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心理发展 (1)

幼儿期心理发展 (1)
幼儿期心理发展 (1)

(第三章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1.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C)。

(A)饮食(B)睡眠

(C)游戏(D)学习

2.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 C )。

(A)互动游戏(B)实物游戏

(C)象征性游戏(D)规则游戏

3.童年期儿童游戏属于( D )。

(A)互动游戏(B)实物游戏

(C)象征性游戏(D)规则游戏

4.下列说法中,属于认知学派游戏观的是( B )。

(A)游戏能够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

(B)游戏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

(C)游戏能够实现现实不能实现的愿望

(D)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5.象征性游戏又称为( B )。

(A)模仿游戏(B)假装游戏

(C)规则游戏(D)机能游戏

6.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的游戏称为( B )。+

(A)协同游戏(B)合作游戏

(C)假装游戏(D)共同游戏

7.以“不断地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为主的记忆策略是( D )。

(A)视觉“复述”策略(B)捕捉典型策略

(C)特征定位策略(D)复述策略

8.下列不是思维具体形象性特点的有( D )。

(A)思维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和动态性

(B)思维的直觉行动性日益增强

(C)具有自我中心现象

(D)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9.自我中心现象表现为( B )。

(A)只关注个人的需求而不考虑他人的需要

(B)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C)善于吸引其他小朋友关注自己,并能影响他人

(D)具有物主意识,缺乏与他人分享意识

10.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按( B )分类。

(A)不会、感知特征、兴趣、功能、概念

(B)不会、感知特征、知识经验、概念

(C)不能、随意、感知特征、物体功能

(D)不懂、感知特征、外表特征、本质特征

11.下列不属于说话语用技能的项目是( D )。

(A)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

(B)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景因素敏感

(C)对听者的反馈易于作出积极反应

(D)情境语和连贯语交替运用

12.( B )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A)婴儿末期(B)幼儿期

(C)小学低年级(D)小学中年级

13.下列不属于幼儿认同对象的项目有( D )。

(A)富有“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者

(B)父母

(C)教师

(D)小弟弟和小妹妹

14.第一逆反期一般发生在( C )。

(A)1—2岁(B)2—3岁

(C)3—4岁(D)4—5岁

15.第一逆反期反抗的对象主要是( A )。

(A)父母(B)伙伴

(C)老师(D)爷爷

16.逆反期幼儿的行为表现在于( D )。

(A)回避参与成人的生活活动(B)要求父母代替自己做事情

(C)常顺从父母的意愿做事情(D)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17.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 C )。

(A)反常现象(B)错误现象

(C)正常现象(D)偶然现象

18.幼儿体验高自尊与以后生活中( C )有关。

(A)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B)压抑或焦虑等不良情绪

(C)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D)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19、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C)。

A、饮食

B、睡眠

C、游戏

D、学习

20、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B )

A、对偶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心理测验法

D、临床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 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 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 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 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 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 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幼儿生理各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 1、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幼儿时期(3~6、7岁)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公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幼儿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幼儿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幼儿的血液含量相对比成人多,但血液中水分较多,凝血物质少,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幼儿新陈代谢快,血色素为13~14克。低于13克即为贫血,应及时治疗。幼儿嗜中性白细胞较少,淋巴细胞较多,所以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家长应注意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其抵抗力;幼儿的听觉和嗅觉敏锐,但外耳道比较狭窄,3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幼儿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故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严防水进入耳内;幼儿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加之幼儿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差,所以,幼儿排尿次数较多,自控能力较弱。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女孩的尿道口经尿道入膀胱的距离短且直,容易感染。家长要注意其外阴部清洁;幼儿皮肤柔嫩,容易损伤或感染,调节功能不如成人,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著凉或受热,家长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幼儿期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的,每个器官、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体现自己的功能的,神经系统对机体的一切活动,起着主导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是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人类的大脑,无论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脑不仅是人的机体活动的主导者,而且是思维活动的器官。人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反映脑发育进程之一的脑垂,新生儿有390克,1周岁时900克左右,3周岁时约1000克,7岁时1280克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成人脑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完整版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 教育规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年龄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不同的划分方法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特别是大的质变,也就意味着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殊的质,阶段与阶段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发展虽有阶段,但阶段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xugu0 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1)以生理发展为划分标准。最典型的是柏曼(L. Berman)关于以内分泌腺作为分期标准的意早期开发见,如胸腺时期,(幼年时期)、松果腺时期(童年时期)、性腺时期(青年时期)。 (2)以心理性欲为划分标准。 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如下: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早期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xugu4 (3)以种系演化为划分标准。 施太伦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幼儿期(6岁以前)是从哺乳类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意识的学习期(从小学到13岁)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青年成熟期(14~18岁)是近代文化阶段。 (4)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为划分标准。 皮亚杰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operation)即内部化的智力操作或动作];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xugu8 (5)以自我的矛盾为划分标准。 埃里克森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0~4岁);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4~7岁);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6)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 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直接的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弄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xugu12 (7)以生理年龄的自然阶段为划分标准。 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出生到1岁)、婴儿期(1到3岁)、学前期(3到6岁)、学龄初期(6到9岁)、少年期(9到12岁)、青年初期(12到18岁)。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知识分享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资料

