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课程角色的内涵与特征

论教师课程角色的内涵与特征
论教师课程角色的内涵与特征

论教师课程角色的内涵与特征

————————————————————————————————作者:————————————————————————————————日期:

论教师课程角色的内涵与特征-教师教育论文

论教师课程角色的内涵与特征

王卫华

[摘要]教师课程角色是指教师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由此所应承担的责任和要求,它的丰富内涵体现在课程的不同层次当中。在理想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学习者和思考者;在正式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选择者和执行者;在领悟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理解者和建构者;在运作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创造者和组织者;在经验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协助者和促进者。但教师在与课程发生关系时,课程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由此,根据复杂性思维的理解,合理的教师课程角色应具有主体性、依赖性、全息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 关键词]教师;课程;课程角色;内涵;特征

[作者简介]王卫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长沙410081)

教师课程角色是指教师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由此所应承担的责任和要求,它制约着教师与课程的互动关系。新课改以来,我国课程领域陆续出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实践者、参与者、开发者、研究者、领导者等命题,这些角色的设定并非按同一标准,而且,各自有特定的指向,众说纷纭,给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带来了不应有的混乱。所以,厘清教师课程角色的内涵与特征成为一个紧要的研究问题。

一、教师课程角色的内涵

人们对教师课程角色的理解之所以莫衷一是,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因为课程有不同的层次、类型,人们在讨论教师的课程角色时,往往指向的

并不是同样意义上的课程。美国学者古德莱德( Goodlad,J.I.)曾将课程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依据这种分类,实际上教师在每个层次的课程中都有其不同的角色内涵。

(一)理想课程的教师角色

理想的课程一般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或学科、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思想,以及以这些思想为指导建议学校应当开设的课程。各种著作、报刊、或专家的学术讲座中所倡导的课程即属于此。这类课程大多限于观念形态,其影响取决于是否能被官方或教师所采纳。

教师在工作中总是以一定的理想课程为指导,不同的理想课程往往会导致迥异的课程实践。例如,传统的以泰勒(Tyler,R.)为代表的理想课程认为,课程是由专家按最好的方式设计出来的一个产品,一套流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仅仅只是执行这个程序中某个环节,教师无权力修改任何课程,他只要认真执行预先规定的步骤即可,这就是所谓的“防教师”课程。而现代持创生取向的理想课程则认为,课程是一个过程,它是基于课堂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教师是主要的创造者,“教师即课程”。显然,教师作为一个自觉的实践者,他首先应该是一名学习者,努力学习各种理想课程,了解它们各自的内涵与要求,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的工作陷入一种盲目的自发状态。

其次,教师还应该对理想课程保持必要的警醒,做一名思考者。每一种理想课程的提出,都有它特定的历史传统、针对对象和适用范围,教师学习理想课程,并不意味着“照单全收”,他需要在实践中,思考理想课程的现实合理性,而不是削足适履。理想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思想、课程理论,它对教师的实践发挥着批判性的指引作用;而教师的自觉实践,又是在与课程思想、课程理论的碰撞中,

开掘着自己的道路。任何偏执于一端而忽视另一端或者试图割裂两者关系的做法,终将不会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所为。

(二)正式课程的教师角色

正式的课程是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分采纳并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以及其他一些教学资料等。这是很多人通常理解的课程,其影响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被教师所选择和执行

正式课程大多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传统课程观认为,这些正式课程都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的,它们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好的,所以,教师必须对正式课程忠实地执行,不能有丝毫的遗漏或改动。如果这些课程“得不到忠实地实施,则投入可观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佳设计将付诸东流。即使教师通过调整、修改等方式来实施课程,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然而,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完全忠实地执行这些课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由于个人素质的不同、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正式课程的不完善性等原因,总是会对课程作出或大或小的选择和改动。有鉴于此,现代课程观一般认为,正式课程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产品,体现这些课程的教材也不是“圣经”,它只是提供教师教学的素材和媒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因此,教师是正式课程的选择者。

但是,国家为了确保培养目的的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必然会在正式课程中设置相应的指标和标准,例如,我国新课改中所设置的三维目标,每一维目标的达成标准等。教师纵然可以灵活选择教材,但正式课程中所规定的目标和标准却是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否则,便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学。换言之,教师一旦确定了选择内容,便要忠实地执行课程中的质量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也是正式课程的执行者。

(三)领悟课程的教师角色

领悟的课程是指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由于不同教师对正式课程会有各种理解和解释的方式,因此,他们对正式课程“应该是什么”或“实际是什么”的领会并不完全相同,从而领悟的课程直接影响着正式课程的实施情况。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课程的研究范式开始从“课程开发”转向“课程理解”;当前,教师对课程的领会与理解更是成为课程领域的一个流行词汇。

