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知识点总结(苏教版选修4)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知识点总结(苏教版选修4)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知识点总结(苏教版选修4)

第三单元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知能定位

1.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能辨别金属发生腐蚀的类型。

2.了解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因及反应原理。

3.了解金属防护的一般方法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的原理。

情景切入

铁生锈的现象随处可见,为什么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采取什么措施可以防止铁生锈呢?

自主研习

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金属腐蚀

(1)定义

金属或合金与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现象。

(2)实质

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

(3)类型

①化学腐蚀:指金属与其他物质直接接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的腐蚀。腐蚀过程中无电流产生。

②电化学腐蚀:指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发生原电池反应,使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而引起的腐蚀。

2.电化学腐蚀

(1)吸氧腐蚀:钢铁表面吸附的水膜酸性很弱或呈中性时,氧气参加电极反应,发生吸氧腐蚀。

负极:2Fe==4e-+2Fe2+;

正极:2H2O+O2+4e-==4OH-;

总反应:2Fe+O2+2H2O==2Fe(OH) 2。

最终生成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xH2O),反应如下:

4Fe(OH) 2+O2+2H2O==4Fe(OH) 3;

2Fe(OH) 3==Fe2O3·xH2O+(3-x)H2O。

(2)析氢腐蚀:金属表面的电解质溶液酸性较强,腐蚀过程中不断有H2放出。

负极:Fe==Fe2++2e-;

正极:2H++2e-==H2↑;

总反应:Fe+2H+==Fe2++H2↑。

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金属的防护

(1)本质:阻止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2)方法

①改变金属部结构,如制成合金等。

②加防护层,如在金属表面喷油漆、涂油脂、电镀等。

③电化学防护

2.电化学防护

(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将被保护金属与比其更活泼的金属连接在一起,更活泼的金属作阳极(负极)被腐蚀,作为

阴极(正极)的金属被保护。

(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原理如图)

课堂师生互动

知识点1钢铁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比较

类型析氢腐蚀吸氧腐蚀

形成条件水膜酸性较强水膜酸性较弱

电解质溶液溶有CO2的水溶t液溶有O2的水溶液

负极反应Fe-2e-==Fe2+

正极反应2H++2e-==H2↑O2+2H2O+4e-==4OH-

电子如何

流动形成

电通路

Fe失2e-,成为Fe2+进入溶液,Fe

失去的e-流入C极,H+趋向于C

极,与C极上的e-结合成H2析出

溶液

Fe失2e-成为Fe2+进入溶液,Fe失去的

e-流入C极,在C极O2获得e-成为OH-

进入溶液

其他反应及

产物

Fe2++2OH-==Fe(OH) 2 2Fe+O2+2H2O==2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2Fe(OH)3==Fe2O3·xH2O+(3-x)H2O

普遍性吸氧腐蚀比析氢腐蚀更普遍

A..铁表面镀锌,铁作阳极

B.船底镶嵌锌块,锌作负极,以防船体被腐蚀

C.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O2+2H2O+4e--==4OH-

D.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2e-==Cl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化学知识,只要掌握原电池和电解的原理就能作答,A项中锌作阳极,B项锌作负极,铁被保护,C、D都是正确的。

答案:A

变式探究1 (2009·卷,13)下图装置中,U型管为红墨水,a、b试管分别盛有食盐水和氯化铵溶液,各加入生铁块,放置一段时间。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生铁块中的碳是原电池的正极

B.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C.两试管中相同的电极反应式是:Fe-2e==Fe2+

D.a试管中发生了吸氧腐蚀,b试管中发生了析氢腐蚀

答案:B

解析:a为中性环境,发生吸氧腐蚀,氧气被消耗,气体压强减小;b中酸性较强,发生析氢腐蚀,有氢气放出,气体压强增大,所以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高右低,故B项错。变式探究2 如右图所示,水槽中试管有一枚铁钉,放置数天观察:

