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2013年非洲潜在自然植被分类及净初级生产力研究

1911-2013年非洲潜在自然植被分类及净初级生产力研究
1911-2013年非洲潜在自然植被分类及净初级生产力研究

1911-2013年非洲潜在自然植被分类及净初级生产力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起主要作用。非洲大陆是最容易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气温的升高和降水变化对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采用CRU TS v3.22气象数据集和非洲边界数据,借助ArcGIS

软件,基于综合顺序分类方法实现非洲大陆的潜在自然植被的模拟,得到非洲不同时期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分布图;同时,基于Thornthwaite模型估算不同时期非洲的净初级生产力,定性定量分析不同时期各潜在自然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研究表明:1911-1945年和1946-1980年这两个时期,非洲大陆共有24个潜在植被类型和7个潜在自然植被类组。

1981-2013年这一时期,研究区有23个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和8个类组。与前两期相比,潜在自然植被类中减少了暖热极干亚热带荒漠类(VA),而增加了温带湿润草地这一潜在自然植被类组。

对类组而言,萨瓦纳占的面积最大,其次为热荒漠,面积最小的为斯泰普。整体而言,各潜在植被类型的总面积下降了19%。

下降趋势大部分发生在森林植带(broad)类别上。通过不同时期各潜在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研究,发现炎热湿润雨林类的净初级生产力最高,亚热潮湿常绿阔叶林类的净初级生产力位于第二,炎热极干热带荒漠类的净初级生产力最小。

就各潜在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而言,炎热湿润季雨林类、暖热潮湿落叶、常绿阔叶林类、炎热微润干旱森林类、暖温潮湿落叶阔叶林类和暖热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林类的净初级生产力值相对较高;亚热微干亚热带禾草-灌木草原类和

暖温微润森林草原类的净初级生产力值最大;沙漠类的净初级生产力值最小。

1.园林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第一讲园林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唐岱(教授)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kmtd@https://www.360docs.net/doc/aa11713497.html, 绪论 ?植物识别方法: 1、植物学知识(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 2、实践经验(看、摸、嗅、尝、比)。 ?需掌握的植物学知识——植物外部形态学知识。 ?主要参考书: ?1、植物学(形态学部分); ?2、园林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园林树木学(分类学部分) 一、植物的种和品种 1.种的概念与特征 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一定自然分布区的植物群(种群)。 同种个体间有相同的遗传性状,都能彼此传粉交配产生后代。不同的种个体则一般不能传粉交配产生种子,即杂交产生后代(在植物中人工和自然杂交,特别人工杂交常有发生)。 2.品种 品种(Cultivar,缩写成cv.)是栽培植物的基本分类单位。 (1)品种概念 品种是人工为一专门目的而选择,具有一致而稳定的明显区别特征,而且采取适当的方式繁殖后,这些区别特征仍能保持下来的一个栽培植物分类单位。园艺栽培的往往是品种而不是种。 (2)品种的一般属性 品种不存在于野生植物中,是人们通过人工育种方法所获得的栽培植物的性状一致的经济植物类型。作为生产资料,凡栽培越久,分布越广,经济价值越高的植物,品种就越多。例如现代月季、菊花理论上有上万个品种。 二、园林植物分类方法 1.分类的必要性与基本方法 (1)必要性: ?从研究和认识、生产和消费的角度,都需要对纷繁复杂的园林、园艺植物进行归纳分类。研究、识别、繁育、应用植物的基础。 ?统一概念,避免植物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混乱。 ?便于国际交流和行业内交流 (2)植物分类基本方法:总体上,植物分类方法有两个基本体系。一是植物学分类法,二是实用分类法。 2、植物学分类法 (1)植物分类法与植物分类系统概念与特征 植物学分类法:又称自然分类法,是根据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植物分类系统: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等级单位组成的植物分类系统。(2)分类的方法 植物分类学家以种作为分类基本单位和分类的起点,根据相似程度大小和亲缘关系远近。集合相近的“种”于一属。将特征类似的“属”集合为一“科”。将类似的“科”集合为一“目”。类似的 1

