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的构成:⑴运动员选材(少年儿童的选材;高水平运动员选材)(前提)⑵运动训练(实现竞技体育目标的最重要的阶段)(途径)⑶运动竞赛(成果表现和社会承认)(形式⑷竞技体育管理(选材、训练、营养、恢复、思想)(保障)

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⑵规范性⑶公平性⑷集群性(协同性)⑸公开性

⑹观赏性(娱乐性)⑺功利性

4、运动训练:(狭义)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广义)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其中,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⑴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⑵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⑶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⑷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⑸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⑹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6、项群理论:研究或揭示同一项群不同项目共同规律的理论。

7、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1)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

8、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⑴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以便同项群不同项目在训练理论和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相互借鉴、移植。⑵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理论更直接更有效地指导专项训练实践。⑶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沟通了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联系,使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9、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三个层次:一般训练理论(应用所有项目)←→项群训练理论(应用同一项群不同项目)←→专项训练理论(单一项目)

10、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

11、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12、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13、比赛名次: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4、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⑴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⑵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⑶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5、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包括的要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

16、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

17、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论述综合运用,举例说明)

18、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

19、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⑴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⑵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⑶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⑷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⑸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⑹注意正确的运用动力。

20、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21、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①负荷量的评价指标: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②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2)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四种基本形式:①直线式②阶梯式③波浪式④跳跃式(3)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4)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5)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2、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3、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即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和逆进分解训练法。

2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5、间歇训练法的特点:(1)严格规定间歇时间,休息时间相对较短,是在机体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次练习。(2)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太长,介于重复法和持续法之间,负荷强度可灵活安排。(3)间歇时主要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

(4)对机体产生累积性刺激,总负荷较大

26、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7、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28、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29、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爆发力指数=最大的力量÷用力时间力量素质的分类:依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依力量

与运动员体重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依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

最大力量: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相对力量: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快速力量: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力量耐力: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理解)

30、速度素质的分类:⑴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⑵动作速度: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⑶移动速度: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31、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⑴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于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⑵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集中。

⑶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上。

32、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33、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⑴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⑵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⑶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⑷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34、(重点具体内容见书235页)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

35、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1)主力因素:(生理、心理有关的是主体,其他的都是客体①人体结构力学特征②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③感知觉能力④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⑤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⑥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2)客体因素(外界的):①竞赛规则②技术环境③器材设备与场地

36、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37、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构成。

38、战术的分类:(单选或多选)⑴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分:阵形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⑵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全队)战术。⑶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分:进攻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

39、训练大周期: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成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41、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准备、比赛、恢复

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含两个准备时期,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渡时期。

多周期:按3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训练安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