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考试复习资料

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考试复习资料
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考试复习资料

杨氏模量:当外力不大应变在某一区间之内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遵从胡克定律。该区间称为线性弹性形变区。这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杨氏模量,以符号E表示。

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与纵向应变的比值称为泊松比,以符号表示。

视速度:沿任一观测方向测得的速度值,并不是地震波传播的真实速度值,而是沿观测方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波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这种速度称之为视速度。

潜射波:如果表层是速度随深度增加的变速层,下部是水平均匀地层,这时产生的折射波称为潜射波。

静校正:为了消除实际地形起伏及各个激发点深度不同的影响,对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

大地低通滤波器效应: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距离(或深度)的增加,高频成分会很快地损失,而且波的振幅按指数规律衰减,称为大地低通滤器效应。

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意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子波源,这个新波源也继续传播,在一段时间之后,新的波前面即为所有子波源波前面的包络。

同相轴:通常将相同相位点的连线形成的图形叫同相轴。

正演:就是已知地质体的形状、产状和剩余密度等,通过理论计算来求得异常的分布和规律。

反演:则是已知异常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求场源的赋存状态(如产状、形状和剩余密度等)。

稳定电流场:强弱和分布不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为恒定电场,也称为稳定电流场。交变电流场:强弱和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为交变电场,与其伴随的是电磁波。

固体潮:固体地球随天体运动引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周期形变的现象。

抽道集:为了进行叠加和计算速度谱方便,先把每一个共深度点的所有道集抽出的过程。

纵向电导:当电流平行岩柱体底面流过时,所测得的电导值,称为纵向电导,用符号S 来表示,单位为1/。

均方根速度:是对于水平层状介质的共反射点时距关系,可用双曲线的时距曲线公式

近似地代替。由于速度大的分层对均方根速度影响大些(或者说“权”大些),所以均方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

地磁要素:磁场强度T﹑X北向分量﹑Y东向分量﹑Z垂直分量﹑磁偏角D:T与正北方向

的夹角﹑磁倾角I:T与水平面的倾角、水平强度H:T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这些量可以确定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所以称“地磁要素”。

一、产生的重力异常应具备的条件:

1. 地质体与围岩之间要有一定的密度差异;

2 .密度不均匀的异常体还必须沿水平方向有密度变化; 3.待探测的密度不均匀体要具有一定的规模;

4. 探测的异常体不能埋藏过深;

5. 要能将异常从干扰中分离出来,干扰要轻。

二、剖面法适合解决的问题:

探测产状陡立的高、低阻体,如划分不同岩性的接触带、追索断层及构造破碎带等。对称四级:探测基岩的起伏、构造破碎带及高阻岩脉等。

中间梯度:寻找陡倾的高阻体,如石英、伟晶岩脉等。联合剖面:寻找接触带、直立的低阻体、良导体等地质体

三、常规电法与高密度电法的区别: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带来的误差;(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

测量,获得较丰富的地电地质信息;(3)数据的采集实现了自动化,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的误差和错误;(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

四、充电法的工作步骤:

对钻井、坑道等人工揭露或天然露头的良导体上接一供电电极(A),另一供电电极(B)置于离充电体很远的地方(称为无穷远极),对充电体进行充电。进而查明充电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及延伸。在充电体表面附近,电位面的形状与充电体的形状一致。远离充电体,等位面趋于圆形。电位V为对称曲线;电位梯度ΔV /ΔX为反对称曲线,即在充电体顶部中心,电位梯度为零,其正、负极值对应于充电体边缘部分。

五、地磁场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磁场 = 基本磁场 + 变化磁场 + 磁异常

基本磁场:中心偶极子磁场和大陆磁场组成,来源地球内部,占地磁场主要部分(98%以上)。变化磁场:主要指短期变化磁场,来源地球外部,占地磁场1%以下。磁异常:主要指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六、激发极化:

在开始供电的瞬间,只观测到不随时间变化的一次场电位差,随着供电时间的增长,激发极化电场(即二次场)电位差,先是迅速增大,然后变慢,经过2~3分钟后逐渐达到饱和。这是因为在充电过程中,极化体与围岩溶液间的超电压是随充电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形的。显然,在供电过程中,二次场叠加在一次场上,我们把它称为总场或极化场,总场电位差,用来表示。当断去供电电流后,U一次场立即消失、二次场电位差开始衰减很快,然后逐渐变慢,数分钟后衰减到零。

七、视速度与视速度定理:

视速度:沿任一观测方向测得的速度值,并不是地震波传播的真实速度值,而是沿观测方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波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这种速度称之为视速度

视速度与真速度之间满足如下关系:视速度定理:式中为波射线与地面法线之间的夹角(入射角),e为波前与地面法线之间的夹角(出射角)。上式表示了视速度和真速度之间的关系,称为视速度定理。

时距曲线:震源到接收点的距离与地震波走时之间的关系曲线为时距曲线

磁场强度的单位:特斯拉(T);十亿分之一特斯拉为1纳特(nT), CGSM单位制中习惯称之为伽马,

eVVVcos/sin/

-

重力异常:在重力学中,由地下岩矿石目睹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

重力g的单位:1伽=103毫伽(mgal)=106微伽(gal) 1m/s2=106g.u. 1gal= 104 g.u. 布格

重力异常:是经过纬度、高度、中间层以及地形改正后获得的异常。

反射和透射:当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分界面时,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反射和透射!

反射和折射定律:在同一个界面上的入射波反射波以及透射波都具有相同的射线常数,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透射角的大小则决定于介质W2的波速V2,这一关系式称为斯奈尔定律,也称为反射和折射定律。

折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波速不同的介质分界面,且其界面以下的速度 V2 大于界面以上的速度V1 时,根据斯奈尔定律,则波的透射角必大于其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加而加大,当入射角增大至某一角度 i 时,将会使透射角,于是透射波将沿着界面滑行,产生了类似于光学中的全反射现象。将这种特殊的透射波通常称为滑行波。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在上覆介质中将产生新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折射波。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1)岩石的密度(2)孔隙度(3)压力和温度(4)埋藏深度和地质年代(5)其它因素,包括地质构造运动,岩层的风化侵蚀等

第二章浅层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现场采集中,为了压制干扰波和确保对有效波进行追踪,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排列及各排列的位置都应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这种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间的位置关系,称之为观测系统。

时距曲线:震源到接收点的距离与地震波走时之间的关系曲线为时距曲线

浅层折射波法:是一种使用相对较早且较成熟的方法;可用来探测覆盖层厚度、基岩面起伏、断层及古河道;弱点:分辨率较低、测线较长;观测系统的类型:

折射波法观测系统(1)测线类型(2)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3)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反射波法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侧系统:是根据水平叠加技术的要求而设计的

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使用最多的是宽角范围观测系统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宽角范围观测系统是将接收点布置在临界点附近的范围进行观测,因为在此范围内反射波的能量比较强,且可避开声波和面波的干扰,尤其对弱反射界面其优越性更加明显。时间剖面:由于通过水平叠加或偏移等处理所得出的地震剖面,其纵坐标是以时间来表示的,所以称之为时间剖面。

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断层的识别

第五章电阻率法的基础知识

电阻率:是表征物质导电性的基本参数,某种物质的电阻率实际上就是当电流垂直通过由该物质所组成的边长为1m的立方体时而呈现的电阻。

影响电阻率的因素:(1)岩土介质自身的组份;(2)结构、构造,孔隙度及含水性;(3)岩石中水溶液的电阻将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横向电阻:假设在层状介质中取底面积为1平方米、厚度为h 的六面岩柱体,则当电流垂直岩柱体底面流过时,所测得的电阻称为横向电阻,用符号T表示,单位为欧姆()。

第六章电剖面法

电剖面法的基本特点:

(1)采用固定的电极距,电极装置沿剖面同步移动;(2)观测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沿剖面的变化;(3)研究地电断面横向电性的变化。