(1)铁钉在逐渐生锈,则铁钉的腐蚀属于腐蚀。

(2)若试管液面上升,则原溶液是性,发生腐蚀,电

极反应:负极:,正极:。

(3)若试管液面下降,则原溶液呈性,发生腐蚀,电

极反应:负极:;正极:。

答案:(1)电化学

(2)弱酸性或中吸氧2Fe-4e-==2Fe2+ O2+4e-+2H2O==4OH-

(3)较强的酸析氢Fe-2e-==Fe2+ 2H++2e-==H2↑

解析: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种不同的材料在有电解质溶液时,若形成闭合回路,即可构成原电池。铁钉实际上是钢制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具备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此时发生的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根据金属腐蚀的条件、原理及结果可知:试管液面上升,说明试管压强减小,气体被吸收所致,是铁钉吸氧腐蚀的结果,据此写出电极反应;试管液面下降,说明试管气体压强变大,试管产生了新气体所致,是铁钉的析氢腐蚀的结果,据此写出电极反应。知识点2金属腐蚀快慢的判断以及金属的防护

1.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原电池发生电化学腐蚀,活泼金属因被腐蚀而损耗。金属腐蚀的快慢与下列两种因素有关:

(1)与构成原电池的材料有关:

两极材料的活泼性差别越大,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越快,活泼金属被腐蚀的速率就越快。(2)与金属所接触的电解质强弱有关:

活泼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比在非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快,在强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快。

(3)一般说来可用下列原则判断:

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原电池防护措施的腐蚀>有电解池防护措施的腐蚀。

考例2如下图所示,各容器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时,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A.4>2>1>3

B.2>1>3>4

C.4>2>3>1

D.3>2>4>1

解析:金属的腐蚀,从本质上讲也是组成化学电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为负极,该金属被氧化,不活泼金属便被保护起来,其被腐蚀的速度大大减小,所以装置3中的铁被腐蚀的速率比1中的慢;反之,当铁与比它不活泼的金属,如Sn、Cu等连接起来,则被腐蚀的速度增大,所以在容器2中的铁比容器1中的铁腐蚀得快。容器4是一个电解池,在这里Fe是阳极,不断地以Fe2+的形式进入容器中,从而加速了铁的腐蚀,在上述四种容器中,容器4中的铁的腐蚀过程是最快的。综上分析,按铁被腐蚀的快慢顺序为:4>2>1>3。

答案:A

变式探究3 如图所示,将紧紧缠绕不同金属的铁钉放入培养皿中,再加入含有适量酚酞和NaCl的琼脂热溶液,冷却后形成琼胶(离子在琼胶可以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中铁钉附近呈现红色

B.b中铁钉上发生还原反应

C.a中铜丝上发生氧化反应

D.b中铝条附近有气泡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金属的腐蚀和电极反应。a、b均构成原电池,a中Fe为负极,铜丝为正极发生O2+2H2O+4e-=4OH-,故A中铜丝处变红,b中Al为负极,Fe钉做正极,附近有OH-生成,故B项正确。

变式探究4 (2008·卷,12)下列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说确的是()

A.纯银器表面在空气中因化学腐蚀渐渐变暗

B.当镀锡铁制品的镀层破损时,镀层仍能对铁制品起保护作用

C.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护外壳不受腐蚀是采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可将地下输油钢管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以保护它不受腐蚀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了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问题,B中镀锡铁制品破损后,铁作负极被腐蚀;D中当加外加直流电源正极时钢管作阳极被腐蚀,故选AC。

变式探究5 (2011·卷,8)结合下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和Ⅱ中正极均被保护

B. Ⅰ和Ⅱ中负极反应均是Fe-2e-==Fe2+

C.Ⅰ和Ⅱ中正极反应均是O2+2H2O+4e-==4OH-

D. Ⅰ和Ⅱ中分别加入少量K3[Fe(CN)6]溶液,均有蓝色沉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原电池原理。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为负极失电子被氧化,不活泼金属做正极被保护,A项正确;I中锌为负极,失电子被氧化,B项错误;Ⅱ中为酸性电解液,不能生成OH-,C项错误;亚铁离子与铁氰化离子生成蓝色沉淀,I中无亚铁离子生成,故无蓝色沉淀,D项错误。

特别提醒

(1)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联系和区别

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主要)

