥岩互层,底部角砾发育。白云岩:成分中白云石约占90%,泥质及方解石约占10%。2.电性:声速略由起伏,自然伽玛值普遍偏高。3.分层依据:马五3底部角砾发育,岩石颜色较深,以高伽玛底分层。四.马五4:1.岩性:上部为灰色细粉晶云岩,褐灰色角砾状孔洞云岩与灰色角砾状含泥灰质云岩、含灰泥云岩互层;中、下部为灰色含泥云岩、灰黑色含云含灰泥岩、灰绿色凝灰质泥岩及灰色膏质云岩。白云岩:成分中白云石含量为87~93%,泥质占5~6%,方解石占2~7%。凝灰质泥岩:细腻、具滑感、易剥落。膏质云岩:成分中白云石约占75%,膏质与泥质约占25%。2.电性:自然伽玛顶部表现为低平,中下部呈锯齿状。3.分层依据:顶部为溶孔云岩,底部膏质云岩,以锯齿状伽玛底分界。五.马五5:1.岩性:灰黑色灰岩、泥灰岩。灰岩:成分中方解石约占90%,泥质约占10%,遇酸反应强烈,具泥晶结构。2.电性:声速、自然伽玛明显降低,呈平直状。3.分层依据:岩性为灰岩,电性平直。五.马五6:1.岩性:深灰色泥质云岩与灰色膏质云岩互层。2.电性:声速、自然伽玛曲线呈锯齿状。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膏岩很发育,自然伽玛曲线升高。第七课现场油层录井技术一.含油级别的划分和描述内容:饱和油:含油面积占岩石总面积>95%,含油饱满均匀,颗粒表面被原油糊满,局部少见不含油的斑块、团块和条带等。颜色呈棕、棕褐、深棕、深褐、黑褐,看不到岩石本色,油脂感强,可染手,原油芳香味浓刺鼻,滴水试验呈圆株状不渗入。富含油:含油面积占岩石总面积70~95%,含油较饱满,较均匀,含有较多的不含油的斑块、条带状、颜色棕、浅棕、黄棕、棕黄色,不含油部分见岩石本色,油脂感较强,手捻后少染手,原油芳香味较浓,滴水试验呈圆株状不渗入。油浸:含油面积的岩石总面积40~70%,含油不饱满,油浸呈条带状,斑块状不均匀分布颜色浅棕、黄灰、棕灰色,含油部分不见岩石本色,油脂感弱,一般不染手,原油芳香味淡,含油部分滴水试验呈馒头状。油斑:含油面积占岩石总面积5~40%,含油不饱满,不均匀,多呈斑块,条带状含油,多呈岩石本色,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或缓渗. 油迹:含油面积占岩石总面积<5%,含油极不均匀,肉眼难以发现含油显示。用有机溶剂溶释后,可见棕黄、黄色,颜色为岩石本色,无油脂感,不染手,能够闻到原油味,滴水缓慢渗入或渗入。荧光:含油面积占岩石总面积无法估计,荧光系列对比在7级以上,为岩石本色或微带黄色,无油脂不染手,一般闻不到,个别有滴水试验渗入或呈馒头状。荧光点滴试验操作流程点滴试验分级表级别荧光颜色产状Ⅰ灰黄、黄、亮黄、黄白均

匀~较均匀Ⅱ黄灰、黄白、褐黄不均匀~放射状Ⅲ黄白环状或斑点荧光系列操作流程第八课一.概述:地球物理测井是指采用专门的仪器,沿钻井孔测量地球物理特性的方法。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测井是发现和评价油气层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1.岩层有各种地球物理特性,如导电性、声学性质、放射性等,利用这些性质,研制处各种测井仪器,测量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变化,可间接地认识岩层的地质特征。2.在现阶段石油勘探开发测井所担负的任务。二.电法测井:1.自然电位测井(SP):⑴自然电位测井的基本原理:自然电位测井是所有测井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将一测量电极M放入井中,另一个测量电极N放在地面上,在不存在任何人工电场的情况下,使M电极由下而上沿井筒移动用测量电位差的仪器测量出一条M电极相对于N电极之间的井内自然电位差变化曲线,对于油气钻井来说,主要是由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盐类离子浓度差异,地层与钻井液柱压力不平衡,导致井壁内外两测富集正负电荷而产生扩散,吸附电动势或过滤电动势,从而引起自然电流,并产生自然电位。⑵自然电位(SP)曲线特征:自然电位在测井曲线图上,用每百米偏转数所代表的毫伏数和正负方向来表示井内自然电位的相对大小,无绝对零值。若某一地层的SP对于泥岩基线发生偏移时,则称为SP异常。SP曲线偏向泥岩基线左方为负异常,偏向基线右方为正异常。自然电位的形态特征:在地层岩性均匀稳定,并且上下围岩性质相同时,以地层中心具对称性。根据自然电位在岩层界面上变化最大的特点,可用SP曲线上急剧变化的拐点或半幅点来划分岩层的界面。⑶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应用:①划分孔隙性、渗透性地层,自然电位曲线上一切偏离泥岩基线的明显异常时孔隙性和渗透性较好的储集层标志。②判断地层岩性,如:简单的砂泥岩剖面中储集层时砂岩,非储集层时泥岩。③判断油气水层:SP异常可帮助区分油气水层,但不是主要依据,一般来说,油气层的SP异常略小于水层,完全含水,岩性较纯,厚度较大的纯水层SP 异常最大,下部含水饱和度明显升高的油水同层,SP异常由上往下由渐大的趋势。④进行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

