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历史大事记(商朝至1949年)

亳州市历史大事记(商朝至1949年)
亳州市历史大事记(商朝至1949年)

亳州市历史大事记(商朝至1949年)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于今北境建都,后世称为“南亳”。

约公元前1060~1028年,纣王封梅伯于境内,建梅伯国。

武王元年(约前1027),褒封神农后裔姜姓于焦,置焦国,内有焦城(故址在今亳州城一带)、夷城(故址在今城父集)。后属陈国。

襄王十五年(前637)秋,楚将成得臣(子玉)率兵伐陈,取焦、夷二城。

景王九年(前536)秋,楚令尹子荡率师伐吴,驻军于溪(今城东南高卜乡境内)。

景王十二年(前533),楚公子弃疾迁许国于夷。

景王十五年(前530),楚灵王伐徐,两度驻兵干溪。是时灵王在干溪西侧役百姓筑章华台。

景王十六年(前529),楚公子弃疾派观从率兵至干溪,并告楚灵王军“先归复所,后者劓”。灵王军闻之皆溃。五月,灵王卒于干溪附近。

景王十七年(前528),楚平王筑谯陵城(故城在今亳州城内)。焦城改为谯邑。

景王二十二年(前523),楚平王命太子建居夷守边。

敬王八年(前512),楚左司马沈尹戌取夷。十二月,吴国灭徐国,徐国君章羽逃楚居夷。

敬王九年(511)春,吴国伐夷。

敬王三十一年(前489)春,吴伐陈,楚救之,驻军于夷,吴师退去。是年楚昭王卒于夷。

敬王三十四年(前486),楚伐陈,取谯、夷二城。

敬王四十一年(前479),楚灭陈,谯、夷二城改属楚。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将李信、蒙武率兵20万攻楚,至城父(原夷邑),为楚将项燕所破。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在当地置谯县,隶泗水郡,后改隶砀郡。

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部将葛婴率兵攻占谯县。

西汉

高祖元年(前206),汉将灌婴攻谯县。

高祖五年(前202)十月,楚大司马周殷叛楚,屠城父(今城父镇)。

元朔六年(前123),黄河水首次入涡河。

建平元年(前6),汉大司徒、御史长卿至谯县谒汤王家。

东汉

建武二年(公元26)八月,梁王刘永奔谯县,刘秀派虎牙大将军盖延与刘永激战。

建武十八年(公元42),豫州刺史治于谯县。

永初三年(109)九月,华佗生。

光和二年(179)春,大疫。

中平六年(189)十二月,曹操于陈留已吾起兵讨伐董卓。

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省许昌市东)。献帝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又封为丞相,魏王。

是年,曹操向献帝献家乡谯县“九酝酒法”(酿造九酝春酒的方法)。

建安七年(202)正月,曹操驻军谯县,颁《军谯令》。

建安八年(203),曹丕至谯县,作《临涡赋》。

建安十四年(209)三月,曹操至谯县,作轻舟,治水军。七月,曹操率水军自涡河入淮河,出淝水,驻军合肥,开芍陂屯田。十二月,曹操引军还谯县。

建安十七年(212)十月,曹操南证孙权,派苟或至谯县犒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分沛国立谯郡,治谯县。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二十三日,曹操病死于洛阳。曹丕嗣位为魏王、丞相。

延康元年(220)七月,曹丕驻军于谯县,于邑东大飨六军及家乡父老百姓,日夕方散。丕下令立“大飨碑”于城东,刻字记事,并免谯县租税二年。

三国

魏黄初二年(221),曹丕诏以谯(县)为陪都。

是年,曹丕大徙民至谯县屯田。

黄初六年(225)五月,曹丕至谯县;八月率军自谯循涡入淮伐吴。

景初元年(237),大雨成灾。

西晋

泰始元年(265)十二月,司马炎改谯郡为谯国,治谯县。

东晋

建武元年(317)六月,晋平西将军祖逖取谯城,石勒遣石虎攻谯,被祖巡击败。

永昌元年(322)十月,后赵石勒攻陷城父,遂围谯城,破晋祖约军,约退守寿春(今寿县)。

咸和八年(333),石勒死,其将石聪以谯城降晋。

咸康四年(338),晋于谯县侨置陈留郡小黄县,自此谯县又称小黄县。

太和四年(369),晋桓温北伐,遣袁真攻谯城,克之;旋桓温又败于谯。

太元九年(380,晋龙骤将军刘牢之克谯城。

南北朝

宋景平二年(420,刘粹督豫州,派苑纵夫讨伐谯郡“叛户”,诛杀30家。

北魏水安元年(528),北魏大将侯景率兵围谯城,未克;转攻浚仪(今之城父集),克之。

北魏太昌元年(532)上半年,梁萧衍派侍中元树攻魏,魏南兖州刺史以谯城降梁。七月,北魏派兵攻元树,元树军败被擒。

北周大象元年(579)二月,当地始名亳州,兼置陈留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六月,相州总管尉迟回举兵讨杨坚,并派兵攻占亳州;亳州总管贺若谊率兵讨尉,克亳。

开皇十年(590),水灾,杨坚命苏威等开仓赈粮,并免亳州租税一年。

开皇十六年(596),分小黄县梅城一带置梅城县,隶亳州;大业三年(607)废。是年改亳州为谯郡。

大业十一年(615),城父县小吏朱粲率百姓起义反隋。

武德四年(621),改谯郡为亳州。

武德五年(622),在亳州置总管府,辖亳、宋、颍、沈、谯等州。武德七年(624)改亳州总管府为都督府。

贞观四年(630),建州学宫。

永徽二年(651)秋,水灾。

乾封元年(666)二月,高宗李治至亳州朝老君庙。

开元元年(713),划定州府,亳州与宋、滑、许、汝、晋、洛、虢、卫、相等10州为十望。

天宝元年(742)月,改亳州为谯郡。

天宝十五年(756),谯郡太守杨万石降安禄山。

乾元元年(758),谯郡改名亳州。

建中二年(781),亳州为宣武军节度使。

元和十四年(819),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唐,亳州一度为吴军占领;七月,亳州复归唐。