定义金属跟接触到的物质

直接发生化学反应引

起的腐蚀

不纯金属(或合金)接触到电解质溶液所发生的原电池

反应,较活泼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而引起的腐蚀

吸氧腐蚀(主要)析氢腐蚀条件金属与物质直接接触水膜中溶有O2,呈极弱酸

性或中性、碱性

水膜酸性较强

本质金属被氧化而腐蚀较活泼金属被氧化而腐蚀

区别无电流产生有微弱电流产生

反应式2Fe+3Cl2==2FeCl3 负极:Fe-2e-==Fe2+

极:2H2O+O2+4e-==4OH-

正极:2H++2e-==H2

联系两种腐蚀往往同时发生,只是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更普遍、危害更大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才可能发生析氢腐蚀,而位于氢之后的金属只能发生吸氧腐蚀。

课后强化作业

基础夯实

1.下列有关金属腐蚀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金属的腐蚀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金属的腐蚀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只有电化学腐蚀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因为二氧化碳普遍存在,所以钢铁的电化学腐蚀以析氢腐蚀为主

④无论是析氢腐蚀还是吸氧腐蚀,总是金属被氧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金属腐蚀的实质是M—ne-==Mn+,总是被氧化,均是氧化还原反应;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以吸氧腐蚀为主。

2.为了探究金属腐蚀的条件和速率,某课外小组学生用不同金属丝将三根大小相同的铁钉分别固定在图示的三个装置,并将这些装置在相同的环境中放置相同的一段时间,下列对实验结束时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结束时,装置Ⅰ左侧的液面一定下降

B.实验结束时,装置Ⅰ一定比装置Ⅱ左侧液面低

C.实验结束时,装置Ⅱ中的铁钉腐蚀最严重

D.实验结束时,装置Ⅲ中的铁钉几乎没被腐蚀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原电池原理应用于金属腐蚀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如何分析铁钉所处的环境,对铁钉的腐蚀起到促进还是保护作用,同时考查了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等知识点。装置Ⅰ中铁钉处于盐酸的蒸气中,被侵蚀而释放出H2,使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装置Ⅱ中铁钉同样处于盐酸的蒸气中,所不同的是悬挂铁钉的金属丝由铁丝换成了铜丝,由于Fe比Cu活泼,在这种氛围中构成的原电池也会加速铁钉的腐蚀而放出更多的H2,使左侧液面下降得更多,右侧液面上升得更多;装置Ⅲ中虽然悬挂铁钉的还是铜丝,但由于浓硫酸有吸水性而无挥发性,使铁钉处于一种较为干燥的空气中,因而在短时间几乎没有被侵蚀。

3.铁制自来水管与下列材料做成的水龙头连接,自来水管锈蚀最快的是()

A.铁水龙头

B.铜水龙头

C塑料水龙头 D.瓷水龙头

答案:B

解析:铁制水管和铜制水龙头两种材料可以构成原电池的两极,其中铁管做负极,铜做正极,水可作电解质溶液,这样铁发生电化学腐蚀,而其他选项不能构成原电池。

4.下列关于金属腐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金属被腐蚀的本质是:M-ne-==Mn+(M表示金属)而被氧化

B.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一定是在酸性环境中

C.镀锌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是锌被腐蚀,而铁一定不会被腐蚀

D.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是较活泼金属作负极先被腐蚀

答案:AD

解析: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也可以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下进行;镀锌铁中锌若被腐蚀完,Fe也可继续被腐蚀,而且实际上锌被腐蚀后露出的铁也会被空气、水所腐蚀(即铁的吸氧腐蚀)。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精炼铜时,粗铜中的金、银、锌等形成阳极泥而与铜分离

B.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护外壳不受腐蚀是采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C.用铝质铆钉焊接铁板,铁不易被腐蚀

D.钢铁设备与外加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可以防止钢铁腐蚀

答案:A

解析:A选项中电解精炼铜时,粗铜中的金、银等形成阳极泥而与铜分离,但Zn不能形成阳极泥,故A错;B选项中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护外壳,锌块作负极,可以起到保护海轮的作用,故B正确;C选项原理同B,故C正确;D选项中钢铁设备与外加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可以避免铁失电子,防止钢铁腐蚀,故D正确。

6.铁在下列情况下腐蚀最快的是()

A.铁放入海水中

B.铁和锌连接放入水中

C.铁和锡连接放入海水中

D.铁和锡连接放入淡水中

答案:C

解析:金属腐蚀的实质是金属与所接触的物质反应失电子而转化为金属离子。其中铁的腐蚀主要是与接触到的电解质形成原电池反应而发生电化学腐蚀为主。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可知,Fe若作原电池的负极,被腐蚀的速度就快,而作原电池的正极,则被腐蚀的速度就减慢。本题中要找铁被腐蚀最快的,当然应找铁与锡连接放入海水中的腐蚀。因为此时已构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且铁作负极,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很强,腐蚀速度最快。

