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律文化漫谈

美国法律文化漫谈
美国法律文化漫谈

美国法律文化漫谈

——以《费城故事》为视角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柴静《看见》)

——题记美国影片《费城故事》,事实上被我理解成一个诉诸于感性的道德禁忌和根植于理性的法律公正,以现实的法庭为战场,展开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相互协调、相互寻求切入点的严肃命题。

在看完影片后,我脑中一直盘旋着一个疑问:我们是否可以因为,某件事在伦理道德上无法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就完全否认其在现代文明的产物——法律上——应该获得的承认和保护?

好莱坞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娱乐电影充斥银幕的商业化梦工场,而严肃题材影片,必然会在商业效益上影响投资商的投资热情。

然而,据资料显示,似乎在94年,一批对历史反省,对社会关注的严肃题材影片出现,包括与《费城故事》同年上映的《肖申克的救赎》这类监狱题材影片。

在中央电视台的影评里,我看到过以下一段文字,十分切合我对《费城故事》的评价:“《费城故事》讲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称为“好莱坞面对艾滋病”的影片。它标志着好莱坞不再逃避社会现实,而正式向泛滥美国的艾滋病宣战了。影片号召人们关心帮助艾滋病人,同时赞扬了艾滋病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安德鲁和乔是费城的两名年轻律师。但是,安德鲁不敢告诉老板自己是一名同性恋者,并且染上了爱滋病。就在他刚获提升不久,却因老板发现了秘密而以他丢失文件为由把他解雇了,安德鲁找到乔希望他接受这个案子。

安德鲁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但被告却坚持不承认是因此原因解雇安德鲁的。安德鲁衰弱的身体已无法承受剧烈的抗艾滋病药物的静脉注射,他预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但他仍坚强地挺过了激烈的法庭答辩。

到了审判的日子,陪审团终于宣判原告安德鲁受到不公正解雇,被告应负责赔偿损失。安德鲁终于获胜了。乔奔赴医院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安德鲁和他的家人,但安德鲁却

不能再支持下去了,他正在慢慢死去。

也许是对汤姆·汉克斯的喜爱,导致了我在观影时一面倒地将同情完全放在安德鲁身上。汤姆·汉克斯演的主角安德鲁,是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人,有很多细致感人的表演。

尤其是,影片中有一段很少再电影语言中使用的、主角的大段独白。

聚会后,安德鲁在自家壁炉前的倾诉感人肺腑:旋转的镜头,充满希望的火光,加上汤姆·汉克斯细腻而充满张力的表演。

最这些终迫使我认真地考虑,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也有自己的生活和痛苦,也需要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同情。

但是,身为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最不被认可的群族,这种同情也许容易被满含同情心的部分人施与,但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作为人,在人的身份和权益上所需的认可,却不是那么容易在一个广义的社会和人群中获得。

出于对死亡的惧怕,艾滋病患者被视为不应该出现的一群,并被接纳非正常群体能力从来就不高的正常群体所排斥和抛弃,似乎是在正常不过的事。

片中的故事有一段细节,那就是在影片中,安德鲁和他的“恋人”并没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对待,他们甚至像一对正常恋人一样出入彼此的家庭。但家庭的认可并不等于他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影片结束时,安德鲁正是带着这一切的认同和不认同,无奈地结束也许永远会被大多数人非议的一生。

现在不断有访谈节目挖掘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内心,也不断有这一题材的电影抢占票房,甚至,李安的《断臂山》还为其带来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荣誉,连《费城故事》本身也是汉克斯连续两次获得奥斯卡影帝中第一次。

但是,时代在向前发展,曾经的许许多多诉诸于感性的道德禁忌,不是被历史的尘埃彻底湮没,就是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每一个“绝对”、“肯定”、“不可能”,事实上,也许都会在不远的明天摇身一变,成为“也许”、“可能”、“说不定”。

今天我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有很多观念的接受,我们首先是从看热闹开始的,我们以为那些事情与我们无关,但当它们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正是迎接他们挑战的人”(中央电视台影评)。

但是,有一种东西,应该永远都不会、不能、不要改变,那就是对人的本体权利的尊重、对生命获得温柔体察的权利的尊重。

每个人,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都应该被尊重其自身的利益,这是原则的、

不以主观情绪为转移的理性判断,不应该因为感性的道德禁忌,被遗忘在多数派的舞台上。

影片一方面探讨艾滋病人的合法权益应受保障,另一方面更为深刻地探讨同性恋者在当今社会的种种处境,他们面对社会歧视的反应,以及他们原本就拥有的对爱的渴望、对生命的渴望的人性情感。面对酒吧里挑衅的人,乔说:“那些人(同性恋)也让我恶心,但有人触犯了法律,你总该还记得法律吧!”独立宣言写道:人人生来平等,不管他(她)的性取向、肤色、性别。尽管最终安德鲁赢了这场官司,但是其实并没有赢过世俗,社会的歧视和偏见仍在,不过至少启示人们思考如何看待同性恋者。