人们之所以要强调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这是由历史上课程改革失败的惨痛经历引起的。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耗资巨大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人们在痛苦地反思中发现,导致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课程被各种专家所控制,而忽视了教师对课程的实际理解和接受,企图跨越教师理解的环节而直接将课程材料由正式课程传递到学生手中,教师只不过是做一个“不染指”的搬运工,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因为它忽略了教师对课程的接受情况,忽略了教师个人课程的生成。“无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对于教师而言都是外在的课程,这种课程只有经由教师的理解和体验才能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课程。”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体验,其目的是为了建构意义。正式课程只是一些文本,是尚待生成的材料,它本身无任何意义可言。教师通过对正式课程的选择、理解、内化、拓展、反思,从而建构出鲜活的教育意义,这其中就有教师自己的人生感悟、价值体验等,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准确地说,却更多是一种意义的作用。“与‘知识’的传授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乎不可教。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以自己的激情唤醒

学生,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实际上,教师从事的是“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学实践。

(四)运作课程的教师角色

运作的课程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真实地发生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它与正式课程、领悟课程并不完全吻合,有时,甚至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皆由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使然。

无论是专家精心编制的正式课程,还是教师计划准备的领悟课程,都无法完全预测课堂的真实情境。“专家们预先安排的课程计划都只是骨架和框架……这些计划和文件都是催化剂,它们无法反映出创生课堂的丰富性。”所以,总的来说,作为计划的课程总是不充分的。而一位优秀的教师并不会固守预先设定的教材和教案,他会根据课堂当时的情形,即席而作,加入临场生成的内容,表现出对课堂情境应有的敏感性。同时,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自然地融人课程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隐形课程、经验课程和生成课程。这些内容大多是原来计划课程里所没有的东西,而由教师现场创造出来,即教师是运作课程的创造者,教师创造课程。

但教师的即兴创作并非没有“章法”,他要将课堂现场的各种因素有序地组织起来。组织的逻辑包括学科逻辑、心理逻辑和社会逻辑。所谓学科逻辑是指按学科发展的内在线索为依据,将课程内容组织起来;心理逻辑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以及可接受程度来组织课程内容;社会逻辑是指社会所关切的各种问题也应被纳入课程内容当中。历史上,曾出现过偏执于某一种逻辑的激烈争论,现在,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将这三种逻辑综合起来考虑。所以,教师在创造课程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做一个协调各种课程因素的组织者。

(五)经验课程的教师角色

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经历、体验和感受的课程。同一位教师授课,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不同的经验。经验的课程是真正被学生内化、个性化的课程,是课程作用的最终结果,它表明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究竟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首先是经验课程的协助者。学生的课程经验是基于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思考、甄别、选择、辨析,直至形成自己新的经验,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来形成新的经验,它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作为协助者,他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经验的结合点,接知如接枝,再形成新的生长点;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课程学习中的同化、顺应过程顺利发生。

其次,教师还是经验课程的促进者。教师既要注意学生已有经验的普遍性,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经验的特殊性,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形成新经验,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在建构经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疏导和解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建构经验时,可能会发生错误的建构——学生理解错了。这时,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其纠正错误,重新理解,以形成新的建构。总的来说,教师虽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形成同样的课程经验,但在教育目标和标准的要求之下,教师还是要促进每个学生的正确建构。总结教师在不同层次的课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见表1)。

二、教师课程角色的特征

我们从课程的五个层次论述了教师角色的内涵,但这只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千万不要把这五个层次当作是课程必须经历的五个阶段或步骤。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在与自己发生关系。叶澜教授曾指出,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复杂的教育问题,已难以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当前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改变思维方式,学会用复杂性思维的方式来认识复杂事物,实现认识上的突破性发展。”为此,本文以复杂性思维为基础,拟提出合理的教师课程角色应具备的特征。

(一)教师课程角色的主体性

复杂性思维是对传统简单化思维的超越与整合,它本身又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复杂系统。复杂性思维特别关注人的主体性,认为对于人这样复杂的生命体,最好不要用简单的控制、命令等方式,要让人有思考的自由,要“恢复和建立反思与知识之间的沟通……在所有的领域和问题中,维护和发展反思”。也就是说,人只有思考,才更像一个人。人只有在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之后,他才能够不遗余力地去思考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挠人”问题。

教师之于课程的角色,如果以复杂性思维观之,首先就是要承认教师的主体性,让教师的思想和思考得到应有的尊重。其实,美国课程论学者康奈利( Connelly,F.M.)很早就说明了如何处理课程中教师与专家的关系:“开发者的力量和主要贡献在于,他与教师一起工作并将其思想转化为一种对教师有用的形式。但是,开发者不能明确了解所有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中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是不能被纳入到课程计划的。所以,真实的课堂情境的特征和需要对于教学来说是首要的、最终的决定因素。显然,教师是课程材料与教学情境之间不可替代的仲裁者。”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专家课程的消费者和接受者,教师可以选择、改变课程,甚至可以将自己的思考、探索、迷惑等融入课程,这些极具个人色彩的内容都将得到“合法”的确认。

