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监控系统

远程医疗监控系统
远程医疗监控系统

远程医疗监控系统

远程医疗监控系统

一、设计目的

随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远程医疗监控技术也渐渐成为医疗界的一个热点。重要生命参数的远程监控给年老体弱者带来了方便,也给现代医疗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远程医疗监控系统,它是一种集成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和通信应用技术于医疗卫生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品。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为:基于微控制器和传感器节点组成体征采集模块,基于GPRS/GSM的无线收发模块,基于FPGA的上位机监控模块。体征采集模块利用各类专用传感器采集人体体征,并由微控制器进行处理打包,经由GPRS/GSM 通信网络上传至上位机监控中心,远程医生/监护人可定时/实时监控病患。该系统测量准确,实用创新性强,性价比高,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二、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远程医疗监控系统。要求:

1.通过各传感器节点准确采集各项体征信号并交于89c51 单片机进行处理,计算出各项体征信息(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心率),组成体征采集子模块,完成各项体征信息采集,并上传到GPRS/GSM 无线模块。

2.GPRS/GSM无线模块将接收到体征信息,并准确地送往上位监控机。

3.基于FPGA的上位监控机接收到下位机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及控制。

三、设计器材:

1?各类体征传感器(ASDX100压力传感器、HK-2000B脉搏传感器、DS18B20 温度传感器);

2?微控制器、GPRS/GSM模块、FPGA开发箱;

3.镊子、钳子、电阻电容电位器导线等若干、焊锡若干。

四、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案

1. 设计原理

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定义为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远端的体征生理信息和医学信号传送到上位机监控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的一种技术手段。

(1)医疗监测原理重要生命参数的远程监护是年老体弱者口常监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检测的生理信息主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血气(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

度、血糖等。这类生理参数在远程监控系统中一般要求无创或微创检测。本文以温度、脉搏、

血压及心率信号为采集对象,选择了简单方便的传感器和无创测量的方法。

(2)无线通信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口益增长,无线通信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快速发展的无线通信已成为信息产业中最为耀眼的“亮

点” ,为各种潜在的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无线通信以其不需辐设明线、使用便捷等特点,展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无线通信技术正以较快的速度进入许多产品,它与有线相比主要具有成本低、携带方便和省去布线的烦恼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遥控、遥测、无线抄表、门禁系统、小区传呼、工业数据采集系统、无线标签、身份识别、非接触RF 智能片、小型无线数据终端、安全防火系统、无线遥控系统、生物信号采集、水文气象监控、机器控制、信息家电、无线232、无线422/485 数据通信等领域。

利用GPRS/GSM 技术进行无线通信,使传统的串口通讯扩展为GPRS/GSM 无线网络通讯,可以实时的把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上位机,实现数据的及时交换及串口设备的快速无线联网。

2.设计方案

(1)医院监控网络体系方案

医院监护系统由有线网络(局域网)和无线网络两部分组成,如图 4.1所示。患者身上佩戴的采集终端,将采集到的生理信息数据(体温、脉搏、血压、心率)发送到AP (Access Point )。AP通过医院的局域网,将数据转发到上位监控机上,

由上位监控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AP上电后立即尝试连接局域网上的服务器,服务器的IP和端口号以及

AP的网络配置都写在配置文件中,用户可以手动修改,连接成功后进入就绪状 ^态0如果有携带移动监护设备的患者进入AP的覆盖区域移动监护设备将会查询到

AP并与之建立ACL链路,AP接受连接将会进行主从切换,保证AP作为传感器网络的主单元可以继续被其他移动监护设备发现和建链。之后移动监护设

备和AP之间进行SDP , L2CAP, RFCOMM连接。AP向服务器报告有移动监护设备进入该区域,此后AP将透明地转发AP和移动监护设备之间的双向数据。主机可以通过AP 和移动监护设备的串口替代功能完成控制、数据采集的功能。当患者离开此AP的覆盖范围后,链路中断,AP向服务器报告移动监护设备离开该区域,同时患者携带的移动监护设备开始搜索新的AP。医护人员根据移动

监护设备与哪一个AP相连可以获知患者在整个病区内的活动情况。其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

监护服务器

信息中心.病房3 AP气.病房4 . . AP礼fl

局域网

图1医院无线监控系统结构

(2)家庭监护网络体系方案

远程家庭监控网络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家庭无线监控系统结构

无线系统主要由各个传感器节点(脉搏、体温、血压、心率等传感器节点)、若干个具有路由功能的无线节点和中心网络协调器(监护基站设备)组成。监护基站设备连接无线网络与以太网,是家庭无线网络的核心部分,负责传感器网络节点和设备节点的管理。各项体征数据经过家庭网关传输到远程监护服务器。远程监护服务器负责脉搏生理数据的实时采集、显示和保存。医院监护中心和医生可以登录监护服务器查看被监护者的生理信息,也可以远程控制家庭无线网络中的传感器和设备,从而在被监护病人出现异常时,能及时检测到并采取抢救措施。被监护者的亲属等也可以登录监护服务器随时了解被监护者的健康状况。

五、设计流程

1.传感器单元的设计

传感器节点主要功能为采集人体体征信息(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心率)

其节点主要包括5部分:中央处理器模块(51单片机)、无线数据通信模块

(GPRS/GSM)、传感器、A/D转换及相关调理电路、电源模块。节点框图和处

理器单元如图3所示

电源单元

图3 监控传感器节点结构

2 .GPRS/GSM模块的设计

介绍了一种通过GPRS/GSM短消息的收发实现对工程上数据采集系统的远程监控,其能够完成对工程上数据采集系统的运行状况监测及采集数据的传输。同时也能够通过短消息控制数据采集系统完成指定的操作。系统自带有存储器,能够按接收到的指令对设备进行配置,并将其存储到设备自带的存储器中。同时系统配备了看门狗,能够使系统在异常状态下重启系统,使系统做到永不死机。由于该系统采用了GSM短消息作为通信载体,使其克服了普通电话监控的人机界面不友好,话费高,且控制功能少等缺点。GSM硬件图如下图4所示。