动作发展与智能发育 精细动作发展与智力发展 近代心理学理论研究将精细运动技能定义为个体主要凭借手及手指等部位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1]。这种精细动作适应性技能是个体早期的外显智能,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的必要工具。婴幼儿早期运动技能的发育是其他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2]。婴幼儿早期的精细运动智能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各智能之间并非孤立存在或独立发展。精细运动智能的发展依赖于感觉、认知等其他智能发育,同时也应是其它智能发育的前提,推测可能与脑其它智能发育具有协调性和融合性,精细运动技能的快速发育可促进包括认知在内的脑其它智能发育,从而有效扩展人类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的广度和深度。心理学在围绕运动技能如何影响认知等心理行为的研究提示,与婴幼儿感觉系统领先发育的现象一致,早期脑认知能力的发育来自感知觉;并且,由于儿童早期动作发育不成熟,可影响早期感知觉发育和认知发育。动作与知觉存在交互作用,动作的精确、协调、连贯基于持续的感觉信息处理和整合。儿童早期通过抓握等动作获得运动经验的同时,可能也促进视、触觉等感知系统发育,进而影响认知能力发展。 Wolff等[5]考察正常小学5~7岁儿童中“纯粹”动作信号与阅读、语言成绩间关系发现,儿童在神经精细动作测试方面的成绩可显著解释其12个月后阅读和语言成绩的变化,明确5~7岁儿童在精细动作成绩和认知技能水平上存在共变性关系。近期一项行为学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个体精细运动发展的速度、水平、复杂性直接影响后期儿童的学业成绩,并将精细动作能力提升到系统层面,认为精细动作能力是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系统,一定程度上精细运动能力可作为后期神经发育障碍和学习困难儿童的重要鉴别指标[1]。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同时早期动作的发展也将促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断高级化、复杂化。 手的动作发展在儿童认知(即智能或者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的规律和顺序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同时儿童彼此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各个年龄阶段手的动作的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 儿童在3岁前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一阶段发展出了许多基本的动作,为将来的各种复杂的动作奠定了基础。根据李惠桐等所做的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调查,证明3岁前儿童手的动作发展在出生后第一年和第三年发展较快,第二年发展较慢,造成了发展的阶段性[13]。第二年手的动作发展是为了发展和巩固第一年已经掌握了的拇指和食指的配合活动的动作,从而为第三年以及将来手的动作复杂化做准备。调查还证实,出生第一年儿童手的动作从什么都不会,进而发展到用手大把抓,手的拇指和其他四指的抓握,再进一步发展到手的拇指和食指合作的捏拿,手眼动作的协调,这为将来的手的动作发展做好了最基本的准备。出生后第二年只是巩固了在第一年已经掌握的手的拇指和食指配合的活动以及手眼动作协调。第三年是在第二年手的动作发展和巩固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就更加复杂化了,不仅能够用手完成一些独立生活的事情,如喝水、吃饭、穿衣等等,也逐渐能够做一些技巧动作,如折纸、画画、搭积木等等。 儿童约从出生后3个月开始,一种不随意性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出现了。到5个月左右,随着抚摸动作的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引起同一个结果,从而能够促进学会关于前因后果的因果认识。通过不断地强化,儿童就形成了反映事物关系的稳固的感觉,也就是学会了一种动作。这样,儿童开始把抚摸作为认识周围环境的一种方式。手的动作继续发展下去,情况就越来越复杂了。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新的环境对儿童手的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手的动作也具有了新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完成某种操作,而是具备了某种意义,成为了一种符号。这就形成了各种手势,这些手势在儿童掌握各种抽象概念(如数字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 抓握动作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幼儿期的年龄心理特征

