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信道环境知识

移动通信信道环境知识
移动通信信道环境知识

学习报告内容:学习移动通信的信道环境姓名:徐忠富

日期:2013年09月18日

学习报告内容 (1)

一了解无线信道 (2)

1.1无线信道的基本概念 (2)

1.2电磁波在无线信道中的传播 (2)

1.2.1基本传播机制 (2)

1.2.2无线信道的指标 (2)

1.3无线信道的特点 (2)

1.4 无线信道的主要性能指标 (3)

二信道模型的种类 (3)

2.1为什么构建无线信道模型 (3)

2.2无线信道模型的分类 (3)

2.2.1室内传播模型和室外传播模型 (3)

2.2.2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衰落 (3)

三信道对移动通信的影响 (4)

3.1 恒参信道及其对信号的影响 (4)

3.2 随参信道及其对信号的影响 (4)

四怎么编写瑞利信道 (4)

4.1瑞利分布的定义 (4)

4.2瑞丽衰落模型的适用范围 (5)

4.3瑞利衰落分布 (5)

4.3.1幅度)(t

u的分布 (5)

的分布 (5)

4.3.2相位)(t

4.4瑞利信道的编写 (5)

五瑞利信道的仿真 (5)

5.1仿真原理 (5)

5.1.1瑞利分布分析 (5)

5.1.2多径衰落信道基本模型 (6)

5.1.3产生服从瑞利分布的路径衰落r(t) (7)

5.1.4仿真框架 (7)

5.2仿真实验结果 (8)

5.3附录: (8)

A 瑞利信道仿真 (9)

B 多普勒功率谱、信道仿真、瑞丽概率密度仿真 (10)

学习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

学习移动通信的信道环境:了解无线信道,信道模型的种类,怎么编写瑞利信道,信道对移动通信的影响。

要求:

完成学习报告和瑞利信道的仿真(要求得到其概率密度曲线和多普勒功率谱)。

一了解无线信道

1.1无线信道的基本概念

无线信道是无线通信的传输媒质,它是基站天线与用户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与其它通信信道相比,无线信道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其中复杂、恶劣的传播条件是无线信道的特征。

1.2电磁波在无线信道中的传播

对于不同频段的无线电波,其传播方式和特点是不同的。

1.2.1基本传播机制

无线信号最基本的四种传播机制为直射、反射、绕射、散射。

<1>直射:即无线信号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

<2>反射: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反射一般在地球表面、建筑物、墙壁表面;

<3>绕射:是指无线通信发射机发射的电磁波,照射到物体的不规则突出表面的边缘(如:房顶的边缘、窗户的四角等),再传播到无线通信接收机的天线处。

<4>散射:当无线路径中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并且单位体积内这种障碍物体的数量较多的时候发生散射。散射发生在粗糙表面、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上,一般树叶、灯柱等会引起散射。

1.2.2无线信道的指标

<1>传输损耗

①路径损耗;由于电波的弥散特性造成的,反应了在公里量级的空间距离内,接收信号电平的衰落,也称大尺度衰落;

②阴影衰落:即慢衰落,是接收信号的场强在长时间内的缓慢变化,一般由于电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由于障碍物的电磁场阴影区所引起的;

③多径衰落:即快衰落,是接受信号场强在整个波长内迅速的随机变化,一般主要由于多径效应引起的。

<2>传输时延:包括传播时延的平均值、传播时延的最大值和传播时延的统计特性等;

<3>时延扩展:信号通过不同的路径沿不同的方向到达接收端会引起时延扩展,时延扩展是对信道色散效应的描述;

<4>多普勒扩展;是一种由于多普勒频移现象引起的衰落过程的频移扩散,又称时间选择性衰落,是对信道时变效应的描述;

<5>干扰:包括干扰的性质以及干扰的强度。

1.3无线信道的特点

<1>频谱资源有限;

<2>传播环境复杂:电磁波在无线信道中传播存在多种机制,使得接收端的信号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接收信号的幅度、频率、相位等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3>存在多种干扰:包括同频干扰,由于射频器的非线性还会引入互调干扰,同一通信系统内不同信道

间的隔离度不够还会引入邻道干扰;

1.4 无线信道的主要性能指标

无线信道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无线信道的容量、时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相关时间、相关带宽、信道衰落深度和衰落速率。其中无线信道的容量描述的是在给定的信噪比和带宽条件下,某一信道能可靠传输的传输速率极限。而时间相关性、信道衰落深度和衰落速率描述了信道容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空间相关性描述了信道容量随空间的变化关系。

二信道模型的种类

2.1为什么构建无线信道模型

无线信道是移动通信的传输媒体,所有的信息都在这个信道中传输。信道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们通信的质量,因此要想在比较有限的频谱资源上尽可能地高质量、大容量传输有用的信息就要求我们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信道的特性。然后根据信道的特性采取一系列的抗干扰和抗衰落措施,来保证传输质量和传输的容量方面的要求。

2.2无线信道模型的分类

2.2.1室内传播模型和室外传播模型

无线信道模型一般可分为室内传播模型和室外传播模型,后者又可以分为宏蜂窝模型和微蜂窝模型。

①室内传播模型:室内传播模型的主要特点是覆盖范围小、环境变动较大、不受气候影响,但受建筑材料影响大。

②室外宏蜂窝模型:当基站天线架设较高、覆盖范围较大时所使用的一类模型。实际使用中一般是几种宏蜂窝模型结合使用来完成网络规划;

③室外微蜂窝模型:当基站天线架高度在3~6m时,多使用室外微蜂窝模型,其描述的损耗可分为视距损耗与非视距损耗。

2.2.2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衰落

无线信道的传播模型可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衰落两种。

(1)小尺度衰落信道的分类。

①根据信道的频率选择性,可以把信道分为平坦衰落信道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多路信号到达接收机的时间有先有后,即存在相对时间延迟。如果这些相对时延远小于一个符号的时间,则可以认为多路信号几乎是同时到达接收机的。这种情况下多径不会造成符号间的干扰,这种衰落称为平坦衰落。

相反地,如果多路信号的相对时延与一个符号的时间相比不可忽略,那么当多路信号迭加时,不同时间的符号就会重叠在一起,造成符号间的干扰。这种衰落称为频率选择性衰落。

②根据信道的时间选择性,可以把信道分为快衰信道和慢衰信道;指的是信号相对于一个符号时间而言的变化的快慢。如果在一个符号的时间里,变化不大,则认为是慢衰落。反之,如果在一个符号的时间里,有明显变化,则认为是快衰落。

(2)大尺度衰落

大尺度衰落描述了长距离(几百米甚至更长)内接收信号的强度的缓慢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上的山坡或湖泊以及建筑物等造成的。其传播模型可分为:

①自由空间传播模型: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用于预测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是完全无阻挡的视距路径时接受信号的场强。卫星通信系统与微波视距无线链路是典型的自由空间传播。

②地面反射(双径)模型:双径传播模型不仅考虑了空中的直射传播路径,还考虑了地面的反射路径。

③室外宏蜂窝传播模型:

④室外微蜂窝传播模型

三信道对移动通信的影响

考虑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信道可分为恒参信道与随参信道。

3.1 恒参信道及其对信号的影响

恒参信道是指能使信号无失真传输的信道,即系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相比,只有信号幅度大小和出现时间先后的不同,而波形上没有变化。

恒参信道通常用它的幅度—频率特性及相位—频率特性来表述。这两个特性的不理想,将会损害传输信号。此外,恒参信道中的其他一些因素也会使信道的输出信号产生畸变,如非线性畸变、频率偏移及相位抖动等。其中,非线性畸变主要由信道中元器件振幅特性的非线性引起的,它造成谐波失真及若干寄生频率等;频率偏移通常是由于载波电话(单边带)信道中接收端解调载频与发送端调制载频之间有偏差造成的;相位抖动也是由于调制和解调载频的不稳定性造成的。

3.2 随参信道及其对信号的影响

随参信道是指信道传输特性随时间快速变化的信道。随参信道的特点:

①信号的衰耗随时间变化;

②信号传输的时延随时间变化;

③多径传播。

随参信道对信号影响

(1)多径效应导致信号瑞利衰落(频率扩散)

在存在多径传播的随参信道中,就每条路径的信号而言,它的衰耗和时延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多径传播后的接收信号将是衰减和时延都随时间变化的各条路径的信号的合成。

(2)多径效应引起波形展宽(时间扩散)

当发送信号具有一定频带宽度时,多径传播还会使信号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是信号频谱中某些分量的一种衰落现象。

四怎么编写瑞利信道

4.1瑞利分布的定义

瑞利衰落能有效描述存在能够大量散射无线电信号的障碍物的无线传播环境。瑞利分布是最常见的用于描述平坦衰落信号接收包络或独立多径分量接受包络统计时变特性的一种分布类型。两个正交高斯噪声

信号之和的包络服从瑞利分布。

4.2瑞丽衰落模型的适用范围

瑞利衰落模型适用于描述建筑物密集的城镇中心地带的无线信道。密集的建筑和其他物体使得无线设备的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没有直射路径,而且使得无线信号被衰减、反射、折射、衍射。

瑞利衰落属于小尺度的衰落效应,它总是叠加于如阴影、衰减等大尺度衰落效应上。

4.3瑞利衰落分布

当信道中不存在一个较强的直达径时,其信号包络服从瑞利分布。 4.3.1幅度)(t u 的分布

幅度)(t u 服从瑞利分布:

2

22

)(σσu e u

u p -=

∞<≤u 0

4.3.2相位)(t ?的分布

相位)(t ?服从均匀分布的,即:

π20,π

21

)(≤≤=

??p 4.4瑞利信道的编写

对瑞利信道的编写:成形滤波器法。

其仿真程序见附录A

五 瑞利信道的仿真

5.1仿真原理

5.1.1瑞利分布分析

环境条件:通常在离基站较远、反射物较多的地区,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没有直射波路径(如视距传播路径),且存在大量反射波,到达接收天线的方向角随机的((0~2π)均匀分布),各反射波的幅度和

相位都统计独立。

假设基站发射的信号为:

)](exp[)(0

000

?ωα+=t j t S

式中,

ω

为载波角频率,

?

为载波初相。经反射(或散射)到达接收天线的第i 个信

号为

)(t S i

,其振幅为α

i

,相移为

?

i

。假设

)(t S i

与移动台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

i

其多普勒频移值为:

θ

θ

λ

i

m

i

i

f

f

v

cos

cos

=

=

式中,v 为车速,λ为波长,

f

m

00

=θi 时的最大多普勒频移,因此)(t S i 可写为:

)](ex p[)]cos 2(ex p[)(0

0?ωθ?αλ

π

++

=j vt j t i i

i i S

假设N 个信号的幅值和到达接收天线的方位角是随机的且满足统计独立,则接收信号为:

)()(1t t S N

i i S ∑==

令:

θ?ψ

λ

π

i i i

vt cos 2+

=

∑∑====N

i i i

N

i i x x 1

1

cos ψα

∑∑====N

i i

i

N i i y

y 1

1

sin ψα

则)(t S 可写成

)](exp[)()(0

0?ω++=t j iy x t S

5.1.2多径衰落信道基本模型

离散多径衰落信道模型为:

)()()()

(1

τk t N k k t x t t y r -=∑=

其中,

)(t r

k

复路径衰落,服从瑞利分布;τk

是多径时延。多径衰落信道模型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多径衰落信道模型框图

5.1.3产生服从瑞利分布的路径衰落r(t)

利用窄带高斯过程的特性,其振幅服从瑞利分布,即

)

()(2

2)(t n t n s c t r +=

上式中

)(t n c 、)(t n s ,分别为窄带高斯过程的同相和正交支路的基带信号。

5.1.4仿真框架

根据多径衰落信道模型(见图2),利用瑞利分布的路径衰落r(t)和多径延时参数τ

k

我们可以得到多径信道的仿真框图,如图3所示;

图3 多径信道的仿真框图

5.2仿真实验结果

其多普勒功率谱、信道仿真、瑞丽概率密度仿真见图四,图五与图六。其相关程序见附录B

图四 多普勒功率谱

图五 瑞丽衰落信道

图六 瑞丽概率密度(因标准化时令

)2(/,

sqrt r r ),故上图小标正确

5.3附录:

A瑞利信道仿真

function rayleigh_t= Rayleigh_filtered( fmax, fs, Ns )

fmax=111; %为最大多普勒频移

fs=1000; %表示抽样频率

Ns=1024; %表示抽样得到的瑞丽衰落信道的点数

N = 8; % N为仿真中瑞利衰落信道的实际点数,它的确定需要考虑数字信号处理的内容

while(N)

if (N < 2*fmax*Ns/fs)

N = 2*N;

else

break;

end

end

N_inv = ceil(N*fs/(2*fmax)); % N_inv 为 ifft的实际点数(考虑平滑作用)

f_interval = 2*fmax/N; % f_interval 为信号FFT之后的频率间隔

T_inv = 1/fs; % T_inv 为抽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产生具有N点的高斯随机变量

I_input_time = randn(1,N);

Q_input_time = randn(1,N);

% 做FFT变换

I_input_freq = fft(I_input_time);

Q_input_freq = fft(Q_input_time);

%产生具有经典功率谱的成形滤波器

SEZ(1) = 1.5/(pi*fmax);

% 0 < f < fmax

for j=2:N/2

f(j) = (j-1)*f_interval;

SEZ(j) = 1.5/(pi*fmax*sqrt(1-(f(j)/fmax)^2));

SEZ(N-j+2) = SEZ(j);

end

% f = fmax点的值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求得

k = 3;

p = polyfit( f(N/2-k:N/2), SEZ(N/2-k:N/2), k );

SEZ(N/2+1) = polyval( p, f(N/2)+f_interval );

%高斯随机变量通过成形滤波器

I_output_freq = I_input_freq.* sqrt(SEZ);

Q_output_freq =Q_input_freq.* sqrt(SEZ);

% 做IFFT变换

I_temp=[I_output_freq(1:N/2) zeros(1,N_inv-N) I_output_freq(N/2+1:N)]; I_output_time = ifft(I_temp);

