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3.2 主要技术要求

3.2.1 最终沉降量的观测中误差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绝对沉降(如沉降量、平均沉降量等)的观测中误差,对于特高精度要求的工程可按地基条件,结合经验与分析具体确定;对于其他精度要求的工程,可按低、中、高压缩性地基土的类别,分别选±0.5mm、±1.0mm、±2.5mm。

2 相对沉降(如沉降差、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局部地基沉降(如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等)以及膨胀土地基变形等的观测中误差,均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的1/20。

3 建筑物整体性变形(如工程设施的整体垂直挠曲等)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允许垂直偏差的1/10。

4 结构段变形(如平置构件挠度等)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变形允许值的1/6。

5 对于科研项目变形量的观测中误差,可视所需提高观测精度的程度,将上列各项观测中误差乘以1/5~1/2系数后采用。

3.2.2 高程测量的精度等级,应以本规程第3.2.1条确定的最终沉降量观测中误差按(3.2.2-1)或(3.2.2-2)式估算单位权中误差μ、求出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后,根据本规程第2.0.6条的规定选择:

3.2.3 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当不便使用几何水准测量或需要进行自动观测时,可采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当测量点间的高差较大且精度要求低时,亦可采用短视线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3.3 几何水准测量

3.3.1 各等级几何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特级、一级沉降观测,应使用DSZ05或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对二级沉降观测,应使用DS1或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

微法观测;对三级沉降观测,可使用DS3型仪器、区格式木质标尺,按中丝读数法观测,亦可使用DS1、DS05型仪器、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光学测微法和中丝读数法的每测站观测顺序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2各等级观测中,每周期的观测线路数r,可根据所选等级精度和使用的仪器类型,按下式估算并作调整后确定:

3各等级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应符合表3.3.1-1的规定。

4各等级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3.3.1-2的规定。

3.2.2 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检验后应符合下列要求:

1i角对用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用于一、二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5",对用于三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20"。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a绝对值不得大于0.2"。

2水准标尺分划线的分米分划线误差和米分划间隔真长与名义长度之差,对线条式因瓦合金标尺不应大于0.1mm,对区格式木质标尺不应大于0.5mm。

3.3.3 各周期水准观测作业,除应符合本规程第2.0.7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在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晴天观测时,应用测伞为仪器遮蔽阳光。

2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验与校正。

3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4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点位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物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出草图。

3.3.4 观测成果的重测与取舍,应符合下列要求:

1凡超出本规程表3.3.1-2规定限差的成果,均应进行重测。

2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应立即重测;当迁站后发现超限时,应从水准点开始重测。

3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若重测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较差未超限,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原测高差的不符值亦未超限时,则取此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结果;若同向超限,而与另一单程高差未超限,则取用重测结果;若重测高差或同方向两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较差超出限差时,则须重测另一单程。当出现同向不超限而异向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应进行具体分析,并选择有利观测时间或缩短视距再进行重测,直至符合限差要求为止。

4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可只重测一个单线,并与原测结果中符合限差的一个单线取中数采用;若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均符合限差时,则取三次结果的中数;当重测结果与原测两个单线结果均超限时,则须再重测一个单线。

5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先就路线上可靠程度较小的某些测段进行重测,当重测后仍不符合限差时,则应重测该路线上的其余有关测段。

6在已测路线上,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超限时,应按规定的观测方法继续往前检测,以确定稳固可靠的已测点作为联测点。

4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四、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道路布设,尽量避开土质松软地段,水准点间的距离一般为2~4Km,在城市建筑区为1~2km。水准 点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和便于观测的地方。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参看表6.6,在观测中,每一测站的技术要求见表6.14。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 (一)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若用普通DS3水准仪观测,则应注意:每次读数 前都应精平(即: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如果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则无需精平(测量原理详见第二章),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下介绍用双面水准尺法在一个测站的观测程序: ①后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上、下视距丝和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表6.15)中(1)、(2)、(3); ②前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上、下视距丝和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4)、(5)、 (6); ③前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7); ④后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8); 这样的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其优点是可以减弱仪器下沉误差的影响。概括起来,每个测站共需读取8个读数,并 立即进行测站计算与检核,满足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有关限差要求后方可迁站。

(二)测站计算与检核 ①视距计算根据前、后视的上、下视距丝读数计算前、后视的视距: 后视距离:(9)=100×{(1)-(2)} 前视距离:(10)=100×{(4)-(5)} 计算前、后视距差(11): (11)=(9)-(10) 对于三等水准测量,(11)不得超过3m,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 计算前、后视距离累积差(12): (12)=上站(12)+本站(11) 对于三等水准测量,(12)不得超过6m,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10m。 ②尺常数K检核 同一水准尺黑面与红面读数差的检核: K1=(13)=(7)-(6) K2=(14)=(8)-(3) Ki为双面水准尺的红面分划与黑面分划的零点差(常数为 4.687m或4.787m)。对于三等水准测量,尺常数误差不得超过2mm;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m。 ③高差计算与检核 按前、后视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分别计算该站高差: 黑面高差:(15)=(3)-(6) 红面高差:(16)=(8)-(7) 红黑面高差之差:(17)=(15)-(16)=(14)-(13) 如果观测没有误差,(17)应为100mm(原因是:使用配对的水准尺,尺常数相差100mm)。对于三等水准测量,(17)与100mm的