图4 GSM硬件框图

3.基于FPGA的上位监控中心设计

为了使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和方便的显示,移植了一个

GUI界面系统。以UP - CUP FPGA2C35 - II综合实训平台为验证平台,TFTLCD IP核是在Quartus H 9. 0软件平台下,使用Verilog在FPGA上用硬件逻辑电路进行设计。该IP核是利用Quartus H开发和其集成的SOPC Builder系统开发工具而设计的。卩C/GUI 则是在配套开发软件Nios H IDE中进行移植实现。实验结果表明,卩C/GUI界面系统成功运行在本开发板上,可实现窗口管理、在指定位置显示文字、快速而高效处理数据和显示图片等功能。FPGA开发箱如下图

5所示.

CMII口酸净口XhK 轴W FW TY 升咖

IFSWICO

SO卡

SAUlfa 问一ism

[血匸

rn

WWa

CF知1匚

图5 FPGA开发箱

便携式医疗监护仪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便携式设备是由硬件与软件紧凑组合的一个单元模块,是一种体积小、智能化程度高、功能全、使用灵活、操作方便的便携机,适合家庭使用、外出携带等用途。为了使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实现友好的人机交互和更加方便的显示,这里提出一种GUI界面系统设计,就是在基于Nios H处理器的嵌入式平台上实现卩C/GUI的移植,使

IHHa NiKR卡■口raiscRia口M

之实现系统功能

系统中心触摸屏浏览服务信息并实现相关操作,通过无线网络和终端通信。各个采集终端作为独立系统工作,所有数据传到前台上位机协调处理。终端硬件框图如图2所示,利用片上可编程系统(SoPC)技术将Nios II处理器、外设接口控制器等功能模块集成到FPGA,构成可编程片上系统。SDRAM、Flash控制器用于处理程序和数据的存储;512 KB SRAM作为图像数据缓存区;FPGA内部自定义LTM控制器和SD卡控制器模块,辅助软核工作,操作触摸屏并读取SD 卡内的JPEG图片;UART接口用于和移植到CC2430的ZigBee模块通信;采用定时器以嵌入uC/OS II操作系统。其硬件结构图如6所示。

图6 FPGA硬件结构图

4.系统硬件设计

本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从功能模块上该系统可分为:体征信息采集模块、无线收发模块和通用串行总线接口传输模块。系统的硬件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数据采集和无线数据发射电路;另一部分是无线数据接收和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电路。系统的总硬件结构如图7所示。

w. *

izy ■■

坡咚1

BPQl j

能令握I |吐挥乐;】

AM"1吐、

操作流程:

(1) .通过各传感器节点准确采集各项体征信号并交于 89C51单片机进行处 理,计算出各项体征信息(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心率),组成体征采集子模 块,完成各项体征信息采集,并上传到 GPRS/GSM 无线模块。

(2) .GPRS/GSM 无线模块将接收到体征信息,并准确地送往上位监控机。 (3) .基于FPGA 的上位监控机接收到下位机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及控制。

5. 系统软件设计

在软件设计中,一般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它具有明显的优点。把一 个多功能的复杂的程序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功能单一的程序模块,有利于程序 的设计和调试,有利于程序的优化和分工,提高了程序的阅读性和可靠性,使程 序的结构层次一目了然。应用系统的程序由包含多个模块的主程序和各种子程序 组成。各程序模块都要完成一个明确的任务, 实现某个具体的功能,在具体需要 时调用相应的模块即可。由于系统各个模块都有自己的程序,在此将列出个别模

In

图7系统的总硬件结构

块的程序流程图。

血压及心率采集并显示的处理流程如图8所示

图8血压、心率采集流程图代码如下:#in clude

#defi ne uchar un sig 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DQ=PM0;//ASDX001 与单片机连接口 sbit RS=P3A

5; sbit RW=P3A6; sbit EN=P3A7;

unsigned char code str1[]={"blood pressure: "};

for(j=0;j<100;j++);

}

void wr_com(unsigned char com)// 写指令 //

{

delay1ms(1); RS=0; RW=0; EN=0; P0=com; delay1ms(1); EN=1; delay1ms(1); EN=0;

}

void wr_dat(unsigned char dat)//

unsigned char code str2[]={" uchar data disdata[5]; uint tvalue;// 压力值 uchar tflag;// 压力正负标志 /************************* lcd1602 void delay1ms(unsigned int ms)// {unsigned int i,j; for(i=0;i

}

;

程序

延时 1 毫秒(不够精确的)

写数据//

{

delay1ms(1);; RS=1; RW=0; EN=0;

P0=dat; delay1ms(1);

EN=1; delay1ms(1);

EN=0;

}

void lcd_init()// 初始化设置// { delay1ms(15);

wr_com(0x38); delay1ms(5);

wr_com(0x08); delay1ms(5);

wr_com(0x01);

delay1ms(5); wr_com(0x06);

delay1ms(5);

wr_com(0x0c); delay1ms(5);

}

void display(unsigned char *p)//

显示//

{

while(*p!='\0')

{

wr_dat(*p); p++; delay1ms(1);

}

}

init_play()// 初始化显示

{ lcd_init(); wr_com(0x80);

display(str1);

wr_com(0xc0);

display(str2);

