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_吕涛

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

吕 涛 聂 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30081)

〔摘 要〕 产业联动是基于产业关联的产业协作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无论在企业层面、

产业层面,还是区域层面,都在通过延伸产业链,寻求产业联动效应,提高产业运作效率。但是当前关于产业联动的理论研究还较少,本文界定了产业联动的内涵,分析了产业联动的理论依据,探讨了产业联动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 产业联动 理论依据 表现形式〔中图分类号〕F276.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03—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跨区域产业联动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90410015)和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东部煤炭企业跨地区资源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3J D630002)

当前,在企业、产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越来越

强调通过构建和延伸产业链,来获取产业联动效应,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产业联动行为的大量出现,使得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过渡到整个产业链中多个企业的协同竞争,区域之间的竞争也由产业层面的竞争过渡到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层面的竞争。产业联动使得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突破企业界限、产业界限、区域界限,能够实现企业关系、产业关系和区域关系的优化,获得1+1>2的协同效应。随着产业联动行为的大量出现,产业联动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我国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关注,相关研究文献不断增加,以“产业联动”为主题词在Google 中精确搜索,共搜索到文献50500篇;在CNKI 中以“产业联动”为标题精确检索,共搜索论文25篇;以“产业联动”为关键词精确检索,共搜索到论文61篇。这些文献多是从区域经济角度对东西部产业联动、都市圈产业联动、流域产业联动等问题的实践探讨和经验总结,关于产业联动的理论研究较少,没有对产业联动的内涵、产业联动的形成机理、产业联动的形成条件加以界定和深入探讨。本文探讨了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基础和表现形式。

1 产业联动的内涵

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是一些具有相同特征,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组织和活动所组成的

集合或系统,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总称。[1]

联动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具有“联系”和“互动”之意。所以,产业联动可以定义为: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位于产业链同一环节或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业协作活动。在理解产业联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1 产业联动的基础是产业关联

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是产业联动的条件和基础,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存在大量的物质、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交换关系,形成一个价值增值过程,产业联动能够在产业之间产生较好的

协同效应,提高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关联越紧密的行业,产业联动的效果和效益可能越突出,毫无联系的产业部门之间难以形成产业联动。也就是说,产业关联是产业联动的技术条件。1.2 产业联动是一种互利行为

这里的“互利”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产业联动打破了企业界限、产业界限和区域界限,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从企业层面来讲,可以获取稳定的原料、稳定的市场或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经营风险和交易费用;从产业层面来讲,可以促进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沟通,促进产业链不同缓解的理解和支持,使得产业链不同产业环节的产品结构、规模平衡发展,加快产业链上产品、技术、知识的传递速度,提高整条产业链的运作效率;从区域层面来讲,产业联动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产业扩张提供了基本思路。另一方面,产业联动行为不是单项的,而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互利行为,任何利益不对称的产业联动行为都是不稳定的。例如,煤炭和发电企业之间的产业联动,可以使发电企业形成稳定的供煤渠道,煤炭企业形成固定的销售渠道,降低了双方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实际上,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产业之间既有利益的一致性,又存在利益冲突。一方面,产业链运作效率的提高,可以提高整条产业链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不同链环上的产业利润;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结构及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不同产业链环节的利润会有所差异,有的产业链环节利润较高,有的产业链环节利润较低甚至亏损,而产业联动创造了一种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利益博弈和平衡机制,对于实现产业对接、重塑产业关系具有积极作用。获得双赢的经济效益,是产业联动形成的经济条件。1.3 政府政策对产业联动有重要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大部分产业由中央政府垂直管理,企业缺乏自主权,产业联动存在产业壁垒。同样,

2—

我国地区间的产业合作也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推动、运作和协调,企业处于被动执行的地位。在这种条件下,企业要按照经济规律进行跨产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产业协作,必然面临着由于非经济因素所造成的高昂的外部交易成本,导致产业联动的形成困难重重。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许多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壁垒也不断被打破,企业自主权增强,基于产业关联的产业联动也将不断增加。从宏观层面看,需要增进产业主管部门之间和区域政府之间的沟通,打破产业分割和区域分割,创造有利于产业协作的政策环境。以煤炭行业为例,在计划经济时期,相关行业(如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都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行业壁垒较高,煤炭企业很难进入相关行业获得产业联动效应。近几年,煤炭行业通过产业链延伸,煤———电、煤———高耗能、煤———化工等产业链得到培育和发展,通过长期合同关系、相互持股等方式形成的产业联动行为也不断增加。

