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

国内外反渗透膜技术的发展概况,然后详细论述了反渗透膜分离技术。通过介绍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反渗透装置型式、基本流程,以美国和日本采用反渗透处理生活污水为例,探讨了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就其发展方向作出了初步地归纳和展望。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膜分离技术,反渗透膜,实际应用,前景展望

引言

近来,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光照射技术及膜过滤技术已形成三大水处理技术。在这些技术中引人注目的是膜分离法污水处理技术[1]。膜分离是通过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选择渗透作用的差异,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混合物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作为当今世界水处理先进的技术,具有清洁、高效、无污染等优点,已在海水淡化、城市给水处理、纯水和超纯水制备、城市污水处理及利用、工业废水处理、放射性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作为新的分离净化和浓缩方法,与传统分离操作(如蒸发、萃取、沉淀、混凝和离子交换树脂等)相比较,过程中大多无相变化,可以在常温下操作,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工艺简单、投资小等特点。膜分离技术应用到污水处理领域,形成了新的污水处理方法,它包含微滤(MF)、超滤(UF)、渗析(D)、电渗析(ED)、纳滤(NF)、和反渗透(RO)等,本文仅对反渗透(RO)膜法对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探讨。

一、反渗透膜发展概况

膜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生物体内。人类对于膜现象的研究源于1748年,但是人类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则较晚。1748年,Abbe Nollet观察到水可以通过覆盖在装有酒精溶液瓶口的猪膀肌进入瓶中时,发现了渗透现象。然而认识到膜的功能并用于为人类服务,却经历了200多年的漫长过程。人们对膜进行科学研究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其发展的历史大致为;30年代微孔过滤;40年代透析;50年代电渗析;60年代反渗透;70年代超滤和液膜;80年代气体分离;90年代渗透汽化[2]。

在国外,其发展概况为:1953年美国的Reid 提出从海水和苦盐水中获得廉价的淡水的反渗透研究方案,1960年美国的Sourirajan 和Leob 教授研制出新的不对称膜,从此RO作为经济的淡化技术进入了实用和装置的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用RO法处理电镀污水,首先用于镀镍污水的回收处理,此后又应用于处理镀铬、镀铜、镀锌等漂洗水以及混合电镀污水。1965年英国首先发表了用半透膜处理电泳涂料污水的专利。此后美国P.P.G公司提出用UF和RO的组合技术处理电泳涂料污水,并且实现了工业化。1972-1975年J J .Porter 等人用动态膜进行染色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实验。1983年L.Tinghuis等人发表了用RO法处理染料溶液的研究结果。30年来,反渗透(RO)技术先后在含油、脱脂废水、纤维工业废水、造纸工业废水、放射性废水等工业水处理、苦咸水淡化、纯水和高纯水制备、医药工业和特殊的化工过程和高层建筑废水等各类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几年,一些新型的膜法污水处理技术逐一问世,如膜蒸馏、液膜、膜生化反应器、控制释放膜、膜分相、膜萃取等[3]。

在我国,膜技术的发展是从1958年离子交换膜研究开始的。1958年开始进行离子交换膜的研究,并对电渗析法淡化海水展开了试验研究;1965年开始对反渗透膜进行探索,1966年上海化工厂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正式投产,为电渗析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1967年海水淡化会战对我国膜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0年代相继对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和微滤膜及组件进行研究开发,1980年代进入推广应用阶段。1980年代中期我国气体分离膜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1985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

物所,首次研制成功中空纤维N

2/H

2

分离器,主要性能指标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指标,现

己投入批量生产,每套成本仅为进口装置的1/3。进入90年代以来,复合膜的制备取得了较大进展 [2]

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基本原理

反渗透膜分离法的基本特点是其推动力为压力差(1-10MPa),传质机理一般认为是溶剂的扩散传递,透过膜的物质是水溶剂,截留物为溶质、盐(悬浮物、大分子、离子),膜的类型为非对称膜或复合膜。反渗透的选择透过性与组分在膜的溶解、吸附和扩散有关,因此除与膜孔大小结构有关外,还与膜的化学、物理性质有密切关系,即与组分和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4]。

反渗透原理:渗透现象早在1748年已由Abbe Nollet首次得到证明,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才开始利用反渗透或超滤作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有效分离方法,并使其成为一种实验室技术。

渗透是指一种溶剂(即水)通过一种半透膜进入一种溶液或是从一种稀溶液向一种比较浓的溶液的自然渗透。但是在浓溶液一边加上适当的压力,即可使渗透停止,此时的压力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若在浓溶液一边加上比自然渗透压更高的压力,扭转自然渗透方向,把浓溶液中的溶剂(水)压到半透膜的另一边稀溶液中,这是和自然界正常渗透过程相反的,此时就称为反渗透。

这就说明,当对盐水一侧施加的压力超过水的渗透压时,可以利用半透膜装置从盐水中获取淡水。因此,反渗透过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一种高选择性和高渗透性(一般指透水性)的选择性半透膜,二是操作压力必须高于溶液的渗透压。

三、反渗透的有关装置

(一)反渗透膜类型

一般来说,反渗透膜应具备以下性能:

①单位面积上透水量大,脱盐率高;

②机械强度好,多孔支撑层的压实作用小;

③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腐蚀和微生物侵蚀;

④结构均匀,使用寿命长,性能衰降慢;

⑤制膜容易,价格便宜,原料充足。

影响膜性能因素[7]:

①回收率;②转变率;③压力;④压密;⑤浓差极化。

据此,目前较常用的膜类型有:

①醋酸纤维膜(CA膜)

CA膜又可以分为平膜、管式膜和中空纤维膜几类。CA膜具有反渗透膜所需的三个基本性质:高透水性、对大多数水溶性组分的渗透性相当低、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

②聚酰胺膜(PA膜)

聚酰胺膜又可以分为脂肪族聚酰胺膜、芳香聚酰胺膜(成膜材料为芳香聚酰胺、芳香聚酰胺-酰肼以及一些含氮芳香聚合物)

③复合膜

这是近些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反渗透膜,它是由很薄的而且致密的符合层与高空隙率的基膜复合而成的,它的膜通量在相同的条件下比非对称膜高约50%-100%。目前复合膜有以下几种:

a.交联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PA);

b.丙烯-烷基聚酰胺和缩合尿素复合膜;

c.聚哌嗪酰胺复合膜;

d.氧化锆-聚丙烯酸复合膜。

(2)反渗透装置型式

1. 板框式反渗透装置

这种形式的装置由Aerojet通用公司发展起来的,教适合于小的和低压工厂。膜支撑体在一种圆形平板上,这块平板称为多孔板,常见的有不锈钢多孔板和聚氯乙烯多孔板,产水通过多孔板汇集起来。这种装置存在以下缺点:①安装和维护费用高,②进料分布不均匀,③流槽窄,④多级膜装卸复杂,⑤单位体积中膜的比表面积低,

产水量少。尽管有这些缺点,但由于它的结构简单可靠,体积比管式装置小,在小规模的生产场所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图1 一级反渗透+混床

2. 管式反渗透装置

这种装置在实际应用中是很有意义的。它能够处理含悬浮颗粒和溶解性物质的液体,像沉淀一样在管式装置中把料液进行浓缩,运行期间系统处处都可以保持良好的排水作用,适当调节水力条件,常常可以预防溶液的浓缩弄脏或堵塞膜。其主要优缺点可以归纳如下:

优点:①能够处理含悬浮固体的溶液,②合适的流动状态就可以防止浓差极化和膜污染等,并容易调整。

缺点:①设备端部用膜较多,装置制造和安装费用较昂贵。②单位体积中膜的比表面积小。③必须把管子外部包起来。④要使用支撑材料。

3. 螺旋式反渗透装置

美国通用原子公司(Gulf General Atomic Co)发展了这种装置。这种螺旋式结构的中间为多孔支撑材料,两边是膜的“双层结构”,它的末端是冲孔的塑料管。双层膜的边缘与多孔支撑材料密封形成一个膜袋(收集产水),在膜袋之间再铺上一层隔网,然后沿中心管卷绕这种多层材料(膜/多孔支撑材料/膜/料液隔网),就形成了一个螺旋式反渗透组件。将卷好的螺旋式组件,放入压力容器中,就成为完整的螺旋式反渗透装置。使用这种螺旋式反渗透装置时应注意:

①中心管主要褶皱处的泄露②膜及支撑材料在粘结线上发生皱纹③胶线太厚可能会产生张力或压力不均匀④支撑材料的移动会使膜的支撑不合理,导致平衡线移动⑤膜上有小孔洞,这是由于膜的质量不合格所致。

目前,美国制作螺旋式组件已实现机械化,采用一种0.91m滚压机,连续喷胶将膜与支撑材料粘密封结在一起,滚转成螺旋式组件,牢固后不必打开即可使用。

螺旋式组件的主要优缺点是:

优点:①单位体积中膜的表面积比率大②压力导管的设计简单,具有扰性,安装和更换容易,结构可以紧密放在一起。

缺点:①料液含悬浮固体时不适宜②料液流动路线短③压力消耗高④再循环浓缩困难。

4 .中空纤维式反渗透装置

美国杜邦公司和道斯化学公司提出用纯中空纤维素作为反渗透膜,制造出中空纤维式反渗透装置。这种装置类似于一端封死的热交换器,其中含有外径50μm、内径25μm;装成一种圆柱形耐压容器中,或是将中空纤维弯成U形装入耐压容器中,由于这种中空纤维极细,通常可以装填几百万根。高压溶液从容器旁打进去,经过中空纤维膜的外壁,从中空纤维管束的另一端把渗透液收集起来,浓缩后的料液从另一端连续排掉。

中空纤维式反渗透装置的主要优缺点如下:

优点:①单位体积中膜的表面积比率高,一般可达到16000-30000m2/m3,因此组件可以小型化;②膜不需支撑材料,中空纤维本身可以受压而不破裂。

缺点:①膜表面去污困难,料液需经严格预处理;②中空纤维膜一旦损坏是无法更换的。

由此我们可以给优质反渗透装置作出以下要求:

①对膜能提供合适的支撑

②处理溶液在整个膜面上必须均匀分布

③在最小能耗情况下,对处理溶液提供良好的流动状态

④单位体积中膜的有效面积比率高

⑤组件容易拆卸和更换

⑥便于膜的拆卸和组装

⑦在运行压力下,有效的工作时安全与可靠性高

⑧外部泄露能尽可能从压力的变化上发现

⑨建造、维护费用都是方便的。

目前流行的这四种装置的一些主要特性比较见表3-1

表1 四种反渗透装置的主要特性比较

种类膜装填密度m2/m3操作压力MPa 透水量

m3/m2*d

单位体积产水量

m3/m3*d

板框式

管式

螺旋式

中空纤维式493

330

660

9200

5.6

5.6

5.6

2.8

0.2

1.02

1.02`

0.073

500

336

673

673

注:原料液为500mg/L NaCl,脱盐率为92%-96%

四、反渗透的流程

(1)反渗透的流程的设计依据

RO过程应视为一个总的系统,它包含各组成部分及依据。这些依据可作为设计RO 系统时的入门指南。每一部分与每一交接处都将有合宜的操纵开关及连接,以保证系统的长期使用性能即可靠性。每一部分及每一系统均有可考虑满足各个用户需要的经济/性能的折中办法。我们沿与流程相反的方向来讨论:

①最终用途:首先的考虑是产品水的具体用途,它决定了为满足用户需要的水质和水量。对饮用水,通常要求满足公共卫生标准或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对超纯电子工业用水,水电阻率需达18MΩcm。然而产品的性能并不严格的要超过所需值,因为高于所需的产水量或产水水质将增加产品水的费用,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②后处理:在RO透过液使用前,通常需要对其作些后处理。至少,需要脱气以去

和进行pH调节,以防止下游系统发生腐蚀。除为控制结垢对进料水酸化而产生的CO

2

后处理的要求取决于应用,需按具体情况加以确定。对许多工业应用,后处理包括采用树脂除盐和紫外线消毒。对城市应用要附加pH调节、脱气及用氯消毒。

③膜:膜为系统的心脏,其性能可受与膜本身及其构型无关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预处理及系统的操作与维护,然而,需根据进料水的水质及最终用途仔细考虑选择膜材料及膜构型。

④操作与维护:操作与维护是成功的系统性能的关键。为了尽早的发现潜隐的问题,须收集系统性能数据并定期分析。若发生了问题,应该采用合宜的寻找故障的技术,并与膜制造商和/或系统设计者切磋商量合宜的消除问题的措施。对不能控制的结垢、污染或堵塞,则需经常清洗膜以保持膜的性能。在膜装置中,这些物质不可逆的积累将导致流体分布不均和产生浓差极化,这将造成膜通量与盐截留率的减退,有时会使膜材料发生降解。这些导致了昂贵的膜单元的更换。已开发出的用于恢复因结垢或污染造成的不良的膜性能的技术,若能及早的识别出膜需清洗,则这些技术是非常有效的。清晰剂可用以从膜装置中将微粒、胶体、生物和有机物移出。通常的做法是

将清洗液按正向流动,低压下通过膜装置进行循环,直至污染物被去除。很少推荐进行反洗。

⑤高压泵:高压泵提供膜生产所需产水流量及水质的压力。常用泵的类型是单级、高速离心泵;柱塞泵;多级离心泵。通常单级离心泵效率最低,柱塞泵效率最高。对于小系统采用高速离心泵,对于大系统采用多级离心泵为佳。

⑥预处理:预处理即垢的控制,方法有pH值的调节、缓蚀剂软化、微生物控制、氯化/脱氯,对悬浮固体、胶体、金属氧化物、有机物等的去除。

(2)预处理过程

总的来讲反渗透系统是由预处理过程和膜分离过程组成的。

预处理过程是指被处理的料液在进入膜分离过程前需采用的预先处理措施。预处理一般有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光化学处理三种。在预处理过程中可使用各种单元操作,也可以将几种方法组合使用,预处理过程的好坏是反渗透膜的分离过程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严格认真的做好预处理工作。

目前流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理法

物理方法包括①沉淀法或气浮分离法,②砂过滤、预涂层(助滤剂)过滤、滤筒过滤、精过滤等,③活性炭吸附法,④冷却或加热。

(2)化学法

化学方法包括①氧化法:利用臭氧、空气、氧、氯等氧化剂进行氧化,②还原法,③pH值调节法

(3)光化学法

光化学预处理方法主要指紫外线照射。

采用哪一种预处理方法,不仅取决于料液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而且还要根据在膜分离过程中所用组件的类型构造作出判断。实际运行中的故障,一方面是由于膜表面上的分离所带来的直接污染;另一方面与膜组件本身的构造有关。预处理所需要达到的标准,根据所用的膜件的不同也不一致。

(3)反渗透膜分离常见的流程

反渗透膜分离工艺设计中常见的流程有如下几种:

①一级一段法

这种方式是料液进入膜组件后,浓缩液和产水被连续引出,这种方式水的回收率不高,工业应用较少。另一种形式是一级一段循环式工艺,它是将浓水一部分返回料液槽,这样浓溶液的浓度不断提高,因此产水量大,但产水水质下降。

②一级多段法

当用反渗透作为浓缩过程时,一次浓缩达不到要求时,可以采用这种多步式方式,这种方式浓缩液体体积可减少而浓度提高,产水量相应加大。

③两级一段法

当海水除盐率要求把NaCl从35000 mg/L降至500mg/L时,则要求除盐率高达98.6%如一级达不到时,可分为两步进行。即第一步先除去NaCl 90%,而第二步再从第一步出水中去除NaCl 89%,即可达到要求。如果膜的除盐率低,而水的渗透性又高时,采用两步法比较经济,同时在低压低浓度下运行时,可提高膜的使用寿命。

④多级反渗透流程

在此流程中,将第一级浓缩液作为第二级的供料液,而第二级浓缩液再作为下一级的供料液,此时由于各级透过水都向体外直接排出,所以随着级数增加水的回收率上升,浓缩液体体积减少浓度上升。为了保证液体的一定流速,同时控制浓差极化,膜组件数目应逐渐减少。

当然,在选择流程时,对装置的整体寿命、设备费、维护管理、技术可靠性也必须考虑。例如,需将高压一级流程改为两级时,那么就有可能在低压下运行,因而对膜、装置、密封、水泵等方面均有益处。

五、反渗透技术在城市污水的应用

反渗透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压力为驱动力的膜分离技术。该技术是从海水、苦咸水淡化而发展起来的,通常称为“淡化技术”。由于反渗透技术具有无相变、组件化、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占地面积小、投资省、耗电低等优点,因

