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传递函数的测试方法

系统传递函数的测试方法
系统传递函数的测试方法

系统传递函数的测试方法

实验报告

系统传递函数的测试方法实验报告

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分析系统受随机信号激励后的响应及系统传递函数的测量方法,阐述实验原理并且分析,了解实验步骤、设计思路,并且使用MATLAB 编写相关程序,最后对实验进行仿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个击破。首先通过matlab仿真产生理想高斯白噪声,通过被测系统后的理想高斯白噪声信号与理想高斯白噪声信号进行互相关运算后产生一个信号a(t)。用matlab模拟低

通滤波器和微分器,使a(t)通过该滤波器,获得线性系统单位冲击响应h(t),分析该信号的均值、方差、相关函数、概率密度、频谱密度等数字特征。

通过这次试验,我们了解随机信号自身的特性,包括均值、均方值、方差、相关函数、概率密度、频谱及功率谱密度等的概念和特性,以及系统传递函数的测量方法。掌握了一定matlab技巧,直观地看到了随机信号以及高斯白噪声的特点及信号的变换,并体会到matlab的便利与强大。加深了对随机信号的认识,对以后的学习大有帮助。

关键词:互相关函数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微分器matlab

一、实验内容简介

目的:研究分析电子系统受随机信号激励后的响应及测量方法。了解随机信号的特性,包括均值、均方值、方差、相关函数、概率密度、频谱及功率谱密度等。熟悉常用的信号处理仿真软件平台:matlab仿真。

内容:根据选题的内容和要求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具体的实现程序流程;用matlab仿真;按设计指标测试电路;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设计的误差,根据随机信号的特征,分析误差信号对信号和系统的影响。

2.1实验原理

利用互相关算法可以求取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冲击响应。通过被测系统后的理想高斯白噪声信号与理想高斯白噪声进行互相关运算,产生相应的输出通过一个低通滤波器,获得线性系统单位冲激响应h(t)。其原理框图如图4-1所示:

图2-1 利用互相关测量线性系统单位冲击响应

2.2实验任务与要求

(1) 实验要求掌握白噪声的特性,以及探讨这种测试方法的意义,重点在于系统测试与分析。

(2)要求测试白噪声的均值、均方值、方差,自相关函数、概率密度、频谱及功率谱密度并绘图。分析实验结果,搞清楚均值、均方值、方差,自相关函数、频谱及功率谱密度的物理意义。例:均值除了表示信号的平均值,它还表示信号中有了什么成分。相关函数当τ=0时为什么会有一个冲击,表示什么,它又等于什么。信号的时域波形有哪些特征,频域又有哪些特征。频谱及功率谱密度有什么差异,什么噪声是白噪声,这个噪声符合白噪声的定义吗等等。 (3)被测系统:

① 被测系统是一个低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的通带为0KHz-1KHz 、通带衰减小于1db 、阻带衰减大于35db 。

② 被测系统是一个带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的通带为1KHz-2KHz 、通带衰减小于1db 、阻带衰减大于35db 。 ③ 被测系统是一个微分器。

(4)要求:绘制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微分器的频谱特性、冲激响应。计算x(t)、a(t)、y(t)信号的均值、均方值、方差、相关函数、概率密度、频谱及功率谱密度等。

二、实验原理分析及实现

2.2实验原理分析

通常情况下,当随机信号与被测系统带宽的比值比较大时,利用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互相关函数可以测出被测系统的冲击响应。我们只需在满足带宽比的要求时得出互相关函数,并得出互相关函数与冲击响应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出冲击响应。

理想白噪声(高斯白噪声)的服从均值0X m =,方差2()D X σ=一维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2

2

())

2

x

f x

σ

=-

白噪声的功率谱密度为:

()

2

n

N

S f=

其中

N为单边功率谱密度。

白噪声的自相关函数:

()()

2

N

Rτδτ

=

白噪声的自相关函数是位于0

τ=处,强度为0

2

N

的冲击函数。这表明白噪声在任何两个不同的瞬间的取值是不相关的。同时也意味着白噪声能随时间无限快的变化,因为它含一切频率分量而无限宽的带宽。

高斯白噪声是通信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随机信号,其双边功率谱密度为一恒定常数,自相关函数表现为冲击函数,当进行频域分析时比较容易,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本实验中也采用高斯白噪声信号作为系统输入。

根据随机信号分析相应的知识,输入白噪声信号n(t)和白噪声通过被测系统后得到输出信号x(t)之间的互相关函数:

通过上式可以看出,被测系统的冲击相应和该互相关函数存在着线性关系,对上式变形得到,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互相关函数的方法间接得到被测系统的冲击响应。

三、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3.1高斯白噪声的产生

00

nx

R()()*()()*()()

22

n

N N

R h h h

τττδτττ

===

nx

2

()R()

h

N

ττ

=

x_mean = 0.0048

x_var =1.0136

x_msv =1.0136

3.2通过系统

3.2.1系统为低通滤波器x(t)

y_mean =0.0065

y_var = 0.2134

y_msv = 0.2135

3.2.1系统为带通滤波器x(t)

y_mean =2.3016e-004

y_var = 0.1612

y_msv =0.1612

3.2.2系统为微分器x(t)

y_mean =-1.1662e-017 -4.9512e-018i

y_var = 0.6422

y_msv = 0.6422

3.3通过被测系统后的信号与理想高斯白噪声进行互相关,3.3.1低通滤波器a(t)

a0_mean =1.3327e+003 a0_var 5.2621e+012

a0_msv = 5.2621e+012 3.3.2带通滤波器a(t)

a0_mean = 0.0075

a0_var =136.0901

a0_msv =136.0902

3.3.3微分器a(t)

a0_mean =-4.1755e-017 -3.4288e-016i

a0_var = 695.3044

a0_msv = 6.9530e+002 +2.8634e-032i

3.4并通过低通滤波器得输出信号y(t) 3.