7.为保护地下钢管不受腐蚀,可采取的措施有()

A.与石墨棒相连

B.与直流电源负极连接

C.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

D.与锌板相连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金属腐蚀的一种防护方法——电化学保护法。该方法的理论根据是:金属晶体(如Fe)中存在如下平衡Fe Fe2++2e-。显然,铁接触到的物质若易失电子,使平衡向左移动,即铁不易失电子;否则,将加速Fe失电子被腐蚀。电源负极是产生电子的极;Zn 比Fe活泼。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B.由Cu、Zn作电极与CuSO4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Cu是负极

C.马口铁(镀锡铁)破损时与电解质溶液接触,锡先被腐蚀

D.铜锌原电池工作时,若有13 g锌被溶解,电路中就有0.4 mol电子通过

答案:D

解析: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够组成原电池,但不能因此说构成原电池的材料一定都是金属,例如锌与石墨电极也能与电解液构成原电池。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中的电子流向不活泼的电极,因此活泼金属是负极。镀锡铁表皮破损后与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铁比锡活泼,铁先失电子被腐蚀。铜锌原电池工作,锌作负极失电子,电极反应为Zn==2e-+Zn2+,1 mol Zn失去2 mol电子,则0.2 mol Zn(质量为13 g)被溶解时电路中有0.4 mol电子通过。

能力提升

1.(2010·高考)下列有关钢铁腐蚀与防护的说确的是( )

A.钢管与电源正极连接,钢管可被保护

B.铁遇冷浓硝酸表面钝化,可保护部不被腐蚀

C.钢管与铜管露天堆放在一起,钢管不易被腐蚀

D.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负极反应是Fe-3e-=Fe3+

答案:B

解析:A中钢管与电源正极连接,成为电解池的阳极而溶解,加速了钢管的腐蚀,故A项不符合题意。铁遇冷浓硝酸表面钝化,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可保护部不被腐蚀,故B正确。钢管与铜管露天堆放在一起,潮湿的空气作为电解质溶液,铜管为正极、钢管为负极发生电化学腐蚀,加速了钢管的腐蚀,故C项不合题意。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负极反应式应是Fe-2e-==Fe2+,故D项不合题意。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铁表面镀锌,铁作阳极

B.船底镶嵌锌块,锌作负极,以防船体被腐蚀

C.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O2+2H2O+4e-==4OH-

D.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2e-==Cl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电化学知识的应用。A项,铁为镀件,应为阴极。B项,Fe与Zn构成原电池时,活泼的Zn作负极溶解(即阳极,A项错),使正极Fe受到保护(B项对)。C项,钢铁吸氧腐蚀时,Fe作负极被腐蚀,O2在正极(碳)得电子,C项正确。D项,在阳极上失电子的能力是Cl->OH-,D项对。

3.铁生锈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Fe+3O2+xH2O==2Fe2O3·xH2O。如图为一放在水槽中的铁架,水位高度如图。最容易生锈的铁架横杆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此处铁生锈属于吸氧腐蚀。④处没有和电解质溶液接触,不能

构成原电池,锈蚀速率较慢;①②③处已与电解质溶液接触,但①②处

含O2较少,所以③处腐蚀最快。

4.家用炒菜铁锅用水清洗放置后,出现红棕色的锈斑,在此变化过程中不发生的化学反应()

A.4Fe(OH) 2+2H2O+O2==4Fe(OH) 3

B.2Fe+2H2O+O2==2Fe(OH) 2

C.2H2O+O2+4e-==4OH-

D.Fe-3e-==Fe3+

答案:D

解析:洗过的铁锅在空气中放置,可发生吸氧腐蚀,负极发生的反应是:Fe-2e-==Fe2+,正极发生的反应是:2H2O+O2+4e-==4OH-,总反应方程式是2Fe+2H2O+O2==2Fe(OH) 2,而生成的Fe(OH) 2又被氧化为Fe(OH) 3:4Fe(OH) 2+2H2O+O2==4Fe(OH) 3。

5.下列关于金属保护方法的说确的是()

