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功过之谜

韩信功过之谜
韩信功过之谜

6.韩信功过之谜

刘邦和韩信素不相识,仅凭萧何一句话,就拜韩信为大将军,把军事大权交给了他。韩信和刘邦有过一次极为重要的谈话,对时势的出色分析,着实表现了韩信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从此,韩信如鱼得水,如龙入海。那么,韩信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呢?他是怎样建功立业的?他建立了哪些功勋,又犯了什么错误,从而使自己成为功过皆有、毁誉参半的人物呢?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以后,很快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天才,他率领汉军定三秦,收韩魏,虏魏王,擒夏说。我们知道,汉当时是在西边,赵就是河北邯郸这一带地方,刘邦平定三秦、魏这样一些地方以后,就命令韩信出兵去攻打赵国。出兵走什么地方呢?当时走太行山,从太行山的一个关隘出兵,这个关口叫做井陉口,非常险要,路很窄。

当时赵国的国王叫赵歇,他的统兵大帅叫做陈馀,陈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手下叫李左车——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韩信打这一仗风险是非常之大的:第一,赵国是主场,韩信是客队,就像咱们打球一样,你在哪个地方赛球,当地的球队总是要占点儿便宜的;第二,赵国当时的军队号称二十万,韩信的军队只有一万多点,明显是敌众我寡;第三,赵国是在自己的国家迎战,韩信是千里奔袭,这个叫做敌劳我逸。这些情况对于韩信来说应该非常地不妙。尽管如此,李左车还是很谨慎,他跟陈馀说,这场战争明摆着是对韩信不利的,他居然还敢来打,其千里奔袭必定有所准备,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请元帅给我两万精兵,抄小路绕到韩信军队的后方,断其粮草;汉军来我赵地以后,请元帅坚壁勿战,就是不跟他打——我那边把粮草断掉,你这边不跟他打,他就会不战而败。

可是赵国这个元帅陈馀是个书呆子,书生气十足,他怎么说呢?他说,哎,我已经弄清楚了,韩信的军队号称一万,也不过数千,那现在我们就是数十倍于汉军。它能有什么了不起?何况我们堂堂正义之师,怎么可以用你那种阴谋诡计,什么断其粮草呀,什么抄其后路呀?哎呀,这样做太不光明正大了。我们既然要打就要摆开阵势,堂堂正正跟这小子打它一仗,让天下人从此再也不敢小看我赵国!

就这样,他不听李左车的建议。韩信他有情报人员啊,一听说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喜出望外——这太好了!发令,出兵,过井陉口,只管走,走到赵国边境,安营扎寨。半夜时分,韩信传令,说各部队给将士们发些小点心,垫一垫肚子,等明天早上我们灭了赵国大家再来会餐。

大家一想,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千里奔袭,人家人多势众,能不能打这一仗都是个问题,你还说我们明天早上把它灭了以后来吃早饭,还大会餐?这不是吹牛吗?但是韩信是大将军,是元帅呀,大家也不敢顶嘴,都说“诺”,然后回去准备。天亮的时候韩信下令出发,部队就向前进,开始布阵。当时战场上有一条河,河对岸是赵军的军营,韩信就把军队调过河来布阵——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阵法。所以韩信这个阵一布过去,赵军看了后是大笑,哎呀,汉军来了一个傻子,背水布阵,等着看他的热闹吧。

这边汉军也是提心吊胆的,说这个事情是怎么弄的?韩信说传令——举大将军旗,擂鼓,进军。什么意思?就是说要把他“汉大将军韩”的旗帜打出来,然后敲着鼓,大吹大擂地进军了。

韩信一进军,赵军一看,这不是送死的来了吗?就拿着武器从军营冲出来了。两军交战,打了好长一阵子,韩信下令:撤!把大将军的旗子、中将军的旗子、小将军的旗子都给我扔地上;把那个鼓啊锣啊的都给我扔地上;甚至把武器也都扔地上……咱们跑吧,调头跑,走水上军——水上面还有一个军营——往后撤,全部撤到水上的军营里面去。水上的军营马上把门打开,把后撤的汉军放进来,然后再次准备战斗。

赵军过来一看,汉军已然败得一塌糊涂,于是大家都去捡那些旗子。为什么他们会捡这

个东西啊?因为你捡到将军旗拿回去是可以领赏的——古代打仗,这个旗子是很重要的,你把将军旗拿到手上,会得到重赏。这样,赵军这边仗都不打了,都去捡旗子。

此前,韩信早就派了两千轻骑兵绕道埋伏在赵营的旁边,这时一看赵兵倾巢出来抢旗子,这两千轻骑兵就一拥而进,冲进赵国军营里面,把赵国的旗子全拔掉,把随身带的汉军红旗子都插上,然后高声喊:这个地方是汉国的了!

