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记者培训复习资料(判断题)

判断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判断题

1.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对 )

2.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对 )

3.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我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 对 )

4.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对 )

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对 )

6.当前,我们正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稳步迈进。( 错 )

7.党的十八大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发展为“五位一体”。( 对 )

8.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 )

9.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对 )

10.党的十八大回顾和总结了过去十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错 )

1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错 )

12.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 )

13.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对)

14.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梦进行了全面阐述。(对 )

15.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对 )

16.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 ) 17.历史经验表明,思想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对 )

18.党的十八大修改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对 )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民普遍受益。(对 )

20.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应完全依靠党的领导(错 )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对)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

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对 )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对 )

2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对 )

25.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不

能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错 )

2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对 )

27.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们胜利完成

“十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

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错 )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中,一切权力属

于中国共产党。(错 )

29.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

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

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

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对 )

30.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搞多党

轮流执政,绝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对 )

3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效率

至上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主题。(错 )

3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对 )

33.党的十八大报告面对社会建设方面的诸

多问题,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

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对 )

3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对 )

3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当今世界并不安

宁,和平发展面对严峻挑战。(对 )

36.事实证明,我国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争端问题上讲原则、讲道理、有底线。(对 )

37.新闻记者认识国情、立足国情,首要的

便是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

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 )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般是指马克思主义关

于新闻的思想。( 错 )

2.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

3.列宁主要阐述了党报的宣传、鼓动和组织

作用。(对 )

4.2011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新闻出版

总署、广电总局等四部门倡导新闻行业开展

“三贴近”活动。( 错 )

5.新闻媒体要想改善“信息泡沫化”的状

况,需要将党性原则和新闻规律更好地结合

起来。(错 )

6.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出现交叉或重合的

情况。(对 )

7.在人物通讯报道中,媒体为了突出某个典

型人物,允许存在着人为拔高的宣传做法。

(错 )

8.宣传不一定要有实在的信息内容,宣传注

重的是形式,为了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

的印象。(对 )

9.宣传是传播者反复宣扬某些理念和思想,

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对 )

10.邓小平提出关于新闻队伍建设的“根底

论”中,把“群众观点根底”列为了新闻工

作者要打好的“五个根底”之一。(错 )

11.毛泽东在指导《解放日报》改版时指

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

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错 )

12.普通百姓应该成为新闻的主角(对)

13.党的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不可避免地受

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因此信息量

成为传统媒体可以凭以竞争和生存的法宝。

(错 )

14.媒体对新闻价值标准的运用,应恪守在

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特殊情况下可以忽

视社会责任(错)

15.新闻报道不能以观点统领事实,不能为

了观点而剪裁事实。(对 )

16.“三贴近”的要求为媒体找准新闻源头

指示了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对 )

17.《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提

出了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

面和有立场(错 )

18.“走转改”活动中的“走基层”的要

求,就是让记者以领导干部的姿态到基层参

观和访问。(错 )

19.“走转改”活动中的“转作风”的要

求,就是让记者和采访对象做朋友,以平视

眼光报道。(对 )

20.“走转改”活动中的“改文风”的要

求,就是让报道的语言变得更加文学化和艺

术化。(错 )

21.马克思提出要以“有机的报刊运动”意

在达到接近、揭示事实真相这个最终目标,

而无关具体的真实。(错 )

22.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以

接近真相为目标的持续过程。(对 )

23.“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是客观报道的

一种操作方式。( 对 )

24.新闻事件中保持中立立场,是符合马克

思“一般的公正”(对 )

25.马克思的“一般的公正”原则是指报刊

报道新的事实或争论双方的观点时,应保持

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姿态。(对 )

26.对于有明确立场的报刊来说,“一般的

公正”是一种束缚。(错)

27.马克思的“报刊的使命”,是与其对报

刊公共性质的认定结合在一起的。(对 )