植物分类,耐水湿

植物分类 按生态习性分类: 阳性植物(喜光植物):马尾松、油松、赤松、黑松、落叶松、金钱松、水松、水杉、落羽杉、池杉、南洋杉、火炬松、白杨、刺槐、桦木、银杏、板栗、苦楝、麻栎、栓皮栎、小叶栎、槲栎、漆树、黄连木、火炬树、泡桐、旱柳、刺楸、无患子、盐肤木、梓树、白蜡树、紫薇、木芙蓉、合欢、凌霄、核桃楸、乌桕、悬铃木、臭椿、相思树、桉树、紫藤、平枝枸子、杏树、腊梅、桃树、海棠、金钟花、连翘、黄刺玫等。 阴性植物(喜阴植物、耐荫植物):紫杉、罗汉松、香榧、冷杉、云杉、铁杉、竹柏、粗榧、南方红豆杉、福建柏、山茶、紫楠、大叶楠、苦槠、甜槠、绵槠、栲树、青冈栎、枸骨、珊瑚树、大叶黄杨、海桐、蚊母树、桂花、交让木、桃叶珊瑚、朱砂根、厚皮香、椤木石楠、南天竹、棕榈、丝兰、马银花、马醉木、络石、接骨木、地锦、杜鹃、栀子、天目琼花、八角金盘、玉簪、十大功劳、常春藤、六月雪等。 中性植物(喜光,耐荫):杉木、柳杉、圆柏、柏木、杜松、刺柏、华山松、日本五针松、连香树、榔榆、朴树、榉树、七叶树、枳、五角枫、元宝枫、枫杨、香樟、竹类、杜鹃、葱兰、紫羊茅、万年青、马蹄金等。 耐干旱植物:马尾松、油松、黑松、赤柏、雪松、刺柏、白皮松、铅笔柏、圆柏、落叶松、黄檀、臭椿、榔榆、构树、小檗、化香、棠梨、山胡椒、旱柳、麻栎、栓皮栎、枫香、黄连木、继木、石楠、火棘、合欢、山槐、苦楝、乌桕、腊梅、盐肤木、芫花、君迁子、槐树、白榆、朴树、榉树、糙叶树、山麻杆、马甲子、紫穗槐、紫藤、石榴、柽柳、枣树、木槿、胡颓子、紫薇、赤杨、刺槐、白蜡树、丝棉木、山楂、楸树、泡桐、桃树、栾树、三角枫、白桦、山杨、雪柳、枸杞、六月雪、六道木、柿树、夹竹桃、结楼草、百喜草等。 耐水湿植物 湿地松、水松、水杉、池杉、落羽杉、圆柏、河柳、垂柳、旱柳、杞柳、龙爪柳、 1/6页 枫杨、苦楝、乌桕、柽柳、重阳木、雪柳、白蜡树、夹竹桃、水曲柳、女贞、水杨梅、蚊母树、喜树、桑树、丝棉木、龙爪槐、薄壳山核桃、桉树、辛夷、杜梨、榔榆、木芙蓉、垂丝海棠、青桐、栀子、皂荚、合欢、赤杨、紫薇、丝兰、蜡瓣花、棕榈、水竹、接骨木、白桦、朴树、广玉兰、龙舌兰、细叶苔草等。 水生植物:荷花、睡莲、水葱、菖蒲、菱白、芦苇、王莲、凤眼莲等。耐贫瘠植物:马列尾松、黑松、侧柏、刺柏、杜松、圆柏、铅笔柏、罗汉松、黄檀、臭椿、豆梨、胡颓子、构树、山楂、化香、刺槐、麻栎、华桑、枫香、黄连木、赤杨、山槐、桤木、枣树、合欢、紫薇、旱柳、石楠、火棘、木槿、山皂荚、紫穗槐、腊梅、白蜡树、苦楝、三角枫、白桦、山杨、银白杨、锦鸡儿、卫矛、黄荆、小檗、朴树、白榆、女贞、柳树、枸骨、硬羊茅、结缕草等。 耐盐碱植物:柽柳、苦楝、皂荚、杞柳、沙枣、南天竹、旱柳、刺槐、臭椿、枣树、枫杨、桑树、青桐、合欢、紫穗槐、丁香、花楸、黄连木、侧柏、泡桐、紫刑、悬钤木、元宝枫、月桂、卫矛、槐树、丝兰、白榆、海桐、黑松、夹竹桃、铅笔柏、水曲柳、海棠、罗汉松、刺柏、无花果、棕榈等。 喜酸性土植物:马尾松、云南松、湿地松、金钱松、华山松、罗汉松、香榧、紫杉、杉木、池杉、油茶、山茶、南山茶、茶树、杜鹃、乌饭树、赤南、继木、越橘、麻醉木、吊钟花、九里香、栀子、樟树、桉树、冬青、杨梅、楷橘、茉莉、白兰花、含笑、石楠、油棕、苏铁等。 钙质土树种:侧柏、黄檀、青檀、榉树、刺榆、铜钱树、云实、黄连木、五角枫、三角枫、