地质年代简表

地质年代简表 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 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 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 1

第四纪大冰期 (一)大冰期冰川分布 据地质记录,约在晚第三纪即1400—1100万年前冰期已开始,到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现象。在冰期最寒冷时期,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把格陵兰和冰岛都覆盖了;劳伦大冰盖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到纽约和辛辛那提;斯堪的那维亚冰盖达到48°N,几乎覆盖了半个欧洲,冰盖最大厚度约3000m;西伯利亚冰盖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达到60°N;许多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高加索、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山地冰川。南半球,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地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些冰川曾经发生多次进退,且每次活动都遗留下具有特色的冰川堆积物。第四纪冰川活动史是根据冰碛物的研究结果而恢复的。 (二)冰期划分与对比 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是研究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1909年,德国彭克和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物的研究,划分恭兹、民德、里斯、玉木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其后世界各地根据当地冰川沉积物的研究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并与阿尔卑斯山冰期对比。二战后,经过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的研究,认为典型的4次冰期是距今70—80万年以来发生的冰期,在这4次冰期之前又划分出多瑙和比伯两次冰期。 李四光研究庐山冰川遗迹,把中国第四纪冰川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3个冰期。近年对新疆、祁连山、西藏、云南等地高山冰川进行了深入研究,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带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冰川遗迹,如遗留在高山顶上的冰川湖,称这次冰期为大理冰期。第四纪冰川是客观存在,气候曾经出现多次寒暖交替也是事实。对中国东部是否普遍存在过第四纪山地冰川,当前还存在争论。(三)植被迁移和海平面升降 由于冰期和间冰期更替,导致生物迁移和海平面变化。冰期期间,气候寒冷干旱。距今1.8万年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下降10—15℃,苔原由60°N移到45°N,中国多年冻土南界南移到40°N。随冰期和间冰期大陆冰盖的进退,植物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植被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目前正处于冰后期,也可能是另一间冰期,但地史上有的间冰期气温比现在高2—3℃。第四纪冰期,海平面有明显升降变化。冰期来临时,地球表面大量水以冰的形式积累在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中;间冰期时冰盖和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回归海洋。据推算,末次冰期时冰川体积约71.36×106km3,现在全球冰川体积约24.06×106km3,冰期比现在约多47.30×106km3,相当海水下降132m。故在冰期内,许多浅海滩露出海面,使原来为海水隔绝的大陆或岛屿有部分相连,为生物迁徙提供了条件。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面逐渐回升,距今约6000年时海平面达到现在位置。 全新世 全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是以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由寒转暖为标志,因此也称冰后期。 全新世海面变化显著,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时,海面上升到—60m位置。距今6000年时,海面上升到目前位置,但仍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全新世气候总的趋势是转向温暖,但气候波动明显。以欧洲为例,公元前12000年气温迅速上升,但到公元前约10000年,气候又转为寒冷;前8500—7600年、前1000—500年,都处于寒冷期;在1550—1850年这一阶段,又是一个明显的寒冷期,称“小冰河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2℃。19世纪以后,气候又转为温暖,冰川后退。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大致和欧洲相同。竺可桢根据中国古代物候记录,曾论述近5000年来的温度变化,明显存在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在前2000年中,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期,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冬季平均温度高3—5℃。在后3000年中,气候有一系列冷暖波动,周期约为400—800年,年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0.5—1℃。竺可桢认为气候波动是世界性的。 2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单位: 宜丰县新庄邓家煤矿 日期:二0一四年二月

