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极限的概念 习题解析

函数与数列的极限的强化练习题答案(含详细分析)

第一讲:函数与数列的极限的强化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函数与y x =为同一函数的是() 2 .A y= .B y= ln .x C y e =.ln x D y e = 解:ln ln x y e x e x === Q,且定义域 () , -∞+∞,∴选D 2.已知?是f的反函数,则() 2 f x的反函 数是() () 1 . 2 A y x ? =() .2 B y x ? = () 1 .2 2 C y x ? =() .22 D y x ? = 解:令() 2, y f x =反解出x:() 1 , 2 x y =?互 换x,y位置得反函数() 1 2 y x =?,选A 3.设() f x在() , -∞+∞有定义,则下列函数 为奇函数的是() ()() .A y f x f x =+- ()() .B y x f x f x =-- ?? ?? () 32 .C y x f x = ()() .D y f x f x =-? 解:() 32 y x f x = Q的定义域() , -∞+∞且 ()()()()() 3232 y x x f x x f x y x -=-=-=- ∴选C 4.下列函数在() , -∞+∞内无界的是() 2 1 . 1 A y x = + .arctan B y x = .sin cos C y x x =+.sin D y x x = 解: 排除法:A 2 1 122 x x x x ≤= + 有界, B arctan 2 x π <有界, C sin cos x x +≤ 故选D 5.数列{}n x有界是lim n n x →∞ 存在的() A 必要条件 B 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无关条件 解:Q{}n x收敛时,数列n x有界(即 n x M ≤),反之不成立,(如() {}11n--有界, 但不收敛, 选A 6.当n→∞时,2 1 sin n 与 1 k n 为等价无穷小, 则k= () A 1 2 B 1 C 2 D -2 解:Q 2 2 11 sin lim lim1 11 n n k k n n n n →∞→∞ ==,2 k=选C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7.设() 1 1 f x x = + ,则() f f x ?? ??的定义域 为

高中数学第六章数列第一节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

第一节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 [基本知识] 1.数列的定义 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首项). 2.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3.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a n }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何一项a n 与它的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即a n =f (a n -1)(或a n =f (a n -1,a n -2)等),那么这个式子叫做数列{a n }的递推公式. 4.S n 与a n 的关系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a n =??? S 1,n =1, S n -S n -1,n ≥2, 这个关系式对任意数列均成立. [基本能力]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所有数列的第n 项都能使用公式表达.( ) (2)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可能不止一个.( ) (3)若已知数列{a n }的递推公式为a n +1=1 2a n -1,且a 2=1,则可以写出数列{a n }的任何一项.( ) (4)如果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对?n ∈N *,都有a n +1=S n +1-S n .( ) 答案:(1)× (2)√ (3)√ (4)× 二、填空题 1.数列{a n }中,a 1=2,且a n +1=1 2 a n -1,则a 5的值为________. 解析:由a 1=2,a n +1=12a n -1,得a 2=12a 1-1=1-1=0,a 3=12a 2-1=0-1=-1,a 4=12a 3-1=-12-1=-3 2,a 5 =12a 4-1=-34-1=-7 4 . 答案:-74 2.数列{a n }定义如下:a 1=1,当n ≥2时,a n =??? ?? 1+a 2n ,n 为偶数, 1a n - 1,n 为奇数, 若a n =1 4 ,则n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困为a 1=1,所以a 2=1+a 1=2,a 3=1a 2=12,a 4=1+a 2=3,a 5=1a 4=13,a 6=1+a 3=32,a 7=1a 6=2 3,a 8=1+a 4 =4,a 9=1a 8=1 4 ,所以n =9.