此在水处理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目前反渗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海水苦咸水淡化,纯水、超纯水制备,化工分离、浓缩、提纯等领域。工程遍布电力、电子、化工、轻工、煤炭、环保、医药、食品等行业。

(1)在我国反渗透法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调试方法

反渗透技术于80年代初在我国得到应用,首先用于电子工业超纯水及饮料业用水的制备,而后用于用水处理,90年代起在饮用水处理方面获得普及。反渗透技术在我国工业水处理方面应用得比较多,但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目前大部分还停留在实验室小试阶段,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做过这方面的中试研究[2],利用组合膜工艺来进行

城市含盐污水回用处理试验研究。当前,生活污厂工艺调试的重要性还没被普遍认识和接受,不少污水厂建成后没有进行工艺调试,这就产生了要么运行不起来,要么运行起来水质达不到设计要求,运行成本偏高等现象。

事实上,工艺调试是污水厂投产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现并解决设备、设施、控制、工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使污水厂投入正常运行;二是实现工艺设计目标,即出水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三是确定符合实际进水水量和水质的各项控制参数,在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运行成本。

1. 调试内容及目的

调试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带负荷试车,解决影响连续运行的各种问题,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第二,活性污泥培养,主要是积累处理所需微生物的量;第三,活性污泥驯化,其目的是选择适应实际水质情况的微生物,淘汰无用的微生物;第四,确定符合实际进水水质水量的工艺控制参数,在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能耗;第五,编制工艺控制规程,以指导今后的运行。2. 调试方法(1)准备工作

人员准备:

a.工艺、化验、设备、自控、仪表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各一人。

b.接受过培训的各岗位人员到位,人数视岗位设置和可以进行轮班而定。

其他准备工作:

a.收集工艺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自控、仪表和设备说明书等相关资料。

b.检查化验室仪器、器皿、药品等是否齐全,以便开展水质分析。

c.检查各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尺寸、标高是否与设计相符,管道及构筑物中有无堵塞物。

d.检查总供电及各设备供电是否正常。

e.检查设备能否正常开机,各种闸阀能否正常开启和关闭。

f.检查仪表及控制系统是否正常。

g.检查维修、维护工具是否齐全,常用易损件有无准备。

h.购置絮凝剂。

(2)带负荷试车:

开启水处理设施、管道中所有阀门和闸阀,启动进水泵送水,根据各构筑物进水情况,沿工艺流程适时启动其他设备。在此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检查进线总电流是否符合要求,变配电设备工作是否正常,各种设备工作情况是否正常以及能否满足设计要求,仪器仪表工作是否正常,自控系统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第二、用容积法校核进出水、回流以及剩余污泥流量计计量是否准确,校核各种仪表,检测进水水质,测量流速,测量并记录设备的电压、电流、功率和转速。第三、及时解决试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第四、编制设备操作规格

(3)活性污泥培养:

活性污泥培养的实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处理系统中产生并积累一定量的微生物,其培养方式主要有连续式和间歇式。

a.连续式培养:连续式培养是指在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情况下进行的活性污泥培养方式。选择该种培养方式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进水,即日进水量至少可以满足一台进水泵24小时的水量,连续式培养的优点是培养时间短,微生物所需驯化时间短。其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来水量的大小确定进水泵开机台数和生物池开启组数,格栅机、沉砂池、二沉池全开,开启外回流泵(若有内回流泵,选择不开),回流量控制在大

于100%,曝气区溶解氧大于2mg/l,生物池流速平均不小于0.3m/s,绝对流速不小于0.2m/s,连续运行。在此过程中,每天做好各项水质指标和控制参数的测定。当sv%达到10%以上时,活性污泥培养即告成功,此时的出水BOD5、SS、COD等指标一般可达到设计要求。

b.间歇式培养:间歇式培养是按进水、曝气、沉淀、撇除上清液等四个阶段往复循环的培养方式,是在进水量小不能满足连续运行的一种培养方式。其特点是微生物积累周期长,驯化时间长,操作工作量大。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同时开启进水泵、格栅机、沉砂池,待生物池充满水后开始曝气,同时停止进水,定时测量生物池,当COD、SS明显小于进水时停止曝气,沉淀2小时后再进水,同时撇除上清液。在此过程中的水质指标和控制参数的测定及完成的标志同连续式培养。

(4)活性污泥驯化

驯化的目的是选择适应实际水质情况的微生物,淘汰无用的微生物,对于有脱氮除磷功能的处理工艺,通过驯化使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群。具体做法是首先保持工艺的正常运转,然后,严格控制工艺控制参数,DO在厌氧池控制在0.1mg/l以下,在缺氧池控制在0.5mg/l以下,在好氧池控制在2-3mg/l,好氧池曝气时间不小于5小时,外回流比50%~100%,内回流比200%~300%,并且,每天排除日产泥量30%~50%的剩余污泥。在此过程中,每天测试进出水水质指标,直到出水各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5)工艺控制参数的确定

设计中的工艺控制参数是在预测的水量、水质条件下确定的,而实际投入运行时的污水厂其水量水质往往与设计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水量水质情况来来确定合适的工艺控制参数,以保证运行的正常进行和使出水水质达标的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能耗。

①. 工艺参数内容:

需确定的重要工艺参数有进水泵房的控制水位、沉砂池排砂周期、生物池溶解氧DO及氧化还原电位ORP、污泥回流比R、污泥浓度MLVSS,污泥沉降比SV%、污泥指数

SVI、污泥龄SRT、剩余污泥排放周期及日排放量、二沉池泥面高度等,其中影响能耗大小的主要因素是进水水位的高低和污泥浓度MLVSS的大小,影响脱氮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溶解氧DO和污泥龄SRT。

②.确定方法:

进水泵房水位在保证进水系统不溢流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在高水位运行。用每天排除大海量的体积与集砂容积对比来确定排砂周期,排砂量体积小于集砂容积。生物池DO及ORP根据厌氧池放磷情况、缺氧池反硝化情况、好氧池吸磷和硝化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厌氧池的DO小于0.1mg/l,缺氧池的DO小于0.5mg/l,好氧池的DO控制在2~3mg/l之间,厌氧池ORP小于-250mv,缺氧池ORP在-100mv左右,好氧池ORP

大于40mv。回流比R的大小应根据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和磷的释放来确定,一般情况下80%左右较合适。污泥浓度MLVSS通过污泥负荷来确定,脱氮除磷工艺的污泥负荷一般在0.12kgBOD5/(kgMLVSS*d)左右较合适。污泥龄SRT要考虑设计水质的要求,对脱氮除磷工艺而言,其一般控制在8天左右

(6)工艺控制规程:

工艺控制规程主要是用来指导生产运行的,是工艺运行的主要依据,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各构筑物的基本情况;第二,各构筑物运行控制参数;第三,设施设备运行方式;第四,工艺调整方法;第五,处理设施维护维修方式。工艺控制规程应在工艺参数确定后编制。

(7)调试中的其他工作:

污水厂要正确运行,还应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其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运行记录、设备设施档案等,在调试过程中可分步完成上述工作。

3. 应注意的问题

1. 通过前对所有设施、管道及水下设备进行检查,彻底清理所有杂物,以避免通水后管道、设备堵塞和维修水下设备影响调试的顺利进行。通水后进行水下设施设备的维护困难相当大,主要是因为维修需将水池放空,而水池的容积小则几千个立方,大则上万立方,放空一次相当费时费工,特别是有活性污泥后,水往哪放本身就是个

问题,放出去会发生污染事故,放到别的池子往往又装不下。因此,在通水前一定要认真检查、清理。

2. 对进水水质严格进行监控,尤其是PH,超过要求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否则会使培菌工作前功尽弃。

3. 培菌初期,曝气池会出现大量的白色泡沫,严重时会堆积两三米高,污染走道和现场仪器仪表,这一问题是培菌初期的必然现象,只要控制好溶解氧和采取适当的消泡措施就可以解决。

4. 自来水水量和压力大小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在调试过程中,化验室和污泥脱水的一些仪器、设备对水量和水压有严格的要求,若达不到要求,这些仪器、设备将无法使用。污水厂一般远离城市,处于自来水的管网末梢,水量水压通常很小,因此,应设置一定的装置以提高水量水压。

(2)在美国反渗透法生活污水处理

在美国,反渗透法曾作为生活污水是一种深度处理方法而进行研究。过去深度处理一般是将污水的二级处理的排水(活性污泥生化处理后的出水)再进行混凝、过滤、活性炭吸附处理等,但对除盐过程却一直未予考虑。目前由于全球性水源紧张,各国