电剖面法常用的电极排列法:(a)联合剖面法;(b)对称四极法;(c)复合对称四极法;(d)中间梯度法;(e)偶极剖面法。

电剖面法主要的电极装置:三极装置;对称四极装置等角域地形所引起的纯地形异常具有如下特点: A,地形异常发生在角域顶点附近;

B,在山脊地形上出现低阻反交点,在山谷地形上出现高阻正交点; C,在坡面上,地形异常主要表现在与的分离,即出现歧离带。

中梯法的特点及应用:一线布极、多线测量,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中梯法主要用来寻找陡倾高阻体。

第七章电测深法

电测深法:是指研究指定地点的岩层电阻率随深度变化的方法。

一般认为电测深法有利于解决:具有电性差异,但产状近于水平的地质问题。地电断面的概念:一维地电断面;二维地电断面;三维地电断面

电测深法资料解释的图件:电测深曲线类型图;等视电阻率断面图;视电阻率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纵向电导S图。

第八章其它电探方法

充电法的基本原理:充电法是利用地质对象与围岩间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并且要求这种差异足够大,通过研究充电电场的分布来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类电法勘探方法。

充电法可以用来解决以下几方面的地质问题:

(1)确定已揭露(或出露)矿体隐伏部分的形状、产状、规模、平面分布、位置及深度; (2)确定己知相邻矿体之间的连接关系; (3)在已知矿附近找盲矿体;

(4)利用单井测定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 (5)研究滑坡及追踪地下金属管线等。

充电法的应用条件是:

(1)被研究的对象(充电体)至少已有一处被揭露或出露,以便设置充电点; (2)充电体相对围岩应是良导电体;

(3)充电体规模越大,埋藏越浅,应用充电法的效果越理想。充电法的最大研究深度一

般仅为充电体延伸长度之半。

自然电场法的应用实例:(1)确定地表水跟河水、地表水跟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2)确定水库及河床堤坝的渗漏点;(3)确定区域地下水的流向

激发极化法:又称激电法,它是以岩(矿)石在人工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和电化学效应(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激发极化法特点:

1. 不受地形和局部导电不均影响;

2. 对浸染状金属矿有明显的勘查效果;

3. 可解决某些矿异常与非矿异常的区分。

4. 石墨异常是强干扰。

5.要求观测精度高,受电磁偶合干扰大。

激发极化法测定的参数:(1)视极化率(2)视频散率(3)衰减度

第十一章重磁勘探

重力异常:在重力学中,由地下岩矿石目睹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重力g的单位:1伽=103毫伽(mgal)=106微伽( gal) 1m/s2=106g.u. 1gal= 104 g.u.

布格重力异常:是经过纬度、高度、中间层以及地形改正后获得的异常。重力异常的改正:纬度改正

纬度改正的目的是消除测点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影响。地形改正

地形改正的目的就是消除测点周围地形起伏对观测点重力值的影响。

中间层改正

中间层改正的目的:消除这一物质层对测点重力值的影响。

高度改正

高度改正的目的就是消除测点重力值随高度变化的影响。

重力异常图:1.重力异常等值线平面2.重力异常剖面3.重力异常剖面平面图定性解释:是根据重力图并与地质资料对比﹐初步查明重力异常性质和获得有关异常源的信息。

定量解释:是根据异常特征计算出地质体的体积、埋深、产状等要素。地磁要素:X,Y,Z,H,T,D,I 各量统称为地磁要素磁场强度的单位:特斯拉(T);

十亿分之一特斯拉为1纳特(nT),

CGSM单位制中习惯称之为伽马,

T10nT1-9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2、环境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 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 ?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 ?废物消纳功能 ?生态审美功能 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 ?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

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 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 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 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 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 5、环境问题的定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 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法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研究环 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一,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