4.1低通滤波器y(t)

x3_mean =1.2995e+003 +8.9970e-012i

x3_var = 1.1141e+012

x3_msv = 1.1141e+012 +2.3384e-

3.4.2带通滤波器y(t)

x3_mean = 0.0060 - 0.0000i x3_var = 53.7463

x3_msv = 53.7463 - 0.0000i 3.4.3微分器y(t)

x3_mean = 6.8951e-017 -1.5712e-016i x3_var = 105.7989

x3_msv = 1.0580e+002 -2.1667e-032i

3.3仿真结果分析

3.3.1白噪声分析

实验中绘制出白噪声的自相关函数的图像,发现在=0τ处,自相关函数是一个δ脉冲,说明只有在同一时刻它们才相关。对应于功率谱,从图中可以发现高斯白噪声的功率谱无限宽,从而印证了理论的推导。

均值代表信号的平均值,均方值2[]E X 代表着平均功率,均值的平方2X m 代表直流功率,方差2σ代表交流功率。 3.3.2高斯白噪声通过低通滤波器

高斯白噪声通过低通滤波器后,滤除掉了高频分量,只剩下低频分量。

低通带限白噪声功率谱密度为:0

x S ()0

S w W w ?≤?=?

??其它

低通带限白噪声的自相关函数:

001R ()()21()2sin jw X X W jw W

S w e dw S w e dw WS W W τττππτπτ+∞

--∞

--===

??

实验中绘制出白噪声通过低通滤波器自相关函数的图像符合表达式。

同理,通过带通滤波器后,只保留了通频带内的频率分量。

带通带限白噪声功率谱密度为:0

00x S ()220W W

S

w w w w ?-≤≤+?=???

其它

带通带限白噪声的自相关函数:

()00sin /2R ()cos /2

X W WS w W τττ

πτ=

通过滤波器之后,噪声的功率谱密度已经不是无限宽了,我们知道功率谱密

度图像的面积代表着功率,此时功率可以计算出来,而且平均功率与滤波器的带宽成正比,从而噪声变成了能量有限的信号。在通过滤波器之后,信号的均方值、方差均变小,与上面它们所代表的物理意义相对应,说明信号的平均功率和交流功率都变小。这也与信号通过滤波器的性质相吻合。

低通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都属于线性系统,高斯白噪声通过线性系统后,器输出的分布仍然服从高斯分布,这一点我们可以由三幅概率密度图形来得出。

四、实验总结

根据仿真结果图可以看出,进过测试,测试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微分器,系统输出y(t)的时域波形近似符合带他们的时域特性曲线。测试低通滤波器,频谱在较低频率处有着比较强的幅值相应,即对较低频谱的信号有着较为良好的滤波特性,基本符合低通滤波器的滤波要求;测试带通滤波器频谱在某些频段之间有着比较强的幅值相应,即对某些频段频谱的信号有着较为良好的滤波特性,基本符合带通滤波器的滤波要求;测试微分器,频谱在某些频段之间有着比较强的幅值相应,即对某些频段频谱的信号有着较为良好的滤波特性,基本符合带通滤波器的滤波要求。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模拟验证都得到了理想的结果,所以该系统能够满足利用线性系统测试系统冲击函数的要求。

通过这次试验,我们了解了随机信号自身的特性,包括均值、均方值、方差、相关函数、概率密度、频谱及功率谱密度等的概念和特性,以及系统传递函数的测量方法。掌握了一定matlab技巧,直观地看到了随机信号以及高斯白噪声的特点及信号的变换,并体会到了matlab的便利与强大。加深了对随机信号的认识,对以后的学习大有帮助。

五、实验内容及方法应用

互相关技术在实际工程定位、测距等方面应用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互相关技术在激光测距中应用。

远程激光测距在军事、大地勘测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单脉冲激光测距技术在远程激光测距的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发射脉冲串与回波脉冲串互相关的方法,旨在提高远程激光测距中对于弱回波

信号的探测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脉冲串互相关激光测距方法,并设计和实施了相应的验证实验系统。该系统包括基于FPGA控制的半导体激光器的脉冲串激光发射系统、基于PIN管的光电接收系统以及基于高速ADC和FPGA的数据采集和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旨在探究脉冲串互相关方法对于远程激光测距中弱回波信号探测能力的提升作用。实验中,将多个激光脉冲信号作为一个信号连续发射,由PIN管接收后,将发射脉冲串信号和回波脉冲串信号同时数字化接收后作互相关处理。选择不同激光发射功率来模拟不同目标反射强度、不同距离的激光测距回波,通过处理不同信噪比的回波信号,来探究本方法对于回波信号信噪比的提升能力以及对于尖峰噪声的抑制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回波信号的信噪比,初始信噪比为0.11的弱回波信号经过处理后信噪比能提升到5.92, 从而扩展了激光测距系统的测程,有效降低了探测系统的探测虚警率,提高了远程激光测距系统的弱回波探测能力。(参考《远程激光测距中的脉冲串互相关技术研究》)。

六、附录

参考文献

[1]随机信号分析与应用马文平李冰冰等科学出版社

[2] 高西全、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凤瑛、张丽丽.功率谱估计及其MATLAB仿真 [J] 仿真技术:2006.3.

[4] MATLAB7辅助信号处理技术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5]胡凯.远程激光测距中的脉冲串互相关技术研究[J]

matlab代码

程序1:高斯白噪声

Fs=10000;Ns=1024; %产生高斯白噪声

x=randn(Ns,1);

t=0:Ns-1;

figure(1)

plot(t,x);

grid on

title('高斯白噪声波形')

xlabel('t')

ylabel('幅值(V)')

x_mean=mean(x) %均值

x_std=std(x) ; %标准差

x_var=x_std.^2 %方差

x_msv=x_var+x_mean.^2 %均方值

%计算高斯白噪声的相关函数

[x_c,lags]=xcorr(x,200,'unbiased');%相关函数figure(2)

plot(lags,x_c);%画出相关函数的图形

title('白噪声的自相关函数')

xlabel('时间:t');

grid on

% 利用pwelch函数计算功率谱

nfft=1024;

index=0:round(nfft/2-1);

k=index.*Fs./nfft;

window=boxcar(length(x_c));

[Pxx,f]=pwelch(x_c,window,0,nfft,Fs);

x_Px=Pxx(index+1);

figure(3)

plot(k,x_Px);

grid on

title('白噪声的功率谱')

ylabel(' 幅值( W / Hz) ');

xlabel('f / Hz')

%求高斯白噪声的一维概率密度

[x_pdf,x1]=ksdensity(x);

figure(4)

plot(x1,x_pdf);%画出高斯白噪声的一维概率密度grid on

xlabel('x')

ylabel('f(x)')

title('白噪声的一维概率密度')

%求高斯白噪声的频谱

f=(0:Ns-1)/Ns*Fs;

X=fft(x);%对高斯白噪声进行傅里叶变换

mag=abs(X); %取信号X的幅度

figure(5)

plot(f(1:Ns/2),mag(1:Ns/2));%画出白噪声的频谱

grid on

title('白噪声频谱');

ylabel('幅值(V)')

xlabel('f / Hz');