Q_temp=[Q_output_freq(1:N/2) zeros(1,N_inv-N) Q_output_freq(N/2+1:N)]; Q_output_time = ifft(Q_temp);

%得到衰落信道的冲激相应channel

channel=I_output_time+i*Q_output_time;

channel=channel(1:Ns);

% 用均方根(RMS)进行归一化

rms = sqrt(norm(channel,'fro'));

channel_unit = channel/rms ;

rayleigh_t=diag(channel_unit'* channel_unit)';

B 多普勒功率谱、信道仿真、瑞丽概率密度仿真

clear;

fc=900*10.^6; %carrief frequency

wc=2*pi*fc;

v1=30*1000/3600; % receiver speed[km/h]

c=3*10^8; %light speed

wm=wc*(v1/c); %Maximum shift

fm=wm/(2*pi); %Doppler shift

N=128*100;

% generate doppler power spectrum

deltaf=2*fm/(N-1);

T=1/deltaf;

sf0=1.5/(pi*fm);

for n=1:(N-2)/2

sf(n)=1.5/(pi*fm*sqrt(1-(n*deltaf/fm)^2));

end

classicf=[fliplr(sf),sf0,sf]; % fliplr为左右翻转矩阵

figure(1);

plot(classicf);

title('多普勒功率谱');

grid on;

%生成两个正态分布随机变量

gaussN_re1=randn(1,(N-2)/2);

gaussN_im1=randn(1,(N-2)/2);

gaussN_pos1=gaussN_re1+i*gaussN_im1;

gaussN_neg1=conj(gaussN_pos1); % conj 复共轭

gaussN1=[fliplr(gaussN_neg1),0,gaussN_pos1];

gaussN_re2=randn(1,(N-2)/2);

gaussN_im2=randn(1,(N-2)/2);

gaussN_pos2=gaussN_re2+i*gaussN_im2;

gaussN_neg2=conj(gaussN_pos2);

gaussN2=[fliplr(gaussN_neg2),0,gaussN_pos2];

% generate flat Rayleigh fading channel产生平坦瑞利衰落信道x=ifft(sqrt(classicf).*gaussN1);

y=ifft(sqrt(classicf).*gaussN2);

rayleigh_amp=sqrt(abs(x).^2+abs(y).^2);

rayleigh_db=20*log10(rayleigh_amp);

figure(2);

plot(rayleigh_db);

title('瑞利衰落信道');

grid on;

r=sqrt(0.5*(gaussN_re1.^2+gaussN_re2.^2));

step=0.1;

range=0:step:3;

h=hist(r,range);

fr_approx=h/(step*sum(h));

fr=(range/0.5).*exp(-range.^2);

figure(3);

plot(range,fr_approx,'ko',range,fr,'k');

title('瑞利概率密度');

grid on;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全)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 一移动通信常用的专业术语 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都是以主设备加基站天线的形式呈现,最直观的就是我们现实中看到的铁塔,抱杆,桅杆型的基站。 直放站:是在无线通信传输过程中起到信号增强的一种无线电发射中转设备。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射频信号功率增强器。实际上基站在其覆盖范围内并不是100%的覆盖到每个角落,难免会由于某些原因而在有些地方出现信号弱,更甚者出现盲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直放站进行覆盖,达到消除弱信号或者盲区的目的。因此直放站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基站信号接入并进行放大,进而改善信号不良区域。 天线(Antenna)——天线是将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转化成自由空间的电磁波,或将空间电磁波转化成传输线中的电磁能的专用设备。简单的理解,天线就是负责信号中转的无源器件。 室内分布系统:室内分布系统是将基站信号引入室内,解决室内盲区覆盖;它可以有效解决信号延伸和覆盖,改善室内通信质量;它将基站信号科学地分配到室内的各个房间、通道,而又不产生相互干扰。它是基站和微蜂窝的补充和延伸,有不能被基站和直放站所代替的优势,是大都市中移动通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盲区:在移动通信中,盲区表示信号覆盖不到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移动信号非常微弱,甚至是没有。由于建筑物的隔墙、楼层等障碍对电磁波产生阻挡、衰减和屏蔽作用,使得大型建筑物的底层、地下商场、停车场、地铁隧道等环境下,移动通信信号弱,手机无法正常使用,形成了移动通信的盲区。 通话质量(RXQUAL):顾名思义,就是手机通话时的语言质量即清晰程度。在移动通信中通话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网络参数,按照语言的清晰程度将通话质量分为0到7不同的8个级别,0最好,客户通话时的感知最好;7最差,通话时的感知最好,客户。一般正常的通话质量应该为0-3。 信号场强:是指信号信号的强弱。在移动通信中信号的强弱用具体的电平值表示,通过测试手机可以测得,一般-40~-80dBm为可正常通话的强度范围,也可直观的从普通手机的信号显示格数看出。 手机发射功率:手机发射功率是指,手机在寻呼基站时的功率。手机发射功率越高,说明上行越弱,客户感知为拨打电话上线慢。 切换:就是指当移动台(用户手机)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或者由于外界干扰而造成通话质量下降时,必须改变原有的话音信道而转接到一条新的空闲话音信道上去,以继续保持通话的过程。 掉话:是指用户手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出现异常而自动挂断的现象。 单通:是指用户双方正在通话时,由于异常出现只有一方可以听见另一方的声音,而另一方听不到对方声音的现象。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doc 40页)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doc 40页)

培训教材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差异,所以总的容量受着很大的限制。 鉴于模拟移动通信的局限性,因此尽管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还会以一定的增长率在近几年内继续发展,但是它有着下列致命的弱点: A) 各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 B) 无法与固定网迅速向数字化推进相适应,数字承载业务很难开展。 C) 频率利用率低,无法适应大容量的要求。 D) 安全.利用率低,易于被窃听,易做"假机"。 这些致命的弱点将妨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模拟蜂窝移动通信将逐步被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所替代。然而,在模拟系统中的组网技术仍将在数字系统中应用。 1.1.1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由于TACS等模拟制式存在的各种缺点,90年代开发出了以数字传输、时分多址和窄带码分多址为主体的移动电话系统,称之为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代表产品分为两类: 1.1.1.1TDMA系统 TDMA系列中比较成熟和最有代表性的制

式有:泛欧GSM、美国D-AMPS和日本PDC。(1)D-AMPS是在1989年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完成技术标准制定工作,1993年正式投入商用。它是在AMPS的基础商改造成的,数模兼容,基站和移动台比较复杂。 (2)日本的JDC(现已更名为PDC)技术标准在1990年制定,93年使用,只限于本国使用。(3)欧洲邮电联合会CEPT的移动通信特别小组(SMG)在88年制定了GSM第一阶段标准phase1,工作频带为900MHz左右,90年投入商用;同年,应英国要求,工作频带为1800MHz 的GSM规范产生。 上述三种产品的共同点是数字化,时分多址、话音质量比第一代好,保密性好、可传送数据、能自动漫游等。 三种不同制式各有其优点,PDC系统频谱利用率很高,而D-AMPS系统容量最大,但GSM 技术最成熟,而且它以OSI为基础,技术标准公开,发展规模最大。 1.1.1.2N-CDMA系统 N-CDMA(码分多址)系列主要是以高通公

