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功 示范教案

机械功 示范教案
机械功 示范教案

第一章功和功率

第一节机械功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物体所受的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能运用功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功”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功的一般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判定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总功的计算。

⑵难点:弄清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是不同的;认识负功的物理意义;总功的计算。

三、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让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将各自的课桌右移约2cm.

教师关注学生操作的方式,并把移动课桌这一具体问题转换为物理模型来讨论,用示意图分类展示在黑板上。

预测操作的方式:大部分学生会上提,小部分学生会平推、斜推、斜拉,如下图所示。

问题1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图(a)、图(b)恒力F是否做功,为什么?

预测1 都有做功。

预测2 图(a)恒力F有做功,图(b)恒力F没有做功。

让学生回答,基本上能从初中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即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入手。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

生的位移。也就是说,如果施力于某物体,并使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那么,功应该如何求解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板书]第1节机械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1.机械功的定义:作用于某物体的恒力F与该物体沿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s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问题2若物体发生的位移为s,则图(a)、图(b)恒力F做的功各为多少?

预测1都有做功,W=Fs。

预测2图(a),W=Fs;图(b),W= 0。

说明应用初中所学的有关功的知识,基本上能够解决。

问题3若物体发生的位移为s,则图(c)恒力F是否做功、做的功为多少?

设疑力F有什么作用效果?

预测使物体竖直上提和水平前进。

教师引导:能否从力的分解角度来讨论问题2呢?

分组讨论探究,并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2。

预测1不做功。因为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s是水平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预测2有做功,W=Fs。因为功是力F与位移s的乘积

预测3有做功,W=Fs cosα。因为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把力F分解为使物体水平前进的力F1=F cosα和竖直上提的力F2= F sinα。

沿F1的方向发生的位移为s,F1所做的功W1=F cosα·s=Fs cosα;F2与s

的方向垂直,F2没有对物体做功。由于F的作用效果与分力F1和F2共同作用效果相同,所以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W1=Fs cosα。

说明分组讨论探究功的一般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小结:一般地,对作用于物体上方向与物体位移s成α角的任何一个恒力F,都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把它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位移s方向的两个分力,再结合功的定义,得到功的一般计算式W=Fs cosα

教师:由于位移是矢量,也可以将位移s分解,再结合功的定义来推导功的一般计算式,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去完成。

让学生阅读课本P4第三自然段,并回答1焦耳是如何定义的。

[板书]2.机械功的计算

[板书]⑴功的公式:W = Fs cos α(适用条件是F 必须是恒力)

用小黑板或多媒体投影出示下列表格

让学生阅读课本P5后,由小组讨论得到结果,填入表格中。

问题3 求出图甲中恒定推力F 对小车所做的功W 1。

预测1 W 1 = Fs

预测2 W 1 = Fs cos150° = -

32Fs 预测3 W 1 = Fs cos30° =

32Fs

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根据物理情景来判定公式W = Fs cos α中的夹

角α,指出

W 1 = Fs cos30° = 32Fs 是正确的,依据是将代表力F 与位移s 的箭尾移到同一

点如图丙所示,再看它们之间的夹角。并指出W = Fs 只适用于恒力F

与位移s

同向的情况。

问题4求出图乙中恒定拉力F对小车所做的功W2。

预测1 W2=Fs

预测2 W2=Fs cos150°=-

3 2 Fs

问题5试比较图甲、乙中力F对小车所做的功的大小。

预测1 W1 > W2

预测2 W1=W2

说明设置以上几个问题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正负功的含义。

教师指出:功是标量,其大小的比较,是取绝对值进行比较的,W1=W2才是正确的。又如做功-9J > 1J,-1J < 3J,5J =- 5J。

[板书]⑵正功与负功表示两种相反的做功效果。功是标量,功的“正”、“负”既不表示方向也不表示大小,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正功和负功是借以区分谁对谁做功的标志。

虽然力与位移都是矢量,功却是标量,没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负功之分,那么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

在图甲中,推力F对小车所做了

3

2

Fs的功,表明推力F对小车的运动起促进作用,这个力是

动力;在图乙中,拉力F对小车所做了-

3

2

Fs的功,表明拉力F对小车的运动起阻碍作用,这个力

是阻力。也就是说,动力一定做正功,阻力一定做负功。

[板书]⑶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力对物体做正功,表明此力是动力,其作用效果是促进物体的运动;力对物体做负功,表明此力是阻力,其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问题5在图乙中力F对小车做了-

3

2

Fs的功,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预测1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10J的功。

预测2 克服这个力做了10J的功。

强调: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一定是正值)。

学习了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求解方法,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那么,如何求解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和总功呢?

