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民用建筑分类

设计使用年限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建筑与环境

建筑模数

防灾避难

4规划控制

防灾避难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建筑基地

建筑突出物

建筑连接体

建筑高度

5场地设计

建筑布局

道路与停车场

竖向

绿化

工程管线布置

6建筑物设计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

平面布置

层高和室内净高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浴室和母婴室台阶、坡道和栏杆

楼梯

楼梯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墙身和变形缝

门窗

建筑幕墙

楼地面

屋面

吊顶

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

室内外装修

声环境

7室内环境

光环境

通风

热湿环境

声环境

8建筑设备

给水排水

暖通空调

建筑电气

燃气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1总则

1 总则

为使民用建筑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满足安全、卫生、环保等基本要求,统一各类民用建筑的通用设计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2 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

3 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4 应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原材料的基本国策。

5 应满足当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宜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特色。

6 建筑和环境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风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

7 应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有障碍的人士使用。

8 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

区、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

▼展开条文说明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 术语

民用建筑 civil building

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居住建筑 residential building

供人们居住使用建筑。

公共建筑 public building

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无障碍设施 accessibility facilities

保障人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与民用建筑工程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

建筑基地 construction site

根据用地性质和使用权属确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场地。

道路红线 boundary line of roads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用地红线 property line

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用地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建筑控制线 building line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道路红线、建设用地边界内,另行划定的地面以上建(构)筑物主体不得超出的界线。

建筑密度 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

在一定用地范围内,建筑物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容积率 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

在一定用地及计容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绿地率 greening rate

在一定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总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比率(%)。

日照标准 insolation standard

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规模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以有日照要求楼层的窗台面为计算起点的建筑外窗获得的日照时间。

层高 storey height

建筑物各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屋顶层由该层楼面面层(完成面)至平屋面的结构面层或至坡顶的结构面层与外端外皮延长线的交点计算的垂直距离。

室内净高 interior clear height

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底面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

地下室 basement

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为地下室。

半地下室 semi-basement

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者为半地下室。

设备层 equipment floor

建筑物中专为设置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和电气等的设备和管道且供人员进入操作用的空间层。

避难层 refuge storey

在高度超过的高层建筑中,用于人员在火灾时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架空层 open floor

用结构支撑且无外围护墙体的开敞空间。

台阶 step

连接室外或室内的不同标高的楼面、地面,供人行的阶梯式交通道。

临空高度 the vertical height between two open space

相邻开敞空间有高差时,上下楼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坡道 ramp

连接室外或室内的不同标高的楼面、地面,供人行或车行的斜坡式交通道。

栏杆 railing

具有一定的安全高度,用以保障人身安全或分隔空间用的防护分隔构件。

楼梯 stair

由连续行走的梯级、休息平台和维护安全的栏杆(或栏板)、扶手以及相应的支承结构组成的作为楼层之间垂直交通用的建筑部件。

变形缝 deformation joint

为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变形和应力,导致建筑物开裂、磁撞甚至破坏而预留的构造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

建筑幕墙 building curtain wall

由面板与支承结构体系(支承装置与支承结构)组成的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或自身有一定变形能力、不承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围护墙。

吊顶 suspended ceiling

悬吊在房屋屋顶或楼板结构下的顶棚。

管道井 pipe shaft

建筑物中用于布置竖向设备管线及设备的竖向井道。

烟道 smoke uptake;smoke flue

排放各种烟气的管道、井道。

通风道 air shaft

排除室内不良气体或者输送新鲜空气的管道、井道。

装修 decoration; finishing

以建筑物主体结构为依托,对建筑内、外空间进行的细部加工和艺术处理。

采光 daylighting

为保证人们生活、工作或生产活动具有适宜的光环境,使建筑物内部使用空间取得的天然光照度满足使用、安全、舒适、美观等要求的措施。

采光系数 daylight factor

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

采光系数标准值 standard value of daylight factor

在规定的室外天然光设计照度下,满足视觉功能要求时的采光系数值。

通风 ventilation

为保证人们生活、工作或生产活动具有适宜的空气环境,采用自然或机械方法,对建筑物内部使用空间进行换气,使空气质量满足卫生、安全、舒适等要求的技术。

噪声 noise

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休息,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的外界干扰声。

建筑连接体 building connection

跨越道路红线、建设用地边界建造,连接不同用地之间地下或地上的建筑物。

3基本规定

民用建筑分类

民用建筑分类

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其中,居住建筑可分为住宅建筑和宿舍建筑。

民用建筑按地上建筑高度或层数进行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高度不大于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的公共建筑及建筑高度大于的单层公

共建筑为低层或多层民用建筑;

2 建筑高度大于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的非单层公共建筑,且高度不大于的,为

高层民用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为超高层建筑。

注: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有关建筑高度和层数计算的规定。

民用建筑等级分类划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

设计使用年限

设计使用年限

民用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注:此表依据《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并与其协调一致。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不同区划对建筑的基本要求

建筑与环境

建筑与环境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基地应选择在地质环境条件安全,且可获得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卫生条件的地段;

2 建筑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地理环境特征,集约利用资源,严格控制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 建筑周围环境的空气、土壤、水体等不应构成对人体的危害。

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应与基地所处人文环境相协调;

2 建筑基地应进行绿化,创造优美的环境;

3 对建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气、废水等废弃物应妥善处理,并应有效控制噪

声、眩光等的污染,防止对周边环境的侵害。

建筑模数

建筑模数

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002的规定。

建筑平面的柱网、开间、进深、层高、门窗洞口等主要定位线尺寸,应为基本模数的倍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的开间进深、柱网或跨度、门窗洞口宽度等主要定位尺寸,宜采用水平扩大模

数数列2nM、3nM(n为自然数);

2 层高和门窗洞口高度等主要标注尺寸,宜采用竖向扩大模数数列nM(n为自然数)。

防灾避难

防灾避难

建筑防灾避难场所或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城乡规划的总体要求,并应遵循场地安全、交通便利和出入方便的原则。

建筑设计应根据灾害种类,合理采取防灾、减灾及避难的相应措施。

防灾避难设施应因地制宜、平灾结合,集约利用资源。

防灾避难场所及设施应保障安全、长期备用、便于管理,并应符合无障碍的相关规定。

4规划控制

防灾避难

防灾避难

建筑防灾避难场所或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城乡规划的总体要求,并应遵循场地安全、交通便利和出入方便的原则。

建筑设计应根据灾害种类,合理采取防灾、减灾及避难的相应措施。

防灾避难设施应因地制宜、平灾结合,集约利用资源。

防灾避难场所及设施应保障安全、长期备用、便于管理,并应符合无障碍的相关规定。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建筑项目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及其建筑基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控制指标,应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关规定。