A.我们使用的快餐杯表面有一层搪瓷,若搪瓷层破损后仍能起到防止铁生锈的作用

B.白铁(镀锌铁)镀层破损后铁皮的腐蚀速率很慢

C.轮船的船壳水线以下常装有一些锌块,这是利用了牺牲阴极的阳极保护法

D.钢铁制造的暖气管道外常涂有一层沥青,这是钢铁的电化学保护法

答案:B

解析:A选项中涂层破损后金属铁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因而搪瓷层不能对破损部位形成有效的保护;B选项中镀层破损后由于锌的还原性比铁强,发生电化学腐蚀时锌作负极被腐蚀,从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考点汇编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 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 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 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 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 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0r 距离时, 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 1010-m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 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4、温度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总结及讲义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及讲义目录: 一、简谐运动 二、机械波 三、电磁波电磁波的传播 四、电磁振荡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一.简谐运动 1、机械振动: 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来回做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机械振动产生的条件是:(1)回复力不为零。(2)阻力很小。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叫做回复力,回复力属于效果力,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分析什么力提供了回复力。 2、简谐振动: 在机械振动中最简单的一种理想化的振动。对简谐振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或理解: (1)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 (2)物体的振动参量,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是以弹簧振子和单摆这两个特例来认识和掌握简谐振动规律的。 3、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描述振动的物理量,研究振动除了要用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以外,为适应振动特点还要引入一些新的物理量。 (1)位移x: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位移。位移是矢量,其最大值等于振幅。 (2)振幅A:做机械振动的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振幅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振幅越大表示振动的机械能越大,做简揩振动物体的振幅大小不影响简揩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3)周期T:振动物体完成一次余振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周期。所谓全振动是指物体从某一位置开始计时,物体第一次以相同的速度方向回到初始位置,叫做完成了一次全振动。 (4)频率f: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5)角频率:角频率也叫角速度,即圆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度数。引入这个参量来描述振动的原因是人们在研究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的运动规律时,发现质点射影做的是简谐振动。因此处理复杂的简谐振动问题时,可以将其转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进行处理,这种方法高考大纲不要求掌握。 周期、频率、角频率的关系是:。 (6)相位:表示振动步调的物理量。现行中学教材中只要求知道同相和反相两种情况。 4、研究简谐振动规律的几个思路:

部编人教版3语上知识点归纳总结31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一、易读错的字。 坪坝(bà)汉族(hàn)鲜艳(yàn)打扮(bàn) 飘扬(yáng)摔跤(shuāi jiāo) 凤尾竹(fèng)洁白(jié) 荒野(huāng)口笛(dí) 罚站(fá)放假(jià) 衣裳(shang)背诵(sòng) 照例(lì)段落(duàn) 练习(liàn)吓呆(dāi)戒尺(jiè) 挨打(ái) 清楚(chǔ) 二、词语听写。 早晨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下粗壮影子落下荒野口笛跳舞狂欢处罚放假互相所以能够猜出扬起双臂绒球花 三、形近字组词。 晨(早晨) 服(服装) 粗(粗壮) 辰(星辰) 报(报纸) 组(小组) 扮(打扮) 扬(扬起) 猜(猜测) 纷(纷纷) 杨(杨树) 情(情况) 荒(荒原) 静(静止) 球(气球) 慌(惊慌) 净(干净) 救(求救) 四、近反义词及多音字。

近义词: 鲜艳——艳丽打扮——装扮绚丽——绚烂 敬爱——敬重飘扬—--飘荡安静——寂静 湿润——潮湿碰触——碰撞欢快——欢乐 一定——肯定流利——流畅霎时——顿时 详细——仔细鸦雀无声—悄然无声 反义词: 安静——热闹古老——年轻粗壮——纤细 洁白——乌黑落下——升起润湿——干燥 详细——简略清楚——模糊糊里糊涂——明明白白鸦雀无声——人声鼎沸 多音字: 更:gèng(更加) gēng(更换) 假:jiǎ(真假) jià(暑假) 背:(bèi)(背诵)(bēi)(背包) 圈:(quān)(圆圈)(juàn)(羊圈) 五、词语积累。 1.成语。 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口千舌燥 鸦雀无声糊里糊涂绚丽多彩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分类总结(1)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 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 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即:△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H 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 氧化硫、液态水H2O)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 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2.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ΔH时才有负号。 3.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 化学守恒 守恒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会存在多种守恒关系,如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 1.电荷守恒关系: 电荷守恒是指电解质溶液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电解质溶液必须保持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用离子浓度代替电荷浓度可列等式。常用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或计算某离子的浓度等,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H+)=c(OH-)+2c(CO32-)+c(HCO3-); ②在(NH4)2SO4溶液中:c(NH4+)+c(H+)=c(OH-)+c(SO42—)。 2.物料守恒关系: 物料守恒也就是元素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 可从加入电解质的化学式角度分析,各元素的原子存在守恒关系,要同时考虑盐本身的电离、盐的水解及离子配比关系。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CO32-)+c(HCO3-)+c(H2CO3);

