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主体角度探讨外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缘由_陈九龙

从科研主体角度探讨外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缘由_陈九龙
从科研主体角度探讨外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缘由_陈九龙

2010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10第30卷第4期(总102期)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30(Sum No.102)从科研主体角度探讨外籍华裔

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缘由

陈九龙,刘琅琅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同为中国人,为什么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已有八位外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

学奖,而没有一位中国籍的科学家获得此殊荣。这是值得我们每位中国人深刻思考的问题。除了他们取得

研究成果的各种客观因素外,如果我们能够从他们的人生阅历、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

研方法、思维方法等科研主体自身角度寻找原因,多进行一些思考,也许能为我国科研人员早日获得诺贝尔

奖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外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科研主体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10)04-0003-06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拥有“光纤之父”之称的英籍华人科学家高琨荣获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宇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以来,第八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外籍华裔科学家。尽管这一殊荣是以外籍名誉而获得,但对于全球华人来讲仍是一件值得庆贺和自豪的事。然而,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已有数百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一位中国籍的科学家获此殊荣?这是值得我们每位中国人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八位外籍华裔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背景及其研究过程进行剖析和探究,以寻觅其中的缘由,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尽管这种寻觅不一定能成为当今中国科学家通往诺贝尔奖大道的“灵丹妙药”、路径或模式,但至少能够引发出几点思考和启示,以供有志于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学仁志士们借鉴和参考。

二、缘由探讨

众所周知,自1957年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因提出“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的科学假设而第一次以外籍中国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相继有六位外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他们分别是:1976年美籍华人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美籍华人李远哲因发明了一种被称为能够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和方法———交叉分子束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7年美籍华人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美籍华人崔琦因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在量子物理学研究上做出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08年美籍华人钱永健因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二人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9年英籍华人高琨因在1966年提出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以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八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六位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为了从研究者主体角度寻求这八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缘由,作者近期对他们的阅历、所处环境、科

[收稿日期]2010-03-25

[作者简介]陈九龙(1957-),男,陕西韩城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刘琅琅(1982-),男,陕西富平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3 DOI:10.15896/j.xjtuskxb.2010.04.018

学态度、取得成就的背景及其研究过程等资料进行了搜集和分析研究,发现在他们的身上存在着一些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来关注。

(一)中青年时代出成果

在我们所考察的八位华裔科学家中,其研究成果基本是在30岁至40多岁这一黄金年龄段取得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分别是在31岁和35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是在40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朱棣文是在49岁时获取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用激光冷却俘获原子的方法则是在他35岁时(1983年)发明的;李远哲尽管是在50岁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他在31岁时(1967年)就已与美国科学家赫休巴赫(D.R.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创造出了一种能够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和方法,并在其后的十多年中,他又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设计和研制出了“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使人们能够在分子水平上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的各种状态和过程,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此时的李远哲也不过40出头。崔琦是在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时年已59岁,但他是在43岁时(1982年)就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教授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新的特异属性。1952年生于纽约的美籍华人钱永健,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当时也年近花甲,但他是在42岁时(1994年),在下村修和马丁·沙尔菲2名科学家对绿色荧光蛋白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让科学界更全面地理解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机理,并拓展了绿色以外的其它颜色荧光蛋白,为同时追踪多种生物细胞变化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就是像高琨这样76岁高龄的科学家在2009年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是在33岁时(1966年)就首先提出了用光导纤维进行激光通信的设想。

(二)师从名家,国外名牌大学深造

在我们所分析的这八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都是从师于世界或国内科学大师,并经过国外名牌大学深造的。如1946年,年仅20岁的李政道就去了美国留学,当时的他只有大二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并师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第一座核反应堆建造者费米教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时年仅23岁。事实上在李政道赴美国留学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主要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就读本科,师从吴大猷教授。虽然他在吴大猷门下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却是他一生中获益最多的时期。后来他回忆说,“我从吴师学到的不仅包括人格的涵养,最重要的是学到对知识的‘忠诚’,吴大猷是影响我最深远的一位师长”[1]。与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1938年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时他才16岁。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的论文《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是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的。本科毕业后就直接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其导师是在清华大学享有盛名的主要从事统计物理学研究的王竹溪教授。1983年他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讲“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2]1944年杨振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为了拜才华横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为师,于1945年去了芝加哥大学,并在被称为“氢弹之父”泰勒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194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是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李远哲是1962年赴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学习,1965年获博士学位,后到哈佛大学化学系跟随美国著名化学家赫施巴赫教授(D.Herschbach)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正是在赫施巴赫教授的指导和影响下,两人于1967年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并于1986年同多伦多大学John Polany博士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朱棣文1948年2月出生于美国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先后就读于罗切斯特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崔琦则是在19岁(1958年)时就孤身前往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1967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史达克教授。在这里,史达克教授风趣的物理教学及对物理学广博的奥妙,使崔琦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对物理学研究投入更多的精力。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1972年,进入哈佛大学获化学和物理学士学位,197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及博士后。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高琨则是于1965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的。由此看来,正是由于他

