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控机制建设管理制度汇编(2020版)

双控机制建设管理制度汇编(2020版)
双控机制建设管理制度汇编(2020版)

编号:“双控”机制建设管理制度汇编

(第2020版)

目录

(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 (3)

(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20)

(三)安全风险公示制度 (28)

(四)双控机制规范运行制度 (30)

(五)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32)

(六)“双控”机制培训管理制度 (36)

(七)“双控”机制考核制度 (38)

(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准确辨识安全风险,评价风险严重程度,并进行风险分级,从而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本我院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我院范围内安全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和分级管控。

3 职责

由院长全面负责组织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分级管控工作,并兼任我院“双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分级管控相关制度的修订,确定风险辨识、评价的方法、依据和流程;组织各岗位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和分级;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台账,编制隐患排查清单,编制隐患治理信息台账;对各岗位风险的管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 安全风险辨识

4.1 辨识内容

我院应当对办公、生活场所的人、机、物、环、管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开展全面辨识,具体应包括下列因素:

(1)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

(2)普通设备设施和特种设备,能源隔离、机械防护等涉及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及其检验检测情况;

(3)建筑物、构筑物、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生产经营环境,以及与生产经营相关相邻的环境、场所和气象条件;

(4)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安全防护和安全作业行为;

(5)安全生产责任制、操作规程、教育培训、现场作业、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6)其他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

4.2 辨识条件

(1)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状态,即:正常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异常态:指生产的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紧急态:指发生爆炸、火灾等重大突发情况。

(2)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即:过去: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未遂事故;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维护、改进、报废的安全状态;将来:可以预见的未来作业活动、系统、设备等即将产生的安全状态。

(3)辨识时应充分考虑六种能量逸散类型,即:动能、势能、电能、物理能、生物能。

(4)辨识时应充分考虑四种事故起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

4.3 辨识范围

(1)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3)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

(4)已识别的源于我院或工作场所外,对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

(5)在工作场所附近,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

(6)由我院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7)我院区域内各项活动的变更;

(8)安全管理体系的更改包括临时性变更等,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9)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人的能力的适应性。

4.4 辨识方法

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见附件1)进行辨识。即:对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

鉴于工作危害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采取工作危害分析法进行辨识危险源的同时,还应针对设备设施等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见附件2)进行危险源辨识,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

(1)区域划分:将我院的危险源辨识范围按管理职能进行区域划分,分解到各部门(车间),确定出基本的危险源辨识单元。

(2)双控办公室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进行辨识,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

(3)双控办公室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通过工作危害分析法不

能覆盖的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辨识,填写《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将辨识出的危险源填入我院《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4.5 辨识频次

(1)我院内应当每年组织对《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台账》开展一次全面辨识、更新。

(2)在生产经营环节或者生产经营要素发生重大变化,危险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者推广应用前以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及时开展专项辨识,并根据辨识情况及时调整《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5 安全风险评价

5.1 评价方法

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见附件3)对危险源进行定量评价。

本方法的风险度由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及事故事件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大小决定。其风险等级由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进行评价分级。

计算公式:D = L × E × C

公式中:D ——危险等级评价标准分值;

L ——事故、事件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

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 ——发生事故、事件或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

5.2 评价程序

(1)由我院“双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按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将取值情况记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2)由我院“双控”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及其判断准则(见附件4)确定风险度和风险等级,并将取值、定级情况记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注:根据《河北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的规定,将辨识出的风险确定为重大风险(A级)、较大风险(B级)、一般风险(C级)和低风险(D级)四个等级。]

6 风险分级管控

6.1 分级管控原则

(1)风险管控的基本原则: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

(2)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

(3)重大风险、较大风险由我院级管控;一般风险由各部门管控;低风险由班组和岗位管控。

6.2 分级管控责任划分

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划分,见下表:

注:

(1)我院主要负责人每季度对A级、B级风险部位(场所、环节)检查一次。

(2)办公室每旬对A级、B级风险部位(场所、环节)检查一次,并建立管控台账。

(3)各部门每周对A级、B级、C级风险部位(场所、环节)检查一次,并建立管控台账。

(4)班组和岗位每班对A级、B级、C级、D级风险部位(场所、环节)检查一次,并建立管控台账。

(5)“双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风险分级管控结果填入我院《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6.3 风险控制的实施