宜丰县新庄邓家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一、概述 宜丰县新庄邓家煤矿位于宜丰县城(新昌镇)方位76°、直距离31公里处,属新庄镇邓家行政村管辖。北东距新庄镇3公里。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2′59.5″;北纬28°26′7.5″。矿区范围由10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0.2278㎞2,开采深度+30~-380m 标高。 本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带,冲沟发育,矿区最高海拔标高+94.30米,最低海拔标高+70米左右,相对高差20米。区内水系不发育,仅矿区南部邓家水塘一口,容量3000m3,无其它地表水体。矿区水量受季节影响,属于亚热带气候,水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616~2239毫米,蒸发量为1286~152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8摄氏度。 二、煤矿水文地质 1、含水层 (1)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潜水含水层 本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含弱孔隙潜水,据邻区陈家1#、6#民井抽出结果:其流量(Q)为0.044~0.059L/s,单位涌水量为0.021~0.08L/s,为一弱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富水性随季节变化。

(2)含煤地层风化裂隙含水层 本区含煤地层(安源组下含煤段)风化裂隙发育深度为20-30m,含风化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孔隙潜水补给,其富水性随季节变化,在雨季矿坑涌水量明显增大。 (3)长兴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边界以外,长兴灰岩岩溶裂隙十分发育,富含岩溶裂隙水及溶洞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及孔隙潜水补给,在低洼沟谷以上升泉方式排泄。 据地质勘探资料,其水1孔抽水结果:当S(降深)值为28.82m 时,流量(Q)0.0192L/s,单位涌水量(q)0.000667 L/s.m,渗透系数(Kep)为0.00169m/昼夜,该含水层为一补给来源广泛的重要含水层。 (4)老窑积水 矿区范围内有较多的老窑分布。因开采年代甚久,其开采深度及规模无从查考。依据井巷工程揭露情况,以往老窑采深度一般为60m~80m,老窑采空区聚集了大量地下水,是本区矿坑充水的主要来源,矿井在开拓过程中应严加防患。 2、隔水层 本区安源组含煤段为浅灰色粉砂岩、细砂岩及泥岩组成,岩性均一,风化裂隙不甚发育,除浅部含弱风化裂隙水外,脱离风化带后,含水微弱,厚度约300m,可视为一相对隔水层。 3、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铁北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1、井田概况 铁北矿由哈尔滨煤矿设计院设计,大雁矿务局和扎赉诺尔矿务局的矿建处、建安处施工。1983年12月20日开工,1991年8月21日正式移交生产,设计能力150万吨。2005年产煤142万吨。斜立井混合开拓,多水平上下山开采。现开采Ⅱ2a煤层,有一个综放工作面,目前铁北矿已达到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剩余服务年限152年。采煤方法为走向长臂倾斜分层采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主井采用带宽(1.2m)钢绳芯胶带输送机提升,提升能力1.87Mt/a。 2、位置与交通 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扎煤公司)铁北煤矿位于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含煤盆地西翼北部,开采伊敏组和大磨拐河组的Ⅱ、Ⅲ、Ⅳ煤层群。行政区划隶属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管辖。 地理坐标: 东经:117°44′01 ″-117°49′58″ 北纬:49°25′38 ″-49°28′45″ 2001年12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发放采矿许可证(证号1500000140167),采矿权人为扎赉诺尔矿务局,经济类型为国有,矿山名称为扎赉诺尔矿务局铁北煤矿,有效期限2001年12月至2031年12月,生产规模150万吨/年。矿区面积21.8111平方公里,其拐点坐标为: 点号X Y 69、5483325.00 39557635.00

68、5480165.00 39560380.00 71、5477535.00 39556800.00 72、5478745.00 39555387.00 59、5477970.00 39554848.00 61、5478493.00 39554230.00 67、5480090.00 39553202.00 开采深度+544.5米至+100米标高 矿区西距满洲里市29公里,东距海拉尔区160公里,滨洲铁路及301国道横贯井田南侧,矿区专用铁路与滨洲铁路相连,至各旗(县)市均有公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地质图绘图一般规定

地质图绘图一般规定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件制作的要求、一般规定以及作业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详查及勘探矿区各类地质图件制作的技术依据之一。其他地质图件可参照执行。 3 引用标准和规范 DZ/T 0156-95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 DZ/T 0157-95 1:50 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 0159-95 1:500 000 1:1 000 000省(市、区)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 0156-95 1:250 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图式图例(198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地质勘查技术管理规范补充规定(测绘、地质绘图)(1991)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金矿勘查综合图件编绘指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三总队