1.4 产业联动的主体是企业

一般来讲,提到产业联动,如果不特别说明,可以指企业之间的产业联动、产业之间的产业联动或区域之间的产业联动。也就是说,产业联动经常涉及企业、产业部门、地方政府等利益主体,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对产业联动行为的产生有重要影响,能够产生阻碍或推动作用,但是产业联动最终还是表现为企业之间的合作,或企业内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作。只有企业自主的产业联动行为才是深入、稳定和长久的。

2 产业联动的理论依据

从实践层面讲,产业联动行为涉及企业经营管理、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等问题;从理论上讲,产业联动研究属于产业经济学范畴,涉及产业组织、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内容,而产业关联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业链理论、战略联盟理论、工业区位理论等为产业联动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提供了依据。

2.1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产业之间的联系包括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投资联系等。产品劳务联系表现为一些产业为另一些产业提供产品或劳务,或者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生产技术联系表现为具有关联性的一种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产品结构特性、产品标准和质量等具有一定的要求,一种产业的生产技术发生变化,会影响关联产业生产技术的变化。产业间的价格联系是产业间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这种价格联系使得生产具有替代性能产品的产业引入了竞争机制,为产业间的联系注入了竞争活力,从而有助于成本费用的节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间的投资联系指社会大生产是在各产业产品或劳务按一定比例的供需关系为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产业间的投资联系要求相关产业必须协调发展,某一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相关产业的制约。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产业联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可以说,产业之间的产品、技术、价格和投资联系,为产业联动创造了可能,而产业联动又深化了产业之间的产品、技术、价格和投资联系,有利于关联产业的和谐发展。2.2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产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产业链包含产业(企业)之间的产品链、供应链、技术链、价值链等联系。产业链的时空结构是产业联动形成的基础。产业链的时间结构,即产业链上各产业链环之间的耦合关系,包括产业链环的数量及先后次序,各环节产业基于产业链的时间结构形成纵向和横向的投入产业关系,从而出现相向的以产业链为平台的供给与需求传递,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向传递,构成了产业联动的时间基础;产业链的空间结构,即产业链环与区域空间的耦合关系,各环节产业在空间属性上分属于不同的经济区域,空间离散的产业链环因产业间的耦合关联,要求要素和价值在区域之间流动和传递,即要求区域之间进行产业协作,形成了产业联动的空间基础。产业链是产业联动的条件和基础,产业联动是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产业联动仅仅是产业链中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并不是产业链上或不同区域的所有关联产业都可以联动的,产业联动也会产生协调和管理成本,会产生联动对象的失约风险,只有联动收益大于联动成本时,联动才是有效的。

2.3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关于企业界定和运作的经济理论。与主流经济学将企业视为黑箱,单纯研究企业如何根据市场信号组织生产不同,新制度经济学深入到企业的内部,研究企业的产生、边界、产权配置及制度安排等问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替代的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通过价格来配置资源,企业通过权威和权力来配置资源。因此,交易费用理论可以理解为关于企业之间的,有关产品供应链、价值转化链关系及其费用的理论。结合交易费用理论,企业之间的产业联动行为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依赖企业或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长期供销关系或企业内部产业链上的产业一体化,实现产业链上不同产业的协作,获得协同效应,降低了企业的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转换成本等交易成本。交易费用理论是研究产业联动制度安排和契约特征的理论基础。

2.4 战略联盟理论

战略联盟理论是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和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产生的。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的企业,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股权、协议或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型网络组织。从普遍意义上讲,企业战略联盟是处于市场和企业组织的一种中间组织形态,其内部既有市场的价格体制,也有企业的组织调控机制,是企业与市场相互渗透并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战略联盟是”企业之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可是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产业联动的成因、动机与战略联盟的成因、动机有相似性,都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环境不确定性产生的,可以获得协同效应,而且从产业联动的主体———企业层面来讲,战略联盟是产业联动