环保法期末考试试卷

共5页,第1页 试卷代号:SZ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专接本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教师:李军 试卷使用班级:10.11法律 答题时间:120分钟 考核方式:闭卷 得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 ) ①《我们共同的未来》 ②《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③《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④《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2.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行为 ( ) ①实行审批制度 ②予以禁止 ③征收一定的费用 ④进行监视 3.下列不属于第一类环境问题的是 ( ) ①地震 ②雷电起火 ③火山爆发 ④乱开矿山引起山崩 4.我国环境资源法的适地范围根本不包括( ) ①我国的领陆、领水、领空、底土 ②我国的领陆、领水、领空、底土的延伸意义上的领域 ③外层空间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以外的海域 5.环境法以自然资源法或自然保护立法为主是我国下列哪个时期的环境法的特征( ) ①建国初期 ②创业时期 ③经济转型时期 ④现阶段 6.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尚未明确规定的基本制度有( ) 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②排污收费制度 ③许可证制度 ④限期治理制度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 系部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基础工程试题1

《基础工程》试卷A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 一般认为:埋深不超过(C)m的称为浅基础。 A、4 B、6 C、5 D、3 2. 对采用筏基和箱基的高层建筑实测结果表明,与简化法的计算值相比,上部结构的实测内力一般( A )计算值。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小于等于 3. 高层建筑筏基的砼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多层建筑墙《大于10米小于24米》下筏基可采用( C)。 A.C30,C15 B.C25,C20 C.C30,C20 D.C40,C25 4. 单桩静载荷试验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前提下,对于砂类土不应少于( C )天。 A.15 B.7 C.10 D.14 5. 《铁桥地基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钻孔灌注桩的摩擦桩中心间距不得小于(B )倍成孔直径。 A.2 B.2.5 C.3 D.1.5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包含(ABC) A.选址勘察 B.初勘 C.祥勘 D.普勘 2、地基基础常规设计满足下列条件时可认为是可行的(ABD) A.沉降较小 B.沉降均匀 C.基础挠度大 D.基础刚度大 3、防止不均匀沉降损害的建筑措施(ABCDE) A.设计楼型简单 B.合理布置墙体C.设置沉降缝 D.调整设计标高E·相邻基础的 间隔距离 4、有关文克尔地基模型下面表述正确的是(ABC) A.地基表面某点的沉降与其他点处的压力无关 B.对柔性基础其基底反力呈非线性变化 C.对刚性基础其基底反力呈线性变化 D.对柔性基础其基底反力呈线性变化 5、箱形基础的特点( ABCD ) A.刚度大 B.稳定性好 C.降低沉降 D.充分利用空间

工程与环境物探-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绝版

不一、填空题 1. 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土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电性、磁性、放射性及导热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局部变化,这种变化称为_____地球物理变化______。 2. 按照介质的物理性质分类,物探方法可以分为__纵波___、_磁场____、__电磁___、_振动____、__放射____、__地热___大类。 3. 工程物探的特点主要要求探查目标对象_____、埋藏____、分辨率_高___。 4.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 电学性质 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这些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从而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5. 电法勘探按照场源分为_天然_____和___人工_____,按电流性质分为___直流____和____交流_____。 6. 影响岩石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有:_矿物结构______、___空隙排列_____、__含水性______、_温度______。 7.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集 剖面法 和 测探法 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测量方法,它具有一次布极即可进行多装置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求取比值参数而能突出异常信息的特点。 8. 视电阻率计算公式中,I U K MN S ?=ρ,其中K 称为___装置系数________,主要与_电极距____有关。 9. 影响水的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是_矿化度______和__温度______。 10. 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的 激发极化效应 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发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探方法,其视极化率的定义为_二次场______和___总场_____比值,它表征了不同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11. 地下溶洞、采空区等是一种地质灾害,在通常情况下,视电阻率值为高阻,但在实际测量中,常常为低阻,原因是__封闭性不好,有低阻填充物____。 12. 地震勘探按照有效波类型分___反射波_______地震法、_折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投射波___地震法三种。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人工方法使地表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传播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分界面_______时,会产生__反射____成反射波.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质点振动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机械振动_______转换成____电信号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____数字__________地震记录。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处理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解释_______,并根据解释的结果做出工程设计,完成地震勘探。 13.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形变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恢复__原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弹性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__弹性波_______;弹性体在___外力______作用下所发生的___体积______或___形状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弹性________形变. 14. 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观测系数___两大类。 15. 地震勘探工作主要分为_采集___, 处理 和_解释 三大部分工作。 16. 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相对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观测系数________ 1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弹性分界面上下地层的__波阻抗______的大小.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 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9.垃圾成灾 10.有毒化学品污染 四、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环境资源法(简称环境法)是指关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 (二)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 2.综合性 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资源法是—个高度综合化的法律部门;相关法律部门的交叉和相关学科的渗透,则为这种综合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煤矿井下综合物探超前探测技术与应用