第一章矢量化的一般规程 对底图的质量要求 一般地质图件原稿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数学基础(直角坐标网、经纬网、内廓及各类控制点)精度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2. 图面平整、内容清晰、所附资料齐全; 3. 国界、省(市、自治区)界等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了审查并有文字依据; 4. 相邻图幅各要素接边误差符合要求。 矢量化前准备工作 1. 矢量化前必须详细阅读底图(原图)和有关规范图式图例,了解各要素的清绘(矢量化)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2. 定作业计划。作业计划可按要素拟定,也可按每日工作量具体划分,以便有条不紊的工作。 3. 底图是否清绘准确,发现疑难问题,必须在清绘前向有关人员问清弄懂,自己不能擅自改动。 矢量化的质量要求 1. 原图各要素清绘符合规定要求,依比例尺的符号不得变形,不依比例尺的中心点位不得超差。 2. 上各项内容不得漏掉或有差错。 3. 国界及行政区划界线,严格按照可靠资料绘制。如有国界线的图,必须上级批准,并附有正式审批文件,方可绘制印刷。 4. 必须尊重原图,不得随意改动原划线位置,必须保持各要素的几何精度。正确处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 清绘工作中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6. 误差及基本参数符合要求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探讨_傅耀军

0引言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是进行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的重要环节,是确定勘查对象、选择勘查手段、进行工程部署、做好和优化勘查设计的主要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纵深开发,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煤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华北型煤田下组煤不仅面临着底板奥灰水的威胁,其顶板含水层(特别是上组煤采空区)也是其主要威胁;再者由于历史原因,上组煤开采也存在周边老空水的威胁等等。因而,现行的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不能完全反映新出现的种种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1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现状 目前有关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主要有 两个版本,一个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另一个是《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 /T 0215-2002)。两者基本相同,类根据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空间特征(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容水空间特征)分为三类:孔隙充水矿床、裂隙充水矿床、岩溶充水矿床;只是岩溶充水矿床的亚类上有所区别,前者按岩溶形态分三个亚类: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和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后者按充水方式分为二个亚类:顶板进水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和底板进水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两者均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型: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第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和第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但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判别上不一样,前者为多因素定性判别,后者以单位涌水量定量判别。 2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出现的新问题 2.1第四类充水水源 水体一般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地表水主要为 作者简介:傅耀军(1959—),男,教授级高工,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和环境地质研究。 收稿日期:2011-07-27责任编辑:樊小舟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探讨 傅耀军,方向清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河北邯郸056004) 摘要: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是进行矿床水文地质勘查重要环节,是做好和优化勘查设计的主要依据。根据我国煤炭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大规模开采,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规范划分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不基础上,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提出了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的新方案:类分孔隙充水矿床、裂隙充水矿床、岩溶充水矿床、老空水充水矿床、地表水充水矿床和复合式充水矿床6个;亚类分顶板充水、底板充分水、周边充水和组合式充水4个;型分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中等、复杂和极复杂4个。关键词: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探讨中图分类号:P641.4 文献标识码:A A Discussion on Mine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 Type Classification Fu Yaojun,Fang Xiangqing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CNACG,Handan,Hebei 056004) Abstract:The classification of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 types is a major link in mine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the main basis of exploration design optimiz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country's coal mining after decades,especially large scale mining in the past 10-odd years,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been happened in min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on the basis of currently available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in practice,combined with "Coalmine Water Control Stipulations",a new scheme to classify mine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 type put forward.The classification in the scheme includes six categories:pore,fissure,karst,gob,surface water and compound water filling mines;four subcategories:roof,floor,peripheral and composite water filling paths;and four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 types:simple,medium,complex and extremely complex.Keywords:mine hydrogeology;exploration type ;discussion 中国煤炭地质 COAL GEOLOGY OF CHINA Vol.23No.09Sep .2011 第23卷9期2011年9月 文章编号:1674-1803(2011)09-0032-02 doi :10.3969/j.issn.1674-1803.2011.09.08

矿山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松滋市松鹰矿山有限责任公司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编制单位:松滋市松鹰矿山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时间:2014年9月6日

