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游褒禅山记》3(教师版)

必修二《游褒禅山记》3(教师版)
必修二《游褒禅山记》3(教师版)

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答案

一、注音

梵语()庐冢()仆倒()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二、默写

1(湖南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天津卷)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四川卷)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三、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四、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非常之谋难以猝发4.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7.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8.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五、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4、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6、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7、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8、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9、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10、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11、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1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1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5、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六、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7、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9、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10、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1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1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七、文中的实词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 、有碑仆道()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4、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5、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八、虚词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原因)

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10、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那""那个""那些""那里"。)

1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12、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将要)

13、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1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15、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16、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

17、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18、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19、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20、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2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2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译作“那”)

23、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24、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25、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26、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7、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2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2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30、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3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授课人:王二霞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弄清第二段意思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研习第二段。 教学难点 “之”“然”“而”“其”等虚词用法及意义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教具准备 印发《游褒禅山记》学案。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检测: 一.《赤壁赋》默写 (1)纵一苇之所如,。 (2),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3)《赤壁赋》中“,。”表明一世之雄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长矛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二.《游褒禅山记》第一段知识点检测 (一)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 2、名之曰褒禅。名: (二)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有碑仆道 5.而卒葬之 (三)划线词语解释 1、而卒葬之 2、盖音谬也 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四)虚词解释

1、以故其后名之曰其: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 3、距其院东五里其: 4、独其为文犹可识其: 教授新课: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与我们以往学习过一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说理。我们今天共同来研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第二段,初步感知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二、学生出声自读第二段(要求:读准字音读对断句) 检测读音(要求:学生写)1穴()2、窈()然3、咎() 检测断句(要求: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一人断一题)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3、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二、: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共同翻译第二段(要求:一生翻译一部分) 1、其下平旷……谓之后洞。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遂与之俱出。 2、盖余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4、方是时……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三、师生共同翻译第二段 1.学生自由发言指出不会翻译的字词 2.四个小组各找一名学生翻译一部分 3.其他学生评价发言学生的翻译 4.老师出示准确直译 四:小结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灵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走进《游褒禅山记》。 二、疏通文本——字斟句酌为哪般 1、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2、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补记 3、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 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三质疑探究——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己感想) 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这种情况又表现出无限风光在险处的人生规律,而人们往往是“就难避轻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十课游褒禅山记练习(含解析)新部编版必修2(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游褒禅山记 【重点列表】 重点名称重要指数 重点1古今异义词☆☆☆☆☆ 重点3文言虚词☆☆☆☆☆ 重点4 文意理解☆☆☆☆☆ 重点1:古今异义词 【要点解读】 当阅读古诗文遇到与现代汉语同形的双音节词语时,学生容易混淆它们的古今词义。他们之所以会混淆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主要是因为这些古汉语词汇中的双音节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书写形式一模一样,看到它们马上联想到它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常用义,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来诠释,从而偏离了古汉语的词义。当阅读古诗文遇到这类词语时,如不稍作辨析,易混淆古今词义,造成误解,从而偏离文意,不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对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能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它们,不仅有利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考向】古今异义词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今义:数字,十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 今义:程度副词,很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今义:指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 (4)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古义:________________ (5)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古义: 【名师点睛】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为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流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2]对于一些古今词义差异特别大的词语,或是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的词语,应该利用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是一个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值得怜悯,根据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的词义理解此句,句意不通。这句话是焦仲卿的母亲所说,她在劝焦仲卿速遣刘兰芝,娶东家女为妻,因此,“可怜”是用于形容东家女的,在此处是“可爱”之意。 【对点练习】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B.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0游褒禅山记教师版

怀化三中高一语文科必修二导学案教师版编写人:王晓珍审核人:麻德高修订人:刘文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10、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背诵课文第三段。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诵读、翻译、理解、感悟、背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领悟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知识点,背诵课文第三段。 【学习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课时】2课时 【学法指导】 阅读时要求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体悟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 2、初步梳理文章,翻译课文。 【课前预习案】 【夯实基础预为之所】 一、常识链接 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为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二、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唐浮屠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2、有碑仆.(pū)道 3、梵.语(fàn) 4、盖音谬.(miù)也 5、有穴.(xué)窈.(yǎo)然 6、或咎.(jiù)其欲出者 7、庐冢.(zhǒng) 8、瑰.(guī)怪 9、无物以相.(xiàng)之10、长乐王回深父.(fǔ) 三、解释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十一”。)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 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 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 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 洞→后洞。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距其(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 者(判断句),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山南水北)名(命名,名作动)之(它)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下)其(它 1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公开课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游褒禅山记》,第四单元

高二课内复习(四) 《游褒禅山记》,第四单元 一、文学常识 1、王安石字,晚号,是时期著名的家和家。他的作品中有《王临川集》,集子的命名是因为;人称他王荆公,是因;称他王文公,是因。列宁称他是。 2、《游褒禅山记》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的意志和“”的态度。前半部分记游,后半部分议论。写作特点是,。 3、《想北平》作者,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主要代表作有、、,被誉为“”。 4、《想北平》一文语言。作者通过对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 5、蔡孑民,即,现代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主张对新旧思想“”,使北大成为的发祥地。 6、《草莓》,是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书写了对的感怀。 7、公安派是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他们的文学主张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二、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洞窈然 ..()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4、则或咎 ..其欲出者()() 5、无物以相.之() 6、火尚足以明.也() 7、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8、何可胜.道也哉() 9、长乐王回深父.()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3、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余有叹焉。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答案 一、文学常识 1、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中有《王临川集》,集子的命名是因为他是江西临川人;人称他王荆公,是因晚年曾封荆国公;称他王文公,是因死后谥号为“文”。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2、《游褒禅山记》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前半部分记游,后半部分议论,写作特点是因事见理,