赵军在那边打,往前冲;这边韩信的军队已经没有退路了——不是已经退到水上去了吗——只能殊死作战,拼死战,非常勇猛。赵军打不过,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大本营丢了,于是军心大乱。赵军士兵说,这仗不能打了,咱逃命吧!于是都作鸟兽散,一哄而散。

赵军将领拿刀杀了一些逃兵,但已经杀不过来了。这时候,占领了赵营的两千汉军轻骑兵和水上的汉军夹击赵军,最终结果是将赵军元帅陈馀斩于军中,活捉了赵王赵歇。韩信率军是大获全胜。

这一仗打得是非常之精彩。打完仗以后,所有的部下都到韩信的军帐中来,对韩信表示祝贺,说,元帅您领导我们打的这一仗确实打得很漂亮,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想通这个事儿。兵法上是这么教我们的,“右倍(背)山陵,左前水泽”,什么意思呢?就是安营扎寨、行军布阵,我们的后面应该是山,这样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毕竟敌人要从后面的山上翻过来偷袭我们是很困难的;阵前应该是水,毕竟敌人要过水来打我们也是很困难的,一般像这样安排的营寨才是安全的。可是元帅您恰恰完全相反,哎呀,我等左思右想还是不得其解。

韩信听了这些疑问,就笑着说,其实这个道理兵书上也说了,可惜各位平时没有留意。兵书上怎么说的呢?“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像我们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斗,一定要把我方置于死地才有战斗力。何况诸位想想,我们这支军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不过散兵游勇、乌合之众,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是临时纠集起来的,这叫做“驱市人以战”,等于是在街上临时吆喝一帮人,也没有经过军训就让他们去打仗了,这样他能打仗吗?惟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置于死地,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处在生命的险境,然后必然殊死作战,为自己的生命而作战。

大家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个道理,我们是不如元帅您,服了——他们服了韩信了。

韩信同时又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要是看到了李左车,都不准伤害他,一定要把一个活着的李左车给本将军带来。后来果然就找到了李左车,众人把李左车送到韩信的军营,韩信一见李左车就让快松绑,然后说,幸会幸会,请。他请李左车到自己的帐中坐下,又非常客气地说,我韩信非常荣幸能在今天见到李将军,现在韩信有一件事情向将军您请教,我想再接再厉去打燕国和齐国,请将军告诉我,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

李左车这个时候说,那好吧,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十六个字可是《史记》的原文,是李左车说的原话——那我也就贡献一点意见吧。出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披靡这是将军您的长处;但是您的士兵已经很疲劳了,国力也消耗了很多,这是将军您的短处。如果将军您现在平定了赵国以后又要再接再厉去攻打齐国和燕国,那我请问您是打齐呢?还是打燕呢?齐国强大,燕国弱小,您可能是去攻打燕国,可您的军队已经疲劳到这个程度了,攻打燕国有把握吗?如果连燕国都攻打不下来,将来齐国还会臣服于您吗?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李左车为韩将军您设计,我觉得您最好的办法是休兵,不要打了。您可以写一封信给燕国,炫耀你的军威和武力,先吓唬吓唬他们。燕国很弱小啊,看见您在赵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和胜利,很可能会不战而降。那么在燕国投降以后,您可以再写一封信给齐国,告诉他们燕国已经投降了,那么齐国会怎么样呢?齐国也会跟着投降。兵不血刃,不战而胜,这是上上策。

韩信说,好,我韩信就按将军您的意思去做。他果然就按李左车的意思那样做了,但这是刘邦不愿意的。刘邦说,你这个韩信怎么能够按兵不动呢?得让他动起来!那么刘邦是怎么做的呢?刘邦先是调动韩信的军队。当时和韩信一起打仗的还有一个人叫张耳,刘邦自己

就来到张耳的军中,随张耳的军队行动。而且刘邦是轻车简从,只带了一个随从,这个随从就是他的太仆夏侯婴,他是刘邦的御用车夫。在某一天的清晨,两个人驾着车马,自称是汉国的使臣——汉王派来送信的人——在天不亮的时候冲进了韩信的军营,这时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悄悄地走进韩信的大帐,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到了手上,史书上说“夺其印符”——印就是官印,符就是兵符。在那个时代,像韩信这样带兵的将军一定要有两样东西,一个就是他的大将军印,还有一个就是兵符。兵符是一个雕刻成老虎或者其他野兽形状的东西,从当中起一剖两半,带兵的人拿一半,做决策指挥的人拿另一半,要调兵的时候就拿着这一半去到军中,把那一半拿过来对一下,这个东西就叫做符。这两片符如果对上了,就叫什么呢?叫做“符合”——我们现在“符合”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刘邦悄悄到韩信军营里把官印和兵符都拿到手上,然后出来调兵,把兵全部重新调动一遍。等刘邦把兵都调完了,韩信才醒来,张耳也才醒来,出去一看说是汉王来了,而且把兵都调完了,他们俩大惊失色,却也没有办法。这时刘邦说,韩信,出兵打齐国去吧。于是韩信也就只好领兵打齐国去了,结果自然又是大获全胜。在整个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当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和刘邦的君臣际遇也历来被视为是一段佳话。那么,他们后来怎么会翻脸呢?韩信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又犯了什么错误呢?