乾符二年(875),在州城西建护国禅院。

乾符五年(878)二月,黄巢起义军攻亳州城,未克。

中和三年(883)十二月,朱温占领亳州。

中和五年(885)正月,朱温败秦宗权于亳州。

光启三年(887)八月,朱温军复克亳。

五代

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在亳州置宣武军。

开平二年(908),升亳州为防御州。

后唐同光元年(923)十月,庄宗李存勖改亳州夷父县为城父县,改亳州防御州为团练州。

后晋开运二年(945),改亳州团练州为防御州。

北宋

端拱二年(989)六月,涡河泛滥,淹没当地民田、房屋无数。

淳化四年(993)秋,淫雨,庄稼颗粒无收。

咸平元年(998),修复魏武帝庙。

景德二年(1005)七月,汴水决口南注亳州。

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真宗赵恒朝谒亳州太清宫,赐亳州城西门名朝真门,门楼名奉元楼;北门名均喜门,门楼名均庆楼,北门外涡河桥(桥址在今二桥浮桥处)名灵津渡;改亳州奉元宫为明道宫;减亳州岁赋十分之二;升亳州为集庆军节度。

天圣八年(1030)十月,当地解除盐禁。

靖康元年(1126)正月,徽宗赵佶诣亳州太清宫。至州城,百姓多潜遁。

是年十一月,大雨雪,金兵占领亳州,后又退走。

南宋

绍兴四年(1134)十月,金兵围亳城,宋以舟师阻亳州河路,被金兵战败,金兵再次占领亳州。

绍兴十年(1140)五月,宋亳州知州王彦先降金。六月,宋将张俊率兵与金大战于城父,乘胜克亳城。后又弃亳城退至寿春。

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南宋与金议和,亳州属金。金于亳州置防御使,隶南京路。

嘉定八年(1215),金升亳州为节镇。

嘉定十一年(1218)十二月,农民起义军夜袭亳州,百姓纷纷响应。

嘉定十三年(1220),亳州大水,计当免租30万石,而金三司官不以实报,只免10万石,金宣宗完颜珣诏命治三司虚妄之罪。

嘉定十四年(1221)十二月,城父县百姓起义反金,金派兵镇压。

绍定五年(1232)月,蒙古兵渡淮,围亳城八日未克。

绍定六年(1233)正月,蒙古兵围亳城,败退。

是年六月十九日,金哀宗完颜守绪至亳州。二十日至亳南双沟,避雨双沟寺中。

端平元年(1234)六月,宋军克亳,亳州归宋。

嘉熙四年(1240),黄河决于开封,南流注亳,州城遂为泽国。

宝祐二年(1254),蒙哥汗令张柔移镇亳州。张柔率山前八军重筑亳州城垣,自亳至开封筑雨路120里,建桥15座,通商贾。

皇庆二年(1313)六月,黄河决口,水淹亳州。

泰定三年(1326)十二月,黄水泛滥,当地受灾严重。

至正九年(1349),义门百姓起义,诛城父县令达鲁花赤伯颜。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刘福通拥立韩林儿起义。十二月,元兵围亳州城。刘福通与韩林儿退走安丰(今寿县内)。