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www.xbskb.cn

们有世界级或国家级名师的指导,并经历了国际知名大学的深造,才取得了如此高的荣誉和成就。

(三)打破常规,敢于向传统理论挑战

传统的东西、旧有的理论往往会成为科学家们做出新的科学发现或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桎梏。因此,打破常规,提出质疑,勇于向传统的理论挑战,则是每位科学家应具有的科学精神。

杨振宁是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的。从此,就开始同李政道共同研究基本粒子物理学,在研究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和无法解决的问题: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与已有的宇称守恒定律并不是完全相符的。根据这一矛盾现象,他们大胆怀疑、严谨求实、科学求证,并于1956年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他们认为至少在弱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宇称并不守恒。他们的这一发现于次年得到了美籍华裔。“这一学说打破了曾被认为是物理学中最牢固、最不可动摇的基本法则之一———宇称守恒定律”[3]。杨振宁曾经比喻说过:“1956年的高能物理学家们所处的境况,就如同在黑屋子里的一个人,他知道屋子里一定会有一扇可以让他脱离困境的门,但门在何方,物理学家尚不知道。”[4]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当代实验物理大师丁肇中更是一位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的科学勇士。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预言电子是没有体积的。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则测得电子的半径为10-13厘米至10-14厘米左右,而且随后好几位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果。这一实验结果显然与先前理论物理学家的预言是相悖的。1966年,丁肇中为了验证这一实验结果,重新设定了测量电子半径的实验。但是实验结果却表明:那些实验物理学家所做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而先前理论物理学家的预言“电子是没有体积的”结论则是正确的。后来丁肇中在总结这一过程时讲到: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5]。丁肇中勇于向传统理论挑战的第二个事例是关于J粒子家族被发现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旁夸克(这个关于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是在1964年由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等人提出来的),用三种夸克的理论就能够解释世界上所有的微观现象。为了打破这一常规,1974年,丁肇中提出了“寻找新粒子与新物质”的实验方案,可惜他的这一设想当时并未引起多数物理学家们的重视。然而正是由于他具有敢于向传统理论挑战的精神和勇气,终于在实验中发现了新粒子J 粒子,它的寿命是通常粒子的1万倍,并且把它命名为“粲夸克”,标记为C。这一实验结果不仅证明了当时三种夸克的理论是错误的,而且为解释强子的构成找到了新的元素。这一新发现,被当时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丁肇中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惧怕困难,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自己的正确想法。”[5]

1966年,高琨提出了利用纯净、清澈、透明的玻璃代替铜线,通过激光来传送信息的大胆设想(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发明的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为这种设想提供了技术可能)。他当时提出这一设想的目的是:企图改变传统的利用铜线传递信息的通讯方式,使新设想的传输工具所传输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更准确。对于这个设想,他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当时许多人都认为高琨是在异想天开,甚至有人认为高锟神经有问题。因为在这些人看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没有杂质的玻璃。但高锟的信念并没有丝毫的动摇,他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也费尽了周折:他去了许多玻璃工厂,到过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及日本、德国,跟许多人讨论过玻璃的制法。不仅如此,他还经过理论研究,计算出如何使数字化信息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的数理模型。而正是这项成果在物理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才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为当今互联网的有线通信奠定了技术科学平台。后来,他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都要觉得自己是对的,否则不会成功”[6]。其它像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这样的外籍华裔科学家之所以也能够走向通往科学真理的大道,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这都与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向传统理论挑战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四)孜孜不倦,热衷于科学实验

自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 1626)发明了科学实验方法,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伽利略(1564 1642)创立了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以来,近现代自然科学尤以物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由欧洲人所创立的方法论文化同样在外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那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如丁肇中在科

5

陈九龙等:从科研主体角度探讨外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缘由

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在诺贝尔奖获奖发言时特别强调: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他讲道“中国有一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在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是从实验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在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7]杨振宁由于受父亲杨武之(我国数学家)的影响,其物理学是扎根于数学的,他既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更是一位数学家。但是他认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形而上学的游戏。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刚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时曾打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到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实验室的同事们开玩笑道:“哪里出爆,那里就有杨振宁。”[8]所以,即使是作为理论物理学家出身的杨振宁也对实验物理学特别感兴趣。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9]

崔琦在科研中不仅治学严谨、专心致志,而且非常喜爱物理学实验,需要时常常是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有时为了科学实验,他不惜四处奔波,走遍波士顿及佛罗里达州,以便找个强力磁场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他在工作时很少理会身旁其它事情,以致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非常有效率。他说,能随心所欲设计新模型,能制造一个个用钱都买不到的新产品,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做实验又有何难?“做研究报告才烦人呢!”[10]。当然,在这里崔琦并不是要否定理论物理学,他所强调的是他对实验物理学的酷爱。

在收集资料中,尽管没有收集到其他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热衷于科学实验”方面的名言片断,但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他们是酷爱科学实验的。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勤劳勇敢的科学实验活动,要想取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则是不可想象的。