《1.1 数列的概念》教学案2

《1.1 数列的概念》教学案2 学习目标: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数列几种常见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并能根据一定条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学习重点:数列概念 学习难点:根据条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阅读P 3—4 二、新课导入: ①什么是数列数: ②数列项是: ③按项分类数列分为: 和 ④数列通项公式: 自主测评 1、判断下列是否有通项公式若有,写出其通项公式。 ①3,3,3,3…… ②2,4,6,8,10…… ③1,3,5,7,9…… ④0,1,0,1,0,1…… ⑤0,1,-2,4,-7,6,10,5,9…… 2、数列{}n a 中,22(3)2n a log n =+-,写出数列前五项,32 log 是这个数列 的第几项 探究:(1)是不是所有数列都有通项公式,能否举例说明 (2)若数列有通项公式,通项公式是不是唯一的,若不是能否举例说明 三、巩固应用 例1. P 5 试一试:P 6 T 1-2 例2. P 5 试一试:P 6 T 3 1、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①-2,-2,-2,-2…… ②7,77,777,7777…… ③0.7,0.77,0.777,0.7777…… ④3,5,9,17,33…… ⑤0,-1,0,1,0,-1,0,1…… ⑥1112,,,6323 ……

四、总结提升 1、探究新知: 2、数列通项公式n a 与函数有何联系 五、知识拓展 数列前几项和123n n S a a a a a n-1…+=++++ 且 1 1(1)() n n n a n a s s n -=?=? -?≥2 六、能力拓展 1、数列 210210210 1,1,1,1223(1) g g g n n +…………××中首次出现负值的项是第几项 ≥≤ 2、已知数例{}n a 的通项公式254n a n n =-+ (1)数列{}n a 中有多少项是负项? (2)当n 为何值时,n a 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3、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21n s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自我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做自己的好的地方在哪里? 作业:P 9 A :T 4 T 6 B :T 1

高中数学 数列的概念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三课时数列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会根据数列的递 a的关系 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理解数列的前n项和与 n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列知识的感受及理解运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教学难点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复习引入]数列及有关定义 Ⅱ.讲授新课 数列的表示方法 1、通项公式法 如果数列{}n a的第n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的通项公式为; 的通项公式为; 2、图象法 启发学生仿照函数图象的画法画数列的图形.具体方法是以项数为横坐标,相应的 项为纵坐标,即以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点(以前面提到的数列 为例,做出一个数列的图象),所得的数列的图形是一群孤立的点,因为横 坐标为正整数,所以这些点都在轴的右侧,而点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项数.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列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3、递推公式法

知识都来源于实践,最后还要应用于生活用其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观察钢管堆放示意图,寻其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模型一:自上而下: 第1层钢管数为4;即:1?4=1+3 第2层钢管数为5;即:2?5=2+3 第3层钢管数为6;即:3?6=3+3 第4层钢管数为7;即:4?7=4+3 第5层钢管数为8;即:5?8=5+3 第6层钢管数为9;即:6?9=6+3 第7层钢管数为10;即:7?10=7+3 若用n a 表示钢管数,n 表示层数,则可得出每一层的钢管数为一数列,且1(3+=n a n ≤n ≤7)运用每一层的钢筋数与其层数之间的对应规律建立了数列模型,运用这一关系,会很快捷地求出每一层的钢管数这会给我们的统计与计算带来很多方便。 让同学们继续看此图片,是否还有其他规律可循?(启发学生寻找规律) 模型二:上下层之间的关系 自上而下每一层的钢管数都比上一层钢管数多1。 即41=a ;114512+=+==a a ;115623+=+==a a 依此类推:11+=-n n a a (2≤n ≤7) 对于上述所求关系,若知其第1项,即可求出其他项,看来,这一关系也较为重要。 定义: 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n a 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n 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如下数字排列的一个数列:3,5,8,13,21,34,55,89 递推公式为:)83(,5,32121≤≤+===--n a a a a a n n n 数列可看作特殊的函数,其表示也应与函数的表示法有联系,首先请学生回忆函数的表示 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相对于列表法表示一个函数,数列有这样的表示法:用

