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农村社会学思想

费孝通农村社会学思想
费孝通农村社会学思想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社会学是庞大的社会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则、理论和方法研究农村社会这一特定对象的科学。

2社会学特点:1)综合性2)实证性3)具体性。

3社会学学科结构:社会学是由社会学的本体理论、具体社会学和社会学的方法三部分组成的。

4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标志: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最初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任命成立了农村生活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20世纪农村社会学的开端。

5中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时间及标志:农村社会学在中国始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的著作要首推顾复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农村社会学》一书。此书提出研究农村社会学包括农村现状、农村改良、农村问题三部分。

6、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内容: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农村社会学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外国学者和对国外农村社会学简单引进与模仿的状况,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农村社会学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院校社会学专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是旧中国农村社会不学的主要内容。第二个方面是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第三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代表人物

外国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持有两类观点:第一类是综合论的观点,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整体的。代表人物有索罗金、齐默尔曼、吉勒特。第二类观点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具体特殊的问题。包括四种主张:第一种主张是以人为研究中心,代表人物有霍桑。第二种主张是以农村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桑德森。第三种主张是以农村社会心理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威廉姆斯。第四种主张是以农村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泰勒和卡弗尔。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与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它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提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

2农村社会学关注的领域:农村社会学关注的对象包括这样几个领域:其一是农村社会群体和组织及其互动关系。其二是农村社会生活。其三是农村社会问题。其四是城乡关系,主要关心农村社会与外界、特别是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农村城镇化等,促进城乡共同协调发展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特点1)农村社会学把农村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2)研究范围和方法上的综合性;(3)农村社会研究注重了解隐藏在社会行为背后的社会价值观。

2农村社会学研究遵守的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3)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统一的原则4)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统一的原则。3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程序分为选题、计划设计、实施和总结四大阶段。

4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确定1)文献法;(2)调查法:包括全面调查,典型调查,追踪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3)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收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各种非语言资料,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任何关系的一种方法;(4)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的操作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作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5、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资料分析的方式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是在相似条件的基础上,把不同研究对象的同类因素或比较分析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同一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他们之间异同及原因的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的特点是通过对现象或实验数据的数量分析去揭示现象的内部联系和质的规定性。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和统计推理两部分。

四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A理论意义:(1)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研究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2)就社会学理论而言,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理论的认识空间,从而对社会学理论的建设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3)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而言,中国农村社会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B实践意义:(1)研究农村社会学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2)研究农村社会学可以为我国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3)农村社会学研究可以避免在农村发展指导思想上片面性。(4)农村社会学研究可以为我国农村改革、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章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实践与理论成果1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1)毛泽东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抓住了中国问题的要害,即农民问题,土地问题2)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地位和职能做出了科学的论述题3)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论基础4)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5)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毛泽东社会调查基本的分析方法。(6)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职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理论

与实践1扬开道的农村社会学理论:第一、扬开道将

农村社会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生活,一种是

精神生活。”衡量社会生活的指标是生活程度和生活

标准。生活程度是指实地的生活情形,生活标准指理

想的生活情形。要是生活程度和生活标准差不多,我

们可以说是满足的生活,要是差的太远即是生活不满

足。“中国农村生活程度,无论在数量上,品质上或

分配上讲起来,都有很低,都不十分合理,有改良的

必要。”第二、杨开道分析农村生活不发达的原因是:

教育不良;经济困难;工作太忙;只有家庭生活没有

社会生活;农民无组织。第三、杨开道提出农村生活

改善的11条具体办法:(1)提高农民知识2)改良农

事3)注意农村经济4)便利交通5)扩大农村范围,

将他们共同有的人才和经济集中起来,去解决他们的

共同生活问题6)提高农民组织,有组织便有势力7)

培养农村领袖8)提高社会服务9)生活社会化10)

游戏生活的提倡11)生活艺术化。

2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理论(1)对中国乡村经济的认

识独具慧眼。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农村经济不是一

个单纯的农业经济,而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2)

乡土和农民社会是他对中国农村的基本认识。(3)小

城镇架构城乡关系的桥梁。(4)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

是费孝通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一模式,苏南模

式。费孝通将它称作地方干部经营的社区所有制。第

二模式,“温州模式”。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专业市场带

动家庭工业的发展。第三模式,“珠江模式”。与香港

密切相连构成的“前店后厂”是珠江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四模式,“侨乡模式”。福建侨资企业大多与国际市

场密切相连,又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所以发展很快,

形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即“侨乡模式”。第

五模式,“民权模式”。在河南民权县,费孝通看到了

利用草根资源,发展草根专业,以庭院经济脱贫致富

的新模式----民权模式。(5)功能主义的方法论。

3、乡村建设运动定义:乡村建设运动是在不角动地

主土地所有制,不触动反动统治的前提下,通过一些

修修补补的措施来复兴农村。

4、乡村建设派的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1)晏阳初

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集中

体现在他领导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省

定县开展的实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当时

的重要问题是民族衰老、民族坠落、民族涣散,根本

是“人”的问题。定县实验所形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

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以扫除文盲、办平民学校为

基础,采有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

庭式教育)、推四大教育(根据当时所认识的中国农

民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病,而提出四大教育,

即用文艺教育以治愚、生计教育以治贫、健康教育以

治弱、公民教育以治私,借以培养和发扬农民的“四

力”: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以达到对

乡村的整体改造和建设。它的两个基本点是:第一、

对社会进行整体改造的思想。第二、把“人”看作是

根本的思想。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包括:第一、在中

国发展的道路上,梁漱溟主张走中国自己的路。第二、

梁漱溟主张建立中国新的社会组织。他所说的新的社

会组织就是中国如果有一个团体组织出现,那就是一

个中西具体事实的融合,可以说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

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长处。第三、关于乡村建设中的经

济建设问题。他详细论证了工业兴起于农业的客观必

然性。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他认为:要“先之以除

弊”;其次积极推动农业进步的办法;第四、梁漱溟

对他所谓的新社会作了概括性描述:新社会是先农而

后工,农业工业结合为均宜的发展;新社会是乡村为

本,都市为末;乡村与都市不相矛盾,而相沟通,相

调和;新社会以人为主体,是人支配物;新社会是伦

理本位合作组织而不落于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两

极端;新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三者是合一而不相

离的;新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由理性代替武力。

第三章一)农民的含义及特征

1、农民定义:根据我国国情,我们认为从社会身份、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工作时间、居住地点等五个角

度来定义农民,是指具有农村社会户口,长期居住在

农村社区,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

为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

层。

2农民特征:(1)数量多,流动性大。(2)农村职业

分化简单,但农民构成复杂。(3)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但综合素质还比较低。首先,在农民群体内部仍然存

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其次,科技素质较

低。(4)农民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了,但传统观

念仍然普遍存在。

(二)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1)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是

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2)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民是新

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3)转型时期农民是市场经济的

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4)21世纪的农民是实

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迎接WTO挑战的主力军。

(三)农民的社会化1农民社会化定义指农村社会成

员在农村社会实践中,按照农村社会文化的要求,将

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

农村社会活动的社会人的过程。

2、影响农民社会化的因素1)文化。文化是农民社会

化的内容2)家庭。家庭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第

一课堂,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

径,尤其是在童年期3)学校。学校也是农村社会成

员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

地向农村社会成员系统的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

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社会化机构4)同辈群体。同

辈群体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另一个有效途径5)

大众传媒。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也是影响

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一条途径。大众传媒是指用来

传递信息的各种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

电视、户外广告、互联网等6)除此之外,农村社会

化途径还有社会流动,即我们所说的“民工潮”。

(四)农民的现代化1、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第

一次从16世纪西欧文艺复兴开始,逐渐波及到政治、

经济、社会、宗教等各个领域。第二次高潮以19世

纪末20世纪中叶的日本和苏联为代表。在20世纪

50-60年代,亚、非、拉民族国家走上独立的道路后,

迅速掀起了社会现代化的第三次高潮,直到今天.