建筑及其环境设计应满足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对所在区域的目标定位及空间形态、景观风貌、环境品质等控制和引导要求,并应满足城市设计对公共空间、建筑群体、园林景观、市政等环境设施的设计控制要求。

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群体空间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与协调、历史文化与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公共活动与公共空间的与塑造,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的形态、体量、尺度、色彩以及空间组合关系应与周围的空间环境相协调;

2 重要城市界面控制地段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建筑界面等应与相邻建筑基地建筑物相协调;

3 建筑基地内的场地、绿化种植、景观构筑物与环境小品、市政工程设施、景观照明、标识系统和公共艺术等应与建筑物及其环境统筹设计、相互协调;

4 建筑基地内的道路、停车场、硬质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

5 建筑基地与相邻建筑基地建筑物的室外开放空间、步行系统等宜相互连通。

建筑基地

建筑基地

建筑基地应与城市道路或镇区道路相邻接,否则应设置连接道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建筑基地内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0m2时,其连接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

2 当建筑基地内建筑面积大于3000m2,且只有一条连接道路时,其宽度不应小于;当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连接道路时,单条连接道路宽度不应小于。

建筑基地地面高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依据详细规则确定的控制标高进行设计;

2 应与相邻基地标高相协调,不得妨碍相邻基地的雨水排放;

3 应兼顾场地雨水的收集与排放,有利于滞蓄雨水、减少径流外排,并应有利于超标雨水的自然排放。

建筑物与相邻建筑基地及其建筑物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基地内建筑物的布局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建筑控制线的规定;

2 建筑物与相邻建筑基地之间应按建筑防火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留出空地或道路;

3 当相邻基地的建筑物毗邻建造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4 新建建筑物或构筑物应满足周边建筑物的日照标准;

5 紧贴建筑基地边界建造的建筑物不得向相邻建筑基地方向开设洞口、门、废气排除口及雨水排泄口。

建筑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应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中等城市、大城市的主干路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沿线范围内不应设置机动车出入口;

2 距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近边缘线不应小于;

3 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

4 距公园、学校及有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最近边缘不应小于。

大型、特大型交通、文化、体育、娱乐、商业等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基地与城市道路邻接的总长度不应小于建筑基地周长的1/6;

2 建筑基地的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且不宜设置在同一条城市道路上;

3 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设置人员集散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

4 当建筑基地设置绿化、停车或其他构筑物时,不应对人员集散造成障碍。

建筑突出物

建筑突出物

除骑楼、建筑连接体、地铁相关设施及连接城市的管线、管沟、管廊等市政公共设施以外,建筑物及其附属的下列设施不应突出道路红线或用地红线建造:

1 地下设施,应包括支护桩、地下连续墙、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各类水池、处理池、沉淀池等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等;

2 地上设施,应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凸窗、空调机位、雨篷、挑檐、装饰构架、固定遮阳板、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风及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烟囱等。

经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既有建筑改造工程必须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人行道上空:

1)以下,不应突出凸窗、窗扇、窗罩等建筑构件;及以上突出凸窗、窗扇、窗罩时,其深度不应大于。

2)以下,不应突出活动遮阳;及以上突出活动遮阳时,其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并不应大于。

3)以下,不应突出雨篷、挑檐;及以上突出雨篷、挑檐时,其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

4)以下,不应突出空调机位;及以上突出空调机位时,其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

2 在无人行道的路面上空,以下不应突出凸窗、窗扇、窗罩、伞凋机位等建筑构件;及以上突出凸窗、窗扇、窗罩、空凋机位时,其突出深度不应大于。

3 任何建筑突出物与建筑本身均应结合牢固。

4 建筑物和建筑突出物均不得向道路上空直接排泄雨水、空调冷凝水等。\ 除地下室、窗井、建筑入口的台阶、坡道、雨篷等以外,建(构)筑物的主体不得突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治安岗、公交候车亭,地铁、地下隧道、过街天桥等相关设施,以及临时性建(构)筑物等,当确有需要,且不影响交通及消防安全,应经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

骑楼、建筑连接体和沿道路红线的悬挑建筑的建造,不应影响交通、环保及消防安全。在有顶盖的城市公共空间内,不应设置直接排气的空调机、排气扇等设施或排出有害气体的其他通风系统。

建筑连接体

建筑连接体

经当地规划及市政主管部门批准,建筑连接体可跨越道路红线、用地红线或建筑控制线建设,属于城市公共交通性质的出入口可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设置。

建筑连接体可在地下、裙房部位及建筑高空建造,其建设应统筹规划,保障城市公众利益与安全,并不应影响其他人流、车流及城市景观。

地下建筑连接体应满足市政管线及其他基础设施等建设要求。\ 交通功能的建筑连接体,其净宽不宜大于,地上的净宽不宜小于,地下的净宽不宜小于。其他非交通功能连接体的宽度,宜结合建筑功能按人流疏散需求设置。\

建筑连接体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应满足消防疏散及结构安全方面的要求。\

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和公共卫生,且不宜影响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建筑高度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的有关规定;

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红线的宽度及街道空间尺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的高度;

3 当建筑位于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设施的技术作业控制区内及机场航线控制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及施工设备高度;

4 建筑处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

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按规划控制建筑高度。

注: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

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本标准第条第3款、第4款控制区内建筑,建筑高度应以绝对海拔高度控制建筑物

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

2 非本标准第条第3款、第4款控制区内建筑,平屋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主入口场

地室外设计地面至建筑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无女儿墙的建筑物应计算至其屋面檐口;坡屋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下列突出物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

者;

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

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5场地设计

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应使建筑基地内的人流、车流与物流合理分流,防止干扰,并应有利于消防、停车、人员集散以及无障碍设施的设置。

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规定及当地城市

规划要求;

2 建筑间距应符合本标准第节建筑用房天然采光的规定,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和场地应

符合国家相关日照标准的规定。

建筑布局应根据地域气候特征,防止和抵御寒冷、暑热、疾风、暴雨、积雪和沙尘等灾害侵袭,并应利用自然气流组织好通风,防止不良小气候产生。

根据噪声源的位置、方向和强度,应在建筑功能分区、道路布置、建筑朝向、距离以及地形、绿化和建筑物的屏障作用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或降低环境噪声。

建筑物与各种污染源的卫生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

建筑布局应按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定对文物古迹和古树名木进行保护,避免损毁破坏。

道路与停车场

道路与停车场

基地道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连接处的车行路面应设限速设施,道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安全出口;

2 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

3 当道路改变方向时,路边绿化及建筑物不应影响行车有效视距;

4 当基地内设有地下停车库时,车辆出入口应设置显著标志;标志设置高度不应影响人、车通行;