移动通信专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二、移动通信专业 (一)无线通信专业基础知识 1.移动通信概述: (1)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分类; (2)移动通信的特点; (3)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4)当前主要移动通信体制、发展历史和地域特点; (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6)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组网: (1)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2)蜂窝网技术; (3)移动通信网的频率配置; (4)信令方式; (5)路由计划与接续要求。 3.电波传播与抗衰落技术: (1)移动信道的特性; (2)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 (3)抗衰落技术。

4.移动通信中的调制与编码:(1)调制技术; (2)编码技术。 5.多址技术: (1)多址的概念和类型;(2)频分多址(FDMA); (3)时分多址(TDMA); (4)码分多址(CDMA); (5)空分多址(SDMA)。 6.CDMA基本原理与扩频技术:(1)CDMA基本原理; (2)扩频技术; (3)地址码与扩频码;(4)CDMA同步。 7.交换基础理论: (1)电信交换基础知识;(2)移动交换基本技术;(3)移动交换系统。

8.话务量基本知识: (1)话务量基本概念; (2)呼叫处理能力; (3)信道配置。 9.其他: 本专业维护规程。 (二)无线通信专业技术知识 移动通信专业分为GSM/GPRS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移动数据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其他移动通信系统五个职业功能,每一个职业功能又分为不同的工作内容。每个工作内容为一个考试模块,考生只需选择某一考试模块参加考试。第一,CSM/CPRS移动通信系统:供C网范围相关工作人员按工作内容选择考试模块。 一、GSM/GPRS移动通信系统 ●工作内容1:GSM/GPRS核心网技术 ●专业能力要求: 1.掌握GSM网的专业知识:(1)GSM900和GSMl800系统组成与

移动通信主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主流标准编码典型特征 第一代AMPS、TACS FDMA 频谱效率低,网络容量有限,性差 第二代GSM、CDMA TDMA 第三代WCDMA、CDMA2000、 CDMA TD-SCDMA 2.移动通信的分类 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 Ps:SDMA 空分多址 第二章 1.电波传输的三大特性:多径衰落、阴影衰落、多普勒效应 2.三种电波传送机制:反射、绕射、散射 3.什么是阴影衰落? 阴影衰落时移动无线通信信道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它的电波传输途径的阻挡而形成的电磁场阴影效应。 4.多普勒公式: (λ:电波访问与移动方向的夹角,0~180°)5.相关带宽与信号带宽之间对传输特性的影响P31 信号带宽< 相关带宽平坦衰落信号波形不失真 信号带宽> 相关带宽频率选择性衰落引起波形失真,造成码间干扰 6.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P39 平坦衰落(非选择性衰落) : 信号带宽< 相关带宽条件: B 《B 、T 》σ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号带宽> 相关带宽条件: B 》B 、T 《σ Ps:T 信号周期(信号带宽B 的倒数);σ:信道的时延展宽;B :相关带宽 7.预测模型 适用围 Okumura模型150~1500MHz ,主要应用于GSM 900MHz COST-231模型2GHz 用于GSM1800 以及3G系统 第三章 1.什么是信源编码,目的是什么? 信源编码位于从信源信宿的整个传输链路中的第一个环节,其基本目的是压缩信源产生的冗余信息,降低传递这些不必要的信息的开销,从而提高整个传输链路的有效性. 2.话音编码技术 2G/3G系统中的话音信源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采用了矢量量化和参数编码的方式,它不同于PCM方式,没有直接传递话音信号的波形。而是对这些波形进行参数提取,传递的是这些参数。优点:一方面,传递这些参数本身需要数据量较小;另一方面,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全)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会议记录 一移动通信常用的专业术语 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都是以主设备加基站天线的形式呈现,最直观的就是我们现实中看到的铁塔,抱杆,桅杆型的基站。 直放站:是在无线通信传输过程中起到信号增强的一种无线电发射中转设备。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射频信号功率增强器。实际上基站在其覆盖范围内并不是100%的覆盖到每个角落,难免会由于某些原因而在有些地方出现信号弱,更甚者出现盲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直放站进行覆盖,达到消除弱信号或者盲区的目的。因此直放站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基站信号接入并进行放大,进而改善信号不良区域。 天线(Antenna)——天线是将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转化成自由空间的电磁波,或将空间电磁波转化成传输线中的电磁能的专用设备。简单的理解,天线就是负责信号中转的无源器件。 室内分布系统:室内分布系统是将基站信号引入室内,解决室内盲区覆盖;它可以有效解决信号延伸和覆盖,改善室内通信质量;它将基站信号科学地分配到室内的各个房间、通道,而又不产生相互干扰。它是基站和微蜂窝的补充和延伸,有不能被基站和直放站所代替的优势,是大都市中移动通信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 盲区:在移动通信中,盲区表示信号覆盖不到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移动信号非常微弱,甚至是没有。由于建筑物的隔墙、楼层等障碍对电磁波产生阻挡、衰减和屏蔽作用,使得大型建筑物的底层、地下商场、停车场、地铁隧道等环境下,移动通信信号弱,手机无法正常使用,形成了移动通信的盲区。 通话质量:顾名思义,就是手机通话时的语言质量即清晰程度。在移动通信中通话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网络参数,按照语言的清晰程度将通话质量分为0到7不同的8个级别,0最好,客户通话时的感知最好;7最差,通话时的感知最好,客户。一般正常的通话质量应该为0-3。 信号场强:是指信号信号的强弱。在移动通信中信号的强弱用具体的电平值表示,通过测试手机可以测得,一般-40~-90dBm为可正常通话的强度范围,也可直观的从普通手机的信号显示格数看出。 手机发射功率:手机发射功率是指,手机在寻呼基站时的功率。手机发射功率越高,说明上行越弱,客户感知为拨打电话上线慢。 切换:就是指当移动台(用户手机)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或者由于外界干扰而造成通话质量下降时,必须改变原有的话音信道而转接到一条新的空闲话音信道上去,以继续保持通话的过程。 掉话:是指用户手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出现异常而自动挂断的现象。 单通:是指用户双方正在通话时,由于异常出现只有一方可以听见另一方的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移动通信主要使用VHF和UHF频段的主要原因有哪三点P5 (1)VHF/UHF频段较适合移动通信。 (2)天线较短,便于携带和移动。 (3)抗干扰能力强。 2.移动通信系统中150MHz频段、450MHz频段、900MHz频段和1800MHz频段的异频双工信道的收发频差为多少 150MHz的收发频率间隔为,450MHz的收发频率间隔为10MHz,900MHz 的收发频率间隔为45MHz,1800MHz的收发频率间隔为95MHz。 4.移动通信按用户的通话状态和频率使用方法可分为哪三种工作方式 ~ 分为单工制,半双工制和全双工制。 5.移动通信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具有哪七个特点 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移动通信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电波传播条件恶劣。 (2)具有多普勒效应。 (3)干扰严重。 (4)接收设备应具有很大的动态范围。 《 (5)需要采用位置登记、越区切换等移动性管理技术。 (6)综合了各种技术。移动通信综合了交换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输技术等各种技术。 (7)对设备要求苛刻。移动用户常在野外,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对其设备(尤其专网设备)要求相对苛刻。 6.常用的多址技术有哪四种P6 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空分多址(SDMA)7.什么是均衡技术P9 均衡技术是指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由于多径传输、信道衰落等影响,在接收端会产生严重的码间干扰(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简称ISI),增大误码率。为了克服码间干扰,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在接收端采用的技术。均衡是指对信道特性的均衡,即接收端的均衡器产生与信道特性相反的特性,用来减小或消除因信道的时变多径传播特性引起的码间干扰。 】 8.什么是分集技术常用的分集有哪四种举例说出目前实际移动通信中采用的分集技术P10-11 分集技术是通信中的一种用相对低廉的投资就可以大幅度改进无线链路性能的接收技术。分集的概念是:如果用一条无线传播路径中的信号经历了深度衰落,那么另一条相对独立的路径中可能包含着较强的信号。 常用的分集包括: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极化分集。