幼儿期的年龄心理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

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二、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儿童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 儿童心理研究范围是0-18岁,又将其分为几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0-7岁),儿童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重视胎教,胎儿期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胎儿期的特点如下:(1)胎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所需营养全由妈妈提供;(2)妈妈的情绪胎儿可以感受到,如果妈妈的情绪不好或者害怕,胎儿也会感觉恐惧。胎教其实并不是教育胎儿,而是有助于妈妈。至于胎教音乐,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根本听不到,不过胎教有用,主要是妈妈情绪好,有助于胎儿。 宝宝出生之后,要面临新的外在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胎儿其实要12个月才能离开母体,但是为什么现在是10个月呢?因为人类进化,头部较大,12个月生产困难。因此,婴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妈妈体内会分泌催产素,对孩子的反应有直觉,比如说,孩子哭了,爸爸可能不知道,但是妈妈会知道,可能是孩子要换尿布了。怎么建立安全感呢?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否在身边照顾。婴儿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因此孩子有需要时,亲人要及时满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可信,长大以后会与父母不亲,与伴侣关系也不好。这个需求并没有消失,一直处于一个向外索取的状态。 3-7岁的阶段,心理发展又不同。比如,向外界的人一定要说接受。小时候可以随意吃饭大小便,但是现在不可以了,要按时吃饭,无法自由表达情绪。这个阶段开始社会化,要适应社会的环境。于是,孩子的感觉开始变得不重要,规矩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孩子都变得统一规范化了,孩子必须遵守规矩才能生活下去。延迟满足:我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抑制眼前可以得到的满足,才能最终得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事业上比较成功,家庭比较幸福,生活在社会中上层。在孩子小学阶段,要开始了解世界,以及获得知识。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到了青春期阶段,孩子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叛逆”。一开始是,爸爸妈妈是对的,我是错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让他怎么做,他偏不怎么做,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不可信,甚至对他自己,他也可能不相信。这个是时候是儿童开始独立,形成人格个性的关键时期。如果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这是不是一个好事呢?这还真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将来出来以后,他还会有反抗。这个反抗存在两种情况:(1)大学以后,开始逃离,绝对的一种逃离方式就是毁灭自己——自杀;(2)什么都不做。那么,青春期的叛逆该怎么应对呢?需要让他充分地完成,否则,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性格中将长期存在。 青春期过了以后,比方说18-25岁,这时孩子要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是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考虑,我到底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我将来的发展,我可能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所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儿童性心理发展形成 儿童性心理发展形成 性心理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 ①婴儿期 新生儿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这时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感受性反映。大约在7-10个月,婴儿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并逐渐认识了外界形体。这个时期婴儿出现玩弄生殖器官和有夹腿行为。同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孩子性社会角色和性心理差异也开始形成。 ②儿童期 2岁左右儿童思维能力已经逐渐形成,他们能够明确地辨认同性与异性。在3-4岁,儿童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有女孩喜欢同爸爸在一起,有男孩特别听阿姨话。孩子还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问题,如有小女孩看见男孩子生殖器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有男孩子一定要坐在便盆上小便等等。此时,他们对玩弄性器官和别人抚摸他性器官,可表现出一种舒适而安静现象。在5-6岁,儿童开始亲近同龄异性,并彼此进行“性游戏”,如“办家家”等。在游戏里,男孩乐意做爸爸、女孩甘愿当妈妈,如果让男孩当妈妈,一般会遭到拒绝。 如果异性朋友疏远自己,孩子会感到不快和气恼,这是性意识萌芽。7-8岁孩子开始对同龄异性之间交往表现出敏感性。 ③青春前期至青春期是性意识形成并且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时期。在9-ll 岁,两小无猜异性伙伴开始疏远,男孩在一起玩,女孩在一起玩。男女生同一课桌读书,会划上“分界”线。在13-14岁前后,随着女孩出现月经初潮和男孩出现首次遗精,性冲动性开始出现,对异性感到兴趣,并有意识地进行探测。随后,少男少女开始了有目性接触(有则表现为早恋)。 由于这个阶段性意识不稳定,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性犯罪。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危险年龄期”。在16-17岁,性意识开始稳定,少男少女开始过渡到青年时期。 1/ 1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7岁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7岁)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第二单元幼儿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幼儿言语的发展 第四单元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②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 ③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1、古典游戏理论:游戏与人类的关系,强调进化论的影响 精力过剩论:精力满足生存之后,剩余的就用来做游戏, 重演论: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2、现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论:游戏与人格和情绪的关系。 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认知论:游戏与个体认知的关系 练习巩固能力、创造最近发展区 三、游戏的发展 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 机能游戏:重复简单动作和活动 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规则性游戏:游戏规则外显,童年期及以后为主

