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设计实验表讲解

综合设计实验表讲解
综合设计实验表讲解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方案(教案) 学院:xxxxxxxx 2014年 9月13日

式中: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方案(教案) 学院:xxxxx 2014年 9月13日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方案(教案) 学院:xxxxx 2014年 9月13日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方案(教案) 学院:xxxxxxx 2014年 9月13日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方案(教案) 学院:xxxxxxx 2014年 9月13日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方案(教案) 学院:xxxxxxx 2014年 9月13日

基于分支、循环结构的表格查询程序的设计

(一)实验名称 基于分支、循环结构的表格查询程序的设计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在仓库管理中,具有包含货品的编号、名称、数量、价格等情况的表格,根据用户提供的编号可以找到相关货品。假设表格中共有6种货品,表格的格式为: stoktab db ‘11’,’Excavators’ db ‘12’,’Lifters’ db ‘13’,’Presses’ db ‘14’,’Valves’ db ‘15’,’Processors’ db ‘16’,’Pumps’ LEN EQU $-stoktab 试编写一程序,根据用户输入的编号在屏幕上显示相应货品的名称。 要求:(1)能够循环输入物品的编号进行查询,界面简洁友好; (2)合理使用分支、循环程序结构,语句简练,具有一定说明文档。(三)实验目的 1)感受和学习分支、循环程序结构 2)感受和学习宏定义及宏语句的使用 3)进一步感受和学习汇编语言程序的设计方法、语句和技巧 4)进一步感受和学习汇编语言程序的调试方法 (四)实验日期、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0年11月12日8:00——9:30 地点:微机高级实验室

(五)实验环境(说明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及调试软件) 使用MASM调试 (六)实验步骤(只写主要操作步骤,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程序流程图或实验电路的具体连接图) (七)实验结果(经调试通过的源程序的所有代码,应包含必要的说明文字) DATAS SEGMENT stoktab DB'11','Excavators' DB'12','Lifters' DB'13','Presses' DB'14','Valves' DB'15','Processors' DB'16','Pumps'

单因素实验设计报告

单因素实验设计报告 :因素实验报告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举例正交实验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案篇一:实验报告单因素方差分析 5.1、实验步骤: 1(建立数据文件。 定义2个变量:PWK和DCGJSL,分别表示排污口和大肠杆菌数量。 2. 选择菜单“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弹出“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话框。在对话 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择变量“DCGJSL”进入“因变量”列表框,选择变量“PWK”进入“因子”列表框。 3(单击“确定”按钮,得到输出结果。 结果解读: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到,观测变量大肠杆菌数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460.438;如果仅考虑“排污口”单个因素的影响,则大肠杆菌数量总变差中,排污口可解释的变差为308.188,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为152.250,它们的方差(平均变差)分别为102.729和12.6 88,相除所得的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8.097,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3。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的情况下。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不同的排污口对大肠杆菌数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它对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效应不全为0。 因此,可判断各个排污口的大肠杆菌数量是有差别的。 5.2、实验步骤: 1(建立数据文件。 定义2个变量:Branch和Turnover,分别表示分店和日营业额。将Branch的值定义为1=第一分店,2=第二分店,3=第三分店,4=第四分店,5=第五分店。

2. 选择菜单“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弹出“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话框。在对话 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择变量“Turnover”进入“因变量”列表框,选择变量“Branch”进入“因子”列表框。 3(单击“确定”按钮,得到输出结果。 结果解读: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到,观测变量日营业额的总离差平方和为1187668.733;如果仅考虑“分店”单个因素的影响,则日营业额总变差中,分店可解释的变差为366120.900,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为821547.833,它们的方差(平均变差)分别为91530.225和14937.233,相除所得的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6.128,对应的概率P 值近似为0。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的情况下,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不同的分店对日营业额产生了显著影响,它对日营业额的影响效应不全为0。 因此,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这五个分店的日营业额相同”这一假设不成立。 5.3、实验步骤: 1(建立数据文件。 定义3个变量:weight和method,分别表示幼苗干重(mg)和处理方式。将method的值定义为1=HCI,2=丙酸,3=丁酸,4=对照。 2. 选择菜单“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弹出“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话框。在对话 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择变量“,method”进入“因变量”列表框,选择变量“weight”进入“因子”列表框。在“两两比较”选项中选择LSD、Bonferroni和Scheffe方法。 3(单击“确定”按钮,得到输出结果。