承认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性,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份责任。换言之,教师再也不能等待别人为他设计好课程,他只管执行。现在,他却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主动营造一种理想的教育环境,因为,课程本身就是由他创造的。

(二)教师课程角色的依赖性

一个复杂系统在经历了有序(平衡态)到无序(非平衡态)后,会自动形成新的有序,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组织”。自组织现象反映了复杂系统的自主性,但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实际上,它需要时刻依赖外界的环境,从而使系统变成一个开放系统,而封闭的系统是无法产生自组织现象的。法国学者莫兰( Morin,E.)认为:“开放系统是一个能够滋养它的自主性的系统,但这要经过依赖外部环境来实现。”莫兰在此是想表达“自主——依赖”不可分割的关键思想,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合适的张力。如果说教师课程角色的主体性更多是强

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符现象分析_1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符现象分析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符现象分析论文关键词: 教师行为教师角色论文摘要: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笔者分析了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符的现象,认为它的外在原因是教育和社会需要脱节以及教育声望和其实际待遇的反差,内在原因是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形象的理想化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 消除教师行为与其角色不符现象也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强化对教师行为的良性监督机制;重塑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当前社会处在体制转型的时期,人们的观念、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变化尤其令人关注。 教师行为与其所扮演角色相符合是社会所期望的,也是教师应该达到的目标。 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出现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相符合甚至冲突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它会带来什么后果以及怎样尽可能消除这一现象,正是人们所关心也是笔者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符原因分析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符现象的产生有许多原因,根据教育社会学原理,笔者认为主要有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原因。 1 / 9

(一)外在原因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符现象首先源于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被认为是经常出现的现象,而且经常达到严重的程度;其影响之大,波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次[1](P156)。 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传授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不能使学生养成对人生、对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这种教育无疑是脱离社会需要的。 此时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之间出现差距,当差距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直接冲突。 由于教育在产出上的滞后性,使教育与社会需要经常脱节,因此,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一致乃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教师职业声望与其实际待遇的反差也造成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符。 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同其他从事复杂劳动和专业劳动的职业一样,教师职业声望的名次排列在前面,可以说,教师的职业声望较高[1](P235)。 教师的经济收入是影响其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教师的工资增长是较快的,但若扣除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可以认为教师工资增长的幅度并不大。 农村城乡教师的工资常常被挪作他用,拖欠现象经常发生。 以安徽省为例,截止到 XXXX 年 12月 ,累计欠发教师工资 16.7 亿元( 《人民教育》XXXX 年龄的人接受最基础的教育,即教育的全民

浅谈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教师的角色定位 【摘要】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教育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教师角色定位 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要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源自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最具决定作用的资源。所以,要把教育纳入科学的现代发展体系,教师这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就是最关键的突破口。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它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角色也单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只要熟悉教材,教案得当,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通达,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如果再能讲得诙谐风趣和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就是一个好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双向交流可有可无,简言之,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存在。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它渠道获取知识,甚至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多,教师已有的教学思想、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甚至权威地位受到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角色定位: 一、明确教师的双重身份 1.教师自身是传播科学发展观的受众 科学的发展观这样一种理念,既是自下而上的归纳,又是自上而下的演绎。作为受众,教师在接受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时是要面对一些传统理念的挑战的,这些传统的东西通过各种形式灌输到教师的思想意识里,根基是比较牢固的,这也正是禁锢教师的思想、吸纳新事物的主要原因。作为受众,教师要结合教育实践,将科学

教师的角色心理

教师的角色心理 佛山蓓蕾艺术学校先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全,将给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直接影响。为此,我国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普遍的关注。今天,我们以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为基础,探讨教师的心理。从四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展开讨论,以求问题的解决。 意义、定义、特殊性 1、研究教师角色的意义 (1)帮助教师增强角色意识与行为 在实践中证明,教师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和适宜的角色行为是自己完成好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教师才知道自己应尽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负有什么样的责任,自己应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行动。从而主动适应自己的角色。反之则会信心不足,责任心不强,缺乏适宜行为,无法适应自己的角色。因此,教师只有通过研究与认识自己的角色,才能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明确自己的角色适应行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帮助教师妥善处理角色冲突 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非常的复杂多样,因而教师往往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兼有多种不的角色。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一定的角色冲突。而在这些角色冲突中,教师会产生各种紧张感和矛盾的情绪,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从理论上弄清角色冲突的成因,才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去妥善处理在实践中碰到的角色冲突,用积极的方法去消除由角色冲突引起的心理紧张与矛盾情绪,实现良性循环。 (3)帮助教师有效的实现角色期望[1] 社会心理学角色理论的研究表明,社会中的他人对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定的期望,而每一个角色个体同时也对自我有一定的期望。教师想要实现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望”以及实现自我的“角色期望”,都应从理论上认识与了解角色期望形成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创造条件,去实现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和实现学生对自己的角色 期望。 2、角色的含义 “角色”一词原意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后来由乔治米德首先运用“角色”这一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扮及行为,而逐渐形成关于解释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现代角色理论。角色一词在这里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是社会地位或社会期望与个体的能力相统一的产物,作为“与某一位置有关的期待行为”,[2]角色