煤矿井下综合物探超前探测技术与应用 摘要:对我国煤矿井下推广使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行了回顾,着重介绍了瑞利波和直流电法两种超前探测技术的新进展;结合七台河、平顶山等煤矿的应用实例,分析了煤矿井下超前地质预测的潜力,提出了煤矿井下超前探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矿井;超前探测;瑞利波;直流电法 由于矿井开采地质条件不清,引起水害和瓦斯灾害等,常常给煤炭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煤矿井下地球物理超前探测技术借助井下的井巷及钻孔,在全空间条件下观测特定的地球物理场,结合钻探、巷探和矿井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对目标地质体进行超前预测,可为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地质信息支持。 1煤矿井下超前探测技术综述 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综合物探手段能够为建井设计、采场布置、工作面准备和回采过程等提供逐级深入的超前地质预测信息支持,使得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探査和预测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成为煤矿井下超前探测的主要技术手段。目前,煤矿井下超前探测技术已形成了多种探测手段相结合的立体探测技术体系。矿井物探主要有弹性波构造探测和电磁法探测两大类技术。 1.1井下弹性波探测方法技术 弹性波探测技术以弹性波理论为基础,对矿井地质构造的超前探测具有针对性强和探测精度高的特点,主要有瑞利波、巷道地震超前预测技术(TSP)等。 瑞利波探测技术借助煤矿井下煤层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来识别分层界面和断层位置,并用于巷道掘进工作面前方80爪范围内小构造的超前探测,如断层、裂隙带、煤层变薄等。 TSP探测技术采用反射地震勘探技术原理,通过对井巷波场分析,按照一维波动理论近似解释,可以较好地探测工作面前方断层的位置。该技术受煤层顶、底板及侧邦异常影响较大,现场条件要求较高。1.2井下电磁法探测技术 矿井电磁法探测技术以煤岩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特别适用于含水异常体的探测,主要包括地质雷达、直流电法、音频电穿透、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等。 矿井地质 雷达在均质高阻体中探测掘进前方地质异常体和含水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煤矿中由于煤系电阻率较低,层位多,使得高频电磁波衰减快,探测距离较短。 矿井直流电法以煤岩层的电性差异为基础,根据探测掘进工作面前方120爪范围内的岩石电阻率相对变化,解释探测区域内的导含水断层、大型破碎带、陷落柱、老空区等,也可探测巷道顶、底板隔水层厚度、检验注浆效果等。音频电穿透技术测量低频电场透过回采工作面的电阻率变化可探测工作面顶底板的导含水构造,圈定工作面内部隐伏的含水体位置和范围,为工作面水文地质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对采掘工作面薄弱区段隔水层厚度和完整性的探测,可指导探放水钻孔位置设计和检测注浆堵水效果等。 利用矿井直流电法进行巷道底板测深,并用音频电穿透法测量,得到回采工作面底板不同深度电阻率等值线图,可以分析工作面下方含水异常构造的展布规律,进而可以进行类三维立体探测(图1〕。 井下瞬变电磁法观测的是二次场即纯异常场对低阻体反应敏感,近年来在煤矿采区水文物探、积水老窑、采空区、奥灰水的探查方面应用较多,可以图1某煤矿底板水垂直导升探测成果图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人类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所有能够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对自然物质加工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由此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如地震、洪涝、干旱等;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指因为人为的因素,使某些物质或能量进入环境之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现象。 生态环境污染,又称“环境破坏”,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度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引起某种或某几种环境要素发生数量减少、形态改变、质量降低,导致这些环境要素固有的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从而使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 两者之间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差异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生产和生活的排放环节,而环境破坏则主要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更多地表现为对环境要素性质上的改变,而环境破坏则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形态的改变。共性:两者最终都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固有结构或功能的损害,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现实中不可能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截然的划分。】 环境问题的产生:农业文明时期(农耕火种)——产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开始逐渐表现为全球性的影响) 产生根源: 哲学根源:柏拉图、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儿。其中,笛卡儿的“主客二分”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他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 宗教根源:基督教: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伦理学根源: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价值仅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 技术根源:技术发展的不足&对技术的滥用 经济根源: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负外部性即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2.