多光谱遥感卫星影像植被指数种类

遥感植被指数的种类、适用性和优缺点分析 摘要:遥感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种远距离观测、分析目标地物的理论和方法,它在现代环境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遥感植被指数是指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植被长势、生物量生产潜能等监测的重要指标。本文将在对植物的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相关研究,对植被指数的种类以及它们的适用性和优缺点进行分析。 1、引言 遥感是指利用不同地物波谱特征不同这一特性,通过传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而植被指数则是利用遥感图像获取多光谱遥感数据,经过分析得到植被分布、种类等数值,对某些植被的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应用价值。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研究发展了几十种不同的植被指数模型,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1、比值植被指数(RVI); 2、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3、差值植被指数(DVI); 4、缨帽变换中的绿度植被指数(GVI); 5、垂直植被指数(PVI); 6、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等, 这几类植被指数对植被的敏感性、抗土壤和大气的干扰性等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由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一些重要的生物物理参数如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光有效辐射等有密切的联系[1],所以NDVI被广泛用于植被研究。 遥感植被指数是预测生物量、作物生产潜能以及评价一个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重要指标[2],然而遥感的植被指数不仅取决于植被的种类,还要受到其他环境条件的干扰,如土壤湿度、土壤的物理化学属性、大气条件以及季节等的影响。于是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不同的植被指数对更好的进行植被监测、农作物估产等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正是通过对植被遥感的原理、植物光谱特征分析研究等的基础上,总结有关资料数据,对各类遥感植被指数的适用性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作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参考。 2、植被遥感的原理 植物遥感依赖于植物本身的特征,主要是叶片结构特点和植被冠层光谱特性。我们都知道,植物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所利用的仅是太阳光的可见光部分(0.4~0.76μm),即称之为光合有效辐射(PAR),约占太阳辐射的47%~50%,其强度随着时间、地点、大气条件等变化。 植物的光谱特征可使其在遥感影像上有效地与其他地物相区别。同时,不同

植物学基础形考册

植物学基础作业1 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维管植物P6 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体有维管组织的分化,统称为维管植物。 2.自然分类法P7 根据植物亲缘关系的亲疏程度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双名法P10 瑞典分类学大师林奈创立的植物命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姓氏4.孢子体 在植物无性世代中产生孢子的具二倍染色体的植物,称为孢子体。 5.配子体 在植物有性世代中产生配子的具单倍染色体数的植物体。 6.世代交替 植物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的相互交替。 7.生活史 生物个体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发育全过程。 8.种脐P35 种子从母体脱离时留下的痕迹

9.种子休眠P38 种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却不能萌发的现象 10.缠绕茎 柔软不能直立,以茎本身缠绕在他物上而上升生长的茎类型 11.攀援茎 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结构攀援他物上升生长的茎类型,包括卷须攀援茎、气生根攀援茎、叶柄攀援茎、钩刺攀援茎、吸盘攀援茎等。 12.复叶P52 一个也冰上长有两个以上叶片的叶称为复叶。 13.叶鞘P49 叶基部扩大包围茎秆的部分。 14.分蘖P47 禾本科植物的一种分枝方式:禾本科植物生长初期,茎的节短且密集于基部,每节生一叶,每个叶腋有一芽;当长到4-5片叶时,有些腋芽开始活动形成分枝,同时在分蘖节处向下形成不定根,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 15.二强雄蕊P57 雄蕊4枚,二长二短。 16.四强雄蕊 雄蕊6枚,四长二短。 17.单体雄蕊 雄蕊群所有雄蕊的花丝结合成一体,花药离生。

18.二体雄蕊 雄蕊群的花丝结合成两组 19.多体雄蕊 雄蕊群的花丝结合成四组以上的统称为多体雄蕊 20.聚药雄蕊 花丝分离,花药连合生长 21.单雌蕊P58 一朵花中的雌蕊只由一个心皮构成,成为单雌蕊。 22.合生心皮雌蕊(复雌蕊) 各个心皮互相连合,组成一个雌蕊边缘胎座 23.边缘胎座 1心皮1室子房,胚珠着生于子房的腹缝线上 24.侧膜胎座P60 2心皮以上合生子房,胚珠沿腹缝线着生 25.中轴胎座 多心皮多室子房,腹缝线在中央连合成中轴,胚珠着生于中轴上 26.下位子房 整个子房埋于杯状的花托中,并与花托愈合,花的其他部分着生于子房以上花托的边缘上。 27.无限花序P61 花序上的小花由基部向上或由边缘向中心开放的花序