28.在阶级斗争尖锐对立、一个阶级剥夺另

一阶级利益的历史条件下,不存在新闻自

由。(错 )

29.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新闻法,

专门规定新闻传播中的一系列报道活动。

(错 )

30.马克思认为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

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 对)

31.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说“没有绝对的自

由”。但恩格斯说新闻出版“享有绝对的出

版自由”,恩格斯用这种绝对的词语是为了

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政治意义。(错 )

3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法治化观点反映了

“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对 )

33.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媒体,而非人民。

(错 )

34.媒体应当建立常规的更正与答辩机制,

这符合马克思有关新闻的真实和客观的理

解。( 对 )

第三章《新闻伦理》判断题

1.中西方新闻伦理没有本质差别。(×)

2.真实原则是世界各国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最

普遍原则。( 对 )

3.客观公正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普遍原则,地震虽然惨烈,但报道中应该避免渲染

悲情的音乐。(对 )

4.我国新闻职业伦理既强调党性原则,又重

视真实、客观、时效、自主的新闻专业原

则。(对 )

5.记者参加政府、企业等采访对象单位的会议,可以吃对方提供的免费午餐。( × )

6.为加强交流,记者可以接受采访对象的免

费旅游。( × )

7.记者与所报道的人或组织应该保持适当的

距离,不与其发生经济利益关联。( 对 ) 8.某企业是本报的广告大户,不报道有关它

的负面新闻,合情合理。(×)

9.记者甲为乙企业发布了一篇较有影响力的

正面报道,乙企业见甲买房首付缺钱,主动

借款给他,甲同意,打了欠条,并按期还了钱,甲的这种行为应该不属于有偿行为。

( × )

10.记者甲写了一篇有关某局领导乙先进典

型事迹的报道,报道社会反响很好,甲的妹

妹恰好在该局工作并想换岗位,此时甲可以

向乙打招呼。( × )

11.某记者主动向采访对象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并要求对方不将信息提供给其他记者,

这属于贿买新闻。(对)

12.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必然会导致“有偿

新闻”的出现。( × )

13.新闻记者应该平等对待各类采访对象。(对)

14.某记者参加某企业举办的产品发布会,

收了该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这不属于新闻伦

理的失范行为。(× )

15.若涉及较大公共利益,在预约采访被拒

绝后,新闻记者可未经公众人物的同意进行

拦截采访。(对 )

16判断报道是否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的一种

重要依据是,是否与公共利益相关。( 对 ) 17.新闻记者可以事先不征得许可,进入公

众人物的私人建筑进行拍摄采访。( × ) 18.暗访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和产生何种效

果,都应在法律和新闻职业规范的限制范围

内谨慎运用。(对)

19.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利益相冲突时

就不受保护。( × )

20.记者采访犯罪嫌疑人、罪犯的亲属前应

征得他们的同意。(对 )

21.记者采写的报道领域不应涉及自己或家

人参与的投资活动范围,如房地产、证券、

股票等。(对 )

22.报道公众人物吸毒、违反交通规则、酗

酒等事件时,可以“编者按”等形式表明媒

体的态度,以免误导公众。(对 )

23.社会痛恨卖淫嫖娼行为,某电视台可将

卖淫女被公安人员抓住头发,双手反扭的镜

头直接播出。(× )

24.官员是公众人物,可以通过“人肉搜

索”来挖掘他们的腐败事迹。(× )

25.新闻记者不得假扮公安、纪检、法官等

公职人员去进行暗访。(对 )

26.2013年5月美国《纽约邮报》报道了一

则性奴案新闻,新闻中3名被囚禁近十年受

害女子的照片应该打上马赛克。(对 )

27.救灾现场,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而

不是去救灾。(对 ) 28.在灾区见到一些失去了孩子的受灾群众

正在抱头痛哭,此时记者不应该去打扰他

们,应该等他们情绪稍微稳定后,再进行采

访。(对 )