图4 波莫纳的试验流程图

都在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在大型工业城市,将城市污水处理后再回用于工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或将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后作为大型建筑物、家庭洗刷的用水、灌溉及绿化用水,即“中水”来源。以往的除盐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树法和电渗析法,但这些方法不能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及不溶性杂质,把反渗透法作为弥补这一不足的一种方法,并进行研究,其中加里福尼亚的波莫纳(Pomona) 的试验是与联邦污水管理局(FWPCA)进行协作,主要是确定反渗透的脱盐效果、对有机物及富营养化成分的去除程度,还对运行中防止污染的方法及经济性作出评价,波莫纳的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试验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用85个膜组件,第二组用68个膜组件,第一组水的回收率初期为80% ,后期降为78%,第二组水的回收率初期为80%,后期降为64%。

六、反渗透膜的发展趋势

最初反渗透是以脱盐为目的开发的,对膜的要求也只是为分离无机盐和水,随着反渗透用途的扩大,目前已达到根据用途对膜的构造进行设计的阶段。目前将传统的中压膜改为低压膜或超低压膜的动向非常活跃,其发展趋势概括如下:

在脱盐领域中,对于海水淡化由高压(5-7 MPa)向超高压(8-8.5 MPa);对于咸水淡化将向脱盐(地下水、江河水)、废水处理(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超纯水(电子工业用水、医疗用水)等三方面发展;对处理压强将由中压(3-4 MPa)向低压(1-2 MPa)甚至超低压(1 MPa以下);同时在有用物质浓缩回收领域会有更大的发展[10]。

目前,在海水淡化方面,利用复合膜成功的达到了高脱盐率。在咸水淡化方面,目前将传统的中压膜改为低压膜或超低压膜,并保持脱盐率不变(或提高),可以说是时代的潮流。

反渗透工程应用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反渗透膜组器与超滤、微滤、纳滤、EDI等组器的有机地组合应用,充分发挥各种膜分离技术的特性,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达到浓缩、分离、提纯的目的。

鉴于RO技术的最近进展,在不久的将来,该领域中可望有如下的发展[11]:

(1)将开发去除小的氯化物有机分子的聚合物膜。

(2)将开发分离烃混合物的无机RO膜。

(3)以动力膜为基础,将开发出无机和有机混合材料膜。

(4)采用更先进的物理方法获悉膜的结构及膜中的液体的结构。

(5)以控制聚合物体球粒的尺寸及球粒中聚合物的密度来控制膜的孔尺寸。

(6)聚合物球粒的概念也将被用于复合膜的设计。

(7)在膜孔尺寸和聚合物-溶液相互作用基础上,将发展更精确的传递理论。

(8)由控制膜孔尺寸和膜溶质相互作用,将开发能将混合溶质分级的膜。

(9)膜污染将被膜的设计及膜组件的设计所控制。

(10)RO和其它分离过程的混合分离系统将日益增长的渗入化学工业和有关工业,越来越多的将化学和生物反应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

七、结语

总之,反渗透法除在水处理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外,在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以及气体分离等许多学科和领域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随着膜技术的发展。其潜在应用领域将会不断扩大,这门新兴的反渗透科学将会在今后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大显身手,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水资源供求矛盾的加剧和水环境保护要求的日趋严格,污水回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迫使人们开发处理效果更好、适用水质更宽、投资更少、运行成本更低、操作更简单的回用污水处理技术。可以预见成本更低、抗污染能力更强的新型膜材料将进一步推动膜分离技术在回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不同单元技术的组合工艺将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王炳强,崔树宝.反渗透膜法处理城市污水技术的探析.天津化工.2003.11

月,第17卷第6期

[2] 范振强.组合膜工艺城市含盐污水回用处理试验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3.12.01

[3] 邵刚.膜法水处理技术.第2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4] 王湛.膜分离技术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 Sourirajan编.殷琦等译.反渗透与合成膜,1987.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I版,21-4

[6] 程秀梅.膜分离技术制取饮用净水的初步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4.1

[7] 刘茉娥.膜分离法技术的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8] 冯海军,杨云龙.浅析反渗透技术在污水回用中的应用.山西建筑第30卷

第21期2004年11月

[9] 田茂东,许士勇.影响反渗透运行的因素及运行参数的标准化.山东电力

技术.2004年第6期

[10] 高以洹,松木丰等.日本NF膜、低压超低压RO膜及应用技术的发展,膜

科学与技术.1998(5)

[11] 解利晰,张耀江.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现状与展望[J],中国给水排水.2000,

16

致谢

在毕业设计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孔老师热情关怀和细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孔老师倾注了大量精力,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孔老师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大型ro反渗透设备 水处理设备详情介绍

大型ro反渗透设备水处理设 备详情介绍

反渗透系统主要采用的是反渗透膜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对原水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水分子通过反渗透膜,而溶解在水中的绝大部分无机盐(包括重金属)、有机物以及细菌、病毒等无法透过反渗透膜,从而使渗透过的纯净水和无法渗透过的浓缩水严格的分开;反渗透膜上的孔径只有0.0001微米,而病毒的直径一般有0.02-0.4微米,普通细菌的直径有0.4-1微米。 优势 1.细节决定整体质量,仪器、仪表、阀门、管件质量稳定。 2.优质的反渗透R0膜,高脱盐率、回收率、产水量。 3.智能的控制模块,操作简便、易学易用。 4.产品认证齐全,使用安全放心,认证与否是衡量一个产品的关键因素。 系统组成 预处理系统 一般包括原水泵、加药装置、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等。其主要作用是降低原水的污染指数和余氯等其他杂质,达到反渗透的进水要求。预处理系统的设备配置应该根据原水的具体情况而定。 反渗透装置

主要包括多级高压泵、反渗透膜元件、膜壳(压力容器)、支架等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去除水中的杂质,使出水满足使用要求。 后处理系统 是在反渗透不能满足出水要求的情况下增加的配置。主要包括阴床、阳床、混床、杀菌、超滤、EDI等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设备。后处理系统能把反渗透的出水水质更好的提高,使之满足使用要求。 清洗系统

主要有清洗水箱、清洗水泵、精密过滤器组成。当反渗透系统受到污染,出水指标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对反渗透进行清洗使之恢复功效。 电气控制系统 是用来控制整个反渗透系统正常运行的。包括仪表盘、控制盘、各种电器保护、电气控制柜等。 应用领域 1.石油化工行业如化工反应冷却水;化学药剂、化肥及精细化工、化妆品制造过程用工艺纯水。 2.宾馆、楼宇、社区、机场、房产物业的优质供水及游泳池水质净化。 莱特莱德公司售后服务 1.产品设计完成由生产部门尽快生产。 2.交由物流公司运输。 3.技术人员现场安装。 4.培训相关人员学习设备操作手册。 5.售后服务部门全天为您服务。 6.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们的人员会尽快到现场处理。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趋势研究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趋势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处理工艺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尤其现阶段的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在工业生产用水、城市生活用水以及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反渗透水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反渗透膜技术的应用以及应用趋势进行探析。 标签:反渗透水处理技术用用趋势工艺 0前言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必备的资源,水资源一直关系着人们的生存问题。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水资源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人们生产生活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反渗透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将是解决此困境的必然手段。 1反渗透工作的基本原理 反渗透主要指通过比较精密的膜制液体将实施对象进行分隔的技术,其工作原理在于利用精密膜液压力差值带来的动力,通过渗透膜使溶液中的溶剂能够分解出来。其中产生的压力差值又可称为渗透压,一般受溶液自身特性及其浓度、温度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渗透压的高低情况。而提到的反渗透膜是一种精密且比较复杂的装置,很容易出现堵塞或污染的情况,而且即便是微小的损伤也影响该装置的整体效能。所以要求使用反渗透膜时,必须保证进水的水质,通过分析水质特点、水质性质对原水进行处理,使反渗透膜装置应用过程中能够以水质符合标准为前提,实现高效能[1]。 2反渗透膜的应用 2.1反渗透膜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 工业废水往往包含很多废油物质、重金属等,排放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现阶段国内对电镀、重金属等废水处理的反渗透装置大约为120套左右,其采用的组件主要以卷状式以及内管式为主,操作压强为218Mpa,镍离子分离率也实现97.17%,当水通量能够保持在0.15m3/(㎡·d)时,几乎可以完全回收镍元素。 2.2反渗透膜在城市污水中的应用 当前,城市污水的处理包括对污水的净化以及对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其中对污水净化一般指污水处理厂能够从净化后的水中提取出优质的淡水。因为很多国家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所以对反渗透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极为广泛。以新加坡为例,其基本国情便是严重缺水,但新加坡很多的反渗透污水处理厂通过对反