植被遥感

基于遥感的山西省森林植被研究的论文综述 摘要:以山西省行政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遥感与GIS、GPS相结合形成的“3S”技术体系,以TM743卫片为数据源,结合相关资料,对山西省森林资源面积进行调查,建立山西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能力指标体系,并对其能力进行评价。 关键词:山西省;植被遥感;3S技术 前言 植被覆盖率作为反映地表信息的重要参数,一直是植被遥感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测量植被覆盖率的方法可分为地表实测和遥感监测两种。由于植被覆盖率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因而,遥感已成为估算植被覆盖率的主要技术手段。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应用遥感技术清查全省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分析消长变化规律,为国土资源开发,保护森林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山西省地形地貌复杂,省内各区域间水汽条件差异较大,其植被密度分布呈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规律。植被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森林、灌丛、草地与农作物等,具有截留降雨、减缓径流、防沙治沙、保水固土等功能。植被覆盖是许多全球、区域变化监测模型中所需的重要信息,是描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植被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也是联接土壤、大气和水分的自然/纽带。植被在陆地表面的能量交换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水文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起着/指示器的作用。植被根据生态系统中水气等的状况,调控其内部与外部的物质!能量交换"植被覆盖与气候因子关系极为密切,研究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影响着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和地表能量与水的循环。 一、与遥感集成的“3S”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现状 在李强峰的《青海省森林植被的遥感调查与可持续评价》一文中,可以了解到“3S”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现状:“3S”集成技术包括RS与GIS 的集成、RS与GPS 的集成、GIS与GPS的集成,RS、GIS 和GPS 的集成。它们相互渗透,综合发展,显示出单一技术没有的优势。在“3S”集成技术中,GPS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定位定向信息;RS 用于实时、准时地提供目标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及时对GIS 数据更新;GIS 作为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可对多源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及时分析决策,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控制系统。 在袁金国的《森林植被遥感分类研究》也提到了相关的内容:最早的植被分类采用人工目视解译,之后计算机自动分类比目视解译前进了一步,但由于各树种相互搀杂,且受土壤湿度,地形阴影,异物同谱的影响,单纯对遥感数据进行监督或非监督分类的结果精度不高.之后采用了遥感信息复合技术.信息复合的内容和方式包括:同种遥感信息多波段多时相信息复合;多平台遥感数据复合;遥感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如与专题地图信息或数字地形模型(DTM)的复合;遥感数据加入GIS数据,可视为信息复合的高级形式。 二、遥感技术在我国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影像是以地物的光谱特征、辐射特征、几何特征和时相变化来表现地物信息,解

遥感影像分类实验报告

面向对象分类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一、实验目的 面向对象法模拟人类大脑认知过程,将图像分割为不同均质的对象,充分利用对象所包含的信息,将知识库转换为规则特征,从而提取影像信息。因为分析的是对象而不是像元,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对象丰富的语义信息,结合各种地学概念,如面积、距离、光谱、尺度、纹理等进行分析。 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析方法与传统的面向像元的影像分析方法不同。首先我们要用一定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割,在提取分割单元(图像分割后所得到的内部属性相对一致或均质程度较高的图像区域)的各种特征后,在特征空间中进行对象识别和标识,从而最终完成信息的分类与提取。 二、实验意义 1、使用eCognition进行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的流程; 2、体会面向对象思想的内涵,学会将大脑认知过程转变为机器语言; 三、实验内容 3.1、影像的预处理 利用ERDAS软件将所给的全色影像和多光谱遥感影像进行融合,达到既满足高空间分辨率,又保留光谱信息。Image interperter-> spatial enhancement-> resolution merge.输入融合前的两幅影像,完成影像的预处理过程。 图 1 图像融合步骤

图 2 融合后的图像 3.2、使用eCongition 创建工程 a、使用规则集模式创建工程 图 3 模式选择 b、file->new projection ,打开Create Project和Import Image Layers两个

对话框,将上面的实验数据导入。(注意,数据以及工程文件保存路径不要有中文) 图 4 导入数据 c、选择数据修改波段名称,并设置Nodata选项。

植物分类表-(1)

植物分类表-(1)

植物分类 植物界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25 万种左右)。 1 藻类植物(Algae) 藻类植物是一群古老的植物,地球上已知的藻类植物答约有3万余种,主要分布于淡水或海水中,分为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两种,包括蓝藻门Cyanophyta、裸藻门Euglen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红藻门Rhodophyta、褐藻门phaeophyta。 我国的土地面积广大,江河、湖海面积也大,海岸线长,沿岸地形复杂,藻类植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藻类植物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藻类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糖、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各种维生素和有机碘,如发菜、石莼、海带、裙带菜、鹅肠菜等可以食品。在海边沿岸生长的藻类,既是鱼类的食料,又是鱼类极好的产卵场所,可以保护鱼卵及鱼苗的发展。藻类化石还是是探矿的指示生物,它们常常是矿藏的伴生物。 2 地衣植物门(Lichens) 地衣(Lichenes)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由于菌、藻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在形态上、结构上、生理上和遗传上都形成一个单独的固定的有机体,所以把地衣当作一个独立一门看

待。本门植物约有500属,25,000余种。多数地衣是喜光植物,要求新鲜空气,不耐大气污染,因此,大城市及工业区很少有地衣生长。但地衣的耐寒和耐旱性很强,能在岩石、沙漠或树皮上生长,在高山带、冻土带和南北极,其他植物不能生存,而地衣独能生长繁殖,并形成一望无际的广大地衣群落。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再加上自然界的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变为土壤,为以后高等植物分布创造了条件,地衣是植物分布的先导。 3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苔藓植物是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苔藓植物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生长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在植物界的演化进程中,苔藓植物代表着从水生逐渐过渡到陆生的类型。约23000种。通常分为苔纲(Hepati-cae)和藓纲(Musci)两纲。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将角苔从苔纲中分出,设角苔纲(Anthocerotae),与苔纲和藓纲并列。遍布世界各地,多数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如林下土壤表面、树木枝干上,沼泽地带和水溪旁、墙角背阴处等,尤以森林地区生长繁茂,常聚集成片。我国约有2800种。习见种类有葫芦藓(Funaria)、地钱(Marchantia)、泥炭藓(Sphagnum)等。 4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现存蕨类植物约12000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多为土生、石生或附生,少数为湿生或