C程序设计实验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09级2011至2012学年度第1学期学号:xxxxxx姓名:xxxxxx 2011 年10月08日第3~4节综合楼325教室 实验目的:

a的字节数为sizeof (a)或sizeof (int ),用printf 函数语句输出各类型变 量的长度(字节数)。 ①输入程序如下 in clude int mai n() {int a,b,i,j,k,r,s,t,u,v,w,x,y,z; float d,e; char c1,c2; double f,g; long m, n; un sig ned int p,q; a=61;b=62; c1='a';c2='b'; d=3.56;e=-6.78; m=50000;n=-60000; p=32768;q=40000; i=sizeof(a);j=sizeof(b); k=sizeof(d);r=sizeof(e); s=sizeof(c1);t=sizeof(c2); u=sizeof(f);v=sizeof(g); w=sizeof(m);x=sizeof( n); y=sizeof(p);z=sizeof(q); prin tf("a=%d,b=%d\nd=%d,e=%d\nc 1= %d,c2=%d\n",i,j,k,r,s,t); prin tf("f=%d,g=%d\nm=%d, n=%d\nmp=%d,q=%d\n",u,v,w,x,y,z); } 结 果如 下: (2)设圆半径r=1.5,圆柱高h=3,求圆周长、圆面积、圆球表面积、圆球体积、圆柱体 积。编程序,用scanf输入数据,输出计算结果。输出时要有文字说明,去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①编写程序如下: #i nclude int mai n() {float h,r,l,s,sq,vq,vz; float pi=3.141526; prin tf("Please in put r,h:"); sca nf("%f,%f",&r,&h); l=2*pi*r; s=r*r*pi; sq=4*pi*r*r; vq=3.0/4.0*pi*r*r*r; vz=pi*r*r*h; prin tf("The circumfere nce:l=%6.2f\n",l); prin tf("The area of thee circle:s=%6.2f\n ",s); prin tf("The superficial area of the ball:sq=%6.2f\n ",sq); prin tf("The volume of the ball:v=%6.2f\n",vq); prin tf("The volume of the cyli nder:vz=%6.2f\n ",vz); return 0; L

实验报告 单因素方差分析

5.1、实验步骤: 1.建立数据文件。 定义2个变量:PWK和DCGJSL,分别表示排污口和大肠杆菌数量。 2. 选择菜单“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弹出“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话框。在对话 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择变量“DCGJSL”进入“因变量”列表框,选择变量“PWK”进入“因子”列表框。

3.单击“确定”按钮,得到输出结果。 结果解读: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到,观测变量大肠杆菌数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460.438;如果仅考虑“排污口”单个因素的影响,则大肠杆菌数量总变差中,排污口可解释的变差为308.188,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为152.250,它们的方差(平均变差)分别为102.729和12.688,相除所得的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8.097,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3。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的情况下。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不同的排污口对大肠杆菌数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它对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效应不全为0。 因此,可判断各个排污口的大肠杆菌数量是有差别的。 5.2、实验步骤: 1.建立数据文件。 定义2个变量:Branch和Turnover,分别表示分店和日营业额。将Branch的值定义为1=第一分店,2=第二分店,3=第三分店,4=第四分店,5=第五分店。 2. 选择菜单“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弹出“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话框。在对话 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择变量“Turnover”进入“因变量”列表框,选择变量“Branch”进入“因子”列表框。

3.单击“确定”按钮,得到输出结果。

结果解读: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到,观测变量日营业额的总离差平方和为1187668.733;如果仅考虑“分店”单个因素的影响,则日营业额总变差中,分店可解释的变差为366120.900,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为821547.833,它们的方差(平均变差)分别为91530.225和14937.233,相除所得的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6.128,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为0。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的情况下,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不同的分店对日营业额产生了显著影响,它对日营业额的影响效应不全为0。 因此,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这五个分店的日营业额相同”这一假设不成立。 5.3、实验步骤: 1.建立数据文件。 定义3个变量:weight和method,分别表示幼苗干重(mg)和处理方式。将method 的值定义为1=HCI,2=丙酸,3=丁酸,4=对照。 2. 选择菜单“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弹出“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话框。在对话 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择变量“,method”进入“因变量”列表框,选择变量“weight”进入“因子”列表框。在“两两比较”选项中选择LSD、Bonferroni 和Scheffe方法。

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教学设计

高三级物理科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

4.应对策略:3+x高考物理学科考试说明中没有把电表的改装列入考试范围,因此对多用电表测量电压和电流重在掌握使用和读数,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测电阻的使用步骤,在测电阻前先介绍多用电表中的欧姆挡的原理。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多用电表(50型)、导线、电池、电键、滑动变阻器、电阻箱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讨论教学 六、教学过程(要与备课组“20+20”课堂教学建模相一致)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时 间 学生活动 时 间 设计意图 及资源准 备 (一)引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电学实验同学们掌握了电 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有哪一种仪器既能测电 压又能测电流的呢? 2、多用电表除了能测电压和电流还能有 哪些功能? 3、本节课我们就一起了解多用电表并探 究多用电表的使用 1 分 钟 多用电表在生活中 也略有所闻,学生自然 就会想到多用电表 1 分 钟 与 教 师 活 动 同 步 进 行 资源 准备:摆放 在实验台 上的多用 电表等器 材及多媒 体展示; 设计 意图:激发 学生的求 知欲望 (二)进行新课 1、介绍多用电表的外形并对关键部件 多媒体展示多用电表并引导学生观察欧 姆表、交直流电压电流表、交流2.5V电压表 表盘的特点 4 分 钟 (1)观察多用电表 的外形,认识选择开关 的测量项目及量程;在 《导与练》P108例1图 甲1标上相应的部件名 称; (2)交流与讨论: 欧姆表、交直流电压电 流表、交流2.5V电压表 表盘各有什么特点?学 生代表发言; (3)检查多用电表 5 分 钟 与 教 师 活 动 交 替 进 行 资源 准备:多媒 体展示多 用电表的 外形; 设计 意图:(1)、 让学生了 解多用电 表的功能 和各刻度 线的特点, 为量程的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学生信息查询系统