至正十九年(1359),元将察罕贴木儿率兵入州境,大肆抢掠。

洪武初,废谯县、城父县。

洪武六年(1373),降亳州为亳县,隶凤阳府颍州。

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武平卫,属河南都司。

宣德十年(1435),武平卫指挥使周广率兵用砖筑城。岁末,黄河水淹境内,指挥使史献率兵重修。

成化元年(1465),在城东观稼台处建大悲寺。

成化十七年(1481)二月,地震。

成化十八年(1482),知县贺思聪始修县志,仅成数页,未传。

弘治九年(1496),亳县升为亳州,改隶凤阳府。

弘治十六年(1504),王浩修《亳州志》十卷,今佚。

正德六年(1511)十月二十日,饥民杨虎起义。亳州武平卫指挥石玺、百户夏时率柔镇压,杨虎兵败被杀。

嘉靖二年(1523),大饥、大疫。

嘉靖三十二年(1553),归德(今之河南省商邱县)施尚诏起义军攻亳。

嘉靖四十三年(1560,知州李先芳主持编纂《亳州志》四卷,木刻刊印。

万历二十九年(1601)正月初一,州城火灾。烧民房无数。

万历三十年(1602)正月,大雪,平地深数尺;五月,雨雹伤人畜树木,热风如火。

万历四十一年(1613),当地所产减酒作为贡酒进贡朝廷。

崇祯八年(1635)正月十七,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亳州北关。

是年八月,农民起义军马守应克亳城。

崇祯十一年(1638),农民起义军一条龙万小仙攻亳城。

崇祯十三年(1640),大疫,饥荒,人相食。

秋,农民起义军袁老山部攻亳州。

崇祯十四年(1641),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占亳州。

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十五日,李自成起义军二克亳州城,杀知州何燮。

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军攻占亳州,在亳置武平卫。

顺治十三年(1656),山西药商朱孔领在州城北关建大关帝庙。

是年,刘泽博,高博九等编纂《亳州志》四卷刊行。

雍正二年(1724),亳州升为直隶州,辖太和、蒙城两县。

雍正六年(1728),州绅刘恩沛建柳湖书院。

雍正十三年(1735),亳州降为散州,改隶颍州府。

是年,亳州万寿绸进贡朝廷。

乾隆五年(1740),华度、蔡必达等编成《亳州志》十六卷,刊行。

乾隆二十二年(1757),疏浚急三道河及宋塘河。

乾隆二十五年(1760),山西商人董继先捐资修白衣律院。白衣律院从缅甸运入金塔玉佛。

乾隆二十六年(1761),黄河决口。黄河水入境,冲坏涡河永清桥。是年,重修四门城楼。

乾隆三十一年(1766),北关大关帝庙建新大殿、座楼、歌台。

乾隆三十九年(1774),郑交泰、王云万等编成《亳州志》十二卷刊行。

乾隆四十三年(1778),黄河由仪封决口,流入境内,冲坏涡河永清桥,水淹打铜巷、赵家岗,房屋倒塌无数。

乾隆五十年(1785)六月,地震;秋冬,饥荒,斗麦千钱,人相食。

乾隆五十二年(1787)二月,州城大火,自北关来凤街延烧至城里咸平寺。

约乾隆五十八年(1793),章学诚编纂《亳州志》,惜未传世。

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黄河水入境冲坏仁和、顺河二街,冲坏沿涡民房数万间,冲塌城墙29丈。

嘉庆十九年(1814),当地始有捻党活动。

道光五年(1825),任寿世、刘开、陈恩德等编成《亳州志》四十三卷,刊行。

道光十三年(1833),大饥,人相食。

咸丰二年(1852)十月,张乐行等人在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县城)起义反清,当地人朱洪占、陈起生、邓作人、尹甲、王怀山、孙玉标、倪中平、朱天保等起而响应,结捻起义。

咸丰三年(1853)五月四日,太平军林凤翔、李开芳部攻占亳州,杀知州孙椿,毁州衙。

咸丰五年(1855)九月,张乐行、苏天福率兵攻亳城,历13天未克,撤兵。

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清僧格林沁部战领芦庙、五马沟一带。

同治三年(1860,析亳州东部十三保、九十六圩划归新置的涡阳县。

同治六年(1867),知州王懋勋在涡北建土圩,取名德聚圩。

光绪元年(1875),英国传教士来亳在北关熟皮坑强行建教堂,当地人段谋南率城关百姓将教堂拆除;知州张树前去弹压,愤怒的百姓将张的绿呢暖桥打碎,张仓皇逃回州衙。

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十五日,清军驻亳州防营火药库失火,自三皇庙起延烧大庙9座,民房数百间,烧死数百人。是年,法国人在城里建天主堂。

光绪二十年(1894),宗能征、钟泰等编成《亳州志》二十卷,刊行于世。

光绪二十三年(1897),美国基督教在涡北建教堂。

光绪二十五年(1899),柳湖书院改为养正学堂,为亳州第一所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十四日,亳州始设邮政分局。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亳州人郭礼征协助张喜在镇江筹建火力发电厂,名为“大照电灯公司”。

光绪三十二年(1906),山东人徐保仁、朱献廷在城关大牛市街开设“献寿医院”,是亳州开设的第一家西医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商会。

宣统元年(1909)11月,开征印花税。

是年,上海资本家陈春权和邑人李宪图在北关纸坊街联办蛋厂,取名“同茂顺”。

是年,亳州创办预科中学并附设师范传习所。

是年,创办电报局。

宣统二年(1910)夏秋之交,暴雨成灾,庄稼全数被淹,大饥。

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淮上军进军亳州,行至溜子集遭清兵突然袭击,伤亡渗重,撤回颍州。

中华民国

元年(1912)

8月13日,改亳州为亳县,隶安徽省第四区,后又隶凤颍六泗道。

2年(1913)

当地人苏仲安、锁席卿在县城首次创办私立小学。

3年(1914)

2月,境内青红各帮、饥民,纷纷加入白朗起义军。

是年,亳县通电报。

是年,郭伯兴毛毡作坊生产的毛毡参加巴拿马手工业产品赛会,获二等银盾奖。

4年(1915)

9月,亳县人姜桂题和皖系段芝贵、倪嗣冲等以“安徽公民”名义向袁世凯呈具请愿书,鼓吹“君主立宪”。

是年,县知事李维源与李家璧等编撰出版《安徽省亳县全境水利总分图说》。

5年(1916)

秋,撤预科中学、高等小学堂,改办县立初级中学,此为境内第一所中学。

是时,锁席卿创办私立女子小学。

6年(1917)

1月24日上午10时30分,地震。

夏,同茂丰蛋厂40多名工人,要求资本家改善工作条件,取得胜利。

8年(1919)

5月,“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亳县,县城50多名教师率领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此后又有100多名学生组织了抵制日货宣传队和检查组,责令商人焚毁日货,劝导群众使用国货,不少工人、市民也加入到抵制日货的行列。部分小学教师,废止文言文,改用白话文教学。

是年,县城创办织布厂;境内蛋品工业发展迅速,产品畅销。

是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设亳县办事处。

是年,中国红十字会亳县分会成立;基督教会成立。

9年(1920)

英国商人在县城设鸡蛋收购点低价抢购鸡蛋,致使当地蛋厂遭受打击,几至倒闭。

10年(1921)

亳籍学生陈泉生等在南京创办刊物《涡上先锋》。

11年(1922)

2月,北洋政府和美国红十字联合会组成“华洋义赈会”,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修建亳县——太和、亳县——义门两条土“官道”,4月底完工。