⑶总功的计算

例题如图所示,利用斜面从货车上卸货,每包货物的质量m=

100kg,斜面倾斜角α= 37°,斜面的长度l= 1.5m,货物与斜面间的动摩

擦因素μ= 0.2,求货物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中受到的各个力所做的功、外力做的总功以及合外力做的功。(g取10m/s2,sin37°= 0.6)

解:斜面上的货物受到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摩擦力f共三个力的作用。货物位移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

用正交分解法,将货物所受的重力G分解到与斜面平行的方向和与

斜面垂直的方向,则有N=G2=mg cosα,f=μN=μmg cosα。

由于斜面支持力N与位移垂直,所以支持力对货物没有做功即W N=

0。

重力G对货物所做的功W G可以用下列三种方法求解。

方法一:根据功的定义。由于重力方向上的位移h=l sin37°,所以

W G =Gh=mgl sin37°= 100 × 10 × 1.5 × 0.6 J = 900 J

方法二:用公式W=Fs cosα。由于重力与位移的夹角为90°- 37°= 53°,

所以

W G =Gl cos53°=mgl sin37°≈100 × 10 × 1.5 × 0.6J = 900 J

方法三:用力的分解等效。将重力分解为使货物沿斜面下滑的分力G1和垂直紧压斜面的分力G2,则有G1=mg sin37°。

由于G2与位移垂直,G2对货物没有做功,所以重力所做的功等于沿斜面向下的分力G1所做的功,即

W G =G1l=mgl sin37°≈100 × 10 × 1.5 × 0.6J = 900 J

摩擦力f对货物所做的功

W f =f l cos180°=-μmg cos37°·l ≈ - 0.2 × 100 × 10 × 0.8 × 1.5 J =- 240J

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

W总=W N + W G + W f= (0 + 900 – 240)J = 660J

物体所受合外力F合=G1-f=mg sin37°-μmg cos37°,方向与位移相同。

合外力所做的功

W合=F合l= (mg sin37°-μmg cos37°)l=mg(sin37°-μcos37°)l

≈100 × 10 × (0.6 - 0.2 × 0.8) × 1.5J = 660J

说明例题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以下几点:①温故,如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②知新,如求功公式的应用,对正功、负功、不做功的求解具有普遍性。③求重力功时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④可以体现出外力做的总功与合外力做的功的关系,以便归纳。要求学生思考独立完成该例题,请好中差三位学生上台扳演,教师可以及时地订正学生解题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

小结在多个力共同作用下,这些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W总=W1 + W2 + …+ W n,代入时应考虑功的正负号;若合外力为恒力,则求总功时还可以用W总= F合s cosα来求解,其中α是合力F合方向与位移s方向之间的夹角。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 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能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会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提高功、功率相关公式计算运用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竞答,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增强学习自信心; 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解题方法、技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合身边实例,通过习题练习、交流、反思突显知识和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 2、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功、功率之间的区别; 2、区分“物体能够做功”和“物体正在做功”; 3、通过实例,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会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1、对“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理解; 2、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功 1、含义: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同》P63导学1-2) 4、公式 W=Fs=Pt 5、公式应用注意: 1)分清那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2)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3)功的单位“焦”(1牛。米=1焦) 6、常见的功:克服重力做功:W=Fs 二、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点说明 三、功率 1、公式:P=W/t 2、单位:瓦特(符号:W)千瓦(符号:KW) 换算 3、物理意义:

4、机械中的功率 四、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各种能量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规律 五、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