反渗透膜分离设备的技术优势

反渗透膜分离设备的技术优势 2020年8月27日

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当代水资源短缺,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产业来解决淡水资源问题已迫在眉睫。传统的方法具有很多劣势。而膜分离具有高效节能、选择性好、无相态和化学变化及可以在常温下操作等优点,是继蒸馏法后的又一项重要技术。主要包括反渗透膜法、电渗析法和纳滤膜法。这里主要介绍目前使用广泛的反渗透膜法。 反渗透膜分离设备法是一种高效节能技术,它是利用选择性半透膜,孔径为0.1—1nm,通常运行切割的分子量<500,能截留盐或小分子量有机物,使水通过。较之传统的蒸馏法,具有起动产水迅速、尺寸紧凑、重量轻、全电力操作能耗少、性能稳定、不用防结垢化学剂,操作过程中,无需相变、无需热液等优点。更加节能,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持续降低,其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蒸馏法。但其缺点是操作压力大,膜组件易受到污染,进料液浓度有限制以及浓缩液的二次污染等问题。 德兰梅勒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简称RO技术。反渗透技术是近几年来才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现代高新技术。按各种物料的不同渗透压,对某种溶液使用大于渗透压的反渗透方法,达到对溶液进行分离提取、纯化和浓缩的目的。反渗透设备技术是当今节能、效率高的膜分离技术。 德兰梅勒利用膜分离技术为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发酵行业、农产品深加工、植物提取、石油石化、环保水处理、空气除尘、化工等行业提供分离、纯化、浓缩的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高度差

异化需求。帮助客户进行生产工艺的上下游技术整合与创新,帮助企业节省投资、降低运行费用、减少单位消耗、提供产品质量、清洁生产环境,助力企业产业升级。

60吨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工程设计方案

60吨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工程设计方案 60T/H纯水处理设备工艺流程 主要工艺路线如下: 去用水点 原水→原水曝气池→原水泵→锰砂过滤器→缓冲水池→增压泵 混凝剂 →换热器→保安过滤器→高压泵→反渗透膜组→脱气塔→中间水池 阻垢剂 →中间水泵→混床→纯水池→纯水泵→生产用水点。 60T/H纯水处理设备工艺系统简述 原水自流进入预曝气池,由原水泵输送至DN3600锰砂过滤器,通过在其进水管道投加高效絮凝剂,采用微絮凝过滤方式,使水中铁、锰、悬浮物和胶体变成微絮体在锰砂滤层中截留而去除,过滤器出水进入缓冲水池,再经增压泵提升进入换热器和5μm保安过滤器,确保出水满足反渗透的进水要求,即SDI≤3.0、浊度≤0.5NTU,保安过滤器出水由高压水泵送至反渗透装置,去除95%以上的溶解固体(TDS)、硬度等。反渗透出水进入中间水池,经中间水泵提升至混床进行深度处理,确保出水满足高压锅炉用水标准,导电度(25℃)≤0.2μs/cm; SiO2≤20μg/L。

针对原水的特点,在锰砂过滤器前投加絮凝剂,在反渗透的进水中投加阻垢剂。絮凝剂用于使水中的细小悬浮物、胶体、部分有机物等形成絮状体,以便在过滤器中给予去除;阻垢剂用于防止反渗透膜结垢。 60T/H纯水处理设备主要工艺设备 1、预处理系统 预处理主要目的是去除原水中的铁锰金属离子、悬浮物、胶体等妨碍后续反渗透运行的杂质。处理设施包括原水曝气池、絮凝剂加药系统、锰砂过滤器、反洗水泵、换热器等。 2、原水曝气池 原水自流进入预曝气池,保证系统进水量稳定,池中设穿孔曝气,原水在池中停留时间为2小时,池有效容积为600m3。 3、曝气塔 曝气塔采用机械通风接触式曝气塔,曝气填料采用活化无毒多面空心球双层布置。调节池来水从塔的上端均匀配水进入塔体,通过双层空心球尽可能与填料接触,填料下设置离心轴流风机由下至上向塔内充氧,达到对原水进行充分曝气的作用。曝气塔设计表面负荷为25m3/m2.h,直径为φ4000×6500,单台产水量为300 m3/h,配套SSR-50型鼓风机(山东章晃),(Q= 0.9m3/min, N=1.04KW)。 4、管道混合器

反渗透水处理工艺流程及注意事项简析讲解

反渗透水处理工艺流程及注意事项简析 反渗透工艺在纯水、超纯水制备系统工程中的应用,不但能提高了产水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防止环境污染,有力地推进了电子工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纯水、超纯水制造技术的发展. 反渗透在电子行业的应用 电子元器件的制造需要大量高品质的纯水、超纯水,电子级超纯水是目前世界上纯净品质要求最高的水.电子工业用的超纯水,例如广泛用于生产计算机硬盘,集成电路芯片,半导体,显像 管,液晶显示器,线路板等用的纯水,对水的纯度要求较高,对 出水电阻率的要求达到上(MΩ.cm级。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对高纯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 如,制作16K位DRAM允许水中TOC(总有机碳为500ppb、金属离 子为1ppb、≥0.2μm的颗粒为100个/毫升;而制作16M位DRAM 时,则要求TOC<5ppb、金属离子<0.2ppb、水中≥0.1μm颗粒数 为0.6个/升。 可以说在电子级超纯水设备中汇集了当前水处理技术最先进 的工艺和设备,如超滤、微滤、反渗透、膜脱气、电去离子(EDI等,其中反渗透装置是整个纯水、超纯水制备系统工程中一关键的设备.它能有效地去除原水中97%以上的溶解性无机物质、99%以上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的有机物、99%以上的包括细菌在内的各种微粒和95%以上的二氯化硅. 反渗透工艺在纯水、超纯水制备系统工程中的应用,不但能提高了产水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防止环境污染,有力地推进了电子工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纯水、超纯水制造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RO应用于电子工业水处理的报道,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RO技术就己成功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纯水制备。此后,不断出现RO制取超纯水工艺流程研究和更大规模超纯水制备的报

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反渗透法制备超纯水的工艺流程; (2)掌握反渗透膜分离原理及操作技能; (3)了解测定反渗透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 (4)掌握利用电导法确定盐浓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工业化应用的膜分离包括微滤(Microfiltration,MF)、超滤(Ultrafiltration, UF)、纳滤(Nanofiltration, NF)、反渗透(RO)、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 PV)和气体分离(Gas Separation, GS)等。根据分离对象和要求,选用不同的膜过程。 图1 膜截留示意图 反渗透膜通常认为是表面致密的无孔膜,可截留1-10?小分子物质,反渗透膜能截留水体中绝大多数的溶质。反渗透净水就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反渗透膜只能透过水而不能透过溶质的选择透过性,从含有多种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水体中,提取纯净水的物质分离过程。其原理如图1。 图2 反渗透与渗透现象 如图(a)所示,用半透膜将纯水与咸水分开,则水分子将从纯水一侧通过膜向咸

水一侧透过,结果使咸水一侧的液位上升,直到某一高度,此所谓渗透过程。如图(b)所示,当渗透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时,半透膜两侧存在一定的水位差或压力差,此为指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N。如图(c)所示,当咸水一侧施加的压力P大于该溶液的渗透压N,可迫使渗透反向,实现反渗透过程。此时,在高于渗透压的压力作用下,咸水中水的化学位升高,超过纯水的化学位,水分子从咸水一侧反向地通过膜透过到纯水一侧,使咸水得到淡化,这就是反渗透脱盐的基本原理。 通常,膜的性能是指膜的物化稳定性和膜的分离透过性。膜的物化稳定性的主要指标是:膜材料、膜允许使用的最高压力、温度范围、适用的PH范围,以及对有机溶剂等化学药品的抵抗性等。膜的分离透过性指在特定的溶液系统和操作条件下,脱盐率、产水流量和流量衰减指数。根据膜分离原理,温度、操作压力、给水水质、给水流量等因素将影响膜的分离性能。 三、实验内容 反渗透膜是实现反渗透的过程的关键,要求具有较好的分离透过性和物化稳定性。反渗透膜的分离透过性可用以下几个参数来描述: 1.溶质分离率(脱盐率)R 式中, 2.溶剂透过速率(水通量)J w 式中,