第一讲数列地极限典型例题

第一讲 数列的极限 一、内容提要 1.数列极限的定义 N n N a x n n >?N ∈?>??=∞ →,,0lim ε,有ε<-a x n . 注1 ε的双重性.一方面,正数ε具有绝对的任意性,这样才能有 {}n x 无限趋近于)(N n a x a n ><-?ε 另一方面,正数ε又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从而使不等式ε<-a x n .还表明数列{}n x 无限趋近于a 的渐近过程的不同程度,进而能估算{}n x 趋近于a 的近似程度. 注2 若n n x ∞ →lim 存在,则对于每一个正数ε,总存在一正整数N 与之对应,但这种N 不是 唯一的,若N 满足定义中的要求,则取Λ,2,1++N N ,作为定义中的新的一个N 也必须满足极限定义中的要求,故若存在一个N 则必存在无穷多个正整数可作为定义中的N . 注3 a x n →)(∞→n 的几何意义是:对a 的预先给定的任意-ε邻域),(εa U ,在{}n x 中至多除去有限项,其余的无穷多项将全部进入),(εa U . 注4 N n N a x n n >?N ∈?>??≠∞ →00,, 0lim ε,有00ε≥-a x n . 2. 子列的定义 在数列{}n x 中,保持原来次序自左往右任意选取无穷多个项所得的数列称为{}n x 的子列,记为{} k n x ,其中k n 表示k n x 在原数列中的项数,k 表示它在子列中的项数. 注1 对每一个k ,有k n k ≥. 注2 对任意两个正整数k h ,,如果k h ≥,则k h n n ≥.反之,若k h n n ≤,则k h ≤. 注3 K k K a x k n n >?N ∈?>??=∞→,, 0lim ε,有ε<-a x k n . 注4 ?=∞ →a x n n lim {}n x 的任一子列{} k n x 收敛于a . 3.数列有界 对数列{}n x ,若0>?M ,使得对N n >?,有M x n ≤,则称数列{}n x 为有界数列. 4.无穷大量 对数列{}n x ,如果0>?G ,N n N >?N ∈?,,有G x n >,则称{}n x 为无穷大量,记 作∞=∞ →n n x lim .

高中数学数列的基本概念

高中数学数列的基本概念教案

一、知识点回顾 类型一: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例1.写出下列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其前四项分别是: (1) 0, 23,38,4 15,…; (2) 1, 43-,95,167-,…; (3) 9, 99,999, 9999,…; (4) 6, 1, 6,1,…. 举一反三: 【变式】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 1, 1, 1, 1,…; (2) -1, 1, -1, 1, …; (3) 1, -1, 1, -1, …; (4)1111--234 , ,,, …; (5) 2,0,2,0,…. 类型二:通项公式的应用 例2.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32n a n =-, 试问下列各数是否为数列{}n a 的项,若是,是第几项?

