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大毛概2016年考试范围(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P2

2. 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P3

3. “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目标。P4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P4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P4p5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书P6,后有什么是。)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P6p7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P10p11p12

2.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13

3.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P16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P17

2.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8

3. 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章程。P18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19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展开。P19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

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统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p19p20p21

6.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P2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P27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⑴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⑵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方针。P27p28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P28

第四节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

1. 毛泽东通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初步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P31

2. “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章程》指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p33

3.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P34

4.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35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P36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1.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P40

2.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42

3 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领导革命的是无产阶级,指导革命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即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理论等,从根本上都有别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42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P45-46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p50

2.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P56

3.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P57p58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66

2.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P66

3.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P66

4.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两个转变同时并举。p68

5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69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让资本家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P75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p83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P83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89

2. 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p92

3. 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P9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P95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P100p101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三,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P102-105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108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实际”。P109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在党的十三大被明确指出,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P113

3. 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P114

4. 党的十五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第一和第九内容是什么,是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总概括。P115p116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P116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P119

要求了解:十九大新的主要矛盾阐述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P123

十九大后,党章加了“美丽”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1. 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p131

2. 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P132

3.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总结性的理论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P133

4.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P133p134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原因:⒈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⒉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

本任务。P135p136

2. 马克思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P137

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38

3. 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提高社会生产力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P138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1.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P140

2. (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P141

3.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市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P142

4. 中国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P143

5.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P144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p148

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发展的直接动力。P148p150p151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的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P154

2.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P155

3.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P158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史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P159 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P159

第三节扩大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P159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对外开放,原因:⒈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⒉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

客观要求。⒊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⒋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P159p160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 改革开放开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P167

2. 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P168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P168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P168

5. 2013年,十八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P168

6.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170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原因: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P170

7. (多选题)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P171

8.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P171

9.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P171

10. 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P174

1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P174

1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P175

13. 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①各种物质条件;②人的劳动。P175

14. 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题,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P177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统一。原因: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

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P178p179

2.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P180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P181

. 政治制度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p182

3.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志国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P183

4. 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写入宪法P184

5.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征程。P184-185

6.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P186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P193

2.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P195

3.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②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③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P196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P199

2.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方法: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②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③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④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⑤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P199-200

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P202

2.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P203

3.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包括:①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②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③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④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P204-205

4.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P205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p209

1.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P209-211

2. 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P211

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P212

2. 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P214

3. 1982年1月,邓小平在“九条方针”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P216

4.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P216

5.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①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②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③高度自治。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P217-218

6.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①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②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③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P218-219

7.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P221

8.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的形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P222

9.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P223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一节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228

第二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 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到新型国际关系。P235

.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P235

2. 为什么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显示其世界意义。P236-237

3.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P238

4. 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整表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P238

5.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P240

6.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P241

7.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P242

8. 我国外交工作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P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