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物质世界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物质世界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物质世界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知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前的现实,课程教学力求关注现实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面向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全校四年制本科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

五、考核方式

课程考试实行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进行书面开卷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由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成绩、读书笔记或论文成绩、课堂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10%)等组成。

六、教材选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主要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社会的实践性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问题导入: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就康德整个一生来说,它不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在1755年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时却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喊出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物质是整个宇宙的内容,它充斥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实践观点,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提出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世界观,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人类生存于世界之上,早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兴趣。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实践中,人类不断探索着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种种奥秘,古往今来的哲人也不时发出这样的疑问:世界到底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世界是否统一?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

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地自发演化,形成了其发展的多样性。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显然,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我们知道,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同周围的客观世界发生种种关系,首先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解决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又必须结成社会关系,相互之间进行交往。在此基础上,还进行着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开始接触个别事物和现象,逐渐形成了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和观点。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视野的不断开阔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就由认识具体事物扩大到认识事物的一般本质及其相互联系,进而升华为一定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诸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如何? 人的本质是什么?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

当然,世界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存在于人们观察和处理具体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之中。一般地说,在实践中运用已经形成的世界观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时也就表现为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现,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正是由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才使抽象的哲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界有风雨雷电,社会有治乱兴衰,人生有吉凶祸福,人们用一定的观点去分析它,用一定的态度去对待它,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它,就是用世界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生的各种问题的观察、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同的。

何谓哲学?

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哲学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

和必要的论证,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但归纳起来无非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归纳起来无非两件事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此看来,人的一切现象和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自从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意识以来,人们对于世界、对于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虽然做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彼此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但斗争的焦点归根到底集中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即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于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本质的哲学升华。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家们虽未能明确地提出并加以科学的表述,但曾做过不少有益的探求。

早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知识极度贫乏,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特性、构造和规律等的了解都极其有限,人类赋予大自然以神奇超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万物有灵论、“物活论”等原始宗教观念,并把人自身的精神活动看作是一种可自由寄居游离于肉体的灵魂的活动。这样,远古人类对神和世界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就成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史前形态。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物质原理与理性原理的对立;中世纪以后人们从神学迷信中觉醒,明确提出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曾指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本质上是自我与事物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费尔巴哈指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史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及其内容的确定,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两范畴也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为世界的本原的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被认识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可知论。凡是认

为我们的思维不能认识存在或不能完全认识存在,就是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词组有两个意思:“基本”指最高、根本;“问题”指疑问、疑惑。因而,哲学基本问题也可以叫哲学中的最高疑问、根本疑惑。费尔巴哈说它是哲学中“最困难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①这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区分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②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③这是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总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是在实际中普遍存在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和方向的根本问题。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条件既是社会实践的基础,又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它们是社会存在所不可缺少的,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于社会存在极其复杂,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多样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哲学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朴素唯物主义: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科学研究证明,银河系大约有150亿年的历史,地球年令大约有45亿年以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因而也没有意识。只有在30亿年以前,地球上才出现了生命,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发展,才产生了人,考古发现,人是在300万年以前才诞生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直接生物学基础或物质基础,有人脑,意识的物质基础具备了,但人的意识要产生还需要“社会”这一基础。

从意识的起源过程可以发现,反映形式从低级到高级都是依赖于相应的物质基础的,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的出现不会有相应的反映形式。图示:

反映形式: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性→感觉→心理→意识

↑↑↑↑↑

物质基础:无机物质→细胞质膜→神经→大脑→人脑

总之,动物没有意识,只有人才有意识,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类大脑的出现而出现的,大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因而意识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生物由简单到复杂,反映形式也一步步进到高级的程度。

②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

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两种错误倾向:割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就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静止有两种情形:没有发生位置移动;没有发生质变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两种错误倾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

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3)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4)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概念

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的,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史都早已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做过很多论述,其中也有合理的因素。例如,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中国传

统哲学的知行观念也涉及了一些关于实践的思想。但所有这些哲学都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观,都不了解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发展和活动,都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存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四>教学小结

本节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作为切入点,回答了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所涉及的“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从物质、运动、时空、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社会的物质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系统地论证了这一基本原理,深刻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教学经验

其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精神,精心准备上好每一堂课。

其二,通过教学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基本原理理论的魅力,让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