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3.经济的贫困化(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 环境保护:指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理解【1.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 2.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3.是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 点整理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98167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 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试题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文件是( B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C.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D.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D ) A.“物物相关”律 B.“时空有益”律 C.“协调稳定”律 D.“负载定额”律 ⑴“物物相关”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⑵“相生相克”律。美国白蛾、鼠—蛇;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⑶“能流物复”律。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 ⑷“负载定额”律。以产(生物产量)定供(畜类或其他物种数量)的规定;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规定和关于限制冲击周期,如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规定。 3.在我国现行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 A.《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C.《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由我国首创的防止新污染产生的法律制度是( A ) A.“三同时”制度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 C.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5.依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者可以申请减缴或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 ( C ) A.被评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 B.经 营亏损、资不抵债的 C.遇有不可抗力和其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 D.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 的 因为国内没有完善的治理技术、国家又急需的产品,或者企业原来工艺设备落后,经过积极治理,仍难达到标准的,经过批准,可以减收、免收或缓收排污费。 6.从狭义上讲,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税是指( A ) A.矿产资源税 B.土地使用税 C.林特产品税 D.水产品税 7.依照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 B ) A.浓度控制制度 B.总量控制制度 C.源头控制制度 D.末端控制制度 8.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单行法规中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 D ) A.具结悔过、消除危险、赔偿损失 B.返还财物、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 C.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名誉 D.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9.向已制定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 B )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D.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0.在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中,率先规定“达标排放、超标违法”制度的是( C )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水污染防治法》 C.《大气污染防治法》 D.《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1.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确立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原则是( A ) A.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B.船东和保险人共同承担风 险 C.保险人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D.保险人和承运人共同承担风 险 第六十六条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实施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12.2008年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 D ) A.对地方水行政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B.对地方环保部门及其负责人考 核评价的内容 C.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D.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 评价的内容 第五条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1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得超过标准值( B )