5 基地内宜设人行道路,大型、特大型交通、文化、娱乐、商业、体育、医院等建筑,居住人数大于5000人的居住区等车流量较大的场所应设人行道路。

基地道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车道路宽不应小于,双车道路宽住宅区内不应小于,其他基地道路宽不应小于;

2 当道路边设停车位时,应加大道路宽度且不应影响车辆正常通行;

3 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人行道在各路口、入口处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相关规定;

4 道路转弯半径不应小于,消防车道应满足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

5 尽端式道路长度大于时,应在尽端设置不小于×的回车场地。基地道路与建筑物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道路用作消防车道时,其边缘与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相关规定;

2 基地内不宜设高架车行道路,当设置与建筑平行的高架车行道路时,应采取保护私密性的视距和防噪声的措施。

建筑基地内地下机动车车库出入口与连接道路间宜设置缓冲段,缓冲段应从车库出入口坡道起坡点算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出入口缓冲段与基地内道路连接处的转弯半径不宜小于;

2 当出入口与基地道路垂直时,缓冲段长度不应小于;

3 当出入口与基地道路平行时,应设不小于长的缓冲段再汇入基地道路;

4 当出入口直接连接基地外城市道路时,其缓冲段长度不宜小于。

室外机动车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停车场地应满足排水要求,排水坡度不应小于%;

2 停车场出入口的设计应避免进出车辆交叉;

3 停车场应设置无障碍停车位,且设置要求和停车位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相关规定;

4 停车场应结合绿化合理布置,可利用乔木遮阳。室外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停车数为50辆及以下时,可设1个出入口,宜为双向行驶的出入口;

2 当停车数为51辆~300辆时,应设置2个出入口,宜为双向行驶的出入口;

3 当停车数为301辆~500辆时,应设置2个双向行驶的出入口;

4 当停车数大于500辆时,应设置3个出入口,宜为双向行驶的出入口。

室外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大于300辆停车位的停车场,各出入口的间距不应小于;

2 单向行驶的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双向行驶的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

室外非机动车停车场应设置在基地边界线以内,出入口不宜设置在交叉路口附近,停车场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停车场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

2 停车数大于等于300辆时,应设置不少于2个出入口;

3 停车区应分组布置,每组停车区长度不宜超过。

竖向

竖向

建筑基地场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基地自然坡度小于5%时,宜采用平坡式布置方式;当大于8%时,宜采用台阶式布置方式,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基地临近挡墙或护坡的地段,宜设置排水沟,且坡向排水沟的地面坡度不应小于1%。

2 基地地面坡度不宜小于%;当坡度小于%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

3 场地设计标高不应低于城市的设计防洪、防涝水位标高;沿江、河、湖、海岸或受洪水、潮水泛滥威胁的地区,除设有可靠防洪堤、坝的城市、街区外,场地设计标高不应低于设计洪水位,否则应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有内涝威胁的用地应采取可靠的防、排内涝水措施,否则其场地设计标高不应低于内涝水位。

4 当基地外围有较大汇水汇入或穿越基地时,宜设置边沟或排(截)洪沟,有组织进行地面排水。

5 场地设计标高宜比周边城市市政道路的最低路段标高高以上;当市政道路标高高于基地标高时,应有防止客水进入基地的措施。

6 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多年最高地下水位。

7 面积较大或地形较复杂的基地,建筑布局应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并使基地内填挖方量接近平衡。

建筑基地内道路设计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内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且不应大于8%,当采用8%坡度时,其坡长不应大于。当遇特殊困难纵坡小于%时,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个别特殊路段,坡度不应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在积雪或冰冻地区不应大于6%,其坡长不应大于;横坡宜为1%~2%。

2 基地内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最大纵坡不宜大于%;困难时不应大于%,当采用%坡度时,其坡长不应大于;横坡宜为1%~2%。

3 基地内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且不应大于8%,积雪或冰冻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当大于极限坡度时,应设置为台阶步道。

4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通道。

5 位于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基地道路设计纵坡可适当放宽,且应符合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或经当地相关管理部门的批准。

建筑基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内应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措施,排水方式应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设施,采取雨水回收利用措施。

2 当采用车行道排泄地面雨水时,雨水口形式及数量应根据汇水面积、流量、道路纵坡等确定。

3 单侧排水的道路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段,应采取排雨水时不影响交通和路面清洁的措施。

下沉庭院周边和车库坡道出入口处,应设置截水沟。

建筑物底层出入口处应采取措施防止室外地面雨水回流。

绿化

绿化

绿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绿地指标应符合当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绿地管理的有关规定。

2 应充分利用实土布置绿地,植物配置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环境等条件确定。

3 绿化与建(构)筑物、道路和管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4 应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应对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地下建筑顶板上的绿化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建筑顶板上的覆土层宜采取局部开放式,开放边应与地下室外部自然土层相接;并应根据地下建筑顶板的覆土厚度,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

2 地下建筑顶板设计应满足种植覆土、综合管线及景观和植物生长的荷载要求。

3 应采用防根穿刺的建筑防水构造。

工程管线布置

工程管线布置

工程管线宜在地下敷设;在地上架空敷设的工程管线及工程管线在地上设置的设施,必须满足消防车辆通行及扑救的要求,不得妨碍普通车辆、行人的正常活动,并应避免对建筑物、景观的影响。

与市政管网衔接的工程管线,其平面位置和竖向标高均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工程管线的敷设不应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并应防止工程管线受腐蚀、沉陷、振动、外部荷载等影响而损坏。

在管线密集的地段,应根据其不同特性和要求综合布置,宜采用综合管廊布置方式。对安全、卫生、防干扰等有影响的工程管线不应共沟或靠近敷设。互有干扰的管线应设置在综合管廊的不同沟(室)内。

地下工程管线的走向宜与道路或建筑主体相平行或垂直。工程管线应从建筑物向道路方向由浅至深敷设。干管宜布置在主要用户或支管较多的一侧,工程管线布置应短捷、转弯少,减少与道路、铁路、河道、沟渠及其他管线的交叉,困难条件下其交角不应小于45°。

与道路平行的工程管线不宜设于车行道下;当确有需要时,可将埋深较大、翻修较少的工程管线布置在车行道下。

工程管线之间的水平、垂直净距及埋深,工程管线与建(构)筑物、绿化树种之间的水平净距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当受规划、现状制约,难以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减少其最小水平净距。

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震区、多年冻土区、严寒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区及膨胀土地区的室外工程管线,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各种工程管线不应在平行方向重叠直埋敷设。