2、现代化表现为哪几个方面: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上,现代化意味着市场化、工业化;在政治上,

现代化意味着法制化、民主化;在社会生活上,现代

化意味着科学化和功利化;在哲学观上,现代化意味

着理性化。

3、农民的现代化定义:农民的现代化是伴随着农民

的社会化过程进行的。它是指农民在社会化过程中,

逐渐抛弃传统因素的束缚,不断的接受现代的新观

念、新思想、培养现代生产、生活技能和人格的过程。

4、传统农民的总体心理特征1)传统农民具有浓厚的

乡土特征2)传统农民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3)传

统农民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的倾向4)传统农民具有

狭隘的功利倾向5)传统农民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

5、中国农民的观念现代化的内容:中国农民的观念

现代化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独立意识。就

是建立个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意识的建立是人的

现代化的核心2)开放意识3)创新意识。就是人类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

神。(4)竞争意识。(5)法制意识。(6)科技意识。

6、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途径:教育与流动对农村社会

成员的现代化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育水平与现代

性有显著的正相关。而学校则是农村社会成员接受现

代知识和培养自己接受现代知识能力最好的地方。特

别是信息时代的今天,谁能掌握的信息资源越多,谁

就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农民现代化的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流动。农民流动是指农民在产

业和地域之间的环境变更,农民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

和区域性流动两种。在现代社会中,流动和城市体验

对农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7、农民的现代意识增强的表现:农民的现代意识逐

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意识的

增强和独立人格的逐步确立(2)参与意识增强(3)

法制观念增强(4)开放心理重构。

第四章农村家庭与家族

(一)家庭1、血缘群体定义:指的是因婚姻与血缘

关系而结成的群体。在农村社会中,血缘群体主要包

括:家庭、家族和宗族。

2、家庭的起源与发展阶段(1)家庭起源的史前阶段。

(2)人类第一个家庭制度——血缘家庭。(3)普那

路亚家庭(4)对偶家庭。(5)个体家庭。

3家庭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家庭的分类可以有

不同的划分方法:(1)根据家庭成员的代际的构成与

成员的数目、亲缘关系的不同组成可以把农村家庭分

为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2)从家庭分子

继嗣传承的角度可以分为父系家庭、母系家庭和双系

家庭。(3)从新家庭跟随哪一方的角度可以分为从夫

居、从妻居和独立居住家庭。

(二)农村家庭1定义: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

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包括收养关系)为纽带而

组成的共同生活的群体。

2、农村家庭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至少有两个人,

而且相互帮助与保护。(2)具有婚姻、血缘关系和收

养关系。(3)长期经营,共同生活。

3、农村家庭的特点:(1)农村家庭是一个自己自足

的经济单位。(2)父系夫权制的家庭(3)纵向的父

子关系为主轴(4)传统的婚姻(5)稳定的家庭。

4、农村家庭的功能指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生存和社会

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效能。包括:(1)经济功能。农村

家庭的经济功能是指农村家庭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和

独立的单位。在组织家庭成员从事物质生产及其他经

济活动方面的特殊能力和作用。(2)生物功能。农村

家庭的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与生育子女两个

方面。(3)养老功能4)消费功能5)精神生活功能。

5、农村家庭的变迁特点1)家庭的规模由大到小(2)

家庭结构核心化。(3)家庭经济功能从单一生产向兼

业生产发展。(4)消费水平由低到高。(5)家庭关系

由繁到简。(6)妇女地位由高到低。(7)家庭观念由

浓变淡。(8)家庭网络由弱到强。

(三)农村家族

1定义:家族是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范围的家族关系

以及由它产生的种种体制、行为、观念和心态。也就

是说,具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居住在共同的区域之中。

2、农村家族的结构1)宗姓。即每一家族都以父系血

缘为主轴的姓氏2)辈分。是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的

梯阶,是家族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3)族老。是辈分

最高的群体或个人4)亲属。身份的确定来自两个方

面,一是社会关系形成的身份。二是血缘关系形成的

身份。

3、农村家族存在的条件(1)生产力水平较低(2)

自然屏障的保护(3)资源贫乏。(4)家族文化影响。

4、传统农村家族的特点(1)血缘性(2)聚居性(3)

差序性(4)礼俗性(5)农耕性

5、我国农村家族复活趋势的主要特点:改革开放后,

我国农村家族有复活的趋势,主要特点是:1)家族

观念有所强化(2)家族制度开始重建(3)家族活动

逐渐频繁(4)乡镇企业家族化倾向(5)姻亲参与家

族活动的倾向。

6、当代农村家族的功能1)当代农村家族的正面功能。

农村家族有利于农民家庭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有利

于调试村民关系;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道德;有助于

农户降低交易成本2)当代农村家族的负面功能。农

村家族对农村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对农村

基层组织和农村法制管理有一定的危害;促使农村落

后意识滋生;抑制了农民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

(一)农村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1农村社会组织指在农村社区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

标,执行特定的社会功能,依据一定组织原则,、形

式组成,并根据制定的规章制度、契约和程序进行活

动的人群共同体。

2、农村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相对固

定的社会成员(2)有特定具体而明确的社会目标(3)

有制度化的组织结构(4)普遍化的行为规范(5)有

一定的物资储备。

(二)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

1农村社会政治组织指保障农村社会目标的实现、进

行权力分配的组织。它是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的组合形

式,具有保证其他组织完成其目标任务的职能,目前,

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治组织主要包括政党组织、国家基

层政权组织、群众性团体和自治组织三大类。政党组

织是乡镇区域的领导核心,国家基层政权组织是乡镇

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决定者和执行者。

2、农村生产与经济组织指组织农村社会经济生产、

管理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它是农村经济活动开展的具

体执行者,是发展农村经济微观组织载体,是农村生

产力发展对规范有序市场的必然要求。主要包括农村

社区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学会、农村股份

合作企业、乡镇企业等。

3、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定

义:当前农村教育可以分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

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农村基础教育是

指农村中的普通中、小学教育,即普通高中教育和九

年制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指为满足农村学生从

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进行的教育。农村成

人教育是针对从业农民的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和农

村职业教育的继续。

4、“三教”统筹定义:“三教”统筹,是指农村基础

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它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统一制定三类教育的发展规划,