秋,当地人姜呈五和日商联合投资筹建荣记电灯公司,当年建成发电。

是年创办国民师范学校。

12年(1923)

4月30日,淮北长途汽车公司始营亳(县)——蚌(埠)路客运。

秋,县城教师、学生、市民、商人400余人上街游行示威,反对曹馄贿选。

13年(1924)

春,张晓岚、谭颂三等创办私立振实蚕桑科职业学校,并在城西郊建桑园。

14年(1925)

6月初,五卅惨案消息传到亳县,县城中学联合高等小学及各界群众分别召开声援大会,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等活动。

夏,县城首次放映无声电影。

12月8日,河南省永城县孙殿英率土匪攻占县城,匪军在县城焚烧18昼夜。

是年,当地人刘文轩、关炳光创办大同汽车公司,分设亳县、朱集子(今河南省商邱市)两个汽车站,经营亳(县)——商(邱)、亳(县)——蚌(埠)路客运。

15年(1926)

1月5日,高世读、刘凤图奉安徽督军陈调元令率军收复亳县,孙殿英部逃窜。

16年(1927)

春,北伐军方振武、岳相如部经亳,县城各界人士和部队在老衙门院召开军民联欢大会。

4月,中共河南省豫东军事领导小组派蒋一峰等人到亳县开展工作,并负责境内农民自卫军的工作,当地始有共产党的活动。

6月初,直鲁联军孙殿英部退至亳县。

8月4日,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一军军长马祥斌在城内姜家祠堂被程占元绑架,后被张宗昌杀害。

10月,国民革命军联军第十军杨虎城部在商邱东与直鲁联军作战失败,撤至境内休整。

是年中国国民党派金达希来亳县活动,部分青年加入国民党。

17年(1928)

2月,中共亳县特分委成立,为当地第一个中共党组织。

4月9日,阜阳武装暴动失败,中共亳县特分委遭破坏,特分委委员张励吾被捕就义。

春,中国国民党设亳县党务指导委员会。

春,萧柏年任亳县县长。县立中学学生游行至萧驻地,张贴“驱逐萧柏年出境”等标语,开展驱萧斗争。

是年设通俗教育馆;创办《新亳报》,后改名为《亳民导报》。

18年(1929)

10月28日,亳县和太和、阜阳、涡阳、蒙城等地10多万农民开展“反军队、反拉丁、反官府”斗争。

是年县药业公会成立。

19年(1930)

5月9日,孙殿英率部进驻亳县。5月10日,国民革命军包围亳县城。7月21日,孙殿英率部突围北去,国民革命军攻占县城。

是年民国县政府下令废除火神庙、瘟神庙、玉皇庙、豆疹堂等处庙字,庙产充作教育经费。县宗教界推选月海法师为代表赴安庆省政府控告。后获胜,民国县政府此令取消。

是年,当地始有电话。

20年(1931)

是年国民党县党部派员分赴区、乡建农会,并召开所谓的“全县农民代表大会”,建立县农会。

21年(1932)

2月,县城中小学200多名师生举行了长达10多天的抗日反蒋大游行。

7月4日~9月29日,霍乱流行,2000多人丧生。

9月,中共太(和)亳(县)特区委成立。

22年(1933)

是年,亳县实行所谓的“自治”和保甲制度。

23年(1934)

4月,中共涡蒙亳县委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涡蒙亳县委员会成立。

11月,戴天强(涡蒙亳县委书记)被捕叛变,中共涡蒙亳县委遭破坏。

24年(1935)

12月20日至27日,县城中小学师生200多人举行罢课游行,声援北平“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是年,振实蚕桑职业学校汤太英试制的蚕丝品在全国展览会上获特别奖。

是年县设戒烟所,宣传戒烟。

25年(1936)

冬,民国县政府在城西郊建飞机场,占地960亩。

是年,修省道归信路亳县段110里,用碎砖铺路面。

是年,刘治堂等编成《亳县志略》,刊印。

是年在涡北建汤陵公园。

26年(1937)

6月25日4时40分,地震,房屋微颤无毁坏。震前有声自北方来,渐向南去。

是年县设防空委员会。县城修防空工事37处,共长约660米。

27年(1938)

5月11日,日本侵略军飞机将停在亳县机场上的5架国民革命军的飞机全部炸毁。

5月19日,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县城,炸死炸伤群众40多人,炸坏房屋多处。

5月21日至28日,日本侵略军出动飞机多架轰炸古城、十河、龙德、张集等地,炸死、炸伤群众100多人,炸毁民房400多间。

5月26日,日本侵略军进犯刘集,枪杀乡公所公务员和群众10多人,强奸妇女多人。

5月26~30日,刘汝明六十八军一一九师等部,抗击进犯亳县的日本侵略军。终因力不能支,31日亳县城沦陷。

6月初,日本侵略军在县城设警备司令部,并组织维持会。

6月中旬,国民革命军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坝,黄河水横流县境南四区,淹没耕田110万亩。

是月,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

8月,国民党省政府主席李品仙给皖北专署密电:“对在涡阳、蒙城、亳县等县新四军的小部队活动,以土匪名义解决之。”

9月8日,安徽省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总指挥余亚农部收复亳县县城。

28年(1939)