移动通信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1.移动通信的发展简述 主流标准编码典型特征 第一代AMPS、TACS FDMA频谱效率低,网络容量有限,保密性差 第二代GSM、CDMA TDMA 第三代WCDMA、CDMA2000、 CDMA TD-SCDMA 2.移动通信的分类 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 Ps:SDMA 空分多址 第二章 1.电波传输的三大特性:多径衰落、阴影衰落、多普勒效应 2.三种电波传送机制:反射、绕射、散射 3.什么是阴影衰落? 阴影衰落时移动无线通信信道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它的电波传输途径的阻挡而形成的电磁场阴影效应。 4.多普勒公式: (λ:电波访问与移动方向的夹角,0~180°) 5.相关带宽与信号带宽之间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P31 信号带宽 < 相关带宽平坦衰落信号波形不失真 信号带宽 > 相关带宽频率选择性衰落引起波形失真,造成码间干扰 6.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P39 平坦衰落(非选择性衰落) : 信号带宽 < 相关带宽条件: B 《B 、T 》σ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号带宽 > 相关带宽条件: B 》 B 、T 《σ Ps:T 信号周期(信号带宽B 的倒数);σ:信道的时延展宽;B :相关带宽 7.预测模型 适用范围 Okumura模型 150~1500MHz ,主要应用于GSM 900MHz COST-231模型 2GHz 用于GSM1800 以及3G系统 第三章 1.什么是信源编码,目的是什么? 信源编码位于从信源信宿的整个传输链路中的第一个环节,其基本目的是压缩信源产生的冗余信息,降低传递这些不必要的信息的开销,从而提高整个传输链路的有效性. 2.话音编码技术 2G/3G系统中的话音信源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采用了矢量量化和参数编码的方式,它不同于PCM方式,没有直接传递话音信号的波形。而是对这些波形进行参数提取,传递的是这些参数。优点:一方面,传递这些参数本身需要数据量较小;另一方面,说话停止时,这种方式只允许用很少的带宽,只把描述背景噪声的参量发送到对方,从而大大提高了有效性。 3.调制解调的作用:实现频谱展宽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试题和答案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试题 和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基础知识答案一、选择题接口是指:(A )与MSC间的接口和HLR的接口和VLR的接口和VLR的接口 2. 国内备用网的信令点编码为(B)位。 3. 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在满足同频保护比时,能够采用( A)技术,提高频谱利用率。 A.频率复用技术 B.时分技术 C.码分技术 4. 两台计算机通过以太网口用网线直接相连,网线制作时应该按照以下哪种方式(A)和3交叉,2和6交叉和6交叉,2和3交叉和 8.当某局向对端局发送_____消息后,随即收到对端发送来的相同的消息,且两个消息的CIC都相同,此时意味着发生了同抢。(D )(IAI) 9.两信令点相邻是指:(A ) A.两局间有直达的信令链路 B.两局间有直达的话路,不一定有直达的链路 C.两局间有直达的话路和链路 D.两局间话路和链路都不直达 10.哪一类业务的SCCP消息在传送时,SLS是随机选择的(A )类业务类业务类业务类业务 11. 在两个相邻七号交换局间最多可有_______根相邻链路 A A 16 B 4 C 8 D 2 12. 信息信号单元MSU中的业务表示语SI为0100时,表明该MSU属于______用户层 A A 电话用户部分TUP B ISDN用户部分ISUP C 信令网管理SNM D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 13. 信令链路的定位属于 B A LEVEL 1 B LEVEL 2 C LEVEL 3 14. MAP中,取消位置更新程序由_____发起 A A HLR B VMSC C AUC D VLR 15. A 接口指的是_______之间的接口 C A HLR---VLR B MSC---

移动通信练习题+答案

1.(√)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2.(×)邻道干扰是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弱信号串扰强信号而造成的干扰。(强信号串扰弱信号) 3.(√)移动通信的信道是指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幅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4.(×)电波的自由空间传播损耗是与距离的立方成正比的。(平方) 5.(×)由于多径传播所引起的信号衰落,称为多径衰落,也叫慢衰落。 6.【】(×)移动通信中,多普勒频移的影响会产生附加的调频噪声,出现接收信号的失真。 7.(√)莱斯分布适用于一条路径明显强于其他多径的情况。在接收信号中没有主导分量时,莱斯分布就转变为瑞利分布。 8.(×)在多径衰落信道中,由于时间色散导致发送信号产生的衰落效应是快衰落和慢衰落。(频率色散)P39 9.(√)分集接收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接收到的多个衰落独立的信号加以处理,合理地利用这些信号的能量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 10.(√)在实际工程中,为达到良好的空间分集效果,基站天线之间的距离一般相当于10多个波长或更多。 11.(×)GSM移动通信系统中,每个载频按时间分为16个时隙,也就是16个物理信道.8 12.(√)GSM中的逻辑信道分为专用信道和公共信道两大类。 13.(×)GSM中的同频干扰保护比要求C/I>-9dB,工程上一般增加3dB的余量。9 14.(×)GSM中的广播控制信道BCCH和业务信道TCH一样可通过跳频方式提高抗干扰性能。P261 15.(√)跳频就是有规则地改变一个信道的频隙(载频频带)。跳频分为慢跳频和快跳频。在GSM的无线接口上采用的是慢跳频技术。 16.(√)GPRS是指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是基于GSM网络所开发的分组数据技术,是按需动态占用频谱资源的。P293