目录 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3) (一) 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3) (二) 位臵、交通 (4) (三) 地形地貌 (5) (四) 气象、水文 (5) (五) 地震 (6) (六) 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6) 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7) (一) 地质勘探各阶段(预查、普查、详查)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 (7) (二) 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 (8) (三) 矿井生产建设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 (8) 三、地质概况 (9) (一) 地层 (9) (二) 构造 (13) (三) 岩浆岩 (13) 四、区域水文地质 (14) 五、矿井水文地质 (16) (一) 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 (16) (二) 含水层 (16) (三) 隔水层 (18) (四) 矿井充水条件 (18) (五) 矿井充水状况 (19) 六、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20) (一) 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 (20) (二) 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20) 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21) (一)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 (21) (二) 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23)

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松滋市松鹰矿山有限责任公司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改扩建2009年11月由湖北盛源矿山设计有限公司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铁矿采用井工平硐上下山方式开拓,浅孔留矿法开采;炭质岩矿采用公路运输开拓,水平台阶露天开采。矿井分3个采区开采,采用分列式通风方式,设计生产水平1个,目前开采水平标高为+367m。矿井开采范围长约3.40km,宽约1.15km,矿权范围内开采标高+650~+250m,开采面积约3.9069 km2,共有4个拐点坐标(见下表)。 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权拐点坐标表 矿区水泥配料用铁矿为赤铁矿,赋存于泥盆系写经寺组底部,呈单斜层状产出,产状340°~10°,倾角一般为50°左右。层位稳定,铁矿体沿走向连续出露约2600米以上,目前沿倾向控制深度200米左右。矿体呈层状及似层状产出,分布连续,厚

资料-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一,概念 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 ----------------------------------------------------------------------------------------- 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 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p 中更新世Qp2 早更新世Qp1 1.64

新近纪上新世N2 5.00 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渐新世E3 37.5 始新世E250 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 ------------------------------- 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 ------------------------------- 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C 362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 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 ----------------------------- 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Nh 800 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 长城纪Ch 1800 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 五台纪Wt 2500 ----------------------------- 新太古代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Ar2 3200 古太古代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Ar0 45oo ---------------------------------------------------------------------------------------------------------------------- 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 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平煤股份七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1、矿井及井田概况 1.1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1.1.1 一水平生产建设概况 矿井由原武汉煤矿设计院设计,于1957年12月破土兴建,原平顶山矿务局建井三处施工,1959年8月简易投产,1964年进行了调整配套,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t,生产期26年。一对立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大巷、上下山开拓,分区压入式通风。 开采范围,北以锅底山正断层与三矿、六矿为邻,西以43勘探线东470m平行线人为划界与五矿相接。主要开采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四3、四2(戊8、戊9-10)两个煤层,开采标高-50m,开采深度55m~240m。该水平于1985年3月全部回采结束。 1.1.2二水平生产建设情况 1972年由原平顶山矿务局设计处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t。1973年11月10日动工,在一水平井筒延伸的基础上,新开一立井,井底标高-160m。仍以主井、大巷、上下山开拓,分区压入式通风。1978年进行环节改造,井下主要运输系统由矿车运输改为皮带运输,增加600t井底缓冲煤仓及上仓皮带巷和集中皮带运输巷,1980年7月15日竣工。1984年10月,矿井又进行了扩建,新增采区一个,自此,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由90万t提高到120万,1987年底建成

投产,先期主要开发二(己)煤段煤层;2002年5月开始开发一(庚) 煤段煤层,2003年7月,完成庚二采区上山石门、轨道与运输上山及运输和通风系统,2003年11月首采工作面(庚20-22110)回采,开采一5(庚20)煤层。截止2009年底,二2、二1(己15、己16-17)煤层已基本回采结束,主采区集中开采一5(庚20)煤层。 开采范围,北部以锅底山正断层与三矿、六矿为邻,西部以43勘探线东200m平行线人为边界与五矿相接。二叠系山西组二2和二 (己15和己16-17)煤层及石炭系太原组一5(庚20)煤层,开采深度1 65~530m。 1.2位置及交通 1.2.1位置 矿井位于平顶山矿区西南侧,地理位置:东经113°13′31.5″至113°16′56.5″,北纬33°44′30″至33°45′25″。北部以锅底山正断层为自然边界与三矿、六矿相接,南部和东部至一(庚)煤段煤层露头,西以43勘探线东200m平行线为界与五矿相连。东西走向长5.2km,南北倾向宽1.5Km,面积约8.17km2。确切边界以2006年8月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发放的采矿许可证划定的范围为准,见表1-1.