《C++语言程序设计》 课题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学生信息查询系统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2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2011-05-06 仰恩大学计算机系

一、课程序设计目的(根据情况写) (1)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内在差别; (2)了解类和对象的概念,学会对数据进行封装处理,灵活应用类的继承关系,学会用构造函数来进行对象的初始化工作,通过重载 构造函数来对对象进行更为深入的数据初始化,用析构函数来清 理和释放对象所占用的系统资源; (3)通过对象指针来访问对象,从而完成对对象数据的调用与返还; (4)利用动态内存分配在程序的运行中根据实际需要申请内存空间,使用结束后释放所占用的内存空间; (5)通过继承与派生来简化程序代码简化程序设计,有效利用已有的类模块资源。 (6)以学生信息管理为应用背景,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程序,实现创建班级、添加学生信息、修改学生信息、删除学 生信息、打印学生信息、退出六个程序功能。 开发环境 (1)系统环境:Windows XP,Windows 7 (2)编程环境:Visual C++.NET,Visual C++ 6.x,Visual Studio 2005,Visual Studio 2010……….等。 二、实现过程 (1)C++编程基础知识介绍

数据类型:对数据类型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数据在内存中分配适合的存储区域、确定数据范围,并且可以规定数据所能进行的有效操作; 1:对数据类型的分类有: 2:常量和变量:变量(variable ):取值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可改变值的量;常量(constant ):取值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又分为文字常量(literal constant )常变量(也称为符号常量) C++程 源程序文件1 源程序文件2 源程序文件3 编译预处理命令 全局变量声明 函数1 函数n … 函数首部 函数体 局部变量声明 执行语句

单片机 查表程序设计实验

2.4 查表程序设计实验 2.4.1 实验目的 学习查表程序的设计方法,熟悉 51 的指令系统。 2.4.2 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NMC+教学实验系统、或“TD-PIT++教学实验系统+TD-51 系统平台”、或 “TD-PITE 教学实验系统+TD-51 系统平台” 2.4.3实验内容 1. 通过查表的方法将 16 进制数转换为 ASCII码; 2 2. 通过查表的方法实现y=x ,其中x为 0~9 的十进制数,以BCD码表示,结果仍以BCD 码形式输出。 2.4.4 实验步骤 1. 采用查表的方法将 16 进制数转换为 ASCII 码 根据 ASCII码表可知,0~9 的 ASCII码为 30H~39H,A~F的 ASCII码为 41H~46H,算 法为(假定待转换的数存放在 R7 中): 当 R7≤9 时,相应的 ASCII码为:R7+30H; 当 R7>9 时,相应的 ASCII码为:R7+30H+07H。 实验程序清单:(Asm4-1.asm) 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100H MAIN: MOV DPTR, #ASCTAB ;表格首地址送DPTR MOV A, R7 ;R7中为待转换的数 ANL A, #0FH ;取低4位 MOVC A, @A+DPTR ;查表 MOV R5, A ;低4位转换结果送R1 MOV A, R7 ANL A, #0F0H ;取待转换数的高4位 SWAP A ;高4位与低4位交换 MOVC A, @A+DPTR ;查表 MOV R6, A ;高4位转换结果送R2 SJMP MAIN ;设置断点观察结果 ;ASCII码表 ASCTAB: DB 30H, 31H, 32H, 33H, 34H DB 35H, 36H, 37H, 38H, 39H DB 41H, 42H, 43H, 44H, 45H, 46H END 实验步骤: (1)编写实验程序,编译、链接无误后联机调试; (2)将待转换的数存放在 R7 中,如令 R7 中的值为 0x86;

实验报告: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实验报告: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等次 一、实验目的: 1.会使用多用电表测量 、电流和 2.会使用多用电表测量二极管的 ,并据此判断二极管的 。 3.会使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中的电学元件. 二、实验原理: 欧姆表:欧姆表由灵敏电流计表头、电池、变阻器改装而成,欧姆表内阻就是这三部分电阻的串联阻值,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x g R R R r E I +++=)(0 电流I 与x R 有一一对应关系,就可测出不同的电阻。可画出其内部如图1所示: 多用电表: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由灵敏电流计表头改装来的,所以欧姆表、电流表和电压表可以公用一个表头改装成一个多用电表。 三实验器材: 多用电表、直流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小电珠、二极管、定值电阻.电学黑箱 四、实验步骤 1.观察多用电表的外形,认识选择开关的测量项目及量程. 2.检查电表的指针是否停在表盘刻度 端的零位置,若不指零,则可用小螺丝刀进行机械调 。 3.将 、 表笔分别插入“+”“-”插孔. 4.如图甲所示连好电路,将多用电表选择开关置于直流 挡,测小电珠两端的电压. 5.如图乙所示连好电路,将选择开关置于直流 挡,测量通过小电珠的电流. 6.利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测三个定值电阻的阻值,比较测量值和真实值的误差. 7.研究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利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测二极管两个引线间的电阻,确定正负极. 8.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1.元件与现象 图1