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

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IP 化。本讲座主要介绍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GSM基站简介、GSM基站的优化、GSM基站的维护及移动通信基站对健康的影响。。。 GSM数字移动通信发展非常迅速,从早期规划的大区制,到后来的小区制,直到现在的微蜂窝、微微蜂窝,相对应的天线从早期架设在屋面铁塔上,到后来天线降到屋面上,直到现在要把天线设置在屋面下的外墙侧面上。所有的这些变化都说明,对GSM基站站点的优化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思路,只有不断更新思想,才能建设和优化好GSM无线网络的通信质量。 在GSM建设初期,建设基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无线覆盖面,尽可能力移动用户提供较为满意的连续覆盖,所以基站数量相对较少,无线网络也相对简单。 随着GSM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的飞速增长,GSM基站只有不断地进行扩容与新建,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随着无线网络的不断扩大,网络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在GSM基站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应重视对基站的优化。 下面以福州市区GSM基站为例,从3个方面阐述影响移动通信质量的原因,并提出采取优化的方法。 一、预测模型的影响及其优化 1.预测模型的影响 根据所使用的频率不同,通常有两种不同数学模型预测GSM基站无线覆盖范围。 (1)Okumura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 GSM900MHz主要采用CCIR推荐的Okumura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该模式是以准平坦地形大城市区的中值场强或路径损耗作为参考,对其他传播环境和地形条件等因素分别以校正因子的形式进行修正。 (2)Cost-231-Walfish-Ikegami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 GSM 1800 MHz主要采用欧洲电信科学技术研究联合推荐的"Cost- 2-Walfish-Ikegami"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从对众多城市的电波实测中得出的一种小区域覆盖范围内的电波损耗模式。 不管是用哪一种模式来预测无线覆盖范围,只是基于理论和测试结果统计的近似计算。由于实际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很难用一种数学模型来精确地描述,特别是城区街道中各种密集的、下规则的建筑物反射、绕射及阻挡,给数学模型预测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有一定精度的预测虽可起到指导网络基站选点及布点的初步设什,但是通过数学模型预测与实际信号场强值总是存在差别。

移动通信参数表..

一. 移动通信参数表 参数缩写含义解释参数缩写含义解释 1 TCH 业务信道23 BSIC 基站色码 2 BCCH 广播控制信道24 CA 小区置配 3 CCCH 公共控制信道25 HSN 跳频序列 4 RACH 随机接入信道26 MA 移动配置 5 AGCH 接入允许信道27 MAIO 移动培植指数偏移 6 PCH 寻呼控制信道28 FN 帧号码 7 DCCH 专用控制信道29 TSC 训练序列码 8 CBCH 小区广播信道30 TN 时隙号 9 SDCCH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31 PD 协议识别语 10 SACCH 慢速随路控制信道32 TI 处理识别语 11 SCH 同步信道33 IMSI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 12 CM 连接管理34 TMSI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 13 MM 移动管理35 IMEI 国际移动设备识别 14 RR 无线资源管理36 MCC 国际移动码 15 DTX 非连续发送(由话音激活)37 MNC 移动网号 16 OMC 操作维护中心38 LAC 位置区号码 17 MS 手机39 PLMN 公共陆地移动网 18 BS 基站40 TA 时间提前 19 SIM 用户识别模块41 RXLEV 平均的接收电平 20 ARFCN 频道(载频)序号42 RXQUAL 信道接收质量 21 Um 基站子系统与MS间接口43 TXPWR 发信功率电平 22 C2 小区重选信道质量标准参数44 C1 路径损耗原则参数 二. 参数详述 (一) 频道配置参数 GSM网和TACS网一样都采用等间隔频道配置方法。 1. 工作频段、频段间隔、频道序列及频点 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采用900Mhz频段。 MS发,BS收:890 –915 Mhz (上行) BS发,MS收:935-960MHz(下行) 载频间隔为200kHz,共124个无线载频,在每端留有200 kHz的保护带。 按照国家规定,邮电部门占用905 –909MHz(上行) / 950 –954 MHz(下行); 连通公司占用909 –915 MHz(上行)/ 954 –960 MHz(下行); 10MHz频带共有49个频道(载频),序号(ARFCN)为76 –124 。注:但如果邮电部门将ETACS的模拟网退频将继续扩频。GSM在900MHZ共有16MHZ 频段. 频道标称中心频率与序号的关系由以下公式确定: 基站收:Fl(n)=890.200MHz + (n+1)x 0.200MHz

移动通信基站原理

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关键词: 移动通信基站, GSM 基站,GSM 基站优化摘要: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IP 化。本讲座主要介绍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GSM 基站简介、GSM 基站的优化、GSM 基站的维护及移动通信基站对健康的影响。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IP 化。本讲座主要介绍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GSM 基站简介、GSM 基站的优化、GSM 基站的维护及移动通信基站对健康的影响。(一).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 在城市,基地站可以安装在办公楼中;在农村,安装在集装箱内。基地站是一套为无线小区服务的设备,通常是一个全向或三个扇形无线小区。90 年代初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竞争的有美国的摩托罗拉、瑞典的爱立信及日本的NEC 公司。三者生产TACS 制系统均有一定的经验。TACS 制式基地站包括无线收、发信设备及其接口或控制系统。通常基地站有两种控制方式,一种是由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直接控制,基地站除配备收发信设备外,只有必要的各种接口,爱立信及NEC 两家公司即采用这种方式;而另一种是基地站具有控制系统(BSC),即具有一定的智能,摩托罗拉公司即是这种方式。摩托罗拉公司的设备有两种系列。图1 是一个典型HC 系列 5 个机架基地站的组合固,从右到左看,第一个是电源架,第二、第三是发信架,第四个是收信架,第五个是基地站控制系统(BSC)及音频架。一个发信架包括8 个话音信道和一个控制信道。现两个发信架互为主备用状态,自动倒换,即采用所谓冗余式。图 2 是一个典型LD 系列3 个机架基地站的组合图,从右到左看,第一个是电源架,第二、三个是收发信架(包括基地站控制系统)。一个收、发信架有8 个话音信道和两个控制信道。每一个电源架只能提供两个收、发信架的需要,当根据扩容需要增加收、发信架时,电源架也必须相应地增加。每增加一个机架就可增加10 个话音信

移动通信知识点(1)