(1) 94;(2) 71. 举一反三: 【变式1】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n 21n n a n n ??=??-? 是奇数)(是偶数)它的前8项依次为 【变式2】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1)(2)n a n n =++, (1)若9900n a =,试问n a 是第几项? (2)56和28是否为数列{}n a 的项? 类型三:递推公式的应用 例3. 设数列{}n a 满足:11a =,1 11n n a a -=+ (2)n ≥,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数列{}n a 满足:21=a ,n n a a 21=+,写出前5项,并猜想n a . 【变式2】已知两个等比数列{}n a ,{}n b , 满足1a a =(0)a >,111b a -=,222b a -=,333b a -=. 若1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例4.(1)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1(2),n n a a a n -==+≥写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 (2),1n n a n a n a n -==≥+写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举一反三: 【变式1】数列{a n }满足a n +1= n a -11,a 8=2,则a 1= . 【变式2】已知数列{a n }满足:a 4n -3=1,a 4n -1=0,a 2n =a n ,n ∈N *,则a 2 009=________;a 2 014=________. 类型四:前n 项和公式n S 与通项n a 的关系 例5.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公式n S ,求通项n a .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一、教材与教学分析 1.数列在教材中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数列”这一章首先通过“三角形数”、“正方形数”等大量的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然后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介绍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数列的起始课,为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打造数列教与学的良好开端。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入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 2.教学任务分析 (1)了解数列的概念 新课标的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顺序性,感受数列是刻画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了解数列的几种分类. (2)了解数列是一类离散函数,体会数列中项与序号之间的变量依赖关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难点: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发现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三、教学情境设计 问题设计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问题一:根据实际例子,归纳数列的概念. (1)棋盘中的数学 (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 (3)三角形数; (4)正方形数; (5)观察树枝数目; (6)餐馆一周的营业额. 从生活实例引 入,让学生认识数 列是一种重要的数 学模型. 认识数列具有 顺序性.并总结数 列的定义. 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列数的规律,并 利用所发现的规律求出下一个数. 生:分析每一个数的规律并利用规律求 出下一个数. 师:让学生体会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一 列数据,分析这些数据的规律,利用这些规 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引出数列是一种 重要的数学模型.(板书课题——§2-1-1 数列的概念) 师:请分析六组数的共同特征,总结数 列的概念. 生:分析并找出规律,总结数列的概念: 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问题二:思考下面两个问认识数列是有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分析

极限与连续基础练习题含解答

第二章 极限与连续 基础练习题(作业) §2.1 数列的极限 一、观察并写出下列数列的极限: 1.468 2, ,,357 极限为1 2.1111 1,,,,,2345 --极限为0 3.21 2212?-??=?+???n n n n n n a n 为奇数为偶数极限为1 §2.2 函数的极限 一、画出函数图形,并根据函数图形写出下列函数极限: 1.lim →-∞ x x e 极限为零 2.2 lim tan x x π → 无极限 3.lim arctan →-∞ x x 极限为2 π- 4.0 lim ln x x + → 无极限,趋于-∞ 二、设2 221, 1()3,121,2x x f x x x x x x +??=-+? ,问当1x →,2x →时,()f x 的极限是否存在? 2 1 1 lim ()lim(3)3x x f x x x ++→→=-+=;11 lim ()lim(21)3x x f x x -- →→=+= 22 2 lim ()lim(1)3x x f x x ++ →→=-=;222 lim ()lim(3)53x x f x x x --→→=-+=≠ 2 lim ()x f x →∴不存在。 三、设()1 11x f x e = +,求 0x →时的左、右极限,并说明0x →时极限是否存在.

lim ()x f x →∴不存在。 四、试讨论下列函数在0x →时极限是否存在. 1.绝对值函数()||=f x x ,存在极限为零 2.取整函数()[]=f x x 不存在 3.符号函数()sgn =f x x 不存在 §2.3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 一、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1 sin x x 是无穷小量. 错,无穷小量需相对极限过程而言,在某个极限过程中的无穷小量在其它极限过程中可能不再是无穷小量。当 0x →时,1sin 0x x →;当1x →时,1 sin sin1x x →不是无穷小量。 2.同一极限过程中两个无穷小量的商,未必是该极限过程中的无穷小量. 对,两个无穷小量的商是“0/0”型未定式,即可能是无穷小量,也可能是无穷大量或其它有极限但极限不为零的变量。 3.无穷大量一定是无界变量,而无界变量未必是无穷大量. 对,无穷大量绝对值无限增大因此一定是无界变量,但无界变量可能是个别点无限增大,变量并不能一致地大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二、下列变量在哪些极限过程中是无穷大量,在哪些极限过程中是无穷小量: 1. 22 1 x x +-, 2x →-时,或x →∞时,为无穷小量; 1x →时,或1x →-时,为无穷大量。 2.1ln tan x , k Z ∈ ()2x k ππ-→+时,tan x →+∞,则ln tan x →+∞,从而+1 0ln tan x →为无穷小量; x k π+→时,tan 0x +→,则ln tan x →-∞,从而1 0ln tan x -→为无穷小量; 4x k ππ→+时,tan 1x →,则ln tan 0x →,从而1 ln tan x →∞为无穷大量; 三、当0+ →x 时,2 x ,阶的无穷小量分别是谁? 2 00lim lim 01x x x ++→→==,所以当0+→x 时,2x 22 300lim lim 0 1 x x x x ++→→==,所以当0+→x 时,2x 的高阶无穷小量。