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上课讲义

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 验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学院:专业:班级:

三、实验装置 本实验装置均为科研用膜,透过液通量和最大工作压力均低于工业现场实际使用情况,实验中不可将膜组件在超压状态下工作。主要工艺参数如表1-1 膜组件膜材料膜面积/m2最大工作压力/Mpa 纳滤(NF)芳香聚纤胺0.4 0.7 反渗透(RO) 芳香聚纤胺0.4 0.7 表1-1膜分离装置主要工艺参数 反渗透可分离分子量为100级别的离子,学生实验常取0.5%浓度的硫酸钠水溶液为料液,浓度分析采用电导率仪,即分别取各样品测取电导率值,然后比较相对数值即可(也可根据实验前做得的浓度-电导率值标准曲线获取浓度值)。 图1-1膜分离流程示意图 1-料液灌;2-低压泵;3-高压泵;4-预过滤器;5-预过滤液灌;6-配液灌;7-清液灌; 8-浓液灌;9-清液流量计;10-浓液流量计;11-膜组件;12-压力表;13-排水阀

图1 电导率与溶液浓度关系曲线 电导率与溶液浓度模型:C= 0.6253k - 0.0195 式中k为电导率,单位ms/cm;C为溶液浓度,单位×10-3g/cm3。 ① 原料液浓度C0=0.6253*6.07-0.0195=3.776071*10-3(g/cm3)=0.026584561 kmol/m3 透过液浓度C P=0.6253*0.13-0.0195=0.061789*10-3(g/cm3)=0.000435011 kmol/m3 浓缩液浓度C R=0.6253*6.99-0.0195= 4.351347*10-3(g/cm3)= 0.030634659 kmol/m3 ② 原料液浓度C0=0.6253*5.95-0.0195= 3.701035*10-3(g/cm3) =0.026056287 kmol/m3 透过液浓度C P=0.6253*0.07-0.0195=0.024271*10-3(g/cm3) =0.000170874 kmol/m3 浓缩液浓度C R=0.6253*7.26-0.0195= 4.520178*10-3(g/cm3) =0.031823275 kmol/m3 (2)膜组件性能表征: 利用公式:

关于反渗透水处理设备的用途和特点

关于反渗透水处理设备的用途和特点 反渗透技术多数运用于废水处理以及食品、医药工业、化学工业的提纯、浓缩、分离等方面。反渗透技术是当今最先进和最节能有效的膜分离技术。反渗透膜、纳滤设备、PP 棉等其原理是在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依据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将这些物质和水分离开来。由于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仅为10A左右),能截留所有溶解性盐和分子大于100的有机物,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微生物、胶体、有机物等。 透盐率和脱盐率 反渗透膜主要用于水脱盐,透盐率指通过反渗透膜的速度Js,Js越小,说明膜的脱盐率越高。Js=B(C1-C2) 而脱盐率为R=(1-C2/C1)×100% 公式中:B──膜的盐透过系数;C1──膜高压侧膜面处水中盐的浓度,由于测试困难,一般都以高压侧水中平均盐浓度来代替g/L;C2──膜低压侧水中盐的浓度g/L. 反渗透设备的主要特点是除盐率高,一般除盐率在96%—99%之间,能够很好的从含盐率较高的水中提取出淡水。可以去除水中的细菌(约99.99%),和一些有机成分(约95%)。相对以前的反渗透的设备,在进水的适应性,脱盐率和寿命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反渗透设备的主要优点为:水质好、能耗低、连续运行、性能稳定、无污染。 反渗透设备是水处理设备中常用的一个系统,反渗透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为了减轻反渗透设备的工作压力和正常运行,需要针对不同的水质,不同的需求进行预处理。因为每个地区的水质不同,反渗透设备的进水也不同,有地下水,自来水,海水,等不同的水质,所以受水质的影响,反渗透设备的预处理系统也是各不相同。 预处理系统的作用就是出去水中的杂质,满足反渗透设备的进水要求。反渗透设备的预处理系统主要包括,原水泵,加药装置,保安过滤器、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等预处理过滤设备。预处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原水的污染指数,泥沙以及大颗粒的杂质,以达到反渗透设备的进水要求,当然根据不同的水质,不同的要求,设计的预处理系统也不同。

膜分离技术的介绍及应用讲解

题目:膜分离技术读书报告日期2015年11月20日

目录 一、膜的种类特点及分离原理 (1) 二、最新膜分离技术进展 (3) 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膜分离中的应用 (3) 1.1 静电纺丝技术的历史发展 (3) 1.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新型结构复合膜 (3) 1.2.1 在超滤方面 (4) 1.2.2 在纳滤方面 (4) 1.2.3 在渗透方面 (5) 1.2.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空气过滤膜 (5) 2. 多孔陶瓷膜应用技术 (6) 2.1 高渗透选择性陶瓷膜制备技术 (7) 2.1.1 溶胶—凝胶技术 (7) 2.1.2 修饰技术 (7)

一、膜的种类特点及分离原理 膜分离技术(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MST)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和温度差等外界能量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常用的膜分离方法主要有微滤(micro-filtration, 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纳滤(nano-filtration,NF)、反渗透(reverse-osmosis, RO)和电渗析(eletro-dialysis, ED)等。MST具有节能、高效、简单、造价较低、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代替传统的如精馏、蒸发、萃取、结晶等分离,可以说是对传统分离方法的一次革命,被公认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效益技术之一。 分离膜的根本原理在于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按照分离过程中的推动力和所用膜的孔径不同,可分为20世纪30年代的MF、20世纪40年代的渗析(Dialysis, D)、20世纪50年代的ED、20世纪60年代的RO、20世纪70年代的UF、20世 纪80年代的气体分离 (gas-separation, GS)、20世纪90 年代的PV和乳化液膜(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ELM)等。 制备膜元件的材料通常是有 机高分子材料或陶瓷材料,膜材料中的孔隙结构为物质透过分离膜而发生选择性分离提供了前提,膜孔径决定了混合体系中相应粒径大小的物质能否透过分离膜。图1是MF、UF、NF、RO的工作示意图。MF的推动力是膜两端的压力差,主要用来去除物料中的大分子颗粒、细菌和悬浮物等;UF的推动力也是膜两端的压力差,主要用来处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或者不同形状的大分子物质,应用较多的领域有蛋白质或多肽溶液浓缩、抗生素发酵液脱色、酶制剂纯化、病毒或多聚糖的浓缩或分离等;NF自身一般会带有一定的电荷,它对二价离子特别是二价阴离子的截留率可达99%,在水净化方面应用较多,同时可以透析被RO膜截留的无机盐;RO是一种非对称膜,利用对溶液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克服溶剂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向从溶液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方案

郑州手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设备工程及服务方案 For 2X50m3/h+30 m3/h反渗透水处理系统 To 河南省XX饮品股份有限公司 _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方案号:QBP20120418 时间: 2012.04

目录 1、公司介绍 (1) 2、标准与规范 (2) 3、技术要求 (4) 4、工艺说明 (5) 5、控制系统说明 (10) 6、设备技术规范 (12) 7、供应商清单 (20) 8、设备报价 (24) 9、运行费用分析 (25) 10、技术资料及交付进度 (26) 11、工作范围 (27) 12、设备性能考核和质量保证(1年质保期) (29) 13、人员派遣 (32) 14、施工组织管理架构表 (33) 15、流程图 (35) 16、平面图 (35)

1、公司介绍 手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业致力于水处理技术,设备的开发、生产、销售。公司凭借着集团的优势,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水处理技术、设备,集合一批专业从事各类水处理项目的设计与相关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 1.1、项目管理 项目经理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采用单点联系管理方法,保证高效、按时地完成整个项目。项目经理职责 —和客户全面的交流 —确定项目供货范围 —控制项目进度 —工厂检验验收 —系统提交 1.2、总交钥匙管理 手创公司有效地管理您的交钥匙项目,我们灵活地调动一切必要的资源成功地按时完成交钥匙项目。在我们的交钥匙系统中,我们将和客户建立起战略的伙伴关系,共同完成这个项目。我们制定出的最符合客户需要的系统和安装计划,保证提供给我们客户最好的水处理系统。 1.3、服务 手创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证你的水处理系统高效、安全、经济地运行。 服务合同 —系统工作分析 —水质分析综合评定 —系统改进及升级建议 —技术操作培训 —维修综合评定 —设备故障排除 系统改造及升级服务 紧急事故服务,备品备件服务