角色象征:三岁以后,幼儿的游戏中开始出现角色。比如,抱着玩具娃娃“给宝宝喂奶”;站在椅子上当“警察叔叔指挥交通”。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平行游戏:凑近场所,活动雷同,没有交流 社会性游戏 协同游戏:各自游戏,有言语沟通等,没有共同目的 合作游戏: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彼此协调合作 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以主题游戏为主、 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 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 游戏中富有创造性、 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第二单元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 1、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 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发展速度更快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笑笑去姥姥家了,回到家后,爷爷问笑笑,玩的开心不开心,笑笑高兴地说完以后,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噢,爷爷,我在回来的路上看见了一条小狗,汪汪,它在大树下,有很多很多叶子的大树下,尾巴一直动。 2、幼儿的记忆策略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基本没有记忆策略:5岁以前 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9岁 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10岁以后稳定发展 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课后习题(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6章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语音意识 答:语音意识是指个体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及运用,它的发展对随后拼写与阅读学习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我国研究者发现,拼音学习对幼儿汉语和英语语音意识都有促进作用。 2.积极词汇 答:积极词汇的掌握有赖于两个条件:第一,对词义有正确的理解;第二,正确使用词。有许多词,儿童能听懂,但不会使用,或不能正确地使用,这仍是消极的词。为把消极词汇变为积极词汇,就要创造条件使儿童在各种场合使用词。学前儿童的积极词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 3.自传体记忆 答:自传体记忆是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特殊事件的长期记忆。研究者为考察4岁儿童的自传式回忆的表述特征,让4岁儿童在实验室面对陌生实验员和另三名儿童讲述自己过生日的经历。结果表明,儿童在对过去事件作自传式回忆时,在事件回忆的逻辑顺序性方面,能够独立地按照事件发生顺序回忆的儿童占36.8%。 4.心理理论

答:心理理论是指幼儿对于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和认知,这种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心理理论的经典实验范式是考察儿童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例如,小明和小红两个孩子看到糖果被藏到一个盒子里面,然后小红离开房间。小明看到糖果被移到另一个罐子里面。当小红回到房间之后,小红认为糖果在哪里呢?研究表明,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成功从3岁到5岁有一个转折。 二、简答题 1.评析游戏本身的性质和它在学前期儿童身心发展上的作用。 答: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这和游戏本身的性质和它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上的作用分不开的。 (1)游戏是适合学前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①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儿童理解和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都是跟儿童周围的生活条件密切联系的,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②游戏跟劳动不同,劳动要生产物质财富,而游戏并不生产什么;游戏跟学习不同,学习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而游戏则不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 ③游戏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一方面,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另一方面,它又像劳动和学习活动那样是一种社会义务。在某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游戏是在假想或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形式。 ④学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情况,由于心理发展上的特殊矛盾,即一方面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经验能力又差,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游戏作为主导活动,而不能以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意义:1、主导认知和社会性发展2、各种学习活动通过游戏进行;3、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分类古典游戏、现代游戏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认知游戏发展的三阶段:机能游戏(亲子游戏、模仿性)、象征性游戏(以儿童经验为基础,假装游戏)、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 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 (1)以主题游戏为主 (2)运用与现实相仿的替代物 (3)通过想象构建虚假游戏情境 (4)游戏中富有创造性 (5)游戏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 2.平行游戏非社会性向社会性的过度。 3.社会性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二)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三)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 言语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的增加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意的深化 词类的扩大 句子发展的策略:语义策略、词序策略、非言语策略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1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2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子; 3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4 从不完整到完整。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三)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 记忆容量:先快后慢 (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1.无意识与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较薄弱;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容易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两种记忆均随年龄而增长;两种记忆互相联系。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词语记忆薄弱;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而增长;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 (三)记忆策略形成 (1)记忆策略的发展: 一. 没有策略:5岁以前的儿童; 二. 经指导会使用策略,一般为5~8岁儿童; 三. 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三、思维的发展 主要特征: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1.具体形象可塑性2.动态性 (二)认知发展的趋向性: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由浅入深(三)自我中心现象 (四)有一定计划性和预见性 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1.提问类型的变化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3、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四、幼儿想象的发展:1、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2、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新颖性、神奇性、超越性、未来指向性) 幼儿末期开始按事物的本质特征掌握概念,如动物、水果等。 5岁~6岁儿童开始具有某种推理能力。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 成人---独立 2. 外部---内在 3. 简单---具体 4. 主观---客观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 运动抑制情绪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