五:实验过程: 1、测量小灯泡两端电压: ①按照甲电路图连接电池、开关、变阻器、小灯泡。 ②将多用电表选择开关调至档,为了安全先选择最大量程,试测以 后再选择合适的量程。 ③通过两个表笔将多用电表与小灯泡联在一起,读出小灯泡两端电压为伏。 2、测量小灯泡中的电流: ①将多用电表选择开关调至档,为了安全先选择最大量程,试测以后再选择合适的量程。 ②通过两个表笔将多用电表与小灯泡联在一起,读出小灯泡两端电压为伏。 ③通过两个表笔将多用电表与小灯泡联,读出小灯泡中通过的电流为安。 3.测量定值电阻: ①将多用电表的、表笔分别插入+、-插孔,选择开关旋至(“Ω”)档。 ②将两个表笔在一起,调节旋钮,直至指针指到侧0位置。 ③测量电阻并读出数据。R= Ω ④如果测量另一电阻时改变了量程,必须重新进行。 4、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 ①将多用电表选择开关调至档,并选择×10或×100的档位。 ②将两个表笔在一起,调节旋钮,直至指针指到侧0位置。 ③用右手像握筷子那样抓住两表笔,接触到左手拿的二极管两端的电极。 ④测量出二极管的电阻并读出数据。 R= Ω,说明现在连接黑表笔的是二极管的极。 ⑤将多用电表选择开关调至×100或×10的档位。并将二极管电极颠倒,重新测量。 R= Ω,说明现在连接黑表笔的是二极管的极。 5.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

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VF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图书馆管理系统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10年12月31日

目录 第一部分系统概述--------------------------------2 第二部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2第三部分系统数据库及表设计----------------------2第四部分系统菜单设计----------------------------5 第五部分系统界面设计----------------------------6 第六部分系统相关程序代码-----------------------13第七部分实验报告小结---------------------------22第八部分参考资料-------------------------------22

一、系统概述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数量相应的增加,有关图书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加,面对庞大的信息量,传统的人工管理户导致图书管理的混乱,人力与物力过多的浪费,图书管理费用的增加,从而使图书馆的负担过重,影响整个图书馆的运作和控制管理。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功效,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服务,必须制定一套合理、有效,规范和实用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对图书资料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根据上述需要,我们建立本图书馆管理系统。 根据图书、读者和管理员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系统主要实现读者对图书的查询、个人信息的修改和管理员对读者、图书的管理。 本系统采用作为开发工具。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本系统可以完成一般图书馆关于图书查询、借阅及书库管理的主要功能。其中:图书查询模块可以查询所需要的图书;读者管理模块中,读者可以查看自己的信息,对登陆密码进行修改,管理员可以对读者进行添加和删除;图书管理模块中,管理员可以为读者进行图书的借阅和归还操作,以及对图书的信息进行修改,如加入新书、删除不能使用的图书和更新图书的信息;报表打印模块中,实现对需要的信息进行打印输出。系统结构下图所示。 三、数据库及表设计 经分析,图书馆管理系统主要涉及了学生、管理员和图书三部分。因此需要建立的实体就是学生、管理员和图书三个。 根据系统模块的设计,可以的到本系统需要建立的基本表为:读者信息表、

软件开发检查表

代码大全——检查表 1.欢迎进入软件创建世界 1.1.l.3 小结 ●创建活动是总体设计和系统测试之间承上启下的工作。 ●创建活动主要包括:详细设计、编码、调试和单元测试。 ●关于创建活动的其它称谓有:实现、编程等。 ●创建活动质量对软件质量有潜在影响。 2.利用隐喻对编程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2.1.2.4 小结 ●隐喻仅仅是启发,而不是公式,因此,它们更倾向于比较随便,无拘无束。 ●隐喻通过把软件开发与你所熟知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你对其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些隐喻要好于其它隐喻。 ●把软件创建与建造建筑物类比,表明开发软件前要精心准备,并表明了大规模项目与 小规模项目之间的差别。 ●认为软件开发实践是智能工具箱中的工具进一步表明,每个程序员都有许多自己的工 具,没有任何一种工具是万能的。为每件工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是成为一个优秀程序员的首要素质之一。 3.软件创建的先决条件 3.1.需求 3.1.1.需求内容 ●系统的所有输入都定义了吗?包括它们的来源、精度、取值范围和频率? ●系统所有的输出都定义了吗?包括它们的目标、精度、取值范围、频率和格式? ●所有的报告格式都定义了吗? ●所有的硬件与软件接口都定义了吗? ●所有的通信交界面都定义了吗?包括握手、错误检查以及通信约定? ●是否从用户的观点出发,定义了所有必要操作的反应时间? ●是否定义了时间问题,如处理时间、数据传输率以及系统吞吐能力? ●是否对用户所要求完成的任务部作出了规定? ●每项任务所需用到和产生的数据都规定了吗? ●规定保密级别了吗?

