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范文

篇一:体育案例(描述式)

[ 案例描述]

课前几分钟,完成了课前准备的我习惯地在操场上等候学生的到来。这时,三(3)班的体委领着八九个学生前来请假,这种事情在以前从末

发生过。望着这些满脸稚气而神色凝重的学生,我心里一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于是要求他们赶快去集合。同时,对即将开始的教学有了新的安排。

集合完毕,面对略显沉闷的学生,我平静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有些同学身体不能适应耐久跑的学习,因此,我想把原来的学习内容调整到一个月以后……”

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

接着,我宣布了本课新的内容滚铁环。

听完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了起来,望着教师随心所欲地滚着铁环,学生个个摩拳擦掌,一付跃跃欲试的样子。当教师把分组形式,练习要求一公布,学生便急不可耐地投入到滚铁环的游戏中去了。

然而,看似简单的滚铁环,在学生手中似乎成了调皮的不听使唤的淘气鬼,东倒西歪,走不动快不了,好不容易滚了起来,一不留神,便前功尽弃。困难和挫折丝毫没有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激发了学生的智慧,磨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时而模式仿老师的动作埋头苦练,时而观察同伴的练习相互切磋随着铁环时断时续的滚动,学生的脚步跟着时快时慢地跑动,逐渐地学生的呼吸变得短促粗重起来了,汗珠从额头上不断地沁出。然而,学生依旧满腔热情,丝毫没有停止和放弃的念头,他们紧跟着滚动的铁环,不知疲倦地在操场上奔跑。渐渐地,隆隆的铁环声连贯了,一部分学生的铁环滚得平稳了,步伐也变得轻快而有节奏,进步与成功使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微笑。

快下课了,学生的兴趣依旧很浓,热情丝毫未减。于是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以优带差,相互帮助,力争在一个月之内学会滚铁环。

从此,操场上不时活跃着学生的身影,铁环成了学生的好伙伴,滚铁环成了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伴随着铁环的滚动,学生在操场上洒下了无数辛勤的汗珠,滚铁环

的技术也越来越纯熟,方法也变得丰富多彩。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当我重新开始耐久跑教学时,学生早已不把这令人生畏的运动项目放在眼里,他们已经习惯跟着铁环不停地奔跑。奔跑中,他们掌握了技能,体验了成功;奔跑中,他们强健了体魄,锤炼了意志;奔跑中,他们享受了快乐,找回了自信。

[ 案例反思]

课后,当学生为取得的进步和成功感到欣慰时,触动了我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运动技能的渐成性是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尤其是体能要求较高的耐久跑,仅靠二三节体育课是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的,加上成人式的训练方法,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反应,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受竞技体育的影响,教法手段时常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加上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专业化的训练方法,刻板划一的组织形态,不适的生理反应,身顺心违的学习过程,使体育教学变得了无情趣。当教师把滚铁环引入课堂后,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引发了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计划,很少因为学生的原因而改变计划,当学生的生理能力和心理状态无法适应教学需要时,教师很少主动地调整或改变教学进度。于是,学生采用各种方法逃避学习,或者迫于教师的压力身顺心违地应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承受着沉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经历着过多的痛苦和失败,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摆脱了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以退为进,运用滚铁环这一民族体育项目,帮助学生增强体质,调整心

态,使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积极投身到学习过程中去。这种教学进

度的调整,不是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和退让,而是为化解诸多不利课堂教学的主客观因素所采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作为的改革。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心智的奉献,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他将深深地留在教师的记忆里,值得教师细心回味和深刻反思,激励着教师不断探索教学的真谛。

篇二:数学的人文性教学

【案例背景】

数学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有人想,六比六,平均每只猫吃一条鱼,省得六只猫争抢打架。听听一个学生是怎么说的:太美了,舍不得吃!”多么具有人性化的语言啊。

说起数学,缺乏数学素养的人会认为数学是个枯燥乏味的学科,尽和抽象的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数字打交道。然尔数学其实是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性的。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

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数学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习得,更是学生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数学不能仅仅当作是数学, 更不能仅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它。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培养出能够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公民,我们还要让我们所有的人,成为幸福的