1月3日,新四军游击六支队派任泊生赴亳建新四军驻亳联络站。

1月8日夜至9日凌晨,新四军游击支队二大队在大队长滕海清率领下夜袭芦家庙日伪军驻地,大胜。

1月,中共亳县县委成立。

3月,新四军游击六支队彭雪枫、吴芝圃、张爱萍等负责人在亳城与余亚农会谈。

4月中旬,民国亳县县长熊公烈投降商邱日伪军。

4月25日,日本侵略军泽田部和伪军侯本生、袁天柱部犯亳,警备营与之激战,牺牲100多人,失利,撤退。

4月26日,县城二次沦陷,民国县政府撤至古城集,新四军驻亳联络站转移涡阳。

5月,余亚农部接受国民党改编,在余部工作的中共党员大部分撤离。

秋,日伪军去十字河“扫荡”,民国县政府常备大队在赵王河南阻击敌军。

年底,日伪设县政府。

29年(1940)

2月9日,新四军游击六支队夜袭张苇坑汉奸孟广德部,俘伪军20余名。2月24日,再袭张苇坑孟广德部,并攻占敌巢,毙敌30余名,俘敌50余名。

3月,国民党县执行委员会派县国民兵团三中队监视新四军活动。

是月,中共亳三区党组织遭破坏。

4月27日,汉奸祁炎勋和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张寅生勾结劣绅胡金山(又名胡松亭)包围中共亳县二区区署,区长刘文灿,区员马文干、路文华和丁静之(中共亳县县委组织部长)等9人被杀害,20余人被捕,二区党组织遭破坏。

是月,中共亳县涡北办事处,亳北抗日独立大队在观音堂成立。

6月29日,汪伪和平救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独立第二支队17000余人(其中驻亳约1200人)在亳县十字河反正,投入国民革命军。

是年,国民党骑兵第二军第六师十六团在十字河与日本侵略军激战,日军大败。

30年(1941)

1月29日,国民党第二十支队副队长马允修率部进犯亳北中共抗日根据地,其部被歼。

5月1日至6日,中共亳县县委、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独立营随新四军东撤。

31年(1942)

12月10日,汪伪“东联会”设亳县支会。是月,该支会设防共情报网。

32年(1943)

冬,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学生罢课,痛打学校教官,要求改善伙食,开除汉奸学生。

是年,成记蛋厂工人要求减少劳动时间,开展罢工斗争,取得胜利。

33年(1944)

11月11日,中共永商亳(后改称商永亳)县县委在马头寺成立。中共亳县工委撤销。

11月,中共永涡(后改称雪涡)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辖亳县境内的沙土、观堂两区。

12月,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三十二团在永商亳县总队配合下,向伪军张岚峰部发动进攻,歼敌一个营,俘敌200余人。

是年,城关中医组建中医协会。

34年(1945)

3月14日,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何柱国、九十七军军长王毓文、十五军副军长刘月亭和汪伪第二集团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张岚峰及第八军军长陈扶民、侵华日军师团长樱井在双沟集举行会谈。

4月25日,公共体育场在老衙门院落成。

5月,雪商亳县委派出工作队,在辖区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7月,汪伪张岚峰部第八团约千人进犯芦庙,被亳二区区队击退。

9月初,民国县政府接管县城。全县光复。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5月至1945年8月,全县被日本侵略军杀害898人,强奸1161人(其中因奸致死61人),抢劫烧毁财产不计其数。

35年(1946)

1月8日,原汪伪四方面军独立团团长王继贤率众起义,投奔解放区。

1月28日,县临时参议会成立。

4月22日,城关屠猪业罢市。

是月,雪商亳县在李集等区进行土改试点。

8月22日,观堂区队薛广仁叛变投敌,中共观堂区委书记周杰惨遭杀害。

9月9日,县城举办“志远杯”篮球赛。

11月中旬,中共鹿亳太县委、县政府成立。

11月上旬,国民党第二十九、三十团和张岚峰部一个团向八分区解放区进攻,雪商亳、雪涡、商亳鹿柘、鹿亳太等县干部及武装撤至河南省睢(县)杞(县)太(康)地区。

11月20日,中共商亳鹿柘县委、县政府成立。

12月25日,原汪伪县知事赵朗斋、科长平建基,便衣队长穆学诗被民国县政府抓获,押送阜阳法院。

36年(1947)

1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进行反攻,失地相继收复,恢复了区乡政权。

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七纵和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向亳县县城发动进攻。2月2日,县城首次解放。

2月3日至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十九旅、二十一旅协同六纵在城北燕庄一带,毙伤国民党军千余人,生俘千余人。

6月14日,雪商亳、雪涡县组织民工疏浚沟河5条,计20.33公里。

7月9日,豫皖苏军区独立旅三十、三十四、三十五团攻克县城,县城第二次解放。

7月中旬,国民党军占领县城。

7月26日,孟广德率黄会200余人配合国民党联防队进攻双沟区署,被亳县县大队、公安局歼灭。

是月,国民党亳涡永三县联防自卫团三营营长李新民率67人在探花楼起义。

7月至翌年6月,境内属雪商亳、亳县辖解放区进行“急性土改”。

8月15日拂晓,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九旅九十六团攻克县城。县城第三次解放。

8月16日,九十七团挥师南进;后县城被国民党占领。

9月28日,华东野战军六纵十六师四十七、四十八团化装成国民党整编八师部队智取县城,县城第四次解放。

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一纵挥师西进,路经亳县,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逃,县城第五次解放。

37年(1948)