(五)思维敏捷,方法得当

科学发展史表明,大凡能在科学领域作出新的科学发现的科学家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头脑并掌握了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这些特点在这八位外籍华裔科学家身上同样也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知道,李政道在西南联大时师从吴大猷教授。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聪明才华就已凸显无疑,他的导师吴大猷在给芝加哥大学高德施密特教授的推荐信中写道“他(李政道)在中国只念了3年大学,但是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他思维敏捷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并且工作十分努力,我相信,如果给予适当的引导,他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物理学家。”[3]丁肇中作为实验物理学家,不仅重视科学实验方法的学习,而且注重逻辑思维方法的研究。他在回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那段研究经历时说:“我渴望能够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盖塞普·柯可尼教授一起工作,他是一个有非凡能力的物理学家,在选择物理学研究课题方面具有特别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以一种清晰和简明的方式阐述复杂的问题。”[7]又如,在当时的理论物理学中,理论上认为夸克之间的力是胶子传递的。他为了验证胶子的存在,构思了一个假言推理:如果胶子是存在的,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中就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如果胶子不存在,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上就不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只会有二个喷注现象。在这个实验原理的指导下,丁肇中通过实验果然发现了三个喷注的现象,从而证明了胶子的存在。丁肇中根据这个实验还告诫年轻科学家们:“做科学研究对意料之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5]。因为,机遇(意外的科学发现)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钱永健的天分与成就是学术界公认的。钱永健长期的合作者、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国家显微成像与研究中心的主任马克·爱利斯门说,钱永健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他在接受《圣迭哥联盟论坛报》采访时是这样评价钱永健的:“他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脑,不仅因为他能够深入思考如何填补已知科学领域的空白,更因为他知道如何发现新问题。他挖掘得很深,理解问题又快,还擅长把问题的各部分统一起来看,发现新的研究工具,以此帮助其他科学家挖掘其它新问题。”[11]在钱永健看来,人脑是一部让人心醉的织布机,“它需要更为熟练、更为精细、更有创造性的方法把碎片拼织起来。”[11]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也是一位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集成测定法的科学家。1982年崔琦与他的科研伙伴霍斯特·斯托尔默运用集成测定法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构思和设计了一个实验原理,

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www.xbskb.cn

即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集成压缩在一起,并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超低温和超强磁场环境中,以测定它的特性。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也正是这种奇特的构思设计和巧妙的思维方法才促使他们发现了电子的这些新特性,从而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功底的物理学家,从他的数学方程式中可以透射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思想火花和灵感。在研究微观世界的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可洞察出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看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科学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物理学家戴森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使他“对于自然(界)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9]这就是数学方法的功用,也是理性思维的可预见性在物理世界中的体现。

像诸如李远哲发明的交叉分子束方法、朱棣文发明的利用激光冷却捕捉原子的方法、高锟提出的用玻璃纤维代替铜线通过激光传送信息的大胆设想等,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他们能够运用灵活巧妙的构思方法和科学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息息相关的。

(六)家庭环境和长者教诲的影响

在我们所考察的这几位华裔科学家中,有的是出身名门望族、学术世家;有的是出身于贫寒家庭,自幼磨难。但他们都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例如杨振宁的祖父是教数学的,父亲杨武之是有名的数学家。正是在长辈们的影响下,才为杨振宁往后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杨振宁后来说:“父亲对我们子女们的影响很大。从我自己来讲,我小时候受到他的影响而早年对数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我后来搞物理学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8]关于这一点,杨振宁2000年4月6日在南京作题为《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时说:“我发现我在许多方面是很幸运的。首先,我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我在一个学术气氛很浓的清华园里长大;另一方面,我很小就发现数学对我很容易。”[12]

丁肇中的家族是山东日照的名门望族,祖上屡出进士、举人,书香浓郁。丁肇中的祖父丁履巽曾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习,父亲丁观海早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是一位土木工程学家。正是在祖父丁履巽的教育下,才使丁肇中在科学的领域有所建树。为了纪念祖父的这份教育之情,2005年6月当丁肇中携妻带子第三次回山东老家寻根祭祖时,在其祖父丁履巽的墓碑上镌刻了由丁肇中亲拟的碑文:怀念我的祖父,一位鼓励家人为世界做贡献的人。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苏太仓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十分重视培养后代。在祖父的培养下,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读麻省理工学院,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曾任美国圣路易、纽约及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和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在朱氏家族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真可称谓为一个“博士之家”。对此朱棣文说,出身学术名门世家对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有相当的影响,“生活在一个杰出人才众多的家庭中,你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笨蛋。”[13]因为,这会给你带来许多无形的压力。