工程管线的检查井井盖宜有锁闭装置。

当基地进行分期建设时,应对工程管线做整体规划。前期的工程管线敷设不得影响后期的工程建设。

与基地无关的可燃易爆的市政工程管线不得穿越基地。当基地内已有此类管线时,基地内建筑和人员密集场所应与此类管线保持安全距离。

CJJ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

目次 1总则 2术语、符号 3城市桥梁设计荷载 4城市桥梁设计可变荷载 附录A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1总则 1.0.1为改进城市桥梁设计荷载现行方法,采用按车道均布荷载进行加载设计,以达到与国际桥梁荷载标准相接轨的目的,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在城市内新建、改建的永久性桥梁和城市高架道路结构以及承受机动车辆荷载的其他结构物的荷载设计。 1.0.3本标准规定的基本可变荷载,适用于桥梁跨径或加载长度不大于150m的城市桥梁结构。 1.0.4本标准的设计活载分为两个等级,即城-A级和城-B级。 1.0.5城市桥梁设计荷载,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作用 结构承受各种荷重和变形所引起力效应的通称。 2.1.2荷载 各种车辆、人、雪、风引起的重力,包括永久性、可变性和偶然性三类。 2.1.3永久荷载 在设计有效期内,其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忽略不计的荷载。 2.1.4可变荷载 在设计有效期内,其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的荷载,按其对桥梁结构的影响程度,又可分为基本可变荷载(活载)和其他可变荷载。 2.1.5偶然荷载 在设计有效期内,不一定出现,一旦出现,其值将很大且持续时间很短的荷载。 2.1.6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结构达到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时,引起结构的效应等于材料的抗力时作为设计条件的设计方法。

2.1.7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结构在正常工作阶段,裂缝、应力与挠度达到最大功能时的设计方法。2.1.8容许应力设计 按各种材料截面达到容许应力时的设计方法。 2.1.9效应 结构或构件承受内力和变形的大小。 2.1.10抗力 结构或构件材料抵抗外力的能力。 2.1.11桥面铺装 桥梁上部结构面板上铺设的防水层与摩损层。 2.1.12行车道板 承受行车重力的板式结构。 2.1.13重力密度 物质单位体积的重力。 2.1.14车道横向折减系数 多车道桥面在横向车道上,当不同时出现活载时,结构效应应予折减的系数。

市政桥梁设计要点

桥梁设计要点 一、结构计算要点 1、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第1.0.6条要 求,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市政桥涵据此采用 设计基准期100年,各类主要构件及其使用材料应保证其设计 基准期要求。 2、汽车荷载根据道路、公路等级分别采用公路-I级、公路-II级, 特殊荷载根据业主要求确定。桥梁设计安全等级根据《公路桥 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第1.0.9条,分为一级、二 级、三级,重要性系数根据设计安全等级确定。设计中注意按 照单孔跨径确定,对多孔不等跨径桥梁,以其中最大跨作为判 断标准,同时在设计中结构重要性系数应大于等于1.0。 3、抗震设计标准:青岛市桥梁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 加速度为0.05g。其他地区及有特殊要求桥梁根据《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 50011-2001)附录A规定的烈度和地震加速度,结合桥梁抗震规范和实施细则进行抗震设计。 4、环境类别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第1.0.7条确定,并按照要求提出相应的耐 久性的基本要求。 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根据环境类别确定,详见《公路钢筋混凝土 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9.1条,当

受拉区主筋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应在保护层内设置直径不 小于6mm,间距不大于100mm的钢筋网(主要用于承台下层)。 6、护栏防撞等级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规范》(JTG D81-2006) 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确定,中 央隔离墩预制长度4米。设计规范需要在桥梁设计说明依据中 列出。 7、桥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其中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不应遗漏挠度计算和预拱度设置。 8、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应根据规范进行正截面和斜截面抗裂验 算,并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6.3条的规定。 9、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和B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正常使用极 限状态下的裂缝宽度,应按作用短期效应组合并考虑长期效应 影响进行验算,其宽度限制根据环境类别确定,详见《公路钢 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 6.4.2条。 10、T形截面梁的翼缘有效宽度和箱形截面梁在腹板两侧上下翼缘 的有效宽度应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 规范》(JTG D62-2004)第4.2.2条和4.2.3条进行断面折减。 各类受力筋应布置在有效宽度范围内。 11、由于日照正温差和降温反温差引起的梁截面应力,可按附录B 计算。竖向日照温差梯度曲线可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表(寒冷地区75%)G04

表G.0.4河南省寒冷地区居住建筑暖通专业节能设计备案表审查合同编号: 工程项目名称设计单位名称 建设单位名称设计校对审核项目建设地点建筑面积(m2)供暖(空调)面积(m2) 5.1.2 5.1.7 供暖(空调) 设计热负荷 供暖(空调)设计 热负荷指标 空调设计 冷负荷 kW 空调设计冷 负荷指标 W/㎡ 5.1.4 供暖/空调 方式 ()1.集中供暖;()2.集中空调;()3.燃气壁挂炉;()4.电供暖; ()5.热泵、多联机;()6.无集中供暖空调,()7.其他 5.3.6 5.3.7 供暖设计温度供水 75 ℃回水 50 ℃ 空调设计温度供水℃回水℃ 5.3.3 5. 6.5 5.6.6 5.6.7 5.6.8 计 量 方 式 热力入口(热量结算点)计量()1.超声波热量表;() 2.电磁式热量表;()3.冷量热量能量表;()4.其他结算点内热计量方式()1.户用热量表;()2.热量分配表;()3.流量温度分摊法;()4.通断时间面积法 5.3.2 5.3.5 5.3.7 5.3.10 末端形式 ()1.散热器() 2.低温地板辐射采暖()3.风机盘管() 4.低温电热膜供暖() 5.发热电缆辐射供暖()6. 电散热器() 7.全空气系统() 8.其他 5.3.3 5.3.4 5.3.8 室温控制方式 ()1.室温自力式温控阀()2.室温电动温控阀()3.户温自力式温控阀()4.户温电动温控阀 ()5.电供暖控制器() 6.电动水阀与风速调节结合() 7.其他 5.1.4 5.2.1 5.2.4 5.2.5 5.2.6 5.2.7 5.2.9 热源 1市政供热 2燃气锅炉房 3燃气壁挂炉 4其他 类型热源名称数量(台)容量 热效率(%) 热效率设计值热效率限值 5.4.2 5.4.3 5.4.4 冷(热)源 1空气源热泵机组 2冷水(热泵)机组 3单元式空调机组 4多联式空调机组 机组 类型 数量(台) 名义制冷量 (kW) 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性能系数COP/能效比EER(W/W) 设计值(铭牌)限值设计值限值 5.2.15 5.4.10 输配系统 耗电输冷(热)比 EC(H)R 系统 类型 总输送长度 ∑L(m) 耗电输热(冷)比 设计值 A(B+a∑L)/△T限值 循环水泵 变频调节 流量(m3/h)扬程(m)功率(kW) 是□否□ 是□否□ 是□否□ 5.4.11 5.4.9 附录J 通风系统 风道系统单位 风量耗功率Ws [W/(m3/h)] 系统名称限值要求Ws设计值通风风机的全压(Pa)变频调节 是□否□ 是□否□ 室内空调风管绝 热 风管类型冷/热介质温度(℃)材料类型 绝热层 设计厚度(mm) 设计热阻 [(㎡·K)/W] 最小热阻 [(㎡·K)/W] 一般空调风管0.81 低温风管 1.14 5.5.1 5.5.2 5.5.3 5.5.4 5.5.5 地源热泵系统 ()地下水源热泵保证回灌措施:水质处理措施: ()污水源热泵水质处理措施: ()地表水源热泵防冻措施: ()土壤源热泵热响应实验结果:散热量W/m;散冷量W/m 冷热平衡措施: 5.2.17 5.4.9 附录H 附录J 供热(冷)管 道及设备保温 与绝热 冷/热介质 温度(°C) 公称直径 (mm) 保温材料 材料类型导热系数[W/(m·K)] 密度(kg/m3)吸水率(憎水性)设计厚度(mm) 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供暖/空调 负荷计算 热源效率 冷源性能系数 耗电输冷比 输冷(热)比 单位风量耗功率 冷、热水 管道保温 风管绝热层 的最小热阻 计量方式 控制方式 各种能源 计量设计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 审查机构对节能设计专项审查意见审查人(签字)年月日审查机构(公章) 注:1.建设单位持经审查合格的节能设计备案表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手续。 2.此表一式四份,由设计单位填写,建设单位随送审图纸一并报审。审查机构审查合格,签字、盖章后存档一份,建设、设计单位各存档一份,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份。 1