(完整版)《简单机械》复习课教案设计

《简单机械》复习教学设计 康城学校谈丽丽 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学完杠杆和滑轮的新课后,在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出现了不少的错误,原因主要是这几个方面:1、对力臂的概念理解不透;2、做图不够仔细,力的方向容易判断错误,学生对动力和阻力对杠杆所起的作用效果不同这一知识点理解不够;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对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掌握不熟练;4、动滑轮的特点和应用是难点。,针对这些原因,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的支点,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完成有关的判断和计算;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活动,学会找出动力、阻力以及力臂。通过对“错题”的判别,学会画力臂和力。 2、通过观察和交流,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质疑能力。 2、感受生活中杠杆有广泛的应用,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力和力臂,动滑轮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杠杆和滑轮”的复习,知识点包括:杠杆、杠杆的五个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类型和应用,以及两种滑轮的特点和应用等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杠杆的平衡条件。根据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存在的错误,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错题”的判别、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呈现,理清学生的思路。指出解题过程的注意点,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学生读题、解题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 11 功和机械能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 一、功 二、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 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期末复习教学案简单机械和功

举重运动员举着 杠铃原地不动 A B 行人手提物品在水 C 妇女手推童车在水 D 人在推木箱时累得出 汗也没有把木箱推动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共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杠杆五要素及作图,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及绕线方法,理解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概念,并会用相关公式计算它们的大小。 一、选择题 ( )1、下列器具中,使用的杠杆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2、利用如图11所示的装置估测物G 的重,当杠杆平衡时,力F 大小为5牛,则物G 的重 A. 大于5牛 B. 小于5牛 C. 等于5牛 D. 无法确定 ( )3、在图中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4、工人用滑轮组把一箱箱货物从一楼提升到五楼,在滑轮组上加润滑油后,机械效率提高了,则加润滑油后工人提升同样的重物时,做功的( ) A .有用功减小,总功不变 B .有用功增加,总功增加 C .有用功减小,总功减小 D .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小 ( )5、如右图所示,小明分别用甲、乙两个滑轮把同一袋沙子从地面提到二楼,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 1,机械效率为η1;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 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A. W 1 = W 2,η1 =η 2 B. W 1 = W 2,η1 <η 2 C. W 1 < W 2,η1 >η2 D. W 1 > W 2,η1 <η2 (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做功多的机械,做功快 B .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C .功率大的机器机械效率高 D .功率大的机器,做功快 图11