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实训三四等水准测量(双面尺法) 一、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与计算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线路的检核视线高度>0.2m; 视线长度≤80m; 前后视视距差≤3m; 前后视距累积差≤10m; 红黑面读数差≤3mm ; 红黑面高差之差≤5mm。 二、仪器和工具 DS3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支,记录板1块。 读数规则 二、方法与步骤 1、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双面尺法四等水准测量是在小地区布设高程控制网的常用方法,是在每个测站上安置一次水准仪,但分别在水准尺的黑、红两面刻划上读数,可以测得两次高差,进行测站检核。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检核。 2、四等水准测量的实验 (1)从某一水准点出发,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路线长度200~400米,设置4~6站,视线长度30m左右。 (2)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在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后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1)(2),精平,读中丝读数(3);前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4)(5),精平,读中丝读数(6);前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7);后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8) (3)记录者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中按表头表明次序⑴~⑻记录各个读数,⑼~ ⒃为计算结果:后视距离⑼=100×{ ⑴-⑵} 前视距离⑽=100×{ ⑷-⑸} 视距之差⑾=⑼-⑽ ∑视距差⑿=上站⑿+本站⑾ 红黑面差⒀=⑹+K-⑺,(K=4.687或4.787) ⒁=⑶+K-⑻ 黑面高差⒂=⑶-⑹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示范200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全国建立一、二等水准网的布设原则、施测方法和精度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布测。区域性的精密水准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3161 光学经纬仪 GB/T10156 水准仪 GB/T16818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GB/T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CH100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1002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1003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T1004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T2004 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 CB/T2006 水准测量电子记录规定 JJG8 水准标尺检定规程 JJG414 光学经纬仪检定规程 JJG425 水准仪检定规程 JJG703 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 JJF1118 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测地型和导航型)校准规范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结点node 水准网中至少连接三条水准测线的水准点。 3.2 水准路线levelling line 同级水准网中两相邻结点间的水准测线 3.3 区段section

水准路线中两相邻基本水准点间的水准测线 3.4 测段levelling section 两相邻水准点间的水准测线 3.5 连测connect levelling 将水准点或其他高程点包含在水准路线中的观测。 3.6 支测branch levelling 自路线中任一水准点起,至其他任何固定的观测。 3.7 接测adjioning levelling 新设水准路线中任一点连接其他水准路线上水准点的观测。 3.8 检测check levelling 检查已测高差的变化是否符合规定而进行的观测。 3.9 重测repeated levelling 因成果质量不合格而重新进行的观测。 3.10

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技术和操作的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的基本要求和操作程序 1、二等水准测量:每公里高差中误差±2mm。水准仪型号为DS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和平板测微器,使用一对铟瓦水准尺。 2、观测时用“闭合环线路往返各一次,往返较差:平地为±4L。(L为环线的路线长度[公里])。 3、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DS2型不应超过±15″;水准尺:铟瓦水准尺,标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不应超过±0.15mm。 4、在测区内水准点至少应设立3个。 5、二等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1)使用DS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和平板测微器:视线长度小于50米;前后视距尽量相等,其差小于1米;前后视距累计差不大于3米;视线离地面最低不超过0.5米;(2)铟瓦水准尺基本分划、辅助分划读数差0.5mm;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所测得高差之差小于0.7mm。(3)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应选用两次合格的结果。如果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其差均不超过限值时则由三次结果取平均数。 6、高差闭合差的平差:按观测线路的视距总长和各点间的观测视距的比值进行分配改正数。 7、二等水准测量计算成果应取至0.1mm。 8、二等水准测量观测操作程序: (1)、在现场选择原控制桩点J2—2的高程为起始高程进行高程传递,先测至是JW2点,然后顺时针方向观测:J2—2—JW2—JW1—JW4—JW3—J2—2。然后逆时针方向再观测一次:J2—2—JW3—JW4—JW1—JW2—J2—2。 (2)、在两个水准点间按通视情况,先用皮尺量好前后视距的距离。选择测站点和立尺点的位置并标定。而且在两点间基本上设两站,前后视距尽量相等,观测时用尺垫。 (3)、观测时,往测水准仪照准标尺分划的观测顺序 ㈠.奇数测站为: ①.照准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上、下丝(照准标尺基本分划进行视距读数),视距第四位数由测微轮直接读取,然后用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标尺的基本分划,读定标尺基本分划与测微轮读数。 ②. 照准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用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标尺的基本分划并读定标尺基本分划与测微轮读数,然后用上、下丝照准标尺基本分划进行视距读数,视距第四位数由测微轮直接读取。 ③.用微动螺旋转动望远镜:用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进行标尺辅助分划与测微轮读数。 ④. 转动望远镜,用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进行标尺辅助分划与测微轮读数。 即先后视基:上—下—中;再前视基:中—上—下,前视辅中;—后视辅中。(后—前—前—后) ㈡.偶数测站为: 先前视基:上—下—中;再后视基:中—上—下,后视辅中;—前视辅中。(前—后—后—前) 返测时观测顺序与往测相反,奇数测站为(前—后—后—前),偶数测站为(后—前—前—后)。 (4)、观测前应对水准仪进行检验校正。 (5)、往返测各点间的高差较差符合要求时,取往返测平均值,并以往测的符号为准,然后计算高差闭合差,再进行平差计算,求得改正数,反符号加在每点间的高差值上。V=-(△h×S点间视距长度)/∑S(总视距长度) (6)、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仪器不得两次调焦。转动测微轮时均应为旋进方向(顺时针方向)。 (7)、每一测站仪器和前后视标尺应尽可能接近于一条直线。 (8)、水平仪脚架三个脚,应使其中两个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个脚轮换置与路线方向左侧与右侧。 (9)、往返测其测站总数均应为偶数。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必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10)、使用因瓦水准尺时,用两根花杆(竹杆)支撑,使其垂直、稳定不得摇晃。 (11)、观测过程中,仪器必须打伞作业。(遮太阳) 9、二等水准点在施工过程中按以上的要求和程序分期进行复测。 中建五局大剧院测量组 2003.9.25. 1