}

void delay_asdx001(unsigned int i)// 延时 1 微秒{ while(i--);

}

void asdx001rst()/*ds1820 复位*/

{ unsigned char x=0;

DQ = 1; //DQ 复位

delay_asdx001(4); // 延时DQ = 0; //DQ 拉低

delay_asdx001(100); // 精确延时大于480us DQ = 1; // 拉高delay_asdx001(40);

}

uchar asdx001rd()/* 读数据*/

{ unsigned char i=0;

unsigned char dat = 0; for (i=8;i>0;i--) { DQ = 0; // 给脉冲信号

dat>>=1;

DQ = 1; // 给脉冲信号

if(DQ)

dat|=0x80;

delay_asdx001(10);

}

return(dat);

}

void asdx001wr(uchar wdata)/* 写数据*/ {unsigned char i=0; for (i=8; i>0; i--)

{ DQ = 0;

DQ = wdata&0x01;

delay_asdx001(10);

DQ = 1;

wdata>>=1;

}

}

read_pressure1()/* 读取压力值并转换*/

{

asdx001rst();

asdx001wr(0xcc);//* 跳过读序列号*/

asdx001wr(0x44);//* 启动压力转换*/ asdx001rst();

}

read_pressure2()

{uchar a,b;

asdx001wr(0xcc);//* 跳过读序列号*/

asdx001wr(0xbe);//* 读取压力*/

a=asdx001rd();

b=asdx001rd();

tvalue=b;

tvalue<<=8;

tvalue=tvalue|a;

if(tvalue<0x0fff)

tflag=0;

else

{tvalue=~tvalue+1;

tflag=1;

}

return(tvalue);

}

/*************************************************************** **

void asdx001disp1()// 压力值显示

{ uchar flagdat;

disdata[0]=tvalue/1000+0x30;// 百位数

disdata[1]=tvalue%1000/100+0x30;// 十位数

disdata[2]=tvalue%100/10+0x30;// 个位数

disdata[3]=tvalue%10+0x30;// 小数位

if(tflag==0)

flagdat=0x20;// 正压力不显示符号else

flagdat=0x2d;// 负压力显示负号

if(disdata[0]==0x30)

{disdata[0]=0x20;// if(disdata[1]==0x30) {disdata[1]=0x20;// } }}

void asdx001disp2() {uchar flagdat; wr_com(0xc3);

wr_dat(flagdat);// 显示符号位 wr_dat(disdata[0]);// 显示百位 wr_dat(disdata[1]);// 显示十位 wr_dat(disdata[2]);//

显示个位

wr_dat(0x2e);// 显示小数点 wr_dat(disdata[3]);// 显示小数位 wr_com(0xca); wr_dat(0xdf); wr_dat(0x43);

}

******************* 主程序

void main()

{

init_play();// 初始化显示 while(1)

{ read_pressure1();// 读取压力 read_pressure2();// 读取压力 asdx001disp1();// 显示 asdx001disp2();//

显示

如果百位为 0,不显示

如果百位为 0,十位为 0 也不显示

六、系统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1:不能运用虚拟的调试助手建立GPRS的连接。

解决办法:在详细分析,发现不是自己的操作问题后上网查资料发现,想要建立GPRS 的连接,就必须拥有的一个暴露在共网下的IP 地址,但是实验室的都是动态随机分配,所以解决办法就是用无线网卡或者用路由器拨号上网的那种。

问题2:主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在编写程序的时候是分模块写的,所以在后期揉合一块儿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只是显示所设的初始值。经过老师以及的同学的分析知道是中断那儿出现问题,经过一下午的调试与编程终于及时的解决了此问题. 问题3:硬件焊接过程。

在软件仿真出结果后,就开始电路板的焊接。但是在焊接完毕后出现了一些误差,检查后发现是某些电容或者是电阻值不是太精确所以会导致电路出来后出现一些偏差或者干扰。

七、设计心得体会和收获:

在本系统的设计中,我是负责GSM/GPRS模块的调试。主要负责将下位机中采集到的数据及时的发送到上位机中,以便于实时的监控与诊断。首先就是AT 命令的学习,这部分是就是基本的指令,跟C51 语言在单片机中的重要性一样,本次实验收获就是掌握了一门语言了解了SIM300 的工作原理,更加熟练的掌握了C51 语言。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心得体会就是学习初始的时候一定要一步一步的脚踏实的了解原理,这样才能在运用这门技术做东西的时候的才能随心应手,也可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查出原因。团队精神——我最大的收获。只有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在动手,都在为这个作品出力的时候那么你们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只有团队团结才是这个作品最终的意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以本次的实验问基点,不断的学习与进步。

在本系统的设计中,我负责的主要是体征采集子模块的设计。根据监控对象的和监

控目的不同,体征信息采集模块主要用于病人生理信号的采集,其检测的体征信息主要包括:心率、血压、脉搏、体温四项基本体征信息。通过各传感器节点准确采集各项体征信号并交于微控制器进行处理,计算出 4 项体征信息,组成体征采集子模块,完成各项体征信息采集,并上传到GPRS/GSM 无限模块。在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传感器的选择,通过查询资料,了解各项体征的采集原理,尤其是血压的测量是本次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后续信号的处理 (包括整流,放大,A/D 转换)也是需要投入很大的工作的,本来生理信号就是特别弱的。以前总是在学理论,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实践,像电子血压计,脉搏仪也只是在生活中用到过,通过这次的设计,使我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也使得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希望这些东西能够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有和那的帮组,我也会再接再厉,更多的的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

八、附录

参考文献:

[1]李兰英.Nios II嵌入式软核SOPC设计原理及应用[J].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2]Micrium Inc.卩C/GUI manual Rev.0[M].2002.