(完整版)数列的概念教案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通项公式的意义和分类 2、能由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能求出数列的前几项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发现数列的规律,找出数列可能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有人说,大自然是懂数学的,不知你注意过没有,树木的分叉、花瓣的数量、植物种子的排列等等,都遵循着某种数学规律,大家能想到它们涉及了那些数学规律吗?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二、新课 学生阅读课本、小组互动完成学案上第一、二部分 小组内推选同学回答问题 (一)、考考你 寻找规律,在空格出填写数字 1.1、21、31、( )、51、61、( )、8 1 2. 2、-4、( )、-8、10、( )14 3. ( )、22、32、42、52、( )、72 思考1:以上几组数有什么特征? 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特点:上面的数字都是有规律的。从具体例子引出数列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探究 1、根据上面几组数归纳出数列的概念 数列是一列数;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引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明确数列的定义 思考2 数列1、2、3、4……与4、3、2、1……是同一数列吗? 不是,数列的有序性; 深化定义,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试试看: 根据思考2归纳出数列的特点________ 2、数列的项如何表示 数列的一般表示:n a a a ,,,21 ,表示法 n a 练习:请大家举几个生活中数列的例子 3、数列的分类(课本28页观察) ①按项数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②按项的大小关系分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4、常数列:各项均为常数的数列 为等差、等比数列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5、数列的通项公式 项数:1 2 3 4 5 …… n 1 2 3 4 5 …… n 项: 1 4 9 16 25…… (n 2 ) 2 4 6 8 10…… (2n ) 仔细观察上面两个数列的项与它对应的项数,你能发现它们的关系吗?请写出项数与项之间

数列的概念及表示

课题:数列(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的分类,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 会用列表法和图像法表示数列; (2)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会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会 根据简单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渗透函数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数列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积极性。 二、重点:数列的概念,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简单应用. 三、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归纳概括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四、教学方法:观察发现、探究合作、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1、问题情境 (1)庄子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每次剩下的部分依次是: 1111,,,,24816 (2)某种细胞,如果每个细胞每分钟分类成2个,那么每过1分钟,1个细胞分裂的个数依次为:1,2,4,8,16,32,┅┅ (3)2012----伦敦奥运,从1984年到2012年,我国共参加了8次奥运会,各次参赛获得的金牌总数依次为:15,5,16,16,28,32,51,38. 问题1:这几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活动 都是一列有顺序的数。 特点1:都是一列数,2:有一定的次序 3、建构数学 (1)数列的定义:按照一定次序排成一列的数称为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首项),第2项,…,第n 项,…,如: 数列 2, 4, 8, 16 问题2:① 1,-1,1,-1,……是数列吗? ② 数列1,2,3,4,5与数列5,4,3,2,1是否是同一个数列? (2)数列的分类: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问题3:下面三个数列哪些是有穷数列,哪些是无穷数列? a 4 a 1 a 2 a 3

上海高中数学数列的极限(完整资料)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7.6 数列的极限 课标解读: 1、理解数列极限的意义; 2、掌握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目标分解: 1、数列极限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n a 的项n a 无限地趋近于某个常数a (即||a a n -无限地接近于0),那么就说数列{}n a 以a 为极限。 注:a 不一定是{}n a 中的项。 2、几个常用的极限:①C C n =∞→lim (C 为常数);②01lim =∞→n n ;③ ) 1|(|0lim <=∞ →q q n n ; 3、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设数列{}n a 、{}n b , 当 a a n n =∞ →lim , b b n n =∞ →lim 时,b a b a n n n ±=±∞→)(lim ; b a b a n n n ?=?∞ →)(lim ; )0(lim ≠=∞→b b a b a n n n 4、两个重要极限: ① ?? ???<=>=∞→00100 1lim c c c n c n 不存在