角度测量的原理及其方法

角度测量的原理及其方法 角度测量原理 一、水平角测量原理 地面上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为水平角。如图 3-1所示,A、B、O为地面上的任意点,通OA和OB直线各作一垂 直面,并把OA和OB分别投影到水平投影面上,其投影线Oa和Ob 的夹角∠aOb,就是∠AOB的水平角β。 如果在角顶O上安置一个带有水平刻度盘的测角仪器,其度盘 中心O′在通过测站O点的铅垂线上,设OA和OB两条方向线在水 平刻度盘上的投影读数为a1和b1,则水平角β为: β= b1 - a1(3-1) 二、竖直角测量原理 在同一竖直面内视线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称为竖直角或称垂直 角。如图3-2所示,视线在水平线之上称为仰角,符号为正;视线在 水平线之下称为俯角,符号为负。

图3-1 水平角测量原理图图3-2 竖直角测 量原理图 如果在测站点O上安置一个带有竖直刻度盘的测角仪器,其竖盘中心通过水平视线,设照准目标点A时视线的读数为n,水平视线的读数为m,则竖直角α为: α= n - m (3-2) 光学经纬仪 一、DJ6级光学经纬仪的构造 它主要由照准部(包括望远镜、竖直度盘、水准器、读数设备)、水平度盘、基座三部分组成。现将各组成部分分别介绍如下:1.望远镜 望远镜的构造和水准仪望远镜构造基本相同,是用来照准远方目标。它和横轴固连在一起放在支架上,并要求望远镜视准轴垂直于横轴,当横轴水平时,望远镜绕横轴旋转的视准面是一个铅垂面。为了控制望远镜的俯仰程度,在照准部外壳上还设置有一套望远镜制动和

微动螺旋。在照准部外壳上还设置有一套水平制动和微动螺旋,以控制水平方向的转动。当拧紧望远镜或照准部的制动螺旋后,转动微动螺旋,望远镜或照准部才能作微小的转动。 2.水平度盘 水平度盘是用光学玻璃制成圆盘,在盘上按顺时针方向从0°到360°刻有等角度的分划线。相邻两刻划线的格值有1°或30′两种。度盘固定在轴套上,轴套套在轴座上。水平度盘和照准部两者之间的转动关系,由离合器扳手或度盘变换手轮控制。 3.读数设备 我国制造的DJ6型光学经纬仪采用分微尺读数设备,它把度盘和分微尺的影像,通过一系列透镜的放大和棱镜的折射,反映到读数显微镜内进行读数。在读数显微镜内就能看到水平度盘和分微尺影像,如图3-4所示。度盘上两分划线所对的圆心角,称为度盘分划值。 在读数显微镜内所见到的长刻划线和大号数字是度盘分划线及其注记,短刻划线和小号数字是分微尺的分划线及其注记。分微尺的长度等于度盘1°的分划长度,分微尺分成6大格,每大格又分成10,每小格格值为1′,可估读到0.1′。分微尺的0°分划线是其指标线,它所指度盘上的位置与度盘分划线所截的分微尺长度就是分微尺读数值。为了直接读出小数值,使分微尺注数增大方向与度盘注数方向相反。读数时,以在分微尺上的度盘分划线为准读取度数,而后读取该度盘分划线与分微尺指标线之间的分微尺读数的分数,并估读