程序2:低通滤波器

%利用双极性Z变换设计0-1kHz低通滤波器

fp=1000;fs=2200;

rp=0.5;rs=50;

wp=2*pi*fp/Fs;

ws=2*pi*fs/Fs;

wap=tan(wp/2);

was=tan(ws/2);

Fs=1;

[N,Wn]=buttord(wap,was,rp,rs,'s');%估计所需滤波器的阶数[z,p,k]=buttap(N);

[bp,ap]=zp2tf(z,p,k);

[bs,as]=lp2lp(bp,ap,wap);

[bz,az]=bilinear(bs,as,Fs/2);

[H,w]=freqz(bz,az,512,Fs*10000);%计算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响应figure(6)

plot(w,abs(H));%低通滤波器的频谱

title('低通滤波器的幅频响应')

xlabel('f / Hz')

ylabel('H(w)')

grid on

%白噪声通过滤波器以及通过后y相关参数

y=filter(bz,az,x);%白噪声通过滤波器

y_mean=mean(y) %y的均值

y_std=std(y); %标准差

y_var=y_std.^2 %方差

y_msv=y_var+y_mean.^2

[y_pdf,y1]=ksdensity(y);

figure(7)

plot(y1,y_pdf);%y的一维概率密度

grid on

title('白噪声通过低通滤波器的一维概率密度函数图像');

[y_c,lags1]=xcorr(y,200,'unbiased');%计算y的相关函数figure(8)

plot(lags1,y_c);%画出y的相关函数的图形

axis([-50,50, -0.1,0.5 ]);

title('白噪声通过低通滤波器的自相关函数') grid on

%计算y的频谱

Y=fft(y);%对y进行傅里叶变换

magY=abs(Y);

figure(9)

plot(f(1:Ns/2),magY(1:Ns/2));%画出y的频谱grid on

title('白噪声通过低通滤波器的频谱'); ylabel('幅值(V)')

xlabel('f / Hz');

%y的功率谱

nfft=1024;Fs=10000;

index=0:round(nfft/2-1);

ky=index.*Fs./nfft;

window=boxcar(length(y_c));

[Pyy,fy]=pwelch(y_c,window,0,nfft,Fs);

y_Py=Pyy(index+1);

figure(10)

plot(ky,y_Py);

grid on

title('白噪声通过低通滤波器后的功率谱') ylabel('幅值(W / Hz)')

Xlabel('f /Hz')

程序3:带通滤波器

%产生一个十阶IIR带通滤波器

%通带为1KHz--2KHz,并得到其幅频响应

Fs=100000

[b,a]=ellip(10,0.5,50,[10000,20000]*2/Fs); [H,w]=freqz(b,a,512);

figure(16)

plot(w*Fs/(2*pi),abs(H));

title('带通滤波幅频响应');

% set(gcf,'color','white')

xlabel('f / Hz');

ylabel( 'H(w)');

grid on

%白噪声通过带通滤波器以及通过后y相关参数

y=filter(b,a,x);%白噪声通过带通滤波器

y_mean=mean(y) %y的均值

y_std=std(y); %标准差

y_var=y_std.^2 %方差

y_msv=y_var+y_mean.^2

[y_pdf,y1]=ksdensity(y);

figure(17)

plot(y1,y_pdf);%y的一维概率密度

grid on

title('白噪声通过带通滤波器后一维概率密度函数图像'); [y_c,lags1]=xcorr(y,200,'unbiased');%计算y的相关函数figure(18)

plot(lags1,y_c);%画出y的相关函数的图形

title('白噪声通过带通滤波器后自相关函数')

grid on

%计算y的频谱

Y=fft(y);%对y进行傅里叶变换

magY=abs(Y);

figure(19)

plot(f(1:Ns/2),magY(1:Ns/2));%画出y的频谱

grid on

title('白噪声通过带通滤波器的频谱');

ylabel('幅值( V )')

xlabel('f / Hz');

%y的功率谱

nfft=1024;

index=0:round(nfft/2-1);

ky=index.*Fs./nfft;

window=boxcar(length(y_c));

[Pyy,fy]=pwelch(y_c,window,0,nfft,Fs);

y_Py=Pyy(index+1);

figure(20)

plot(ky,y_Py);

grid on

title('白噪声通过带通滤波器后的功率谱')

Xlabel('f / Hz')

ylabel('幅值(W / Hz)')

程序4:微分器

Fs=20000;fp=1000;rp=0.1;fs=5000;rs=30;

wp=2*fp/Fs;ws=2*fs/Fs;

[N,wpo]=ellipord(wp,ws,rp,rs);

[Bz,Az]=ellip(N,rp,rs,wpo,'high');

wk=0:pi/512:pi;

[H,w]=freqz(Bz,Az,wk);

Hx=angle(Hz);

figure;

plot(wk,abs(Hz));%grid on;

xlabel('f');ylabel('幅值');

title('系统的频谱');

grid on

h=ifft(H);

x2=conv(h,x);%通过卷积得到x(t)

X2=fft(x2);

cmo=abs(X2);

f2=(0:length(X2)-1)*10000/length(X2);

figure;

plot(f2(1:length(f2)/2),cmo(1:length(f2)/2),'-b'); title('x(t)的频谱');

x2_mean=mean(x2) %均值

x2_std=std(x2); %标准差

x2_var= x2_std.^2 %方差

x2_msv=x2_mean.^2+x2_var %均方值

[a,b]=xcorr(x2,'unbiased'); %计算自相关函数figure;

plot(b,a)

title('x(t)的自相关函数');

grid on;

[n_pdf,n1]=ksdensity(x2); %y的一维概率密度

figure;

plot(n1,n_pdf);

title('x(t)概率密度分布');

grid on;

nfft=1024; %y的功率谱

index=0:round(nfft/2-1);

ky=index.*10000./nfft;

window=boxcar(length(a));