其三,突出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手段:充分讲解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其作用,使学生了解历史上不同哲学派别对此问题做出的不同回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打下铺垫。

其四,从实践与物质世界的联系中去把握唯物论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1)说明自然界对人具有先在性,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形成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说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多样性的统一。

其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教学效果分析

(1)通过讲授,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收到了教学互动的良好效果。

(3)通过教学,学生在理想、信念、信仰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3、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相关学术理论研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改革教学实践环节,采取更加灵活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更多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创新教学手段。制作网络格式和单机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五>课后作业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六>板书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哲学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运动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静止

4、时间和空间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概念

2、实践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无生试讲

无生上课教案(Junior English Book Three)(2011-06-15 00:56:39)转载▼ 标签:杂谈分类:英语教学 A Plan of Class-performing Without Students Module Five Museums Unit One You mustn’t touch it Step1. Lead-in T: (Write down the title on the blackboard and face to the judge smilingly) Morning, dear teachers, may I begin? Judges: Yes.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Last week we finished Module Four, for this week we are coming to Module Five, Look at the screen and I will play a short video and find out where it is? SS: Museum! T: Yes, did you notice the signs on the wall of the museum? Yes,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s of the signs on the screen? (Yes.) For this class we will learn some signs and rules, especially, we must follow the rules and signs in a public places. For example, you can see them in a museum, at school, or in a hospital and some other public places. Right? SS: Yes. T: well, let’s look at the signs on the screen and discuss them with your partners and think about them and guess where we can find them. Two minutes! SS: All right. T: Time’s up! Are you ready? SS: Yes. T: What’s about the first one? S1: It means that you can’t go into it and maybe we can find it in a museum or a hotel. T: What about this one, Li Lei? S2: It means “No photos”and we may find it in a natural museum. T: Excellent! And this one, Lily? S3: It means “Be quiet!”and we may find it in a hospital or a school classroom. T: Good job! You are really clever! You can guess all the meanings of the signs! Let’s finish the next task! Step2. Matching and learning T: Ok, let’s come to the next task, Look at the screen again and match the signs and the rules! And try to remember them! Maybe you will meet them in the future. They are all useful. After matching them you are expected to talk with your partners and tell your partners the rules! You will have three minutes for them. Are you clear? SS. Yes, sir. T: Are you finished? SS: Yes. T: Oh, good! Let’s check your answers and read them together, OK? SS: Yes. T: What does “No photo”mean? You, please! S!: It means that you are not allowed to take photos here! T: Every good! What about this one?

舞蹈艺术概论教案

舞蹈艺术概论教案 舞蹈艺术概论教案 舞蹈艺术概论教案一、教学目的: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 二、授课地点:舞蹈教室三、内容安排: (一)身体基本能力训练: 1、脚——绷脚、勾脚、半勾脚(1)绷脚:动作做法:脚背绷紧,脚尖用力下压,脚底形成弓型,初学者可以通过外力施压来训练。 (2)勾脚:动作做法:脚背收紧,脚尖向上勾起,脚跟用力前伸。 (3)半勾脚:动作做法:在绷脚的基础上,脚尖勾起,脚背保持原样。

(4)环绕脚:动作做法:(八拍完成)准备姿态,绷脚尖,双腿并拢,直腿坐地,双手体侧扶地。做法①(由里向外环绕):1-2双脚勾起;3-4脚跟不动,脚尖分开;5-6双脚在分开的基础上绷直;7-8双脚尖并拢,还原到准备姿态。做法②(由外向里环绕):1-2双脚尖绷直分开,脚跟靠紧;3-4双脚尖分开勾起;5-6在勾脚的形态上双脚并拢;7-8双脚绷直还原到准备姿态。 ※训练要求: 勾脚要求力量到脚跟。绷脚要求力量到脚尖,并尽力向远处伸展。半勾脚应注意力量到前脚掌,大脚背用力绷直。 2、腿——压腿、抬腿、踢腿(1)坐压前腿:动作做法:准备姿态,绷脚并腿,上身垂直坐地,立腰、挺胸抬头,双手体侧扶地。做法:上身垂直下压贴近腿部,双手经体侧至头顶扶脚尖。 上身抬起后,还原到准备姿态。 (2)坐压旁腿: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坐地右腿体侧伸直,左腿体侧屈腿,右手扶地,左手托掌。做法:上身向右腿下压,左手扶右腿。压左腿时动作相反。 (3)坐压后腿: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双跪坐,双手扶大腿。做法:压右后腿时,右腿向正后方伸直,双手体侧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绪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2、《中国民乐》片断;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4、《中国故宫》片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断;2、《中国杂技》片断;3、舞蹈《千手观音》;4、《中国皮影戏》片断5、《中国陶瓷》片断 [教学时数] 6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论艺术的本质,举例说明1200字以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小学语文无生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无生试讲教案 精品文档 小学语文无生试讲教案 开场语——印象分 1、进入讲课室,微笑着问好: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下午好~我是XX号,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 2、假设有学生的样子: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课堂流程 律。 1 2 2 ? ? 1 典,好,开始—— 你的标准坐姿已经告诉我你读好了。 2、同学们,这一课的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大屏幕,自由地读一读,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读—— 你要提醒哪一个,来,你——哦,你提醒了这个词的读音,很好,大家跟他读——那么你能结合文中内容或你知 2/17 精品文档