不管效果是否理想,大胆地向社会提出这一问题的本身就标志着这个社会正在前进。个人觉得,艾滋病人或同性恋者被其他人歧视时,内心很不好受,毕竟自己并没有作奸犯科却要被人们唾弃、厌恶甚至憎恨。就像在电视新闻里看到“打击河南籍犯罪团伙的犯罪活动”,感觉在影射河南人是罪犯,相信同乡人看见会觉得耻辱与受鄙视。

随着医学上为同性恋者正名,法律法规上对同性恋的歧视逐渐消失,同性恋者在法律地位上获得与其他人平等的地位。所以同性恋人不应被剥夺他们的合法权利,既然异性恋的可以结婚、生小孩,那么同性恋也应该可以。假如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是同性恋,首先就得承认并接受现实,然后就是互相尊重,需要更大的宽容和谦让。假如我是安德鲁,遭到如此不公平的对待,而又身处法律制度如此严谨的国家,会起诉控告我的上级领导们,争取自己的权益。

而假如我是律师乔,也会答应接这个案子,虽然胜诉不是很大,但是这案子必然会引起相当大的回响,引起人们反思对艾滋病人与同性恋者的态度。

消除对同性恋、艾滋病的歧视并非一天两天能做到,电影也没指望能改变社会不公平的看法。

或许片尾一曲《Philadelphia》和安德鲁儿时的玩耍情景表达了美好憧憬——让整个世界回到纯真的时代,没有痛苦、偏见或歧视。

所以完善的现代文明社会,需要由法律,来纠正忘记道德禁忌不是法律的行为;所以,许多曾经在历史上接受拷问的行为,逐渐被法律所包容保护;所以,有了《费城故事》中,安德鲁的最终胜诉。

影片结局,是不是可以说明,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歧视的阴暗心理正在被正视并且被努力修正?虽然这个结局,并不是大团圆般的快乐?

伤感是无法避免的,正如思考是无法避免的一样。解读《费城故事》,仿佛你自己

就是安德鲁,就是乔,就是法官甚至就是安德鲁的上司那个被告——正处于法庭正中央,接受诉诸于感性的道德禁忌和根植于理性的法律公正孰轻孰重的审问。

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东西。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它不再仅仅是商业上的娱乐工具和政治上的宣传的手段,而是可以承载更沉重的命题和思考的情感载体。今天的电影人们,如果只能不断在华而不实的制作手段上下功夫,而忽略真正触动人心的是什么,甚至将自以为感动人的类化情绪生硬地包装成赚人眼泪的卖点,这样做只能制造噱头,缺乏填充情感与思考的感人细节。

绕开明星、忽略大导演、抛弃所有属于电影的拍摄剪辑技巧,这个影片本身所具有的看点和吸引力,就依附在它的思考中。而这些思考,依附在情节中设置的某个微笑,某个眼神,或者不经意的一句台词中。

感动人的不是戏剧冲突,而是真情流露。感性的道德禁忌和理性的法律公正怎样作用于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

整个影片,从开始到结束,在每一个带有情绪的镜头里,始终流淌着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以及对社会文明发展的评估。它的结尾,与其说是结尾,不如说是给心脏悬了将近两个小时的观众的一个心理安慰和交待。

隐藏在画面背后的问题与思考,至今仍未结束。或者说,道德与法的碰撞,至今仍未结束。

20124371

12国金2宋扬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观《世界电影史有感》 电影,这一元素自诞生以来就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一直活跃在近现代文明的历史舞台上。自2009年底2010年初的《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一阵新的狂热效应之后,单单对于电影本身的了解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了。越来越多的影人及资深影迷纷纷将目光转移并锁定在了电影的制作背景上。而好莱坞电影无论是其运作模式还是拍摄水准制作功底都位及全球电影界的翘楚。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目光。无论是《与狼共舞》的叙事,还是《骇客帝国》的科技,或者是卡梅隆曾经保持了13年的全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都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以此切入分析《阿凡达》获得成功的背景。正如知名电影评论人莫绶所言:“《阿凡达》的成功并不是一鸣惊人,而是根植于美国文化创意领域深厚的积累沉淀。” 如今我在读完《世界电影史》之后对其中美国电影史部分,特别是战后至今的美国电影史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想在此谈谈我对其的看法并分析一下我所理解的战后至今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由于阅读时间仓促,且下文所述皆为个人粗浅见解,还望老师指正。 一件艺术品往往和艺术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通常是将艺术家的名字记录下来。这样的历史其实是把个别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置于一种社会真空状态之下,或者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处于社会历史之外。如果说个别艺术家超越了社会生活,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社会生活同样高于该艺术家的整个内在,因为每部作品至少都带有两个印记——艺术家的印记及其作品所在环境的印记。但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期的电影都会有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整个大环境下各个不同导演发挥各自的主观想象力与创造力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灵享受。 “战后初期美国好莱坞电影面临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罗斯福的自由主义在恢复时期(1945-1947)风行于好莱坞的一些制片厂内,这个时期社会纠纷很多,在这个电影 的首都也不例外。那些战前的电影大师,如约翰·福特、卡普拉、惠勒,似乎准备重显 身手,大干一场。电影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卖座打破了记录(1946年售出50亿张影票),盟军的胜利又为好莱坞打开了新的世界市场。(日本、西德、意大利 等轴心国)”[1] 威廉·惠勒以极大的热忱和心血拍了《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这部具有鲜明时 代特征“恢复时期”特点的影片。这位作风细致的杰出艺匠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三个复员军人——一个银行家,一个飞行员,一个失去双臂的残废者一一归来的情景。故事结局虽