教师职业角色

浅谈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教师的角色 1、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的职业特征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他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己任,这是这一职业有别于其它职业的重要标志。 2、学生的榜样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就是要以身立教,以人格影响人格,向学生展示合乎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行为模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社会的代表”、“伦理的化身”。教师肩负传递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使命,其榜样作用能激起学生强烈的认同和模仿的愿望。教师作为学生榜样角色,对其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很高,也就是必须具备相当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基础,堪称学生的榜样。因而他不仅仅是对思想、品德规范的认识,而是要把这些思想品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个性特征,成为自己人格的组成部分,以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表率。 3、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教师还应充当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维护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有了这种习惯,当教师不在时,学生也能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4、班集体的领导者 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良好班集体的形成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技巧,积极地加以引导。 5、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这些障碍、问题若不消除,轻者影响学生的学习或生活,严重者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教师一般来说阅历丰富、知识广博、了解学生,能理解学生的焦虑和挫折,能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安心地学习,愉快地学习。 6、父母的代理人 在儿童心目中,学校里的教师是父母的化身,他们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教师,并且期望教师也象父母那样爱护和理解自己。实践证明,在学校教育中,大凡有成效的教师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学生父母代理人的角色。 二、教师的素养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塑造青少年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素养。因为,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劳动效率和效果。 (一)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1、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必须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专业知识要精通。 (1)教师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好功课的前提。(2)教师要了解所任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它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只有掌握比教学内容更深更广的知识,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深入浅出的讲解教材,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而且要不断学习,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常教常新,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2、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一个教师的素质不仅在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深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各种教学艺术和宽广的知识面的运用是一个成功教师不可缺少的素养。 3、教师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二)教师的能力素养

浅谈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浅谈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成为教育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来阐述教师角色观,取得了比较丰富的认识。例如,基于“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研究认为,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和成人学习者;也有研究者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因材施教者。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几种教师角色的认识。 关键词:教师角色;认识 一、概念界定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教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待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的角色,二是教师的期望角色。① “教师角色,指教师勤学习,善劳动,诲人不倦,和颜悦色,师生无间;教学大方,语言简练;公正直爽,慎思明辨;宽厚、慈祥、幽默、坚强。”② “教师角色指,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地位,以教师为职业的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品德行为的指导者;不仅是学知识的导师,而且是做人的榜样。”③ 这三种概念,分别从不同层次上对教师角色进行了界定。第一种概念,强调教师角色是一种期望中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分了类;第二种概念则注重身为教师,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第三种概念则认为教师角色是关于教师如何教书育人的一种社会期望。 ①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43. ②张焕庭.教育辞典[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53. ③张念宏.教育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547.

新形势下教师的角色意识与师德修养

新形势下教师的角色意识与师德修养 论文关键词:教师角色意识师德修养以身立教师爱 论文摘要: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教师的道德水平在整个育人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有德之人、做对社会有利之事。本文从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师德建设两方面,分析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师者”的职责和角色意识多样性,即教育者是研究者、传道授业者、管理者、朋友和心理医生等角色,分析了角色意识的作用、师德建设对现实的意义,分析了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对教育目标实现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认为,为了成功履行教师的应有角色,目前需要完善教师的师德修养。 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历代圣贤都崇尚德治。而学校在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教师的道德水平在整个育人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师如何以德育人?其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教师教学生学做人,首先自身得会做人,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怎样才能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角色意识,同时要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两者在完成教育使命方面互为补充。 1教师的角色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知识的更新和转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一个国家、地区、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愈来愈依赖于科技知识、依赖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学校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和主干。教师只有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而职责意识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是不可分割的。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充当多种角色。在家你可能是子女、父母、夫妻;在单位你可能是职工、领导或下属。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职业角色更为丰富和多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对教育内容的贯彻、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角色意识是角色素质的前提,而大学教师的角色威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科学地组织知识,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各种知识组织起来,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角色意识体现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 1.1研究者角色 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人民教师是知识界的精英,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培养下一代的知识才能,必须终身勤奋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必须追踪当代科学与学术的发展,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改造老专业,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还必须研究学生、研究社会、研究时代,以便增强自己对主体意识的自觉追求,增强教育实践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以便更好地承担起传道授业的重任。 1.2传道授业者角色 唐代大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韩愈在《师说》中就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点明了“师者”的职责与作用。“授业”是指把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巧妙传递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理论的基础;“传道”是指教人做人,传给学生“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等等。人民教师就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使学生真正感觉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以德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教师应该传授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学习技巧,养成自学的习惯。另外,未来社会的劳动分工将更加细致,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更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途径日