1月4日,中共亳县十河区区长朱明远被国民党联防队逮捕。2月3日被杀害。

1月18日,国民党亳县地方武装2000人进犯亳北解放区,被击退。

2月18日,中共亳县县委开展整党运动,至3月25日结束。

2月21日,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及地方武装攻克县城,县城第六次解放。

2月23日,豫皖苏六分区十二团和亳县、涡亳县县大队在佛君庙歼灭亳四区、五区逃敌700多人,至此境内全部解放。

6月21日,坎门头子赵广居率会众武装暴动,攻打颜集区署,被雪商亳县县大队和豫皖苏三分区警卫营迅速平息。

7月7日,境内发出布告,禁用法币。一律使用中州币。

8月中旬,中共亳州市市委、市民主政府成立。

9月11日,亳州市政府发布禁烟布告。是月,市公安局设戒烟所。

10月10日,国民党亳县县长李良才率4个中队在国民党新五军七十五师三十二旅配合下进犯亳州市,市大队掩护市政府撤离。亳城沦陷。

10月13日,李良才率部逃回商邱。亳州市政府迁回亳城。

是月,市公安局派员进行首次户口登记。

11月12日,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陈毅、陈质、谢富治路经亳州市,召开了临时会

议,当日离亳。

11月15日,刘伯承来亳,对亳州市的保卫、支前等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12月9日,商亳鹿柘县大队在芦庙俘虏国民党四十七军少将副军长李嘉英等人。

12月11日,张集王开进等8人活捉国民党陆军四十一军中将军长胡临聪。

是月,亳州市公安局对国民党人员开展悔过自新登记工作。

38年(1949)

2月,边区雪商亳、雪涡、商亳鹿柘、涡亳、亳县、亳州市辖区的原亳县行政区域归还建制;建立中共亳县县委、县政府。

5月6日,皖北军区授予亳县“支前一等县”的光荣称号。

6月1日,县开展查禁鸦片工作。

8月25日,开始开展剿匪反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3日,亳县县政府召开万人大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0月至年底,境内24个重点乡开展剿匪反霸工作。

11月26日夜,匪首王宗海、来俊文、魏旭纠集土匪30余人袭击安溜乡公所,被击溃。1950年匪首被县公安局抓获。

12月下旬,亳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成立了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冬,城关各小学始建中国少年儿童队。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复习题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三朝五门: 三朝五门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三朝”指外朝、中朝和内朝。外朝是君王举行颁诏、受俘等大礼之所,中朝是君王日常办公之处,内朝则是君王居住之所。“五门”指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因为年代久远,其排列顺序自古就有争议。如有的学者认为不是五门而是三门,有的学者则对五门的顺序有不同的见解。五门之名皆有含义,如“路”为“君王在此”之义。“三朝五门”制度从建筑布局上讲就是沿纵深布置层层门禁,门内为不同职能的宫殿建筑,以满足帝王大典、日常行政、起居生活、安全禁卫等需要。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这种布局原则一直延续至清朝宫殿。清代五门为:正阳门、太和门、端门、午门、乾清门。 2、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汉族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其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既符合风水的安排,又有利于保持居民的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北京四合院的标准模式是一组三进院落,“北屋为尊,俩厢次之,倒座为宾,杂物为附”,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3、府院大门: 4、“五福”: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注:《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5、外八庙: 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外八庙。当时,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属理藩院的庙宇,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复因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称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外八庙中所有的寺庙都是基于民族团结而修建的,在建筑风格上有汉式寺庙、藏式寺庙、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形式,其建筑、园林以及大量的碑刻、雕塑、壁画、佛像祭器等文物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园林艺术的瑰宝。 6、中国的石窟: 石窟是在山崖河畔开凿的佛教寺庙,原与佛寺、佛塔通为一体,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单独的佛教建筑形式。中国石窟源于印度,约始于3世纪,历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建筑历史

一、研究建筑历史的意义“抽象继承” 二、中国建筑史的成就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2.主流——木构架建筑 二、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刘致平:自然条件说 徐敬直:经济合理说 李允鉌:宗教文化说 对先进技术选择的结果 木结构存在的优势 a.资源丰富,便于加工 b.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空间灵活性大 c.抗震性能好榫卯柔性连接,缓冲外力 d.施工模数化 e.方便修缮、搬迁 木结构的缺陷 a.木材越来越少 b.火灾的损害 c.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 二、木结构建筑的类型 1.抬梁式: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 2.穿斗式: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形成一组组的构架。 3.井干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形成房屋的壁体。 三、单体建筑的特点 1.骨架的系统“间” 2.立面趋于造型程式化 3.木构艺术造型合理——线条的优美动感(剖面) 侧脚、升起 屋面为凹曲面 4.装饰、结构、构造合一 5.第五立面独具特色 四、建筑组群布局 庭院布局大体分两种: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的两侧,依横轴线以两座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长方形庭院,成为四合院。四角用廊或建筑相连,封闭性较强。 先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联系为一。

五、建筑与环境 六、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文化与建筑现象两种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 2.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三、祭祀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遗址 山西夏县——夏都安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宫殿、陵墓 1.遗存 郑州商城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器物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1.城市 2.住宅 3.技术发展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1.城市 2.技术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589年)一、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国临淄燕国下都 2.宫室——高台建筑 3.技术的发展 铁制工具——榫卯更精细 瓦广泛使用,出现砖 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

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签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浅谈建筑文化