[Pyy,fy]=pwelch(a,window,0,nfft,10000);

y_Py=Pyy(index+1);

figure;

plot(ky,y_Py);

grid on

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0s U s U i 。 (10分) ) 1()()(3132320+++-=CS R R R R CS R R s U s U i 一、控制系统方块图如图所示: (1)当a =0时,求系统的阻尼比ξ,无阻尼自振频率n ω和单位斜坡函数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2)当ξ=时,试确定系统中的a 值和单位斜坡函数输入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s a s s G )82(8)(2++=闭环传函为8)82(8)()(2+++=s a s s R s Y 25.0 83.2 36.0===ss n e ωξ 4 25.0==ss e a 设某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2()(2++=s s s k s G 试绘制参量k 由0变至∞时的根轨迹图,并求开环增益临界值。 (15分) 1)j p j p p --=+-==110 321 2)πππ?σ3 5,,332=-=a a (10分) 3)ω=j 2±,c k =4,开环增益临界值为K=2 设某系统的特征方程为23)(234+--+=s s s s s D ,试求该系统的特征根。 列劳斯表如下 0000220112311 2 3 4 s s s s --- (4分) 得 辅助方程为0222=+-s ,解得1,121-==s s (4分)

最后得1,243=-=s s 设某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s H s G =) 10016()12.0(752+++s s s s 试绘制该系统的Bode 图,并确定剪切频率c ω的值 剪切频率为s rad c /75.0=ω 某系统的结构图和Nyquist 图如图(a)和(b)所示,图中 2)1(1)(+=s s s G 23 ) 1()(+=s s s H 试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并决定闭环特征方程正实部根的个数。 (16分) 解:由系统方框图求得内环传递函数为: s s s s s s s H s G s G +++++=+23452 474)1()()(1)( (3分) 内环的特征方程:04742345=++++s s s s s (1 分) 由Routh 稳定判据: 01: 03 10 :16 :044: 171: 01234s s s s s 七、设某二阶非线性系统方框图如图所示,其中 4 , 2.0 , 2.00===K M e 及s T 1=, 试画出输入信号)(12)(t t r ?=时系统相轨迹的大致图形,设系统原处于静止状态。 (16分) 解:根据饱和非线性特性,相平面可分成三个区域,运动方程分别为

阶变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阶变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clear all; Ap=1.68e-2; In=0.03; ps=4e6; pL=2*ps/3; Ki=188.6; Vt=2.873e-3; Kf=1; bate=6900e5; m=35000; Wh=sqrt(4*bate*Ap^2/(m*Vt)) zuni1=0.3; sys1=tf(1/Ap,[1/Wh^2 2*zuni1/Wh 1 0]) Wsv=157; zuni2=0.7; Ksv=1.96e-3; sys2=tf(Ksv,[1/Wsv^2 2*zuni1/Wsv 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sys_open=Ki*sys1*sys2 sysclose=feedback(sys_open,1); figure; %绘制nyquist曲线 subplot(121);pzmap(sys_open); grid on; xlabel('实轴');ylabel('虚轴');title('零极点图'); subplot(122); nyquist(sys_open); grid on; xlabel('实轴');ylabel('虚轴');title('Nyquist图'); figure; %时域分析 subplot(121);step(sysclose); grid on; xlabel('时间');ylabel('振幅');title('阶跃响应'); subplot(122);impulse(sysclose); grid on; xlabel('时间');ylabel('振幅');title('脉冲图响应'); figure; %绘制Bode图及其参数求解 w=logspace(-1,2); grid on; margin(sys_open); xlabel('频率');title('Bode图');

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 (/)(0s U s U i 。 (10分) ) 1()()(313 2320+++-=CS R R R R CS R R s U s U i 一、控制系统方块图如图所示: (1)当a =0时,求系统的阻尼比ξ,无阻尼自振频率n ω和单位斜坡函数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2)当ξ=0.7时,试确定系统中的a 值和单位斜坡函数输入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s a s s G )82(8)(2++= 闭环传函为8)82(8 )()(2 +++=s a s s R s Y 25.0 83.2 36.0===ss n e ωξ 4 25.0==ss e a 设某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2()(2 ++= s s s k s G 试绘制参量k 由0变至∞时的根轨迹图,并求开环增益临界值。 (15分) 1)j p j p p --=+-==110321 2) πππ?σ3 5 ,,332=- =a a (10分) 3)ω=j 2±,c k =4,开环增益临界值为K=2 设某系统的特征方程为23)(2 3 4 +--+=s s s s s D ,试求该系统的特征根。 列劳斯表如下 022******* 2 34 s s s s ---

得辅 助 方 程 为 222=+-s ,解得 1,121-==s s (4分) 最后得1, 243=-=s s 设某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s H s G = ) 10016() 12.0(752+++s s s s 试绘制该系统的Bode 图,并确定剪切频率c ω的值 剪切频率为s rad c /75.0=ω 某系统的结构图和Nyquist 图如图(a)和(b)所示,图中 2)1(1)(+=s s s G 2 3 ) 1()(+=s s s H 试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并决定闭环特征方程正实部根的个数。 (16分) 解:由系统方框图求得内环传递函数为: s s s s s s s H s G s G +++++= +23452 474)1()()(1)(

自动控制原理开环传递函数

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3)(1()()(++=s s s K s H s G (2)、)3)(1() 2()()(+++=s s s s K s H s G 做系统根轨迹图。 解(1):传递函数已为标准零极点令 0)3)(1(=++s s s 可得开环极点为 00=p 11-=p 32-=p 则3=n ,0=m ,有3=-m n 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处 极点将实轴分为四个区间,仅有区间)3,(--∞和)0,1(-有根轨迹因为)0,1(-两端均为极点,则存在分离点为: 0]) ()(1[=ds s H s G d 03832=++s s 解出 45.01-=s 22.22-=s 根据实轴上根轨迹确定方法可知2s 不在根轨迹上,1s 为该系统的分离点。 与实轴的交点为3 4 3310321-=--=-++= m n p p p a σ 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0=h , 6031801801==-= m n ? 1=h , 180180)12(2=-+= m n ? 2=h , 300180)122(3=-+?= m n ? 根轨迹与虚轴的焦点w 和对应的临界增益c k 值,由开环传递函数可 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034)3)(1(23=+++=+++k s s s k s s s 令jw s =,上式变为 0)(3)(4)(23=+++k jw jw jw

实部与虚部分别为零,即 042=+-k w 033=+-w w 解得 3±=w 12=k 根据以上结果。绘制出大概的根轨迹图形如下 Mutlab 绘根轨迹图 G=tf(1,[conv([1,1],[1,3]),0]); rlocus (G); grid