●规定可靠性了吗?包括软件出错的后果、在出错时要保护的至关重要的信息、以及错 误测试和恢复策略。 ●规定所需最大内存了吗? ●所需最大存储容量规定了吗? ●对系统的维护性是否作出了规定?包括系统对运行环境、精度、性能以其与其它软件 的接口等方面变化的适应能力规定了吗? ●是否规定了相互冲突的设计之间的折衷原则,例如,在坚固性与准确性之间如何进行 折衷? ●是否制定了系统成败的标准? 3.1.2.关于需求的完善性 ●在开发开始前暂时得不到的信息是什么?是否规定了不够完善的区域? ●需求定义是否已经完善到了可以成为软件标准的地步? ●需求中是否有哪一部分令你感到不安?有没有根本不可能实现,而仅仅为了取悦老板 和用户才加进来的内容? 3.1.3.关于需求的质量 ●需求是否是用户的语言制定的?用户也这样认为吗? ●需求中是否每一条之间都尽量避免冲突? ●需求中是否注意了避免规定设计工作? ●需求在详细程度方面是否保持了一致性;有没有应该更详细些的要求?有没有应该更 简略些的? ●需求是否明确得可以分为一些独立的可执行部分,而每一部分又都很明了? ●是否每一条都与问题和答案相关?是否每一条都可以追溯到产生它的环境中? ●是否每一条需求都可以作为测试依据?是否可以针对每一条进行独立测试以确定是否 满足需求? ●是否对可能的改动作出了规定?包括每一改动的可能性? 3.2.结构设计 ●一个好的结构设计应该阐明所有问题。这个表并不是用于指导结构设计的,而只是想 提供一种方法,通过它,你可以估计处于软件食物链顶层的程序员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多少营养。它可以作为建立自己的检查表的起点。同要求定义检查表的使用一样,如果你正在从事一个非正式的项目,那么其中有些条款是不必考虑的。但如果你正在开

常见的实验设计与计算举例

常见的实验设计与举例 一、单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单因素拉丁方实验设计和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是四种基本的实验设计,复杂的实验设计大多都是在这四种形式上的组合。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假设、实验目的与条件使用不同的实验设计,但无论哪种实验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控制无关变异,使误差变异最小。 1.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采用随机化方法,通过随机分配被试给各个实验处理,以期实现各个处理的被试之间在统计上无差异,这种设计每个(组)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完全随机实验的方差分析中,所有不能由处理效应解释的变异全部被归为误差变异,因此,处理效应不够敏感。 例:研究阅读理解随着文章中的生字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自变量为生字密度,共有四个水平:5:1、10:1、15:1、20:1,因变量是被试的阅读理解测验分数。实验实施时,研究者将32名被试随机分为四个组,每组被试阅读一种生字密度的文章,并回答阅读理解测验中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 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实施简单,接受每个处理水平的被试数量可以不等,但需要被试的数量较大,且被试个体差异带来的无关变异混杂在组内变异中,从而使实验较为不敏感。完全随机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如果是单因素两组设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是单因素完全随机多组设计则采用一元方差分析(One -Way ANOV A)。 2.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研究中还有一个无关变量,也有两个或多个水平,并且自变量的水平与无关变量的水平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当无关变量是被试变量时,一般首先将被试在这个无关变量上进行匹配,然后将他们随机分配给不同的实验处理。 例:仍以文章的生字密度对阅读理解影响的研究为例,但由于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可能对阅读理解测验分数产生影响,但它又不是该实验感兴趣的因素,于是研究者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实验实施前,研究者首先给32个学生做了智力测验,并按智力测验分数将学生分为8个区组,然后随机分配每个区组内的4个同质被试分别阅读一种生字密度的文章。

