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各章参考论文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各章参考论文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各章参考论文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各章参考论著

第一章

论文:

王建朗、郦永庆:《50年来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之“中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著作:

夏良才:《近代中外关系研究概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84年

[美]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姚曾廙等译,商务印书馆,1975。

吴木生:《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1894-1945)》,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王立新:《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一1945)》,《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4、5期。

第二章

著作: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唐启华:《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台)东大图书公司,1998。

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论文: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袁继成、王海林:《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

吕茂兵:《中国参加“一战”缘由新探》,《争鸣》1991年第1期

王建朗:《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

邓野:《巴黎和会中国拒约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金光耀:《顾维钧与华盛顿会议》,《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吴翎君:《北京政府外交部对华盛顿会议之决策与民意参与—“北洋外交”初探》,花莲师范学院《国际人文年刊》,第7期,1997年10月。

习五一:《论废止中比不平等条约》,《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

唐启华:《1919年北京政府“修约外交”的形成与展开》,(台)《兴大历史学报》,第8期,1998年6月。

唐启华:《1921年中德协约与北京政府“修约外交”的发展》,《兴大历史学报》,第11期,2000年12月。

唐启华:《北京政府时期修约观念的演变与修约成果——北洋“修约外交”刍议,1912——1928》,台北《近代中国》,第152期,2002。

魏延秋:《北洋政府“维持外交”论析》,《晋阳学刊》,2003年第6期。

徐义君:《试论广州武汉政府时期国民政府的反帝外交策略》,《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3期

申晓云:《南京国民政府“撤废不平等条约”交涉述评――兼评王正廷“革命外交”》,《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琚贻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对外政策评析》,《民国档案》1997年第1期

程道德:《中华民国历届政府关于关税自主权的交涉》,《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法》

王建朗:《二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外交综论》,《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

王淇:《1943年“中美平等新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评析》,《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

吴景平:《中美平等新约谈判述评》,《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

刘存宽、郦永庆:《关于收复香港的历史考察》,《人民日报》1997年3月22日

《民国以来中国收回外国租界始末》,《北京档案史料》1993年第1期

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秘籍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1982年

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1-3册,中华书局1983、1985、1985年

第三章

著作:

《中国外交行政》,陈体强,商务印书馆,1943。

《清代的外交机关》,钱实甫,三联书店1959年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王立诚,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 (日)川岛真著,田建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清季总理衙门研究》,吴福环,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制度研究》,陈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民国外交官人事机制研究》,岳谦厚,东方出版社2004年

《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法》,程道德,主编,现代出版社1993年

《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上中下,黄枝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5年

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李国祁:《张之洞的外交政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梁伯华:《近代中国外交的巨变:外交制度与驻外关系变化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1990。

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郑学益:《走向世界的历史足迹—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论文:

《中国晚清外交机构近代化的起步─—对“总理衙门”的历史考察》,叶翔凤,《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陈潮,《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

《外务部的设立及清末外交制度的改革》,高超群,王晓秋等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近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王开玺,《史学月刊》,2001年02期

《从清代中外关系中的“礼仪之争”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轨迹》,王开玺,《东北师范

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近代中国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抗拒与适应》,杨晓梅,《北方论丛》,1997年第5期。

《谈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领导机制》,黄志发,《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奕訢与晚清外交近代化》,杨发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试论直隶总督与晚清外交》,张振鹍,衡志义主编《中华学人论稿?清代直隶总督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蒋贤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试析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的民国临时政府外交》,黄岳红,《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辛亥革命与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石建国,《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

《北洋政府外交近代化略论》,郭建林,《学术研究》1994年03期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职业外交官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之努力》,张文俊,申晓云,《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王立诚:《外交家的诞生:顾维钧与近代中国外交官文化的变迁》

王建朗:《北京政府修约外交简论——兼述顾维钧等新一代外交家的崛起》

(以上两篇收录于金光耀《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岳谦厚:《民国外交官学历背景之量化分析》,《安徽史学》2005年第1期

《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决策机制初探》,张连红,《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蒋介石与战时外交制度》陈雁,《民国档案》2002年01期

林暐恩:《清季中国外交机构沿革》,

https://www.360docs.net/doc/aa1257181.html,.tw/foreign/paper/mh2100-1.pdf

唐启华:《北京政府外交行政机构的演变》,

https://www.360docs.net/doc/aa1257181.html,.tw/foreign/paper/mh2100-2.pdf

刘世华:《李鸿章外交思想述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9。

侯德彤:《试论洋务派外交思想的近代意识》,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

严和平:《清季建立驻外使馆制度之研究》,台湾大学硕士论文。

任云仙:《试论晚清外交官的职业化进程》,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杨莉:《晚清外交专门化趋势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崔军伟:《清末新政时期外交新论—以外交体制变革为中心》,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廖敏淑:《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中兴大学硕士论文,1997。

应俊豪:《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以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台)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

陈昱伶:《华盛顿会议与中国外交》,中兴大学硕士论文,2000。

张齐显:《北京政府外交部组织与人事之研究(1912-1928)》,(台)中兴大学硕士论文,2000。

史料:

《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11、112辑外交。

《外交公报》(1919-1928)。

陈霞飞:《中国海关密档》,第四卷、第八卷,中华书局,1992、1995。

程道德:《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1911-1919,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丁凤麟等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美]丁韪良:《花甲忆记》,沈弘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法]弗朗索瓦:《晚清纪事:一个法国外交官手记1886-1904》,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下),中华书局,1979。

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会:《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辛亥年—民国15年卷)。

贾桢等:《筹办夷务始末》(1-8),中华书局,1979。

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

蒋廷黻编:《筹办夷务始末补遗》(1-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梁廷枏:《粤海关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 泰晤士报> 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尼?莫理循书信集》,陈霞飞译,知识出版社,1986。

上海档案馆译:《颜惠庆日记》,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

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1872-1916)》,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王彦威纂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1-5),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赵丽霞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默觚——魏源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中国第一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六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专刊?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钟叔河编:《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

第四章

论文:

杨天石:《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

罗志田:《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郎维成:《日本军部、内阁与九一八事变》,《世界历史》1985年第2期

杨天石:《“不抵抗主义”是谁提出来的?》,《南方都市报》副刊,2008年4月2、3日熊沛彪:《九一八事变后的日本对华外交及战略分析》,《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陈先初:《从安内攘外到联共抗日――局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外政策述评》,《抗日战

争研究》1992年第2期

蔡德金:《如何评价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对日交涉》,《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

著作:

张振昆、沈予等:《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俞辛焞:《唇枪舌剑——九一八事变时期的中国外交》,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

徐勇:《征服之梦:日本侵华战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文献: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上、中、下册,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中日外交史料丛编》,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编,台北,1966年

《九一八事变史料》,李云汉编,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

《日本外交文书》,1868~1960年,日本外务省编,

《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1840~1945》,上、下册,东京,原书房,1955年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8册,王芸生编,三联书店,1980年

第五章

论文:

方铭:《关于苏俄两次对华宣言和废除中俄不平等条约问题》,《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薛衔天:《试论“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内容变化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

向青:《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政策》,王树棣等编:《陈独秀评论选编》(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151页。

郭绪印:《重评陈独秀对农民运动的态度》,《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杨奎松:《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兼谈陈独秀的“右倾”问题》,《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3-5期,1999年第2期。

唐宝林:《重评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的路线》,《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青石:《如果季米特洛夫不支持毛泽东》,《百年潮》1998年第1期。

冯国民:《评“中东路事件”》,《世界历史》1986年第12期

王春良:《评日苏中立条约和雅尔塔协定》,《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李嘉谷:《中苏关系史研究二题》,《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1期

厉声:《苏日中立条约试析》,《苏联历史问题》1985年第2期

朱瑞真、单令魁:《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东欧问题》1984年第2期潘志平:《关于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评价》,《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9期刘存宽:《重新评价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编《抗日战争

胜利50周年纪念集》(《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增刊)

李嘉谷:《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贷款与军火物资援助》,《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廖盖隆:《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增刊

曲星:《苏联在新中国建国前后的对华政策》,《国际共运》1986年第6期

王真:《斯大林与毛泽东1949年1月往来电文译析》,《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文献:

《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薛衔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 1945-1949》,薛衔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张蓉初译,三联书店,1957年

《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0~1925)》(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2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文献资料》,第一、二、三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82、1990年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1919~1924年,1925~1927年,1928~1935年,1936~1943年,孙武霞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5~

第六章

论著:

通史

蒋相泽、吴机鹏主编:《简明中美关系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胡礼忠、金光耀、顾关林:《从望厦条约到克林顿访华——中美关系1844~1996》,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费正清著,孙瑞芹等译:《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美〗孔华润著,张静尔等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中美关系的历史剖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欧内斯特·梅、小詹姆斯·汤姆逊编,齐文颖等译:《美中关系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休梅克(Shewmaker,K.E.)著,郑志宁等译:《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美)沙勒(Schaller,M.)著,徐泽荣译:《二十世纪的美国与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美)迪恩(Hugh Deane):《善行与炮舰——两个世纪的中美交往》,外文出版社2003年

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1、2、3辑),重庆出版社1985、1988、1991年版。

汪熙主编,《中美关系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新的视野——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汪熙主编:《鉴往知来――百年来中美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汪熙、王邦宪:《我国三十五年来中美关系史研究》,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编:《美国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资中筠、陶文钊主编:《架起理解的新桥梁——中美关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台)梁敬錞:《中美关系论文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分段

赖德烈著、陈郁译:《早期中美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汪熙、邹明德:《鸦片战争前的中美贸易》,《复旦学报》1982年第4-5期。

梁碧莹:《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学术研究》1985年第2期。

梁碧莹:《略论早期中美贸易的特点》,《史学月刊》1985年第5期。

乔明顺:《中美关系第一页――1844年〈望厦条约〉的前前后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熊志勇:《从〈望厦条约〉的签订看中美外交上一次交锋》,《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

梁碧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中山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潘一宁:《近代中国外交的演进和蒲安臣使团》,陶文钊主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梁碧莹:《论蒲安臣的“合作政策”得以推行的因素》,《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1 期。