煤矿水文地质划分报告

XXX县XXX煤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编制人:XXX 审核:XXX 时间:2012年3月26日 威信县XXX煤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一、矿井的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交通及矿权的设置 1、地理位置、交通 矿区位于XXX城北东20°方向,直线距离XXX城7km。行政区划属威信县XXX管辖。矿区呈东西向不规则斜长体,矿区东西长约2100m,南北平均宽250m,矿区面积为0.4906km2。开采标高为+980~1140m,地理坐标(极值): 东经:105°4′50″~105°6′25″ 北纬:27°50′33″~27°50′40″ 矿区围拐点坐标见下表(表1-2-1、2)。 威信县花家坝煤矿矿区围坐标表表1-2-1

矿井之间无矿界重叠现象 2、XX~省市主干公路从矿区东部边缘经过。矿区距XX县城7 km,县城扎西镇距市323公里,距720公里。该矿区向北到省珙县火车站约100km,向西到省盐津县火车站约260Km,向南到省威宁县火车站亦约260 km,;向北达省市约250 km,沿长江向东可达、、、等地;公路由矿区向北可达省省会,向东可达西南重镇,向南可达、、省省会,向西可达省市,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1-1)。

图1-1 交通位置示意图 3、矿权设立情况 花家坝煤矿东北部有南风煤矿,其矿界拐点坐标见表1-1-2;东南部有大湾煤矿,其矿界拐点坐标见表1-1-3;西部有柳尾坝煤矿,其矿界拐点坐标见表1-1-4。花家坝煤矿矿区围无其他矿业权设置,矿界清晰,无矿权重叠。 花家坝煤矿区与相邻煤矿区位置关系见图1-2。 表1-1-2 威信县南风煤矿矿区围拐点坐标 拐点X坐标(54Y坐标(54坐拐点X坐标(54Y坐标(54 1 3089160.35508973. 5 3088510.3550717 2 3088783.35509297. 6 3088925.3550787

地质图绘图规定 一般规定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件制作的要求、一般规定以及作业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详查及勘探矿区各类地质图件制作的技术依据之一。其他地质图件可参照执行。 3 引用标准和规范 DZ/T 0156-95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 DZ/T 0157-95 1:50 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 0159-95 1:500 000 1:1 000 000省(市、区)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 0156-95 1:250 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图式图例(198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地质勘查技术管理规范补充规定(测绘、地质绘图)(1991)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金矿勘查综合图件编绘指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三总队

第一章矢量化的一般规程 对底图的质量要求 一般地质图件原稿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数学基础(直角坐标网、经纬网、内廓及各类控制点)精度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2. 图面平整、内容清晰、所附资料齐全; 3. 国界、省(市、自治区)界等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了审查并有文字依据; 4. 相邻图幅各要素接边误差符合要求。 矢量化前准备工作 1. 矢量化前必须详细阅读底图(原图)和有关规范图式图例,了解各要素的清绘(矢量化)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2. 定作业计划。作业计划可按要素拟定,也可按每日工作量具体划分,以便有条不紊的工作。 3. 底图是否清绘准确,发现疑难问题,必须在清绘前向有关人员问清弄懂,自己不能擅自改动。 矢量化的质量要求 1. 原图各要素清绘符合规定要求,依比例尺的符号不得变形,不依比例尺的中心点位不得超差。 2. 上各项内容不得漏掉或有差错。 3. 国界及行政区划界线,严格按照可靠资料绘制。如有国界线的图,必须上级批准,并附有正式审批文件,方可绘制印刷。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昭通市昭阳区 希望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昭阳区希望煤矿 二0一二年二月

摘要 云南省昭阳区希望煤矿是“六证”齐全的合法矿井。于2007年6月重新获得了新的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基本情况:矿山名称:昭通市昭阳区希望煤矿;证号:C5300002011071140116342;生产规模:6.00万t/a;面积0.7524km2;开采标高:2900m~2380m;有效期:20011年9月~2016年7月。 希望煤矿位于昭通市昭阳区东北20°方位,直线距离10km处。隶属于昭阳区靖安乡管辖。矿权区东西长约1.00 km,南北宽约0.75km,面积0.7524km2。距昆明市381km,有昭阳区至大关县城的公路在矿区北部经过,矿区距昭通市约40km,距昭通火车站约50㎞,交通较方便。 本区构造位置处于白沙背斜的东翼,五寨向斜的西翼南段。总体为一个单斜构造,地层倾向95°~150°,倾角10°~48°,一般为15°~25°。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属裂隙、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简单型;区内褶曲不明显,断层稀少,对本区煤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控制本区构造的断层主要是F1、F4断层。矿区构造类型确定为中等类型。据调查该区煤层未发生过自燃现象、爆炸现象。且矿区煤层不易自燃、煤尘不易发生爆炸,瓦斯含量为低瓦斯矿区,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应属简单类。