河北工业大学 单片机实验 第四次试验 实验八 查表程序设计

实验八查表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MCS-51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2.学会用MOVC指令编写查表程序。 二、实验内容 1.设计并调试一个查平方表的程序,其功能为应用查表指令MOVC A,@A+PC,求累加器A中数的平方值,结果平方值送A。要求待查的(A)≤15。 2.设计并调试一个根据电压值查与其对应的温度值的查表程序,其功能为应用查表指令MOVC A,@A+DPTR,求(A)中电压值对应的温度值,将温度值送R2R3(温度值为二字节的压缩BCD码),电压值的范围为(A)≤0FFH。实验程序参考框图如3-8所示。 三、实验步骤 1.键入程序和预定表后; 2.通过修改自变量参数启动并调试程序,直至正确为止。 3.边调试边体会用PC或DPTR作指针查表的区别。 四、实验报告要求 根据实验内容和程序参考流程,编出所需查表程序,列出实验程序清单。 五、思考题 1.当表的长度〉255个字节时应选哪一条指令查表? 答:当表的长度〉255个字节时应选“MOVC A,@A+DPTR”指令查表,并且需要对DPH、DPL进行运算处理,求出表目地址,再用“MOVC A,@A+DPTR”指令查表。 2.用PC指针查表编程时应注意什么? 答:应先用传送指令把所查数据的项数送入累加器A,并用“ADD A,#data”对A进行修正data值等于查表指令和数据表格之间的字节数,然后用“MOVC A,@A+PC”查表,同时用PC指针查表的表的范围不能大于255个字节。 六、参考程序清单 1.求平方值查表程序: ORG 0000H ADD A,#02H MOVC A,@A+PC SJMP $ DB 0,1,4,9,16,25 36,49 DB 64,81,100,121,144,169,196,225 END 本程序实现通过查表得A累加器中数的平方值并将结果送A,根据A中数值采用基址加变址方法找到所查数的地址得所对应的平方数。例:当(A)=5时,执行过程如下: D:0XE0(A) PC指针 ORG 0000H 05H C:0X0000 ADD A,#02H 07H C:0X0002 MOVC A,@A+PC 19H ;A+PC=A(10),查表的19H(25) C:0X0003 SJMP $ C:0X0005 DB 0,1,4,9,16,25 36,49 DB 64,81,100,121,144,169,196,225 END 2.测量温度查表程序: 双字节查表程序刘程序如图3-8所示: 双字节查表参考程序清单: ORG 0000H MOV DPTR,#TAB

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预习内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2.复习:多用电表的使用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 1.多用电表的外观:

(1)表盘:多用电表可以用来测量电流、电压、电阻等,并且每一种测量都有几个量程。外形如图,正面上半部的表盘上有电流、电压、电阻等多种量程的刻度,读数时要注意区分。 (2)挡位:多用电表正面下半部为选择开关,它的四周刻有各种测量项目和量程。包括直流电流、直流电压、交流电压、电阻。 (3)其他:欧姆调零旋钮,指针定位螺丝和测试笔的插孔。 2.多用电表的使用: (1)多用电表使用完毕,表笔必须从插孔中拔出,并将选择开关旋至“OFF”或交流电压最大档。 (2)红黑表笔的接法:无论选择何种档位,都要确保电流从红笔流入多用电表,从黑笔流出。 (3)档位的选择:在不超过量程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小量程。 (4)欧姆档的使用: ①内部构造:如图所示

②操作步骤 a.机械调零 b.选择合适的欧姆档,将红黑表笔短接,进行欧姆调零,使指针指向0 刻度(位于表盘的右侧) c.测电阻时,指针必须指在中值电阻附近,否则要重新选择欧姆档 d.更换欧姆档位后必须重新进行欧姆调零 3.多用电表的读数 (1)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档的读数:直流电流和电压刻度是均匀的,读数时共用,但需按比例计算,如取5 mA量程读数时可利用满刻度数值为“50”的刻度线,只是“50”相当于“5 mA”。 (2)欧姆档的读数:读数×倍率 (3)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若用欧姆表两表笔接触二极管两极,测得电阻较小时与黑表笔相连的为二极管的正极;测得电阻较大时,与黑表笔相连的为二极管的负极。 4.注意事项 (1)忌不调零就使用多用电表。 (2)忌搞错连接方式,测电压需并联,测电流需串联。 (3)忌搞反直流电流方向,直流电要从正极测试笔插孔流入,从负极测试笔插孔流出。 (4)忌用手接触测试笔的金属杆,特别在测电阻时。 (5)忌不进行欧姆表调零,就用多用电表测电阻值。

试验项目试验一最简单的C程序设计

试验项目试验一最简单的C程序设计

实验项目:实验一最简单的C程序设计 (所属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学时:2)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使用标准输入/输出函数进行常见数据类型的数据的输入/输出方法。 2.初步培养编制程序框图和源程序、准备测试数据以及实际调试程序的独立编程能力。 3.掌握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实验条件 Pc和vc++编程环境 三、实验内容 1.熟悉编程环境。 2.输入并运行一个C程序 3.掌握各种格式转换符的正确使用方法。 4.编程序:设圆半径r=1.5,圆柱高h=3,求圆周长、圆面积、圆球表面积、圆球体积、圆柱体积。要求用scanf函数从键盘上输入数据(半径和高),输出各计算结果,输出时要求有文字说明,取小数点后2位数字。5.编程序:用getchar函数输入两个字符给C1、C2,然后分别用putchar函数和printf函数输出这两个字符。 四、实验步骤 编写程序,输入数据,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 观察结果和预期是否一致。 实验项目:实验二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所属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学时:2) 一、实验目的 1.了解C语言表示逻辑量的方法(以0代表“假”,以非0代表“真”)。 2.学会正确使用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示式。 3.熟练掌握if语句和switch语句 二、实验条件 Pc和vc++编程环境 三、实验内容