快递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快递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PEST分析 PEST分析又称大环境分析,是研究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通过Pest分析法,公司能够剖析出自身所处的外部大环境究竟对自己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以及据此作出战略规划,趋利避害。其中每一个字母各代表一个因素,分别为:P(political—政治)、E(economic—经济)、S(social—社会)、T(technological—技术),接下来将通过pest分析模型,如图2-2所示,对顺丰速运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洞察利害然后灵活应对。 (1)政治环境(Political) 政治环境因素,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因素。 政治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一个行业的兴衰存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法规的支持与否。在当下,政局稳定,法规相对严明规范,我国快递行业面临的政治环境总体来说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借力于国家政策,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另外随着市场准入标准的此升彼降,快递企业今后的发展依然是挑战重重。

图2-2快递行业宏观环境PEST分析 2010年,国家制订了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要在前一规划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大力推广快递服务;同时,2009年10月,新《邮政法》正式出台,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快递企业的地位,并且提出了邮政市场鼓励竞争、促进发展的原则,补充、完善了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的制度和措施,修订了邮政业务资费的制定机制,新法中的其他相关规定也为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行业内的快递企业的自身规范提供了依据。《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设定了更全面、更严格的快递业经营许可标准,为国内的快递企业的发展确立了更高、更明确的目标,这些都必将促进国内快递行业向着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新《邮政法》对邮政专营信件范

美国文学史-知识点梳理

Part I The Literature of Colonial America I.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he colonial period stretched roughly from the settlement of America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through the end of the 18th. The first permanent settlement in America was established by English in 1607. ( A group of people was sent by the English King James I to hunt for gold. They arrived at Virginia in 1607. They named the James River and build the James town.) II.The pre-revolutionary writing in the colonies was essentially of two kinds: 1) Practical matter-of-fact accounts of farming, hunting, travel, etc. designed to inform people "at home" what life was like in the new world, and, often, to induce their immigration 2) Highly theoretical, generally polemical, discussions of religious questions. III.The First American Writer The first writings that we call American were the narratives and journals of these settlements. They wrote about their voyage to the new land, their lives in the new land, their dealings with Indians. Captain John Smith is the first American writer. A True Relation of such Occurrences and Accidents of Note as Hath Happened in Virginia Since the First Planting of That Colony (1608) A Map of Virginia: A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1612) General History of Virgini a (1624): the Indian princess Pocahontas Captain John Smith was one of the first early 17th-century British settlers in North America.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olony of Jamestown, Virginia. His writings about North America became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New World for later settlers. One of the things he wrote about that has become an American legend was his capture by the Indians and his rescue by the famous Indian Princess, Pocahontas. IV.Early New England Literature William Bradford and John Winthrop John Cotton and Roger Williams Anne Bradstreet and Edward Taylor V.Puritan Thoughts 1. The origin of puritan In the mediaeval Europe, there was widespread religious revolution. In the 16th Century, the English King Henry VIII (At that time, the Catholics were not allowed to divorce unless they have the Pope's permission. Henry VIII wanted to divorce his wife because she couldn't bear him a son. But the Pope didn't allow him to divorce, so he) broke away from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 established the Church of

中西法律文化中的差异

中西法律文化中的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法院图腾意味着(1)西方法学家认为,法律是一个没有感情偏私的中道的权衡,法治优于人治。所以,法官在审判的过程中应是中立的。蒙目女神的职责是"裁断"而不是发现,所以女神蒙住了双眼,眼睛并不重要,而且眼睛还可能会因为看见诉讼双方的情况而造成主观上的倾向性,也可能因为受到各种干扰而难以实现正义。所以,法官在审判的过程中应是中立的。(2)独角兽体现的是儒家文化的人治思想。在断案中,他们提倡用灵感、顿悟,靠包公式的"青天大老爷"来主持正义。独角兽怒目圆睁,努力地去发现犯罪,惩罚犯罪,集侦查、起诉、审判、执刑于一身,无视程序的法律价值,刑讯逼供滥用,冤狱频发,具有浓厚的儒家的人治文化特征。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尤其是法制现代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追本溯源,中国法制现代化是在西方法律文化冲击下起步的,因此,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中西两种法律文化的冲突。对这种冲突的性质、机理、根源和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我们能否成功地立足中国、合璧中西,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法制。有鉴于此,探寻它们之间的差异对于理解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和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法的观念上。传统中国的法的观念主要以“刑”为核心和内容,因此,在传统上,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刑、律、法等同起来,以为法即是刑法。这种观念源于中国古代法的特殊形成,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加强。刑与暴力相联系,而且最