阶变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阶变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阶变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clear all; Ap=1.68e-2; In=0.03; ps=4e6; pL=2*ps/3; Ki=188.6; Vt=2.873e-3; Kf=1; bate=6900e5; m=35000; Wh=sqrt(4*bate*Ap /(m*Vt))

zuni1=0.3; sys1=tf(1/Ap,[1/Wh 2*zuni1/Wh 1 0]) Wsv=157; zuni2=0.7; Ksv=1.96e-3; sys2=tf(Ksv,[1/Wsv 2*zuni1/Wsv 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sys_open=Ki*sys1*sys2 sysclose=feedback(sys_open,1); figure; %绘制nyquist曲线 subplot(121);pzmap(sys_open);

grid on; xlabel(‘实轴’);ylabel(‘虚轴’);title(‘零极点图’); subplot(122); nyquist(sys_open); grid on; xlabel(‘实轴’);ylabel(‘虚轴’);title(‘Nyquist图’); figure; %时域分析 subplot(121);step(sysclose); grid on; xlabel(‘时间’);ylabel(‘振幅’);title(‘阶跃响应’); subplot(122);impulse(sysclose); grid on; xlabel(‘时间’);ylabel(‘振幅’);title(‘脉冲图响应’); figure; %绘制Bode 图及其参数求解 w=logspace(-1,2); grid on;

开环传递函数

五、(共15分)已知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3) r K s GS HS s s += -,试: 1、绘制该系统以根轨迹增益K r 为变量的根轨迹(求出:分离点、与虚轴的交点等);(8分) 2、求系统稳定且为欠阻尼状态时开环增益K 的取值范围。(7分) 五、(共15分) (1)系统有有2个开环极点(起点):0、3,1个开环零点(终点)为:-1; (2分) (2)实轴上的轨迹:(-∞,-1)及(0,3); (2分) (3)求分离点坐标 111 13 d d d =+ +-,得 121, 3d d ==- ; (2分) 分别对应的根轨迹增益为 1, 9r r K K == (4)求与虚轴的交点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3)(1)0r s s K s ++=-,即2 (3)0r r s K s K +-+= 令 2(3)0r r s j s K s K ω =+-+=,得 3, 3r K ω=±= (2分) 根轨迹如图1所示。 图1 2、求系统稳定且为欠阻尼状态时开环增益K 的取值范围 系统稳定时根轨迹增益K r 的取值范围: 3r K ≥, (2分) 系统稳定且为欠阻尼状态时根轨迹增益K r 的取值范围: 3~9r K =, (3分) 开环增益K 与根轨迹增益K r 的关系: 3 r K K = (1

分) 系统稳定且为欠阻尼状态时开环增益K 的取值范围: 1~3K = (1分) 六、(共22分)已知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 K G s H s s s =+ ,试: 1、用奈奎斯特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10分) 2、若给定输入r(t) = 2t +2时,要求系统的稳态误差为0.25,问开环增益K 应取何值。 (7分) 3、求系统满足上面要求的相角裕度γ。(5分) 六、(共22分) 解:1、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 ()()(1) K G j H j j j ωωωω= + (2分) 幅频特性:2 ()1K A ωωω = +, 相频特性:()90arctan ?ωω=--(2分) 起点: 00, (0),(0)90A ω?+++ ==∞=-;(1分) 终点: ,()0,()A ω?→∞∞=∞=-;(1分) 0~:()90~180 ω?ω=∞=--, 曲线位于第3象限与实轴无交点。(1分) 开环频率幅相特性图如图2所示。 判断稳定性: 开环传函无右半平面的极点,则0P =, 极坐标图不包围(-1,j0)点,则0N = 根据奈氏判据,Z =P -2N =0 系统稳定。(3分) 2、若给定输入r(t) = 2t +2时,要求系统的稳态误差为0.25,求开环增益K : 系统为1型,位置误差系数K P =∞,速度误差系数K V =K , (2分) 图2

实验一 MATLAB系统的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转换

实验一 MATLAB 系统的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转换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方法; 2、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相应的MATLAB 函数。 二、 实验原理 设系统的模型如式(1.1)所示: ?? ?+=+=D Cx y Bu Ax x ' x ''R ∈ u ∈R ’’’ y ∈R P (1.1) 其中A 为nXn 维系统矩阵、B 为nXm 维输入矩阵、C 为pXn 维输出矩阵,D 为直接传递函数。系统的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如式(1.2)所示 G(s)=num(s)/den(s)=C (SI-A)-1 B+D (1.2) 式(1.2)中,num(s)表示传递函数的分子阵,其维数是pXm ,den(s)表示传递函数的按s 降幂排列的分母。 表示状态空间模型和传递函数的MATLAB 函数如下: 函数ss (state space 的首字母)给出了状态空间模型,其一般形式是: sys=ss(A,B,C,D) 函数tf (transfer function 的首字母)给出了传递函数,其一般形式是: G=tf(num ,den) 其中num 表示传递函数中分子多项式的系数向量(单输入单输出系统),den 表示传递函数中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向量。 函数tf2ss 给出了传递函数的一个状态空间实现,其一般形式是: [A,B,C,D]=tf2ss(num,den) 函数ss2tf 给出了状态空间模型所描述系统的传递函数,其一般形式是: [num,den]=ss2tf(A,B,C,D,iu)

传递函数的使用.docx

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零初始条件F线性系统响应(即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或z变换)与激励(即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记作G (s) =Y (s) /U (s),其中Y (s)、U (s)分别为输出量和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是描述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基本数学工具之一,经典控制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都是建立在传递函数的基础Z上。 简介 系统的传递函数与描述其运动规律的微分方程是对应的。可根据组成系统各单元的传递函数和它们之间的联结关系导出整体系统的传递函数,并用它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稳定性,或根据给定要求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满意的控制器。以传递函数为工具分析和综合控制系统的方法称为频域法。它不但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而且在以时域方法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理论发展过程小,也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变量频域控制理论,成为研究多变量控制系统的有力工具。传递函数小的复变量s在实部为零、虚部为角频率时就是频率响应。传递函数是《积分变换》里的概念。对复参数S, 函数f(t)*e A(-st)在[0,+8)的积分,称为函数f(t)的拉普拉斯变换,简称拉氏变换,记作F(s),这是个复变函数。设一个系统的输入函数为x(t), 输出函数为y(t),贝9 y⑴的拉氏变换Y(s)与x(t)的拉氏变换X(s)的商: W(s)=Y(s)/X(s)称为这个系统的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由系统的本质 特性确定的,与输入量无关。知道传递函数以后,就可以由输入量求输岀量,或 者根据需要的输出量确定输入量了。传递函数的概念在自动控 制理论里有重要应用。 传递函数的常识 传递函数概念的适用范围限于线性常微分方程系统?当然,在这类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屮,传递函数方法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下面是有关传递函数的一些重耍说明(下列各项说明中涉及的均为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1.系统的传递函数是一种数学模型,它表示联系输出变量与输入变量的微分方程的一种运算方法. 2.传递函数是系统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输入量或驱动函数的大小和性质无关? 3.传递函数包含联系输入量与输出量所必需的单位,但是它不提供有关系统物理结构的任何信息(许多物理上完全不同的系统,可以具有相同的传递函数,称之为相似系统). 4.如果系统的传递函数已知,则可以针对各种不同形式的输入量研究系统的输出或响应,以便掌握系统的性质. 5.如果不知道系统的传递函数,则可通过引入已知输入量并研究系统输岀量的实验方法,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系统的传递函数一旦被确定,就能对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充分描述,它不同于对系统的物理描述.