1.有一函数: ?????≥-<≤-<=)10x (113x ) 10x 1(12x )1x (x y 用scanf 函数输入x 的值,求y 值。 运行程序,输入x 的值(分别为x<1、1≤x <10、x ≥10三种情况),检查输出的y 值是否正确。 2.给出一个百分制成绩,要求输出成绩等级A 、B 、C 、D 、E 。90分以上为A ,81~89分为B ,71~79分为C ,61~69分为D ,60分以下为E 。 3.输入4个整数,要求按由小到大顺序输出。 四、实验步骤 编写程序,输入数据,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 观察结果和预期是否一致。 实验项目:实验三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查表程序设计

查表程序设计 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查表程序使用频繁。利用它能避免进行复杂的运算或转换过程,广泛应用于显示、打印字符的转换以及数据补偿、计算、转换等程序中。 查表就是根据自变量x的值,在表中查找y,使y=f(x)。x和y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数据。表的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表格可以放在程序存储器中,也可以存放在数据存储器中。一般情况下,对自变量x是有变化规律的数据,可以根据这一规律形成地址,对应的y则存放于该地址单元中;对x是没有变化规律的数据,在表中存放x及其对应的y值。前者形成的表格是有序的,后者形成的表格可以是无序的。 例1将l位十六进制数转换为ASCII码。 解: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介绍了将ASCII码转换为十六进数的程序,本例是其逆变换。这里采用查表的方法完成十六进制数到ASCII码的转换。 建立一个表格,首先确定表格的首地址,在相对于表首的地址单元中存放ASCII码。设十六进制存放在R0中,转换结果存放在R1中。程序为: ORG 0300H MOV A, R0 ANL A, #0FH ;屏蔽高位 MOV DPTR,#TAB MOVC A,@A+DPTR MOV R1,A ORG 0380H TAB: DB ‘01234567’ DB ‘89ABCDEF’ END 例2 在一个单片机测温装置中,已知电压和温度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在校正过程中,电压值取连续的10位二进制数,测量这些电压值对应温度最多可达1024个。用这些校正数据建立一个表格。以电压为相对地址,这样就可以根据测得的不同电压值求出被测温度。 解: 设电压测量值X放在R2、R 3中(10位二进制数占两个字节),求出的温度仍放R2、R3中(也是双字节数)。与X值的对应的温度放在地址为2X加表格的首地址的单元中。程序为: MOV DPTR, #TAB MOV A, R3 CLR C RLC A ;X*2 MOV R3, A XCH A, R2 RLC A

单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试验设计是指只有一个因素(或仅考查一个因素)对试验指标构成影响的试验。单因素试验设计要求对试验水平进行布局和优化,是一种水平试验设计。 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可分为两类:同时试验设计和序贯试验设计。同时试验设计就是一次给出全部试验水平,一次完成全部试验并得到最佳试验结果,如穷举试验设计。序贯试验设计要求分批进行试验,后批试验需根据前批试验结果进一步优化后序贯进行,直到获取最佳试验结果,如平分试验设计、黄金分割试验设计。 一、试验范围与试验精度 (一)试验范围 试验范围指试验水平的范围。试验设计时需预先确定试验范围,一般采用两种方法:○ 1经验估计。可凭经验估计试验范围,并在试验过程中作调整。○2预先试验。要求在较大范围 内进行探索,通过试验逐步缩小范围。 (二)试验间隔与试验精度 试验间隔是指试验水平的间距,试验精度是指试验结果逼近最佳水平的程度。显然,试验间隔与试验精度是一对矛盾,试验间隔越大,试验精度越低。在保证试验精度的条件下,试验水平变化而引起的试验结果变动必须显著地超过试验误差。 (三)试验顺序 在确定试验顺序时,往往习惯于按照试验水平高低依次做试验。这样,随着试验的进行,有些因素会发生缓慢变化甚至影响试验结果。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采用随机化方法来确定试验顺序。在试验工作量较少或者试验准确度要求较低时,也可以采用按水平高低或者选取中间试验点的方法来进行试验排序。 需强调指出,以上不仅对单因素试验设计,而且对所有试验设计方法都适用。 二、单因素试验设计 (一)平分试验设计 平分试验设计就是平分试验范围,把其中间点作为新试验点,然后不断缩小试 验范围直到找到最佳条件。当试验结果呈单向变化时,也就是说最佳试验点只可能在试验中间点的一侧,可采用平分试验设计。该方法简便易行,但要注意单向性特征。 (二)穷举试验设计与均分试验设计 穷举试验设计是将所有可能的试验点在一批试验中全部进行试验。均分试验设 计是根据试验精度要求,均分整个试验范围以获得所有试验点。显然,均分试验设计不仅充分体现了穷举试验设计的思想,而且也明确了具体试验设计方法。 如试验起始点为a ,终点为b ,试验点的间隔区间为L ,则均分试验设计的试 验点数n 为 1L a b n +-= (1-1) 该试验设计的特点是对所试验的范围进行“普查”,试验点数量较多,宜用于 对目标函数性质没有掌握或很少掌握的情况。 (三)黄金分割试验设计 黄金分割试验设计就是在预定试验范围内采用0.618黄金分割原理安排新试验 点,直到找到最佳试验结果为止,因而又称0.618试验设计。黄金分割就是在特定范围内寻求黄金分割点(k )及对称点(1-k )。在0~1的试验范围内,黄金分割点(k )为0.618,其对称点(1-k )为0.382。 黄金分割点试验设计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已知试验范围内的黄金分割点的寻 求,二是新试验范围的确定与进一步寻优。如图1-1所示,首先在试验范围(a ,b )内,按照0.618黄金分割原理安排两个试验点x 1、x 2;然后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进一