②在NH4Cl溶液中:c(Cl-)=c(NH4+)+c(NH3·H2O)。 3.质子守恒关系: 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含广义酸)失去质子(H+)的总数等于碱(或广义碱)得到的质子(H+)总数,这种得失质子(H+)数相等的关系就称为质子守恒。 在盐溶液中,溶剂水也发生电离:H2OH++OH-,从水分子角度分析:H2O电离出来的H+总数与H2O电离出来的OH—总数相等(这里包括已被其它离子结合的部分),可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推导,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OH-)=c(H+)+c(CO32-)+c(H2CO3); ②在NH4Cl溶液中:c(H+)=c(OH-)+c(NH3·H2O)。 综上所述,化学守恒的观念是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关系的重要观念,也是解决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高中化学选修4必背知识 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人教版物理选修3-4光学知识点总结

S S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一、光源 1.定义: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2.特点:光源具有能量且能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光能,光在介质中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各种频率的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C =3×108 m/s ; 各种频率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小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 v

物理选修3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电场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大小为F= kQ1Q2/r2, 静电力常量k=9.0×109N ·m2/C2。 (二)电场强度 1.定义式:E=F/q ,该式适用于任何电场. E 与 F 、q 无关只取决于电场本身,与密度ρ类似,密度ρ定义为V m =ρ ,而ρ与m 和V 均无关,只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1)场强E 与电场线的关系:电场线越密的地方表示场强越大,电场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电场线的方向与场强E 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2)场强的合成:场强E 是矢量,求合场强时应遵守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3)电场力:F=qE ,F 与q 、E 都有关。 2.决定式 (1)E=kQ/ r2,仅适用于在真空中点电荷Q 形成的电场,E 的大小与Q 成正比, 与r2成反比。 (2)E=U/d ,仅适用于匀强电场。 d 是沿场强方向的距离,或初末两个位置等势面 间的距离。 3.电场强度是矢量,其大小等于F 与q 的比值,反映电场的强弱; 其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受力的方向. 4. 电场强度的叠加是矢量的叠加 空间中若存在着几个电荷,它们在P 点都激发电场,则P 点的电场为这几个电荷单独 在P 点产生电场的场强的矢量合. (三)电势能 1.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对移动电荷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的电势差有关,Wab=qUab 2.判断电势能变化的方法 (1)根据电场力做功的正负来判断,不管正负电荷,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该电荷的 电势能一定减少;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该电荷的电势能一定增加。 (2)根据电势的定义式U=ε/q 来确定。 (3)利用W=q(Ua-Ub)来确定电势的高低 (四)电势与电势差 1.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公式(两个):U AB =W AB /q ;U AB = 2、电场中某点的电势公式: =W A ∞/q = E A (电势能)/ q (五)静电平衡 把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时,导体中的电荷重新分布,当感应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E '与原场强E0叠加后合场强E 为零时,即E= E0 +E '=0,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停止定向移B A ??-A ?A ?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一)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

最全面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精华版)

高二化学选修 4 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二部分理科生可能觉得学习化学知识点归纳不重要,可一到考试就不知道怎么去复习了。为了方便大家的时间, 第 1 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 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 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 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 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 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 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

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H 表示。 (2)反应焓变H 与反应热Q 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 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 Qp=H=H( 反应产物)-H( 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 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 (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H,H 的单位是Jmol-1 或kJmol-1,且H 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H 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知识点总结31445教学内容