29.医生正在抢救病人时,记者不应该对该

医生进行采访。(对)

30.强调“最小伤害”原则,会影响到报道

的客观、公正。( × )

31.在灾难事件或者自杀事件中,不同新闻

媒体之间组合起来或者派出代表进行集中采

访,可以减少对采访对象的二次伤害。(对 )

32.要做一个优秀的记者,首先必须要做好

一个人,一条生命远比一条报道更重要。

( 对 )

33.弱势群体都是商业价值不高的受众,日

益强调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新闻媒体对他

们关注不够,可以谅解。( × )

34.新闻记者不能以慈善的名义向富豪、明

星、政要等社会名人索取善款或者其他帮

助。(对 )

35.在法庭判决前,涉案当事人在报道中不

能被称为“罪犯”,而是“犯罪嫌疑人”,

不适用定罪倾向的描述,如“罪大恶极”、

“拒绝认罪”等。(对 )

36.罪犯是社会的败类,相关报道中可以用

“恶霸”、“禽兽”、“畜生”等词语。

(×)

37.在社会道德风气不改善的情况下,新闻

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不可能得以提高。( ×)

38.新闻记者失德的最主要原因是生存压力

太大。(×)

39.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甚至要比采

写的基本技巧更加重要。(对)

40.新闻记者良好职业伦理观的形成,一方

面来自于职业道德的学习与实践,但更重要

的是来自于自身的整体修养。(对 )

第四章《新闻法规》判断题

1.我国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

媒体、传播者、收受者或公民和法人四个方

面。( 对 )

2.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是一种正

相关关系,但有时也会出现一种负相关关

系。( 对 )

3.侵犯商业秘密罪一般是指具有主观故意的

行为。新闻媒介遇到此类诉讼时,没有主观

故意可以成为抗辩理由。( 对 )

4.侮辱罪和诽谤罪所侵害的客体具有共同

性,都是公民人格权。( 对 )

5.著作权中的广播权,就是指以无线方式公

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的权利。(× )

6.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合理使用作品分为

“引用”和“参考”。“引用”必须注明作

品的名称、作者姓名、作品出处,“参考”

则不必注明。(× )

7.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以有线或

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

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 对 )

8.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

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

者(对 )

9.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

须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 对 )

10.新闻媒体不得报道未经政府卫生部门发

布或未经批准的疫情信息。( 对 )

11.审批制是我国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

(对 )

12.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记者在法庭旁

听时,一律不得在庭审中录音、录像和摄

影。( × )

13.如果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上传或者放置

在向公众开放的网络服务器内的信息构成侵

权,技术服务提供者将与内容服务提供者一

道构成共同侵权,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 对 )

14.2013年1月1日新《刑事诉讼法》实施

后,个人信息保护得到强化,这增大了媒体

从司法机关获得案件信息的难度。( 对 )

15.减少新闻媒介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与威

胁,是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

( 对 )

16.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一种正式评价,

主要是积极评价,但也可能是消极评价。

( × )

17.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侮辱或恶意丑化的

形式使用他人肖像的,不认定为侵害公民肖

像权,但可以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对 )

18.作者的署名权是作者自己在自己创作的

作品上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因此仅为作者

所享有,不得转让。( × )

19.著作权人是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可以

不经著作权人同意而发表其作品,这不是侵

犯发表权的行为。( × )

20.我国法律对侵犯著作权行为规定了民事

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制度,但涉及新

闻作品的,仅有民事责任。( 对 )

21.气象信息属于公共信息,因此媒体发布

气象信息不需要获得气象部门的同意,但需

要如实发布,且发布气象信息后获得的收益

应当提取一部分给气象部门。(× )

22.媒体同情或赞颂罪犯也是渲染暴力的一

种行为。( 对 )

23.我国大陆地区的地图属于公共信息,因

此媒体可以出版发行地图,但出版发行地图

后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给地图编制部

门。( × )