要说韩信犯错误,就是从攻打齐国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韩信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他不顾大局。当时刘邦把韩信的印符拿过来重新调兵以后,就命令韩信率兵去攻打齐国,韩信当然也就去了。可等他率军到达齐国边境的时候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是齐国已经降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邦命令韩信出兵的同时还派了一个人到齐国去,这个人的名字叫郦食其,这个“食其”两个字它的文字是写成“食其”,“食”是饮食的“食”,“其”是其他的“其”,但作为人名要念做“异基”。这个郦食其也是个说客,一个辩士,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过日子。这家伙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跑到齐国做齐王的思想工作,给做通了——齐王同意降汉,归顺汉王刘邦。于是双方就谈好了投降条件,郦食其也派人送信给刘邦,说齐国这块地方已经搞掂了,用不着打仗了,齐王也就留着郦食其在那儿喝酒了。

这个时候,韩信的军队还在往前进发,路上得到了这个消息,韩信心想,这仗不能打了,都投降了还怎么打呀?范阳辩士蒯通就给韩信出主意了。蒯通说,将军,汉王命令您去攻打齐国,对吧?韩信说,是呀,有这个命令。蒯通问,那他命令您停步了吗?韩信说,这个命令倒是还没有接到。蒯通说,这就对了,你没有接到让你停止进军的命令你干吗要停呢?请将军想一想,将军作战几十年,浴血奋战,打下了多少座城池呢?大概五十多座。这个郦食其一根舌头说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七十二座。请将军您想想看,我们前方将士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打了好几年还不如郦食其几句话重要了?这个功劳可怎么算啊?韩信说,也对,这话可怎么说?不管他,打,继续去打。

韩信这一继续进军,齐王知道后就恼火了,不是说得好好的嘛,我都归顺了嘛,条件都谈好了嘛,怎么搞的,又派兵打呢?你这是诈我啊!齐王马上反应过来,气哼哼地说,你郦食其是个骗子,是你使的阴谋诡计让我解除武装的——因为现在整个齐国七十二座城池,齐王已经不设防了,他本想着和汉王是一家人他还设什么防啊?可突然韩信的军队就来了。齐王一怒之下,下令:“烹之。”就把郦食其扔到油锅里去了。这样一来,韩信算是破坏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本来能和和平平地把齐国的问题解决掉,为什么要打这场仗呢?就此事而言,应该说是韩信不顾全大局,他为了添增自己个人的功劳,对“和平使节”郦食其的贡献不服气,结果就让那么多人流血牺牲!而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的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是不希望多事的,是不希望节外生枝的,最好齐国没事了,韩信的军队赶快回来,回到荥阳。而韩信那样做肯定是打乱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这是韩信的第一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是什么呢?还是从齐国这件事上生出来的。韩信在武力打下齐国之后,就派人送了一封信给刘邦,说,齐国这个地方很麻烦,这里的人反复无常,你看它一会儿是站在

我们汉国这一边,一会儿它又站在楚国那一边,是“反复之国”,靠不住,不能再让齐国人在这里做国王了。因此,我韩信想请大王您封我韩信做一个假齐王,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让我代理一下齐王这个职位,把这个地方镇住。

韩信这封信被送到刘邦那里时,刘邦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刘邦当时被项羽的军队团团围困在荥泽——就是今天的河南荥阳——正急等着韩信派兵来救他,可是收到的消息却是韩信说他要当一个代理齐王。所以,刘邦看到这封信后气都不打一处来,桌子一拍,说,浑蛋!

这时刘邦身旁有两个人,一个张良,一个陈平,他俩就用脚去踢刘邦。踢完之后两个人说,大王,您这个时候可不能得罪韩信啊!您想想看,我们现在被围困在这个地方,他要在那个地方称王我们管得着吗?刘邦一想,对呀,这个时候不能骂韩信,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经骂过了呀,怎么办?刘邦想了个点子,继续骂:浑蛋!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当大王要当真的,你韩信干吗要当假的呢?没出息,是不是?浑蛋!于是刘邦派张良将齐王的王印送到韩信那里,让他当真正的齐王。

这个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的应变能力是极强的,他马上就反应过来,而且变得很自然。他能忍,虽然这个时候他本是一肚子气,但他把这口气吞了下去,很自然就转变了态度,这是刘邦的过人之处,他此举与当年韩信忍胯下之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虽然书上没写,我们猜也猜得出——此刻刘邦心里对韩信是恨之入骨,你小子敢敲我竹杠,你敢勒索我!你想想,一个做皇帝的,哪愿意被人敲诈、被人勒索啊?有吗?哪个不记这个仇啊,哪个能不记这个恨?现在刘邦是没有办法,不但答应韩信当齐王,还从假的升成真的了,给他加码;但刘邦心里肯定恨得咬牙切齿,一旦有了机会,我是绝不会放过你的,韩信你就等着我翻身以后再来收拾你,秋后咱们再算账!