统一调配和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从教

育的内部联系来看,尽量使三教互相渗透、相互沟通、

形成结构合理、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

5、农科教结合指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使农业、科

技和教育事业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达到农科教良性循

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农村合作与服务组织的形式有哪几种?包括农业

生产者自我服务合作组织、各种以“公司”“协会”“服

务处”冠名的服务组织。

(三)市场经济与农村制度创新

1、村民自治定义:村民自治上一种基层直接民主,

是广大村民民主参与权利的体现,在乡镇以下的农村

实现,由村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

主监督的方式,在基层社会事务中进行自我管理、自

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村民自治的具体实施主体是村民

委员会,它上连接国家和广大村民的桥梁。

2、村民委员会的机构设置有哪些?包括:治安保卫

委员会;人民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

3、村民自治制度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我国

村民自治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总体发展水平较低。(2)

存在村民自治中制度创新的需要和国家制度供给不

足间的矛盾。(3)政府的指导和促进工作缺乏力度(4)

乡镇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衔接不畅。(5)村党组织与

村民自治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

4、股份合作制定义及特点: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比较

规范的合作组织形式,是广大农民根据农村和农民的

具体实际创造的一种新的农村组织形式,是在合作制

的基础上引入股份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它兼容了股份制与合作制的一些重要特征,包括:(1)

在联合方式上,股份合作制是劳资联合。(2)在分配

原则上,股份合作制是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

股份和劳动都参与利益的分配。(3)在股份权益上,

股份合作制实行劳股结合制。(4)在目标上,股份合

作制力求兼顾资产方和劳动集体的共同利益。

5、中国农村的股份合作形式有那些?中国农村的股

份合作形式有:农民股份合作企业、农村股份合作企

业、社区服务合作社等。

第六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村落文化

(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含义、分类与评价方法

1、农村居民社会生活定义:广义的农村居民社会生

活是指他们在农村特定环境之下所从事的一切生存

活动或“生活活动”。狭义的农村居民社会生活是指

他们基于农村社会条件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

资料的消费活动,以及他们相互间在生活上的联系和

交往活动,也可称其为日常生活或闲暇活动。

2、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定义:广义上的农村居民生活

方式是指他们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和农民已经

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与各种社

会生活的方式。狭义上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是指他们

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社会交

往的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也可把它理解为闲暇生活方式。

3、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是由农村社会生活主体和生活条件两大要素构成的。生活主体是指其生活方式的承担者,是处于特定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中从事一定社会活动的人。生活条件按其在生活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生活活动的对象、生活活动的手段和生活关系等。

4、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分类方法有哪些?(1)内容分类法(2)主体分类法(3)时代或社会形态分类法(4)时间分类法

5、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评价与量度的方法有哪些(1)生活质量法(2)恩格尔定律法(3)生活标准法(4)比较法(5)综合评价法

(二)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1、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1)农业是其生活体系的基础(2)家庭是其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3)居民同质程度高,个体差异小(4)封闭性强,变化缓慢。5)生活节奏比城市缓慢6)农村居民吃苦耐劳、生活简朴7)生活的自给性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2、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3)民族传统(4)科学技术

(三)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1、农村居民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婚丧嫁娶方式、文化娱乐方式等。

2、农村居民劳动方式的特点:1)以农为主兼营他业。(2)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兴起(3)劳动时间的分布由不均衡趋于均衡(4)农业机械化程度在逐步提高。

3、农村居民消费方式的特点:我国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内容、结构等方面都出现了诸多新特征:(1)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农民消费结构得到明显改善(3)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快速增加。

4、农村居民的交往方式的特点有哪些?(1)在血缘、亲缘、地缘交往的基础上,向业缘交往拓展。(2)交往范围不断扩大3)由封闭式交往向开放式交往转变。

5、往昔的农村丧葬方式有那些?就我国农村而言,往昔有天葬、野葬、树葬、水葬、悬棺葬、火葬、土葬等多种类型流行于不同民族的农民之中。

(四)中国农村的村落文化

1、村落文化定义:村落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一种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居民的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农民的理想、感亲、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

2、中国传统的村落文化有哪些特征?1)乡土性(2)宗法伦理性(3)封闭性(4)保守性(5)平均主义与满足感(6)经验思维

3、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长期存在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低下2)自然屏障和经济屏障的长期存在(3)社会调控的二元分离4)传统生育观念和生育制度的影响。第七章农村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一)农村社会分化及其原因

1、社会分化定义:分化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化是指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整体及社会各个方面不断分离出许多新的彼此有差异而又相互联系的因素及各部分的过程。

2、哪些因素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分化?(1)经济发展是农村社会分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2)政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外在力量(3)文化因素是农村分化的内在动力。

3、当代农村职业结构变化和农民的分化有哪些特点?(1)兼业性(2)多样性(3)层次化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

1、阶级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团体,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什么叫地位不同(1)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2)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3)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不同。

3、马克斯·韦伯的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是什么?划分社会层次的三个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地位—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4、什么叫市场条件:指人们在进入市场时可以用来交换货币的所有物,即人们所拥有的财富和技能。

5、什么叫生存机会:指由个人的市场条件所决定的,生存机会不能脱离市场而言。

6、什么叫身份:指社会对一些人或职位所得到的荣誉或名声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7、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标准(1)以一、二、三产业作为标准,把农村社会成员分成一、二、三产业集团。(2)以农村家庭平均收入的多少为标准,把农民分成少数的小康者,多数的温饱者和少数的贫困这三个阶层(3)以农村成员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时间的多少和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的多少,把农民分成四个阶层:多数的纯农户、相当多数的第一兼业农户、部分第二兼业农户和少量的非农户(4)以职业为标准把农民分为七个阶层:广义的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工人、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民知识分子、乡村管理干部。

8、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经历了哪几个环节?(1)职业转移(2)地域转移(3)身份变更

(三)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1、中国农民可分为哪8个阶层?陆学艺将中国农民大体划分为以下8个阶层:(1)农业劳动者阶层(2)农民工阶层(3)雇工阶层(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5)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6)私营企业主阶层(7)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8)农村管理者阶层2、掌握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趋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农村社会阶层分化速度快,但新旧阶层处在不稳

定状态(2)在阶层分化过程中农民潜在利益要求明

朗化,但组织化程度很低(3)在阶层分化过程中农

民总体收入增加,但差距扩大。

(四)中国农村社会分化与分层的意义1、中国农村

社会阶层分化的意义:(1)改变了社会成员的有机构

成(2)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推动了农村民主化、法制

化进程(3)提高了农民的社会承受能力(4)农村社

会分化有助于共同富裕(5)有利于推动土地的规模

经营(6)为农村小城镇发展带来了契机。

2、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是什么?1)为构建

现代社会分层提供制度与政策依据。(2)为制定支持

不同阶层发展的具体社会政策提供依据。

第八章农村土地问题与土地制度

(一)土地与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定义: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

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物质、水文和植被。它还

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

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

加的重要影响。

2土地的性质1)土地数量的有限性。我国学者刘书

楷认为土地可以分为原生土地和人工化土地。(2)土

地的不可移动性。(3)土地的不可替代性。(4)土地

肥力的可变性。(5)土地用途的广泛性和土地利用的

社会性。(6)土地资源的经济性。

3土地资源定义:指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

量少。(2)林地、草地少。(3)山地多,平原少。(4)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5)土地质量不高,潜伏着危