2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4月发布

的《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

通知》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引用和报道

未通过权威渠道核实的网络信息、传言或猜

测性信息。( 对 )

25.我国管理指导全国互联网信息行业工作

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对 )

五、《新闻采编规范》判断题

1.为了公共利益,记者可以适当使用不正当

的手段制造新闻事实。( 错 )

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

关系获取任何机密信息。( 对 )

3.媒体应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弱

者。( 对 )

4.为证明事实铁证如山,记者可以在手法上

加大事件的冲突要素。( 错 )

5.慎用判断性的、情感性词语,避免出现倾

向性的错误。可以适当以文学化的手法渲染

事实发展的情节。( 错 )

6.减少副词、修饰性词语的使用,多使用动

词。除非可以出示确凿证据,不得使用“最

大”、“最好”、“最坏”、“最多”等最

高级形容词。( 对 )

7.当采访对象的状况并不适宜接受采访时,

记者应该揪住对方拼命发问,不达目的不罢

休。( 错 )

8.编辑若发现新闻报道求证过程有问题、证据不足,为了时效性先发稿,日后再更正。( 错 )

9.通稿式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不能署名为本报记者。( 对 )

10.为更好地烘托新闻事实,可对新闻图片进行合成和拼接。( 错 )

11.必须准确记录与匿名消息来源和受访者的谈话,只要可能,录音更好。(对 )

12.记者如果要在微博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所在新闻媒体已经播发过的。(对 )

13.记者微博上转发其他媒体发布的新闻不受约束。( 对 )

14.尽可能采访到被批评对象,尊重其辩护、辩解的权利。若经过努

力仍没有采访到某一方,应在稿件中加以说明。( 对 )

15.夹叙夹议的报道手法,可以使报道更客观、准确地记录新闻事件的过程。( 错 ) 16.对于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来自互联网上的内容,可以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 错 )

17.新闻报道与评论不分,会增加报道不实产生的对新闻当事人的诽谤等侵犯他人权益的几率。( 对 )

18.记者可以就争议性的新闻或与公共政策节目有关的报道发表个人观点。( 错 ) 19.在新闻报道中,观点可以被描述成事实呈现给受众。(错 )

20.平衡呈现事件所涉及各方的事实和观点,不使用片面的消息来源。( 对 ) 21.记者使用微博面对不真实甚至是恶意的指责时,要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观点。

(错 )

22.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在没有改变意思或基本没改变意思的情况下,可以修改引语。( 对 )

23.“同学们纷纷表示:‘他平日里非常乐意帮助同学,他是我们的好班长。’”此句的引语使用没有错误。( 错 )

24.直接引语更具现场感。( 对 )

25.肢体语言不可作为引语。( 错 )

26.在使用事实性的内容时,只用陈述的方式即可。( 对 )

27.援引其他媒体信息时,须注意选择最初媒体来源,也可以从二手新闻转述。

(错 )

28.使用消息源时,应该慎用单一消息源。( 对 )

29.一篇报道中多次使用某消息源的话语时,第二次开始可以不用全称,只用姓名即可。( 对 )

30.报道中引用本媒体过去报道过的信息和数据,则无需特别注明。

( 对 )

31.使用消息源时,可以出现“某某单位说”的用法。( 错 )

32.网站转载某报纸报道全文时,不需注明来源。(错 )

33.使用匿名消息源时,记者需向编辑部说明,得到编辑部的同意。( 对 )

34.政务微博也可作为一种较权威的消息来源。(对 )

35.选择消息源时,只看重消息源的头衔、名气即可。( 错 )

36.西方发达国家的“采编经营相分离”原则,主要是严格要求编辑、记者不能插手经营业务,不能去拉广告,但并不是完全切断

采编和经营之间的关系。( 对 )

37.新闻作者的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

部分。( 错 )

38.对于口头传播的新闻,由“谁说的”来

衡量新闻的可信性。( 对 )

