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教学]高中语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创新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创新,在教学领域亦是如此,要想让学生热爱学习,愿意认真听课,那么就需要对教学进行创新。高中语文对很多学生而言都相当困难,大家都不愿意听课,尽管知道它是重点课,却还是没办法说服自己认真听讲。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需要采取措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改变学生的想法,即开展创新教学,让高中语文课堂“活”起来。

高中语文相较于小学、初中来说,难度明显增加。而高中生顶着高考的重大压力,一心只想提高综合成绩(语数英加上文综或理综成绩),大家发现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太难,而要想提高数学、英语、文综或理综成绩就简单得多,于是很多高中生,尤其是男生,更不愿意听语文课了。有些老师甚至发现,许多学生在语文课上做其他作业,这样其实不利于高中生的综合发展。那么,老师就要改变这种现状,苦口婆心的劝说既然对学生没有太大效果,老师就只有采取措施,开展创新教学,以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愿意主动去听讲。这种创新教学,是指老师要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将创新思想巧妙地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拥有创新意识以及创造力。如此,高中生就能学好语文,并在此基础上使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下面,就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我提几点自己的意见。

一、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很多高中生不喜欢语文课,在课堂上不好好听讲,而是写别的科目的作业,或者做其他的事情,这不仅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换言之,他们在课堂上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要知道,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老师辛辛苦苦地讲课,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既然高中生在语文课上没有这种主人翁精神,那么老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意识到这点,也就是说,老师需要进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前的教学中,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只用听就行,这对于每天都要听好多节课的高中生而言,实在是一种折磨,更别说要有多高的兴致了。既然要开展创新教学,老师就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让高中生不再反感语文课。例如,老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经常提一些问题,让他们知道在语文课上不是仅仅只有“听”,还要“想”,要思考,这样既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上来讲课,其他同学在下面听讲,若有不完整的老

师再加以补充,如此,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这课堂的主人。通过这些具体方法开展创新教学,培养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我们都知道,这些产品的出现是为了服务各行各业,当然教学界也不例外。比如,多媒体的发明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着极大的好处。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是一个老师,一方讲台,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对这些,高中生早已是很熟了,因为太熟悉,所以也就没有太大的兴趣。既然要进行创新教学,那么老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感兴趣的地方,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恰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毕竟,对于高中生来说,新鲜的东西比较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更愿意去接触。在语文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奇感会让学生耳目一新,自然就会好好听课。创新教学就是要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把那些不能发挥课堂最大有效性的部分摒弃,换成能够促进大家学习的元素。在高中语文课上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屏幕将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呈现于同学们面前,融图片、声音、动画等于一体,这种创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变得更有意思。

三、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过去的高中语文课上,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只用坐在下面听课,老师要求课堂上鸦雀无声,最好是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认为这样才能保证课堂质量。其实不然,语文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古今中外的万千动态都体现在语文课上,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活泼的。进行创新教学,就是要改变这种“静”的状态,老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将班上的同学平均分为若干个小组(比如,如果一个班60人,就平均分为6个小组,每组10人),提出一个问题,或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努力,可以讨论,看哪个小组能够完成。这样,小组之间竞争,组内合作,原本的“静”态就会转变为“动”态,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知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合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通过这样的创新方式,让高中语文课变得活泼而有趣,同学们既能学到知识,还可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高中语文课对于每个高中生而言都是必须认真听讲的课,然而现实中却不是这样,很多学生并不能做到。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不合适的地方,让所有人都喜爱语文课,从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发挥高

中语文课的最大意义。

参考文献:

张颖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