纳滤反渗透膜分离

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指导书

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二、基本原理 2.1膜分离简介 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05~10μ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μm 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2.2纳滤和反渗透机理 对于纳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该理论认为,膜表面具有无数个微孔,这些实际存在的不同孔径的孔眼像筛子一样,截留住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应当指出的是,在有些情况下,孔径大小是物料分离的决定因数;但对另一些情况,膜材料表面的化学特性却起到了决定性的截留作用。如有些膜的孔径既比溶剂分子大,又比溶质分子大,本不应具有截留功能,但令人意外的是,它却仍具有明显的分离效果。由此可见,膜的孔径大小和膜表面的化学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 前言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已广泛地用于苦咸水淡化、海水淡化、医药、电子、工业废水处理、采矿、冶金及市政供水等领域。为了更好地规范该产品的生产,制定了该产品的行业标准。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参照采用了美国国家标准ANSI/NSF58:1997《反渗透饮水处理设备》。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建设部给水排水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蓝星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北方膜技术工业有限公司、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山东招远膜天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元恒业水处理工程公司、上海恒通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湖州欧美制水设备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桂英、赵宏伟、张秀刚、孙志英、温建志、张松健、陈伟。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反渗透水处理设备性能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含盐量低于5000mg/L的水为原水,用反渗透技术生产渗透水的反渗透水处理设备。 5 技术要求 5.1反渗透水处理设备性能指标: a)脱盐率:反渗透水处理设备根据原水水质、膜的状况合理选用脱盐率,一般平均脱盐率不低于90%(用户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b)原水回收率:根据原水水质及预处理情况,难溶盐的饱和程度、膜排列情况选择回收率,一般: ——小型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原水回收率不小于30%; ——中型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原水回收率不小于50%; ——大型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原水回收率不小于70%。 c)操作温度:温度为影响产水量的主要指标,温度变化直接影响产水量,一般按标准状态下(25℃)的温度条

件设计,通常复合膜选用4~45℃;乙酸纤维素膜4—35℃。 d)操作压力:根据工艺要求,合理选择操作压力,一般不大于3MPa。 5.2 设备应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外形美观,占地面积及占用空间小。 5.3 设备构件包括:反渗透膜组件、泵、各种管道、仪表等,均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5.4 设备安装时,在装卸膜元件的一侧,应留有不小于膜元件长度1.2倍距离的空间,以满足换膜、检修要求,设备不能安放在多尘、高温、震动的地方,一般应放置于室内,避免阳光直射,环境温度低于4℃时,必须采取防冻措施。 5.5 进入反渗透水处理设备的原水应满足如下条件: a)淤塞指数SDI15<5或污染指数FI<4; b)游离氯:聚酰胺复合膜

国内外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发展趋势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世界上许多地区正面临着最严重的缺水。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都缺少民用和工业用淡水。随着资源成本不断上升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企业开始运用绿色技术,降低碳排放,尽量减少废物产生。其中水处理技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绿色技术。 根据联合国统计,到2025年,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可能会面临水资源短缺,因此水处理技术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包括了高效率的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例如:在北美尤其在加拿大,水管理及污水处理设施的面临的问题十分急切。63%的目前运行的设施都在超期运行,他们的平均运行时间已经达到18.3年。其中52%污水处理设施在超期运行。在美国的干旱地区,对海水淡化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局限在于效率,而随着淡水的短缺,这些局限逐渐被淡化和忽视。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拥有巨大的前景,许多国家都在实施水处理的政策和项目。根据全球知名增长咨询公司的预测,至2010年,全球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500亿美元。 目前先进的水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包括了循环用水、反渗透海水淡化和臭氧化等。例如,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正在迅速占领的大型设施市场,而这一领域过去主要以热工过程设备为主。

处理效率的提升和渗透膜价格的回落,促使反渗透海水淡化市场在过去5年中迅速发展,现在应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已不再是小规模的工厂,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厂已是司空见惯。 在污水处理方面,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生物发电领域提出了一种新的旋转生物电化学接触器,这项技术能够将已经运用于污水处理行业30年的旋转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的效率提高15%;此外,一种能够处理高污染废水的技术也已经问世,这种技术能够处理污染物浓度超过300,000ppm的污水,而处理成本仅有原先通过储存和化学处理方法的十分之一。这种技术目前被认为是最简单、最易于使用及经济的处理技术. 中国目前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淡水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最小的国家,必须采取措施以避免未来严重危机的发生。中国北方缺水问题极度严重,因此国家启动了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整个工程耗资达到几十亿美元,预计2050年建成。污水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估计有3亿人口的饮用水是被污染的。2004年至2008年,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达到18%,从482亿吨增长至572亿吨。预计在2010年,中国的污水排放将达到640亿吨。中国持续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污水排放量连年上升的主要原因;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污水处理厂却基本上未能实现满负荷的运行。以2008年为例,中国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污

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实验报告

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实验报告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 )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压力为驱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它借助外加压力的作用使溶液中的溶剂透过半透膜而阻留某些溶质,是一种分离、浓缩和提纯的有效手段。由于反渗透技术具有无相变、组件化、流程简单、操作方便、耗费低等特点,在诸多水处理技术中,反渗透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方法之一,发展十分迅速,已广泛应用于海水、苦咸水淡化、工业污水处理、纯水和超纯水制备领域。高纯水主要在电子工业、医药工业以及实验室分析使用,按国标GB/T11446.1-1997规定, 电子级水分为四级,即EW-I 、EW-II 、EW-III 和EW-IV ,其电阻率指标分别为≥18cm M ?Ω、≥15cm M ?Ω、≥12cm M ?Ω、≥0.5cm M ?Ω。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反渗透法制备超纯水的工艺流程; (2)掌握反渗透膜分离原理及操作技能; (3)了解测定反渗透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 (4)掌握利用电导法确定盐浓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工业化应用的膜分离包括微滤(Microfiltration,MF)、超滤(Ultrafiltration, UF)、纳滤(Nanofiltration, NF)、反渗透(RO)、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 PV)和气体分离(Gas Separation, GS)等。根据分离对象和要求,选用不同的膜过程。 图1 膜截留示意图 反渗透膜通常认为是表面致密的无孔膜,可截留1-10?小分子物质,反渗透膜能截留水体中绝大多数的溶质。反渗透净水就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反渗透膜只能透过水而不能透过溶质的选择透过性,从含有多种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水体中,提取纯净水的物质分离过程。其原理如图1。 图2 反渗透与渗透现象 如图(a)所示,用半透膜将纯水与咸水分开,则水分子将从纯水一侧通过膜向咸水一侧透过,结果使咸水一侧的液位上升,直到某一高度,此所谓渗透过程。如图(b)所示,当渗透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时,半透膜两侧存在一定的水位差或压力差,此为指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N。如图(c)所示,当咸水一侧施加的压MF UF NF R O 分散 颗粒 高分 子 离解 酸 二价盐、 糖 未离解 酸 一价盐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城市污 水处理中的应用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摘要 国内外反渗透膜技术的发展概况,然后详细论述了反渗透膜分离技术。通过介绍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反渗透装置型式、基本流程,以美国和日本采用反渗透处理生活污水为例,探讨了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就其发展方向作出了初步地归纳和展望。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膜分离技术,反渗透膜,实际应用,前景展望

引言 近来,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光照射技术及膜过滤技术已形成三大水处理技术。在这些技术中引人注目的是膜分离法污水处理技术[1]。膜分离是通过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选择渗透作用的差异,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混合物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作为当今世界水处理先进的技术,具有清洁、高效、无污染等优点,已在海水淡化、城市给水处理、纯水和超纯水制备、城市污水处理及利用、工业废水处理、放射性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作为新的分离净化和浓缩方法,与传统分离操作(如蒸发、萃取、沉淀、混凝和离子交换树脂等)相比较,过程中大多无相变化,可以在常温下操作,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工艺简单、投资小等特点。膜分离技术应用到污水处理领域,形成了新的污水处理方法,它包含微滤(MF)、超滤(UF)、渗析(D)、电渗析(ED)、纳滤(NF)、和反渗透(RO)等,本文仅对反渗透(RO)膜法对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探讨。