39.记者在使用权威消息源时,可以完全信

任,不用再次核对。( 错 )

40.当消息源有多重身份时,为了准确,记

者应该将其身份全部写出和使用。( 错 )

六、《防止虚假新闻》判断题

1.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

事实依据。(对 )

2.新闻报道中出现部分内容失实不属于虚假

失实新闻。( 错 )

3.虚假新闻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

( 错 )

4.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都是主观原因造成

的。( 错 )

5.非故意的失实新闻,对媒体的形象没有损

害。( 错 )

6.面对其他信息源时,最好方式就是直接转

载。( 错 )

7.在公众与传媒这对关系中,公众是传媒公

信力的评价主体,传媒是被评价的客体。

( 对 )

8.虚假失实新闻对媒体与受众之间信任关系

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就可消除。( 错 )

9.新闻的品质与新闻记者的整体形象息息相

关。( 对 )

10.传媒公信力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 对 )

11.正面的虚假失实新闻能起到宣扬、鼓舞

的作用,有益无害。(错)

12.虚假失实新闻更广泛的受害者是受众。

( 对 )

13.虚假失实新闻只要不被揭穿,就没有危

害。( 错 )

14.虚假失实新闻对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

序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错 )

15.“刻板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对一定社

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长期片面、歧视性、

不平衡报道而形成的。( 对 )

16.虚假失实新闻将严重影响我国媒体在国

际话语竞争力方面的表现,进而影响到我们

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 对 )

17.道听途说指记者在进行事件采访和调查

过程中没有切身实地调查事实真相,只是在

一些听闻基础上的主观臆断和“合理想象”

而形成新闻报道。( 对 )

18.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可以对数

据进行造假。( 错 )

19.故意摆拍不属于图片造假。( 错 )

20.新闻记者可以直接使用网络信息源。

(错 )

21.新闻伦理层面的虚假新闻是新闻工作者

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错 )

22.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可以对报道对象的

事迹任意拔高。( 错 )

23.新闻采编中,新闻媒体机构对新闻信息

真伪把关不严,是导致虚假新闻产生的一个

重要原因。( 对 )

24.新闻的真实性不重要,只要能给媒体机

构和广告主带来利益就行。( 错 )

25.媒体机构本身没有建立严格的虚假失实

新闻惩治机制就等于变相纵容虚假失实新

闻。( 对 )

26.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是个体性为主

的精神劳动。( 对 )

27.为了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记者

必须在新闻叙事中交代消息来源,交代消息

来源就构成了客观性叙事的必要环节。

( 对 )

28.新闻的真实程度与人们对新闻事件认识

的深入程度成反比。( 错 )

29.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跟进调查是了解

事实真相的基本态度。( 对 )

30.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能力的消解,

容易导致虚假失实新闻的出现。( 对 )

31.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

性、显著性、刺激性和趣味性。( 错 )

32.只要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的自律就能

够杜绝虚假失实新闻。( 错 )

33.要避免虚假失实报道,媒体必须要建立

顺畅、完善的采编对接制度。( 对 )

34.编辑可以根据版面的需要对新闻事实进

行任意删改。( 错 )

35.采访是获取新闻素材的直接来源和首要

方式,严谨细致的采访是防止新闻失实的第

一道防线。( 对 )

36.现场采访浪费时间,新闻记者只用电话

采访或邮件采访就行了。( 错 )

37.在采访时,做到基本事实真实和整体真

实即可,细节无所谓。( 错 )

38.在采写涉及双方争议的新闻时,记者不

能只对一方偏听偏信,而要给予他们同等的

表达看法的报道份额。( 对 )

39.在调查相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利用获

得的多重信息源进行相互印证,可以提高信

息源的可靠性和准确度。( 对 )

40.新闻单位应成立专门的新闻纠错、打假

机构,专人负责,使之常规化、正规化。

( 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