第( )7.如图,粗略测量小明引体向上运动的功率时,下列物理量不需要测量的是 A .小明的质量 B .单杠的高度 C .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 D .做引体向上的时间 ( )8、上图是一个两面光滑的斜面,∠β大于∠α,同一个物体分别在AC 和BC 斜面受拉力匀速运动到C 点,所需拉力分别为F A 、F B ,所做功分别为W A 、W B ,则: A 、F A =F B ,W A =W B B 、F A <F B ,W A =W B C 、F A <F B ,W A <W B D 、F A >F B ,W A >W B 二、填空 9、 图中的“塔吊”将8000N 的钢材竖直匀速向上吊起8m ,塔吊对钢材所做的功W 1 = ______ ;又沿水平方向移动3 m ,塔吊对钢材做功W 2 = 。 10、东风牌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160m ,所用时间为20s ,若此时卡车所受的牵引力为5000N ,则这段时间内牵引力所做的功为 J ,牵引力的功率是 __W 。 11、小强利用下图1所示的滑轮组去拉物体,使重为2000N 的物体A 在3s 内沿水平方向匀速移 动了6m ,若A 所受地面的摩擦力F f = 600N ,小强所用拉力F = 250 N ,则拉力F 的功率为____W ,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____ . 12、下图3所示,工人用动滑轮将重400N 的木箱匀速向上提升,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在此 过程中,工人用的拉力为___N ,木箱的重力势能___(“增大”、“减小”或“不变”). 13、(不计绳重摩擦,且动滑轮重小于物重),它们分别将重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 甲、F 乙,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则F 甲_____F 乙 η甲_____η乙(选填“>”、“<”或“=”) 14、某工人用上图3所示的装置把重240N 的物体提高1m ,所用的拉力为150N ,则该工人克服重力所做的有用功为__ J ,总功为____J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 三、作图、实验题 15、作出下图中F 1与F 2的力臂,并标明L 1和L 2 16、下图2示,试画出作用在杠杆A 端使杠杆平衡的最小动力的示意图,画出该力及力臂。 F 乙 G 甲 乙 图1 图3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能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会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提高功、功率相关公式计算运用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竞答,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增强学习自信心; 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解题方法、技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合身边实例,通过习题练习、交流、反思突显知识和技能。(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 2、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功、功率之间的区别; 2、区分“物体能够做功”和“物体正在做功”; 3、通过实例,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会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1、对“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理解; 2、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劳而无功”之一,如搬石头未搬动; (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距离垂直:“劳而无功”之二,如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走动。 (3)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如物体在光滑平面上自由滑动,足球踢一脚后运动; 3、功的计算: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Pt 各量单位——W:J(焦耳)F:N(牛)S:m(米)P:W (瓦特)t:s(秒) 4、国际单位:将N·m称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1J=1 N·m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公式应用注意: 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简单机械复习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 (2)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3)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4)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它的大小与那哪些因素有关。 (5)能联系实际体会简单机械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杠杆的示意图;力臂的知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滑轮及滑轮组省力情况,会画滑轮组的装配图;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正确画好力臂,确定滑轮组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轴转动的硬棒。 1、杠杆力避: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平衡条件:F2L2?F1L1 轮轴:是连续旋转的杠杆,使用轮轴时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使 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不改变力 的方向。 2、滑轮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即能省力又可 改变力的方向,作用在滑轮组上的动力 F=1/n(G物+G动)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 n? h,其中n表示承 受重物的绳子段数,h物体上升高度。 有用功: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额外功:机械克服自重和摩擦做的功 3、机械效率? 总功:动力对机械做的功 机械效率:η= W有/ W总 一、基础练习 1,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杠杆。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理解什么是功率,会正确进行功、功率、速度的计算。 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二、复习重难点: 1.重点:功和功率的个概念,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2.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解释生活实例。 三、复习过程: 1.带领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整合知识,形成系统 2.具体解释基本概念 (1)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到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 = Fs 。 (2)功率: 功与时间的比叫功率, W P= t。 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对应例题练习: 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把质量不同的物体匀速竖直向上提,所测数据如下表:

根据上表可知,做功最多的是_________同学,做功最快的是________ 同学, 你是根据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出做功快慢的。 (3)动能和势能: ①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 ② 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重力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③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4)机械 能及其转化: ① 动能、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②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提示:注重理解做功两个必要因素;三种不做功的情况:有力无距,有距无力,力距垂直 例题巩固: 例: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力F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分别在光滑、粗糙水平面和粗糙斜面上移动相同的距离S ,则:W1 W2 W3 例 下列关于物体是否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丽背着书包站在路边等车,小丽对书包做了功 B .起重机吊着钢筋水平匀速移动一段距离,起重机对钢筋做了功 C .被脚踢出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脚对足球做了功 D .小刚从地上捡起篮球的过程中,小刚对篮球做了功 3.物体匀速运动时的功率 功率定义式 W P =t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制作一个机械模型教案(新版)苏科版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制作一个组合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设计制作组合的简单机械。形成初步的设计和动手能力,体验创造的乐趣。学会拟订科学探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提高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我评价、听取意见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敢于动手、乐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设计制作组合的简单机械 教学难点:学会设计制作组合的简单机械、学会拟订科学探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 教学器材:杠杆、轮轴、斜面、滑轮组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为了能够学以致用,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综合实践活动。 设计并制作一个组合的简单机械。 二、实践应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阅读部分的内容。了解简单机械的发展史。 2、提问:吊车实质上是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你能简述一下它的工作原理吗? 3、探究:绞车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组合?你能简述一下它的工作原理吗? 4、提问:你还知道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的知识? 三、实践操作 1.要求学生自行探究、设计、制作一个组合的简单机械。 出示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1)、达到活动的基本要求的程度 (2)、模型设计新颖 (3)、提升相同质量的物体时的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 (4)、模型制作的工艺水平 (5)、活动成果展示 2.学生小组合作,自由探究 出示活动评价表格: (1)提问:你们准备用哪些简单机械进行组合?需要用到哪些器材?画出设计方案图。(2)自行设计表格,测出用该机械提升重物所需的拉力与物重之比以及机械效率。 3、班上展示各组的工作成果。 4、根据全班拟定的评价标准,为各组的表现打分。 5、讨论:说一说你们小组的设计思路,你们制作的机械模型有什么特点?还存在什么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自行设计一个你最喜欢的简单机械组合,并测试一下它的机械效率。 六、教学反思 1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简单机械》