人教出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第10课游褒禅山记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道”“由”“文”“至”“舍”“观”“名”“十一”“明”“相”,重点虚词“其”“于”“以”等,掌握重要句式。 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 4.领会文中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的观点。 这篇课文题为“游褒禅山记”,“记”表明文体。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主要是结合记游以感想形式发表议论,论说为学治事的道理,含有非常丰富的哲理。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东北方向。褒禅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1.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少好读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 2.卓越的文学家。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

高考语文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一、概述: 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散文。它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本文在教学上预设为3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1)读准难字字音,读准文言句子。(音频资源) 问题设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应该怎么朗读? 提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句中的“也”表语气的停顿)(2)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整体感知古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朗读理解古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表现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对宋代诗词较为熟悉,但却是第一次系统接触宋代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宋代文学长于说理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去认识、解读本文。 此外,学生以前学习的游记,都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本文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对这一点,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深认识。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依据: 情境—陶冶策略:通过朗读来创造良好的情境,学生在朗读中加强理解。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开始结束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寻找过 渡句:把握作 者行文思路。 PPT:精读学生精读:体 味作者积极 的人生态度。 PPT:拓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介绍作者,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由王安石的诗作谈起,引入课 题。 创设情境。2分钟 (二)初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音频资源)师(难点提示):三个长句的停 顿划分: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生:读准字 音,读准句 子。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初 步感知。 5分钟 (三)再读: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师(提出问题):找出每一段的 过渡句: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提示:“不得极夫游之乐”、“此 余之所得也”、“此所以学者不 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生:自读课 文,找出过 渡句,并理 清作者思 路。 培养学生概括语段的能 力,理清文章思路,领 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12分 钟 (四)总结:理清思路。(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记叙——游 山经过。 第二部分(3—4):议论——游 山心得。 第三部分(5):记叙——结尾 补叙同游者。 生(小组合 作学习):协 作完成 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12分 钟 (五)拓展:(视频资源、PPT 资源、历史教材资源)师(提出问题):积累关于“有 志”、“尽吾志”的名言警句。 提示:高中快毕业了,我们应 当如何“尽吾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 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 越甲可吞吴。” 生(小组合 作学习):搜 集整理 (1)指导学生搜集整理 生活中语文素材的能 力。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 图。 10分 钟 (六)作业布置:师(提出问题):结合课文注释, 把握重点文言字词。 提示:(1)文言虚词:于是、 之、以、而 (2)文言实词:随、怠、至于、 相、得 生(小组合 作学习):协 作完成 质疑: 掌握常见实词、虚词考 点。(为第2课时做准备) 3分钟 (1分 钟机 动) 七、教学评价与设计:

《游褒禅山记》知识梳理(教师版)

《游褒禅山记》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高中阶段学过的篇目有《病梅馆记》、《黄州快哉亭记》等。 本文通过记游阐发人生哲理,得出两点启示:一是达到目标,要有志、力、物等主客观条件,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二是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 二、文言词法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同寻常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求学的人……的原因 (四)一词多义 1、观 (1)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观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观看 2、文 (1)其文漫灭碑文 (2)独其为文犹可识字 (3)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文章 (4)鱼龙潜跃水成文同“纹”,波纹 (5)文过饰非掩饰 3、然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2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游褒禅山记》问题综合评价单 学生版和教师版

《游褒禅山记》问题综合评价单学生版 班级组别姓名自我评价语文学科长评价【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 2、了解词类活用;进一步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词类活用,了解“其”的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第三段,从中领会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评)。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法,遭到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2.背景资料: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当时,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 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而4年后他给宋仁宗 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6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一观点可以在本文中 找到依据。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 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 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 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 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 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

《游褒禅山记》学案完美版

人教课标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 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 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 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课文揭秘 1.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就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2. 判断句在本文中是如何呈现的?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含答案)

12 游褒禅山记 2 八中郝晶晶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巩义八中张晓玉 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技能 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情感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教法学法 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 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 王安石(1021--1086) ,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 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褒________庐________窈________怠________圭________父_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

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 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灵

二、疏通文本 字斟句酌为哪般 1、 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 补记 run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 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 走进《游褒禅山记》。 2、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3、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 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 lit JK J 却 rhi me 示在 t±± " 八 以—巧**? L L I N dL!也 N tii ■■ C >的ftflYj ■丁白勺 N 白勺 < 3 > HP 用国妊 z 辛* itT 亦M 不晌丹 (斗 m M —人*加" *.乜,ei C -L * p > - < 2 >■示兼!IflK ? “ H HT L£j 于Lt 匕乎〒 " < 3>谯賀崔卧昉矩4 gr 三质疑探究一一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 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 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 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 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 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

游褒禅山记挖空练习教师版

10.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文学文化常识】 【课文挖空练习】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山麓),而卒. (死后)葬之;以.(因为)故其后名.(称,命名)之曰“褒禅”。今所谓 ..(所说的)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是、为)华山之阳.(南面)【助记:画图理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文字)犹可识.(辨认),曰“花山”。今言.(说、念)“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解释原因)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从旁边)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 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表修饰)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看到的景象)愈奇。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大概,发语词)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加,更加)。方是时,余之力尚足 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也。既其出 ...(我们出洞以后。其,助词,无实意), 则或.(有人)咎.(责备)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快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 得收获),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夫夷.(平坦)以.(并且)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 ..(险阻僻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不同寻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停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