岩土工程勘察考试复习资料(资环版)

岩土工程问题:指的是拟建建筑物与岩土体之间存在的影响拟建建筑物安全运行的地质问题。 岩土工程勘探:是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设备、工具直接或深入地下岩土层,查得地下岩土性质。结构构造、空间分布、地下水条件的内容的勘查工作,是探明深部地质情况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岩土体原位测试:指在岩土工程勘察现场,在不扰动或基本不扰动岩土层的情况下对岩土层进行测试,已获得所测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计划分土层的一种现场勘测技术。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条件的综合。 工程地质测绘的方法:是沿着一定的观察路线做沿途观察,在关键的点上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测量和取样;选择典型地段测绘工程地质剖面;必要时还要进行简易的勘探工作。 工程地质单元:是指工程地质数据的统计工作中具有相似的工程地质条件或在某方面有相似的工程地质特征,而将其作为一个可统计单位的单元体。 工程地质测绘:采用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地质测量、遥感解译等方法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要素,并绘制相应的工程地质图件。 现场检验:是在施工阶段对勘察成果的验证核查和施工质量的监控。 现场检测:是指在岩土工程勘察、施工以及运营期间,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岩土体性状和地下水进行监测。 地基失效:指地震使软土震陷、砂土液化及其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 地震折射波法:指通过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地壳内传播的特点来探查地质体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面的破坏效应:指的是强震导致地面出现的断层和地裂缝,从而引起跨越破裂带及其附近的建筑变形或破坏。 斜坡破坏效应:指地震荷载作用所导致的边坡岩土体失稳破坏。 岩心采取率:指所取岩心的总长度与本回次进尺的百分比。 电阻率法:指依靠人工建立的直流电场,在地表测量某点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的电阻率变化,从而推断地表下地质体性状的方法。 物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专门的仪器来探测各种地质体物理场的分布情况,并对其数据及绘制的曲线进行分析解释,从而划分地层、判定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勘探方法称为物探工程。 坑探工程: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在地下开凿挖掘的空间,以便直接观察岩土层的天然状态及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地质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的岩土样或进行现场原位测试。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能够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危害的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 1.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包括岩土体的稳定性、地基与基础、地下工程及岩土体的治理、改造和利用。 2.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工作yu野外方法手段: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岩土工程勘探与岩土取样、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现场检验与监测、岩土工程资料整理与分析评价。 3.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决定因素: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的复杂程度等级、地基的复杂程度等级。 4.岩土工程勘察的划分阶段: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施工勘察。 5.岩土工程勘探的主要方式:地球物理勘探工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 6.工程地质条件r包括拟建场地的岩土类型及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及岩土体结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 7.工程地质测绘的研究内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已有建筑物的调查、人类活动对地场稳定性的影响 8.工程地质测绘可分为:综合性测绘、专门性测绘 9.工程地质图的分类: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材料图、工程地质编录图、工程地质分析图、专门工程地质图、综合性工程地质图和分区图。 10.工程地质图的内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 11.工程地质测绘的研究内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已有建筑物的调查、人类活动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 12.工程地质测绘范围的确定:拟建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程度。 13.地下水流向的测定:几何法:地下水流速的测定:指示剂法。 14.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及浮托作用、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流砂现象、基坑突涌、地面沉降、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 15.地下水作用的评价方法的一般要求:①地下水力学作用的评价②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的评价③工程降水评价要求。 16.观测点的定位的方法:①目测法②半仪器法③仪器法④GPS定位仪。 17.观测路线的布置方法:①路线法②追索法③布点法;原则:以最短的线路,观察到最多的工程地质要素或现象。 18.物探工程的特点:速度快、设备轻便、效率高、成本低。具多解性,属于间接地方法。 19.坑探工程的类型:探槽、试坑、浅井、竖井(斜井)、平硐、石门(平巷)。 20.钻孔中采取原状试样的方法:击入法、压入法、回转法。 21.场地复杂程度等级的衡量:建筑抗震稳定性、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情况、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地形地貌条件和地下水。 22.渗透系数测定可选择:抽水试验、注水试验、压水试验。 23.地面破坏效应分为:地面破裂效应、地基失效、斜坡破坏效应 24.取样的两种方法:从探井、探槽中直接刻取样品;用钻孔取土器从钻孔中采取。 25.现场检测包含的三个内容:1.施工和各类荷载作用下岩土体反映性状的监测;2.对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结构物的监测;3.对环境条件的监测。 26.常用的钻探方法:冲击钻探、回转钻探、振动钻探、冲洗钻探。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和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 部门::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A.排污收费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3.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保护方案 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4.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5.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6.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制度。

A.征收水资源费 B.取水许可证 C.节约用水 D.合理开发利用7.排污费的()部分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等业务支出。 A.20% B.80% C.50% D.40% 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连续处罚。 A.季度 B.月 C.日 D.年 9.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A.环境监察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检查 D.安全验收评价 10.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自给自足 B.节约低碳 C.奢华 D.铺 11.《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规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和有关部门报告。 A.地方政府 B.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公安机关 1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doc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工程与环境物探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绝版