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是美国波音公司的工程师,与钱学森是堂兄弟,两人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赴美国留学。对于家族的长辈钱学森,钱永健非常推崇。在接受《细胞生物学杂志》采访时,他特意提到,母亲和父亲的家族中有很多工程师,其中,钱学森是中国原子弹项目的负责人。钱永健的大哥钱永佑,是神经生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曾任生理系主任。家庭的这种学术氛围对于钱永健的成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说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钱永健他们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学术世家的,那么崔琦则是出生于贫苦农家的。1939年崔琦出生于中国河南宝丰县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的母亲颇有远见,望子成龙心切,懂得让孩学习的重要性,在家庭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咬紧牙关、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正是在母亲的教育下和极其困难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崔琦自幼在接受村上的私塾教育时就勤奋刻苦、聪慧好学、成绩优异。由于在电子学研究中有新的发现,成绩卓著,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许是他对在九泉之下曾历尽艰辛并教育他们成长成才的父母的最好报答。

7

陈九龙等:从科研主体角度探讨外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缘由

科学史发展表明,大凡在科学发现活动中作出杰

出贡献的科学家都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在我们所考察的这八位外籍华裔科学家中,像崔琦、钱永健、高琨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不仅仅具有以上所表述的共性,而且还具有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全面发展的特点。正是这种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广泛的兴趣爱好,才促使他们在科学的殿堂里自由翱翔:想象力最丰富、思维最敏捷、思想最活跃,脑中经常涌现新设想和新灵感,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结论

通过以上我们对这八位外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人生阅历、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研方法、思维方法等因素在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许有人会提出许多客观理由:西方社会经济发达、科研经费充足、研发装备先进、科技人才济济、科技生态稳定、创新文化浓郁等因素,这些都是他们取得研究成果的主要原因,诚然,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如果我们能够多从科研主体自身寻找原因,多进行一些思考,也许能为我国科研人员早日获得诺贝尔奖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已在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环境等方面为科技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主观方面作出努力,在21世纪必将产生出在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中国本土出成果的中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参考文献]

[1]王学信.从“神童博士”到诺贝尔奖得主———记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的人生求索[J].海内与海外,2007(11):1-9.

[2]杨振宁.杨振宁文录[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33.[3]王恒,朱幼文.4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寄语中国[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20.

[4]余军,方芳.奇迹的奇迹———杨振宁的科学风采[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86-87.

[5]丁肇中.我所经历的5个物理实验[J].科技导报,2006(11):5-9.

[6]张懿.高锟:“光纤之父”的固执[N].文汇报,2009-10-07(04).

[7]顾迈南.丁肇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20.[8]杨振宁.读书教学四十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点,1985:188.

[9]EARL LANE.杨振宁的生平和时代[N].范世藩,杨振玉,译.光明日报,2000-05-01.

[10]眭平.华裔科学家———崔琦[J].现代物理知识,1999(02):40.

[11]王媛,钱永健.关于色彩的许多事[J].创新科技,2008(11):26-28.

[12]杨振宁.杨振宁评说中国学生[N].南方周末,2000-04-28.

[13]王勇.朱棣文谈科学研究和个人经历[J].世界科学,1997(11):5-6.

(责任编辑:司国安)

Probing into Reasons Why Some Chinese with Foreign Nationality

Won Nobel Prize from the Angle of Research Subject

CHEN Jiu-long,LIU Lang-l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Abstract Why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bel Prize in1901,have there been eight overseas Chinese scientists with foreign nationality who have won the Nobel Prize of natural sciences,but none with Chinese nationality have won this special honor while they are all Chinese?This is a problem that is worthy of contemplation by all Chinese.Apart from various object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y achieved,searching for the reasons and investigating as-pects of these scientists themselves,such as their life experience,the environment where they stayed,the education they received,their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spirit,research methods,thinking approaches,etc.may offer some uses for refer-ence to Chinese research personnel who wish to win the Nobel prize.

Key words overseas Chinese scientists with foreign nationality;Nobel Prize;research subject

8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www.xbskb.cn

读《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有感

合作与双赢——读《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有感 国庆期间我读了《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一书,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诺奖得主们在研究与探讨之间的合作精神。 我曾在“动物世界”中看过有关狮子的介绍,那些威风凛凛、雄踞草原的百兽之王,却不似深山中的那些老虎独来独往,而是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联合在一起捕猎,它们具有系统合理的分工协作,从而在草原上所向披靡。 这就是合作。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世界上名目繁多的学科就如同一片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而在这些科学领域上,能够傲视群峰的伟大学者,没有一个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他的壮举。也只是凭着他们的团结与智慧,他们才能在科学领域,攀登到这样的高度。 在历年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不乏以合作获奖,共享科学奖的例子。从1902年的荷兰塞曼与洛伦兹共获物理奖开始,到最近的法国科学家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David J. Winland共获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的合作。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都是不同的——譬如本届物理奖得主二人,一位法国人,一位是美国人。鉴于个人的生活、学习以及文化环境的差异,他们两人的思想、学识与逻辑思路的积淀都迥然不同;而在这个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几乎已经没有用单一的思想便能轻松解决的问题。所以,合作,是一种能力的互补与增进。 这就是合作,当今科学时代所急需的一种集体协作方式。它更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世界上没有两片重复的树叶,人也一样,在任意时刻都不会有两个思考着同样事物的人。正是因为这种完全不确定性与多元性,才有可能创造出各种机缘巧合,为科学发现提供肥沃的土壤。 第四组周宇璇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 尔奖获得者 中新社成都9月10日电题: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者刘贤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神秘的宇宙》开启学习物理大门 演讲最初,杨振宁用一本书引起了满座学生的兴趣。 “我在读初中时,在校图书馆看到一本《神秘的宇宙》。它对于我后来钻研物理学有决定性影响”,杨振宁说,该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初的30年物理学界的三次大革命,建议大家翻一翻,一个多小时就可看完。 杨振宁一边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边穿插传授学习方法。 他说,即便是四五岁的小孩,也能够在过马路时判断自己是否会被车撞到。这说明人在很小的时