机。(6)后备资源不足,水土流失加剧。

(二)土地制度与我国土地制度

1、制度定义:制度是为人们发生相互关系而设定的

一系列规则。

2、土地制度定义:土地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

一个国家或社会因人们利用土地而产生的人地关系

及其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法定的结合形式,即由国家

指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土地利用法制规范和政策。

3、土地制度内容:第一是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制度

涉及的是土地归属问题,确定土地所有权为谁所有,

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是土地产

权制度,这种制度是关于土地产权的权能分割、界定

及归属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总和。第三是土地的使用制

度。这种制度是关于土地经营(使用)和土地产权的

转移、让渡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总和,其核心是土地经

营形式问题。

4、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的特点:现行的农村土地制

度总体上呈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允许转

让、适度规模经营的特点: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

国通过土地改革和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和由土地私有制向公

有制的转变,建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和土地国家所有的

双重土地公有机制。(2)基本做到以市场经济的观点

来分配土地,除了必要的口粮以外,其他耕地逐步纳

入经营的轨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实现土地、

资金、劳动力三大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3)农户承

包的土地长期不变,家庭经营基本形式不变,有利于

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4)允许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合理流动。

5、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功能1)社会保障功能(2)

社会归依功能(3)社会调节功能4)社会激励功能(5)

经济增长功能

6、从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变迁中可以得到以下启

示:1)农村土地制度的选择必须与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相适应(2)土地产权中的使用权、占用权、

收益权和处置权,必须依据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要

求,进行适度的分离,以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

充分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3)土地制度的变

革,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尤

其要重视农民的利益。

三)我国目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深化改革的思路

1、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

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2)不能

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3)限制农业产

业体系的构建(4)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缺乏稳定感(5)

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6)土地管理与控制放松。

2、市场经济的缺陷有哪些?1)它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它具有短期性和微观性(3)它具有分化性4)它

具有经济效益的片面性

3、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建立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农

村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目标。(1)

产权清晰(2)确立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3)

市场机制成为土地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基本手段(4)

效率有限,兼顾公平(5)健全的法律、法规。

4、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土地制度的改革应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稳定和持

续发展2)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

土地产权结构(3)保障农村社会的公正和公平4)坚

持党和农村政府的连续性,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

利益(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5、如何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深化我国农

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对策:(1)从法律上明确土地所有

权的主体(2)明确土地使用的权利与期限,建立有

效的土地经营制度(3)培育土地流转机制,加速土

地适度规模经营。所谓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土地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形成的能够取得最佳经刘效益

的规模。要注意三个方面:其一土地流转应在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框架内进行。其二土地流转应在保护

农民经营土地自主权的基础上,让农民根据市场的情

况,自主的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其三要切忌“建立

土地流动制度就是要在实践中大规模的推动(推行)

土地流转”的现象。(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

土地经营方式。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围绕产生

化经营,开展“反租倒包”。其二围绕高效农业开展

租赁经营。其三围绕多种经营,开展股份经营。其四

围绕技术推广,开展合作经营。(5)建立适应市场经

济的土地管理体系。

第九章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

(一)农村人口1人口定义:人口通常是指在某一特

定时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人总和。

2中国农村人口最突出的数量特征是什么?人口基数

比重大、自然增长率高,是中国农村人口最突出的数

量特征。

3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现状的形成原因是什么?1)农业

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2)家族文化的影响

(3)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劳

动力培养成本低(5)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初期鼓

励生育的人口政策(6)巨大的人口基数(7)家庭养

老的赡养方式(8)僵化的户籍制度。

4、什么是人口的年龄构成?指人口在某一特定的时

间点上,人口年龄的分布状态。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

一个重要方法是依照一不定期的标准把人口年龄结

构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5、什么是人口性别构成?指人口中男女两性各自所

占的比重。表示为:1)性比例(2)性别比或性比率。

6、中国农村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

中国农村性别比呈现波浪型,基本平衡(2)婴幼儿

性别比例较高,0岁组性别比是112、06,超出了

103~~~107的正常范围。

7、中国农村人口分布的特征是什么?人口分布不均

衡是中国农村人口分布的最重要的特征。主要表现

在:(1)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分布不均衡(2)

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分布不均衡(3)不同自然地理

环境条件的分布不均衡(4)在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的分布不均衡。

(二)我国农村人口问题

1、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表现是什么?1)农村人口的

素质较低(2)农村的人文发展指数低(3)农村人口

增长过快4)农村劳动力剩余,就业问题突出。

2、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1)诱导

农民把对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转向智力投资(2)发

展和完善农村的社会化养老制度(3)大力发展农村

教育。(4)强化行政控制,加强对农村的人口管理5)

提高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丰富妇女的文化生活(6)

此外,以适当的经济和行政手段鼓励晚婚晚育,特别

是对晚婚晚育家庭在科技、贷款、项目等发展机会方

面的倾斜;杜绝近亲结婚,建立婚前检查制度;制定

控制人口增长的有关法规和法律;加强对农村流动人

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等等,也都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

具体措施。

(三)农村人口城镇化

1、城镇化定义:城镇化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城乡

区别,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城镇文明的过程,具体

而言,就是一定地域在载体上、人口上、文化上和人

们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具有城镇特点的表现形态变

迁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

2、“城镇化”的特征有哪些?1)在载体上,城镇体

现中环境的高组织化和物质设施的集聚化(2)在人

口上城镇社会与乡村相比较体现出多元性的异质性

(3)城镇在经济上的集中化,高频率且不同功能的

经济活动使城镇成为“繁华”的代名词。(4)城镇居

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5)在文化底蕴上,城镇文化

带有明显区别于乡村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技术性

和商业性的特点。

3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必要性?1)人口城镇化是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需要(2)人口城镇化是改善农民生活条

件的需要(3)人口城镇化是刺激社会决需求的需要

4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可能性是什么?1)市场经济机制

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动力之一(2)农村产业化为农

村人口城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3)各种非农业的发展

为农村人口城镇化提供渠道(4)各种规模的经济发

展中的出现为农村人口城镇化提供了方向(5)国家

基本建设移民的安置有意识的选择了城镇化的方向。

5、制约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因素有哪些?1)经济因素。

包括:区域经济水平;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社区区

位。(2)社会制度因素。包括:户籍管理体制;社会

保障制度;土地制度。(3)人口因素。包括:文化素

质;技术素质;现代化素质。

第十章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民工潮问题

(一)新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和原因

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农

业劳动力的转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以下特

点。(1)转移规模不断扩大2)转移的半径不断扩大

(3)转移方式多元化(4)转移的程度不充分不彻底

(5)转移的周期越来越长(6)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社会工业化的需要(2)

城市化水平滞后(3)农业比较利益低(4)生产要素

市场流动的必要产物(5)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

衡(6)农民转变身份的需求(7)农民“职业意识”

萌生的结果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1、农村剩余劳动

力问题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不要把它当作包袱而要

当作财富:有劳动力才有生产力、创造力,才能发展

各种产业,有劳动力才有多样化的消费,才有繁荣的

市场。具体途径有:1)发展精细农业,提高土地利

用价值(2)鼓励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5)