人”。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数学教学中更应该要以人为本,体现它的人文性。

我们对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性的现状调查。对数学教学中教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查统计。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中要把这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教学的始终。我们对不同数学教

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有些教师的备课中有了体现,而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浓浓的人文性的课很少,能有所体现的也不多,的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教

学任务的完成。我们有必要在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上作些探讨。

案例描述】

[ 案例一] 关爱——苛刻。

案例1:三角形的认识教学。

教学A :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而不能说成“组成”呢?生:“围成”是指三条边连接起来。而“组成”可能三条边没有连接在一起。

师:对,他说得很好。所以我们一定要说“围成”。

教学B:

师:你们看到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学生举例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

师:你能不能把生活中见到过的各种三角形画出来呢?学生自由地画。

师:把你画出来的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更多围成”,

学生自己分类,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学习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 案例分析]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关爱就是从学生的身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想学生所想,尊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及至不成熟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数学严密而对学生提出苛刻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

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概念的理解也是学生的难点。课堂中教师常常化很大精力解释说明,甚至咬文嚼字、比较推敲,让学生表达概念时也要做到一字不差。其实课堂中学生也能照本宣科地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但过后又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只要注重了学生对概念形成了丰富而清晰的心象,即使学生说不出完整的概念概括,对概念的理解也是深刻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师总要让学生理解是由三条线段围成而非组成的图形,用很长时间去区别“围成”和“组成”。如果我们不有意地在字面上去区分是“围成”还是“组成”,而是让学生能画多少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并把这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按照相同的特征归类,一提到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学生的头脑中就能浮现出各种表象。这比花大力气比较是“围成”而不是“组成”,学生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懂,尽管学生说三角形的概念不能做到一字不差或不严密。例如学生对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定义说得尽管不完整,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表象刺激,学生就能判断圆中哪条线段是直径、半径,哪条线段不是。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让一学生背书前,在背书学生的同桌耳边低声嘱咐:“他背不出时提醒一下。”细微之处,体现了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课堂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性,学生能不身心舒畅地学习创新吗?

[ 案例二] 闲适——竞争案例2:一年级数学综合活动“周末活动”中的“套圈游戏”:套住远近不同的小鹿、小猴、小马、小狗、小猫分别得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小明共得了九分。他分别套住了哪些小动物?教学A :师:看谁想到的答案又多又快?聪明的学生不假思索便举起了小手,其实有的学生是边举手边在思考。

教师让学生一一说出答案,但答案并不齐全。

教学B: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在桌上摆出这五个小动物,仔细观察,相互讨论。

找出答案后由一人记录下来。

师:下面交流,说过的就不必重复。

小组一:我们的答案有5+3+1=9 ,4+3+2=9 。

小组二:我认为还可能两次都套到一个动物的。如5+2+2=9 ,4+4+1=9 。

小组三:我们还有三次都套到一个动物,如3+3+3=9 。

小组四:我们不要套到三个动物就得9 分了,如5+4=9 。

小组五:我们还能套住更多的,4+2+2+1=9 ,3+3+2+1=9 ,

2+2+2+2+1=9 。

[ 案例分析]

青年学者肖川说: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升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教学A 中教师创设的是一种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学生一般会处于一种焦虑的迫不及待地想表现的心理,而教学

B 创设的是小团体间的竞争,更好地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闲适的学习时空,学生才会在不断地探索中锻炼意志、形成独特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在学生自主独立的闲适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学习更是学

生各种心理体验的过程,能在数学学习中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有遇到问题的冥思苦想,有了进展时的喜悦得意,有交流中茅塞顿开的欢呼,有反思中灵感顿现的陶醉,有独闯雄关的自豪,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各种美的情感体验。

[案例三] 兴趣——结果

案例3:平均数应用题教学。

教学A :出示应用题。学生尝试计算,并让学生对这种做法进行评价, 得出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B :教师设计一张表格,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去填,要求算出调查的数据的平均数,并说说你对计算出来的平均数的看法。

通过调查计算,进行全班交流。

生1:我调查了我们学校上学期各班得“学生文明号”的次数。平均每班得3.5 次,最多的班级得了8 次,而我班只得了1 次。说明我们还有许多做得不太好的地言,要专门利用班会课开展讨论,找出差距,不断努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