初主要是针对异族的,后逐渐转化和扩大到在性质上类于异族的所有违犯礼教的人。刑归根到底是一种血缘集团性的压迫法,并长期局限在血缘范围内。西方法的观念主要以权利为轴心,这是因为古希腊、古罗马国家与法肇始于平民与贵族的冲突,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社会妥协的结果。所以,尽管这种法不能不因社会集团力量的消长而偏于一方,也不能不因为它是国家的强制力而具有镇压的职能,但它毕竟是用以确定和保护社会各阶层权利的重要手段,并因此获得一体遵行的效力。 应该承认,同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中西法律文化存在差异与冲突的同时,也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从根本上说,每一文明都有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不同文明的理想自有差异,但都是人类心性的表现,都是人类对生活秩序化和正义性的追求。这提示我们,既不应忽视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要关注它们基于人类共性的相通性,并努力在人类文化的差异中寻求各种可能的互补,最终经由理解和化解而达于会通。 一般地,我们习惯将东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法与国家的观念不同以及法的起源上的不同。 传统的中国法的观念主要以“刑”为核心和内容,因此,在传统上,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刑、律、法等同起来,以为法即是刑法。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有刑法而无民法,民事侵权行为(甚至违约行为)

美国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美国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1人口环境 1.1.1 人口总量 2008年的美国人口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已拥有303,824,646人。美国是一个拥有十分多样化的种族及民族的国家。白种美国人占大部分(约2/3),而其余三分之一的少数人种多集中在沿海或都会区,拉丁美洲裔为一支人种分化广泛的民族,为少数民族中的最多数。非裔美人则集中在南部、及部分东北及中西部,为美国少数种族中的最多数。2006年美国社区调查显示,全美人口中白种美人就占74%,其中约有8%为部分拉丁美裔,未混有拉丁美裔血统之白种美裔者则约占66%。 1.1.2 人口密度分布 白种美人在每个区域都占多数,又以中西部为尤,高达82%全区人口。亚裔美人集中在西岸地区,其中有47%居住于加州及夏威夷等地。美洲原住民部分也集中于西部,西元2000年人口调查发现目前美洲原住民人口约有4千100万人,这是自从1776年来最高的数字,超越西部四分之三的夏威夷原住民及太平洋群岛地区原住民数量。其他裔籍者则大部份居住于西部或南部,约有69%这些地区多裔美人居

住于此。这些其他裔籍的美国人,都在2006年被重新分类为白种,而这些人几乎都是拉丁裔混血,44%住在西部。拉丁裔人口占西部人口27%,占全国人口43%。 1.1.3 人口结构分布: (1)年龄及性别结构(2008年) (2)种族结构(2003年) 白人:81.7%;美国印第安人:1%;夏威夷与其他太平洋岛屿原住民: 0.2%;亚洲人:4.2%;黑人:12.9% 1.2 经济环境 1.2.1 经济总量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4.2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人均GDP为46443美元(居世界第6)。美国经济是资本主义兼混合经济体;大多数微观经济决策由公司或私人企业做出;政府则以法律、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方式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在基础研究和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保障、储蓄保险等领域提供相当一部分资助或服务。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 渗透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

基础贴:美国留学生活五大必备常识.doc

基础贴:美国留学生活五大必备常识 去美国留学,了解美国的生活常识非常重要,这会为你的留学之路减少很多磕绊,下面就来说说基础贴:美国留学生活五大必备常识。希望对你的留学生活有帮助。 日常生活方面 洗手间里的马桶叫 toilet,家里的洗手间叫 bathroom,外面的洗手间叫 restroom。 2. 商店售货员态度都特别好,第一句话是 how are you today,这时应该很自然地回答 good,她会说 nice,然后说 if there is any problem please let me know。买东西结账之后要和他们说 have a nice day,也许他们说在你前头,那就说 thank you,you too 吧。 3. 如果在一件商品前停留时间过长,售货员会问你 how's everything going on?一般回答 I'm fine,thank you。 4. 商店开门的时候,如果后面有人要等下一个人接过门,前面人递过来要说 thank you。 5. 拒绝别人告白一般是“well ....glad to know”、“thank you”之类的 (这点很重要)。 6. 学会说各种 NO,听不懂说 sorry 然后再问一遍。 7. 别人打喷嚏可以说 Bless You,说了很热情,不说很内向。 8. 女生生理期的说法:I'm on my period。 9. I'M SORRY,这句话分量特别重。 10. 人字拖流行,英文叫 flip-flops,英文解释是穿在走路时会发出"flip-flop"的声音---啪啪声。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法律影视赏析