扩大对外劳务输出(6)进行户籍制度的创新(7)完

善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机制

(三)对民工潮的评价和农民工权益保护

1民工定义:民工是农民工的简称,指虽在乡镇企业

或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等职业活动但户口仍在农村、身

份仍是农民的劳动者。

2、如何正确评价民工潮1)民工潮的积极作用。它使

一部分农民增加了货币收入,接受了现代城市文明的

“洗礼”;推进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为民工

流入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

献;有利于民工流出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有

利于农业的规模经济。2)民工潮的消极作用。它滋

生了新的人口问题;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

响;滋生了一些违法犯罪活动;使不少农村的基层政

权近于瘫痪或解体。3)正确看待民工潮。第一、已

有学者从以下三方面批驳了“民工潮是盲目无序的”

这一指责。首先,就总体上说,民工潮实际上并不完

全是盲目无序的,因为它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运行

原则。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

组合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最后,部分民工敢于在

就业预期并不确定的情况下带着一定盲目性流动,正

是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农民自身现代进程的重要成

果,标志着以敢于探索为特色的现代农民性格正在形

成。第二、针对“民工抢了城里人的饭碗”这一指责,

我们要强调这样两点。首先,在一个号称实现了人人

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农民和市民、农民工和城市

职工在饭碗面前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其次,绝大部

分民工在城里所从事的是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

工作,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因此,对绝大部分农

民工来说,实际上不存在同城里人抢饭碗的问题。

3、如何保护农民工的权益1)农民工的物质权益保护。

农民工的物质权益受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时过

长;劳动条件差;拖欠克扣工资;民工中的独立生产

经营者时常受到种种干扰;民工基本人权得不到保

护。为了保护民工的权益,一些输出地区创造了向输

入地区派出代表或办事处的做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

作用,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要尽快走上法制化

的道路。首先要制定、完善相应的法规条例;其次要

建立、健全相应的执法、仲裁机构。第三要逐步改变

同一企业、同一城市、同一乡村两种保护制度的不合

理状况(2)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如果说,民

工的物质权益保护不易,那么,他们的精神权益保护、

人格平等权的保护则更难,因为这种保护不能诉诸于

法律、制度,只能寄希望于城里人的“良心发现”,

寄希望于人出他们道德修养的提高及其“小市民意

识”的消除。这是一个更加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十一章农民技术教育

(一)农民技术教育的地位、作用与特点

1、农村教育的种类:农村教育包括农村基本教育、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按教育内容可分

为农业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2、农业生产力的解放首先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

因素----劳动者(人)的解放。

3、农民技术教育定义:是农业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

是培养初步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知道和懂科学、懂技

术、有文化的新型农业劳动者的有效方法。

4、农民技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农民技术教育

具有广泛性、实用性、实践性、区域性、时效性、现

场性、灵活性、服务性、专业性、持续性的特点。

(二)我国农民技术教育的现状和问题1、农民技术

教育的主要形式(1)与科技项目培训、示范、推广

相结合技术教育(2)包括农广校、农函大、成人文

化技术学校等在内的各类农村成人教育形式3)涵盖

教育、培训和其他活动在内的综合扶贫模式(4)基

层农村科普活动5)包括“6+x”、“3+x”等中学分流

以及农职业教育在内的职前培训或准农民技术教育。

2、我国农民技术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1)条块分割严

重(2)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措施(3)尚缺乏必要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保证(4)农民缺乏接受技术教育的

积极性(5)学历教育不受农民欢迎。

(三)农民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农民技术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中心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3)逐步发展原则(4)整体协

调原则(5)适当超前原则

2、农民技术教育改革与调整的基本思路:全面普及,

突出重点;多层次并存,多形式结合;广泛动员社会

力量,调动农民参与;依靠政府统筹,重在基层政府。

3、优化农民技术教育的主要措施(1)认真转变教育

思想,努力提高认识水平(2)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关心和支持农民技术教育事业(3)建立统筹协调网

络,加强对农民技术教育的领导(4)根据实际需求

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5)加强队伍建设,切实

提高教学水平(6)积极建设教学基地,统筹使用教

学设施(7)认真抓好科教致富典型,有效发挥示范

作用(8)培育支持农民科技组织,进行有效的自我

教育和同伴教育。

第十二章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社会保障制度产

生于20世纪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1951年政

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开端。

农村社会学作业

《农村社会学》作业 答: 1.台州当地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 我们依据社会资源的标准,把我们当地农村居民分为四大阶层:上层(精英阶层)、中上层(代理人阶层)、中层(普通村民)以及下层(弱势群体)。社会资源的内容包括象征性资源和经济资源,而测象征性资源的指标是社会权力。因此,我们分层的指标体系实际上是经济资源与社会权力的综合,而这种综合在农村社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个人生存权利与发展机会的受保障程度。 精英阶层:是指直接握有社会资源的人,这种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都会得到最充足的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管理者骨干、私营企业主、村集体经济的负责人、农村的种养殖大户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农村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这些人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精英阶层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摆脱了生存压力,在经济上较富裕。从理论上讲,只有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人才会有参政的欲望和闲暇。其次,他们的活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超社区的,因此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也相应超出了社区的控制。再次,他们社会关系网的质量较高。也就是说他们交往的层次要高于普通村民,因此他们获得发展的机会也远远高于普通村民。 代理人阶层:是指那些间接握有社会资源或掌握社会资源中某一小的方面。代理人阶层的生存权利首先是得到保证的,另外,他们的发展机会虽然比不上精英阶层,但也超过普通村民。代理人阶层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农民完成某方面超社区的交往;其二作为中介人为普通农民与某个机构或某精英人物建立联系。与精英阶层不同的是,代理人阶层虽然也拥有超社区的社会关系,但它的重量和层次要低于精英阶层的关系网,而且他们的生活重心也是农村社区。 中层即普通农民:普通农民是指那些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的农村居民。这些人的生存权利得到了一些保障,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他们的发展权利受到很大限制。普通居民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所谓的身份农民。这些人只是名义上的农民,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小的工商业、加工业、副业等而不是以家庭农业收入为主。一部分是职业农民,也就是“纯农户”。还有一部分人介于两者之间,我们称之为“半职业农民”,他们在经营家庭农业的同时,也外出务工或做雇工。身份农民是普通村民中的上层,他们中的某些人是代理人阶层的主要来源。职业农民和半职业农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和基础,他们的态度将决定村民自治的成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评析