②?? ???-=>=<=∞ →11||111||0 lim r r r r r n n 或不存在 问题解析: 一、求极限: 例1:求下列极限: (1) 3 21 4lim 22 +++∞→n n n n (2) 2 4323lim n n n n n -+∞→ (3) )(lim 2n n n n -+∞ → 例2:求下列极限: (1) )23741(lim 2222n n n n n n -++++∞→ ; (2) ])23()13(11181851521[lim +?-++?+?+?∞→n n n 例3:求下式的极限: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一课时)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案例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时科峰(277500) 一、教材与教学分析 1.数列在教材中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数列”这一章首先通过“三角形数”、“正方形数”等大量的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然后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介绍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数列的起始课,为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打造数列教与学的良好开端。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入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2.教学任务分析 (1)了解数列的概念 新课标的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顺序性,感受数列是刻画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了解数列的几种分类. (2)了解数列是一类离散函数,体会数列中项与序号之间的变量依赖关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难点: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发现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新课程的编排特点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课堂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提倡教学目标综合化、多元化和均衡性,知识的生活化,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学生探究为主,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体说来,新课程的理念有如下体现: (1)体现“双主体”的原则,摆正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 本节课的组织与实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实例激发学

数列极限练习题

3322 11 1321.lim _____212.lim _____3(5)33.lim _____(5)3 4 4.lim ______1234....(21)2 5.lim _____1 (2)6.lim ______124...(2)7.lim(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 →∞+-→∞→∞+=++=+-+=-+=-+-++--=--=-+-+-数列极限练习题 21213)______211118.lim ....(1)______3927319.lim 0,____,_____110.(1)lim(12),_____ (2)4,__11.lim(2)5,lim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n b a b n x x a a b -→∞→∞ →∞ →∞ →∞ --=+??-+++-=??????+--=== ?+?? -+=则若存在则实数范围已知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是则首项的取值范围是已知{}1 (3)1,lim()1 13(1) 12.,1342(1)lim (2)lim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b a b n n n a S a n n a S →∞ -→∞ →∞ -=-??≤≤?+?=???≥??求的值 若为数列的前项和求

{}{}12123101511113.,9,27,,lim 31 14.,1,,, 32lim 15.,321111lim 4lim 1....(1),323927316.{},{}0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n S S S a a n S S S a R a a a a b →∞ →∞ ++--→∞→∞+===-=∈-??=-+-++-??+??数列为等比数列前项和为求数列为等比数列前项和为求已知且 求范围 数列都是公差不为的等差数列12211212 22 1121 ,lim 2, ...lim 17.{},1,(...)18.{}(0),,,lim ,lim ...19.{},,lim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b a a a nb a a a k a a k a q q a a S S n S S a a a a q n S a S →∞→∞++→∞→∞++→∞=+++==++>=++=求数列为无穷等比数列求实数的范围 数列是公比为的无穷等比数列前项和为求无穷等比数列公比为前项和为2423521 111,1...20.lim ...121.{},lim()12 n n n n n n q q a a a a a a a a a q q q a -→∞→∞-++++++++-= +求范围求等比数列公比为求取值范围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1)