自控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设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 1s )(10s s (102+++,则其频率特性奈氏图起点坐标为( C ) A .(-10,j0) B .(-1,j0) C .(1,j0) D .(10,j0) 2.在串联校正中,校正装置通常( B ) A .串联在前向通道的高能量段 B .串联在前向通道的低能量段 C .串联在反馈通道的高能量段 D .串联在反馈通道的低能量段 3.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在阶跃函数作用下,稳态误差e ss 为常数,则此系统为(A ) A .0型系统 B .I 型系统 C .Ⅱ型系统 D .Ⅲ型系统 4.设某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121 +s ,当ω=0.5rad /s 时, 其频率特性相位移θ(0.5)=( A ) A .-4π B .-6π C .6π D .4π 5.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 D ) A .系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比 B .系统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比 C .系统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D .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6.控制系统中,基本环节的划分,是根据( D ) A .元件或设备的形式 B .系统的物理结构 C .环节的连接方式 D .环节的数学模型 7.比例微分控制器中,微分时间常数越大,则系统的( A ) A .动态偏差越小 B .动态偏差越大 C .振荡越小 D .过渡过程缩短 8.同一系统,不同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传递函数的特征方程( A ) A .相同 B .不同 C .不存在 D .不定 9.2型系统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渐近线斜率为( B ) A .-60d B /dec B .-40dB /dec C .-20dB /dec D .0dB /dec 10.已知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1(1 +s s ,则相位裕量γ的值为( B ) A .30° B .45° C .60° D .90° 11.单位抛物线输入函数r(t)的数学表达式是( D ) A .at 2 B .21Rt 2 C .t 2 D .21 t 2

传递函数及其性质

2-6 传递函数 求解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可以得到在确定的初始条件及外作用下系统输出响应的表达式,并可画出时间响应曲线,因而可直观地反映出系统的动态过程。如果系统的参数发生变化,则微分方程及其解均会随之而变。为了分析参数的变化对系统输出响应的影响,就需要进行多次重复的计算。微分方程的阶次愈高,这种计算愈复杂。因此,仅仅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采用微分方程这种数学模型,当系统阶次较高时,是相当不方便的。以后将会看到,对于系统的综合校正及设计,采用微分方程这一种数学模型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目前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使用的分析设计方法——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不是直接求解微分方程,而是采用与微分方程有关的另一种数学模型——传递函数,间接地分析系统结构参数对响应的影响。所以传递函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概念。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及定义 在[例2-7]中,曾建立了RC 网络微分方程,并用拉氏变换法对微分方程进行了求解。 其微分方程(2-44)为 )()(t u t u dt du RC r c c =+ 假定初始值0)0(=c u ,对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则有 )()()1(s U s U RCs r c =+ 网络输出的拉氏变换式为 )(11)(s U RCs s U r c += (2-48) 这是一个以s 为变量的代数方程,方程右端是两部分的乘积;一部分是)(s U r ,这是外作用(输入量)的拉氏变换式,随)(t u r 的形式而改变;另一部分是 1 1+RCs ,完全由网络的结构参数确定。将上式(2-48)改写成如下形式 1 1)()(+=RCs s U s U r c 令1 1)(+=RCs s G ,则输出的拉氏变换式可写成 )()()(s U s G s U r c =

试求图示电路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2-1 习 题 2-1 试求图示电路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2-2 ur 为输入量,电动机的转速ω为输 出量,试绘制系统的方框图,并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 () ( ,)( )(s M s s U s L r ΩΩ。(ML 为负载转矩,J 为电动机的转动惯量,f 为粘性摩擦系数,Ra 和La 分别为电枢回路的总电阻和总电感,Kf 为测速发动机的反馈系数)。 2-3 图示电路,二极管是一个非线性元件,其电流d i 和电压d u 之间的关系为)1(10026 .0/6-=-d u d e i ,假设系统 工作在u 0=2.39V ,i 0=2.19×10-3A 平衡点,试求在工作点 (u 0,i 0)附近d i =f (d u )的线性化方程。 2-4 试求图示网络的传递函数,并讨论负载效应问题。

2-2 2-5 求图示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网络的传递函数。 2-6 已知系统方框图如图所示,试根据方框图简化规则,求闭环传递函数。 2-7 分别求图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11s R s C 、)()(12s R s C 、)()(21s R s C 、) () (22s R s C 2-8 绘出图示系统的信号流图,并求传递函数)(/)()(s R s C s G

2-3 2-9 试绘出图示系统的信号流图,求系统输出C (s )。 2-10 求图示系统的传递函数C (s )/R (s )。 2-11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4)4)[(1(2 34)(22 23++++++=s s s s s s s G 1. 试用MA TLAB 求取系统的闭环模型; 2. 试用MA TLAB 求取系统的开环模和闭环零极点。 2-12 如图所示系统 1. 试用MA TLAB 化简结构图,并计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19套试题及答案详解

第1页 一.填空题。(10分) 1.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的根,称为系统的 2. 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3.并联方框图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各并联传递函数之 4.单位冲击函数信号的拉氏变换式 5.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有一个积分环节则该系统为型系统。 6.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为。 7. 微分环节的相角为。 8.二阶系统的谐振峰值与有关。 9.高阶系统的超调量跟有关。 10.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该系统的传递函数。 二.试求下图的传第函数(7分) 三.设有一个由弹簧、物体和阻尼器组成的机械系统(如下图所示),设外作用力F(t)为输入量,位移为y(t)输出量,列写机械位移系统的微分方程(10分)