[现象学,教育学,视野]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探析

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探析 当前的学校教育似乎已越来越偏离教育的本质。教育本应该是一件非常神圣庄严的事情,如今却似乎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大多数教育理论似乎总是以成人的视角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生活的世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忽视了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真正可以促进其发展的东西。 现象学教育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视角,它不再像过去那样探究教育学普遍的规律,而是回到教育的起点,回归教育中最本真的问题,它更加注重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为我们破解当前学校教育的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本文拟从现象学教育学的理论出发,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作初步探讨。 一、现象学教育学的基本理念观点 现象学是20 世纪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创立的。但真正的现象学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40~70年代。马克斯梅南教授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书《儿童的秘密》《生活体验研究》等对理解和研究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强调教育理论必须注意时代的教育实践,关注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回到事实本身、交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等现象学概念理论和实践有着特殊的意义。 现象学教育学关注生活世界的直接经验,认为现象的经验,所以现象学研究经验经验来自于生活世界,所以你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教育的任务是根植于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学生对成长、经验的获得。学生需要完成的是其自身对于生活以及社会的真实理解和感受,以生活为中心,理解生活,把握生活。 现象学教育学领域的知识是参与主体的个人生活经历及其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孩子、文本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提出,教育学包括与孩子或学生相处时的区别善、恶的方式,教师的教育学方式和倾向对学生来说有着某种特定的个人意义。他认为了解儿童的学习就是要理解儿童的经历、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儿童的生活体验。同时,教师应该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具有教学机智。他还指出,儿童需要被认可,认可在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每个儿童都希望自己得到认可,他们通过别人的认可来了解自己。范梅南将教育学的定义为: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祖母与孙子女在一起的某种际遇,即一个成人和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之间的实际活动的关系。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与孩子说话的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之中。范梅南说:教育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李树英认为,现象学教育学有以下特点:①关注课堂的显性情况,更关注其隐性情况。②关注课堂里面的情况,更关注课堂之外学生的生活世界。③关注教孩子学习知识,更关注孩子学会生存。④关注教师的教育机智。⑤关注现象学的理论,更关注现象学方法在教育中的实践。 现象学教育学认为,教育学实际上是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学生成长相关的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现象学教育学,作为一种新的思考教育学的方式,更加注重儿

第二章-教师角色与职业特点教学教材

第二章教师角色与职业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教师角色第二节教师的职业特点 学习目标 掌握角色和教师角色的含义;了解历史上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能分析现实中的教师角色隐喻;把握在教育发展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能用相关的知识分析教师的工作。 第一节教师角色 一、角色 (一)角色的内涵 原属戏剧用语 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使用了这一概念,社会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学理论中,指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与行为。 角色就是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 角色一是社会对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二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三是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凯利 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而规定的个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二)角色期望与角色规范 角色期望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不仅规定了各种角色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了角色的行为方式。 角色规范是指群体中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对角色期望的提炼而形成的,并在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三)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 角色冲突是指人在同时进行相互矛盾的角色扮演时所引起的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现象。角色冲突通常来说有两种形式:角色间的冲突与角色内的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又有两种表现:一是个体所承担的几个不同的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了履行不同角色行为的要求,可能使他难以胜任并在时间与精力上出现紧张感,这被称之为“角色紧张”;二是两个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了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 角色内的冲突也有两种表现:一是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有相互矛盾的期待或要求,二是个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理解。 (四)角色学习与角色训练 角色学习是指个人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角色的权利和义务、角色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扮演该角色所需要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一是在特定的社会规范下进行学习,主要学习扮演该角色的责任和权利;二是在与他人的交互活动中的学习,主要是学习和模仿角色的态度和角色的情绪反应。 角色训练是指培养一个人具备那些按照角色期望来行动的能力的过程。 (五)角色行为与角色扮演 角色行为——个体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它是角色期待在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模式上的表现。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所处情境,遵循角色期待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角色行为。角色扮演恰当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的认知是否准确,对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得当;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角色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