浅谈建筑文化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成为人类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已为社会确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是文化在建筑方面的反映和体现,也是以建筑去体现和涵盖的文化。 1. 建筑文化的基本观点 1.1 人是建筑文化的主体。 人是建筑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建筑文化的弘扬光大有赖于人特别是建筑家们文化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没有建筑大师们的锐意创新 ,建筑化的弘扬光大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为建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难的任务和要求。 1.2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号文化的综合反映。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它也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方性等特性。 1.3 科学技术是建筑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科技是推动建筑业和建筑文化的第一推动力。把高科技如何更有效的运用到建筑行业中 ,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 ,是建筑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2. 形态特点 2.1 建筑文化的层次性 世界上任何民族或地区的建筑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包括地域层次、时间层次以及时空层次和建筑文化本身的构成层次。 2.2 建筑文化的整体性 建筑文化是由多层次构成的综合整体。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而这些不同时空的建筑文化又构成连续的整体,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在连续这种时空整体上下功夫,做到时空文脉的发展,同时又恰到好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就汉建筑文化这部分来说,也是整体上的统一,其潜在意义绝不是大屋顶、琉璃瓦和“三段式”,甚至“四合院”等形式和布局要素就能够表达的,它从总体上反映了汉文化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适应方式。 2.3 建筑文化的离散性 建筑文化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离散性。离散化就是集中化整体化的反面。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建筑文化也随时空变化。建筑文化背景不同,时间不同,对建筑文化的确定和认识也不同。建筑文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此时此地适合,彼时彼地却未必适合。建筑文化跟文学、艺术、宗教和政治等相互关联,建筑文化是由诸多因素决定和反映的,因此,有些可以体现为建筑文化,也可以体现为其他构成文化。因此,我们在继承建筑文化时,更应考虑到异地异时的情况,考虑到建筑文化的离散性,才会更好的体现建筑文化深层次的韵味。 2.4 建筑文化的模糊性 建筑文化的形成混茫,神象恍惚,使客观事物的结构呈现出不可分割的状态。整体呈混沌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 流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 (建筑样式、空间功能、材料结构、建筑局部、工程工艺、文化意涵) 起源与发展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 明朝中叶,徽商崛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商贾大帮之一。徽商为 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 林……。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 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 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 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 筑体系。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 地形成了。 (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了。) 建筑样式 结构: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 徽派建筑其精华体现在三个方面:门楼、天井明堂、中堂。 (1)门楼

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门为“门阙”。阙是古代封建制度中贵族爵品的标志性建筑。徽州人将“阙”顶部精华特点转移的门顶上,包括马头墙的翘角都容纳阙的夸张式特征。特别是祠堂与豪宅,它集砖雕和石雕之精华,门阙成为整个建筑最讲究的精华部位,除了结合门向的风水之外,越人在木雕方面的天赋也容入其中,它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门面”。

浅谈建筑设计与历史传承

浅谈建筑设计与历史传承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传承历史,提出了历史传承主要的两个方面,即地域性的传承与文化性的传承,并结合实例进行浅析,力争对于建筑设计中历史的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文化性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how to design buildings inheritance history, puts forward the main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two aspects, that is, the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and the culture heritage, and combined with the guide-subject examples, and striv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inheritance history play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Regional; culture 何镜堂教授说过:“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对如何传承历史进行思考。建筑设计,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我们的建筑才有生命力。 建筑历史,很多建筑大师都关心这个话题。比如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还有解构主义甚至高技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很多大师对于这个的理解都比较深刻。建造一座建筑或建筑群体,或是创造环境,或是改造环境,或是利用环境,我们都对原始的场所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变。重要的在于,我们如何传承历史精神,同时创造时代精神。我们如何在偌大的城市之中创造出一片趣味空间。让我们愿意亲近,甚至让我们流连忘返。 历史传承主要是两方面的传承。其一,地域性的传承;其二,文化性的传承。 一、地域性 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传统习俗、都市文脉等等,是地区的产物,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要思考受这些因素影响的建筑生成条件和设计原则,是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性。 比如中国的民居,就是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类型。由于地域的不同,民居受到地理自然条件,家族血缘等关系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造就了中国多样而独特的民居形式。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灵魂和一个城市的文脉。而能够书写城市名片,荷载城市精神、灵魂和文脉的,正是那些沿着历史轨迹从远处走来,至今依然在老街小巷旁对人们诉说着昔日文化和故事的老建筑。旧日的建筑,却在展示着不旧的精神,同时也在为新的时代精神铺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但现在的推土机常常不经意地推倒了一栋栋老建筑,似乎没有觉察到,推倒的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与我们血肉相连的文脉。而每当拆除一座这样的建筑,也就埋葬了一段历史文化,埋葬了一个故事。 现在城市发展中往往有这样的认识误区:第一是认为保护与发展有矛盾,保护就妨碍了发展。其实不然,保护与发展是可以相协调的,而且常常保护也就是发展。第二是认为旧建筑街区改造,只要将再建的新房屋模仿周边原有的风格就可以了。忽略了被拆掉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而且也拆掉了曾经的历史,掐断了原本应该延续的文脉和故事。第三是把造假古董、重建古迹、迁移古迹也称为“保护”,造出的“古迹”是地道的赝品,而赝品的价值怎能与真迹相提并论。 青岛城市历史虽不及中国大地上许多古都那么久远,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殖民地城市的代表和范例,却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城市中开始的东部新区建设,甩开旧城建新城的做法,基本上完整的保存了大部分的老街区。这为今天青岛的城市风貌保护和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留驻城市的历史根基,居功至伟。也让今天面对这许多的历史遗留建筑,完整的街巷,可以较为平静的谈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的思考。 一、清楚了解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是搞好保护的前提,也是能够认真解读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基础。 在讨论历史文化建筑价值前,首先分析一下什么是历史文化建筑。过去,在探讨老建筑的保护问题时,往往是谈历史优秀建筑或文物建筑,再者是历史建筑,若提出历史文化建筑,或许会被理解为文化类的历史建筑。其实,这里谈的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历史优秀建筑常常是指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技巧精湛或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文物建筑则是已经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历史建筑是泛指具有一定历史年限的老建筑。而历史文化建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特定时期曾经围绕其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代表特定阶层居住或使用过的建筑及街区。这些建筑或街区不一定高大宽敞或设计精湛,但其有一定社会影响,甚至对城市的历史以及城市精神都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如青岛市区中曾经作为中西文化结合的特殊产物“里院”;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技术出现后最早在青岛使用建造的平顶建筑;作为青岛工人运动历史见证的纺织工厂厂房和宿舍;德国人最早规划中曾经作为华欧分界线的中山路、德县路等街道。这些建筑和街道或许并不醒目,但对青岛城市却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果这些建筑或街道,因为它的平凡,因为它的不高大、不宽敞或不经典,就很快被淘汰或推掉,那推掉的就不仅是简单老楼或老街,而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毁灭了。 谈到这里,或许可以对历史文化建筑有了粗略的了解,也对这些建筑为什么应该保护有了简单的理由。但这并不全面,因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还有许多。 首先,历史文化建筑不仅是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的展现,还是对当时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驾驭和理解的体现。 其次,特定时期的建筑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缩影,也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对环境和社会的认知与解读的记录。 第三,那些围绕历史文化建筑本身或周围所发生的人或事,不仅是旧日的故事,更是城市历史的家谱,是城市河流上游潺潺不断的溪水,若轻易推掉则使得城市变成无源的死水。 第四,城市每个阶段都按自己合理的容量发展,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建筑的体量与尺度,以及地下的市政配套能力都已经趋于饱和和稳定,若轻易改变或扩充容量,则将破坏原有的平衡。 第五,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造就了城市特有的风貌和性格特质,展现的不仅是表面的形象,更蕴涵了城市的精、气、神,甚至是城市灵魂的所在。 第六,从资源、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考虑,维护历史文化建筑依然存在的物质价值,比推倒重建的投入要少,另外可以减少房屋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对环境和资源都是保护。