候就有自己所不知道的能力,即直觉。 他特别提出:“当你的直觉所告诉你的,与老师、书本告诉你的不一致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的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对直觉的修正,达到新的境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点评中西方教育异同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1945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根据自身的中西方学习经验,杨振宁为预备或已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出“点子”。对于“一些优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却遇到困难”的现象,杨振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以训导为主,而美国是启发为主。” “我在西南联大时念书念得很好,到美国后也有一段困扰的时间”,杨振宁建议用“渗透性”学习法来克服这种不适应。美国大学举办专业性讨论会,有的学生反映听不懂。“第一次听不懂,第二次去听就懂得更多一点,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懂了”,他鼓励说。 此外,杨振宁建议准备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出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外籍华裔高锟、李政道——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具备的素质的分析发现,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崇高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培养成功的大学生给予了一些启示。 关键字: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与人文素养大学生启示 一、背景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已有近百年,全世界先后有40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诺贝尔奖也是世界对这五个研究领域成功者的肯定,不仅仅是对他们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对他们优秀的科学素质的表彰。在外界看来,他们是获得世界奖项的成功者,接受着诸多人士的赞许和嘉奖,但是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荣耀光环背后的汗水和牺牲:成功和失败相伴,也许数次的失败才能换来最后的成功。他们秉承着作为一位合格的科学研究者的素养和精神,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所拥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与文化素养,在大学生以及科学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合格的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也是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科学修养不可缺少的。 二、科学与人文素养 在进行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这个话题之前,需要清楚什么是科学与人文素养。就字面而言,科学与人文素养分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科学素养指的是科学研究者要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对于以所研究的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素养来说,人文素养则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理念【1】。人文素养的理念中,有关人的理想、信仰、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文化品格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容更突出【1】。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教育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存,并且人文因素的分量愈来愈重要,它能够指引着知识经济朝着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进步的方向不断发展【1】。对于传统的科技人才培养,主要以劳动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为主导,分割了各学科、专业之间,特别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综合,造成了该类科技人才缺乏潜力、创造力、创造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现象【1】。为了培养当今时代亟需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会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由此看来,科学素养只是成就一项研究发现的工具,而人文素养的存在则能更好地保留住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才华,两者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动科学领域的发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6-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7-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8-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0-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1-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2-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3-1934-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5-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6-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 闲极无聊读杂书,读到一本《1901-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全》(Louise S. Sherby, "The Who’s Who of Nobel Prize Winners 1901–2000", Oryx Press, Westport, CT ? London 2002)。突然觉得手痒,量化癖发作,随手作了一个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统计。 此书编者,从公开文献中摘取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宗教信仰。当文献中明确提到获奖者的宗教信仰及其所属教派时,编者会尽可能列出细分的教派名。当编者感觉相当肯定获奖者信仰某一宗教,但无法确认之时,就用“极可能信某教(如Most probably Christian)”标出。有时候,获奖者的宗教信仰有改变,编者就以“来自某某教背景(如From Jewish background)”标明。可以肯定获奖者没有宗教信仰时,编者就根据具体情况,标以“无神论Atheist”“疑神论Agnostic”“反教权论Anticlerical”或“无宗教归属 No affiliation”等等。无法确定宗教信仰时,编者就标以“无资料记录”。 我个人统计,此书中提到1901-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计161人。其中有明确宗教信仰者116人,占72%;极可能或可能有宗教信仰者20人,占12.4%;本人信仰不明,但承认有宗教背景者8人,占5%;无神论或无宗教信仰者12人,占7.5%;无资料记录者5人,占3.1%。 不信教的12个人中,包括居里夫妇,他们是“反教权论者”;包括杨振宁与李政道,他们被标为“无宗教归属”;标明为“无神论”的只有一个人,即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1956年获物理学奖。 另外几个华人获奖者的情况:1976年获奖的丁肇中,基督教;1997年获奖的朱棣文,无资料记录;1998年获奖的崔琦,属路德教派(Lutheran)。 爱因斯坦曾经表示,他不相信人格化上帝(即可以听人祷告并且奖赏人惩罚人的上帝),但他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此书编者没有把他当做无宗教信仰者,仍把他归于信仰犹太教行列。 这个资料,可能有朋友会感兴趣。所以我把详细统计结果列在下面: 广义基督教,76人,占 47.2% Anglican 8 Catholic 10 Christian 26 Christian/Protestant 1 Congregationalist 2 Dutch Mennonite 1 Lutheran 8 Methodist 3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1901-2018)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8) 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科学家故事读后感(共9篇)