第九章简单机械知识回顾及知识深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杠杆的有关概念,能识别并区分杠杆,会进行力臂的相关作图,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识别、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明确三者的关系。 W有 ( 2)会W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重点难点】 W有 重点:会用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 W 总 难点: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知识梳理 一、杠杆 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杠杆的五要素:_______ 、 ___ 、____ 、____ 、____ . 杠杆的平衡:(1)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的状态都叫杠杆平衡杠杆的平衡条件: ___________ . 公式表示为:_ . 杠杆的分类:

第九章简单机械知识回顾及知识深化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2) 费力杠杆:L 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 =L2,平衡时F1=F2.特点是可以改变力的方 向.分别举例. 力臂:从____ 到_________ 的距离. 最长力臂是______.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开始时要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目的是消除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然后调节____,使杠杆在____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容易测出力臂的大小. 二、滑轮定滑轮:工作时中心轴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滑轮,它 的实质是一个___________ ,其特点是 不能___ ,但可以_____ . 动滑轮:和重物______ 的滑轮,实质是 ____________ 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___,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___.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滑轮组的优点是:省力,并可以改变力方向,但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力移动的距离s 与物体升高的高度h 的关系是s=__h. 注意:我们讨论的机械分为理想机械 (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和实际机械,两者力之间的关系式不同,但距离和速度关系相同 三、轮轴和斜面 轮轴: 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实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生活中的_ 、等属于轮轴.当把动力施加在轮上,阻力施加在轴上,可以省, 也可以,但费了. 生活中的轮轴:门把手、方向盘、螺丝刀、水龙头、扳手、自行车脚踏 车把、手摇削笔器辘轳、辘轳等 当把动力施加在轴上呢? 斜面:

201x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章节复习授课类型复习 课标依据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2.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例1 用荡秋千的过程定性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3.2.2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3.5.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和功率的含义,能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功和功率的含义,并能用相关公式计算功和功率。 2、能说出机械能的分类,能利用相关影响因素判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变化; 3、在能区别动势能的基础上,认识动势能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秋千等),有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机械能守恒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 1.用相关公式计算功和功率。 2、能说出机械能的分类,能利用相关影响因素判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 势能的大小变化; 3、在能区别动势能的基础上,认识动势能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分析、解 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秋千等), 有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 难点 1.用相关公式计算功和功率。 3、能分析、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秋千等),有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苏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案设计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复习课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 内容 第十一章——整理复习 课题第一单元复习(一) 杠杆 课型:复习 课程标准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 的大小和方向。 2. 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4.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 释机械功的含义。 5. 理解机械效率。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 转移和过程。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3.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3.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具 学具 杠杆、挂图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复习作杠杆的力臂。 1.在图15中,画出作用在“开瓶起子”上动力F 1的力臂和阻力F 2的示意图. 仔细观察 指名板演 动手操作 集体订正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2.如上图所示,使用羊角锤拔钉子,动力作用在锤柄上A 点. 请作出拔钉子时所用最小动力F 的示意图. (注意:请在图上保留为确保作图准确所画的辅助线) 3.如上图所示,O 是杠杆OA 的支点.在图中画出拉力F 1和F 2的力臂l 1和l 2. 4.如下图所示,工人师傅想把一个重800牛的油桶滚上一个台阶,他沿最省力的方向推动油桶.在图中画出这个力F 和它的力臂L (支点O 已在图中给出). 5.如上图所示,曲杆AOBC 自重不计,O 为支点,AO=60cm ,OB=40cm ,BC=30cm ,要使曲杆在图示位置平衡,请作出最小的力F 的示意图及其力臂L 。 二、复习相关的计算及杠杆的类型、特点 1.下列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2.如上图所示,在扶正被风吹倒的树木时,下列措施中最合适的是( ) A . 绳直接系在A 点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 小组讨论后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相互交流后完成 说一说解题思路 说说解题思路 图13 O A 图13 O A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功和机械能》