[3]Qiu Chuanfei, Zhang Wei, Zhou Quanzhi, et al.Porting 卩C/GUI To LCD and

VGA in Nios II syste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 Changsha, 2010.

[4]葛欣,孟凡荣.使用卩C/GUI开发图形用户界面[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

26(1):253-255.

[5]Altera Corporation.Nios II processor reference handbook[M]. 2005.

[6]朱国富,廖明涛,王博亮.袖珍式脉搏波测量仪.电子技术应用. 1998.第1 期

[7]程咏梅,夏雅琴,尚岚.人体脉搏波信号检测系统.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6.第25 卷

[8]刘晓风.测振式自动血压测量中的一种脉搏波检测方法,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1990 年第14 卷第 2 期

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的建设方案

×××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的建设方案 —— 一、项目的背景、目的、意义 2014年国家卫计委提出要建立健全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疗服务和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要以面向基层和偏远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2015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医师多点执业。通过建立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合医资金安全,达到政府满意,医务人员满意,百姓得实惠,真正体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90%大病不出县这一公立医院改革的终极目标。 二、建设内容 1、×××医院远程会诊中心 将××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通过授权方式与各乡镇卫生院电子病历系统、心电系统、LIS系统、Pasc系统无缝连接,各乡镇卫生院将上述系统相关信息上传××医院,通过

相关部门分诊分到相关专业科室,由专家组织人员对病历进行审核,结合各种检查结果,制定指导性诊疗意见后,通过系统返回乡镇卫生院,对病人实施诊疗,该系统建设总投资约400—500万元,由××医院投资。 风险及防范 (1)病历资料的采集是否真实可靠,此为远程医疗会诊风险的核心所在,可通过多次培训而规避,必要时通过我院医师电话问诊,现场会诊而解决。 (2)治疗过程中突发病情变化,可通过及时转院而解决。 (3)发生医疗纠纷,可通过原渠道解决(即现行处理纠纷的方式解决)。 (4)具体会诊例数需卫计局信息科统计并由卫计局拨付资金。 2、影像运程会诊中心 将××医院Pasc系统通过光纤与各乡镇卫生院DR机链接,各乡镇卫生院将病人照片后的数据、图像上传到××医院由××医院出据报告后返回乡镇卫生院。 (1)该项目需投入资金购买设备(DR系统及电脑等)预计投1500万元(27个乡镇即27个DR机,每台50万元计,同时电脑、光纤等),资金政府投入或引进第三方进行投资(2)第三方的进入,可通过竞争性谈判或公开招投标,

远程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远程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远程医疗概念界定 从广义上讲,远程医疗是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挥大型医学中心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及特殊环境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 从狭义上讲,远程医疗包括远程影像学、远程诊断及会诊、远程护理等医疗活动。 另外,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含影像、超声、核医学、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等)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及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 然而,更加直观的描述是,远程医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B2B,就是机构对机构,两个不同的医疗机构的合作;一种是B2C,直接对医疗机构以外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国际远程医疗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Wittson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同年,Jutra等人创立了远程放射医学。此后,美国不断有人利用通信和电子技术进行医学活动,并出现了Telemedicine一词,现在国内专家统一将其译为“远程医疗”(或远程医学)。在此基础上远程医疗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远程医疗在此期间开始出现,并侧重于研究性探索和局部试点应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通信新技术推动了远程医疗迈入第二阶段,在此阶段,远程医疗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议和军事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而进入21世纪,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视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了第三代远程医疗发展,具有远程动态监测血压、血糖、心电等功能的众多智能健康医疗产品逐渐面世,远程医疗逐步走出医院大门,走向社区。 图表国外远程医疗发展阶段