(1)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结果及生产经营情况等信息,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措施的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2)管控措施应按照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措施的优先级顺序进行制定。

(3)将风险分级管控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掌握、落实应采

取的控制措施。

(4)对管控措施失效而出现的隐患项目,要与我院的隐患排查治理相

结合,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

(5)建立包括辨识部位、存在的风险、风险分级、风险分类、主要管控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内容的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6)根据活动组织形式、安全风险特点等,逐级编制并发布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

7 风险公告公示

(1)风险颜色标识:A级(重大)风险用红色标识、B级(较大)风险用橙色标识,C级(一般)风险用黄色标识,D级(低)风险用蓝色标识。具体图样如下:

A B C D

(2)风险辨识分级结果如实向从业人员进行公告公示,包括作业场所和岗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等信息。

(3)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

(4)存在重大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5)安全风险公告公示内容包括:主要安全风险、风险级别、可能引发事故类型、管控措施、报告方式。

8 安全风险动态评估

8.1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安全风险管控动态评估,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立即开展评估。

8.2 在下列情形下安全风险评估记录应及时更新: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中提出要求;

(2)操作条件变化或场所环境改变;

(3)有新增项目时;

(4)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5)我院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9 附则

本制度由办公室起草并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从事某项作业活动的人员、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损害。该方法包括作业活动划分、选定、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估、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等内容。

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

(1)划分并确定作业活动,填入《作业活动清单》(参照表1)。

表1 作业活动清单

(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

(2)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注:应按实际作业划分,要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时如何进行的,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宜。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每块为一个大步骤,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3)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

表2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

(4)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可以从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各方面考虑。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5)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分析。

(6)根据评价准则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判断是否为可容许风险。

附件2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的目的是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出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险、有害因素、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进行检查或评审。

1 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依据

(1)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2)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3)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4)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5)有关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2 安全检查表编制分析要求

(1)既要分析设备设施表面看得见的危害,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的危害。

(2)对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先识别厂址,考虑地形、地貌、地质、周围环境、安全距离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厂区内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具体的建构筑物等。对于一个具体的设备设施,可以按照系统一个一个的检查,或按照部位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从前到后都可以。

(3)分析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

的物,而非活动。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即不应有动作。

(4)检查项目列出后,还要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本企业的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或工艺卡片的规定。检查项目应该全面,检查内容应该细致,达不到标准就是一种潜在危害。

(5)控制措施不仅要列出报警、消防检查检验等耳熟能详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如连锁、安全阀、液位指示、压力指示等。

3 安全检查表分析步骤

(1)列出《设备设施清单》(参照表3)。

表3 设备设施清单

(填表说明:1.设备十大类别: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通用机械类、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起重运输类、其他设备类。2.参照设备设施台帐,按照十大类别归类,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3.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2)确定编制人员。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如工段长、技术员、设备员、安全员等。

(3)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

(4)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

(5)判别危害因素。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逐个

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6)列出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表。针对危险因素和有关规章制度、以往的事故教训以及本单位的检验,确定安全检查表的要点和内容,填入《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参照表4)。

表4 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本方法的风险度由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及事故事件后果严重性大小决定的。其风险等级(值)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评价分级。

该方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事件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发生事故、事件或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 = L ×

E × C

公式中:D ——危险等级评价标准分值;

L ——事故、事件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

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 ——发生事故、事件或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判断准则

表5 事故、事件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表6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断准则

表7 发生事故、事件或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断准则

表8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D

附件5

表9 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1 目的

为了建立我院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和我院健康发展,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院内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工作。

3 职责

(1)院长对企业的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负责。

(2)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负责。

(3)安全管理人员检查重大隐患的整改治理进度,其他人员负责实施职责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治理。

(4)将生产、建设项目、场所、工程发包、设备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严禁以包代管。

(5)我院任何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我院安全安全管理人员和有关人员报告。安全管理人员接到隐患报告后,要立即组织核实,并予以查处,监督隐患得到治理。

(6)院长要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整改治理隐患并落实到位。

4 事故隐患排查

4.1 隐患排查范围

我院所辖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公用设施,全部生产经营场所的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