1、无线通信的双向传输分为哪几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基站和接收机分别用什么天线)? 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双工。 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 半双工通信:移动台采用单工的“按钮”方式,按下按讲开关,发射机才工作,而接收机总是工作的。 双工通信: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传输信息的工作方式 2、什么是小区分裂?有什么原则? 当新小区所支持的用户数又达到饱和时,还可以将这些小区进一步分裂,以适应持续增长的业务需求。原则:区群中所含小区数目不能小于某种值 3、什么是越区切换? 当移动台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相邻的小区时,其工作频率及基站与移动交换中心所用的接续链路必须从它离开的小区转换到正在进入的小区,称为越区切换。 4、什么频率再用? 区群内各小区均使用不同的频率组,而任一小区所使用的频率组,在其他区群相应的小区中还可以再用。 5、单工通信与双工有何区别?有何优缺点? 单工通信只能通信双方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而双工通信可以通信双方同时进行消息传输。 单工:优点:电台设备简单,省电,且只占用一个频点。 缺点:只允许一方发送时另一方进行接收。 双工:优点:工作方式使用方便,接收和发射可同时进行。 缺点:发射机总是处于工作状态,导致电源消耗较大,对于用电池的移动电台是不利的。 6、调制解调的基本概念 调制的目的是把要传输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变换成合适信道传输的高频信号(已调信号)。解调则是在接收端需将已调信号还原成要传输的原始信号。 7、什么是 FSK? 即移频键控调制,是一种用基带数字信号调制载波的频率的方式。可采用包络检波法、相干解调法和非相关解调等方法调解。 8、什么是 MSK?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FSK ,其频率差是满足两个频率相互正交的最小频差,并要求FSK 信号的相位连续。 9、什么是 GMSK? 即高斯最小移频键控调制,通过在FM 调制器前加入高斯低通滤波器而产生的一种调试方式。 10、什么是 PN 序列? 一种具有近似随机噪声的自相关特性的周期性信号。 11、信号在自由空间传播增益与距离的关系? 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衰减)只与工作频率f 和传播距离d 有关,f 或d 增大一倍时,自由空间传播损耗L s f 将分别增加6DB. 12、信号在空间传播是考虑多径效应时增益与距离的关系? 4倍 13、地球等效半径的概念 “地球等效半径”定义电波依然按直线方向进行,只是地球的实际半径R 0 变成了等效半径R e 。 14、菲涅尔余隙是什么? 障碍物顶点P 至直射线TR 的距离 15、什么是多径效应? 在陆地移动通信中,移动台往往受到各种障碍物和其他移动体的影响,以致到达移动台的信号是来自不同传播路径的信号之和 16、衰落分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快衰落和慢衰落。 慢衰落通常与频率的关系不大,而主要与气象条件、电路长度、地形等因素有关,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快衰落是由于多径传播而产生的衰落,由于移动体周围有许多散射、反射和折射体,引起信号的多径传输,使到达

移动通信知识点整理

什么叫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有哪些特点?移动通信技术是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完成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或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送,也就是说,至少通信的一方处于运动中。1无线电波传播模式复杂2干扰比较严重3工作环境差异大,可靠性要求高4频段拥挤,系统扩容困难5组网技术复杂 无线通信系统工作方式?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单工通信同一时刻,信号只能沿着一个方向传输,双工通信一般使用一对信道,通信的双方送/受话器同时工作。单工通信中收发信机均可使用同一副天线,不需天线共用器,设备简单,功耗小,但操作不便,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通话断续的现象而双工通信中任何一方说话时都可以听到对方的语音,不需要按讲开关,十分便捷,但在使用过程中,不管是否发话,发射机总是处于工作状态,故电能消耗比较大。 移动通信按业务类型分为哪几种?分为电话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 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点?1容量大2数字信号抗衰落能力高,通信质量好3易于保密4业务种类丰富5网络管理和控制更加有效和灵活6用户设备小巧轻便,成本低。 多址技术分为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组网技术可分为网络结构、网络接口和控制管理等方面。蜂窝移动通信主要由交换网络子系统NNS 、无线基站子系统BBS 、操作维护子系统OOS 、移动台MS 组成。移动通信系统分为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2G 常用的传播模型及适用范围?1.Okumura-Hata,适用于150-1000MHZ 宏蜂窝 2.Cost231-Hata,适用于1500-2000MHZ 3.COST-231-Walfish,适用于900和1800MHZ 微蜂窝 4.Keenan,适用于900和1800MHZ 室内环境 5.ASSET,适用于900和1800MHZ 宏蜂窝 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计算?d 1=ht Re 2,d 2=ht Re 2d=d1+d2=Re 2(ht hr +)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Re=8500km,故d=4.12(ht hr +) 求传播路径的损耗中值?1.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为:Lfs(dB)=32.44+20lgf(MHZ)+20lgd(km)2.由图查得市区基本损耗中值为Am(f,d)=?dB,查图得基站天线高度增益因子Hm(hm,f)=?dB ,查图得移动台天线高度增益因子Hb(hb,d)=?dB 3.中等起伏地区传播损耗中值LT=Lfs+Am(f,d)-Hb(hb,d)-Hm(hm,f) 求电波传播损耗值?1.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如上 2.入=c/f=(3*10^8)/(工作频率(HZ ))=? 3.第一菲涅尔半径X1为X1=2 121d d d d +λ 4.由上图查得附加损耗(x/x1=?)为ydB.因此电波传播 损耗L 为L=Lfs+y=?dB 快衰落:大量传播路径的存在,使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产生很大的起伏变化,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快衰落,服从瑞利分布。慢衰落:由阴影效应和气象条件的变化,造成信号场强的缓慢变化,由此引起的衰落成为慢衰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阴影衰落:当移动台在运动过程中穿过阴影区时,信号场强中值电平产生缓慢衰落,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阴影效应,由阴影效应产生的衰落又称为阴影衰落。 快衰落-多径效应-几秒或几分,慢衰落-局部中值-几十分到几小时,多径衰落服从瑞利分布 传播模式的分类:经验模式,确定性模式,半经验半确定性模式。中等起伏地形高度<=20m 电波主要传播方式:直射,绕射,反射,散射 基站发射机送至天线的信号功率为10W ,求移动台天线得到的信号功率中值? [Pp=Pt(入/4πd)2G 0G m ]-Am (f,d)+Hb(hb,d)+Hm(hm,d)=[Pt]-[Lfs]+[Gb]+[Gm]-Am(f,d)+Hb(hb,d)+Hm(hm,d) [Pp]=[Pt]+[Gb]+[Gm]-[Lt] [Lt]=LA=Lfs+Am(f,d)-Hb(hb,d)-Hm(hm,f) Pt 发射机到天线的发射功率,入工作波长,d 收发天线间距离,Gb 基站天线增益,Gm 移动台增益

移动衰落信道现状与发展

1.2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常用的信道建模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统计模型,它总结了建筑地形的统计特性(包括建筑物本身),这种无线传播的统计描述包括地形和多次反射、散射、衍射的次数等;第二类是确定性射线跟踪模型,它利用了从地形 中各个障碍点到达接收机的多条射线进行直接计算,在接收点统计多条射线,以得到接收信号的统计特性,包括幅度、相位等,这样得到的结果十分精确。第二 种方法在未对环境进行功率测量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建模,因此比较省时方便。 使用统计模型来对无线信道建模的研究分析比较早。最早出现的是瑞利模 型、莱斯模型和对数正态模型,其中前面两个模型都是针对小尺度衰落而建立的,而对数正态模型则是针对大尺度衰落而建立的。后来随着人们对无线信道建模精确性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统计混合模型出现了,但都是以这三个模型为基础。 1960年Nakagami.M提出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模型,这种衰落信道模型适用性十分广泛,比瑞利、莱斯和对数正态模型更适应复杂的环境,Suzuki提出瑞利对数正态模型,该模型同时反映了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的特性,描述了这样一种传播场景,在发射端发射的信号主波经过几次反射和衍射后,达到了一个建筑物密集的地方,主波由于当地物体的散射、衍射等的结果将会分为许多子路径。 模型令发射端到小区的路径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因为路径经历了乘法效应;而当地路径由于是加性散射效应导致的,服从瑞利分布;这时接收信号的包括服从瑞利一对数正态模型。 第一个移动信道多径统计模型是由Ossana在1964年提出,它基于入射波和建筑物表面随机分布的反射波相互干涉的原理。但该模型假设在收发之间存在一条直射路径,且反射的角度局限于一个严格的范围之内,所以该模型对于市区传播环境来说,既不方便也不准确。后来Clarke建立了移动台接收信号场强的统计特性是基于散射的统计模型,他认为接收端的电磁波由N个平面波组成,这些平面波具有任意载频相位、入射方位角及相等的平均幅度,Clarke模型已经被广泛使用。 以上都是针对小尺度衰落的统计模型,在大尺度衰落的统计建模方面的研究