《永不妥协》 ——电影观后感 在《法律影视赏析》课上老师放了一部电影,电影讲的是美国诉讼历史上最大的一宗赔偿一亿三千三百万美元。电影看后感触颇深。 电影讲诉了艾琳.布洛科维奇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她高中毕业之后就结束了学业,两次结婚,并且生了三个孩子,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收入,没有什么文化。并且在赢得这一著名官司之前,她还刚刚输掉一场本该赢的人身伤害官司。她很不幸,处境很糟糕,在走投无路之际,她去找替他打人身伤害官司的律师,想寻求他的帮助,不知是出于自责还是同情,那个律师给了她一份普通的工作——杂物文秘。也就是这份工作给她带来了动力、希望和荣誉,她处理的是一桩污水处理案件,由于电力公司工厂排出的污水污染了周围居民的饮用水,致使六百多个附近的居民患上了癌症之类的绝症。赋予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艾琳,决定要帮这些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为他们讨回一个公道,与是她开始了艰难的调查取证和了解案件事实的过程,可想而知,这个过程的艰难和任务的艰巨。但是天生的正义感和巨大的责任心驱使着她,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为这些受害者奔走。 通过这部影片,我还加深了对美国法律制度的了解。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文化概述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不论其立法风格还是司法程序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永不妥协》这部电影从头至尾都是以美国法律诉讼为主线的,因此,通过欣赏这部电影,观众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文化特色和法律诉讼环节等。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法律制度,其国内的民众对法律也有着很高的信仰,法律文化已经深入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当发生各种纠纷之后,美国人往往倾向于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诉讼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定性思维。 (一)美国的陪审团制度 在美国的司法体系中,陪审团制度在法庭审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陪审团制度的引入使得美国司法更加具有亲民化的特点,更能够体现出社会普通民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评价。例如,在电影《永不妥协》中曾经出现了多次法庭审判的场景,每一次法庭审判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陪审团,镜头还刻意为陪审团做了几次特写,使观众对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在美国,陪审团一般由12人组成,这些陪审团成员可能来自于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宗教信仰、文化水平、财产状况、家庭背景等也不尽一致,但正是因为成员来源的分散性才充分体现了美国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在影片中,双方当事人在庭审时提交证据,进行质证和自由辩论,法官和陪审团则作为中立者倾听双方的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法官不能主动地介入到双方的论辩之中。美国的庭审制度和中国、德国等国家的庭审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庭审理过程中,法官是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职权对审理进行积极的介入,例如,询问双方当事人、对双方提出的证据提出质疑等。因此,美国的司法制度同大陆法系的司法制度相比,更能削弱国家公权力在审判过程中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反映出社会公众对法律纠纷的看法和评价。最后,美国法官根据陪审团提出的意见,结合相关的判例或者法律规定作出最终判决。在电影中女主人公艾琳?布罗克维奇出席交通事故的法庭审理时,法官和陪审团只是静静地聆听艾琳.布罗克维奇以及她的诉讼代理人的申诉,这一场景就可以明显地体现出美国独具特色的司法审判制度。 (二)美国的判例法传统 英美法系国家也称判例法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司法审判程序中,以前出现过的经典判例对最终的法院判决有着重要影响。法官在倾听完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之后,需要根据以前出

美国法律文化漫谈

美国法律文化漫谈 镜头由地方法院的大门向里拉近,略过大厅,走廊,经过来到了228法庭的现场。法庭里,法官例行公事地宣布复杂而漫长的审理过程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陪审团成员辨别事情的真伪了。所有的问题都以展现在陪审团成员的面前,这是一起一级谋杀罪案件 :来自贫民窟的孩子杀害了自己的父亲。犯罪现场有孩子的折叠刀,有老人听见孩子说要杀了自己的父亲,有女人说目睹了孩子杀害父亲的全过程。这些的人证物证都说明这是毫无疑问的谋杀案件。辩护律师懒得替小孩辩护,法官大人都是一副懒散的样子,没有人在乎小孩被判刑后要送上电椅的命运。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认为小孩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在庭审后,十二个身份不同,地位迥异的而且相互不认识的普通人组成的陪审团在一件小小的封闭的房间里讨论着这个孩子的命运。在封闭的房间里,闷热的天气,急躁的心情让陪审员希望早早地结束这份廉价的工作。在首次举手表决孩子是否有罪时,陪审员成中十一个人赞成孩子有罪,只有一个人心里有着合理的怀疑,他没有说孩子是否有罪,只是表达自己的疑惑。他认为不能没有经过任何的讨论,就定了小孩的罪,这是不正确的。由于陪审团采取的是全体一致裁决的原则,所以在一票无罪对十一票有罪的情况下,案件必须接着讨论,直到全体一致意见为止。 在昏暗的房间里,陪审员们每个人都抬高嗓门发表着自己的意见看法,和对方怒目相视,为了一宗和自己没有关系的案件而争吵。在激烈而复杂的讨论中,陪审员一个一个地否定之前的人证物证,直到所有人都认为案件存在着合理的疑点,认为孩子是无罪的。然后陪审员将一致得出的结论告知法官,才使长达六天的案件宣告结束。在结尾十二个人走下法院的台阶,走入人群之中,消失在人海里,继续着他们各自的生活。 这就是影片《十二怒汉》,一部讲述美国陪审制度的经典之作。它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 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法的观念上。传统中国的法的观念主要以“刑”为核心和内容,因此,在传统上,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刑、律、法等同起来,以为法即是刑法。这种观念源于中国古代法的特殊形成,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加强。刑与暴力相联系,而且最初主要是针对异族的,后逐渐转化和扩大到在性质上类于异族的所有违犯礼教的人。刑归根到底是一种血缘集团性的压迫法,并长期局限在血缘范围内。西方法的观念主要以权利为轴心,这是因为古希腊、古罗马国家与法肇始于平民与贵族的冲突,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社会妥协的结果。所以,尽管这种法不能不因社会集团力量的消长而偏于一方,也不能不因为它是国家的强制力而具有镇压的职能,但它毕竟是用以确定和保护社会各阶层权利的重要手段,并因此获得一体遵行的效力。 中西法律文化的另一个差异是法的本位,也即法以什么作为其权利义务的基本单位。在最早的时期,中西法律都是以氏族或扩大了的氏族(部族、部落联盟等)为本位,但在古代世界的转换过程中,却走了两条日益分离的道路。中国法律走上了一条从氏族/部族到宗族/家族再到国家/社会的集团本位道路,这可以图示为氏族/部族→宗族/家族→国家/社会,其特点是日益集团化。西方的法律本位则经历了一条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神到个人的道路,图示为氏族→个人→上帝/神→个人,其特点是日益非集团(个人)化。不过,本世纪以来,中西法律的本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国,个人在法律中的地位愈益提高,而连带主义、民族主义则对西