植物分类基础知识

植物分类基础知识 根 根是茎向下或在土中的延伸部分,不分节与节间,不生叶、芽和花。它主要有四种生理功能:一是固着、支持植物体,使植物固定于其生长处而不会漂移;二是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及无机盐类养分;三是协助输送所吸收的水分及养分经由茎上升到叶;四是贮存植物本身所合成的养分,以供应植物本身生长发育或生殖所需的能量。 根有两种外部形态: 1、直根系。直根系有垂直向下生长的主根。主根 由胚根发育而来,通常较发达,长圆锥状;由主根 长出侧根,侧根又长出支根,支根再长出小根,小 根先端部分着生根毛。由主根、侧根、支根、小根、 根毛所组成的整个根系,称为直根系。松、柏、桃、 李、苹果、梨、杜鹃花、蒲公英、萝卜、菠菜及豆 科植物均为此种根系。因直根系能深入土壤中,所 以能够稳住土壤及增加土壤的保水性。 2.须根系。该类根系是无垂直向下生长的主根, 由茎的基部长出许多大小粗细相似的丝状或细条 状根,故称为须根。许多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大 麦)的根是须根系的。此根系因生长密度大、分布 范围广,所以对土壤表层的水土保持有很大的功 能。 主根 侧根 不定根 一株植物的根,按照它的发生来源,可以分为主根、侧根和不定根。当种子萌发时,胚根发育成幼根突破种皮,与地面垂直向下生长,形成地下主轴,称为主根;主根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从其内部生出许多支根,称侧根。主根通常明显粗大,入土较深;侧根细而短,向四周伸展,入土较浅。主根和侧根产生部位固定,叫做定根。除了定根外,有的植物会在茎或叶等处长出根来,叫做不定根。不定根产生部位是不固定的。如玉米的茎上,秋海棠的叶上都会有不定根产生。不定根有扩大植物吸收面积和增强固着或支持植物体的功能。不定根中还包括一种由主根和侧根演变成的根,又称为变态根。这种根一般由其功能来取名。如甘薯,它的根贮存有各种营养物质,因此叫贮藏根。榕树的根也用于呼吸,故称为气生根。而凌霄则依靠它的变态根寄生在其他植物上,所以叫寄生根。 三类变态根 变态根是植物体在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变态,是适应环境的结果。根变态是一种可以稳定遗传

植被遥感

第二章植被遥感 第二讲植被遥感 1、本讲内容概述 (1)植物遥感原理 ▲叶片和植被 ▲植物的光谱特征 (2)植被指数 ▲植被指数的概念 ▲植被指数的种类 (3)植被指数与地表参数的关系 ▲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 ▲植被指数与生物量的关系 ▲植被指数与地表生态环境参数的关系 ▲植被指数与气候参数的关系 ▲植被指数与植物蒸发量、土壤水分的关系 (4)植被遥感应用 ▲大面积农作物的遥感估产 ▲植被动态变化制图 ▲城市绿化调查与生态环境评价 ▲草场资源调查 ▲林业资源调查 2、本讲内容 ▲植物内部所含的色素、水分以及它的结构等控制着植物特殊的光谱响应。同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发芽-生长-衰老),从其内部成分结构到外部形态特征均会发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变化。这变化是以季节为循环周期的,故称之为植物季相节律。植物季

相节律从植物细胞的微观结构到植物群体的宏观结构上均会有反映,致使植物单体或群体的物理光学特征也发生周期性变化。 ▲陆地植被是那些危及人类生存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关键因子。如全球碳循环中,陆地植被尤其是热带或北纬地区的陆地植被是很关键的。通过遥感提供的植被宏观变化及影响这些变化的生态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效应,可以对于那些对人类生存有特殊意义的生态区如热带雨林、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地带等进行变化监测和专题研究。 ▲植物遥感研究由来已久。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及土地覆盖类型的识别、分类与专题制图等。随后,则致力于植物专题信息的提取与表达方式上,提出了多种植被指数,并利用植被指数进行植被宏观监测以及生物量估算-包括作物估产、森林蓄积量估算、草场蓄草量估算等。随着定量遥感的逐步深入,植被遥感研究己向更加实用化、定量化方向发展,提出了几十种植被指数模型,研究植被指数与生物物理参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等)植被指数与地表生态环境参数(气温、降水、蒸发量、土壤水分等)的关系,以提高植物遥感的精度,并深入探讨植被在地表物质能量交换中的作用。 2.1植物遥感原理 (1)叶片和植被 ▲植物遥感依赖于对植物叶片和植被冠层光谱特性的认识,因而需要首先了解植物叶片和植被的结构。图2.1显示叶片的内部结构。叶片的最上层为上表皮,由较密集的细胞组成,并被半透明的薄膜(阻止水分丢失)覆盖;最下层为下表皮,含气孔可与外界进行气体、水分交换,这是植物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的根本保证;上下表皮之间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其中,栅栏组织由长透镜状细胞平行排列而成,它又叫叶绿粒是由叶绿素和其它色素组成;海绵叶肉组织由相互分离的不规则状细胞组成,面积保证光合作用中O2与CO2的充分交换。