高考多用电表实验

多用电表的原理及其使用 1、指针式多用表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仪器,请完成下列问题: (1)在使用多用电表测量时,若选择开关拨至“25mA”挡,指针的位置如图(a)所示,则测量结果为 mA.(2)多用电表测未知电阻阻值的电路如图(b)所示,电池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R0为调零电阻,R g为表头内阻,电路中电流I与待测电阻的阻值R x关系图象如图(c)所示,则该图象的函数关系式为I= ;(3)下列根据图(c)中I﹣R x图线做出的解释或判断中正确的是 A.因为函数图线是非线性变化的,所以欧姆表的示数左小右大 B.欧姆表调零的实质是通过调节R0使R x=0时电路中的电流I=I g C.R x越小,相同的电阻变化量对应的电流变化量越大,所以欧姆表的示数左密右疏 D.测量中,当R x的阻值为图(c)中的R2时,指针位于表盘中央位置的左侧 (4)根据图线可知该电池的电动势E= . 【答案】(1)11.50;(2);(3)BCD;(4)I g R1. (1)若选择开关拨至“25mA”挡,由图1所示表盘可知,其分度值为0.5mA,所测电流为:11.5mA. (2)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I==. (3)A、因为R x=﹣r﹣R0﹣R g,函数图线是非线性变化的,当电流比较大时,则电阻比较小,当电流比较小时,则电阻比较大.故A错误. B、当R x=0,I=,此时电流为满偏电流.故B正确. C、R x越小,相同的电阻变化量对应的电流变化量越大,所以欧姆表的示数左密右疏.故C正确. D、测量中,当R x的阻值为图5中的R2时,电流比半偏电流小,指针位于表盘中央位置的左侧.故D正确.(4)由图(c)所示图象可知,I g=, I g=,解得,电源电动势:E=I g R1;

单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只有一个研究因素,即研究者只分析一个因素对效应指标的作用,但单因素实验设计并不是意味着该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与效应指标有关联。单因素实验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控制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常用的控制混杂因素的方法有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拉丁方设计等。 一、完全随机设计 1.概念与特点 又称单因素设计或成组设计,是医学科研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设计方法,它是将同质的受试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进行实验观察,或从不同总体中随机抽样进行对比研究。该设计适用面广,不受组数的限制,且各组的样本含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在总体样本量不变的情况下,各组样本量相同时的设计效率最高。 例如:为了研究煤矿粉尘作业环境对尘肺的影响,将18只大鼠随机分到甲、乙、丙3组,每组6只,分别在地面办公楼、煤炭仓库和矿井下染尘,12周后测量大鼠全肺湿重(g),通过评价不同环境下大鼠全肺平均湿重推断煤矿粉尘对作用尘肺的影响,具体的随机分组可以如下实施: 第一步:将18只大鼠编号:1,2,3, (18) 第二步:可任意设置种子数,但应作为实验档案记录保存(本例设置spss11.0软件的种子数为200); 第三步:用计算机软件一次产生18个随机数,每个随意数对应一只老鼠(本例用spss11.0软件采用均匀分布最大值为18时产成的18个随机数); 第四步:最小的6个随机数对应编号的大鼠为甲组,排序后的第7个至第12个随机数随因编号为乙组,最大的6个随机数对应编号的大鼠为丙组(结果见表1)。 表1 分配结果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3.75 8.75 16.29 11.12 5.49 3.98 13.64 16.71 1.69 随机 数 组别甲乙丙乙乙甲丙丙甲 编号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62 16.36 2.12 4.74 11.54 3.98 0.13 17.35 16.38 随机 数 组别丙丙甲乙乙甲甲丙丙 2.随机数的产生方法 (1)随机数字表:如附表13(马斌荣,医学统计学,第4版),这是一个由0~9十个数字组成60行25列的数字表。说这些数字是随机的,是因为十个数字出现的频率近似相同,且出现的次序也没有规律。欲获得随机数,则事先根据研究性质确定随机数的位数,然后任意指定行和列,按事先确定的方向和方法读取随机数。如:将符合实验要求的20只动物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