一、反渗透膜发展概况 膜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生物体内。人类对于膜现象的研究源于1748年,但是人类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则较晚。1748年,Abbe Nollet观察到水可以通过覆盖在装有酒精溶液瓶口的猪膀肌进入瓶中时,发现了渗透现象。然而认识到膜的功能并用于为人类服务,却经历了200多年的漫长过程。人们对膜进行科学研究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其发展的历史大致为;30年代微孔过滤;40年代透析;50年代电渗析;60年代反渗透;70年代超滤和液膜;80年代气体分离;90年代渗透汽化[2]。 在国外,其发展概况为:1953年美国的Reid 提出从海水和苦盐水中获得廉价的淡水的反渗透研究方案,1960年美国的Sourirajan 和Leob 教授研制出新的不对称膜,从此RO作为经济的淡化技术进入了实用和装置的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用RO法处理电镀污水,首先用于镀镍污水的回收处理,此后又应用于处理镀铬、镀铜、镀锌等漂洗水以及混合电镀污水。1965年英国首先发表了用半透膜处理电泳涂料污水的专利。此后美国P.P.G公司提出用UF和RO的组合技术处理电泳涂料污水,并且实现了工业化。1972-1975年J J .Porter 等人用动态膜进行染色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实验。1983年L.Tinghuis等人发表了用RO法处理染料溶液的研究结果。30年来,反渗透(RO)技术先后在含油、脱脂废水、纤维工业废水、造纸工业废水、放射性废水等工业水处理、苦咸水淡化、纯水和高纯水制备、医药工业和特殊的化工过程和高层建筑废水等各类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几年,一些新型的膜法污水处理技术逐一问世,如膜蒸馏、液膜、膜生化反应器、控制释放膜、膜分相、膜萃取等[3]。 在我国,膜技术的发展是从1958年离子交换膜研究开始的。1958年开始进行离子交换膜的研究,并对电渗析法淡化海水展开了试验研究;1965年开始对反渗透膜进行探索,1966年上海化工厂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正式投产,为电渗析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1967年海水淡化会战对我国膜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0年代相继对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和微滤膜及组件进行研究开发,1980年代进入推广应用阶段。1980年代中期我国气体分离膜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1985年中国科学院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工艺说明讲解.doc

【奥凯反渗透设备】流程说明:Reverse osmosis equipment advantage In 1, the recovery rate of >75%RO machine design; In 2, RO inlet low pressure protection, prevent the high-pressure pump water idling; In 3, RO system boot automatic flushing, automatic flushing system to run continuously for 1hours; 4, pretreatment, backwash regeneration RO system for automatic shutdown; raw water pump auto start; In 5, the water level is low or the pure water tank water level when the RO machine automatically shut down, the pure water tank level low when RO machine automatic boot; 6, fault alarm indication; In 7, the built-in PLC lights, easy maintenance; 反渗透设备优点 1、RO 机设计回收率>75%; 2、RO 进水低压保护,防止高压泵缺水空转; 3、RO 系统开机自动冲洗,系统连续运行1小时自动冲洗; 4、预处理再生、反冲洗时RO 系统自动关机;原水泵自动启动; 5、原水箱水位低或纯水箱水位高时RO 机自动关机,纯水箱水位低时RO 机 自动开机; 6、设置故障报警指示; 7、内置PLC 有灯示,维护更容易;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食品科学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学 院 :生物工程学院 专 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班别 :09级一班 学 号 :10122 学生姓名 :齐莹 学生 指导教师 :陈清禅 2011年 5 月 24 日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齐莹 10122 摘要综述膜分离技术的特点、种类及分离机理,介绍国内外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选用更佳的膜材料以及多种膜分离技术联用是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微滤超滤食品工业 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上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据统计,膜销售每年以14%~30%的速度增长,而最大的市场为生物医药市场[1] 。 1膜分离的简介 1. 1 膜的定义 膜是一种起分子级分离过滤作用的介质,当溶液或混和气体与膜接触时,在压力下,或电场作用下,或温差作用下,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膜,而另些物质则被选择性的拦截,从而使溶液中不同组分,或混和气体的不同组分被分离,这种分离是分子级的分离。 1. 2 膜的种类 分离膜包括:反渗透膜(0. 0001~0. 005μm) ,纳滤膜(0. 001 ~0. 005μm) 超滤膜(0. 001 ~0. 1μm) 微滤膜(0. 1~1μm) 、电渗析膜、渗透气化膜、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主要工艺及基本指标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主要工艺及基本指标 一、反渗透设备基本原理 RO反渗透技术是一种高科技水处理技术,它依靠反渗透膜在压力下使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分离的特性工作。“渗透”是一种物理现象,逆渗透就是在含有盐及各种细微杂质的水中(即原水)施加比自然渗透更大的压力,使水从浓度高的一方逆渗透到浓度低的一方,而原水中绝大多数的细微杂质、有机物、重金属、细菌、病毒及其它有害物质等都经污水出口排放掉。 二、反渗透设备标准工艺流程图 三、反渗透纯水设备主要工艺流程说明 1.原水罐(可选) 储存原水,用于沉淀水中的大泥沙颗粒及其它可沉淀物质。同时缓冲原水管中水压不稳定对水处理系统造成的冲击。(如水压过低或过高引起的压力传感的反应)。 2.原水泵 恒定系统供水压力,稳定供水量。 3.多介质过滤器

采用多次过滤层的过滤器,主要目的是去除原水中含有的泥沙、铁锈、胶体物质、悬浮物等颗粒在20um以上的物质,可选 用手动阀门控制或者全自动控制器进行反冲洗、正冲洗等一系列操作。保证设备的产水质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4.活性炭过滤器 系统采用果壳活性炭过滤器,活性炭不但可吸附电解质离子,还可进行离子交换吸附。经活性炭吸附还可使高锰酸钾耗氧量(COD)由15mg/L(O2)降至2~7mg/L(O2),此外,由于吸附作用使表面被吸附复制的浓度增加,因而还起到催化作用、去除水中的色素、异味、大量生化有机物、降低水的余氯值及农药污染物和除去水中的三卤化物(THM)以及其它的污染物。可选用手动阀门 控制或者全自动控制器进行反冲洗、正冲洗等一系列操作。保证设备的产水质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设备具有自我维护系统,运行费用很低。 5.离子软化系统/加药系统 R/O装置为了溶解固体形物的浓缩排放和淡水的利用,为防止浓水端特别是RO装置最后一根膜组件浓水侧出现 CaCO3,MgCO3,MgSO4,CaSO4,BaSO4, SrSO4, SiSO4的浓度积大于其平衡溶解度常数而结晶析出,损坏膜原件的应有特性,在进入

反渗透膜分离设备特点和适用范围

反渗透膜分离设备特点和适用范围

反渗透膜分离设备是将原水经过精细过滤器、颗粒活性碳过滤器、压缩活性碳过滤器等,再通过泵加压,利用孔径为 1/10000μm(相当于大肠杆菌大小的1/6000,病毒的1/300)的反渗透膜(RO膜),使较高浓度的水变为低浓度水,反渗透简介同时将工业污染物、重金属、细菌、病毒等大量混入水中的杂质全部隔离,从而达到饮用规定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标准,产出至清至纯的水。 反渗透膜分离设备是一种现代新型的纯净水处理技术。通过反渗透元件来提高水质的纯净度,清除水中含有的杂质和盐。我们日常所饮用的纯净水都是经过反渗透设备处理的,水质清澈。 反渗透膜分离设备特点: 1、经CAD设计,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水力性能优良; 2、脱盐率高,使用寿命长,运行成本低廉; 3、采用全自动预处理系统,实现无人化操作; 4、全自动电控程序,还可选配触摸屏操作,使用方便; 5、前置预处理保护装置,确保高压泵及反渗透膜不受硬物损坏; 6、产品水,浓缩水各设有流量计,以监视并调节运行出水量及系统回收率;

7、灵敏的高压、低压开关;防止在异常状况下对设备的损坏,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 8、先进的膜保护系统定时冲洗膜表面,降低污染速度,延长膜使用寿命; 9、完全根据用户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 反渗透膜分离设备适用范围: 1、纯净水生产厂纯净水制备 2、食品行业原料配制用水 如添加剂的勾兑、配料、汤料或汁液的配比等,可改善口感、抑制有机物滋生,提高产品保存期限 3、乳品、饮料、制酒行业用水制备 建议采用双级反渗透装置,防止因水中异物导致口感不佳,大限度的提高产品品质,抑制有机物繁殖,提高产品保存期限 4、化工行业用水 用于化工原料液的配比,化工产品制造,化工循环水等,有效防止因水中离子超标而造成的附加化学反应和品质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