2008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1)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项. 2.理解等差(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 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项. 教学难点: 理解等差(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 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计:“五步”教学法 教学用具:三角板多媒体 板书设计 一、知识框架 二、典型例题 三、总结 四、检测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 项. 理解等差(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的公式. 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组织基础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三、典型例题引路。 【例1】 已知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n a ,若前n 2项之和等于它前n 2项中的偶数项之和的11倍,第3项与第4项之和为第2项与第4项之积的11倍,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q =1时122na S n =,1na S =偶数项 又01>a 显然11112na na ≠,q ≠1 ∴2212121)1(1)1(q q q a S q q a S n n n --==--=偶数项 依题意2 21211)1(111)1(q q q a q q a n n --?=--;解之101 = q 又421422143),1(q a a a q q a a a =+=+,

求极限的方法及例题总结

1.定义: 说明:(1)一些最简单的数列或函数的极限(极限值可以观察得到)都可以用上面的极限严格定义证明,例如:;5 )13(lim 2 =-→x x (2)在后面求极限时,(1)中提到的简单极限作为已知结果直接运用,而不需再用极限严格定义证明。 利用导数的定义求极限 这种方法要求熟练的掌握导数的定义。 2.极限运算法则 定理1 已知)(lim x f ,)(lim x g 都存在,极限值分别为A ,B ,则下面极限都存在,且有(1)B A x g x f ±=±)]()(lim[ (2)B A x g x f ?=?)()(lim (3) )0(,)()(lim 成立此时需≠=B B A x g x f 说明:极限号下面的极限过程是一致的;同时注意法则成立的条件,当条件不满足时,不能用。

. 利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求极限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和、乘、积、商的极限。通常情况下,要使用这些法则,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先对函数做某些恒等变形或化简。 8.用初等方法变形后,再利用极限运算法则求极限 例1 1213lim 1 --+→x x x 解:原式=4 3)213)(1(33lim )213)(1(2)13(lim 1221=++--=++--+→→x x x x x x x x 。 注:本题也可以用洛比达法则。 例2 ) 12(lim --+∞ →n n n n 解:原式= 2 3 11213lim 1 2)]1()2[(lim = -++ = -++--+∞ →∞ →n n n n n n n n n n 分子分母同除以 。 例3 n n n n n 323)1(lim ++-∞→

最新3第一讲__数列的极限典型例题汇总

3第一讲__数列的极限典型例题

第一讲 数列的极限 一、内容提要 1.数列极限的定义 ?Skip Record If...?,有?Skip Record If...?. 注1 ?Skip Record If...?的双重性.一方面,正数?Skip Record If...?具有绝对的任意性,这样才能有 ?Skip Record If...?无限趋近于?Skip Record If...? 另一方面,正数?Skip Record If...?又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从而使不等式?Skip Record If...?.还表明数列?Skip Record If...?无限趋近于?Skip Record If...?的渐近过程的不同程度,进而能估算?Skip Record If...?趋近于?Skip Record If...?的近似程度. 注2若?Skip Record If...?存在,则对于每一个正数?Skip Record If...?,总存在一正整数?Skip Record If...?与之对应,但这种?Skip Record If...?不是唯一的,若?Skip Record If...?满足定义中的要求,则取?Skip Record If...?,作为定义中的新的一个?Skip Record If...?也必须满足极限定义中的要求,故若存在一个?Skip Record If...?则必存在无穷多个正整数可作为定义中的?Skip Record If...?. 注3?Skip Record If...??Skip Record If...?的几何意义是:对?Skip Record If...?的预先给定的任意?Skip Record If...?邻域?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中至多除去有限项,其余的无穷多项将全部进入?Skip Record If...?. 注4?Skip Record If...?,有?Skip Record If...?. 2.子列的定义

数列第一课时数列的概念教案人教版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第三章数列第一课时数列的概念教案 第三章数列 一、知识图谱: 二、高考考纲要求: (1)理解函数的有关概念,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3)有些应用问题可以转化为数列问题来解决,应掌握解决数列应用问题的方法.数列与函数、数列与不等式在应用题和综合题中常常出现,通过综合题的训练,提高等价转化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深刻领会化归及函数和方程的思想. 三、20XX年高考命题展望: 在试验教材中,近10年高考试题内容,数列部分约占8%.命题总的趋势是“稳中有变”.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以及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一直是考查的重点.这方面的考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突出“小、巧、活”的特点. 解答题中以中等难度的综合题为主,涉及函数、方程、不等