道路桥梁设计通用设计规范 (1)

与梁肋整体连接的板,在计算支点截面和跨中截面弯矩时,其计算跨径取梁肋之间的距离。 由于板厚与肋高之比小于1/4,支点弯矩取,跨中弯矩取(当大于1/4,支点弯矩取,跨中弯矩取)M为简支梁求得的跨中弯矩。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一、总则 1、安全等级; 2、特大、大、中、小桥及涵洞分类; 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之间桥中线长度或桥墩中线与桥台台背前缘线之间桥中线长度为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为准。重要是指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国防公路上及城市附近交通繁忙公路上的桥梁。 二、术语 1、作用短期效应组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永久作用标准值效应与可变作用频遇值效应的组合; 2、作用长期效应组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永久作用标准值效应与可变作用准永久值效应的组合; 三、设计要求 1、桥涵布置:公路桥涵的设计洪水频率; 2、桥涵孔径 3、桥涵净空:净空高度,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公路上的桥梁应为5米,三、四级公路上的桥梁应为米。

4、立体交叉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下列规定; 5、车行或人行天桥的宽度; 6、桥上线形及桥头引道; 7、桥面铺装、排水和防水层; 8、养护及其他附属设施。 四、作用 可变作用应根据不同的极限状态分别采用标准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其代表值; 可变荷载不同时组合表:汽车制动力,流水压力,冰压力,支座摩阻力; 多个偶然作用不同时参与组合。 4.1.6永久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表;汽车荷载效应(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的分项系数,取;当某个可变作用在效应组合中其值超过汽车荷载的分项系数应采用汽车荷载的分项系数,对专为承受某作用而设置的结构或装置,设计时该作用的分项系数取与汽车荷载同值;计算人行道板和人行道栏杆的局部荷载,其分项系数取与汽车荷载同值。在作用组合中除汽车荷载效应(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风荷载外的其他的可变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取,但风荷载的分项系数取;在作用效应组合中除汽车荷载效应(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外的其他可变作用效应的组合系数,当永久作用与汽车荷载和人群荷载(或其他一种可变作用)组合时,人群荷载(或其他一种可变作用)的组合系数取;当除汽车荷载(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外尚有两种其他可变作用参与组合时,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表

附表 E.0.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表 部位名称节能做法K[W/(㎡·K)] 规定值计算值屋顶平屋面70厚挤塑聚苯板0.45 0.44 外墙 主墙体25厚LJS-抹面砂浆C型+240厚B05级加气混凝土+15厚LJS-抹面砂浆C型0.70 0.52 热桥 柱25厚LJS-抹面砂浆C型+40厚挤塑聚苯板+200厚钢筋混凝土+15厚LJS-抹面砂 浆C型 1.82 0.59 梁25厚LJS-抹面砂浆C型+40厚挤塑聚苯板+200厚钢筋混凝土+15厚LJS-抹面砂 浆C型 1.82 0.59 过梁--- 窗(包括阳台门透明部分)PA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空气12mm) 2.80 2.80 透明玻璃门PA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空气12mm) 2.80 2.80 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隔墙200厚加气混凝土+5厚水泥抗裂砂浆 1.50 0.93 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户门多功能户门 2.00 1.50 架空或外挑楼板---非采暖地下室顶板--- 地面 周边地面---非周边地面--- 伸缩缝、沉降缝两侧外墙- 1.50 0.56 抗震缝两侧外墙- 1.50 0.56 分户墙200厚加气混凝土 1.50 0.94 公寓式酒店层间楼板20厚水泥砂浆+50厚C15砼+20厚挤塑聚苯板+100厚钢筋混凝土+20厚水泥砂浆 2.00 1.07 热计量方式分户计量 窗墙面积比(开间最大)北0.37 2.50 2.80 采暖方式地板辐射采暖东、西0.44/0.44 2.30/2.30 2.80/2.80 体形系数0.16 南0.47 2.30 2.80 其他建筑物耗热量指标 建筑节能设计判定方法□直接判定法■指标判定法□对比判定法9.00 7.32

1 市政桥涵设计技术标准

1 市政桥涵设计技术标准 1.1主要设计规范 (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 (2)《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 166-2011); (3) (4) (5) (6) (7) (8) 1.2 (1 (2 (3 分幅时尽量减小桥梁宽度种类。 (4)设计洪水频率:百年一遇,或按城市规划防洪标准设计,同时应确保百年一遇洪水频率下的结构安全。 (5)设计洪水位:必须以河道主管机关确定的数据为准。 (6)桥下净空:跨河桥梁底需高出设计洪水位一米以上;分离立交桥、天桥净空与道路相适应

(高速公路一般按5.5米预留);天桥限高标志数应比设计净高小0.5米。 (7)管线过桥:应提前确定管线过桥方式,同时注意管线类别是否涉及桥梁安全。 (8)对于墩台位于高压线底下的桥梁,应注明高压线下净高,并交代让施工单位复测净空高度以及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 1.3 桥梁上部及附属设计一般规定 1.3.1 (1 ① ② 位。 ③ 差大的至少标出两侧地面线。 ④总体布置图中给出各墩台处桥面机动车道边缘控制高程,以便核对墩台标高。 (2)需特别说明的问题 ①如桥梁平面位于曲线内,则其立面称为展开立面,平面尽可能按照曲线绘制,若桥梁过长则可以考虑拉直,此时平面称为拉直平面。跨径以设计线展开为准;说明墩台布置方式(法向布