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与实践

四信息管理四 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与实践 周彬一蔡敏芳一孙娟一童俊东一赵雪飞一庄伟 一一DOI :10.3760/cma.j . issn.1000-6672.2016.04.015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2012AA02A616) 作者单位:430022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计算机管理中心(周彬二蔡敏芳二童俊东二赵雪飞二庄伟);无锡曼荼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孙娟) 通信作者:童俊东,Email :26523875@qq .com 一一现代医学的发展, 需要构建一个全程化二多角度的区域医疗协作共同体三远程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协作模式,以其 便捷二高效二质优二价廉 的服务优势,在区域 医疗协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三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具有丰富而优秀的医疗资源三2011年8月建成湖北省远程医学中心, 连接了省内外近50所医疗机构, 是 武汉1+8城市圈 医疗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三2014年底,在远程医学中心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连接省内8所 协作医院,形成省级-市州级-县级-乡镇的四级远程医疗协同服务模式,扩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内涵三 一二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 远程医疗通过对数据二文字二影像资料等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二传输二处理二存储和查询,实现专家与患者二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咨询二会诊二教学等信息服务及其他医疗活动 [2] 三其中,患者病历对医疗协同期间 医生对病情的确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我院数据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的标准规范,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整合分散在我院和协作医院内多种异构信息系统中的临床数据,结合标准化的公共代码字典,以患者为中心,汇总并进行梳理,从而形成标准化的数据,实现本院与协作医院之间患者临床信息的统一存储三在开展医疗协同时,根据不同的权限许可,实现协作双方对患者病历的共享浏览三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框架见图1三 (一)远程管床:基于远程协同平台和数据中心,实现患者电子病历的共享,方便医务人员跨机构快速全面掌握患者的诊疗信息三我院医生在得到协作医院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协同软件模块,在本院就可以直接下达所管患者的临床处置意见,而远端的医务人员负责执行,从而达到远程管床的目的三 (二)远程会诊:会诊双方的专家通过远程信息系 统,共享上传的患者病历信息,再通过高清音视频信 号 图1一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框架图 面对面 地实时交流,将会诊结果(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作为参考,写入共享的电子病历会诊意见中三对于有时专家时间不充裕或邀请专家困难,不能及时开展会诊;或病情不急迫或过于简单,不需要专家到现场等情况,可以采用离线会诊功能,先由申请医生提交会诊申请和病历资料,会诊专家非实时浏览患者临床资料并写出会诊意见,申请医生再浏览会诊报告三离线式会诊不需要会诊双方同时在线,节约了彼此的时间,方便处理患者单一的疑难病情三 (三)远程预约和双向转诊:我院建立了统一的号源 池,开展通过远程中心二电话二网络二社区二银行等多种形式的预约挂号业务三基于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协作医院,可以共享我院的门诊和住院资源三协作医院的医生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遇到疑难病例时,可以直接通过平台预约我院的专家门诊和住院服务三我院的服务人员在收到上传的患者信息后,将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专家或住院科室,再通过平台反馈预约成功的信息三预约患者持身份证来我院就诊,减少了排队以及重复检验检查的负担三这种跨院预约诊疗服务,为疑难患者打造了就医的 绿色通道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患者的欢迎三 同时,通过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我院与协作医院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双向转诊机制三患者小病去协作医院就诊,若遇解决不了的病情,通过会诊后,能够迅速上转到我院;危重患者在我院进行手术或治疗病情稳定后,可转至协作医院进行后续的康复三这样既可以解决协作医院医疗资源闲置问题,也可以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紧缺的矛盾,从而使大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为更多二更需要的患者提供服务,实现小病属地解决二疑难杂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一、总则 本规范提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应当遵循的功能及安全性能,对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预约、远程专科会诊、信息资源管理等业务功能规 范和技术要求进行定义。 本规范可用于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设计、开发、部署和应用,以及 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的测试、验收和评价工作。 二、术语和定义 1、远程医疗信息系统 采用现代通讯、电子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实现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 处理、存储和查询,对异地患者实施咨询、会诊、监护、查房、协助诊断、指导 检查、治疗、手术、教学、信息服务及其他特殊医疗活动的信息系统。 2、远程会诊 医疗机构之间利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平台,采用离线或在线交互方式,对患者及其病史、检查等进行分析,完成病情诊断,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的医疗行为, 包括远程专家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重症监 护等医疗服务。 3、远程心电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 人临床资料和心电资料,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报告。包含高端远程实时心电监护。 4、远程影像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

人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包括放射影像资料、 B 超影像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由上 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报告。 5、远程重症监护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重 症病人临床资料,包括实时在线的监护信息、放射影像资料、 B 超影像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等,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治疗指导意见。 6、远程病理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 人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诊断报告。 7、远程手术示教 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远程会诊技术和视频技术,对临床诊断或者手术现场的画面影像进行全程实时记录和远程传输,使之用于远程教学、远程观摩、远 程诊断等。 8、远程医疗申请单 包括申请方医生姓名、职称、单位名称、医院等级、所属行政区域、申请目 的与要求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 9、患者、居民和个人 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获取和接受服务的个体。(在本规范中这些术语可互换使用)。 10、远程教育 在远程医疗信息会诊系统上,授课专家通过音视频和课件等方式为基层医生提供业务培训、教学以及技术支持。 11、远程医学数字资源 上级医院收集整理的有典型意义的病例、案例分析、手术录像等资料,以及