一、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结合所学世界文明史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0分) 答: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这句话联系到世界文明史时,便附上了很多含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有着自己的文明,只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很多民族自己的文明却慢慢地为其他民族文明所取代。中国自己的文化便是包含着包容,而现在提出的口号是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是在现代这个社会,随着美国、哈韩、哈日的文化入侵,文化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使中国自己的文化传承收到了极大的挑战。在中国古时,便是以汉族自身的文化为尊,但中华民族本身的文明则是以不同民族之间共同的创造。如春秋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达到了美美与共,最终使赵国盛极一时。其实不仅是文化之间,很多方面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便是一个例子,每个学说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与适用的方面,所以虽然每个学说信奉者之间会进行争辩,但是却能做到尊重他人的想法,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学说,达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有了美美与共,有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发展本就是融合而成,才有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成果。但到了晚清时,由于开始时国人自以为大,对外国新的文化有所排斥,对新的机器及生产方式心存芥蒂,不能美人之美,所以导致了最终的接近亡国。而新文化运动中,则是对自身的文化排斥过激,以致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都被视为糟粕,不能各美其美,所以也存在很多缺陷。近几十年来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使自身的古老文化不断创新,虽然存在着文化之间的矛盾,但由于正确认识到了发扬自身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两者并存的重要性,才使近几十年成为又一个文学盛世。 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是如此,若一个文明征服另一个文明时,会吸收部分被征服文明的文化,而不是彻底排斥,则能坚持比较久的统一,而对于被征服民族的文明彻底排斥的国家,虽说一开始迫于武力没有很强的反抗,但这样的国家很少有能长久统一的。以罗马为例,虽说罗马帝国武力确实很强,不过每个君主对于国家的治理还是很用心的,他们都会采取一些政策化解民族矛盾,也对他人文明很尊重,也吸取了很多精华,所以帝国存在的时间很长。可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确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重要前提。 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文明,不同文明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文明之间有不同,则有冲突。现代文明的冲突主要是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矛盾造成的。而引起文明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的不平等。 由于各个文明都有其灿烂灿烂之处,各个文明之间需要交流和相互学习,因此人类的文明融合也是必然的。而某些强国却想通过经济力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进而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文明。细看中国历史,每个朝代都会实行一系列尊重其他民族的政策,这样国家才能统一和富强,而轻视他人文化的王朝必将遭到历史的覆灭,这是历史的必然。不仅是中国,世界文明都是一样,一个王国建立起来,都会对之前王国的文化进行很多的吸收,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各种文明都有共性,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的融合石发展的关键,只有做到既发扬自己的文明,又尊重他人的文明,才会美美与共,从而天下大同。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吉林省梨树县规划勘测设计院:王萍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

2020年新编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最完整-最方便150406)名师精品资料.

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夫妻、亲子、兄弟姐妹、婆媳关系、祖孙、其他家庭等关系。 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乡村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的功能、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存在异同之处。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乡村社会学作业2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D

6.A 7.泰罗制 8.A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DE 三、名词解释: 1.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4.家长制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 5.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 1.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答题要点:(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

浅谈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

浅谈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 1411062005 朱鹏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他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中国民主同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著述丰富,主要代表作有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本文的重点讲述费孝通老先生在辛勤奉献的一生中,为中国社会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学科再造经世富民民族社会文化自觉 作为中国社会学一代宗师的费孝通老先生在漫长的社会学研究 生涯中,为中国社会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贡献可以大体集中在四个方面:“学科再造”、“经世富民”、“民族社会”和“文化自觉”。 一、对中国社会学的再造 社会学这个名词,原本不是中国的土产,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舶来品。费孝通先生早年求学期间,对西方社会学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以自己高超的智慧将这些思想精华融会贯通,开辟了社会学中国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改变了长期以来一味照搬西方的局面。这在费孝通先生当时的一系列著作中都有体现,特别《江村经济》一书被恩师马林诺夫斯基称之为人类学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并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人类学乃至国际人类学界的地位。本书把人类学引入了本民族、

本社会、发达农业社会的研究;把人类学引入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研究领域;把中国农业发达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命运与来自发达国家的机器工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影响联系了起来。运用《江村经济》的积累,费孝通发展了一种他自己称之为“类型比较法”或“社区研究”的研究取向,并将其运用于后来的研究实践,先后出版了《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1957年“反右”以后的20多年,费孝通先生受了不少磨难,而他为之奋斗毕生的社会学更是在建国后就被“打入冷宫”,被从学科 名录上取消长达27年之久。平反复出后,费老很快被任命为社会学 研究会的会长,由此开始了再造中国社会学的工程。费老对社会学的重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他作为恢复和重建的领军人物,受命于危难之际; 他确定了恢复和重建后中国社会学的性质和作用; 他设计了恢复和重建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蓝图; 他强调了社会调查的重要,引导了那一时期社会学经验的或实证的风格。 正是由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坚持,中国的社会学终于获得新生和发展。 二、为人民福祉殚精竭虑 费孝通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毕生为祖国富强和人民福祉殚精竭虑。在他的第一篇重要著作《江村经济》中,费先生就提出了对农村和富民方面的见解,这篇文章得到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2008-11-11 16:10:24) 转载 分类:教学资源 标签: 杂谈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A 4.C 5.C 6.B 7.A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E 3.BCE 4.ABC 5.A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3.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5.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答题要点: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2.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 答题要点: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关于注重提高城市建设品味的几点建议

关于注重提高城市建设品味的几点建议 盖晶 小城镇介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近来年,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把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良性互动的平台,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步伐,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谋发展的格局。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初步构建了以那吉镇、亚东镇、霍尔奇镇为节点的城镇“金三角”,各地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管理体系日益健全,城镇品味显著提升,同时,城镇空间也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可以说,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旗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集聚协调、辐射带动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照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与不足。 一是城市意识还不够深厚。我旗的城镇建设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既没有经历过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也没有现成的现代城市经营理念可以借鉴。2000年左右开始,我旗的小城镇建设才刚刚起步,在此之前,城镇建设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和系统的规划,缺乏对城市的思考和城市的策划,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也缺乏深刻认识,文化底蕴、时代特征和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历时十年快速发展,因需而建的快速发展模式导致各种矛盾逐渐显现。 二是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从目前来看,阿荣旗城镇建设正处在由起步期向发展期的过渡时期,由城镇化向城市化的升级阶段。随着城市路网系统日臻完善,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惠民工程相继建成,城镇面貌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但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形成支撑城市发展的完整体系。城市给排水、供热、供电等综合管网系统配套水平相对较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平尚未达到建设

农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

农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1) 1.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 × 2. “三农”是指农业、农民和农村。 √ × 3. 中国经济“新常态”表现为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专项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专项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渠道,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 √ × 4. 社会的构成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社会活动、一定的区域、设施设备和文化。 √ ×

5. 费孝通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提出“无信息不发展”的命题。 √ × 6.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 )。 基本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终身社会化 7. 一个人同时担任了几种角色,而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 角色混淆 角色紧张 角色冲突 角色失败 8.

社会学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恢复的时间是( )。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9.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我国最有名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者分别为( )。 杨开道李景汉 李景汉吴文藻 梁漱溟晏阳初 吴文藻费孝通 10. 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系统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报告——《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的作者是( )。 亨德森 巴特菲尔德 萨姆纳 加尔平 11.