一概况 1.1 目的任务 其主要任务是:基本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井涌水量。确定水文地质类型,为矿井水患防治提供依据。 1.2 位置和交通 1、位置 希望煤矿位于昭通市昭阳区20°方向,直线距离10km处。隶属于昭阳区靖安乡管辖。矿区范围呈东西向展布,矿权区东西长约1.00 km,南北宽约0.75km,面积0.7524km2。 地理坐标:东经103°47′47″~103°48′28″ 北纬 27°32′17″~27°32′45″ 希望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2-1。 希望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表1-2-1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 三、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 四、水文地质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附录: 1、井(孔)标高明细表 2、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 3、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 4、抽水试验综合图 5、回灌试验综合图 6、水质分析成果表 7、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

一、工程概况 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 1、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 2、测试地下水温度; 3、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 4、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 能力; 5、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 6、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 7、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 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2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21/1643-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5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 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据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为7.9℃,最高为35.7℃,最低为-30.5℃;降水量多年平均为

675mm,集中在6-9月份。 (二)场区地质、地貌 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 (三)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 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井的东侧80米处有1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3/h。 据勘察规范要求(距项目500M以内)进行调查得知,距离本场地东侧边线约400米左右,最大取水量约为100m3/h。 2、地质条件 根据勘探资料,场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 ○1耕土:杂色,主要由碎砖,石块及各种残土等组成,结构松散,厚度1.0m。○2粉质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呈星点状分布,局部混有粉细沙颗粒。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厚度7.0m。 ○3粉土:灰色,灰黑色,灰褐色,含沙粒及少量有机质,刀切面略见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可见摇振反应,多与粉质粘土互层分布,湿,一般为中密状态,中压缩性。厚层1.5~3.0米。 ○4中粗砂:黄褐色、浅灰色、石英、长石质,含较多粘性土及少量砾石,局部相变为粗砂,稍湿,中密状态,该层厚度较薄,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层厚0.0~2.0米

地质年代的划分

一、古生代 初期:水生无脊椎动物比较繁盛尤其是三叶虫。所以又称寒武纪为三叶虫纪,藻类较繁盛. 中期:鱼类为最盛。距今3亿年前,水生脊推动物开始登陆,出现了原始的两栖类,有了蕨类晚期:是两栖类的极盛时期,同时又出现了爬行类。出现了裸子植物并有了迅速的发展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1、寒武纪 自然环境(5.4亿-5亿年前) 地壳静止,浅海广布,气候温暖 生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盛行,出现两侧对称的躯体。古杯类,软体动物(双神经纲、腹足纲和头足类)、环节动物(多毛类)、节肢动物(三叶虫等)、腕足类、腹足类和棘皮动物、无脊椎动物大多数门都已经出现。半索动物(笔石),海洋中海藻繁盛,陆地上地衣繁盛。脊索动物出现。 2、奥陶纪 自然条件(5-4.35亿年前) 浅海广布,气候温暖 生物 笔石类、珊瑚兴起 软体动物(头足类、菊石类、鹦鹉螺) 所有现生的棘皮动物的主要纲 无颌类脊椎动物出现(淡水无颚鱼) 陆生孢子植物出现 大量海洋动物灭绝。 3、志留纪 自然条件(4.35-4.1亿年前) 末期造山运动,局部干燥,海面缩小,陆地增多 生物 笔石类、珊瑚类进一步繁盛 无颌鱼类辐射; 裸蕨、陆生维管植物出现; 最早的陆生动物出现,海蝎(板足鲎)大量出现;最早的昆虫类和蛛形类; 有颌鱼类出现(盾皮鱼类,棘鱼类); 三叶虫衰退。 4、泥盆纪