所以,韩信虽然用这个办法弄到了一个齐王的头衔,但也在他和刘邦两人的关系中种下了祸根,这个祸根有朝一日将变成恶果,当然现在还不是时候。

不得已,刘邦封韩信做了真齐王;可爵位封完了以后,韩信还是按兵不动。这个时候刘邦被项羽围困得简直是焦头烂额,一连发出去很多命令,要求各路诸侯前来救驾,可是谁都不来,大家都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刘邦没办法,只好又去问张良,说这事该怎么办?张良说,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打仗,他们都想做诸侯王,都想多得到一些土地,都想多得到一些封赏——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你不给他们吃点胡萝卜,这些马都不往前走。你现在的办法是给他们许愿,说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以后,就分什么什么地方给他们。刘邦说好好好,马上就给这些人封官许愿了,说,只要我们灭了项羽,这块地方给韩信,这块地方给你张耳,还有那一块地方给谁谁谁,这块地方又是给谁谁谁……我们都这样约定了,请你们赶快派兵来。

刘邦这样说了以后,各路诸侯才纠集起部队开将过来,与项羽会战于垓下。这是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仗,在这一仗当中刘邦又用了张良的一个计,让军队在四面八方唱起楚国的歌来——四面楚歌——终于瓦解了项羽的军心,打败了项羽,使项羽自刎于乌江之岸。

楚汉战争结束了。这个时候天下基本上都归于汉王刘邦了,但还有一个国家不肯投降,这个国家就是鲁国。鲁国继续忠于项羽,还要为项羽而战。于是刘邦又自己带着军队,拿着项羽的头去平定鲁国。最后是刘邦把项羽的人头拿给鲁国人看,让大家确信项羽已经死了,鲁国人这才放下武器,投降汉王。在这个过程当中,刘邦又做了一件事情,他故伎重施,带着几个随从飞快打马冲进齐王韩信的军营,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走,再次夺了韩信的军权。这样,齐王韩信就成了一个光杆国王、光杆司令,他没有兵权了,只有一个齐王的头衔。

可就是这个头衔刘邦也不打算给他了。汉五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即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刘邦继位以后分封群臣,重新论功行赏。一路封下来,封了韩信什么呢?封的是楚王。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一个王爵,但不是齐王,而是楚王。刘邦跟韩信说,你本来就是楚人,你熟悉楚国的风土人情,做楚王比较合适,你就做楚王吧。于是韩信就从一个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阅读附答案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阅读附答案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②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5、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因击沛公于坐于是 B、若属皆且为所虏况且 C、大礼不辞小让计较 D、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次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B、会其怒吾其还也 C、道芷阳间行吾得兄事之

韩信评传

韩信,一个响亮得让人精神为之深深一震的名字,一段中国战争史上的不朽神话,一代有志者的光辉楷模,一位顶天立地的英杰人物。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可是,韩信就彻底地打破了这种古之为将者的无奈的宿命。甚至很有意味且彼此间相互遥遥辉映的是,就在韩信同时代的西方,另一位世界史上同样非常著名的军事战略家——迦太基的汉尼拔也正在罗马创造着他在人类战争史上的不朽神话;而且,两人最终都成为了悲剧性的人物。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韩信在向中国历史投下他那一个无比巨大的身影的同时,也给我们后人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难以被轻易破解的历史的巨大谜团。用心去驱散这层压抑的历史的迷雾,本文即试图还原一个历史上最为真实的、血肉丰满尤其深沉大略的韩信。 一、神秘身世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这一点正史中没有记载),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以上是对于韩信的一般性概括解释,如果我们要细致地追究他的身世之谜,就很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关于他的材料很少,且主要即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且完全不可尽信(《汉书》中的韩信传基本是抄袭了《史记》)。不过,我想只要我们竭力去开动自己的智慧、深入地推敲,总还是会于这些极其有限的材料中窥探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且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的东西。 《史记》中开篇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韩信是孤独的、落魄的,也是很有骨气的。不过,我们必须不能只是将我们的思考仅仅停留和倚靠在这一简单的材料的层面上,我们应该利用自己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并深化对于它的理解。 首先说,韩信的成长年代是在淮阴度过的,这肯定是无疑的,而且怀疑它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从《史记》全篇给我们的感觉是,韩信是非常孤独的,母亲在他发迹前即已丧去,而且司马迁丝毫没有给出我们关于他父亲或者兄弟姐妹的任何信息,这不禁使我想到了孔子的身世(孤儿寡母)。尤其,韩信与他可能相依为命的母亲的感情很深,司马迁说:“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而且韩信的出身也极可能是旧贵族,尤其可能是旧军事贵族,虽然已经破落了,但是韩信整体给人的感觉还是很高傲的,气质非同寻常的(仅其居然深谙兵法这一点而言,就是非同小可的,而他不可能是从军以后才学习兵法的,因为那太短暂了;他不像朱元璋,可以边实践边学习,时间充裕),且他还可能具有着强烈的“贵族情结”,这个在后面还要专门提及。 韩信平时爱配剑,一方面说明他具有尚武精神,另一方面,就可能像前面我们提到的,他具有“贵族情结”,因为配剑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只有贵族才具有的特权(今昔对比,韩信可能的确具有这种潜在的心理机缘)。但是在秦朝时代,虽然兵器包括剑一类已经相当普及,不过秦朝政府是严禁民间私藏兵器的,如果韩信没有配剑的特权,以秦朝时期的严刑峻法和执行力度,他是不可能配着剑在集市上招摇的,以至引起了一群小屠户的嫉妒和不满,终于落下了一个“胯下之辱”(他所配剑也历来被人怀疑是一把祖传的宝剑,这很值得思考)。这时候我们就又要不禁会思考了:难道韩信是秦国的军事贵族?或者说他的祖先是为秦政权出过力的?也或者会有更多的可能?