教师角色解读

教师四个角色的解读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同时引起了教育方面的转变,这包括教育资源逐渐丰富,教学方式等的现代化,这些改边带来的是教师角色的 转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角色的定位,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 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方式改变。因此从教师角色转变的这一话题,还有充分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教师角色定位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教师角色定义 在瑞典教育学家胡森主编的简明教育百科全书中,对教师角色所代表的涵义作了三种解释:(1)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2)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3)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1]在我们狭义的理解范围内,教师角色指教师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课堂讨论的教师角色指实际角色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角色的定义主要从教师实际的行为来讲的。 在上节课上,同学提出将教师角色划分为: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关于角色的划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这四种划分有其合理性,接下来我将从这四个方面阐述。 二、社会转变带来的教师角色转型 (一)传统教师角色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传统的教学中心 “教师、书本、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是单纯的传递与接受,教师教授知识 与技能,帮助学生解答疑惑。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把角色演绎的很好,但是这种教 学模式有着严重的不足,在社会条件不发达的过去甚至现在偏远的地方,教师仍然 是以这种模式授课,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作为社会个人,不 可能了解世界的各种知识,也会存在知识的盲点,这也会影响教学。在信息化发展 的今天,我们必须以开放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教育,教师也应提升自己的观念,积极 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开创新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时代的教师角色 随着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发展,我们步入信息化时代。在一般的城市教学领域,已经或者即将实现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所以教师的角色将会有单纯的传递着向多元 化方向发展。 1.教师角色----观察者 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角色主要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有思想,有责任的教育者,必须尽量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在中国小班教学 是很少的,从最普通、大众的角度来看,中国式课堂是“一对多”的,及时关注 每一位学生是对教师的挑战,但有深度的教育者会细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点 点滴滴,进而加以“个性化”指导,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的发展,教师教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了学生的“学”。 教师观察学生,是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渠道,也是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基础,只有在教师细心观察下,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引导,学

批判理论视域的教师角色探析

批判理论视域的教师角色探析 摘要:批判理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和否定的传统,批判理论家们认为当今的西方教育应该在促进社会变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有着多方位的角色定位,是教育变革不可替代的力量。 关键词:批判理论;教师;变革 批判理论起源于西方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派别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尔库塞在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中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所谓单向度的社会是指无对立面或否定面的社会。这就是说,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的同化和整合能力的系统,它使一切对立面和否定因素都消解了,社会失去了否定面,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人也失去了个人的生活,被社会机械化。”[1]一旦人被赋予了单向度的属性,就自然而然地屈从于统治阶级,沉溺于现有的生活,失去了发现不合理并质疑反抗的能力。这种逆来顺受的人格,是从受教育时期就开始形成的。批判理论家们认为教育在西方社会已沦为资产阶级再生产和统治人民的工具。教育的功能就是使用渗透着资产阶级价值理念的教材,并按照符合资产阶级统治需求设计好的课程

不断训练出未来的劳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传播者和执行者,是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那么在批判理论视域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1.教师应成为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不仅仅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承者,更是反思者和实践者。历史上每一次思想文化大发展,无一不是由知识分子发起的。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两个极其繁荣的时期,一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二是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文学泰斗大师基本都诞生于这一时期。无论古今,这些大师们大都为人师,并且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春秋战国时的孔子、孟子、韩非子,有自成一派的学说体系,是为天下师,促使四海之内以中国为文明礼仪之邦。民国时期的梁漱溟、蔡元培先生,提倡教育为国家富强之根基,为国人引导出一股新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可见,具有批判精神的教师,本身就能敏锐地发现社会发展的弊端。而正是这些人师,不断引导社会的变革和革新。 2.教师应鼓励学生勇敢质疑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评价标准也单一地以量化考核为依据,造成了死记硬背和标准答案成为了教育的主旋律。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学生迅速退化成程序化知识的容器,老师说的话就是对的,课本上写的就是权威的思想的现象弥漫在教育界中。台湾作家林清玄与小读者互动,林

论教师的职业角色

论教师的职业角色 ——12190130 刘灵超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但是教师的出现却要迟到多。教师职业是与学校共始终的一种职业。我国很早就有老师这一职业。老师的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的官员。“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中提到的:“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职业角色也从当初最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一步一步的丰富充实了起来。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以下几种职业角色的素质。 (一)知识的传授者。 俗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提到教师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有丰富的知识。我相信绝大数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知识的熏陶。教师自己应当是一个知识宝库,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教科书。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教师扮演着信息源的角色。这是教师职业角色中最具核心和基础性的角色,也是教师职业得以产生发展并延续到今天的根本原因。作为教师要有扎实的师范技能,能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将需要传授的知识整理成能够被绝大多数学生接受的要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能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内及课外知识。 (二)学生的管理者。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是一个接受社会委托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有其自身的规范与制度。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正常秩序必须依靠规则来约束。教师必须能够组织学生制定校规或者班规,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过程。在规则确定下来后,教师很多时候要扮演管理者的身份,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进行正确适当的惩罚,对于学生的亮点也要能够进行适当的奖励。比如:教学目的的确定、课堂教学管理、班集体建设、班集体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日常管理等。 (三)人生的指向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管理学生的同时更多的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未知的领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增强服务意识以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增强服务意识以促进教师角色转 换 增强服务意识以促进教师教学 什么叫服务?服务意识是指工作人员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为与自身工作有关的对象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比如我们到派出所办事儿,就希望民警有热情的态度;我们到某个维修中心,就希望那里的售后服务能尽善尽美;我们到商场购物,就希望导购员体贴周到的服务……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服务意识很重要,而且是所有的单位:公共事业也好,私企也罢,都必须有服务意识,那么才能让自己投身于从事的工作,勇于负