不 一、填空题 1. 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土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电性、磁性、放射性及导热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局部变化,这种变化称为_____地球物理变化______。 2. 按照介质的物理性质分类,物探方法可以分为__纵波___、_磁场____、__电磁___、_振动____、__放射____、__地热___大类。 3. 工程物探的特点主要要求探查目标对象_____、埋藏____、分辨率_高___。 4.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 电学性质 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这些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从而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5. 电法勘探按照场源分为_天然_____和___人工_____,按电流性质分为___直流____和____交流_____。 6. 影响岩石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有:_矿物结构______、___空隙排列_____、__含水性______、_温度______。 7.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集 剖面法 和 测探法 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测量方法,它具有一次布极即可进行多装置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求取比值参数而能突出异常信息的特点。 8. 视电阻率计算公式中,I U K MN S ?=ρ,其中K 称为___装置系数________,主要与_电极距____有关。 9. 影响水的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是_矿化度______和__温度______。 10. 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的 激发极化效应 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发效应来探 查地下地质情况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探方法,其视极化率的定义为_二次场______和___总场_____比值,它表征了不同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11. 地下溶洞、采空区等是一种地质灾害,在通常情况下,视电阻率值为高阻,但在实际测量中,常常为低阻,原因是__封闭性不好,有低阻填充物____。 12. 地震勘探按照有效波类型分___反射波_______地震法、_折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投射波___地震法三种。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人工方法使地表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传播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分界面_______时,会产生__反射____成反射波.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质点振动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机械振动_______转换成____电信号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____数字 __________地震记录。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处理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解释_______,并根据解释的结果做出工程设计,完成地震勘探。 13.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形变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恢复__原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弹性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__弹性波_______;弹性体在___外力______作用下所发生的___体积______或___形状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弹性________形变. 14. 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观测系数___两大类。 15. 地震勘探工作主要分为_采集___, 处理 和_解释 三大部分工作。 16. 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相对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观测系数________ 1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弹性分界面上下地层的__波阻抗______的大小. 18.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__平均速度_________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化需采用__层__速度;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__叠加___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__均方根速度___。

环境法考试重点

1.什么是水污染?如何认识我国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性? 答:污染防治法中的水环境污染简称水污染,是指陆地水污染,即由于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将物质或能量排入陆地水体,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污染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渔业的危害;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污染除了上述危害外,还会影响航运、旅游业的发展,妨碍人们的娱乐、休养、体育活动等对良好环境的享受。 2. 我国水环境保护和防治水污染监督管理体制如何? 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3. 试述我国水环境保护标准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2)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4. 我国防治水污染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相结合原则(2)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原则(3)利用资源与维护生态功能相结合原则 5.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强调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答: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区制度;水环境质量检测和水污染排放监测制度;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什么是环境噪声污染?其危害性和特点有哪些?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特点:噪声污染是一种感觉性公害;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型污染;噪声污染是一种局部性和多发性公害;噪声污染是一种暂时性的危害;噪声污染是一种其危害性不易评估的公海。危害性:影响人体健康;危害人类财产 7.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制如何? 8. 工业噪声污染防治有哪些主要法律规定? 9.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有哪些主要法律规定? 10. 交通运输噪声污染有哪些主要法律规定? 11.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有哪些主要法律规定?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1.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依据就是( )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 答案:D 2.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 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继发环境问题 答案:B 3.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就是( ) A、1945年联合国大会 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C、1982年内罗毕峰会 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答案:B 4.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 A.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答案:B 5.我国宪法中将环境分为( ) A、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 B、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C、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D、水环境与大气环境 答案:C 6.下列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述有误的就是( ) A.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B、人类能够主动地适应与改造环境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D、人类就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B 7.在日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称为( ) A.公害法 B、污染控制法 C、环境保护法 D、自然保护法 答案:A 8.在环境保护的综合调整机制中,属于市场调整机制的主体有( )

B、营利性企业 C、非政府组织 D、非营利性组织 答案:B 9.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的法律文件就是( )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21世纪议程》 C、《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 D、《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答案:D 10.标志着我国的污染防治工作已经从末端治理为主进入到以源头预防、综合治理的阶段的事件就是( ) A、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大会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 C、1989年《环境保护法》实施 D、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 答案:D 1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 A、环境法具有科技性 B、环境法就是社会法 C、环境法就是私法 D、环境法就是综合部门法 答案:C 12.ISO环境标准属于( ) A.国家标准 B、企业标准 C、国际标准 D、行业标准 答案:C 13.下列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就是( ) A、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与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环境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不得制定地方标准 C、凡就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必须严格于国家标准 答案:B 1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实行多少小时报告制( ) A、半小时 B、一小时 C、二小时 D、三小时 答案:B 15.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