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1. 水准网的布设 1.1水准网的技术设计 水准网布设前,必须进行技术设计,获得水准网和水准路线的最佳布设方案。技术设计的要求、内容和审批程序按照ZD A75 00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执行。 1. 2高程系统和高程基准 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 海上岛屿不能与国家高程网直接连测时,可建立局部水准原点,根据岛上验潮站平均海 水面的观测确定其高程,作为该岛屿及其附近岛屿的高程基准。凡采用局部水准原点测定的水准点高程,应在水准点成果表中注明,并说明局部高程基准的有关情况。 1. 3水准测量的精度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和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一般不得超过表1 规定的数值。 ?M 和W M 的计算方法见后面式(1)和式(2)规定。 2. 选点与埋石 2.1选点 选定水准路线时,应尽量沿坡度较小的公路、大路进行,应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段和磁场甚强的地段,应避开行人、车辆来往繁多的街道和大的火车站等,应尽量避免通过大的河流、湖泊、沼泽与峡谷等障碍物;选定水准点时,必须能保证点位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僻静,并利于标石长期保存与观测。 每一个水准点点位选定后,应设立一个注有点号、标石类型的点位标志,并按规定填绘点之记;在选定水准路线的过程中,须按规定绘制水准路线图;对于水准网的结点,还须按规定格式填绘结点接测图。 3. 2埋石 水准标石,含基岩水准标石、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三大类型。根据其制作材料和埋石规格的不同,可分别为表2所列十一种标石。

标石的埋石类型可根据实地情况及相应的规定要求选定、埋设和整饰。4.仪器的技术要求 4.1仪器的选用 二等水准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按表3规定执行。 4.3仪器技术指标 二等水准测量中所用仪器其技术指标按表4规定执行。

《水准测量规范》复习

《水准测量规范》复习 67. 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首先重测的测段应是()。 A.往返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同符号的较大测段 B.往返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同符号的较小测段 C.往返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符号相反的较大测段 D.往返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符号相反的较小测段 答案:【A】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7.12.2规定。 68. 跨河水准测量的方法有光学测微法、倾斜螺旋法、经纬仪测角法、测距三角高程法与GPS测量法,规范规定经纬仪倾角法的最大跨距为()m。 A.500 B.1,500 C.3,500 D.3,000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8.2规定。 69. GPS跨河水准测量应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平原、丘陵且河流两岸的地貌形态基本一致地区进行。当跨河场地两端高差变化超过()m/km的地区不宜进行一等GPS跨河水准测量。 A.500 B.70 C.130 D.200 答案:【B】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8.3.2规定。 70. 每完成一条水准路线测量,应计算每公里水准的偶然中误差;当构成水准网的()时,还需要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 A.水准环超过20个B.水准环超过10个 C.水准环超过5个D.水准环超过15个 答案:【A】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9.2.4规定。 71. 一等水准网的观测,宜分区依次进行,每个区域至少应含()个以上的卫星定位系统连续运行站。 A.1 B.2 C.3 D.4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8.2规定。 72. 二等水准环线的周长,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应不大于()km,山区和困难地区可酌情放宽。 A.2,000 B.1,600 C.750 D.200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3部分规定。 73. 进行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的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可适用土层不冻或冻土深度小于()m的地区。 A.0.6 B.0.8 C.1.0 D.1.5 答案:【B】解析:详见《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5. 2. 1规定。 74. 按现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冻土地区应埋设钢管普通水准标石,其标石埋深应在最大冻土深度线下()m。 A.0.5 B.0.8 C.1.0 D.1.2 答案:【A】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附录A6.3部分的规定。 75. 单独的三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km。 A.70 B.80 C.150 D.200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4.3.2部分规定。 76. 单独的四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km。 A.70 B.80 C.150 D.200 答案:【B】解析:详见《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4.3.3规定。

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面高程控制测量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1一般规定 4.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测量应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并应与现有城市高程系统相一致。 4.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控制网为水准网,应分两个等级布设:一等水准网是与城市二等水准网精度一致的水准网,二等水准网是加密的水准网。现有城市一、二等水准点间距小于4km时,应一次布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二等水准网。 4.1.3 水准网应沿线路附近线路布设成附合线路、闭合线路或节点网。二等水准点间距平均800m,联测城市一、二等水准点的总数不应少于3个,宜均匀分布。 4.1.4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表4.1.4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高差中数 中误差(mm) 符合水准 路线平均 长度(k m) 水准仪 等级 水准尺观测次数 往返较 差、附合 或环线闭 合差 (mm) 偶然中 误差M △ 全中误 差Mw 与已知 点联测 附合或 环线 一等±1 ±2 35~45DS1 瓦尺或 条码尺 往返测 各一次 往返测 各一次±4 二等±2 ±4 2~4 DS1 瓦尺或 条码尺 往返测 各一次 往返测 各一次±8 2采用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与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测量技术要求相同。 4.1.5水准点应选在施工影响的变形区域以外稳固、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的地方,宜每隔3km埋设1个深桩或基岩水准点。车站、竖井及车辆段附近水准点布设数量不应少于2个。 4.1.6 当水准路线跨越江、河、湖、塘且视线长度小于100m时,可采用一般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视线长度大于100m时,应进行跨河水准测量。跨河水准测量可采用光学测微法、倾斜螺旋法、经纬仪倾角法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