第2页 四.系统结构如图所示,其中K=8,T=0.25。(15分) (1)输入信号x i(t)=1(t),求系统的响应; (2)计算系统的性能指标t r、t p、t s(5%)、бp; (3)若要求将系统设计成二阶最佳ξ=0.707,应如何改变K值

第 3 页 )1001.0)(11.0()(++= s s s K s G 五.在系统的特征式为A (s )=6 s +25 s +84 s +123 s +202 s +16s+16=0,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8分) γ。(12分) 七.某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其中 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具有K ≥1000及υ≥45。 的性能指标。(13分)

s T s s s G 25.0,) 4(1 )(=+= . 八.设采样控制系统饿结构如图所示,其中 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10分) 九.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绘制K 由0 ->+∞变化的闭环根轨迹图,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15分) ,)4()1()(22++=s s K s G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5-1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习题 5-1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绘制其开环极坐标图和开环对数频率特性。(1) )11.0(10) (s s s G (2) ) 12)(12.0(1 ) (s s s G (3) ) 12)(1(1 ) (s s s s G (4) ) 11.0)(1(10 ) (2 s s s s G 5-2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2(10) (s s G 试求下列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输出。 1. ) 30sin()(t t r 2. ) 452cos(2sin ) (t t t r 5-3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10)(1(10 ) (s s s s G 试绘制系统的极坐标图Bode 图,并求系统的相角裕量和幅值裕量。 5-4已知图示RLC 网络,当ω=10rad/s 时,系统的幅值A=1相角 =-90°,试求其传 递函数。 5-5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如图所示,试求系统的开环传递函 数,并计算系统的相角裕量。 习题5-4图

5-2 5-6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 02.01)(2.01 () ()(s s K s H s G (2)) 11.0)(1() ()(1.0s s s Ke s H s G s 试绘制系统的 Bode 图,并确定使开环截止频率 ωc =5rad/s 时的K 值。 5-7设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极坐标图如图所示,试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其中υ表示 积分环节个数,P 为开环右极点个数 )。 习题5-5图

5-3 5-8图示系统的极坐标图,开环增益K=500,且开环无右极点,,试确定使闭环系统稳 定的K 值范围。 5-9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 ()(s s Ke s H s G s 1.试确定使系统稳定时 K 的临界值与纯时延 τ的关系; 2.若τ=0.2,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K 的最大值。 5-10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10)(1() (s s s K s G 求:1.当K=10 2.要求系统相角裕量为30,K 值应为多少? 3.要求增益裕量为 20dB ,求K 值应为多少? 习题5-11图 习题5-7图 习题5-8图

试求图示电路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2-1 习 题 2-1 试求图示电路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2-2 ur 为输入量,电动机的转速ω为输 出量,试绘制系统的方框图,并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 ( ,)( )(s M s s U s L r ΩΩ。(ML 为负载转矩,J 为电动机的转动惯量,f 为粘性摩擦系数,Ra 和La 分别为电枢回路的总电阻和总电感,Kf 为测速发动机的反馈系数)。 2-3 图示电路,二极管是一个非线性元件,其电流d i 和电压d u 之间的关系为)1(10026.0/6-=-d u d e i ,假设系统 工作在u 0=2.39V ,i 0=2.19×10-3A 平衡点,试求在工作点 (u 0,i 0)附近d i =f (d u )的线性化方程。 2-4 试求图示网络的传递函数,并讨论负载效应问题。

2-2 2-5 求图示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网络的传递函数。 2-6 已知系统方框图如图所示,试根据方框图简化规则,求闭环传递函数。 2-7 分别求图示系统的传递函数)()(11s R s C 、)()(12s R s C 、)()(21s R s C 、)()(22s R s C 2-8 绘出图示系统的信号流图,并求传递函数)(/)()(s R s C s G

2-3 2-9 试绘出图示系统的信号流图,求系统输出C (s )。 2-10 求图示系统的传递函数C (s )/R (s )。 2-11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4)4)[(1(234)(2223++++++=s s s s s s s G 1. 试用MA TLAB 求取系统的闭环模型; 2. 试用MA TLAB 求取系统的开环模和闭环零极点。 2-12 如图所示系统 1. 试用MA TLAB 化简结构图,并计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几个开环与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的例子

2-1 试求出图P2-1中各电路的传递函数。 图P2-1 2-2 试求出图P2-2中各有源网络的传递函数。 图P2-2 2-3 求图P2-3所示各机械运动系统的传递函数。 (1)求图(a )的 ()()?=s X s X r c (2)求图(b )的() () ?=s X s X r c (3)求图(c )的 ()()?12=s X s X (4)求图(d )的 ()() ?1=s F s X 图P2-3 2-4 图P2-4所示为一齿轮传动机构。设此机构无间隙、无变形,求折算到传动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等效粘性摩擦系数和()()() s M s s W 2θ= 。

图P2-4 图P2-5 2-5 图P2-5所示为一磁场控制的直流电动机。设工作时电枢电流不变,控制电压加在励磁绕组上,输出为电机角位移,求传递函数()()() s u s s W r θ=。 2-6 图P2-6所示为一用作放大器的直流发电机,原电机以恒定转速运行。试确定传递函数 () () ()s W s U s U r c =,设不计发电机的电枢电感和电阻。 图P2-6 2-7 已知一系统由如下方程组组成,试绘制系统方框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 ()()()()()()[]()s X s W s W s W s W s X s X c r 87111--= ()()()()()[]s X s W s X s W s X 36122-= ()()()()[]()s W s W s X s X s X c 3523-= ()()()s X s W s X c 34= 2-8 试分别化简图P2-7和图P2-8所示的结构图,并求出相应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 2-3试证明图2-5(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分析首先需要对两个不同的系统分别求解各自的微分表达式,然后两者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系数的对应关系。对于电网络,在求微分方程时,关键就是将元件利用复阻抗表示,然后利用电压、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推导系统的传递函数,然后变换成微分方程的形式,对于机械系统,关键就是系统的力学分析,然后利用牛顿定律列出系统的方程,最后联立求微分方程。 证明:(a)根据复阻抗概念可得: 即取A、B两点进行受力分析,可得: 整理可得: 经比较可以看出,电网络(a)和机械系统(b)两者参数的相似关系为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出各方程式的模态。 (1) (2) 2-7 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控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2-6所示,试求闭环传递函数Uc(s)/Ur(s)。 图2-6 控制系统模拟电路 解:由图可得 联立上式消去中间变量U1和U2,可得: 2-8 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方块图如图2-7所示。已知电位器最大工作角度,功率放大级放大系数为K3,要求: (1) 分别求出电位器传递系数K0、第一级和第二级放大器的比例系数K1和K2; (2) 画出系统结构图; (3) 简化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图2-7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 分析:利用机械原理和放大器原理求解放大系数,然后求解电动机的传递函数,从而画出系统结构图,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1) (2)假设电动机时间常数为Tm,忽略电枢电感的影响,可得直流电动机的传递函数为