方法律本位一度产生了非个人化的影响。 从法律文化所体现的性质来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公法文化,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上是一种私法文化。所谓公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刑事性(刑法化或国家化)的法律体系;私法文化则是一种民事性(民法化或私人化)的法律体系。中国传统法律中确有关于民事、婚姻、家庭、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在性质上都被刑法化了,也即以刑法的规定和方式来理解和处理非刑事问题。西方法律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私法文化,其主要标志是民法和商法的发达。此外,我们还应看到,西方法律在近代以前的刑事民法化和近代以来公法的发展及其私法化现象。 伦理化与宗教性可以说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上最具对极性的差异。传统中国的法律在西汉以后逐渐为儒家伦理所控制,儒家伦理的精神和原则日益规范着法律的变化和发展,至隋唐终使中国法律完全伦理化,这一情形延及清末而毫无变化。儒家伦理使传统中国的法律成为一种道德化的法律,法律成为道德的工具,道德成了法律的灵魂。这不仅使传统中国法律丧失了独立的品格,也从根本上阻碍了它向现代的转变。西方法律文化从罗马开始就受基督教的影响,到中世纪时,基督教逐渐控制了世俗的法律,虽然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使政教分离,法律在整体上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与控制,但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并且深入到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和制度深处。 中西法律文化在体系和学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中华法系”母法的传统中国法律文化是一个带有封闭

影视作品中的美国社会与文化结课论文

星际迷航中体现的美国英雄主义价值观 201402126055杨新全材料与冶金学院冶金工程1401班编号31 【内容摘要】作为美国文化的一大传播载体,个人英雄主义一直是好莱坞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无论是《虎胆龙威》中的纽约警察,还是《角斗士》中的罗马将军,再到《星际迷航》中的寇克,都是将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的经典角色。【关键字】科幻大片、星际战争、3D、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 一、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二十三世纪。 寇克的父亲在"开尔文号"上服役,因为一个先进外星战舰"娜拉达"号,舰长被杀,寇克的父亲牺牲了自己保护全体船员,撞向敌人。寇克在逃生舱里被生出来,住在叔父家,没人看管让他变成了痞子,但在派克将军的动员下进入学院。 2230年出生于瓦肯星的男孩史巴克,母亲是地球上的一名学校老师,从小史巴克的母亲接受的都是地球上的传统教育,而这样也使得史巴克的母亲家教极严;父亲沙瑞克是瓦肯星的一名外交官,在瓦肯星上,文化同地球有很大的不同,也正因为如此,自从史巴克出生起,他就不断在严肃的瓦肯逻辑教育和他的人类情感之间挣扎,尝试调和这两部分的努力,而这一点,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不断折磨他。 时光荏苒,长大后的史巴克决定还是以地球人自居,他报考军校,立志要成为第一位联邦星舰上的瓦肯军官。 寇克因为在学院作弊被停学开除,好友"老骨头"想办法把他运送上"进取号"。进取号发现了一个类似"雷暴"的现象,大量飞船都过去结果被尼罗的船击毁。在船上,寇克与史巴克发生矛盾,寇克被抛在一个星球,意外遇见老年史巴克。老年史巴克告诉他原因--罗木兰星要被黑洞吞噬时,史巴克代表瓦肯人去帮助,结果为时已晚,最后的罗木兰星舰"娜拉达"号和舰长尼罗要复仇,用史巴克"水母号"上的红物质摧毁了瓦肯星。 青年史巴克驾驶"水母号"撞毁"娜拉达",寇克也成为了"进取号"的舰长。 二、情节中体现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不同于中国电影牺牲小我成就集体的悲情主义主旋律,好莱坞电影总是难逃个人英雄主义的套路,尤其是科幻片、战争片以及灾难片,到最后总依靠聪明勇敢又有形的男主角拯救世界。而星际迷航系列的电影也没有逃出这种规律。 寇克的父亲,在星舰的危难关头临时成为舰长,靠着个人冷静的分析判断和勇气,在自知不敌敌舰时果断下令弃舰。然后又在自毁装置失灵时牺牲自己,最后驾驶者企业号撞向敌舰。他在五分钟内拯救了数百条人命!成为一名英雄;而电影的主角-寇克,从一开始就极具叛逆特性,处处不按规矩办事。不满斯巴克编制的“不可能赢得模拟器”,他就修改模拟器,赢了模拟比赛。因为被罚不被批准上星舰,说服医生潜上星舰。又不顾身份,顶撞上级(斯巴克)…整部电影中,寇克总是扮演一个推翻常理,不按常理出牌的角色。但是,每次他的决定又总会拯救所有人!电影就是通过一次次寇克不同常人的决策来塑造寇克这个极具美国文化色彩的英雄。 三、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原因 (一)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原因 美国最早是由一批因在英国受到宗教、政治及阶级迫害而逃到美洲大陆的“清教徒”所建立。英国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及贵族阶层的特权压迫,使得美国的开拓者们立意追求平等及个人自由,反对压迫。