远程医疗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远程医疗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来源:医点网作者:医点网发布时间:2007-06-02 从传统医学处理模型到远程处理的转化 人吃五谷杂粮,天有冷热寒暖,大地苍翠凋萎复始,人置其中常会阴阳失调,生病的事人皆 有之,概莫能避。但传统的认识是病人求医称"看大夫",医生诊病为"看病"。事实上,"看病吃药"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并不能准确、全面的做出求医问病的表述。 医学信息,当然不仅仅指简单的数据,而是医疗处理的基础。一个医疗方案的制定和某种 病况的推断都要依赖于我们所说的医学处理信息。所谓合作(如会诊),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 的交换。而在医疗处理中,信息的交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处理的媒体和交换的手段。用逻辑的观点来看,在医学工程和医疗科学中的信息流动可以用下图来描述。传统的医 学研究和处理模型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信息流图来实现的。 @@50D25000.GIF;图1 传统医学处理中的医学信息模型@@ 一个传统的医学处理常常包含了治疗、比较和认知这三个阶段。 在治疗阶段中,常常需要病人和医生面对面地交互。这个阶段交流的信息实际上是记录 病人的一些病史和病历档案,并将其保留较长的时间,用作今后在治疗和诊断时参考。 在比较阶段,需要医生对病人的病史及其它档案资料做详细的分类和整理。这个阶段信 息的处理,一方面是通过对各个病人的资料做横向比较,有助于对某个病人的治疗;另一方面 也是教育和培训的要求,有助于对实习医生的培养。 对于认知阶段,则需要医生和科研人员的配合。在经过研究人员反复统计和试验后,人类 对疾病的认识常常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人们所掌握的医疗知识和医务人员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意见就来自于这样千百次的试验和研究。 由于地域的限制和医疗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传统的医学处理常常需要一些额外的旅途和 交通费用,在上图中,从一个环节到另一环节的信息处理过程常常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网络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建立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通信和处理的开放性的远程医疗系统T elemedicine System)成为可能。 二、国外远程医疗系统发展概况 1.远程医疗的发展历史 电信技术的发展对医疗保健业的改革有巨大的影响,对于目前困扰医疗保健普及系统的 种种问题,最新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措施。但是,到目前为止,远程医疗还仅仅是作 为很多业务普及问题解决措施的一部分。 远程医疗利用信息处理和电信技术,以声像、图形或其它形式传递医学信息,用于诊断、 治疗、研究和培训等工作。在美国有很多州都在开发远程医疗项目,美国联邦政府对于研究远程医疗在医疗保健业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浓厚的兴趣。 远程医疗最初的定义是指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利用电信信道,彼此之间进行通信交流,其目 的是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普及性。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远距离诊断的概念。从50年代末期起,已有很多人对利用电信信道联系身处异地的医护人员这一措施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电信信道还包括信息处理技术,其中可能是较基础的,如电话、传真机,也可能是很尖端的,如专用医疗仪器的双向交互式声像交换。医学遥测技术在信息传输方面也可发挥作用。 技术与特定信息交换的具体配置可能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因素包括:病人、医护人员、专 家及其不同形式的用以在至少两方之间传递医学信息的电信号。目前,远程医疗已可用在农村、内陆、城市和其它地方,甚至包括太空,可用于心脏科、脑外科、精神病科、眼科、放射科及其它医学专科的治疗。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得以发展,如美国在海湾战争期间便成功地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为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异地专家的诊疗指导,更好地救治患者,提高我院医疗服务水平,贯彻落实省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推进会的精神,根据《贵州省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方案。一、目标建设以省卫计委指定的三级医院为中心,连接我院的远程会诊系统,逐步扩大覆盖面,实现远程会诊、监护、预约、手术指导、教育等远程医学活动,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措施1、建立领导机构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措施,抓好落实。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信息科、各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院长为一把手,亲自抓此项工作。明确各成员职责,各司其职,积极做好远程医疗工作。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此工作的指导和业务培训。成立远程医疗中心,负责远程医疗具体工作的实施。2.制定远程医疗的工作制度制定出有利于远程医疗工作开展实施的制度和流程。有关规章制度应包括:远程医疗信息保密制度、远程医疗病案安全管理制度、远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远程医疗损害风险和责任分担制度、远程医疗奖惩制度等。3.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远程会诊流程。远程会诊流程患者知情同意:主管医生征得患者、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同意,并签定“远程会诊知情同意书”申请:管床医生申请,科主任同意,医务科批准后,向远程会诊中

心提出申请预审:院远程会诊中心对资料进行预审后提出增补资料意见,并将患者病史,检查数据、心电图、医学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传送给选定的专家,专家对病例资料进行预先的了解,确定会诊时间,通知申请医生网络连接演示:在确定的会诊时间前,双方操作人员将网络接通,调节好音频、视频至最佳效果意见反馈:专家以文字形式填写会诊意见并传输给我院远程会诊中心,并由远程会诊中心转交给各申请医生实施会诊:申请医生与会诊专家利用已开通的网络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流,并做好记录4.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成员均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我院各领域带头人,业务精湛的资深专家,专业涵盖了内科、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及儿科。5.远程会诊室建设设置远程会诊室,完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确保远程医疗工作顺利实施。硬件指房屋、设备和人员等,软件指制度规范和远程医疗操作系统等。三、工作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健全远程医疗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遵守远程医疗的规定,规范医院远程医疗管理,推行远程医疗业务,以此减轻群众负担,惠及患者,全面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质量。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xx-2020年)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持续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制定本方案。一、加强重点

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

附件3 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进一步推动远程医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制定本规范。 一、管理范围 本规范所称远程医疗服务包括以下情形: (一)某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邀请方)直接向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发出邀请,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邀请方患者诊疗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双方通过协议明确责权利。 (二)邀请方或第三方机构搭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受邀方以机构身份在该平台注册,邀请方通过该平台发布需求,由平台匹配受邀方或其他医疗机构主动对需求做出应答,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邀请方患者诊疗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邀请方、平台建设运营方、受邀方通过协议明确责权利。 邀请方通过信息平台直接邀请医务人员提供在线医疗服务的,必须申请设置互联网医院,按照《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管理。 二、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基本条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1.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批准、与所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相应的诊疗科目。 2.有在本机构注册、符合远程医疗服务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3.有完善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信息化技术保障措施。 (二)人员基本条件。 邀请方与受邀方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医务人员参与远程医疗服务。邀请方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陪同,若邀请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陪同;受邀方至少有1名具有相应诊疗服务能力、独立开展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根据患者病情,可提供远程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 有专职人员负责仪器、设备、设施、信息系统的定期检测、登记、维护、改造、升级,符合远程医疗相关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的规定,保障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满足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需要。 (三)设备设施基本条件。 1.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应当满足图像、声音、文字以及诊疗所需其他医疗信息的安全、实时传输,图像清晰,数据准确,符合《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满足临床诊疗要求。 2.重要设备和网络应当有不间断电源。 3.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应当至少有2家网络供应商提供的网络,保障远程医疗服务信息传输通畅。有条件的可以建设远程医疗专网。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目的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方法建立医院信息传输的硬件平台,将远程医疗平台系统应用到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终端,实现医院信息的实时化采集和移动化办公。结果对区域医联体协议医院内纵向开展医疗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远程协作、管理培训等交流合作,形成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互惠共赢新模式,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结论运用互联网+模式,打造以远程医疗平台为基础的区域专科联盟,可以将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有序高效利用。 标签:分级诊疗;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平台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Based on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U Dong-fa Network Data Information Department,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5104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based on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e hardware platform of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as established,and the telemedicine platform was applied into the panel computer or smart phone terminal thus realizing the real-time collection and mobile office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Results The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assistance,talent training,telemedicine co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medical couplet agreement by the hospital can form an excellent long-term mechanism of medical resources rational flow,improve the medical service level of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realize the new model of mutual benefits and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Conclusion The use of Internet plus mode,to create a Regional College Alliance to telemedicine platform based,can b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and efficient use of high-quality medical resources. [Key words]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Regional specialist alliance;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制度建设的目標,概括起来就是分两步走,两年逐步完善,初见成效;五年全面提升,成熟定型。即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资源利用效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服务 —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第1章.总论 (4) 1.1 提要 (4) 1.2 市场定位 (5) 1.3 项目的意义与必要性 (5) 1.3.1 推进国家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5) 1.3.2 推动卫生医疗服务多元化发展 (6) 1.3.3 提升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 (6) 1.3.4 为远程医学教育提供高效管理工具 (7) 1.3.5 促进与带动医疗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8) 第2章.建设方案 (9) 2.1 系统功能结构 (9) 2.2 系统详细功能 (10) 2.2.1 远程会诊 (10) 2.2.2 远程检查 (12) 2.2.3 远程监护 (13) 2.2.4 预约挂号 (14) 2.2.5 医生下乡 (14) 2.2.6 远程培训/考试 (15) 2.2.7 视频会议系统 (18) 2.2.8 远程检查系统 (19) 2.2.8.1 远程听诊系统 (19) 2.2.8.2 远程病理检查 (21) 2.2.9 远程监护系统 (21) 2.2.10 影像诊断系统 (24) 2.2.11 远程预约系统 (24) 2.2.12 远程教育系统 (25) 2.2.13 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34) 2.2.14 费用中心 (34) 2.2.15 短信平台 (34) 2.2.16 投诉中心 (36) 2.2.17 基础信息平台 (36) 2.3 系统功能特点 (37) 2.3.1 系统功能 (37) 2.3.2 系统特点 (37) 2.4 远程诊断解决方案和特点 (38) 2.4.1 连接全国各著名大医院及医疗科研机构 (39)