功和机械能知识回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影响功率大小的因素,能用公式P=W/t计算功率, (3)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会正确使用W=FS计算功的大小; (2)知道功率的推导公式P=Fv及应用;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能正确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影响功率大小的因素,能用公式P=W/t计算功率,知道功率的推导公式P=Fv及应用 难点: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能正确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1)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我们才能说力对物体做了功).计算公式___________,S的单位为_____,功的单位为 _____,简称_____,符号是___;重力做功或克服重力做功一般可用公式________.

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举例说明 二、___________________叫功率.它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_______其国际单位是_____,简称____,符号是______.(注意正体、斜体的书写区分), 工程技术上还常用_____做功率的单位.功率是机械的主要性能之一. 功率的计算公式还可写为_________,写出推导过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单位是____ (“能够”是指这个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正在”做功) . 三、 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影响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________,动能和势能统称________. 四、滚摆在上升过程中_____越来越小,_____越来越大,动能_____,重力势能________,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下降过程中动能___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_____,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在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总和________. 五.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动能的大小无法直接测量,实验中是通过_______________反映动能大小的;试验中利用斜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让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应用到的探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六.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 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判断重锤具有的势能大小,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应用到的探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知识深化及注意的问题:

2010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案(集体备课)

第一课时:认识杠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知识链接: (1)定义:一根??????????____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______,这根硬棒叫做杠杆。可见,杠杆是由硬棒和支点组成的,棒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的。 (2)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________,用O表示。②动力:使__________的力,用F1表示。③阻力:__________的力,用F2表示。④动力臂:从____到__________ 的距离,用L1表示。⑤阻力臂:从_____到______________的距离,用L2表示。其中,不论动力和阻力,都是杠杆所受的力,即杠杆是受力物体。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不能理解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长度,且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教学内容: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 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 的,只是他无法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 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引出——支点。 ○2有没有阿基米德要的硬棒一样的东西。 引出——硬棒。 ○3要使上面的这些物体工作,要不要给它施加力? 引出——力。 ○4在力的作用下,这根硬棒将会发生什么? 引出——转动。 告诉学生这就是阿基米德要的东西,它叫杠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全章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全章教案 【学习目标】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 2.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3.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4.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5.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6.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物体受力,但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此情况叫“劳而无功”。 (2)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在此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如物体因惯性而运动)。此情况叫“不劳无功”。 (3)物体既受到力,又通过一段距离,但两者方向互相垂直(如起重机吊起货物在空中沿水平方向移动)。此情况叫“垂直无功”。 3.功的计算: (1)公式:一般式 W=Fs ;常用式 W=Gh(克服重力做功)或W=f阻s(克服摩擦阻力做功)。