提出“社会学”一词的学者是( )。 孔德 斯宾塞 马克思 圣西门 12. 最早出现“社会学”一词的著作是( )。 《社会学》 《实证哲学教程》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13. 农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 )。 农村居民 农村社会成员 农民 乡镇企业工人 14. 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看,被认为农村社会的主要形式是( )。

浅谈费孝通功能论思想的转变

浅谈费孝通功能论思想的转变 读《师承补课治学》有感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生育制度》中展现出两种完全相反的功能论视角——前者论述各种社会文化制度满足人的需求,而后者则强调生育制度限制人的需求,这正好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两种相反视角。通过《师承补课治学》这本书讲述的作者的学术生涯可以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为什么费孝通摇摆于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两派之间。 在此,有必要讨论人类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费孝通在《师承补课治学》中做了阐述。它比社会学也许更是模糊。人类学,研究人类之学也。望文生义,凡是和人有关的全可包纳在内。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上自几十万年前的人猿化石,下到民间传说、风俗习惯,都可以在人类学教科书中找到他们的地位。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的人类学中专门研究殖民地上土著生活的一部分称作社会人类学的(欧洲大陆称“民族学”),特别发展了起来。燕京社会学系所提倡的人类学也只是指这一部分而言。这一部分所谓社会人类学之所以发展也适应形势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帝国主义分别占据殖民地,对殖民地上的人民璀璨掠夺无所不用其极。殖民地分割完毕,帝国主义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夺殖民地的大战。战后有一个新的形势:一是帝国主义要在它已占领的地区开发资源供他们掠夺,必须利用土著的劳动;一是殖民地人民开始更有组织的反抗,是帝国主义者想直接单靠屋里来通知遇到了困难。如果长期维持着战争状态,不但军费好大而且不便于进行剥削,这个算盘是打不起来的。因此,老牌殖民主义者的大英帝国带头搞起所谓的间接统治来了,就是利用当地的部落上层,维持当地社会秩序;吸收当地劳动,开发当地资源。要实行这个殖民政策,不仅需要做资源调查的自然科学工作人员,而且需要懂得当地语言能对当地社会进行深入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人员,后者就是所谓人类学者。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人类学者在殖民部的直接和间接的支持下,对非洲的英国殖民地开展了广泛和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在这项工作里冒出了人类学中的功能学派。他们搞出一套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做出了许多研究成果,还有一套所谓“理论”,这套理论主要是指导他们怎样去调查一个土著部落的一些经验。他们的理论比美国从社会服务里学来的“社会调查”深入的多。原因是美国式的“社会调查”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着重在数量的统计,各项统计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不言自喻的,但一应用到非资本主义社会,不但数量统计不易正确,而且各项统计之间的关系不一定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于是这类调查显得支离破碎,不能说明问题。人类学调查着重在不同性质的社会的解剖,用到中国来似乎更合适一些。为了和“社会调查”做出区别,后者称其为“社区研究”。费孝通学术生涯的前期认同的是马林诺斯基的范式,《生育制度》使用的是费孝通中期所认同的社会人类学范式,这是功能论学派中一个与马林诺斯基功能论相反的流派。 费孝通留学英国,到伦敦后去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见到了马林诺斯基的第一个徒弟——弗斯博士。费孝通向弗斯提起了自己在瑶山和其他农村地区所做的农村社会调查,这引起了弗斯博士的兴趣。后来经过几次谈话,弗斯博士替费孝通把论文题目肯定了下来,写《中国农民的生活》。这就有了后来费孝通在江苏开弦弓村(江村)所做的农村社会调查和轰动人类学界的那本《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视文化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手段的功能论思想的代表作。 接下来再来谈谈费孝通《生育制度》所使用范式的由来。1933年暑假前,吴文藻带费孝通去清华大学拜见史禄国教授。史禄国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人类学。吴文藻意在培养一批掌握派克社会学方法(亲身参与调查法)的人来进行社会学的中国化(即“认识中国,改造中国”)。有关史禄国的人类学和马林诺斯基的人类学的差别,费孝通也在《师承补课治学》做了系统的论述。马林诺斯基也把文化视为人类为了满足人的生物需要的手段,但是他没有走到生物基础里面去,而满足以生物基础的“食色性也”为他研究社会文化的出发点,去说明各种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社会学概论(奥鹏高起专离线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社会分化 答: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即功能专一化与地位多样化。 2.社会互动 答: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3.文化堕距 答:是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 4. 角色冲突 答: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优抚安置制度是中国政府对以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制度。 答:对。社会优抚安置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殊部分,实施范围仅限于社会中备受尊敬而又有光荣身份的群体,即复员转业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及其眷属以及为国捐躯军人的遗属。此项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社会安定,并且有利于国家安全。在我国,社会优抚安置制度涵括的项目主要有:拥军优属活动,伤残军人安置,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军人抚恤,军烈属优待,军用两地人才培训等等。 2.人民调解制度属于社会保障手段中的社会调节。 答:错。人民调解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依靠群众解决民间纠纷的,实行群众自治的的一种自治制度。它是人民司法工作的必要补充、得力助手。现在该制度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

浅析当前小城镇用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当前小城镇用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小城镇发展综合性强,牵涉面广,用地规模的大小,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的落实都应立足于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城镇用地内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近年来,小城镇建设进入迅速扩展期,县以下的城镇建设大部分是外延扩大,占用土地多为优质耕地。不少小城镇建筑布局混乱,道路建设不规范。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叉布臵;功能分区不明显,城镇内边角空地随处可见,严重阻碍城镇 功能的发挥。旧城区已经成为小城镇土地低效利用的主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旧城区面积一般占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的20-40%。镇区建设还停留在二维平面开发利用水平上,造成镇区框架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商业用房、住宅用房仍延用农村旧习,自建小平房或独家二层小楼房。不仅主体建筑用地多,而且配套设施占地面积也大,人均占用都超过

了150平方米。另外,旧城区大都已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一些房屋破旧不堪,街巷窄弯纵横交错,加之人口集聚、私搭乱建等相当的普遍,给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带来十分的不便。 (二)、新区建设贪大求洋,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小城镇区位条件一般,竞争力不强。为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当地的政府在畸形发展观和政绩观的主导下,绝大部分都采取了拼资源的发展方式,追逐和热衷于扩土扩疆的新城区、开发区等建设,热衷于搞大片房地产开发。在新区建设中,为追求快速的经济和政绩效益,往往不惜采取牺牲农民利益和长期负债等形式,大搞“五通一平”、“七通一平”,新区内道路动辄40米甚至更宽,绿化隔离带宽度也在10米以上,目标追求高,贪大求全、摆阔气,土地的规划效益十分低。一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以较低价格,一般以最低保护价取得,甚至是零地价受让土地使用权,之后,往往是使用一部分,闲臵一部分,有些企业甚至在厂区内搞大面积的绿化,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利用率极低。 (三)、房地产空臵率高,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转让普遍存在。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受房地产行业极度膨胀的影响,刺激并产生了对房地产用地收益的期望值逐年增加,有的甚

12农村社会学

12农村社会学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12月—2012年6月学期 《农村社会学》课程论文 题目: 一、论述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写作提示: 1.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提出的背景; 2.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主要内容; 3.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对中国城镇化和城乡关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2]朱启臻.小城镇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3]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二、论农村社区发展的趋势。 写作提示: 1. 农村社区的含义; 2. 农村社区发展的含义; 3. 农村社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三、调查村民选举中的问题。 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可自拟题目:如某某村村民选举调查。主要描述存 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应对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友田.村民自治: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0 [2]徐付群.村民自治现状与案例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3]詹启智.村委会选举与乡村政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四、试论“农业问题是社会问题”。 写作提示:

1. 社会问题的判断标准; 2. 农业问题的表现; 3. 农业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农业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朱启臻,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3]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五、论农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写作提示: 1. 介绍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 2. 从农村特点、农户特点和社会保障的功能等方面论述农村社会保障的 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任宝平.中国社会保障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 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专科2500字以上) 3.论文要有充分的实证资料,避免空对空,提倡使用本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亦可适当用二手资料。 4.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联系农村实际,做到立论正确、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有据。 5.论文要求规范化: 标题——内容提要(100—150字)——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6.论文要求结构严密,语言流畅,富有哲理,要体现学术性,不能用文学语言,也不能公文化。 7.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文章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否则扣分。题目所给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论文写作不限于这些参考文献。 8.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浅析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96179834.html, 浅析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孙羽燕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1期 摘要:《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1910—2005)最为得意的著作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者从中国本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例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中国人缔结婚姻之由,进行生育之故。对《生育制度》的重新解读,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乡土社会的理解,有利于准确把握研究中国问题的脉络。 关键词:费孝通生育制度乡土社会现实价值 《生育制度》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从功能主义出发,对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整套体系所做的论述。费孝通先生立足于乡土调查访问,他的研究非常贴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状况——人口众多,特别是农业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而生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延续都需要不断地有新人口的补充。《生育制度》这本书便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入手,对婚姻,家庭和生育以及社会结构都作了其独到的考察的。 一.《生育制度》的写作背景 真正透析一本大师的著作,便要从大师写此书的社会背景开始。解析《生育制度》这本书亦是如此。1938年费孝通先生取得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便回到中国,担任云南大学社 会学系教授,并且主持燕大——云大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从事实地调查研究。两周之后,他便一门心思钻进农村,费孝通先生于1938年11月15日至12月23日这段时间里,在云南 禄丰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1939年上学期,他到西南联大兼课,讲授生育制度。”当时费孝通在讲授“生育制度”这一门课时,没有教材,没有讲稿,旁征博引,尽情发挥。[1]魁阁后期,由于兼任两校的教授以及当时政治格局的紧张,不便直接参与到实地调查,更多的从事讲课和写书。其中有关家庭问题的讲稿编成《生育制度》,有关农村社会的讲稿编为《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刚编一半,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李闻事件”。费孝通在等待重访英伦的出国手续时,将妻女送回家乡,在浒墅关完成了《生育制度》的全部编写工作[2]。《生育制度》也作为费孝通先生前半生学术经历的结束。 二.《生育制度》中主要观点剖析 首先,婚姻的意义在于什么?费孝通认为生育制度是指“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的这一套活动”,并且指出,“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延续的人为保障,为了维持种族延续和社会结构的完整性,人们结成婚姻关系来确保双系抚育的形成”。也就是说,用社会的力量保证生出来的孩子不但有母而且有父,于是有婚姻。任何种族若要绵续下去,都得有新生的成员不断加入到其中,但是,一个人从初生儿到能够独立生活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从生理性的抚育到社会性的抚育这一系列工作要有专人来承担,通过婚姻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_在线作业_4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_在线作业_4 一、单选题 1.(5分) 社会保障的主体是()。 ? A. 社区 ? B. 单位 ? C. 组织 ? D. 国家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D解析 2.(5分) 适宜人口理论的提出者是()。 ? A. 贝尔 ? B. 马克斯韦伯 ? C. 迪尔凯姆 ? D. 索维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D解析 3.(5分) 二元经济结构的最早提出者()。 ? A.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 ? B. 荷兰经济学家博克

? C.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 ? D. 美国经济学家诺斯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A解析 4.(5分) 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是()。 ? A. 刘易斯 ? B. 舒尔茨 ? C. 罗吉斯 ? D. 帕森斯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B解析 5.(5分) 在我国第一个提出《乡村自治》的学者是()。 ? A. 费孝通 ? B. 杨开道 ? C. 梁淑溟 ? D. 晏阳初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6.(5分) 《里约热内卢宣言》通过的时间是()。

? A. 1992年 ? B. 1998年 ? C. 1988年 ? D. 1993年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A解析 7.(5分)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农村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发表的时间是()。 ? A. 1985年 ? B. 2000年 ? C. 1991年 ? D. 1990年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C解析 二、多选题 1.(5分) 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包括()。 ? A.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 B. 统筹城乡投入 ? C. 统筹城乡产业结构 ? D.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 E. 统筹城乡生产布局

浅谈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

浅谈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 05 朱鹏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他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中国民主同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著述丰富,主要代表作有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本文的重点讲述费孝通老先生在辛勤奉献的一生中,为中国社会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学科再造经世富民民族社会文化自觉 作为中国社会学一代宗师的费孝通老先生在漫长的社会学研究 生涯中,为中国社会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贡献可以大体集中在四个方面:“学科再造”、“经世富民”、“民族社会”和“文化自觉”。 一、对中国社会学的再造 社会学这个名词,原本不是中国的土产,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舶来品。费孝通先生早年求学期间,对西方社会学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以自己高超的智慧将这些思想精华融会贯通,开辟了社会学中国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改变了长期以来一味照搬西方的局面。这在费孝通先生当时的一系列著作中都有体现,特别《江村经济》一书被恩师马林诺夫斯基称之为人类学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并由此奠定了其在

中国人类学乃至国际人类学界的地位。本书把人类学引入了本民族、本社会、发达农业社会的研究;把人类学引入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研究领域;把中国农业发达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命运与来自发达国家的机器工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影响联系了起来。运用《江村经济》的积累,费孝通发展了一种他自己称之为“类型比较法”或“社区研究”的研究取向,并将其运用于后来的研究实践,先后出版了《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1957年“反右”以后的20多年,费孝通先生受了不少磨难,而他为之奋斗毕生的社会学更是在建国后就被“打入冷宫”,被从学科 名录上取消长达27年之久。平反复出后,费老很快被任命为社会学 研究会的会长,由此开始了再造中国社会学的工程。费老对社会学的重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他作为恢复和重建的领军人物,受命于危难之际; 他确定了恢复和重建后中国社会学的性质和作用; 他设计了恢复和重建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蓝图; 他强调了社会调查的重要,引导了那一时期社会学经验的或实证的风格。 正是由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坚持,中国的社会学终于获得新生和发展。 二、为人民福祉殚精竭虑 费孝通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毕生为祖国富强和人民福祉殚精竭虑。在他的第一篇重要著作《江村

2019年电大一村一《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电大一村一《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作业1 题目:结合我国乡村家庭的实际,谈一谈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 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家庭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分析家庭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家庭功能理论的理解,同时发挥家庭功能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家庭的含义、结构、特点、功能,搞清家庭基本理论的内容; (2)完整准确地阐述家庭功能的基本理论内容; (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将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4)字数不低于800字; (5)作一次小型的家庭情况的调查(以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 时间:学习第三章后做本作业(约第3周) 解题思路: (1)家庭的涵义、特点; (2)乡村家庭的功能; (3)简要概述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4)结合乡村家庭的特点,分析城乡家庭功能的多少、强弱。 答题提示: 1、答题前应采用访谈、问卷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完成对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家庭情况调查。以家庭为单位登记户主及其成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受教育状况、婚姻状况、处所或职业以及与户主的关系等,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数、经济收入及消费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2、请学员按照解题思路去答题,答题时以理论要点结合相应的调查材料分层叙述。 3、答题所需要的理论要点如下,请学员自行整理形成800字以上的文字材料。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P.35/3.2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家庭) 1、涵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祖孙关系等。 2、特点:(1)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2)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3)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P.36/3.2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家庭) 1、特点:(1)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2)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3)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2、功能:(1)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2)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3)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3)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4)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三)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P.38—40/3.2乡村初级社会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