三字经详解: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aa10633405.html,)/ 〔三字经详解:嬴秦氏,始兼并,传二 世,楚汉争〕 秦赢政即位以后,吞二洲、灭六国、平定中原,统一 天下,使众多的种族和文化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就是秦,外文称“in”,以后才称为汉。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秦族本是羌族的苗裔,在战国末叶,逐渐强大起来。秦国历史上出过几位很了不起的国王,秦穆公就做过五霸之首,秦惠王采用张仪之计,拔三川、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至鄢郢。至秦昭王又将势力扩展到黄河腹地,臣服韩魏,东逼齐鲁,北临燕赵。 秦赢政即位以后,吞二洲、灭六国、平定中原,统一

天下,使众多的种族和文化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就是秦,外文称“in”,以后才称为汉。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二十一岁亲自执政。他在公元前230年首先灭了韩国,又用了十年时间,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 秦赢政以为自己功过三皇、德佩五帝,所以尊号始皇帝。他刚毅果断、雄才大略,勤政治国,集大权于一身,规定自己每天要批阅的奏章竹简不得少于一石(60公斤)。这位始皇帝废分封、立郡县,修驰道、实行了税同率、币同值、书同文、车同轨、度同长短,量同大小,衡同轻重,使政令统一。他北筑长城,南定百越,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同时,这位丰准细目、鹄胸豺声的始皇帝,专横暴虐,严行苛法,滥施杀戮,焚书坑儒,大修宫殿陵墓,不管百姓的死活。他任用李斯乱政,宠赵高祸国,背古乱今,肆无忌惮,是个名副其实的暴君。 其实,秦始皇的童年非常不幸,他的父亲子楚(异人)是秦国的公子,却被送到赵国做人质。赢政就出生在赵国,因生在正月才取名为政,在赵国孤独地生活了九年。这种经历

悲剧英雄的内心独白

悲剧英雄的内心独白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陆精康 (一)什么是人生的悲剧?“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⑴“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⑵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激荡心灵而挥之难去的,首先是这种“伟大的痛苦”、悲情的人生。 人生旅途有种种屈辱和不幸。司马迁那个时代,“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垂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然而,这种种耻辱比起宫刑,算得了什么!“最下腐刑,极矣!”⑶一个“最”字,一个“极”字,将人生的悲剧命运推向了极致! “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⑷受宫刑六年之后,司马迁“泪洒书函”回复故友任安之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煌煌巨著《史记》已在磨难中草成。他以“大质亏缺”“身残处秽”为代价,成就了“功追尼父”的千秋伟业,在民族文化史上构筑了一尊悲剧英雄高高耸立的雕像,令后人高山仰止。而我们从《报任安书》中读到的,则是这位悲剧英雄饱含血泪的内心独白,其间浸透着崇高绚丽的悲剧精神。 (二)奇耻大辱——司马迁清晰记起天汉四年(前97)密不透风的蚕室中刻骨铭心的一幕。那是在修撰国史的中途。罪囚司马迁接受了这一生命的重新选择,也开始了人生的一大转捩。 “诟莫大于宫刑。”“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丧气”,何况司马迁这样的慷慨之士!卫国的雍渠、秦国的景监、本朝的赵谈……君子不耻。这些故事,司马迁是太熟稔了——这更是作为史家的司马迁的不幸。 传统理念是:“士可杀不可侮。”不甘受辱视死如归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举。司

小学奥数韩信点兵典型例题和解题思路

韩信点兵典型例题与解题思路 一、基本原理: ?a÷b...r 表示方式b|(a-r),b|(a+b-r),其中r为余数,减去余数就可 以整除;b-r意味着如果再补这么多数据,就可以整除。如10÷3=3...1。如余数为1,10-1=9,可以整除;1缺少2,如果补3-1=2,就可以整除,也就是10+2可以整除。 ?m|a,n|a,p|a,相当于【m,n,p】|a (1)A÷3...1;A÷4...1;A÷6...1 【3,4,6】|(A-1)---A-1=12K---A=12K+1 (2)A÷3...2;A÷4...3;A÷6...5;补数相同为1,【3,4,6】|(A+1)---A+1=12K---A=12K-1 二、基本规律 1)减同余 若a÷m...r;a÷n...r;则【m,n】|(a-r) 2)加同补(补数,除数-余数) 若a÷m...r1;a÷n...r2;且m-r1=n-r2则【m,n】|(a+m-r) 3)逐级满足 (1)A÷3 (2) (2)A÷5 (3) 由(2)得A-3=5K A=5K+3 (3) 将(3)代入(1),的(5K+3)÷3 (2) 3|(5K+3-2)