2.4.2 连接省级医院与各地市医院 (40) 2.4.3 连接地市医院与区县医院或社区医院 (40) 2.4.4 视频会议系统解决方案 (41) 第3章.项目实施方案 (44) 3.1 系统体系架构 (44) 3.1.1 系统架构 (44) 3.1.2 网络规划 (44) 3.1.3 业务流程 (45) 3.1.3.1 预约会诊 (45) 3.1.3.2 会诊基本过程 (46) 3.2 系统基本功能结构 (46) 3.2.1 系统功能说明 (46) 3.2.2 模块基本功能说明 (47) 3.2.2.1 预约管理 (47) 3.2.2.2 接收会诊 (49) 3.2.2.3 会诊管理 (50) 3.2.2.4 专家管理 (53) 3.2.2.5 会诊辅助管理 (55) 3.2.2.6 系统管理 (59) 3.3 技术要求 (59) 3.3.1 运行环境要求 (59) 3.3.2 性能 (60) 3.4 二次开发功能 (61) 3.4.1 远程医疗计费 (61) 3.4.2 电子病案库 (62) 3.4.3 远程会诊网站 (62) 第4章.项目预算 (63) 4.1 项目经费预算 (63)

用友远程医疗系统

用友远程医疗系统 1产品概述 系统采用B/S架构,利用Internet和VPN网络连通中心医院、协作医院和个人。具有门户网站、网络预约服务(预约挂号、特诊预约、预约检查、预约住院)、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培训、远程医疗咨询能功能。为中心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服务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 2产品特点 ●系统采用B/S架构,软件易部署和维护。 ●建立远程医疗服务门户网站,共享信息和资源。 ●利用Portal平台集成各个系统,整合应用,单点登录,统一入口。 ●集成先进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为远程会诊、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咨询、远程会议、手术 直播、病历讨论等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视频和音频。视频画面清晰、细腻、流畅,色彩饱满真实,视频和音频同步。支持高效率的桌面、程序共享及协同标注。 ●集成PACS系统,实现基于DICOM的远程影像调阅,为远程会诊提供有力支持。 ●集成HIS、电子病历、体检等系统,专家会诊时可以调阅患者的检查检验报告、电子病 历、体检报告等。 ●集成心电系统,实现远程心电诊断。 ●多中心支持多个中心和多个分中心,一点对多点的教育方式。 ●多模式支持多种教育模式:实时互动的培训讲座,学员在线点播课件学习,网络专业 教学管理。 3产品功能 3.1门户网站 提供新闻公告,医疗资讯,机构、科室、专家介绍,健康知识等内容,以及内容管理。