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1. 水准网的布设 1.1水准网的技术设计 水准网布设前,必须进行技术设计,获得水准网和水准路线的最佳布设方案。技术设计的要求、内容和审批程序按照ZD A75 00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执行。 1. 2高程系统和高程基准 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 海上岛屿不能与国家高程网直接连测时,可建立局部水准原点,根据岛上验潮站平均海 水面的观测确定其高程,作为该岛屿及其附近岛屿的高程基准。凡采用局部水准原点测定的水准点高程,应在水准点成果表中注明,并说明局部高程基准的有关情况。 1. 3水准测量的精度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和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一般不得超过表1 规定的数值。 表 1 ?M 和W M 的计算方法见后面式(1)和式(2)规定。 2. 选点与埋石

2.1选点 3.2埋石 水准标石,含基岩水准标石、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三大类型。根据其制作材料和埋石规格的不同,可分别为表2所列十一种标石。 表 2 标石的埋石类型可根据实地情况及相应的规定要求选定、埋设和整饰。4.仪器的技术要求 4.1仪器的选用 二等水准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按表3规定执行。 表3

4.2仪器应按规范在作业前后或作业过程中作相应的检校。 4.3仪器技术指标 二等水准测量中所用仪器其技术指标按表4规定执行。 表4 表4中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指自动安平水准仪在磁感应强度.05mT的水平方向上的稳恒磁场作用下,引起视线的最大偏差。 5.水准观测

5.1观测方式 km的几个分段,在分段内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返观测。 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a.日出后与日落前30min内; 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h内(可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中午间 歇时间); 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 d.气温突变时; 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设置测站 kg)作转点尺承,所用尺桩或尺台数,应不少于4个。特殊地段可采用大帽钉。表 5 注:下丝为近地面的视距丝。 间歇与检测 测站观测限差 测站观测限差应不超过表6的规定。 表 6

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 要求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1. 水准网的布设 1.1水准网的技术设计 水准网布设前,必须进行技术设计,获得水准网和水准路线的最佳布设方案。技术设计的要求、内容和审批程序按照ZDA7500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执行。 1.2高程系统和高程基准 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 海上岛屿不能与国家高程网直接连测时,可建立局部水准原点,根据岛上验潮站平均海 水面的观测确定其高程,作为该岛屿及其附近岛屿的高程基准。凡采用局部水准原点测定的水准点高程,应在水准点成果表中注明,并说明局部高程基准的有关情况。 1.3水准测量的精度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和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一般不得超过表1 规定的数值。 表1 ?M 和W M 的计算方法见后面式(1)和式(2)规定。 2.选点与埋石 2.1选点 3.2埋石

水准标石,含基岩水准标石、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三大类型。根据其制作材料和埋石规格的不同,可分别为表2所列十一种标石。 表2 标石的埋石类型可根据实地情况及相应的规定要求选定、埋设和整饰。 4.仪器的技术要求 4.1仪器的选用 二等水准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按表3规定执行。 表3 4.2仪器应按规范在作业前后或作业过程中作相应的检校。 4.3仪器技术指标 二等水准测量中所用仪器其技术指标按表4规定执行。 表4

表4中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指自动安平水准仪在磁感应强度.05mT的水平方向上的稳恒磁场作用下,引起视线的最大偏差。 5.水准观测 5.1观测方式 km的几个分段,在分段内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返观测。 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a.日出后与日落前30min内;