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签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9月:秋收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 1937年秋:中共召开洛川会议1931—1933年:粉碎国民党四次反革命“围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长征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5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字 1949年4月:北平谈判 1946年初: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9月:北平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

徽派建筑地历史和文化源流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 (建筑样式、空间功能、材料结构、建筑局部、工程工艺、文化意涵) 起源与发展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明朝中叶,徽商崛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商贾大帮之一。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了。)

建筑样式 结构: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 徽派建筑其精华体现在三个方面:门楼、天井明堂、中堂。(1)门楼

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门为“门阙”。阙是古代封建制度中贵族爵品的标志性建筑。徽州人将“阙”顶部精华特点转移的门顶上,包括马头墙的翘角都容纳阙的夸式特征。特别是祠堂与豪宅,它集砖雕和石雕之精华,门阙成为整个建筑最讲究的精华部位,除了结合门向的风水之外,越人在木雕方面的天赋也容入其中,它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门面”。 门楼通常有砖雕和石雕,最豪华当然数门坊了,由雕刻的木坊或石坊嵌入墙。门楼无疑是徽州民宅最显要的艺术精华部位,除了其外在的美观气派之外,其在则意味着“人生之富贵体面,全然在咫尺之间”。

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签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史书,它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观念、科学技术等为一体。 更确切地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二、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构筑了精美的建筑体系,从北京四合院、闽南的圆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河南和陕西的窑洞住宅等到都城的规划、宫殿的布局、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寝等,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笔者仅从五行学说、易学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试图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一)五行学说的运用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完善、成熟,最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炉火纯青,可以说在现代建筑出现以前一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动、行政执法、商业贸易等的空间需求。而且它还是一个不破坏环境,而为环境增色的绿色建筑体系,这一点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采用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常的解释都是找些客观原因来说明问题。如刘致平所说的“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徐敬直的看法是:“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易燃烧,二十多个世纪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勉强。试想,西方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各种社会形态里,他们的国力不比中国强盛,更何况他们大量的住宅建筑也用木头。侯幼彬教授用综合推力的理论解释是“多因子合力作用的结果”,可概括为木结构的起源成因、因袭继承、合理优越、持续远用,即多方面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运用五行学说去解析这一历史现象,就会客观、全面得多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认为这五种常见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说明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这种观念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五行学说认为,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表四季之春天。木气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即阴阳之枢纽。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质地好的石头大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述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

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事件年表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 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逝世 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 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 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 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 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 变 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 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 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 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 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 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 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 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 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 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 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 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凇沪会战 1937年平型关大捷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陕北 洛川会议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 久战》 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 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 风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 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 布投降 1945年中共和谈代表毛泽 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 始 1945年双十协定签字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 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 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 始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 始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七届 二中全会召开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 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 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 亡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开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 愿军赴朝作战 1950年中苏签定<<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彻底废除我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 始实行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抗 美援朝胜利 1954年4月至7月日内瓦 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三大改造完成)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 表大会召开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的工 厂---------长春第一汽车 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 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 厂---------沈阳第一机床 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 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 整国民经济 ,恢复发展生 产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 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1月全国各地掀起 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一月 风暴"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 炸成功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 逝世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号 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 团 1971年10月25日我国在 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交 1972年 <<中美联合公报>> 发表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 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 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 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中美建交 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 恢复名誉,我国在广东的深 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 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0年8月12日刘少奇 追悼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 召开 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刑法>> 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 错案工作基本结束 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 亚洲运动会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1840-1999)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 订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 产阶级产生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 国建立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 战争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 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 签订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 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 京条约》签订 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产生 60—90年代洋务 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7—1895.4年中日 甲午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签订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 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898年(6.11—9.21戊戌变 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保路运动 10月10日武昌起 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 国成立 2月12日清帝退 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 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护法运动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