3.2网络预约服务 3.2.1预约挂号 3.2.1.1个人预约 患者在平台上注册用户并绑定医疗卡后,可以自己预约中心医院的号。 3.2.1.2机构预约 对于没有医疗卡的患者,加入平台的机构可以替患者在平台上预约中心医院的号。3.2.1.3预约查询 查询已经预约的号,打印预约单,也可以取消预约。 3.2.1.4预约统计 统计某个时间段内各个科室的各个医生的预约数量。 3.2.2特诊预约 患者通过平台查询特诊专家,填写预约申请并提交。中心医院为患者安排专家和就诊时间。 3.2.3预约检查 协作医院或者患者填写预约检查申请,中心医院为患者安排检查科室和检查时间。 3.2.4预约住院 协作医院或者患者填写预约住院申请,中心医院为患者安排住院科室和住院时间。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第1章.总论 1.1 提要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一些疑难急症需要多地专家会诊;传染性疾病不易到公众医院就诊……传统的医疗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如今,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为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以上问题也都可以得以解决:医生和病人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安全、快速的交流,病人和医生在网上及时的交流能使得医生更好的了解病人的病情发展状况和发病时的表现;病历和X光片等资料通过双流技术实现会诊时的实时传输;多家医院的专家对一例病例进行远程会诊等。 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十五”期间,全国所有中心城市医院和60%以上县级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也必然要带动远程医疗建设,因为县以上医院的职能要求都要承担对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单位的技术帮带和业务指导与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工作,要落实和完成好这些工作,除派出医疗队深入的同时,远程医疗是他们有效选择。 目前,我国基层医院(泛指二甲以下的医院,如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总数已超过5万家,担负着全国三分之二以上人口的医疗服务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由于大城市与基层医院之间存在作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城市大医院里患者排长队看病,而基层医院里冷冷清清的局面亦无发根本解决。 所以不受国域限制、地域限制、大城市与边远地区限制的远程医疗活动的高新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有着广阔地发展前景。防洪抢险、抗击特大雪灾,特别是汶川和震中远程医疗卫生救护的实践证明未来远程

远程医疗应用及前景(英文)

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Telemedicine Abstract—The increasing diffus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as made the Telemedicine approach. Telemedicine can provide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at a distance, which is a fundamental tool to harmonise quality and cost in the Health System. Telemedicine has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 four applications of telemedicine are discussed. They are Teleconsultation, Telemedicine education, Telemonitoring and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t last,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elimedicine are also described. Keywords—Telemedicine, Computer Technology, Tteleconsulation, Telecommunications. I. INTRODUCTION elemedicine has many definitions and can be viewed as providing medicine from a distance. It should provide patients and practitioners located at remote sites the possibility to access primary or specialty care thereby 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care while minimizing costs. Telemedicine takes advantage of the tremendous growth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1]. Today with wireless technology, patient records could be accessed b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any given location by connection to the institution’s information system[2]. Physicians’access to patient history, laboratory results, pharmaceutical data, insurance information, and medical resources would be enhanced by mobile technology, there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atient care. Telemedicine is an emerging field that could have a revolutionary impact on health management, bringing the man and his needs in the cor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main goal of telemedicine approach, namely to improve access to high quality medical care at affordable cost, can be pursued by means of an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Hospital and Home Care; also inside Hospital telemedicine technologies play an important rule for medical information exchange among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medical personnel[3]. The popular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are telemedicine and teleconsultation. Health experts can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without distance limitation. Telemedicine can provide a cost-saving healthcare mode and can be applied in clinics by us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e telemedicine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distant consultation and for discussion conference [4,5]. Telemedicine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and the quality of healthcare delivery but also lower costs. II. APPLICA TIONS A.Teleconsultation Teleconsultation is a means of telecommunication through networks;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telemedicine. Real-time consultations use the video conferencing technology and permi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edical experts and clients. During consultation, both sites need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synchronously manipulate images and documents [6]. Patients and their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can seek the opinions of experienced specialists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from the comfort of their home. Teleconsultation technology offers a myriad of benefits, ultimately making the provision of quality healthcare more efficient and much more economical. B.Telemedicine education Telemedicine education is a rapidly developing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For example, The students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use modern equipment in a Telemedicine Laboratory for image and sound digitisation and to prepare clinical cases in electronic form. Also they can explore Internet resources to search for medical information on the Net. At the end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discuss their prepared medical cases and diagnoses with teachers and medical consultants. So the students can learn more during the class. C.Telemonitoring Telemonitoring allows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vital signs once or more per day and provide diagnostic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to health professionals.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involve patients more in their own care,assist the titration of medications,improve compliance,and help provides identify early signs of worsening heart failure and its precipitating factors. Home telemonitoring also may assist with care at home or early discharge planning, thereby reducing admissions, hospital days, and rates of mortality[7]. D.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IM) is the practice of acquiring, analyzing and protecting digital and tradit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vital to providing quality T

远程医疗系统软件平台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LiveUC远程医疗系统软件平台方案 北京网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云视讯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在华南、华东、西南、东北、华中等地建立十几家服务网点。并将营销网络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北京网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拥有专业而完善的云视讯产品线,主要产品包括:网动统一通信平台(Active UC?)、网动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Active Meeting?)、网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Active Eyes?)、网动远程多媒体交互教学系统(Active Class?)、网动全自动多媒体录播系统(Active Recorder?)等。公司推出的Live UC?云视讯服务品牌,可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统一通信的云计算服务。 北京网动网络科技股份公司是国际领先的多媒体视讯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视讯产品在国内外占有广泛的市场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网动Live UC 视频会议租用平台一种基于SaaS的租用服务,租用的好处在于:彻底免除了企业对系统硬件和软件升级维护的投资;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己部署系统带来的南北网络互通、多网互通的问题;省去服务器、带宽租赁、网管等多方面的成本。Live UC 视频会议从另一个角度上进一步克服了物理的距离,使得日常沟通、远程培训和文件传送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大大减少了过去劳师动众的业务沟通会议、培训方式;同时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召开会议更加便捷、费用远比自己部署更低廉。网动Live UC视频会议租用方案,用户不需要任何网络设备,只需要有可上网的电脑和摄像头、耳麦便可召开虚拟视频会议及远程医疗会诊,实现高质量、高可靠性的音视频通信、协同办公、文档共享、远程会议管理等多种会议功能,有效地节约时间和经费,提高企业的工效率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Live UC采用服务器集群架构,在互联网的各个骨干节点均部署了通信分服务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企业提供几十人甚至上万人的网络会议服务。与会者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台可上网的桌面电脑和一副耳麦。 多方音视频交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