3|(3K+2K+1) 3|(2K+1)K最小为1 A=5×1+3=8 三、例题 例1、一个大于10的自然数除以4余3,除以6余3,则这个数最小为多少? 解:A÷4...3 A÷6...3----------[4,6]|(A-3) A-3 = 12K A=12K+3 K=1,A=15 例2、一百多个苹果,3个3个数多2个,5个5个数剩2个,7个7个数缺5个,则苹果有多少个! 解:A÷3...3 A÷5...2 A÷7...2----------[3,5,7]|(A-2) A-2= 105K A=105K+2,当K=1,A=107 例3、一个自然数除以6余2,除以8余4,这个数最小为多少? 解:A÷6...2 A÷8...4------------【6,8】|(A+4) A+4 =24K A=24K+4 当K=1时,A=24×1-4=20 例4,一个自然数除以7余1,除以9余2,这个自然数最小为多少? (1)A÷7 (1) (2)A÷9 (2) 由(2)得A=9K+2 (3) 将(3)代入(1),的(9K+2)÷7 (1) 7|(9K+1) 7|(7K+2K+1)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②无行:品行不好。③推择:推举选用。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 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②竟:到底、完毕。③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众辱之曰③:“信 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①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戏,一作‘麾'。” 注②集解徐广曰:“典客也。”索隐李奇云:“楚官名。”张晏云:“司马也。” 资料Word .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①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集解文颖曰:“事犹业也。”张晏曰:“无事用信。”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①叱箢,②千人皆废,③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④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⑤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百家讲坛全集下载地址(比较全)之1(截止某一时段)

还有下载地址2,是分开传的,一次传不起。 百家讲坛全系列视频[迅雷下载]当然只是截止到某一时间段。 ftp://218.26.207.138/2004.04.10.百家讲坛:水浒传中的女性人物-徐江.rm ftp://218.26.207.138/2004.11.11.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系列03_武则天_黄正建.rm ftp://218.26.207.138/2004.11.12.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系列04_慈禧_杨天石.rm ftp://218.26.207.138/2004.11.23.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1_可怜天下孩子心_陈建翔.rm ftp://218.26.207.138/2004.11.24.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2_可怜天下父母心_王宝祥.rm ftp://218.26.207.138/2004.11.25.百家讲坛_从“天圆地方”看宇宙_赵复垣.rm ftp://218.26.207.138/2004.11.25.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3_独生子女怎样交往_孙云晓.rm ftp://218.26.207.138/2004.12.21.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1_一个死文明的复活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2.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2_神秘的金字塔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3.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3_埃及艳后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4.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4_法老的诅咒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8.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5_金字塔太阳船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9.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6_揭开狮身人面像的面纱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1.04.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rm ftp://218.26.207.138/2005.01.05.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rm ftp://218.26.207.138/2005.01.06.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rm ftp://218.26.207.138/2005.01.07.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rm ftp://218.26.207.138/2005.01.11.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神鬼狐妖的魅力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2.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刺贪刺虐话聊斋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3.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人鬼情未了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4.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苦行僧蒲松龄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8.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上)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9.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下)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20.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坏男人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1.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小人物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5.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大丫头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6.百家讲坛_[红楼梦]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7.百家讲坛_[红楼梦]穿针引线刘姥姥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8.百家讲坛_[红楼梦]莫名其妙赵姨娘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2.22.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3.百家讲坛_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4.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5.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下)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3.08.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女人.rm ftp://218.26.207.138/2005.03.09.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爱情.rm ftp://218.26.207.138/2005.03.10.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婚姻.rm ftp://218.26.207.138/2005.03.11.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孩子.rm

论项羽的性格悲剧

论项羽的性格悲剧 听了老师的精彩的讲解和自己对项羽的性格的大概了解,情不自禁对项羽的英雄陌路感慨万分: 1有勇而无谋史 书记载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可是后来他却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蛮力而一意孤行,他虽有拔山盖世的勇力,也只能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歌仓皇出逃。 2优柔寡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开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议要击破沛公军”,可是听了项伯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而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后来樊哙闯了进来,将项羽大骂了一通,不料项羽非但没有发怒,反而称其为壮士,对他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放过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3孤性多疑 亚父范增以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而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小计,就挑拨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范增因此愤而出走,对比刘邦手下谋士如云,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尚且不能用。可见孤性多疑所导致的用人不善,也是他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4残暴成性 项羽入关以后,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而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虏掠,使“秦民大失望”。项羽对人民犯下了这样强盗的行径,人民反过来又惩罚了他,在垓下之围出逃后阴陵迷路时,向一位老农问路却为老农所骗,误入绝路而被汉军赶上。可悲的是他至死也未能醒悟,自刎之前还是认为:“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哎到死了都不认输!