置、平行布置、等角度布置等)。 ②道路设计线上桥面各点高程应与路线竖曲线保持一致,对于预制结构可通过混凝土调平层调整(预制结构调平层工程量应计入竖曲线半径较小时上凸造成的工程量增加,必要时可减小调平层标准厚度或梁体设置负预拱度)。 ③桥梁采用单横坡设计时,存在人、非部分横坡与道路横坡不一致现象,可通过在桥头设置过渡段衔接(对于机、非分幅设计桥梁可考虑桥梁横坡与道路完全一致);设计高计算时一定 (以往 ④ 余5% ⑤ ⑥ ⑦ ⑧ ⑨ ⑩对于拼宽桥,其拼宽部分上部结构形式尽可能与老桥保持一致,新老桥搭接处为机动车道时上部一般采取结构连接的方式,搭接处为侧分带或中分带时一般采取在纵桥向设置桥面连续的方式;为了减小新老桥梁的沉降差,避免拼宽桥桥台开挖对老桥产生影响,拼宽桥桥台下部一般采取桩基结构,桥台承台尽可能上台,减小开挖深度。 ○11对于上跨铁路的桥梁,若上下行采取多幅桥布置,每幅桥按单桥进行设计;若每幅桥之间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发布者:潘坚力陈赛发布时间:2006-11-22 10:54:00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hous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潘坚力Panjianli 陈赛Chensai 摘要:阐述建筑耗能的现状及建筑节能的必要性;讲解节能型居住建筑应从整体规划设计、建筑单体设计、建筑细部构造设计、建筑设备设计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实际工程为例阐述节能型居住建筑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型居住建筑设计工程实例 Abstract: elaborate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necessity for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explana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house should be designed from the whole plan,the construction monomer design,the construction detail structure design,the construction equipment design and so onthe various synthesis consideration.Take the actual project as example elaborating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housing construction design method . Key words: Energy conservation construction,The Energy conservation hous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ject example 早在20世纪70年代,建筑节能概念就被正式提出。建筑节能的中心是减少建筑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建筑节能需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即室温冬季不低于18摄氏度,夏季不高于26摄氏度。时隔30年,2004年,围绕着石油与能源问题的“大事件”再次集中发生,而我国的能源问题更是显露无遗。 能源环境恶化的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规模迅速扩大,同期比较,我国一年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是发达国家建筑面积的总和还要多。有资料显示,本世纪20年内,我国的建筑业仍将迅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将达近700亿平方米。 建筑节能要求十分迫切 1、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 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以此推断,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常用规范(截止2015年12月31日)

序号规范名称有效版本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13-160号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5《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10623-2014 6《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 7《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GB50458-2008 8《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14 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 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11《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2002 12《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13《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 14《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4-2005 1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2009版)TB10002.5-2005 1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17《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 18《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13 19《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20《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2.2-2005 21《铁路结合梁设计规定》TBJ 24-89 22《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GB50917-2013 23《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 D64-01-2015 2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 2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26《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85号27《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10063-2007 2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 29《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 30《市政工程勘查规范》CJJ56-2012 3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32《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08 3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34《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 35《铁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TB/T2331-2013 36《铁路桥梁球形支座》TB/T3320-2013 37《桥梁球型支座》GB/T17955-2009 38《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盆式支座》CJ/T464-2014 39《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球型钢支座》CJ/T482-2015 40《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 4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 42《钢筋混凝土用钢筋焊接网》GB/T1499.3-2010 43《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GB/T20065-2006 4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 45《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2004 46《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 47《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联结器》GB/T14370-2007 48《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TB/T3193-2008 49《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 50《桥梁用结构钢》GB/T714-2015 5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 52《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GB/T10433-2002 53《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 54《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2011 55《铁路钢桥高强度螺栓连接施工规定》TBJ214-92 56《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2005 57《无损检测 焊缝磁粉检测》JB/T6061-2007铁路桥涵规范的修订内容见铁道部、铁总相关文件 (一)设计规范 (截止2015年12月31日) 拉索、缆索、冷铸 镦头锚、索鞍、索 夹等材料规范不在 此列表中

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表C住宅)

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表 (建筑专业) 工程名称:江南春城·竹海水韵南区ABC组团调整设计C-II-1#楼住宅 体形系数:0.42 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层数:16 建筑面积:22813.36平米 设计单位(章):设计负责人:填表人:日期:年月日注: 1、审查依据如下: ⑴《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第81号;《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76号; ⑵关于实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文件建科〔2001〕239号》; ⑶建设部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浙江省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2003; 2、有关指标的计算应附计算书或说明 3、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管理的通知》省建设发[2009]218号,凡是实际建筑体型系数超过浙江省标准《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2003)中4.1.5条规定时,参照建筑按本标准5.0.3的规定确定,其参照建筑能耗应乘以体型系数的修正系数。ECref=ECref’·【A】/A式中:

-- ECref为参照建筑的评判空调采暖年能耗电量(Kwh/㎡) -- ECref’为按本标准5.0.3规定确定的参照建筑的计算空调采暖年耗电量(Kwh/㎡) --A为实际建筑的体型系数 --【A】为本标准4.1.5条规定的体型系数的限值。对于条式建筑物体型系数【A】取0.35,点式建筑的体 型系数【A】取0.4。考虑到3层及3层以下建筑的特殊性,【A】=0.5。 江南春城·竹海水韵南区ABC组团调整设计C-II-1#楼的建筑体型为条式,体型系数限值为0.35,实 际体型系数为0.42,在动态计算中对其参照建筑能耗进行了体型系数的修正。 审查意见:是否按节能设计?是□不完全□否□是否符合浙江省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2003的要求?是□不完全□否□审查单位(章):审查人:日期:年月日 注:(本表由设计单位填写并盖章,一式五份,并由审图单位装订在审图报告中)