水准测量规范

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 国家水准测量依精度不同分为一、二、三、四等。一、二等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须的高程控制。精度低于四等的水准测量称为等外水准测量。本节阐述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布设形式、技术要求、选点埋石、外业施测和内业计算等有关内容。 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水准路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要埋设一个固定点,称为水准点。水准测量的目的就是以已知高程点为起算点,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水准点的高程。根据已知水准点的情况和测量工作的实际需要,水准路线可以布设成以下三种形式。 (1) 附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上。 (2) 闭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测定沿线上水准点的高程,最后又回到该水准点。 (3) 支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水准路线测定沿线上其他水准点的高程,最后不与任一已知高程点连测。为了提高成果的精度及其可靠性,规范规定支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且应限制支水准路线的长度。 (4)水准网 二、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水准测量对所使用的仪器类型、水准路线长度、不符值或闭合差的限差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其中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4-27所列。 三、水准路线选线和水准标石埋设 (1)收集资料 在确定水准路线布设形式之前,首先要收集已有的水准测量资料,包括水准路线图、水准点“点之记”、成果表、技术总结等。而且还应到实地调查,确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表4.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平地㎜ 4 12 4 20 6 30 — 表4.2.1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 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2 L 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 );n 为测站数。 3 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相同。 表4.2.4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 1 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 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 2 三、四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3 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 表4.2.6 跨河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 一测回的观测顺序:先读近尺,再读远尺;仪器搬至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远尺,再读近尺。 2 当采用双向观测时,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宜相等,两岸岸上长度宜相等,并大于10m ;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量。 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每条水准路线分测段施测时,应按(4.2.7-1)式计算每km 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本章表4.2.1中相应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1/2。 M ? = 4.2.7-1 式中,M ? ---高差偶然中误差(㎜);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 L---测段长度(km); n---测段数。 2 水准测量结束后,应按(4.2.7-2)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本章表4.2.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M W = 4.2.7-2 式中,M W---高差全中误差(㎜); W---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L---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 N---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3 当二、三等水准测量与国家水准点附合时,高山地区除应进行正常位水准面不平行修正外,还应进行其重力异常的归算修正。 4 各等级水准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5 高程成果的取值,二等水准应精确至0.1mm,三、四、五等水准应精确至1mm。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4.3.1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宜在平面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成三角高程网或高程导线。 4.3.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2的规定。 表4,3.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4020 4030 注:1 D为测距边的长度(km) 2 起讫点的精度等级,四等应起讫于不低于三等水准的高程点上,五等应起讫于不低于四等的高程点上。 3 路线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水准路线的长度限值。 4.3.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表4.3.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观测的主要技术要 注:当采用2秒级光学经纬仪进行垂直角观测时,应根据仪器的垂直角检测精度,适当增加测回数。 2 垂直角的对向观测,当直觇完成后应即刻迁站进行返觇测量。 3 仪器、反光镜或觇牌的高度,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并精确至1㎜,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度。 4.3.4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工程测量规范GB-(高程控制)

工程测量规范GB-(高程控 制)

作者: 日期: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条文说明--高程控制测量 4. 1 一般规定 4. 1 . 1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仍然沿用《93规范》的等级系列。 对于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适用的精度等级,《93规范》是按四等设计的,但未明确 表述它的地位。本次修订予以确定。 本次修订初步引入GPS拟合高程测量的概念和方法,现说明如下: 1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GPS拟合高程测量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均有很大的进展。 2从工程测量的角度看,GPS高程测量应用的方法仍然比较单一,仅局限在拟合的方 法上,实质上是GPS平面控制测量的一个副产品。就其方法本身而言,可归纳为插值和拟合两类,但本次修订不严格区分它的数学含义,统称为“GPS拟合高程测量”。 3从统计资料看(表9),GPS拟合高程测量所达到的精度有高有低,不尽相同,本次修订将其定位在五等精度,比较适中安全。 4. 1 . 2区域高程控制测量首级网等级的确定,一般根据工程规模或控制面积、测图比例尺或用途及高程网的布设层次等因素综合考虑,本规范不作具体规定。 本次修订虽然在4. 1. 1条明确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GPS拟合高程测量的地位,但在应用上还应注意: 1四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网应由三等水准点起算(见条文4. 3. 2条注释)。 2 GPS拟合高程测量是基于区域水准测量成果,因此,其不能用于首级高程控制。 4. 1 . 3根据国测[1987]365号文规定采用“ 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高程起算点是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高程值为72. 2604m。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及相应的水准原点高程值为72. 289m,两系统相差-0. 0286m。对于一般地形测图来说可采用该差值直接换算。但对于高程控制测量,由于两种系统的差值并不是均匀的,其受施测路线所经 过地区的重力、气候、路线长度、仪器及测量误差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须进行具体联测确定 差值。 本条“高程系统”的含义不是大地测量中正常高系统、正高系统等意思。 假定高程系统宜慎用。 4. 1 . 4高程控制点数量及间距的规定,是根据历年来工程测量部门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便于使用且经济合理。 4. 2水准测量 4. 2 . 1关于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1本规范水准测量采用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精度系列与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相同。虽然这一系列对程 测量来讲并不一定恰当适宜,但从水准测量基本精度指标的协调统一出发,本规范未予变动。五等水准是因工程需要而对水准测量精度系列的补充,其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仍沿用《93 规范》的指标。 2本条所规定的附合水准路线长度,在按级布设时,其最低等级的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3cm左右(已考虑起始数据误差影响)。 3本条中的附合或环线四等水准测量,工测部门都采用单程一次测量。实践证明是能达到规定精度的;因为四等水准与三等水准使用的仪器、视线长度、操作方法等基本相同,只 有单程和往返的区别;按此估算,四等水准单程观测是能达到规定精度指标的。 4关于山地水准测量的限差。