科学家故事读后感(共9篇) 应届毕业生读后感网给你带来一篇读后感文章,供大家参考; 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很久,一本记录这个个科学家的故事的书,那本书并没粘多少灰尘,我将它放在最上面,经常阅读,在那一刻,我的心才能平静下来, 今年是XX年了,记得我最后一次翻开时,正是XX的2月,我又一次抠响了通往科学的大门,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翻开第一页,很普通,是一面目录,上面写了即将为我们讲故事的名人名字,而研究镭的居里夫人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可以救治病人,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是极具危险的,而居里夫人却为了人民的安康开始研究镭,在研究过程中,居里夫人没有一丝失望,居里夫人几乎把所有时间放在了研究上,虽然居里夫人并没有像牛顿那样不吃饭,但努力了过后的结果是好的,居里夫人研制出了镭,给社会带来了便利,但这位在科学上坚持不懈的女强人却永远的离开了,顽强拼搏不正是这篇故事所告诉我们的吗? 不管是谁,只要有一颗真诚对待的心,我就会相信,我们也可以为社会作出伟大的贡献! 一年级读后感范文:科学家故事的100个读后感200字科学家故事读后感(2)| 返回目录 为科学而奋斗一生的人----读《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有感我们家里天花板上悬挂着的电灯是谁发明的?用来炸东西的火药是谁发明的?那么我

们写字的纸又是谁发明的?他们是为科学而奋斗一生的人们----科学家! 而我读的这本《罗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中,就介绍了许多科学家:妙手神医——华佗、日心说的创立人——哥白尼、发明大王——爱迪生、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自学成才的数学专家——华罗庚、飞机兄弟——莱特兄弟、镭的母亲——居里夫人……每位科学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故事,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道而进;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其中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有“炸不死的人”诺贝尔。他一生都在研究炸药,不止一次,而是几十次差点被炸死。诺贝尔为什么不怕炸死,而要冒着生命危险去研究炸药呢?这是因为他曾到过矿山,到过修筑道路的地方, 看到工人们用铁铲吃力地一下一下挖着,坚硬的岩石一点也不肯示弱,累得工人们满头大汗,也只能刨下一点点,于是,诺贝尔决心从事炸药研究工作。和诺贝尔合作研究的人接二连三地落入死神的魔掌,但他毫不退缩。终于,在偶然之中,诺贝尔不小心把硝化甘油(一种烈性炸药)误放入泥土中,制出了炸药。死后,他把所有遗产每年分设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平奖金,这就是诺贝尔奖金的由来。像诺贝尔那样勇于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怕困难的精神。他们虽然经历了上百次的失败,但是他们仍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因为,天才是1% 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换来的。 读后感范文:读科学家故事的100个有感700字科学家故事读后感(3)| 返回目录 今天我读了《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100个》这本书。这100 个故事给 我的印象很深,它告诉我每个科学家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并让我知道了勤奋,惜时如金的科学家法布尔、牛顿;勇敢、知难而进的科学家哥白尼、诺贝尔;谦逊而永不满足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科学家故事100个》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讲了100个关于科学家的故事。书中有个故事叫“从‘朝三暮四’到专心致志”,主要讲了法国的拉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目前公布的诺贝尔奖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 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现在国内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培养脑残的基地。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 这几天,诺贝尔奖的各个奖项逐渐公布。目前最新公布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由德国女作家获得,此前几天已经公布的化学奖,由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共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名美国科学家获得。 目前公布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是由华人科学家高锟和两名美国人获得,表彰他们对于光纤通信的突破性研究。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还曾经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1948年,高锟就随父移居英国殖民地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1957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治大学电机工程系,1965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国内媒体在报道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时,总千方百计想找出他们和中国的关系。去年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内媒体都报道他是钱学森的侄子,某媒体采访钱永健,还称他获奖是中国人的骄傲,钱永健当场就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不仅如此,其实只要统计一下,就会发现,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他们分别是: 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 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 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李政道、杨振宁毕业于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求学;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李趁201211012910 教育技术学 【摘要】本文通过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现状进行概述,并阐明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及看法。 【关键字】中国科学家;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1.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述 1.1 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念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奖,自从1901年设立以来,已届百年,各国共有380多位在以上学科有重要发现和发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荣获此项举世瞩目的权威性国际大奖。 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现状 从1901年至2014年这114年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家共授予575人次、572名科学家;亮度获奖的科学家有3人,分别是法国的M·S·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和1911年化学奖得住)、英国的F·桑格(1958年和1980年化学奖得住)、美国的J·巴丁(1956年和1972年物理学奖);其中,物理学奖项颁发111次,获奖人数199人(次);化学奖颁发110次,获奖人数169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109次,获奖人数207人。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政策、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综合反映。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布,是国家自然科学发达水平的标志。根据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和日本学者汤浅的研究,英国、德国曾经是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分比很高。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几乎占了整个获奖数的一半。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国家,不仅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科技大国,也有一些相对较小的国家,比如瑞士,意大利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也有一些海外华人,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崔琦、高行健、钱永健等,但他们都是以外籍华人的身份获奖,他们从事的研究是在国外进行的。严格地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花园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值得敬仰,值得珍藏)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是为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而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授予那些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价值贡献的人。 经济学奖的评选标准与其他诺贝尔奖的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颁奖仪式,奖品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09年约为140万美元)。以下即为历年获奖情况: #1969年(第六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拉格纳·福李希(挪威)、简·丁伯根(荷兰) #1970年(第七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保罗·萨缪尔森(美国) #1971年(第七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西蒙·库兹涅茨(美籍俄国人) #1972年(第七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阿罗(美国) #1973年(第七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华西里列昂惕夫(美籍俄国人) #1974年(第七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奥地利)、刚纳·缪达尔(瑞典) #1975年(第七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加林·库普曼斯(美国) #1976年(第七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弥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1977年(第七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哥特哈德·俄林(瑞典)、詹姆斯·米德(英国) #1978年(第七十八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赫伯特·西蒙(美国) #1979年(第七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威廉·刘易斯(美籍英国人)、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1980年(第八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劳伦斯·克莱因(美国) #1981年(第八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詹姆斯·托宾(美国) #1982年(第八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乔治·斯蒂格勒(美国) #1983年(第八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罗拉尔·得布鲁(美国) #1984年(第八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理查德·斯通(英国) #1985年(第八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弗兰克·莫迪利安尼(意大利) #1986年(第八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1987年(第八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罗伯特·索罗(美国)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汇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 时间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 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 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 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 格 奥地利 “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 治疗价值”