式等重要内容.试题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及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等基本的数学方法. 可以预测在今后的高考中,仍将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问题为主,突出重要思想方法的考查.为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观题应是以考查数列与函数、数列与方程、数列与不等式、数列(点列)与解析几何等知识的综合,通过类似题目,更有效地测试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理解深度,尤其是通过探索性的问题,测试考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测试考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数列 第一课时: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的: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意义,会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知道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重要方法,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及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和根据递推关系求通项公式。 考点分析及学法指导: 数列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一个衔接点历来是高考考察的重点,突出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在数列知识、函数知识和不等式等知识

3第一讲__数列地极限典型例题

第一讲 数列的极限 一、容提要 1.数列极限的定义 N n N a x n n >?N ∈?>??=∞ →,,0lim ε,有ε<-a x n . 注1 ε的双重性.一方面,正数ε具有绝对的任意性,这样才能有 {}n x 无限趋近于)(N n a x a n ><-?ε 另一方面,正数ε又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从而使不等式ε<-a x n .还表明数列{}n x 无限趋近于a 的渐近过程的不同程度,进而能估算{}n x 趋近于a 的近似程度. 注2 若n n x ∞ →lim 存在,则对于每一个正数ε,总存在一正整数N 与之对应,但这种N 不是 唯一的,若N 满足定义中的要求,则取 ,2,1++N N ,作为定义中的新的一个N 也必须满足极限定义中的要求,故若存在一个N 则必存在无穷多个正整数可作为定义中的N . 注3 a x n →)(∞→n 的几何意义是:对a 的预先给定的任意-ε邻域),(εa U ,在{}n x 中至多除去有限项,其余的无穷多项将全部进入),(εa U . 注4 N n N a x n n >?N ∈?>??≠∞ →00,, 0lim ε,有00ε≥-a x n . 2. 子列的定义 在数列{}n x 中,保持原来次序自左往右任意选取无穷多个项所得的数列称为{}n x 的子列,记为{} k n x ,其中k n 表示k n x 在原数列中的项数,k 表示它在子列中的项数. 注1 对每一个k ,有k n k ≥. 注2 对任意两个正整数k h ,,如果k h ≥,则k h n n ≥.反之,若k h n n ≤,则k h ≤. 注3 K k K a x k n n >?N ∈?>??=∞→,, 0lim ε,有ε<-a x k n . 注4 ?=∞ →a x n n lim {}n x 的任一子列{} k n x 收敛于a . 3.数列有界 对数列{}n x ,若0>?M ,使得对N n >?,有M x n ≤,则称数列{}n x 为有界数列. 4.无穷大量 对数列{}n x ,如果0>?G ,N n N >?N ∈?, ,有G x n >,则称{}n x 为无穷大量,记

数列的概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案例.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福州八中欧阳师章 一、教材与教学分析 1.数列在教材中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数列”这一章首先通过“三角形数”、“正方形数”等大量的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然后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介绍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数列的起始课,为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打造数列教与学的良好开端。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入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2.教学任务分析 (1)了解数列的概念 新课标的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顺序性,感受数列是刻画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了解数列的几种分类. (2)了解数列是一类离散函数,体会数列中项与序号之间的变量依赖关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难点: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发现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常识走向科学,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去疑;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精神。 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达到探究、归纳的目的。 三、教学情境设计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1、通过概念课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1)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3)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4)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5)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目前,课时不足是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这会使概念教学受到严重冲击。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因为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双基”,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符号表示等思维过程,展示“数学定义的严谨性”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升华和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通过丰富的实例展开的,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列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活生生的例子也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感受到数列离自己很近,数列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