建筑节能设计说明含表格

建筑节能设计说明含表 格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建筑节能设计说明专篇 一、设计依据 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 2.《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0-2006)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 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6.《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7.《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 8.《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0151-2008) 9.《建筑幕墙》(GB/T 21086-2007) 10.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二、建筑概况 1.建筑物性质:□居住建筑□√公共建筑 2.建筑面积: 地上867 3.02㎡;地下0㎡;节能计算建模面积: 地上3187.83㎡,地下0㎡ 3.建筑层数地上2层, 地下0层 4、建筑高度12.70米 5、结构类型框架结构 6、架空层:□有/□√无 7、屋顶花园:□√有/□无 8、建筑朝向示意图 三、节能计算软件及版本 □广东省建筑科学院研究院《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设计综合评价软件版本: □清华斯维尔建筑节能计算分析软件版本: □√PKPM建筑节能分析软件PBECA 版本:Ver7.0 □天正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TBEC(广东版) 版本: □其它: 四、节能设计方法 □1、按规定性指标进行设计 □居住建筑按广东省实施细则□公共建筑按广东省实施细则表 4.2.4-3 □公共建筑按广东省实施细则表 4.2.2-2 □公共建筑按广东省实施细则表 4.2.4-4 □√2、按照对比评定法(权衡判断法)进行设计

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表

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表 备案编号: 施工图审查机构联系人联系电话 建设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 设计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 项目名称-规划许可编号 项目地址- 建筑面 积地上:0平方米地上建筑层 数 层至层层高:米地下:0平方米层至层层高:米 外墙 东向南向西向北向砌体面积(m2) ----墙材品种----墙材厚度(mm) ----墙材密度 (Kg/m3) ----墙材导热 系数(W/m.K) ----外墙砼墙外表 面积、厚度 ---- 外墙砼梁外表 面积、厚度 ---- 抹灰材料、厚 度 外墙外饰面 类型及颜色 外墙外表面吸 收系数ρ ----外墙传热系数 K(W/m2.K)) ---- 外窗 东向南向西向北向外窗类型 玻璃品种 玻璃遮蔽系数 外窗面积(m2) ----窗遮阳系数----水 平 遮 阳 外挑长度 A(mm) 垂直距离 B(mm)

水平遮阳 系数 垂直遮阳外挑长度A(mm) 水平距离B(mm) 垂直遮阳 系数 夏季外遮阳系 数 ----综合遮阳系数----窗墙面积比———— 外窗 外墙窗总面积 (m2) 外立面表面总面积 (m2) 平均窗墙 面积比 外窗综合遮阳系数 (S W)———— 外窗可开启 面积所占的 比例 与所在房间地面面积比与所在房间外窗面积比 ≥% ≥% 设计气密性 要求(10Pa 压差下) 1至9层 每小时每米缝隙空气渗透量≤m3 每小时每平方米空气渗透量≤m3 10层以上 每小时每米缝隙空气渗透量≤m3 每小时每平方米空气渗透量≤m3天窗 面积与屋面 总面积比 遮阳系数 传热系数K (W/ m2.K) ——— 屋面 总面积 (m2) 传热系数K ( W /m2.K) 建筑屋顶采取的隔热节能措施 (包括遮阳、绿化、隔热保温等结构类型及材 料) —— 屋面各层结 构选用材 料、参数 结构名称 导热系数 (W/m.K) 材料厚度 (mm) 材料密度 (kg/ m3) 板状保温 材料强度 房屋制冷(供热采暖)系统节能方式1、设计选用空调器能效比: 2、空调采暖和通风节能设计是否符合节能标准强制性条文要求: 建设项目 设计单位审查意见 (设计专用章)审查人: 200 年月日

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备案表

河南省寒冷地区居住建筑暖通专业节能设计备案表审查合同编号:工程项目名称设计 建设单位名称校对 设计单位名称审核 项目建设地点建筑面积(㎡) 供暖(空调)面积(㎡) 供暖(空调)设计热负荷kW 供暖(空调)设计 热负荷指标 W/㎡ 空调设计 冷负荷 kW 空调设计 热负荷指标 W/㎡ 条文号项目设计内容 5.1.4 供暖/空调方式()1.集中供暖;()2.集中空调;()3.燃气挂壁炉; ()4.电供热;()5.热泵、多联机6.无集中供暖空调; ()7.其他 供暖设计温度供水℃回水℃ 空调设计温度供水℃回水℃ 5.3.3 5.5.1 ~ 5.5.8 计 量 方 式 热力入口(热量结算点)计量()1.超声波热表;()2.电磁式热量表;()3.冷热量能量表;()4.其他 结算点内热计量方式()1.用户热量表;()2.热量分配表;()3.温度面积法、时间通断法;()4.空调时间当量法; 5.3.4~ 5.3.10 末端形式 ()1.散热器;()2.低温地板辐射采暖;()3..风机盘管;()4.低温电热膜供暖;()5.发热电缆辐射供暖; ()6.电散热器;()7.其他 5.3.3 5.3.4 室温控制方式 ()1.室温自力式温控阀;()2.室温电动温控阀;()3.户温自力式控制阀;()4.户温电动温控阀 ()5.电供暖控制器;()6.其他 5.1.4 5.2.1 5.2.4 5.2.7 5.2.9 热源 1.市政供暖 2.燃气锅炉房 3.燃气挂壁炉 4.其他 类型热源名称数量 (台) 容量热效率(%) 热效率设计值热效率限值 5.3.10 5.4.3 冷源 1.空气源热泵机组 2.冷水(热泵)机组 3.单元式空调机组 4.多联式空调机组 机组 类型 数量(台) 名义制冷量 (kW) 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 性能系数COP(W/W) / 能效比EER((W/W)) 限值 IPLV(C)限值 5.2.15 输配系统 集中供暖热水耗电输 冷比EHR 系统 类型 总输送长度 ∑L(m) 耗电输热 (冷)比 设计值 A(B+α∑L△T) 限值 循环水泵 变速调节 流量(m3/h) 扬程(m) 功率(kW) 是□否□ 是□否□ 是□否□ 5.4.10 通风系统风道系统单位风 量耗功率Ws 【W /(m3/h)】 系统名称限值要求Ws设计值通风风机的全压(Pa)变速调节 是□否□ 是□否□ 是□否□ 5.2.17 附录K 热管道保温 与绝热 冷/热介质 温度(℃)材料类型 公称直径 (mm) 保温层 设计厚度(mm) 公称直径 (mm) 保温层 设计厚度(mm) 结论供暖/空调 负荷计算 热源效率 冷源性能系数 热水系统 耗电输冷比 输冷(热)比 单位风量耗功率 冷、热水 管道保温 风管绝热层 的最小热阻 计量方式 控制方式 各种能源 计量设计 符合标准要求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审查机构对节能设计专项审查意见审查人(签字)年月日审查机构(公章)注:1.建设单位持经审查合格的节能设计备案表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手续。 2.此表一式四份,由设计单位填写,建设单位随送审图纸一并报审。审查机构审查合格,签字、盖章后存档一份,建设、设计单位各存档一份,建 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份。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说明》通用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说明 (适用于DB42/T559-2013) 1.工程概况 1.1.建筑物特性:□住宅□宿舍□住宅式公寓□幼儿园□托儿所1.2建设地点: 1.3气候分区: 1.2建筑面积:地上平方米、地下平方米 1.2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 1.3建筑主朝向:(含偏角度) 1.4结构体系: 1.5 外表面积: 1.6 体型系数: 2设计依据及引用标准 2.1通用标准及规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5 《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2/559-201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建筑)》(2007)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外墙内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T261-2011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2选用标准及图集 《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10J121 《外墙内保温建筑构造》11J122 《建筑节能构造用料做法》13ZJ002 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规范、标准、规定