3

成与稳定机制、绩效评价等研究成果,为研究产业联动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

2.5 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尔德·韦伯。其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环境方面的地质地形、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因素;社会政治方面的社会安定、教育水平、法制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经济技术方面的劳动力供应量和价格、地价、市场容量、金融信用手段、生产技术工艺及成本等因素;基础设施方面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交通通讯条件、能源动力供应、给排水设施因素等。也就是说,产业的区位选择受产品特点、市场集中地、资源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具有优区位性,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可能无法配置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在一个独立的区域内,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产业往往不能按比例发展,或者发展是不均衡的。为了产业的协同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关联就成为必然。区域在考虑通过延长产业链,获得产业协同效应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产业链延伸的局限性,设置必要的产业边界,通过跨区域产业联动,获得协同效应。所以,工业区位论为区际产业联动提供了理论解释。

3 产业联动的表现形式

从广义上讲,任何基于产业关联而进行的企业协作活动,都属于产业联动活动,所以产业联动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具体分类如下:

3.1 按照产业联动的方向,可以分为前向产业联动、后向产业联动、双向产业联动和横向产业联动

前向产业联动指企业与产业链环的下游延伸或与下游企业合作的活动,如煤炭企业为了寻找稳定的市场,与电力企业形成的战略联盟。后向产业联动是企业向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延伸或与上游企业合作的活动,如电力企业与煤炭企业的长期合同关系,电力、冶金、化工、铁道、建材等产业的投资办煤矿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后向产业联动效应。横向产业联动,是企业与其他同类企业开展的产业协作活动,如东部的煤炭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对西部煤炭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活动。

3.2 按照产业联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长期合同关系、战略联盟、一体化等

根据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交易费用理论,依据生产过程的供应链或者价值链上交易对象的资产专用性、交易的频率以及交易的不确定性,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市场关系、合同关系、联盟关系和一体化关系。如果交易的资产的通用强、交易的不确定小,则一般采用市场交易,企业之间的关系纯属于市场关系;如果企业采购的是大宗材料、零部件或者生产周期比较长,尽管采购的对象资产专用性不强,但是存在较大的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风险,为了确保采购对象的质量、价格和供货时间,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此时需要建立合同关系;如果采购的对象是战略性的物资,例如,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涉及技术的转移等资产专用强的资产,为建立长期的互惠互利的战略联盟关系;为了进一步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风险和交易费用,就要利用一体化的制度安排,如相互参股、相互持股、建立共同的管理机构、公司合并等。产业联动行为往往产生在具有大宗、长期交易的、生产技术联系紧密的产业(企业)之间,不是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而是一种更加稳定的经济联系,是长期合同关系、战略联盟关系或一体化关系。

3.3 按照产业联动的投资形式,可以分为股权式产业联动和非股权式的产业联动

股权式产业联动指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持股来获得协同效应,是较为紧密的联动形式,企业之间除了存在产品联系、技术联系、价值联系、投资联系外,还存在经营管理上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上、技术上、效益上的联动效应,实现较大程度的风险共担、优势互补。非股权式产业联动主要通过长期合同来获得产业协同效应,联动企业之间没有资本上的联系,仍保持经营管理上的独立性,是较为松散的产业联动形式。3.4 按照产业联动中企业的地理关系,可分为区域内产业联动和区际(跨区域)产业联动

在我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的区域分割,区域内的产业联动往往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区域间的产业联动会受地方保护主义、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其产生更需要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支持。例如,许多电力和煤炭企业是直接由省管辖的,这样,区域内的煤炭———电力产业联动往往能够得到支持,而煤炭和电力产业的跨区域协作活动要突破更多的行政障碍。

由此可见,产业联动是企业、产业、区域协作的普遍现象,实际上整个宏观经济就是众多企业、产业和区域形成的产业联动系统。每个企业在发展中都有多个联动对象,只要是同一产业链环上的企业,都可能产生产业联动行为,联动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煤炭企业可以与同类企业联动,也可以与电力产业、高耗能产业、煤化工产业、运输产业联动,可以是区域内的联动,也可以是区域间的联动;可以是通过兼并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一体化联动,也可以是相互持股的战略联盟式的联动,也可以是非股权式长期合同关系的联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产业发展的寿命周期、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产业之间的交易特征等进行灵活选择。

参 考 文 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2.徐和谊.北京市汽车工业战略联盟博弈与实现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43~49

3.李心芹,李仕明,兰永.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60~63

4.蔡宇.关于产业链理论架构与核心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6,(9):114~116

5.罗必良,吴忠培,王玉蓉.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及其缓解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 (5):33~37

作者简介 吕涛,管理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能源经济。聂锐,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