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一般是目标市场的营销环境、相关政策)消费者行为分析(确定消费人群,以及消费者行为的模式特点等)竞争对手分析,可以利用SWOT模型,分析同行业的竞争状况还可以分析下企业的内部环境,比如企业的背景等 1992年10月,小天鹅全自动洗衣机实现了“无故障运行5000次”的目标:1995年,小天鹅一次性通过ISO900l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998年,全自动洗衣机15个品种通过了CE(欧洲认证体系)的国家安全认证1999年,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志着小天鹅获得/进入世界全自动洗衣机市场的通行让。 2000年,小大鹅的品牌价值被评估为56.82亿元。经过十多年的拼搏,小天鹅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0年,产量达286万台,实现盈利2.3亿元,国有资产增加到34 亿元,在国内市场的人有率达到23%,拥有世界洗衣机市场5%的占有率,人均销售额200万元,人均创利20万元,人均上缴税收10万元。小天鹅的成功,得益于产品观念的强化;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调整产品结构,实现顾客让渡价值。为了满足二门之家的洗涤所需,小天鹅一改传统洗衣机体积大、用水多、耗电快等功能性缺陷,全新推出了“小宰相”洗衣机——它精巧心思的紧凑设计,机身更轻巧,洗涤容量高达3000克,体积却比普通洗衣机缩小17%。 2.强化全程服务理念,以优质服务创名牌、小天鹅创建了“全程服务理念”——将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售前、售中、售后,将消费者的需求落实到生产与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全心全意小天鹅”、“仔细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并把它视做努力的方向”,体现着“顾客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全部”的现代工业经营理念:小天鹅在全国建辽了20多个服务部,推出了“1,2,3,4,5”的服务承诺,即上门服务自带一双链,进门要说两句话(服务前说:“我是小天鹅公司的服务员,前来为您服务”;服务后说:“今后有什么问题随时听候您的召”),随身携带三块布(一块垫机布;一块擦灰布;一块擦干布),必须做到四不准(不准顶撞顾客;不准呼喝顾客;不准拿顾客礼品;不淮乱收费),整机三年保修。通过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实现由售后服务延伸到售中、售前服务,由“简单服务”到“全方位服务”,由“物质服务”到“情感服务”的质的飞跃,使其服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3.富有特色的“后营销管理”和“末日管理”,使小天鹅始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后营销管理”是企业在销售产品后以维持现有客户为目的、并扩展市场的经营行为。其特征为:以维持现有市场为出发点,把营销重点放在现有顾客身上,满足现有顾客需求,培养忠实的消费者群,从而达到低成本、高效率扩大市场的目的。小天鹅营销利润85%来自产品的升级换代、维修服务、品牌信誉等“后营销管理”。“末日管理”是指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都要充满危机感,都要树立企业有盛衰、产品有末日的观念。为此,小天鹅要求员工都要学会运用四面镜子即放大镜(看同行优点)、显微镜(找自己缺点)、望远镜(展望市场趋势)和反光镜(聚集自己的产品)。时刻充满忧患意识,确保小天鹅良好的市场信誉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请分析: 1.什么是产品整体?试述产品整体构成的主要层次。 2.结合案例分析小天鹅洗衣机产品整体包括哪些内容?小天鹅产品延伸策略给你哪些重要启示? 1.产品整体及其层次产品整体是指能被顾客理解的,并能满足其需求的,由企业营销人员提供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统一体,包括实质层,实体层和延伸层。 2.本案产品整体实质层,或者核心层即实现洗衣或洁净衣服,节水节电。实体层即洗衣机,如“小宰相”洗衣机,加上产品的包装,以及可信赖的“小天鹅”品牌。 延伸层,“1,2,3,4,5” 的服务承诺。本案还涉及到产品期望,即买小天鹅就可以期望得到的产品,如体积小容量大的洗衣机,做到节水节点。涉及到潜在