韩信点兵

简介: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乃由于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 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韩信点兵是一个很有趣的猜数游戏,随便抓一把蚕豆粒,假若3个一数余1粒,5个一数余2粒,7个一数余2粒,那么所抓的蚕 豆有多少粒?这类题目看起来是很难计算的,可是中国古时却流传着 一种算法,它的名称也很多,宋朝周密叫它「鬼谷算」,又名「隔墙 算」;杨辉叫它「剪管术」;而比较通行的名称是「韩信点兵」。最初 记述这类算法的是一本名叫「孙子算经」的书,后来在宋朝经过数 学家秦九韶的推广,又发现了一种算法,叫做「大衍求一术」,流传 到西洋以后,外国化称它是「中国剩余定理」,在数学史上是极有名 的问题。至于它的算法,在「孙子算经」上就已经有了说明:“凡三 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 一,则置十五”,而且还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就是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孙子算经》中给出了其中关键的步骤是:但在《孙子算经》中并没有说明求乘数的方法,直到1247 年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才给出具体求法:70是5与 7最小公倍的2倍,21、15分别是3与7、3与5最小公倍数的1倍。 秦九韶称这2、1、1的倍数为“乘率”,求出乘率,就可知乘数, 意思是说:凡是用3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70去乘(因为70 是5与7的倍数,而又是以3去除余1的),5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21去乘(因为21是3与7的倍数,又是以5去除余1的),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②无行:品行不好。 ③推择:推举选用。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 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②竟:到底、完毕。③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众辱之曰③:“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 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①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戏,一作‘麾’。” 注②集解徐广曰:“典客也。”索隐李奇云:“楚官名。”张晏云:“司马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

韩信破赵之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闲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韩信使人闲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闲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飱,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於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於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编辑本段译文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

浅析韩信的悲剧

浅析韩信的悲剧 摘要:淮阴侯韩信的悲剧令千古惊叹惋惜,论述其成因可谓是代代都有不一样的说法。然而,当我们对这一悲剧重新赋予以认识时发现,构成韩信悲剧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封建制度的残酷和封建统治者人才观的狭隘,同时也有韩信自身的人格缺陷和谋略思想的淡薄。 关键词:韩信;悲剧性;人格缺陷;人才观;?家天下? 韩信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悲剧性主人公,他是楚汉之争中的关键人物,以独步千古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创立西汉政权打下半壁江山,然而最终却是饮恨而亡。对于此悲剧的成因的探讨,自汉代以来,可谓是代代都不乏其人,但是大多都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进行分析;或是以立论于刘邦为维护封建统治诛杀异己,或归罪于刘邦的妒贤嫉能、刻薄寡恩,更多的是对韩信是否真的谋反叛逆的辩驳,很少有人真正的去关注韩信本身。我认为,韩信悲剧的构成,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是一方面原因,而韩信本人人格深处所潜在的悲剧要素亦不能忽视,同时,刘邦的封建专制制度、用人路线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人才观的狭隘,也是酿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韩信的悲剧首先是政治悲剧 韩信、张良以及萧何,是刘邦所称誉的?三杰?。在楚汉争霸的天空中,韩信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明星,闪闪发亮。他为了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他为刘邦纵论天下大势,运筹帷幄三秦以定天下的奇谋,继而举兵出关,北破魏、代,东出井陉,取赵、协燕、定齐,南出楚军20万,杀楚名将龙且,最后麾军垓下,戬出项羽,

一展英雄之才。为此,宋代陈亮称?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明代茅坤更是将韩信誉之为?兵仙?。然而这位另刘邦都自叹不如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天才,非但未能享受铸鼎的荣誉,却在大汉立国的前一夜,在既无可靠地证据,也没有经过任何的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被吕后斩于一个本就不该行刑的地方——长乐钟室,英雄之星就这样瞬间陨落了。这一悲剧的结局,引发了历代学人的见仁见智,争论不休2000余年。今天重新捡拾这一话题,从学术的创新角度来看价值似乎不大,然而,如果审视韩信悲剧所留给后人的思考,应该是历久弥新。 不少论者认为韩信的悲剧缘于其功高盖主,其实,与他相比并的萧何、张良同样是功名显赫。但是,与韩信不同的是,萧何、张良能够以政治家的眼光和理性的头脑,透视封建统治者的本质:可以与其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可以共打天下,不可共享天下。所以,萧何没有沉醉于?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的贡献,而张良也忘却自己?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谋一划,无不系汉安危得失?(《黄氏日钞》)的功劳。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刘邦周旋。例如,同样面对爵禄封赏和刘邦的猜疑,沉稳练达的、善于委曲求全的萧何能够巧妙应对:或令子孙昆弟充军,或以私财佐军,或购买田地、贱贳货以自污,都使刘邦?大悦?,而非是?大怒骂?。而足智多谋、善于权变自保的张良则是在刘邦得到天下之后,先是?称疾?,深入简出;继而是作态要?顾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淡出功名场。清末林伯桐说:

余数问题之韩信点兵

余数问题之韩信点兵 减同余、加同补: 例1、小林同学非常喜欢吃棒棒糖。有一天,小林同学给自己买了一盒的棒棒糖。他算了一下,如果他每天吃3个,最后剩下2个;如果每天吃4个,最后剩下2个;如果每天吃5个,最后剩下2个。问小林同学买了至少多少个棒棒糖? 例2、小林同学非常喜欢吃棒棒糖。有一天,小林同学给自己买了一盒的棒棒糖。他算了一下,如果他每天吃3个,最后剩下1个;如果每天吃4个,最后剩下2个;如果每天吃5个,最后剩下3个。问小林同学买了至少多少个棒棒糖? 【练习1】一个两位数除以4余3,除以7余3,问这个两位数至少是多少? 【练习2】一个自然数除以8余2,除以9余3,问这个数至少是多少?