植被类型

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在地球的不同地区,水热条件的组合配置不同,因而导致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图14-1)。 图14-1植被分布与不同水热条件的关系 阴影区是土壤和火对植被边界的影响 (仿Whittaker,1975) 一、热带植被类型 (一)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5~10°以内,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气候区。全世界的热带雨林,可划分为美洲热带雨林区、非洲热带雨林区和印度—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区。区内水热条件充沛,平均温度为25~30℃,平均年温差只有1~6℃,无明显的冬季和旱季,年降水量约2000~4000mm,多的可达12000mm(如夏威夷),空气中相对湿度达90%以上。土壤为砖红壤,质地为壤质或粘质,土壤内缺乏盐基,也缺乏植物养料,几乎都呈酸性,腐殖质含量因分解而低下,土层内富有铁铝氧化物。植被群落最明显的特点是大量种类组成乔木层,在1hm2范围内,可能有40~100种之多。树冠参差不齐,色彩不一,树干高大笔直,分枝少,具有板状根(如紫茉莉、龙脑香科植物)、气生根(如榕树属植物)。中型叶或大型羽叶常绿,下层植物常具滴水叶尖及花叶现象。茎花现象也是雨林乔木的一个特征。另外,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几个层片,构成了雨林的特殊景观。 中国雨林是印度—马来西亚雨林群系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广东和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二)季雨林 季雨林(monsoon forest)是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主要分

植物分类5个系统

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被子植物的分类,并建立分类系统,用以说明被子植物间的演化关系,是分类学家长期以来所寻求的目标。但由于有关植物演化的知识和证据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现介绍几个常用的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系统 这一系统是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于188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认为无瓣花、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为原始的性状,而有瓣花、两性、草本、虫媒传粉等是进化的性状。为此,他们把柔荑花序植物(如杨柳科、桦木科)看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而把木兰科、毛茛科等看作是较为进化的类型,同时把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被子植物计48目,280科,1964年修订为62目,344科。 二、哈钦松系统 本系统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Hutchinson)于1926年在<<有花植物科志>>中提出的,1973年作了修订,从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认为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各部分分离、多数的比连合、定数的较为原始;花各部螺旋状排列的比轮状排列的较为原始等。他还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从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且这两支是平行发展的;无被花和有被花是后来演化过程中蜕化而成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 三、塔赫他间系统 这系统是1954年公布的,自1959年起进行了多次修订,在1980年发表的分类系统中,把被子植物分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总计92目,410科。 塔赫他间(Takhtajan)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演化出来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单沟舟形花粉的睡莲莼菜科。他主张单元起源,由木兰目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全部单子叶植物都出自睡莲目,木本单子叶植物则由木兰目演化而来,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

植物分类学各主要科属特征

4.木兰科: 4?单吃互生,有环状托叶痕。 2. 花单生、雌、雄蕊均为多数,离生,螺旋排列于伸长的花脱上, 3. 聚合骨突果。 2. 毛食科: 4. 草本,吃?裂或复叶, 2?两性杜辐射对称,五基数,花萼、花冠均离生,雄蕊、雌蕊多数,离生 3?螺旋排列。聚合瘦果。 3?桑科: 1?木本,常有乳汁,单叶互生, 2. 花小,单性,集成各种花序,单被花,軋4基数。 3. 坚果、核果集合为各种具花果。 4?壳斗科:| 4. 单吐互生。 2. 单性花.雌雄同株.单施遴花成柔萸花序。雌花2—3朵生于总苞中,子房下位。 3. 坚卷外具壳斗。 5?桦木科: 化落叶木本。单叶互生,羽状脉。 2. 雌雄同株,具柔萸花絮。单被花或无花被。 6?石竹科: 4. 草本,单叶对生, 2. 基或4基数,特立中央胎座,萌果。 7.藜科: 4. 草本,具泡狀毛。 2?花小、单被,雄蕊对萼,雌蕊2—3心皮合生,子房4室,基生胎座。 3. 胞是,胚弯曲。 &蓼科: 1. 草本,茎荃膨大。 2. 单也互生,全缘,托叶鞘包茎。 3?花两性,单被,萼片花瓣状。 9.山茶科: 化常绿木本。单叶互生。 2?花两性,辐射对称,5基数,雄蕊多数。多轮排列,常集为数束,着生于花瓣上, 3. 子房上位,中轴胎座。 4?常为萌果。 2锦葵科: 纤维发达,两性花,辐射对称,5基数。有副萼,单体雄蕊,花药1室,花粉粒大,具刺。