李祥麟:《门户开放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79年第3期。

丁名楠等:《中美关系史研究:向前推进,还是向后倒退?》,《近代史研究》1979

年第2期。

牛大勇:《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

严四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辨析》,《美国研究》1987年第3期。

吴机鹏:《评美国第二次“门户开放”政策照会》,《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石楠:《美国与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第二次日俄密约的签订》,《近代史研究》1988

年第2期。

陶文钊:《二十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世界历史》1992年3期。

李剑鸣:《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美国研究》1993年第3期。

吴心伯:《金元外交与列强在中国(1903-1913)》,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卿斯美:《辛亥革命时期列强对华政策初探》,《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夏保成:《美国对辛亥革命的反应》,《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

贺跃夫译:《辛亥革命与美国的东亚政策》,《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5年第2期。

李吉奎:《中国共和革命与美国的反应》,陶文钊主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韩德著,项立岭等译:《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国与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美]保罗?S.芮恩施: 《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 -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

项立岭:《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曲折――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蒋相泽:《中国和华盛顿会议》,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1 辑,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孔庆山:《华盛顿会议与美国对华政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梁碧莹:《华盛顿会议与“门户开放”――兼论华盛顿会议前后中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反应》,《美国研究》1995年第3期。

牛大勇:《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的关系》,《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

牛大勇:《北伐时期美国分化政策与美蒋关系的形成》,《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台)吴翎君:《美国与中国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为中心的探讨》,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美)科尔(Cole,B.D.)著,高志凯译:《炮舰与海军陆战队――美国海军在中国(1925―1928)》

王明中:《“满洲危机”与史汀生主义》,《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三联书店1983 易显石:《略论美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中美关系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郑会欣:《1933年的中美棉麦借款》,《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

任东来:《争吵不休的伙伴――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美)入江昭、孔华润编:《巨大的转变—美国与东亚(1936~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

(美)包瑞德:《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美)谢伟思著,罗清、赵仲强译:《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約翰S. 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國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

(美)约翰·佩顿·戴维斯(John Paton Davies)著,罗清,赵仲强译:《抓住龙尾: 戴维斯在华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96年

史迪威研究中心编:《史迪威与中国》,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台)梁敬錞:《史迪威事件》,商务印书馆,1973年

(美)伊·卡恩:《中国通――美国一代外交官的悲剧》,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美)邹谠著,王宁、周先进译:《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美)迈克尔·沙勒著,郭济祖译:《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年》,商务印书馆,1982年

(美)塔奇曼(Tuchman,Barbara W.)著,汪溪等译:《逆风沙: 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重庆出版社1994年

(美)菲斯著,林海等译:《中国的纠葛――从珍珠港事变到马歇尔使华美国在中国的努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美)谢伟思(Service,J.S.)著,王益、王昭明译:《美国对华政策: 1944-1945 : 《美亚文件》和美中关系史上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

蒋相泽:《美国的援华抗日》,《学术研究》1987年第4期。

邓蜀生:《罗斯福对华政策经纬》,《世界历史》1983年第4期。

章百家:《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美政策初探》,《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辑

章百家:《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对美政策》,《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章百家:《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3期

魏楚雄:《论史迪威事件及其原因》,《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

章百家:《抗战时期中美合作的历史经验――由史迪威在华经历所想到的》,史迪威研究中心编:《史迪威将军与中国》,重庆出版社1992年

金光耀:《蒋介石与史迪威和陈纳德的关系》,同上书

牛军:《赫尔利与1945年前后的国共谈判》,《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陶文钊:《赫尔利使华与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确定》,《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袁明、哈里·哈丁主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马歇尔使华: 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中华书局1981年

屠传德:《美国特使在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牛军:《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著,陈礼颂译:《司徒雷登日记: 美国调停国共争持期间前后》,黄山书社2009年

(美)雷(Rea,K.W.),(美)布鲁尔(Brewer,J.C.)编; 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 司徒雷登驻华报告: 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台)邵宗海:《美国介入国共和谈之角色》,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

邓泽宏:《美国对华政策和中共建国方略》,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时殷弘:《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美)凯恩(R.Y.Koen)著,张晓贝译:《美国政治中的“院外援华集团”》,商务印书馆1984年

陶文钊:《马歇尔使华与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辑

袁明:《从1947-1948年的一场辩论看杜鲁门政府的对华政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辑

饶戈平:《1945-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对美政策》,《民国档案》1988年第2期

饶戈平:《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与美国》,袁明等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文献: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二辑(上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1960年《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42~1918)》,阎广耀、方生选译,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国外交文件选译:日本,1931——1941年》,美国国务院编,张玮瑛、张友云、杜继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蒋委员长与罗斯福总统战时通讯》,郭荣赵编译,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往来电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中华书局,1978年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马歇尔使华(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中华书局,1981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22):《马歇尔使华报告书笺注》,梁敬淳译注,中

华民国83年(1994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发行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volumes relating to China, 1862—1975--,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U.S., Government Print Office(GPO), Washington, D.C.

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1939-1951, ed. by World Peace Foundation, 1952-1963, ed. by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