道的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是的,请坐。你也要提醒,好的,来——哦,你提醒了这个字的写法,大家在写这个字的时候也要注意。 好的,下面请大家把这些词齐读两遍。 3、扫清了字词障碍,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根据上面的问题默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你在默读过程中有感受深刻的句子就在旁边做上批注。 现在老师请同学分自然段把课文连起来读一遍,谁愿意——大家都这么积极,你先来,——其他同学不要着急,请你们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开始——读得真好,下一段,好的你来读。 三、读书交流,探究体验 1、同学们请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不同的特点, ? ? ? 3 4 5 6 7 APlanofClass-performingWithoutStudents ModuleFiveMuseums 4/17 精品文档 UnitOneYoumustn’ttouchit Step1.Lead-in T:Morning,dearteachers,mayIbegin? Judges:Yes.

世界遗产简介

世 界 遗 产 简 介 世界遗产简介 ——浅谈以守为主的防御思想同中华民族特性的关 联性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它于1987年12月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长城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蜒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盘踞在我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全长1.2万余华里。 长城的修筑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完成的。从修筑伊始到最后完

成,历时2000多年。公元前九世纪,为抵御夷、羌、戎等众多少数民族的入侵,西周军队开始不断地修筑一种土堆,这种土堆在当时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烽火台。到了公元前五至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为了防御北方草原强悍的游牧部落袭扰中原,位于北部的燕、赵、秦等国于要冲之地高筑城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列国长城连成一线,从而形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延锦万里的军事屏障,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古代工程奇迹——长城。自秦以后直至明朝等各代都规模不等地新筑和增筑过长城。特别是明代,为了防止蒙古族崛起和东方女贞族人的入侵,朝廷采取"高筑墙"方针,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修筑,延续时间长达200余年,将历代土石城墙都改为条石城砖垒砌,工程艰巨浩大。到清代康熙帝决定采用"怀柔"政策,决心罢修长城。从此长城成为历史的遗迹。 长城的修建过程几乎伴随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历史上除了清朝,元朝,和唐朝外,各个朝代都在大力的修筑长城,都以长城为界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而纵观中国这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统治者极少主动进攻周边小国,更多的是被动的防御外敌。那么,为什么拥有数百万人口的中华民族面对人口稀少的周边民族只是采取以守为主的防御措施呢?在我看来,这种情况是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首先,从客观条件看,中华民族的生活环境是西面隔山,东面南面隔海,北面高原,可以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算得上是“地大物博”。在这样的环境下,百姓们大多以耕作为主要生活方式使得我们军队以步兵为主。而北方游牧民族则生活在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物资相比匮乏的环境中,从小在马上长大,民风凶悍,其军队以骑兵为主。比较中华民族以步兵为主力的军队和北方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我们的军队缺乏机动性。更加适合以防守为主的作战方式,而北方游牧民族更适合主动进攻的作战方式。而且,我们的军队打仗依赖后勤,一旦向其他国家发起战争,其远征成本也是巨大的。再者,中华民族以耕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案