(2)单位:焦耳(J) 4.注意事项: (1)F与s的方向应在同一直线上(初中要求)(比如一个人提着一重物G,从山脚顺着“之”字形的山路爬到山顶,此时人克服重力做功所移动的距离并不是山路的长,而是从山脚到山顶的高) (2)做功的多少,由W=Fs决定,而与物体的运动形式无关. 要点诠释: 1.判断物体做功的依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重点抓住力作用在物体上是否有“成效”。 2.在分析做功情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物体的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垂直时,这个力就要做功。 (2)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时,有一些力做了功,有些力没有做功。因此,讲做功必须指出是哪一个力对哪一个物体做功。 (3)什么叫物体克服阻力做功:若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受到一个与此方向相反的力F的作用,我们通常说物体克服阻力F做了功。 比如:物体在竖直向上运动h的过程中,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功的大小为W=Gh; 再如: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向前运动s,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功的大小为W=fs。 要点二、功率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3.计算式:, P 表示功率,W 表示功,t 表示时间,使用公式计算功率时,必须注意W 和t的对应关系。W 为在t时间内所做的功,而t为做W 这么多的功所用的时间。 4.推导式:,式中F为做功的力而v为速度。 5.单位:瓦(W) 要点诠释: 1.注意区别功与功率。功率与功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功”表示做功的“多少”,而“功率”则表示做功的“快慢”,“多少”与“快慢”的意义不一样。只有在做功时间相同时,做功多的就做功快。否则,做功多,不一定做功就快,即“功率”不一定就大。也就是说:功率与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 2.由P=W/t变形为P=Fv可知:功率一定时,力F与速度v成反比。 要点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能):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简称能。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让同一个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 实验表明,钢球从高处滚下,高度h越高,钢球运动到水平面时越快,木块B被撞得越远。所以,质量相同时,钢球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 实验表明,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钢球将木块B撞得越远。所以钢球的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势能:

简单机械的教学反思

简单机械的教学反思 篇一: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以前在讲授《其他简单机械》一课时,往往是直接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漫画,学生看着,老师绘声绘色的编着小故事,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到新课的情景中来,学生积极性虽然也很高,但是就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却是教师剥夺了学生口说脑筋想的权利,学生是观众,老师是演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没有从主要的地位退下来,而把学生推到前台去,没有能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思考问题和合理的情景想象能力,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情况下,不失为好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放在今天再来看,不仅不能算是理想的设计,很可能还会被当作反面的典型来分析。经过我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探讨和研究,一致认为,可以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自己认真看漫画后,看谁能用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漫画向我们所展示的丰富内容,学生应该是积极性比较高的,估计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认识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问题,以前我们大都是教师由直接演示,让学生观察两种情况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做出回答,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补充总结然后板书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学生积极性一般,热情不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想去知道相关知识,并且觉得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学习后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利用。现在组里经过研究商讨,改为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知识,如何用一

根线和一个滑轮把一个重物抬高?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的。 接下来就是本组教师各自在课堂中实践,检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否赢得学生的认可。下课后,老师们都就自己的课堂谈了自己对这样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老师的问题仍集中在导入新课上,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学习改过以后,都是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每个班几乎都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积极性更高,以往上课根本不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把手举的高高的,要求来讲台上露一手,而且这部分学生往往动手能力都比较好,也给他们展示自己搭建了一个平台,居然在老师的肯定和学生羡慕的眼光中也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难得的笑容。好象觉得物理学起来并不象想象中那么难,也让老师对他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课堂中却没有出现我们预料中的好局势,倒是决大部分班级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冷场,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起来展示自己。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只有少数班级有个别学生起来说,但是又不能很好的理解漫画的含义,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冷静思考以后,认为问题在于,学生以前吃现成的饭的时候多,老师包办代替的多,学生真正需要自己动脑筋的机会少,多数情况下,老师为了赶进度等理由,自己能做的都替学生做了,学生在理科的课堂上很少有机会去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接受这种一下子

苏版初二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苏版初二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学生合作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功 【二】合作探究: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 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案 人教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2.1 杠杆 主备人:龚树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一、杠杆及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教学关键 准确把握杠杆概念,正确画动力臂、阻力臂,利用杠杆原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把握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概念,归纳出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方案

知新 1、阅读教材“杠杆”,完成下列问题: (1)一根硬棒,在的作用下能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2)有关杠杆的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 动力:的力。 阻力:的力 动力臂:从的距离 阻力臂:从的距离 2、阅读教材“杠杆的平衡条件”,完成下列问题: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用公式表示为: 3、阅读教材“杠杆的应用”,完成下列问题: (1)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好处是,但是要费。 (2)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好处是,但是要。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教学建议: 二、课堂导学方案 教学点1 杠杆的基本概念 1、学生观察教材甲、乙、丙,理解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作用下能够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自学课本“杠杆”部分,观察下图,熟杠杆的五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