自然条件(4.1-3.55亿年前) 海陆变迁,出现广大陆地,气候干热 生物 菊石出现;原始裸子植物出现; 最早的森林出现;主要的维管植物辐射; 蕨类繁盛、鱼类繁盛; 两栖类兴起; 昆虫开始具备飞行能力。 较多的三叶虫等海洋类动物灭绝。 5、石炭纪 自然条件(3.55-2.95亿年前) 造山运动,气候温暖湿润 生物 森林繁茂;石松类、科达类、种子蕨和真蕨大量出现; 最早的现代土壤出现; 裸子植物兴起; 蚯蚓、马陆、长脚蜘蛛、蜻蜓、直翅类、蜚蠊; 爬行类兴起、两栖类繁盛,昆虫适应辐射; 最早食花粉的昆虫出现。大量的鲨鱼。 三叶虫大部分绝灭; 6、二叠纪 自然条件(2.95-2.5亿年前) 造山运动频繁,气候干热 生物 蕨类衰退,苏铁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茂; 爬行类适应辐射(杯龙目、盘龙目和兽孔目),菊石类又一次辐射。 植物-授花粉者的协同进化开始。 三叶虫、海蝎等全部灭绝,海洋无脊椎动物83%的属灭绝,75%陆地脊椎动物灭绝,是地球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 二、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特别是恐龙类的全盛时期 中生代的裸子植物也占优势,并开始出现被子植物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1、三叠纪 自然条件(2.5-2亿年前) 早期气候干燥,中后期气候温和,晚期湿热,地壳平静 生物 裸子植物成林(本内苏铁、苏铁、银杏、松柏等); 蜻蜓和直翅目的辐射;菊石第三次辐射。

地质年代的划分

地质年代的划分 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哲庄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哲庄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赫章县哲庄煤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二○一二年五月

赫章县哲庄煤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编写: 总工程师: 矿长: 二○一二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矿井及井田概况............................... - 1 -第一节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 1 -第二节位置、交通............................. - 1 -第三节地形地貌............................... - 3 -第四节气象、水文............................. - 3 -第五节地震................................... - 3 -第六节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 3 -第二章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 - 5 -第一节资源勘查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成果评述 ..... - 5 -第二节矿区物探工作评述....................... - 5 -第二节矿区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 5 -第三章矿区地质 .................................... - 8 -第一节地层................................... - 8 -第二节煤层................................... - 9 -第三节构造.................................. - 12 -第四节岩浆岩................................ - 13 -第四章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14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情况...................... - 14 -第二节含(隔)水层划分........................ - 15 -第三节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18 -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 ............................... - 20 -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地质图件比例

1:1 万和1:5000 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及“1:5万图幅新旧图幅号 转换说明” 1.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为1/100 万、1/50 万、1/25 万、1/10 万、1/5 万、1/ 2.5 万、1/1 万和1/5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均以1/100 万地形图为基础,按规定的纬差和经差划分图幅,并采用行列式编号,十位数,编码长度相同,编码系列统一为一个根部,便于计算机管理和检索。 国家基本比例尺及代码表: 1.2 1/100 万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⑴自赤道走每纬差4 为一行(向两极),依次A、B、C、D…V 表示行号 ⑵从180°经线走自西向东每经差6 为一列,依次1、2、3、4…60 表示列号 1.3 1/1 万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以1/100 万地形图为基础,划分96 个横行和96 个纵列,共9216 幅地形图。 ⑴行列号自左上至右和下排列 ⑵纬差6°/96=3′45〃经差4°/96=2′30〃 ⑶编号由所在1/100 万图幅编号、比例尺代码、1/1 万图幅所在行号和列号组成(十位数),如 J50G089007 × ×× × ××××××

①②③④⑤ ①1/100 万行号(字符码) ②1/100 万列号(数字码) ③比例尺代码 ④1/1 万行号(数字码) ⑤1/1 万列号(数字码) ⑷图幅编号的求算 例:某位置B=46°02′ L=129°16′。求该点所在1/1 万地形图所在编号。 1)求所在1/100 万图行号(字符码):46°02′/4°=11.5,推算为L(公式为:H=int($/4)+1)求所在1/100 万地形图列号(数字码):129°16′/6°=21.5,推算为52 (公式为:L=int(&/6)+31)由上知L52 2)确定范围绘图法知L52 范围为B(44°~48°),L(126°~132°) 由(46°02′-44°)/2′30〃=48.8 (入位) (129°16′-126°)/3′45〃=52.3 (入位) 得1/1 万行号96-49 +1=48 列号53 3)该点1/1 万地形图编号L52G048053 另例B=46°03′ L=129°13′ 所在1/1 万编号为L52G047052 B=46°16′ L=129°21′ 所在1/1 万编号为L52G042054 1.4 1:1万新旧图幅编号的转换 以L-52-67-(29)为例 (1)求行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