习作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其突出的特点。 3.使学生学会收集、归类资料,并能够从中挑选出最典型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又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有没有同学参观过中国的某个世界文化遗产呢?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吗?长城、颐和园(北京)、天坛(北京)、故宫(北京)、敦煌莫高窟(甘肃)、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九寨沟(四川)、泰山(山东)、黄山(安徽)…… 二、启发思路。 怎样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作文? 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这些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怎样把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可参考下面的介绍。 例如: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周围有10多米高的城墙和50多米宽的护城河。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1.确定要写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哪一处。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如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基本现状。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板书:查阅资料) 2.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板书:整理资料) (1)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的是哪一处文化遗产。 (2)这处遗产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外观、结构等。(此处可引用,或运用修辞手法。)(3)历史上有何变化?(如修缮、毁灭等) (4)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个相关故事。(注意:故事最好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特点或由来等。) 3.撰写成文。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引用要注明资料来源。注意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板书:撰写成文)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想想其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相关故事。 学生整理思路,列提纲。 2.教师以长城为例,从功能、建造、故事等角度展开介绍。 3.结构安排:如果选择两个故事来表现文化遗产的特点,可以写得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介绍清楚中国的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准确无误,能体现其特点,有相关历史故事,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幼儿园试讲简单教案

幼儿园试讲简单教案 【篇一:幼儿园大班科学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试讲《神奇的布》 【设计意图】 初夏雨水多,阳光烈,伞是幼儿经常接触的物品,他们通常对伞都很感兴趣。借此机会,可以让孩子了解伞面是利用不吸水的布制成的,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布的吸水性,从而理解伞面的制作道理。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检验自己或别人的假设。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不同布的吸水性不同。 2、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1、各种质地的布块若干(棉布、纱布、绒布、尼龙布、麻布、塑料布等)及眼药水瓶若干。 2、挂图。 【活动过程】 1、幼儿猜猜:换别的布做伞面,行不行? 2、幼儿分组观察各种布的区别。引导幼儿用眼睛看(颜色),用手摸一摸(厚薄、软硬、粗细),使劲拉一拉,听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请幼儿说一说自己都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教师用棉布实验,将水滴在上面。 (1)操作之前请幼儿猜猜:水滴上去后会怎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将水滴上去之后,请幼儿观察,用语言总结变化。(如:水透进布里去了;布把水吸进去了;有水的地方变湿了等。) 4、请幼儿猜想一下,如果用眼药水瓶滴水在其他布的表面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有能力的幼儿可以说一说判断的根据。 5、幼儿分组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协助、指导。 6、讨论:哪一种材料吸水性好?哪一种材料吸水性较差?按其吸水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一下。选出吸水性最好的和最差的材料,比较它们在外观形态、软硬程度和表面的触感上有什么不同。 7、想一想:吸水性强的布与吸水性差的布各有什么作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是否有使用这种材料的布做成的东西?为什么会使用它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一、教学性质、目的与任务 “艺术概论”是一门陈述艺术文化的本质、价值、范畴、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基础性知识和原理性的必修理论形态课程。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了解并熟悉16门主要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养,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三、教学内容: 绪论 课件演示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2、《中国民乐》片断; 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 4、《中国故宫》片断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课件演示1、梁祝小提琴协奏曲;2、《中国杂技》片断;3、舞蹈《千手观音》;4、《中国皮影戏》片断5、《中国陶瓷》片断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

2021年观潮10分钟无生试讲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观潮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谁能说说海潮是什么样的?好,你来说——波涛澎湃,气势宏伟。钱塘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以“钱江秋涛”蜚声国内外,苏东坡在观临钱塘潮时曾留下“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领略这一大自然创造的奇迹。 二【初读】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之间互帮互助、交流合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试着揣摩词语的意思。大家读得真认真呀!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谁来挑战一下?这位同学自信满满,请你来读!他读的怎么样?同桌来评价一下,嗯,他的声音非常洪亮,但是有一个字音读的不太准确,笼罩的罩是翘舌音他读成了平舌。这位同学你再读一下,很好,字正腔圆,请坐。还有谁想读?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那就让我们来同享齐读的乐趣吧! 通过以前的语文学习,大家积累了不少识字方法,大家相互交流一下,取长补短,以便于更高效的学习。同学们看哪个字不太好写,不容易掌握?有同学说沸腾的沸,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三点水,右边一个弗,大家看如果我们给他换个偏旁,同学们还认识吗?对,换成单立人就变成了佛,同学们要注意区分。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再写两遍,加深印象。写的时候注意笔画顺序,尽量将字写美观。同学们的坐姿非常端正,好习惯要继续保持! 解决了生字词,读课文就更轻松了,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大家读的都很用心。谁来说一下?这位同学自信满满,你来说——课文描绘了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时的盛况,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展现了钱塘江大