密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知识点总结 1、邓稼先 一、字音梳理。 懈怠xiè dài 癌症ái 署名sh? 奠基diàn 元勋xūn 孕育yùn 选聘pìn 无垠yín 难堪kān 夐xiòng 黯淡àn 鲜为人知xi ǎn 日曛xūn 挚友zhì 妇孺皆知rú 宰割z ǎi 凛若霜晨l ǐn 铤而走险t ǐng 殷实yīn 殷红yān 彷徨páng huáng 鞠躬尽瘁jū cuì 筹划chóu 邓稼先jià 二、词语解释。 1.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3. 当之无愧:指完全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 4. 锋芒毕露:锐气、才干显露无遗。 5.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 6. 马革裹尸:用马匹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7.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8.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9. 任人宰割:比喻任凭别人欺压,不图反抗。 10.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11. 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很广。 12. 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没有间断地出现。 13. 燕然勒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三、文学常识。 1.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重点阅读理解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作者为什么选取文革期间发生的两件事?这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什么作用?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用这两件别人不可能办成的事,来印证“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大们绝对相信他”,强调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气质、无私的品格。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 “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文中第5、6两段中都使用了“竟”一词,试品析“竟”的表达作用。 “竟”有出乎意料的意味,表达作者的惊异、钦佩之情,也再次突出邓稼先的性格。 7.“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作用:赞扬评价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质。 阅读《我不能走》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 "古今多少奇丈夫"中"奇丈夫",作者用以借指邓稼先。 4.这段文字开头的《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对于表现邓稼先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悲壮、凄凉;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不畏艰难的精神 (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借此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变现了邓稼先不畏艰难的精神。) 5.请找出文章里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戈壁滩上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作用:渲染了工作环境的恶劣,烘托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 6.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7.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8.简答: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对同事的悼念,对完成遗愿的决心。 ⑵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阅读《“两弹”元勋》 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热爱祖国 3.摘录段中语句回答: 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两弹元勋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4.从上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5.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用以表现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详细版)知识讲解

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 .焓变(△ 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 H.单位: kJ/mol ,即:恒压下:焓变二反应热,都可用△ 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为“-”或△ 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 H为“+”或厶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厶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日=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 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 8H2O与NH4C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 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 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 常温是指25,101. 标况是指0,101. 7. 比较△ 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 H,A 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 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 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 H加倍,即:△ 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 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 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101 kPa 时,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液态水H2Q)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HvO,单位kJ/mol ) 2. 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 H时才有负号。 3. 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四、中和热 1. 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电化学基础 一、原电池 课标要求 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要点精讲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设计成定向的移动,即形成电流。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才能被转化成电能;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不能设计成电池的形式被人类利用,但可以以光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被人类应用。 (2)原电池装置的构成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简易记法:负失氧,正得还。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依据原电池原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①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由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而电流方向是由正极流向负极,二者是相反的。

②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③原电池的正极通常有气体生成,或质量增加;负极通常不断溶解,质量减少。 (2)原电池中离子移动的方向 ①构成原电池后,原电池溶液中的阳离子向原电池的正极移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原电池的负极移动; ②原电池的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注: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根据电极质量增重或减少来判断。 工作后,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电极(正极)放电,电极活动性弱;反之,电极质量减小,说明电极金属溶解,电极为负极,活动性强。 (6)根据有无气泡冒出判断 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是因为发生了析出H2的电极反应,说明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 本节知识树

选修34和35知识点总结

光的直线传播的考点分析 考点:平面镜的特点: ①光线的角度变化关系 入射角改变多少,反射角改变多少 平面镜转动θ角,入射角改变θ,反射光线的反射角改变2θ角。 ②运动关系 镜不动,物像移动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当物不动,平面镜与物像的连线的夹角为θ时,平面镜移动的速度V1和像移动的速度V2的关系为:V2=2V1sin θ。 ③物像关系(透视关系) 大小相等,正立的虚像,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左右颠倒 (平面镜内成的像,若在平面镜后面透视,看到即为实际) ④光源在两相交的平面镜内的成像个数 1 2-= θ π n 考点:平面镜成像作图 物像对称定光路,入射、反射两角度;光路可逆巧应用,虚实、箭头尺规图。 考点:发生折射的两个面平行,则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 考点:介质的折射率测定的方法 1、用折射法测定 1、如图所示,一储油桶,底面直径与高均为d ,当桶内无油时,从某点A 恰能看到桶底边缘上的某点B 。当桶内油的深度等于桶高一半时,由A 沿AB 方向看去,看到桶底上的点C ,两点C 、B 相距d/4,求油的折射率和光在油中传播速度。 答案: B C 图 A