式中Km为电动机的传递系数,单位为。 又设测速发电机的斜率为,则其传递函数为 由此可画出系统的结构图如下: -- (3)简化后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2-9 若某系统在阶跃输入r(t)=1(t)时,零初始条件下的输出响应,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脉冲响应。 分析: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将输入和输出的时间域表示变成频域表示,进而求解出系统的传递函数,然后对传递函数进行反变换求出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解:(1),则系统的传递函数 (2)系统的脉冲响应 2-10 试简化图2-9中的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 )和C(s)/N(s)。 图2-9 题2-10系统结构图 分析:分别假定R(s)=0和N(s)=0,画出各自的结构图,然后对系统结构图进行等效变换,将其化成最简单的形式,从而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a)令N(s)=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可求出: 令R(s)=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自动控制理论复习题

1.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和无穷远处 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有3个极点,2个零点,则有3条根轨迹 3.根轨迹是连续的且关于实轴对称 4.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3,则(-2,j0)点不在更轨迹上 5.已知(-2,j0)点在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4)(S+1)的系统的更轨迹上,则改点对应的k值为2 6.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1,则实轴上的更轨迹为(-∞,-1] 7.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0.5)(S+0.1),则该闭环系统的稳定状况为稳定 8.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1)(S+2)(S+3),当K增大时,该闭环系统由稳定到不稳定 9.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1)(S+3),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3,-1] 10.设开环传递函数为为G(S)=K/S(S+2),在根轨迹的分离处,其对应的k值为 1 11.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两个“S”多项式之比G(S)=M(s)/N(s),则闭环特征方程为 M(S)+N(S)=0 1.适合于应用传递函数描述的系统是线性定常系统 2.某0型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增益K,则在r(t)=1t2/2输入下的稳态误差为∞ 3.动态系统0初始条件是指t

控制系统Matlab仿真 (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仿真 [教学目的] 掌握数字仿真基本原理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 掌握控制系统分析 [教学内容] 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sys=tf(num,den)%多项式模型,num为分子多项式的系数向量,den为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向量,函数tf()创建一个TF模型对象。 sys=zpk(z,p,k)%z为系统的零点向量,p为系统的极点向量,k为增益值,函数zpk()创建一个ZPK模型对象。 (一)控制系统的参数模型 1、TF模型 传递函数 num=[b m b m-1b m-2…b1b0] den=[a m a m-1a m-2…a1a0] sys=tf(num,den) 【例1】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num=[01124448]; >>den=[11686176105]; >>sys=tf(num,den); >>sys Transfer function: s^3+12s^2+44s+48 ------------------------------------- s^4+16s^3+86s^2+176s+105 >>get(sys) >>set(sys) >>set(sys,'num',[212])

>>sys Transfer function: 2s^2+s+2 ------------------------------------- s^4+16s^3+86s^2+176s+105 【例2】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num=conv([20],[11]); >>num num= 2020 >>den=conv([100],conv([12],[1610])); >>sys=tf(num,den) Transfer function: 20s+20 ------------------------------- s^5+8s^4+22s^3+20s^2 【例3】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写出单位负反馈时闭环传递函数的TF模型。>>numo=conv([5],[11]); >>deno=conv([100],[13]); >>syso=tf(numo,deno); >>sysc=feedback(syso,1) Transfer function: 5s+5 ---------------------- s^3+3s^2+5s+5 【例4】反馈系统的结构图为: R

《控制工程基础》试卷3及详细答案

.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对于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 、 和 ,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 。 2、若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前向传递函数为()G s ,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为 。 3、能表达控制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或表示方法,叫系统的数学模型,在古典控制理论中系统数学模型有 、 等。 4、判断一个闭环线性控制系统是否稳定,可采用 、 、 等方法。 5、自动控制系统有两种基本控制方式,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时,称为 ;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时,称为 。 6、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1)(1) K s T s T s ++,则其开环幅频特性为 ,相频特性 为 。 7、最小相位系统是指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关于奈氏判据及其辅助函数 F(s)= 1 + G(s)H(s),错误的说法是 ( ) A 、 F(s)的零点就是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B 、 F(s)的极点就是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C 、 F(s)的零点数与极点数相同 D 、 F(s)的零点就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2、已知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21 ()6100 s G s s s +=++,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 )。 A 、2 61000s s ++= B 、 2 (6100)(21)0s s s ++++= C 、2 610010s s +++= D 、与是否为单位反馈系统有关 3、一阶系统的闭环极点越靠近S 平面原点,则 ( ) 。 A 、准确度越高 B 、准确度越低 C 、响应速度越快 D 、响应速度越慢 4、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0 (0.11)(5) s s ++,则该系统的开环增益为 ( )。 A 、 100 B 、1000 C 、20 D 、不能确定 5、若两个系统的根轨迹相同,则有相同的: A 、闭环零点和极点 B 、开环零点 C 、闭环极点 D 、阶跃响应 6、下列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中,能在1c ω=处提供最大相位超前角的是 ( )。 A 、 1011s s ++ B 、1010.11s s ++ C 、210.51s s ++ D 、0.11 101 s s ++ 7、下列哪种措施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没有效果 ( )。 A 、增加开环极点; B 、在积分环节外加单位负反馈; C 、增加开环零点; D 、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8、关于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判定,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A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各项系数都为正数; B 、无论是开环极点或是闭环极点处于右半S 平面,系统不稳定; C 、如果系统闭环系统特征方程某项系数为负数,系统不稳定; D 、当系统的相角裕度大于零,幅值裕度大于1时,系统不稳定。 9、关于系统频域校正,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A 、一个设计良好的系统,相角裕度应为45度左右; B 、开环频率特性,在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斜率应为20/dB dec -; C 、低频段,系统的开环增益主要由系统动态性能要求决定; D 、利用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是利用超前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 10、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2 10(21)()(6100) s G s s s s += ++,当输入信号是2 ()22r t t t =++时,系统的稳态误差是( ) A 、 0 B 、 ∞ C 、 10 D 、 20 三、(10分)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F i (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