水准测量的方法及其实施

水准测量的方法及其实施 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测量的基本测法是:在图2-1中,已知A点的高程为H A,只要能测出A点至B点的高程之差,简称高差h AB。,则B点的高程 H B就可用下式计算求得: H B=H A+h AB (2-1) 差h AB。的原理如图2-1所示, 在A、B两点上竖立水准尺, 并在A、B两点之间安置— 图2-1 水准测量原理示意图架可以得到水平视线的仪器 即水准仪,设水准仪的水平视线截在尺上的位置分别为M、N,过A 点作一水平线与过B点的竖线相交于C。因为BC的高度就是A、B 两点之间的高差h AB。,所以由矩形MACH就可以得到计算h AB的式: h AB = a - b (2-2) 测量时,a、b的值是用水准仪瞄准水准尺时直接读取的读数值。 因为A点为已知高程的点,通常称为后视点,其读数a为后视读数,

而B点称为前视点,其读数b为前视读数。即 h AB = 后视读数-前视读数 视线高H i=H A+a (2-3)B点高程H B=H i-b (2-4)综上所述要测算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或点的高程,所依据的就是一条水平视线,如果视线不水平,上述公式不成立,测算将发生错误。因此,视线必须水平,是水准测量中要牢牢记住的操作要领。 水准仪和水准尺 一、微倾式水准仪的构造 如图2-2所示,微倾式水准仪主要由望远镜、水准器和基座组成。水准仪的望远镜能绕仪器竖轴在水平方向转动,为了能精确地提供水平视线,在仪器构造上安置了一个能使望远镜上下作微小运动的微倾螺旋,所以称微倾式水准仪。 1.望远镜 望远镜由物镜、目镜和十字丝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能使我们看清远处的目标,并提供一条照准读数值用的视线。 十字丝是在玻璃片上刻线后,装在十字丝环上,用三个或四个可

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实习指导书 一、测量实习的一般规定 (1)实习前,必须阅读《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教材的有关章节及《水准测量实习指导书》的相应实验项目内容。测量过程中,必须携带《四等水准测量实习指导书》,便于参照实习内容、记录有关数据和计算。 (2)实习分小组进行,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各小组具体工作。实习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应在指定的实习场地进行,不得擅自改变地点。实习应听从教师的指导,严格按照实习要求,认真、按时、独立地完成任务。 (3)测量记录应该用正楷书写文字及数字,不可潦草,并在规定表栏中填写。记录应用2H或3H铅笔。 (4)记录者听取观测者报出数据后,应向观测者回报所记录的数据,以免记错。 (5)记录数字若发现有错误,不得涂改,也不得用橡皮擦拭,而应该用细横线划去错误数字,在原数字上方写出正确数字,并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 (6)若整站观测成果不合格(观测误差超限),则用斜细线划去该栏记录数字,并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 (7)根据观测结果,应现场进行必要的计算,并进行相应的成果检验,以决定观测成果是否合格、是否需要进行重测(返工)。 (8)实习结束时,应把观测记录和实验报告交指导教师审阅。经教师认可后,方可收拾仪器和工具,作必要的清洁工作,向实验室归还仪器和工具,结束实习。 二、测量资料的记录要求 测量资料的记录是测量成果的原始数据,十分重要。为保证测量原始数据的绝对可靠,实习时即应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记录的要求如下: (1)实习记录应和正式作业一样必须直接填写在规定的表格上,不得转抄,更不得用零散纸张记录,再行转抄。 (2)所有记录与计算均用绘图铅笔(2H或3H)记载。字体应端正清晰,字体只应稍大于格子的一半,以便留出空隙作错误的更正。 (3)凡记录表格上规定应填写之项目不得空白。 (4)禁止擦拭、涂改与挖补,发现错误应在错误处用横线划去。淘汰某整个部分时可用斜线划去,不得使原字模糊不清。修改局部错误时,则将局部数字划去,将正确数字写在原数上方。 (5)所有记录之修改及观测结果之淘汰,必须在备注栏内注明原因。 (6)禁止连环更改,即已修改了平均数,则不准再改计算得此平均数之任何一原始读数,改正任一原始读数,则不准再改其平均数。假如两个读数均错误,则应重测重记。 (7)原始观测之尾部读数不准更改,如角度读数度、分、秒而秒读数不准涂改,应将该部分观测结果废去重测。 三、测量成果的整理、计算及计算作业要求 (1)测量成果的整理与计算应在规定的打印表格或事先画好的计算表格进行。 (2)内业计算用钢笔书写,如计算数字有错误,可以用刀刮去重写,或将错字划去另写。 (3)上交计算成果应是原始计算表格,所有计算均不许另行抄录。 (4)成果的记录、计算的小数取位要按规定执行。各等级的水准测量的记录和计算的小数位取位列表于表1。