《艺术概论》教案课程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方案 一、课程说明 1、适用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1级专科1班。 3、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 4、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实施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是一门有关艺术的基础理论课。 5、课程目的、任务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侧重于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讲述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通过鉴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使学生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性情,提高自身自主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6、教学时数分配表

7、使用教材 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8、考试、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开卷考试=总成绩 9、主要参考书目及网址 杨琪的《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杨恩寰、梅宝树的《艺术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 刘明亮、刘峥的《艺术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潘红的《艺术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黄宗贤的《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7月版。 金元浦等主编的《美学与艺术鉴赏》 宗白华的《艺境》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 黑格尔的《美学》 王振复的《中国美学史教程》等 二、课程内容 绪论什么是艺术学 【教学目的】 1、了解艺术学的历史渊源 2、理解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理解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章重点】 1、艺术学的起源、研究对象及方法 2、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章难点】 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无生上课”试讲备课要领-一文在手-面试无忧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无生上课”试讲备课要领 “无生上课”也叫模拟上课,模拟讲课最大特征是模拟,模拟就是接近真实,所以要和真实课堂教学接近。要求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话里有学生。接近按照常规课上,只不过省略了师生互动的真实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应该体现出来,怎样引导、启发、调动、设问……都要“讲出来”,做到“此时无‘生’胜有‘生’”。因为没有学生,所以教师在上课时略去了学生活动,从而压缩了上课的时间,教师需要将课的内容几乎全部快速、流畅的说出来,这种模式对教学效果的要求因“无生”而降低了,但课堂上是充满变数的,是讲究临场效果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有生”的情况。 一、教案要素与传统的教学设计一样 模拟上课的教学设计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要素都不能缺少。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和要素尽可能完整、完善,在模拟上课时,就可以应报告课题,说明本课题选自哪一版本的教材、在教材中处于哪一册、哪一单元,教学流程可以拟出恰当的小标题,吸引评委注意力。 二、要详尽教学过程的教师说的部分 “无生上课”的备课重点是要设计出各个主要环节的内容,以及教师的导入语、过渡语和结束语。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导入新课) 要将如何引课的引人入胜的导语都评细写出来。(这个环节2分钟左右,要创设有效、实用的引入,开门见山也可以) 2.引入任务,知识铺垫(新授知识) “无生上课”一般是按平时上课的流程进行,虽省去学生的活动过程,或者说学生活动过程一语带过,但无生不代表忽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其操作要求的教学内容可模仿邀请学生上台演示(事实是教师操作)。如果有教师提问(如怎么将Flash元件分离),还需要写出教师模仿学生回答(选中元件,单击“修改”菜单中的“分离”选项),即没有反馈,你要事先假设反馈。在讲到重点与难点时要突出,假设学生反馈了什么样的问题与错误然后讲解并纠正。理论知识的讲解内容或课程可以使用教师要请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时,比如:“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以后,每组派出一个代表,讲述你们组的解决方法。最后,评选出哪一组的方法最简单易懂,成为我们今天的优胜组!”说完后只需稍作停顿,3秒左右即可进行下一个环节。切不能停留过长时间,不要真的停顿几分钟!(这个环节8分钟左右,引入后就马上进入学习新课的内容,巧妙地模拟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够深刻、生动地让听者听得明白、听得清楚,理解所说。) 3.任务探究,自主学习(学生练习) 无生上课时没有学生参与,但是同样要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新课程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教师的模拟对话或者讲解呈现。如小组讨论、分组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案

第四章数字媒体艺术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数字媒体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 (2)掌握重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贡献; (3)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4)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5)新媒介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贡献; (2)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3)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4)新媒介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2)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教学计划: 使用8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其中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教案;理论联系实际,以专题的方式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引言: 计算机与艺术联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1946年“爱尼亚克”(ENIAC)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开始在人类艺术活动中扮演角色。1952年,美国爱荷华数学家本?拉波斯基首创了名为《电子抽象》的黑白电脑图像,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幅计算机“艺术”作品。80年代中期苹果公司推出的带有视窗和鼠标的Macintosh 电脑风靡一时。Macintosh电脑和Adobe公司PostScript版的激光打印机成为印刷出版业革命的先锋。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50~6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启蒙时代;7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探索时代;8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时代;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繁荣时期。 今天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多元化深入时期。其“多元化”在于其独特的跨媒体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多样性和个性化。“深入”则意味着技术与艺术创新有着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深入”也体现媒体和网络艺术新形式美学的新一轮的探索。