美国法律文化

初识美国法律文化 摘要: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人们最高最权威的行为准则,其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受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美国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法律。本文通过法律——文化视角,在总结了美国信仰法律和“权利爆炸”的法律现象后,试图给予其合理的文化解释,分析了《圣经》、个人主义等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当代著名的法社会学及法律史研究的世界级学者,劳伦斯·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中说:“法律是一种权威的形式,但社会中也有其他行使权威的模式和方式,而这些模式和方式是形塑法律的决定性因素。”[1]法律作为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管理国家的根本准则,其产生和发展深受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是社会文化在人们生活领域的一种现实映射。每个国家的法律都有其各自深厚的文化渊源,而各国也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各具特色的法律及法律现象。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领头羊和唯一的超级大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超群,更集聚了世界各国的精英人才,成为了一个文化的大熔炉。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甚至中国的儒家文化都在美国有所体现。各种文化交融汇聚、取长补短,对美国的法律形成了深远影响,因此美国法律在继承西方习惯法的同时又独树一帜,有其自己的特色。近些年,法学界的很多重大创新理论也多在美国诞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正得益于其独特的文化。 一、美国人对于法律的虔诚信仰和依赖性 (一)法律信仰和嗜讼倾向 在美国,人民被这样教导:在政府的各种机构制度中只有法律一项要遵守,而可以轻蔑地谈论总统、议员和将军们,并用苛刻的言语对政府机关进行批评。一个人可能在白宫侮辱总统,而只是受到谴责,被斥为粗野的家伙,但是如果在法庭上哪怕对最低级的法官不尊敬都将被判处徒刑。许多人,甚至一个不同意现在的法律并且企图改革它的人,都将遵守法律作为防止无政府状态的必要的屏障。甚至有一个叫保罗·阿什里的律师出版了一本题为《“呵,答应我,但请书面写出”》的书,主张未来的婚姻伴侣们、大学院校同房间的人们以及所有其他共同生活的人们都应该准备种种契约,在契约里详细清楚地说明所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如考虑“禁止吸烟条款”、“谁倒垃圾条款”以及“同每二种姻亲一起消磨时间的分配条款”等等。这种试图把那些亲密的人类关系变成可以强制实施的约束性的合同的做法,正反映出美国人对法律抱着几乎不可思议的信仰。 另一方面,美国人对法律的依赖性则造成了日益增长的爱嗜诉讼的强烈倾向。数据表明,州法院和联邦法院办案数量在日益增加。例如,在1970年和1975年之间,一个美国区法院法官应办的候审的案件从285件上升到355件。在1960年和1970年之间,在各个联邦法院里的民事案件数目已经翻了一番。在1960年到1975年一件,民事案件数目在洛杉矶也翻了一番,而在马萨诸塞州则高达

美国背景知识

美国背景知识 2012年大选接近,美国版谈论政治选举的文章越来越多。本文主要是作为一些和美国政治知识点的集锦,包括帮助译文背景理解的一些入门知识。本人对于政治方面所知相当有限,错漏难免,还要请大家多多提出建议批评,在译文中发现不甚明了的概念也可以在这里提出,或发短信给我,讨论后我会把相关内容补上。 I 政治 -------------------------------------------------- -------------------------------------------------- 1美国权力分配 美国作为世界上现存历史最久的联邦制国家,其主权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分享。一般公民受到三层政府管理,联邦(federal),州(state)和地方(local)政府,地方政府权力又一般分

为郡(county)和市(municipal)两级。 联邦政府三权分立: 立法机构为参议(Senate),众议(House of Representatives)两院国会,由民选产生,任期二至六年不等。其权力包括-制定联邦法律,对外宣战,批准外交协议,控制财政支出,同时拥有弹劾任何政府官员的权力,两院之间还有具体的相互牵制作用。 执行机构以美国总统为首,包括内阁(Cabinet)部长和其它官员,其中总统副总统为民选,任期四年,而内阁部长和其它官员为总统委任(内阁部长委任需要国会批准)。总统是美国三军最高总司令,且拥有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否决权。执行机构主要负责联邦法律政策的执行。 司法机构包括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和其它下级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需国会批准),一般为终身制(至退休,死亡或罢免为止)。其权力包括对法律解读,判断法案是否符合宪法。 三权之间有广泛的牵制作用,以订立新法律为例,国会议员起草新法案(一般要获得一些其它议员支持共同起草,另见下注),交由国会两院投票通过,之后还要经总统签署(这时总统有否决权),签署成法后还可以在最高法院提出控诉,如最高法院判断该法(由众法官共同投票)不符合宪法可以推翻。即使通过了在具体执行时因为需要资金,国会在控制财政上仍有办法限制拨款,导致该法案无法顺利执行。 注:虽然美国建国之父不希望总统坐大而限制其立法权力,但是最近几十年美国政坛上总统在立法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重要法案由总统在国会内自己党派人士支持帮助下起草(原则上这是议员的任务)。 各州政府就像联邦政府的缩影,拥有各自的三权机构。其结构各不相同,但大致类似。立法上除了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只有一院,其它各州都有两院立法,一般称为州参议院和州众议院,议员民选。执行机构最高领导为州长,民选产生。至于州法官和内阁则有的地方是州长委任,有的是民选。 美国宪法第十修宪明确指出除了宪法特别要求各州交付给联邦政府的权利,其它权利都要归州政府所有。一般像外交,货币,军事等归联邦政府,而具体的百姓日常生活方面,像教育,交通,商务,民事都归州政府所管。三层政府都有各自的税收权,所以在美国你住的城市不一样税收就会不一样,异常繁复。 ----------------------------------------------------- 2 两院牵制 两院有什么区别? 两院权力大致相等,所有法案均需两院都投票通过,但两者性质相差很大。 -参议员人数较少,任期较长,所以议员个人政治地位也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