3计算方法及计算验证 3.1 计算方法: □完全符合规定性指标 3.2 使用节能计算软件验证 □采用经论证PKPM《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设计分析软件》验证□采用经论证斯维尔《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设计分析软件》验证□采用经论证天正《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设计分析软件》验证 □采用其他经论证的《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设计分析软件》验证4围护结构热工设计指标

5保温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

《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发布时间:2005-5-27 浏览次数:383 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有关政策和法规,改善深圳市居住建筑热环境,提高居住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 1.0.3 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应从规划、建筑、热工、空调、照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在保证舒适的室内热环境的前提下,将使用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1.0.4 居住小区宜通过采用生态设计,改善小区热环境与空气品质;居住建筑应通过采用增强建筑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和提高空调设备能效比等节能措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质量和卫生换气指标的前提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空调能耗应节约50% 。 1.0.5 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建筑物耗冷量指标(qc) index of cool loss of building 按照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由空调设备提供的冷量。 2.0.2 空调年耗电量(Ec) annual cooling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按照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空调设备每年消耗的电能。 2.0.3 空调设备能效比(EER)energy efficiency ratio 在额定工况下,空调设备提供的冷量与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同一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能效比不同,涉及能效比数值时,必须指定工况。 2.0.4 热惰性指标(D)index of thermal inertia 表征围护结构反抗温度波动和热流波动能力的无量纲指标,其值等于材料层热阻与蓄热系数的乘积。 2.0.5 典型气象年(TMY)Typical Meteorological Year 以近30年的月平均值为依据,从近10年的资料中选取接近30年平均值的各月组成一年,作为典型气象年。由于选取的各月

武汉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技术规定

《武汉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技术规定》 1 总则 1.0.1 为了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居住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和改变采暖与空调能耗大的状况,通过在建筑设计和采暖与空调设计中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将采暖、空调能耗控制在规定的水平上,制定本技术规定。 1.0.2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新建、扩建、改建的且设置采暖和空调降温系统的居住建筑设计。暂行条件设置采暖与空调降温系统的居住建筑,其建筑设计和围护结构设计也应按本技术规定执行。 1.0.3 按本技术规定进行建筑热工与采暖空调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0.1 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系指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满足室内环境温度和空气质量条件下,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空调降温系统运行效率,使建筑物的采暖与空调降温能耗降低到规定的水平。 2.0.2 采暖期天数(ZH) 累年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天数的平均值称为采暖期天数,单位:d。 2.0.3 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te) 统计年份内当地气象台(站)冬季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单位:℃。 2.0.4 空调降温期天数(ZR) 累年室外日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8℃的天数的平均值,称为空调降温天数,单位:d。 2.0.5 空调降温期室外平均温度(te) 统计年份内当地气象台(站)夏季室外日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8℃的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单位:℃。 2.0.6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 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全部房间平均计算温度为16℃,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设备提供的热量,单位:W/平方米。 2.0.7 建筑物耗冷量指标(qR) 在空调降温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全部房间平均计算温度为28℃,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室内空调降温设备提供的冷量,单位:W/平方米。2.0.8 采暖耗煤量指标(qc·H) 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一个采暖期内消耗的标准煤量,单位:kg/平方米。 2.0.9 空调降温耗电量指标(qE·R) 在空调降温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设计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一个空调降温期内消耗的电量,单位:kW·h/平方米。 2.0.10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单位W/(平方米·K)。 2.0.11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

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表

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表(样张) 设计单位(章):设计负责人:填表人:日期:年月日 注:1、审查依据如下: (1)《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第81号;《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3号;《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34号; (2)关于实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文件建科[2001]239号);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建科[2003]27号); (3)建设部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浙江省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2003; 2、有关指标的计算应另附计算书或说明。 审查结论与意见:□经审查,建筑节能符合相关规范规定性指标要求。 □经审查,部分指标不符合相关规范规定性指标要求,经权衡计算,符合50%以上的节能要求。审查单位(章):负责人:审查人: 日期:年月日

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表 设计单位(章):设计负责人:填表人:日期:年月日注:1、审查依据如下: (1)《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第81号;《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3号;《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3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管理的通知》建设发{2009}218号 (2)关于实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文件建科[2001]239号);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建科[2003]27号); (3)建设部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浙江省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2003; 2、有关指标的计算应另附计算书或说明。 审查结论与意见:□经审查,建筑节能符合相关规范规定性指标要求。 □经审查,建筑节能不符合相关规范规定性指标要求,经权衡计算,符合节能50%的要求。 审查单位(章):审查人: 日期:年月日

海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表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表编号: 工程名称-工程编号工程地址市(州)县(市) 建设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编号 工程概况工程性质:□√新建□改建□扩建 建筑面积— 建筑高度— 层数 地下:— 结构类型地上:— 建筑热工设计执行节能设计标准情况 部位主要隔热材料及厚度 平均传热系 数K(w/㎡.k) 热惰 性D 热阻R (㎡.k/w) 窗墙 比 遮阳 型式 玻璃型式 综合遮阳 系数Sc 外墙—、—、——————————屋顶—、—、—————————— 外窗 东—— —— ——南————西————北————屋顶 透明部分 —、—、—————— (面积比) 空调设计执行节能设计标准情况 空调方式 检查 的其 他事 项记 录 1、当量附加热阻;0.2 (㎡.k)/w 2..可开启窗面积比:47%>45% 与所在房间地面面积比:10%>8% 3、外窗气密性; q1=2.5/1.5 ( m3/m.h) 1~9层/10层及10层以上 q2=7.5/4.5(m3/㎡.h) 1~9层/10层及10层以上冷热源类型 计量方式 室外机 安排 设备效率 性能系数COP 例:1、当量附加热阻;2、可开启外窗面积比: 3、玻璃透光率等; 4、气密性等。 能效比EER 热效率% 是否使用可再生能源□是 □否 可再生能 源类型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m2 屋面面积—m2使用目的集热器类型□平板式□管式集热器面积m2权衡计算结果权衡计算软件 主要设计人员专业姓名 校审人 专业姓名建筑建筑 暖通暖通 电气电气 设计单位节能审查意见建筑暖通电气 审查单位节能 审查意见 盖章 年月日 节能 审查人 建筑 暖通 电气 1、此表一式四份,建设单位、审查机构存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节能主管部门备案各一份。 2、2010年6月1日起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