世界遗产概论

2010-2011年第二学期 世界遗产概论 院选课结课论文 学院:艺术学院 系别:艺术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班级:000000 姓名:000000000 联系电话:00000000000

标题:中国世界遗产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有29处世界遗产项目,位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之后,居全世界第三。29处世界遗产分布于19个省、市、自治区,如今基本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而到,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30处,在世界国家中居第三位。我国在保护和开发世界遗产方面,并不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拥有十分成功的经验。由于我国正处在建设现代化时期,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及过度开发正对世界遗产构成威胁。在遗产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愈加显现,至此,探讨中国世界遗产资源开发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字:世界遗产,资源开发, 正文: 一、世界遗产的概念与特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代表全人类文明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和威胁。为此,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中的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其中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和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自然遗产是指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的、生物学和地质学形态、濒危动植物物种栖息地,以及具有科学、美学和保护价值的地区。世界遗产公约的宗旨是通过采取公约的形式,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的保护制度。因此,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重要价值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 世界遗产的含义决定了它的三个特性:即世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世界性”强调遗产的世界性突出价值、世界性所有和世界性保护。“多样性”体现在其包容类型几乎涵盖地球上所有自然创造的以及人类创造的精华。“独特性”具体表现在遗产在世界或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不可逆的特性,一旦破坏,其原有景观永难恢复。 二、中国世界遗产开发利用现状 世界遗产是祖先和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自从1985年签署《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现已拥有35

最新整理文化遗产教案资料讲解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过程: 一、素材导入图片展示 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乐山大佛秦兵马俑布达拉宫皮影剪纸花馍二、什么是文化遗产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 活动内容 1.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小组分工合作,寻找认同的“文化遗产”。先寻找,再通过回忆、访问等形式,找出身边的符合条件的项目,制作卡片,收集相关资料。 2.实地考察,写出相关的报告。 3.召开班级模拟答辨会 4.活动结束后,写出“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的作文。 四、活动示例 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答案: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 【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教师面试无生试讲专项如何进行无生上课试讲演课模拟上课修订稿

教师面试无生试讲专项如何进行无生上课试讲演课模拟上课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无生上课,试讲是一种模拟课堂的情景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许多问题要自问自答,重难点的揭示是穿插在课堂中.难度大于有生教学, 为了让评委给高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各方技能,提高无生课堂的气氛是关键。虽然眼前没有一个学生,但老师们仍然要声情并茂的讲述,或循循善诱,或激趣启发,或表演示范,使听课者感到仿佛被带进了真实的课堂。(有的考生说好像是在演戏,对的就是自导自演哈) 首先,“无生上课”肯定不是说课。虽然下面没有学生,面对的是评委,你仍然应当“无生当有生”,认真讲课,教学设计要合理、恰当。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中当然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和平时课堂上课一样,通过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当时上课不能使用,但可以说“请看大屏幕……”)、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等新课程理念。 扬长避短,展示自己靓丽的一面,赢得评委对你的注意,赢得高分。如: 你要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导语,引起评委的兴趣。 教态要自然、大方。语言要亲切、清晰!注意抑扬顿挫,要有激情。提高无生课堂的气氛。 无生无教具的课,黑板画体现优势,恰当运用将体现考生的专业技能。容易引起评委的好评。 板书宜占大半个黑板,不宜过于简单,板书也不要太多,少擦黑板。 无生上课的方法