【练习3】一堆水果糖,如果按8块一份来分,最后剩下2块;如果按9块一份来分,最后剩下3块;如果按10块一份来分,最后剩下4块。这堆糖至少有多少块? 【练习4】一个小于100的自然数,除以3余2,除以7余2,则满足条件的自然数有哪些? 逐级满足: 例3、1)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4,问满足条件的最小自然数为多少? 2)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4,除以7余3,问满足条件的最小自然数为多少? 【练习1】一个自然数在1000和1200之间,且被3除余1,被5除余2,被7除余3,求符合条件的数?

【练习2】一个大于10的自然数,除以5余3,除以7余1,除以9余4,那么满足条件的自然数最小为多少? 【练习3】一个数除以3、5、7、11的余数分别是2、3、4、5,求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 例4、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从小到大依次是4、7、9的倍数,这三个自然数的和最小是多少? 三、拓展提高: 1、有一筐苹果,甲班分,每人3个还剩11个;乙班分,每人4个还剩10个;丙班分,每人5个还剩12个。那么这筐苹果至少_______个。

淮阴侯列传 全文

原文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 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宝鸡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名传千古的战争活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人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人秦。刘邦人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定三秦。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如今,宝鸡东十里处的陈仓峪,传说为韩信渡渭河后的藏兵之处。附近有韩信“马刨泉”和“点将台”遗迹。这一带出土的秦汉兵器甚多。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为声东击西的典型战例,后世的军事统帅屡屡效法。如海湾战争中的“沙漠盾牌行动”,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陆掩盖了沙漠中的真迂回,而美军统帅也毫不掩饰地说,他们使用的是中国的战术。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

高考满分作文-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韩信

一、韩信简介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见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一)人物事略 胯下之辱 淮阴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档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命运多舛 秦末,项梁起兵反秦,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离楚归汉 韩信离开楚军,投奔刘邦,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己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日仰视,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萧何的赏识,却始终不被刘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上马去追韩信。追上韩信后,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要走,韩信说:“汉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别人。”萧何说:“你先别走,和我一块回去。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封你为大将,你再走也不迟呀。”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跟萧何回去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有一回,汉高祖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到后来,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韩信说:"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刘邦又间:"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反映出韩信的自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刘邦与韩信议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师东征。当时出征的栈道已被烧毁,不能行军。问韩信该如何进兵,韩信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于是派了兵士几百人,装作去修建

韩信点兵同余问题

二韩信点兵 例1我们先考虑下列的问题: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 首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后再加3,得9948(人)。 例2有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问这个数除以12余几? 解:除以3余2的数有:2,5,8,11,14,17,20,23….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2,5,8,11,2,5,8,11,…. 除以4余1的数有:1,5,9,13,17,21,25,29,….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1,5,9,1,5,9,…. 一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唯一的.上面两行余数中,只有5是共同的,因此这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5. 如果我们把问题改变一下:有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问这个数是几?不求被12除的余数,而是求这个数是几?.很明显,这个数最小是5,满足条件的数是很多的,它们是5+12×n (n=0,1,2,3…), 事实上,我们首先找出5后,注意到12是3,4的最小公倍数,再加上12的整数倍,就都是满足条件的数.这样就是把“除以3余2,除以4余1”两个条件合并成“除以12余5”一个条件. 题目中提出的条件有三个,我们可以先把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然后再与第三个条件合并,就可找到答案. 例3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韩信帅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人,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 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符合条件的最小数. 解:第1步先列出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数(一般从小到大),即除以3余2的数: 2,5,8,11,14,17,20,23,26,…, 第2步再列出满足其中第二个条件的数,即除以5余3的数: 3,8,13,18,23,28,…. 第3步归纳前面第3步首先出现的公共数是8. 8就是满足除以3余2,除以5余3的最小的那个数。 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15.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就是8+15×n (n=0,1,2,…)。 列出这一串数是8,23,38,…, 第4步再列出满足其中第三个条件的数,即除以7余2的数 2,9,16,23,30,…, 第5步归纳第3步第4步得到的数列。就得出符合题目条件的最小数是23. 事实上,我们已把题目中三个条件合并成一个。3,5,7的最小公倍数是105 ,满足三个条件的所有数是23+105×n(n=0,1,2,…) 第6步那么韩信点的兵在1000-1100之间,应该是23+105×10=1073人 如果你随便拿一把蚕豆(数目约在100粒以内),假如3粒一数余1粒,5粒一数余2粒,7粒一数余2粒,那么,原有蚕豆有多少粒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