萌果或分果。 仇葫芦科- 化草质藤本,具卷须,2. 单性花,雄蕊常结合,

3. 子房下位,侧膜胎座, 4. 瓠果° 12?杨柳科: 4. 木本。 2. 单叶互生。 3. 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皆成柔萸花序,无花被,有花盘或蜜腺,侧膜胎座。 4?萌果,种子微小,基部有多数丝状长毛。 草本,常有辛辣汁液。花两性,辐射对称,萼片4,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子房4室,有2 个侧膜胎座, 具假隔膜,角果。 44. 啬微科: 叶互生。具托叶。花5数,通常具杯状、盘状、或坛状花筒,形成子房上位周位花;雄蕊 多数,轮生。种子无胚如乳。 15.蝶形花科: 4?复叶,具托叶。 2?蝶形花冠,二体雄蕊。 3. 荚果。 46.大戟科: 化具乳汁。 2?单性花^子房上位,3室,中轴胎座。 3?萌果。 2. 花盘发达,位于雄蕊内侧。雄 蕊常具两轮,外轮对瓣;子房常4-5室;花柱单一。 19. 伞形科: 4. 芳香草本。 2. 吐具叶鞘。 3?复伞形花犀,子房下位,具上位花盘。 4双悬皋 20. 五加科: 4. 多木本。 2?单伞形花序,5基数, 3. 下位子房,每室具1胚珠。 4. 浆果 24?茄科: 4. 叶互生。 2?花辐射对称,雄蕊5,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森林植被类型分类方法研究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森林植被类型分类方法研究 摘要: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丰富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而且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变化,对于提高林业发展决策水平,促进林业和社会经济乃至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五境乡、小中甸、上江乡的SPOT 2.5米分辨率全色影像与10米分辨率多光谱影像融合后形成的多遥感数据对森林植被类型分类方法进行研究,利用ENVI图像处理软件分别进行了传统的监督分类中的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和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法的实验,而且还尝试了面向对象的新的分类方法,对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了分类精度的对比,从而提出一个基于多遥感数据的森林植被类型分类方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遥感;图像分类;SPOT5;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面向对象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Types Based on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Abstract: Forest is the largest terrestrial ecosystem on the earth, it is a necessary basis for human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t is not only to provide people with rich timber and forest by-products,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mate regul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 environment. Therefore, developing forest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getting the status and changes of forest resource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decision-making to promote the forestry development, forestry and social economy and eve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acquired by the Diqing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five Jing Xiang, Zhongdian, Jiang Xiang which is researched on the types of forest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including the minimum distanc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and decision tree based on expert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experiments by ENVI and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by ENVI EX,on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methods were compared by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and put forward a feasible suggestion based on the types of forest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 Keywords: Remote sensing; Image classification; SPOT5; minimum distance classifier; 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er;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植物分类学

植物分类学(Taxonomy)是对植物进行鉴定(Ident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分类或归类(Classification)的一门学科,亦称系统植物学(Systemstic Bottany)。作为一门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植物分类学的定义历来争议颇多,这种方式只是这一学科范畴的含义。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植物分类学是建立在形态学为基础上的、综合各相关学科的一门科学。植物分类学是发展较早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化过程和演化趋势。因此,它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的学科。 植物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三个方面。 分类:把各种植物用比较、分析和归类的方法,分门别类,依据植物界自然发生和发展的法则,予以有次序地排列,叫做分类。 按照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的分类和编排便可反映出植物的演化系统。掌握了对植物系统研究中所阐明的植物类群关系的内在规律性即可进一步了解植物界的进化过程,在利用和改造植物时,也就能够从中找到方向性的指导准则。 命名:把各种植物都按照国际命名法规给以正确的名称,叫做命名。 命名是进行植物分类的必要手段。 鉴定:正确地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查考文献资料以及和已知的植物种类进行分析对比,从而确定植物名称的过程叫做鉴定。 鉴定是进行植物分类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 植物分类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植物分类学发展的历史及分类系统 植物分类学思想的三次飞跃: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分类 三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自然系统,系统发育系统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它是在人类识别植物和利用植物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使这门学科得以持续发展并不断地发生变化。 纵观植物分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时期: (1)史前与“本草学”时期; (2)人为分类系统时期; (3)自然分类系统时期; (4)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时期。 下面就这4个时期介绍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 一、史前与“本草学”时期 明代李时珍(1518—1593)是十六世纪我国杰出的植物学家与伟大的医药学家。他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博览前代诸家本草与古书近800多种,并长期上山采药,不但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学和植物学的知识与经验,而且又以自己所收集的或是通过自己实践的丰富资料,加以补充和发挥,终于著成?本草纲目?(1590年)。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有药用植物1195种。他是以生态、生长习性、用途、含有物等作为分类基础,以纲、目、部、类、种作为分类等级,将植物分为五部(木部、果部、草部、谷菽部及蔬菜部)30类。 就以草部分类为例,他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水草、蔓草、毒草等。这种分类方法,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种人为的分类法,比较实用。李时珍的分类工作比1735年林耐的?自然系统?早一百多年,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本草纲目?为我国本草学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对世界的医药学和植物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人为分类系统时期