如图所示,因底面直径与桶高相等,由此可知 ∠AOF=∠ABG=450;由OD=2CD 可知∠COD 的正弦 51sin 2 2 = += ∠OD CD CD COD 油的折射率 210 5/12/1sin sin = =∠∠= COD AOF n 油中的传播速度 s m s m n c v /109.1/2/10100.388?=?== 2、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直立在装满某种透明液体的广口瓶中,从刻度尺上A 和B 两点射出的光线AC 和BC 在C 点被折射和反射都沿直线CD 传播,已知刻度尺上两相邻两根刻度线间的距离为10cm ,刻度尺在右边缘与广口瓶右内壁之间的距离d=25cm ,则瓶内流体的折射率为多少? 2、全反射法测定液体的折射率 考点:全反射的应用—光导纤维 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时,光程为纤维长度的n 倍,其中n 为纤维的折射率。S=nL 1、如图所示,长为L 、折射率为n 的玻璃砖,若光线从A 射入恰好在其中发生全反射,经过多次全反射后恰好从B 端射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 ,求光从A 到B 的时间。 光线通信是一种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它可以提供大容量、高速度、高质量的通信服务,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将光导纤维简化为一根长直的玻 B C 图 A G O D E F B C D 图 1 2 3 4 A A A L 图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教学提纲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知识要点归纳整理 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2、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 3、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4、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5、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6、磁极;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 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 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人造磁体就是永磁体。 7、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引入了磁感 线:依照铁屑排列情况,画出一些带箭头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 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 9、磁感线的特点: (1)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磁体的北极(N极)到磁体的南极(S极)。 (2)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静止后北极所指的方向。 (3)磁感线密的地方表示该点磁场强,即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 (4)在空间每一点只有一个磁场方向,所以磁感线不相交。 10、地磁场 地磁场:地球产生的磁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地球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之间存在的一个50夹角, 叫磁偏角。 11、奥斯特实验 现象:导线通电,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通电电流方向改变,小磁 针偏转方向相反. 结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12、直线电流的磁场 直线电流的磁场的分布规律: 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一个 个同心圆,离直线电流越近,磁 性越强,反之越弱。 13、安培定则(一)

化学选修四所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四所有知识点总结 2016-09-25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 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2) 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 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C K 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 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 CE—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 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 ?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 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 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 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 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 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 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g) + Q(g)= fθ(l) ; ΔH(298K)=- 285.8kJ ? mol -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I)、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 ?mol-1或kJ ?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 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 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 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 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 f H mθ计算反应焓变ΔHo 对任意反应:aA+ bB= cC+ dD

高考物理选修3-4知识点浓缩总结

高考物理选修3-4知识点浓缩总结 选修3-4知识点67—81为选修3-3知识点(本地区不选,略)82.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象Ⅱ1、机械振动: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来回做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机械振动产生的条件是... 82.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象Ⅱ1、机械振动: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来回做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机械振动产生的条件是:(1)回复力不为零。(2)阻力很小。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叫做回复力,回复力属于效果力,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分析什么力提供了回复力。2、简谐振动:在机械振动中最简单的一种理想化的振动。对简谐振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或理解:(1)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2)物体的振动参量,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是以弹簧振子和单摆这两个特例来认识和掌握简谐振动规律的。3、描述振动的物理量,研究振动除了要用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以外,为适应振动特点还要引入一些新的物理量。(1)位移x: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位移。位移是矢量,其最大值等于振幅。(2)振幅A:做机械振动的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振幅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振幅越大表示振动的机械能越大,做简揩振动物体的振幅大小不影响简揩振动的周期和频率。(3)周期T:振动物体完成一次余振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周期。所谓全振动是指物体从某一位置开始计时,物体第一次以相同的速度方向回到初始位置,叫做完成了一次全振动。(4)频率f: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5)角频率:角频率也叫角速度,即圆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度数。引入这个参量来描述振动的原因是人们在研究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的运本.文,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动规律时,发现质点射影做的是简谐振动。因此处理复杂的简谐振动问题时,可以将其转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进行处理,这种方法高考大纲不要求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