水准仪测量高程的方法和步骤

水准仪测量高程的方法和步骤 2010-11-28 01:58:11| 分类:工程测量|举报|字号订阅 [教程]第二章水准测量 未知2009-12-13 16:21:06 网络 内容:理解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 DS3 型微倾式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构造特点、水准尺和尺垫;掌握水准仪的使用及检校方法;掌握水准测量的外业实施(观测、记录和检核)及内业数据处理(高差闭合差的调整)方法;了解水准测量的注意事项、精密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的构造及操作方法。 重点: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的外业实施及内业数据处理。 难点: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2.1 高程测量( Height Measurement )的概念 测量地面上各点高程的工作 , 称为高程测量。高程测量根据所使用的仪器和施测方法的不同,分为: (1)水准测量 (leveling) (2)三角高程测量 (trigonometric leveling) (3)气压高程测量 (air pressure leveling) (4)GPS 测量 (GPS leveling) §2.2 水准测量原理 一、基本原理 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测量两点间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a ——后视读数 A ——后视点 b ——前视读数 B ——前视点 1、A 、 B 两点间高差: 2、测得两点间高差后,若已知 A 点高程,则可得B点的高程: 。 3、视线高程: 4、转点 TP(turning point) 的概念:当地面上两点的距离较远,或两点的高差太大,放置一次仪器不能测定其高差时,就需增设若干个临时传递高程的立尺点,称为转点。 二、连续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及四等水准测量启记录计算步骤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91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401) 2 引用标准 (401) 3 水准网的布设 (401) 4 选点与埋石 (402) 5 仪器的技术要求 (403) 6 水准观测 (404) 7 跨河水准测量 (407) 8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409) 9 外业成果的记录整理 (410) 附录A 选点埋石资料绘制格式与标石造埋说明 (412) A1 水准路线图的绘制 (412) A2 水准点之记的绘制 (413) A3 水准网结点接测图的绘制 (414) A4 水准标志图 (415) A5 水准标志类型图及造埋说明 (415) A6 水准标石材料用量表及混凝土施工要求 (417) A7 水准点的外部整饰 (418) A8 水准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421) 附录B 仪器检验方法 (423) B1 标尺的检视 (423) B2 水准标尺上圆水准器的检校 (423) B3 水准标尺分划面弯曲差的测定 (423) B4 一对标尺零点不等差及基、辅分划读数差的测定 (423) B5 一对水准标尺名义米长的测定 (425) B6 水准标尺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 (427) B7 水准仪的检视 (429) B8 水准仪上概略水准器的检校 (429) B9 水准仪的十字丝检校 (429) B10 水准仪视距常数的测定 (430) B11 水准仪调焦透镜运行误差的测定 (431) B12 气泡式水准仪交叉误差的检校 (433) B13 水准仪i角检校 (434) B14 水准仪测站高差观测中误差和竖轴误差的测定 (435) B15 经纬仪垂直度盘测微器行差的测定 (437) B16 经纬仪一测回垂直角观测中误差的测定 (438) 附录C 跨河水准测量觇板制作与跨河水准测量记录 (441) C1 跨河水准测量觇板的制作 (441) C2 跨河水准测量记录 (441) 附录D 观测手簿格式与高差表编算 (443) D1 水准测量手簿和高程导线测量记录格式 (443) D2 外业高差改正数计算 (450) D3 外业高差与概略高程表 (452)

三四等水准技术要求

水准观测说明与规范 (一)观测方法 1. 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因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2.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支线必须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二)设置测站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测站的视线长度、视线高度等按表1规定执行。 (三)测站观测程序和方法 1、三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1)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2)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3)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4)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2、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1)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2)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4)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一测站的操作程序: 1)首先整置仪器竖轴至垂直位置(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准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1cm);

2)远镜对准后视尺黑面,用倾斜螺旋导水准气泡准确居中,按视距丝和中丝精确读定标尺读数(四等观测可不读上、下丝读数,直接读距离); 3)照准前视尺黑面,按2)款操作; 4)照准前视尺红面,按2)款操作,此时只读中丝读数; 5)照准后视尺红面,按4)款操作。 使用单排分划的因瓦标尺观测时,对单排分划进行两次照准读数,代替基辅分划读数。 4、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操作程序与气泡式水准仪相同。每测站观测前,首先将概略整平水准气泡导至中央,然后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进行读数。转镜水准仪的操作程序,应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而将黑面和红面分划的观测分别在两个镜位(或摆位)进行。 5、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在每一转点处,安置左右相距0.5m的两个尺台,相应于左右两条水准路线。每一测站按规定的方法和操作程序,首先完成右路线的观测,而后进行左路线的观测。 (四)间歇与检测 1、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如无固定点可选择,则间歇前应对最后两测站的转点处打入带有帽钉的木桩作为间歇点。间歇后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转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否则,则须从前一水准点起测。 2、检测成果应保留,但计算高差时不采用。 (五)读数位数与测站观测限差 1、读数取位按表2规定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