责,尽心尽力把事情办好!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服务,它要为学习者服务。这是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的本质。这就需要教育者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以人性化的方式去把握、体现出教育服务的公平性。教师要树立新理念,并用新的理念指导教育实践,将其变成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探索、完善,从而实现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化。有了服务意识,你就会真心实意地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

学生的美好未来打好底色,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是教师崇高的职责。从另一个角度讲,具有服务意识才会更加关注和深入地研究服务对象,探索其发展成长的规律,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多重需求,达到教育不断追求完善的目的,为教育的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动力。那么教师作为教育服务的直接服务者,在从教行为中如何增强服务意识呢?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责任感促服务意识地提高。 教书育人是一门崇高的职业,更是一份神圣的使命。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智慧的启迪者,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道德的示范者。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为基础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包全杰教师鞠躬尽瘁,最后倒在了三尺讲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当了36年班主任的孙维刚老师,先后做了7个大手术,癌症也没能让他离开心爱的教学岗位;还有奉行“傻瓜种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的杨瑞清,以及千千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师角色转变探析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师角色转变探析 ■豳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0期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师角色转变探析 .冯琳杨晏 [摘妻】随着以信息技术,全球化,知识经济为表征的新世纪的到来,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大众化,非技术化, 国际化,高科技化的新特点,教师在发展中承受着角色转化的压力.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教师角色转化的几个方面.并提出 帮助教师转化角色的策略.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教育;教师角色 起源于工业发展初期的职业教 育,发展历程已超过200余年.形成了 较为稳定的教育体系,技术能力成为 职业教育的核心.自20世纪后半叶开 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全球化 经济浪潮的到来,职业教育不断改革. 教师角色需要改变,.以适应日新月异 的时代发展. 一 ,新形势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的特点 1.大众化相对于精英教育阶 段,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的数量和招 生人数不断增加,高等教育步入快速 发展时期.我国已初步实现了高等教 育的大众化.大众化对高等职业教育

的影响主要有学生之间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巨大差异;学生整体学习状况和学风的下降;学生来源特别是社会学员在大学中的不断增加.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一直在稳定的精英教育体制下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2.非技术化随着激烈高考竞争 的结束,很多职业教育学生在入学后学习热情锐减.由于网络的普及,很多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所带来的逃学, 校园暴力,不良行为等被称为教育荒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职业学校必须给它的全体学生普遍而深入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满足受教育者寻求生计的需要的同时,学会做人善做人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非技术化也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 3.国际化随着地球村,全球化 等概念的逐步深入,教育国际化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职业教育由于国际认同标准差异不大,基础的理论与技能基本一致,因而,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主流.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广的9000质量认证开始在职业院校逐渐推行,我国目前已有l0 余所高校通过了认证,职业专业,职 业课程认证的全球化正处于上升趋

【精品论文】:浅谈教师角色

论 文 样 本 姓名: 仅供参考,内容可修改

浅谈教师角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小学课程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要完成这样的课程功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又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要、生存方式、个体文化、生活态度等,还要充分发挥汉语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要完成这样的课程功能,我们必须指导学习主体进行足够的言语实践,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内化为语言能力。 如上教学理念启示我们,语文老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者、主宰者、评判者和执行者。所以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该如何转换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觉得教师角色的转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由系统知识与基本能力的灌输者、讲解者、训练者而成为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我今年45岁了,长期以来,我已习惯于依据教参或其他材料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进行条分缕析地讲解,似乎通过呕心沥血的讲解就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灌溉和哺育。然而,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一讲一听,能收到好的效果吗?答案是一定的,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学生主体言语实践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就已经尝试过这种教训。在今年教学《我的“长生果”》这课时,文中有这么两段:

浅谈在角色游戏中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

浅谈在角色游戏中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指南》指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为典型的游戏,在幼儿游戏中占着中心地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人们常说游戏是观察儿童心灵的窗户。可见观察是游戏的核心。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可以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为游戏指导提供依据。因此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的活动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还应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记录者和解读者。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没能很好地把握观察的内容与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观察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乏。 1、观察者的角色意识较弱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作为观察者角色意识淡薄,观察的敏感度不够。如:游戏中常会看到老师忙碌地穿插于幼儿的游戏中,较多地介入幼儿的游戏,象一个指挥者不停地发号施令;有的教师将观察仅限于幼儿安全的防卫,着眼于不出事故,至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情绪体验、语言、思维发展水平却关注较少。这种观察只观不思缺乏质量,不能及时了解幼儿和调整幼儿的活动。以上现象因何产生?它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呢?我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活动中缺乏观察者角色意识。 2.、观察者缺乏目的性 教师在角色游戏观察中缺乏目的性,主要表现为停留在随意性观察水平上,不是带着问题去观察,不知道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观察什么。这是由于教师在游戏前没有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缺乏明确的观察目的和有效的观察策略,由此造成教师的指导显得比较茫然,不知所措,而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不能完整和清晰地关注观察对象,难以透过现象去分析、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造成观察的效果不佳。 3、观察者技能的缺乏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观察记录比较单一,从而影响了观察的实效性。 根据以上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有必要对教师在科学的观察方法、适宜的观察内容和观察的具体策略方面有所思考,从而提高教师观察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将着眼于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观察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幼儿的发展。

浅谈教师角色之“引导者”

浅谈教师角色之“引导者” 【摘要】要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为此,教注重于引导,致力于指导;导着眼于学,服务于提高,真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把“学会”转化为“会学”。 【关键词】引导者;发现;探索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要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也就是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里我想针对目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提出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要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是这一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主导着这一活动的全过程,担负着带领全班学生去达成教学目标的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为此,教注重于引导,致力于指导;导着眼于学,服务于提高,真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把“学会”转化为“会学”,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一、注重引导 引导不仅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简单提问,更重要的是要引而得法。 (一)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更加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上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这一内容时,我用动画片《西游记》来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方向 用动画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非图一时之乐,更主要的是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服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教师在播放动画片前先提出要求:“观察动画片中人物的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有目标的去观察,搜集信息,为解决后面的学习目标奠定基础。 (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由于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而学会思考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例如:在上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用1、2、3、4、5、6个圆片分别摆出了2、3、4、5、6、7个100以内不同的数,学生已经初步获得这些数的排列规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用圆片摆数的规律:“同学们,用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哪些角色意识

浅谈创新模式下的教师角色 潘桂娟 我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典型的传统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这些传统的认识让教师角色定位于传授科学知识的道具、载体上。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教师这一角色又有了新的变化,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内容和意义。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应担当哪些角色呢?下面我就创新模式下教师的角色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自己的思想,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不敢提出异议,因为老师是权威。在新课程下,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我们要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方式,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应该是师生的互动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训练的场所,应该是引导学生的场所,教师的引导是让学生活动,是帮学生解难,是促进学生思考,是教给学生方法。同时,教师的这一角色转换,又对教师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将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就像是警察,对学生实施严格的控制,使师生关系过于严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是挑剔多,鼓励少。而在新课改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爱好等,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另外,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一道去寻求真理,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要参与到学生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管理者和领路人

教师角色研究(隐喻)

教师角色研究 台湾学者林生传认为,教师至少扮演5种角色:1、传递者的角色;2、授业者的角色;3、选择者的角色;4、辅导者的角色;5、协商统合者的角色 美国学者格兰布斯认为,教师扮演两大角色:(一)学习指导者;(二)文化传播者。 学习指导者细分为1、学生成绩的评判者;2、知识与技能的择定者;3、纪律维持者;4、儿童的保护人;5、道德气氛的创造者;6、教育机构的成员;7、学校教育传统的支持者。 文化传播者细分为1、中产阶级文化的恪守者;2、青年人的楷模;3、理想主义者;4、思想界的先锋;5、有文化教养的人;6、社区事务参与者;7、社区中的陌生人;8、教育机构中的路人;9、社会的公仆。 华东师大黄书光教授认为,现代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即1、从主流价值观的灌输者(道德的象征)转变为主流价值观的推介者;2、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3、从学生的监护人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此外,教师还应成为研究者。 (以上皆引自黄书光等著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美国学者雷道和华顿保研究认为,一个教师兼有10种不同的角色:1、社会的代表;2、知识的源泉;3、裁判员或法官;4、辅导者;5、学生行为优劣的观察者;6、认同的对象;7、父母的替身;8、团体的领导者;9、朋友;10、情感发泄的对象。

有的学者认为,教师的角色为: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3、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4、学习者和学者;5、人际关系的艺术家;6、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等。 国外有的学者曾根据教师的情感因素,将其作用从消极到积极分为:消极的作用:(1)替罪羊;(2)侦探和纪律的执行者。 权威者的作用:(1)家长的代理人;(2)知识的传授者;(3)模范的公民。支持的作用:(1)治疗学家;(2)朋友与知己。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教师扮演的角色是: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 (以上皆引自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2—124页) 一位研究者对教师角色的隐喻分析: 1、“教师是蜡烛”。肯定:奉献与给予。不足:(1)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2)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2、“教师是园丁”。肯定:(1)田园式的宽松环境;(2)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3)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4)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足:(1)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乏的不可修复性(季节与时令);(2)存在着淘汰制(间苗);(3)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