2011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

2011年新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理查德·霍尔布鲁克 在霍尔布鲁克漫长的生涯中,从中国到巴尔干再到现在的阿富汗,他一直是促进和平的人民的一个伙伴。霍尔布鲁克最令世人难忘的成就当数他在结束波黑战争的1995年《代顿和平协定》的谈判中所发挥的作用。理查德·霍尔布鲁克是一位超群绝伦的人,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决心和绝对的意志力促使历史的弧线朝着前进的方向延伸,他触动了许许多多人的生活并帮助拯救了无以计数更多人的生命。他是一位真正独一无二的人物,他不倦的外交努力、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追求将被人们怀念。 2011年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法国思想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主要作品:《恶心》、《墙》、《反犹分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自由之路》、《辩证理性批判》,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高峰作品。萨特曾说:“诺贝尔奖在客观上表现为给予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者的一种荣誉。”

2011年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 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法国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总裁,有着法兰西最成功“经济部长”美誉的卡恩还是法国的“欧元先生”。1998年5月11日,在法国西南部波尔多的铸币厂,时任法国财政部长的卡恩亲自启动造币机制造出第一枚欧元硬币,这无疑是卡恩个人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1997到1999年他担任法国财政部长期间,法国经济是欧盟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同时他曾因在使用欧元前在法国采取收紧预算的举措而赢得外界的赞誉。 2011年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基斯·波特 2011年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基斯·波特(Keith Porter),以表彰他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基斯·波特率先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并独自发明显微镜用薄片切片机,实现了超薄切片,这些工作才是对细胞生物学最重要的贡献。 2011年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巴赫恰勒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感受