移动通信理论知识题目

移动通信理论知识题目 1、根据移动通信网的构成及完成的功能,GSM系统由下述分系统构成:_______,基站分系统BSS,_______。(交换分系统MSS,移动台MS,操作与维护分系统OMS) 2、多普勒效应是由于_______引起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会引起接受信号频率的变化,即多普勒频移或多普勒扩散。(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相对运动) 3、多普勒频移的漂移由两个参数确定:接收机相对于发射机的_______和_______。(运动方向,运动速度) 4、当电波传播过程中受到的最大损耗源源自自然或人造的阻挡物时,这种影响叫做_______。(阴影效应或阻挡效应) 5、三阶互调分为:二信号三阶互调和_______两种类型。(三信号三阶互调) 6、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产生的互调干扰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外部效应引起的互调。(发射机互调、接收机互调) 7、当移动台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为了保证移动用户的不中断通信需要进行的信道切换称为_______。(越区切换)

8、目前应用于大多数无线移动系统的3种主要的多址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 9、在通信系统中,通信是双向的,是通过引入频分双工FDD,_______来实现的。(时分双工TDD) 10、直放站引入噪声恶化量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放站反向链路增益的大小,直放站与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直放站噪声系数)1 1、由相同频率的无用信号对接收机形成的干扰,称同信道干扰,也称__________________。(同频干扰) 12、采用蜂窝状小区来实现区域覆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_______的目的,以便大大的增加系统容量。(频率再用) 13、高斯最小移频键控(GMSK)信号,可以采用_______解调,也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解调。(MSK信号的正交相干解调电路,差分解调方式,多门限解调方式) 14、信道话务量的表征值称为_______。(爱尔兰) 15、扩频技术的基本类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序列扩频,跳频扩频,跳时扩频,混合扩频) 16、在GSM系统中,多信道共用是指_______。(在移动通信网内的大量用户共同享用若干个无线信道资源)

杭电移动通信重点整理

郭锐:计算题:(第二,三章)话务量计算,奥村模型 简答题:软容量,软中断……基本概念 GSM 30分,CDMA 30分,移动通信基本知识10 分,LTE 10 分 CDMA 2000协议,带宽……架构图要画 交织方式:比特交织,块交织 CDMAE个标准T WCDMA网络架构图宀GMS 协议架构图 帧结构图 肖明波: 填空20*1 ' 选择题10*2 '(单选或多选) 问答题6*7 ' 计算题2*9' 第一章 1. 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P1 (1).电波传播条件恶劣 (2 ).具有多普勒频移效应,会导致附加调频噪声 (3).干扰严重 (4).接收设备动态范围大 (5).需要采用位置登记、过境切换等移动性管理技术 (6).综合了各种技术 (7).对设备要求苛刻 (2005=2006)已知移动台运动速度V、工作频率f及电波到达角0,则多普勒频移为(fd= (vf/c )cos0 ) d与移动台运动速度、电波到达(2011=2013)由于移动台的运动而产生的多普勒效应,其多普勒频移值角和工作频率有 关。

2. 移动通信使用的频段P5 移动通信使用VHF(甚高频)和UHF (特高频)频段,主要原因:(课后题1) ⑴ VHF/UHF频段较适合移动通信,其传播范围在视距范围内。 ⑵天线较短便于携带和移动。 ⑶抗干扰能力强 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均衡、分集、信道编码(信道编码郭锐说不用看)P9 (1)均衡技术可以补偿时分信道中由于多径效应产生的符号间干扰(ISI) 接收机的均衡器可对信道中的幅度和相位进行补偿?由于无线信道的时变性,均衡器往往需要自适 应的. 自适应均衡器一般包括两种工作方式:训练模式和跟踪模式? 注:(2013)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均衡器的目的是为了对抗无线多径信道所引起的(ISI) (2)分集技术是另外一种用来补偿信道衰落的技术,它通常使用两个或多个接收天线来实现。 注:(2013)(2011)(2008)(2007)常用的分集技术包括:空间分集,时间分集,频率分集,极化分集 (2013)下列技术可以用来抑制信道衰落影响的是(B,C )。 A 、均衡技术 B 、分集技术 C、交织和信道编码技术 D、信源编码技术 (3 )信道编码:在传输数据中引入冗余度来纠错和检错,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冗余比特的引入增加了 原始信号的传输速率? 第二章 1. 移动通信中的干扰P30 无线电干扰一般分为同频道干扰、邻频道干扰、互调干扰、阻塞干扰和近端对远端的干扰等。 近端对远端的干扰: 概念:当基站同时接收从两个距离不同的移动台发来的信号时,距基站近的移动台 B (距离d2)到达基站的功率明显要大于距离基站远的移动台 A (距离dl,d2<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

培训教材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

第一章引言 1.1移动通信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程控交换、数字通信的发展,近些年来,移动通信系统以其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能得以迅猛发展,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全球移动用户超过 1亿,预计到本世纪末用户数将达到2亿。无线通信的发展潜力大于有线通信的发展,它不仅仅提供普通的电话业务功能,并能提供或即将提供丰富的多种业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移动通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通信对象之间的通信。 从通信网的角度看,移动网可以看成是有线通信网的延伸,它由无线和有线两部分组成。无线部分提供用户终端的接入,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在空中可靠地传送话音和数据;有线部分完成网络功能,包括交换、用户管理、漫游、鉴权等,构成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从陆地移动通信的具体实现形式来分主要有模拟移动通信和数字移动通信这两部种。 移动通信系统从40年代发展至今,根据其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1.1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 第一代移动电话系统采用了蜂窝组网技术,蜂窝概念由贝尔实验室提出,70年代在世界许多地方得到研究,。当第一个试运行网络在芝加哥开通时,美国第一个蜂窝系统AMPS (高级移动电话业务)在1979年成为现实。 现在存在于世界各地比较实用的、容量较大的系统主要有: (1)北美的AMPS;(2)北欧的NMT-450/900;(3)英国的TACS;其工作频带都在450MHz 和900MHz附近,载频间隔在30kHz以下。 鉴于移动通信用户的特点:一个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要满足区内,越区及越局自动转接信道的功能,还应具有处理漫游用户呼叫(包括主被叫)的功能。因此移动通信系统不仅希望有一个与公众网之间开放的标准接口,还需要一个开放的开发接口。由于移动通信是基于固定电话网的,因此由于各个模拟通信移动网的构成方式有很大差异,所以总的容量受着很大的限制。 鉴于模拟移动通信的局限性,因此尽管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还会以一定的增长率在近几年内继续发展,但是它有着下列致命的弱点: A) 各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