无生上课是一种模拟课堂的情景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评课者在对上课者进行综合考察的同时,重点考察上课者的教育、教学功底。 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各方技能,使评委对无生课堂的过程授课方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虽然下面没有学生,面对的是评委,你仍然应当“无生当有生”,认真讲课。 得体的行为礼仪 无生上课的评委一般从考生一进入考场就开始关注。进入教室前,可以做一下深呼吸,缓解紧张,稳定情绪。 进入教室时,要昂首挺胸走向讲台,表现出自信心。进入教室后,可以面带微笑地扫视一下评委,以示问候,然后深深地鞠上一躬,以示敬意。 必要的时候,从容地整理一下讲台或上课过程中需要的器材,这里的整理在心理上也是一种调试。做好准备活动后,抬头微笑地问评委“是否可以上课了”(这是一种礼貌,容易获得好感)。 无生上课结束时,要向评委致谢。离开前,将黑板擦净。 教态。无生上课的上课者要展示出一个良好的教学姿态,自然一点、大方一点、活泼一点。 许多考生上这种课,由于没有学生而显得无所适从,眼光不知道往哪里看,姿势不知道怎么摆,手势不知道如何比划,表情不知道如何表达,神情紧张如临大敌。 面前没有学生,我们可以在想象中认为有学生,甚至可以把评委当作假想的学生,平静平静心情,清理清理思路。 要注意眼神。游离的不知所措的眼神,会大大降低评委的评价。 具有亲和力、感染力的眼神能让人从中看到对教育这份职业的爱和对教育对象学生的爱。提倡在上课过程中适当地做些动作,一方面显得比较自然,另外一个放开的动作也可以使自己变得放松,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设计理念: 1.发掘与文本有关的教学资源,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地利用、开发课程资源。 2.利用多媒体与语言描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认识,激发情感。 3.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呈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感受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 2、通过课前调查、课上交流,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3.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及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 2、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图片、录像资料、中国地图。 学生: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播放长城图片),这是哪里?长城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2、举世闻名的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3、(板题目)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活动二、了解世界遗产知识。 1、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知识,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你知道了哪些世界遗产知识? (1)、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它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绪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2、《中国民乐》片断;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4、《中国故宫》片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断;2、《中国杂技》片断;3、舞蹈《千手观音》;4、《中国皮影戏》片断5、《中国陶瓷》片断 [教学时数] 6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论艺术的本质,举例说明1200字以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生物十分钟试讲教案

生物十分钟试讲教案

生物十分钟试讲教案 【篇一:苏州园林教案十分钟试讲】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备注: 【上课操作部分】 (备注状态) 一、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苏州园林的非对称性美,重点围绕“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才接触说明文不久,《苏州园林》是一篇相对简单易懂的说明文,适合学生学习模仿甚至练笔,同时,学生学习本课可以感受和领略不一样的中国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使同学们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祖国和艺术的热爱之情。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样一处古典园林的存在。那苏州园林到底美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跟随叶圣陶先生的脚步领略古典之美??请大家 翻开课本,让我们先疏通一下字词,然后齐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作者是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生:(读课文) 师:好的,课文读了之后有人可以告诉我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评价苏州园林的呢?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那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呢?让我们来看几幅图【放映ppt图片】师;这些都是苏州园林里面的景色。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同学们看到这些园林有没有想到我们岳麓山上的爱晚亭呢?是不是有异曲同 工之妙呢? 生:是 师:那么,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大声齐读第二自然段。生:(读课文) 师:在叶圣陶先生笔下,苏州园林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具体体现在课文中的哪那句话呢?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没错,这句话是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特点的总体概括,那么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叶先生有什么理由这样描述呢?请大家继续读 第二自然段,告诉我 1.叶先生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的根据在哪里呢。 2.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又想游览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

世界遗产赏析

世界风景遗产景点赏析 结课论文 中外旅游景点审美比较 —以世界遗产为例 摘要: 在众多类型的世界遗产中,园林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的古典园林更是以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园林之列,本文将以英国和日本的园林为例来与中国的园林进行比较,从不同方面来比较,来发掘各自蕴含的美。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英国园林,日本园林,内向的自然,外向的自然,秩序是美的,庄重、典雅、气派,天人合一,自然造化,仁者,智者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色园林之列,绽放着他的光彩,以它为代表的东方风格的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 作为可以体现西方风格的英国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 下面,我将分别将属于不同园林体系的中英园林和同属于东方体系的中日园林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从各个角度来发掘他们美的内涵。 一、中英园林的比较 中、英园林艺术从艺术法则到审美追求上均具有很多相似点。但从本质上看,中、西自然风格的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总的来说,“自然”在这两种园林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即:中国园林是一种内向的自然,英国自然风致式是一种外向的自然。 1.从园林具体形态上比较 两种不同的艺术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具体的艺术形态上。从园林的总体形象和总体气氛上看,中国古典园林显得幽深、隐逸,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