形式与政策感受 王依凡 2013071222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同时也是第一次在科学领域获诺贝尔奖。当真是可喜可贺,是能够载入史册的大好事。 屠呦呦获奖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也证明了古代中医中药文献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她也声称 “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并将“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然而这次获奖,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医药及理论已经被世界主流学界所认可,也不意味着古代医学典籍、方剂全都是有价值的宝贝。去除传统中医典籍、理论中的糟粕,科学利用中国传统医学的千百年的实践经验,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可否认,这是中国医药学界的荣耀和胜利。从《肘后备急方》的记载到屠呦呦的团队发现青蒿素是抗疟的有效成分再到今天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医学的研究可以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世界瞩目。屠呦呦的获奖有很多的看点,非博士学位,纯国内教育背景,非院士,女研究人员,中医药相关研究,集合在一起多少令人感到有点意外。 然而,我们抛开这些标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低调、踏实的研究者,一个专注学术,远离名利的科学家,与其我们今天在这里争论这项研究究竟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去争论这到底是不是中医药的胜利,我们不如静下心来好好了解一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研制青蒿素过程中的艰辛和努力,更多地去关注现在中国青年科学研究者们的生活状态,让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们更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 中医粉看到了中草药中医黑看到了现代方法女权主义者(或者应该叫平权?)看到了女性学位无用主义者看到了非博士民族主义者看到了英语不好未留洋脑回路不明者看到了文革和反美科研黑们看到了非院士pku粉们看到了北bei 大yi药学系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所爱,并为之不断努力,终会有所得。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而努力。人生那么长,如果没有梦想,那人生将会是多么的枯燥。人都是在每一个小小的期待中得到快乐,从而发现生活的乐趣。现在的我们,都只是为了更高的利益,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又或者觉得我们的梦想不足以支撑生活的重担而放弃。抑或是在坚持梦想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就怀疑自己。勇于尝试并没有错,但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我们不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只要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总会得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很多大学生,每天都无所事事,觉得人生空虚,在感叹无聊的同时又重复着无所事事。我们为什么不在这空闲的时间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却又一天天的浪费生命呢。我们可以享受为梦想而奋斗的成就感,可以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可以享受读书时的充实感。我们在感叹别人的成功的同时却又没有行动,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却又不反思自己,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无所事事的生活。 屠呦呦在经历艰难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物质缺乏、设备落后的时候,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朝自己的目标前进。没有因为挫折而止步不前。做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脚踏实地,要立足当下。在具有充实的物质、先进的设备、发达的科技的现在,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利用好我们的优势,为自己的目标坚持着、努力着。而不是只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止步不前。学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2000年至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

2000年至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他们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他们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 现代生物学的“北斗星”——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解读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张小军)在没有导航设备的古代,人们走夜路往往需要依靠北斗星判断方向。绿色荧光蛋白正是生物化学中的“北斗星”。在它的指引下,科学家在21世纪初深入大片未知的科学处女地,成果层出不穷。 瑞典皇家科学院把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和推广者。其新闻公报说,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以前所不能见的新世界,这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 20世纪,生物学先后出现两次革命:一是生物化学奠基,其成果包括建立了活体细胞代谢通道的基本原理、了解酶的功能、对蛋白质的结构解析达到原子水平等;二是传统基因学与核酸学结合,形成现代基因组学。通过利用大量的先进分析仪器,这门学科在近年取得包括破译人类基因组图谱等成果。但这两门学科都面临一个重大难题——缺少跟踪活体细胞内部和外部分子实时变化的办法。绿色荧光蛋白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介绍说,绿色荧光蛋白是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副产品。本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下村修和同伴在从一种特殊水母中提取水母素时,偶然发现一种在紫外光下发强烈绿色的蛋白。这就是现在大红大紫的绿色荧光蛋白。 此次同时获奖的马丁·沙尔菲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指出,水母素和绿色荧光蛋白发光原理不同。水母素仍是荧光酶的一种,需要荧光素才能发光。而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这意味着,绿色荧光蛋白可以很方便地被植入生物体内,作为一种指示剂,跟踪和判断生物细胞的分子变化。 第三位获奖者、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改造绿色荧光蛋白取得多项成果,世界上目前使用的荧光蛋白大多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现在的荧光蛋白不仅荧光更强,而且除绿色外,还可以呈黄色、蓝色,有的还可激活变色。 在绿色荧光蛋白与其他技术变革的共同推动下,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题:他们的工作将一部分“死物学”变成“生物学”了——中国学者点评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1901-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9)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 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 罗伯特·科赫 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瑞典 “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 罗伯特·巴拉尼 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

科学家故事读后感(共10篇)

科学家故事读后感(共10篇) 本文是关于科学家故事读后感(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200字范文 不久前,我买了一本《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让我着迷,读完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本书讲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如:哥伦布;哥白尼;李时珍;牛顿;哈雷……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手不释卷;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科学家是多么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惜时如金……他们是优秀的人,他们的一切全部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 读完这本书,正如爱迪生所说的一样:“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啊,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神童,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靠着那颗不断进取的心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才能成功。科学家是勤奋的;好学的;坚定的;勇敢的;惜时如金的…….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将在书中健康快乐成长。 暑假里我读了必读书目《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它是由著名作家叶永烈写的。这本书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鼎力推荐。 读了《科学家故事100个》我从心里佩服这些勤奋勇敢、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们。如神匠——鲁班,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妙手神匠——华佗,昆虫迷——法布尔,发明大王——爱迪生,飞机兄弟——莱特等等。他们都是受人崇敬的人。 你知道华佗吗?华佗是安徽亳州人,他四处行医。帮百姓治病,在三国时代,华佗就救过一位武艺高强的人,他叫关羽,关羽的手臂被毒箭射中,毒已入骨,这时华佗就前来帮关羽消毒,他用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华佗用刀刮骨,窸窣有声。不一会儿,毒就刮尽了。这个故事就是刮骨疗伤,华佗真是神了,在技术落后的三国时代,他就用开刀的方法治病,华佗先用麻醉药给病人喝下,再拿着

2020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2020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2015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会计网讯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个人简历】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

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 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人物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 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 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5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 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再次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4年获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princemahidolaward).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 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6月15日,获得2015年度沃伦·阿尔珀特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