植被遥感综述

植被遥感及其应用综述 一,植被与植被遥感 (2) 二,植被指数 (2) 三,植被遥感和植被指数的发展历史 (2) 四,植被光谱特征 (3) 五,植被遥感反射模型 (5) 六,植被指数的影响因素 (6) 1 土壤背景 (7) (1)土壤颜色...............................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土壤亮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大气 (8) 4 传感器影响 (9) (1)传感器定标 (9) (2)传感器光谱影响 (9) 5 双向反射模型 (9) 七,各种植被指数 (10) (一), 简单植被指数 (10) 1,比值植被指数 (10) 2,差值植被指数 (11) 3,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13) (二),基于土壤线的植被指数 (14) 垂直植被指数 (14) 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和修正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 (16) (三),减少大气效应的植被指数 (18) 1全球环境监测指数 (18) 2抗大气植被指数 (18) 3增强植被指数 (19) 八,植被指数与植被遥感应用 (21) 1 植被指数与分类 (21) 2 植被指数与典型地物信息提取 (21) 3 植被指数与土地覆盖及植被覆盖情况调查 (23) 4 植被遥感与生态环境监测 (24) 5 植被指数与农业生产 (25) 九,植被指数与生物物理参数 (26) 1 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 (26) 2 植被指数与植被盖度 (27) 3 植被指数与生物量 (27) (1)植被指数估算草场植被高度与植被盖度 (28) (2)植被指数、生物量与作物估产 (28) 4 植被指数与叶绿素 (28) 十,植被指数与地表生态环境参数 (29) 1 植被指数与气候因子 (29) 2植被指数与降水、植物蒸发量、土壤水分的关系 (30)

种子植物分类学

第一章 植物分类学(Plant taxonomy):主要研究整个植物界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植物界不同类群物种的演化历史,以及他与其它物种间的关系的学科),也就是把极其繁杂的各种各样植物进行鉴定、分群归类、命名并按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认识,便于研究和利用的科学。 高等植物的特征:除苔藓植物外都有根、茎、叶和中柱的分化。 有明显的世代交替。 生殖器官由多细胞构成,卵受精后在母体内发育成胚。 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均属于高等植物(有胚植物)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1. 恩格勒分类系统(假花学说,植物志、标本馆) 2. 哈钦松分类系统(真花学说,授课教材) 3. 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目前广为采用的系统,校园) 4. 塔赫他间分类系统 5. 被子植物八纲系统(吴征镒,“多系-多期-多域”,2005) 6. APG III(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2009) 哈钦森系统(真花学说) 真花学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两性孢子叶球(如已灭绝了的裸子植物中的本内苏铁目)演化来的,大孢子叶演化为雌蕊,小孢子叶演化为雄蕊,其下的苞片演化为花被,构成被子植物原始的两性花。所以两性花是原始的,葇荑花序类是由两性花适应风媒传粉进化来的。 木兰目和毛莨目是由裸子植物的本内苏铁目演化而来,为被子植物的两个起点.其中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毛莨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单子叶植物较双子叶植物进化。恩格勒系统(假花学说) 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裸子植物中的买麻藤目的球果状花序简化而来,由小孢子叶球或大孢子叶球分别演化成雄性或雌性的柔荑花序,进而演化成花。因此,被子植物的花不是真正的花,而是一个演化了的花序(雄孢子叶球的大苞片演变为花被,小苞片退化,小孢子叶演变为雄蕊;雌孢子叶球的大苞片演变为子房壁,小苞片退化)。 被子植物的花是从无被花到有被花,从单被花到双被花,从离瓣花到合瓣花,从单性花到两性花,从风媒到虫媒,花部由少数向多数演化; 单子叶植物较双子叶植物原始。 塔赫他间系统 认为被子植物系起源于种子蕨,并通过幼态成熟演化而成的,而不是起源于现存的裸子植物或已绝灭的本内苏铁或科达树。 草本由木本演化出来,单子叶植物起源于水生双子叶类具有单槽花粉的睡莲目莼菜。木兰目是最原始的代表,由木兰目发展出全部被子植物。 克朗奎斯特系统 与塔赫他间(1980)系统的主要观点趋于一致,但不用“超目”的分类单元。 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而非其他裸子植物;木兰目是现存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也是其他被子植物的出发点;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双子叶植物中可能与睡莲相似的草本植物。种(species):缩写为sp.,共同的祖先,稳定的分布区,形态特征相似,种内自然交配,后代正常,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subspecies):缩写为ssp.,地理区域分布、生境不同,生态适应亚种(半种)种内生态适应,地理分布上的分布区、生境不同,种与亚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