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玉门市第二小学王风琴

本册教学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一、科学概念

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

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一、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将立足于引领学生认识植物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组织学生亲自种植植物,在学生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关注植物生长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根、茎、叶在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初步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各个器官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为了满足植物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希望学生在种植、管理植物的过程中,在经历了单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之后,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单元共7课,是以风仙花生长发育的顺序为脉络组织教学容的。从孕育生命的种子开始,到播种、种子长出根、子叶出土变成幼苗、植物长高长大,最后植物开花结果、长出新的种子。

二、教学要求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2.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3.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6.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7.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8.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9.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10.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种植和培育植物。

2.使用放大镜。

3.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4.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5.以已有经验或观察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6.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7.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8.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

9.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10.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2.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3.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

教学重点:

1.学生们能种植和培育植物。

2.通过种植和培养凤仙花,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了解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3、知道植物器官的独特结构与生长过程中的功能相适应,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生长环境。

教学难点:

1.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2.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3.以已有经验或观察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4.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

指导种植、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动物具有生命周期。不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蝴蝶、金鱼,还是南极的企鹅、北极的熊;不论是凶猛的野兽,还是温顺的家禽,包括人类自己,都具有生命周期。尽管生命周期的长短不一样,但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生物的个体虽然死亡了,但其物种不会灭亡,通过繁殖,它们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日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二、教学要求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2.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4、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5、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3.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

1.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4.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5.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

6.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

2.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3.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

4.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

5.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

教学重点:

1.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3.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4、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教学难点:

1.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4.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一、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自然界的物质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随着温度或外界压强的变化,物质可能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物质),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q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本着“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2、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4、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5、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6、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7、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8、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9、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10、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11、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温度和空气。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12、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谢后结果,果实是花由发育来的。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13、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14、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15、凤仙花的叶子部杲展的「讯4芷株I交.义心卡是为了吸收巫多的丁光。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教材问题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教材问题答案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1 我们周围的土壤 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 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答:有虫、草、植物的根、水 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 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 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 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1.2 了解土壤

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 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 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 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黏土颗粒小,黏粒多。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握成团。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实验准备: 沙土、黏土、壤土各一纸杯、水三纸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块,烧杯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1 (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2、校园的树木 1、大树生长都需要的条件有(阳光)、(水)、(空气)。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 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 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4、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6、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树的相同之处:(1)他们都长在泥土里; (2 )生长都需要阳光、水、空气;(3)都有树干、树冠、树叶;树的不同之处:(1)树冠有大小;(2)树干有粗细;(3)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4)结的果实不一样;(5)叶片不一样。 7、远远看去,一棵大树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部分组成的?答: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树的整体形态,一般树的形状有树冠,树干,树根组成,从近处观察树的各个部分,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8、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答:把白纸紧压 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在平9、我观察的大树:我观察的大树它有五层 楼那么高,树干很粗,用双臂刚好抱住。 树皮是银灰色的,摸上去有些粗糙,树枝上还有几只小鸟在鸣叫。树叶的形状像个 爱心,闻起来没有任何味道。这是一棵 杨树,已经在学校里生长了十几年了。 3、大树和小草 1、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 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2、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 植物)。 3、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它是一年生杂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4、你知道哪些小草的名字?答: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含羞草,指甲草等。 5、我观察的狗尾草:小草矮小,茎细软, 果实串像狗尾巴,叶细长。 6、小草和大树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大树:大树植株高大,茎粗,很硬,很粗糙,寿命长,是木本植物。小草:小草植株矮小,茎细,较软,较光滑,寿命短,是草本植物。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根、茎、叶,都会开花结果,生长都需要(水分)、 (阳光)和(空气)。 4、水生植物 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 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 (水花生),(浮萍)等。 3、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1)都生长在水里,有适应水环境的结构;(2)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3)都有根、茎、叶。不同点:(1)水葫芦是浮水植物,金鱼藻是沉水植物。(2)水葫芦叶柄部位有膨大的海绵体。 4、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邙日光)和(空气);都有(根)、(茎)、(叶);都会 (繁殖后代);都是(草本植物),也都是(一年生植物)。不同点:狗尾草是长在土里 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汇总

成黄褐色。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 12、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13、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 14、研究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油、试管、水,有根的一株植物 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把植物根浸入水中,2.在水面滴些植物油,并在水面处做标记。3.每天定时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我发现试管中的水在慢慢(减少)。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15、在三个密闭的透明玻璃钟罩内放入一些生物。1号钟罩内是一盆不缺水的绿叶植物;2号钟罩内是提供了充足食物和水的小老鼠;3号钟罩内是一盆不缺水的绿叶植物和有充足食物和水的小老鼠。任选一个钟罩分析钟罩生物会出现的现象和原因。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大。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49—56天 2、养蚕窍门四步骤。①移动…②桑叶新鲜…③“房间”清洁…④不喷杀虫剂 3、为什么要在蚕窝上扎小孔,洒水?(因为这样能够保证蚕窝内的含氧量,以及提高蚕对桑叶的采食量和吸收率。) 4、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蚕的一生总共要蜕5次皮,其中幼虫期要蜕4次皮。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

【知识点】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第一单元复习 1.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相对另一物体发生 了运动,此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如果相互之间的位置并不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即在相对静止状态之中。 2.静止与运动两者都是相对的概念,与选定的参照物有关。一栋楼房或一棵树对地球来说,它们是静止的;但对太阳来说,它们却都在运动着。当一列火车经过车站时,我们就说这列火车相对车站而运动。但是对在火车上的旅客,可以认为车站是在以与火车运行相反的方向相对火车而运动。 3.在描述物体是否运动时,观察者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根据所选定的参照物来确定物体是否运动。 4.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 是相对的。 5.物体的运动方式按照运动的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照运 动的类型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6.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作物体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作直线运动。 7.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和它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会做曲线运动 8.典型的曲线运动有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三种。

9.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长,说 明运动的速度越快;相同距离下,运动的距离越短,说明运动的速度越快。 10.车轮的运动是转动,敲鼓时鼓面的运动是振动,推动椅子的运动是平动。 11.向冰面上扔出一粒石子,石子的运动类型是平动,纸风车的运动类型是 转动,在地面上拍着的皮球的运动类型是振动,荡着的秋千的运动类型是摆动。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两种方式。如汽车在行驶时,轮子在路面上的运动方式称为滚动,而当汽车紧急刹车时,轮子在路面上的最主要运动方式为滑动。 13.水轮的运动属于旋转运动,也属于曲线运动。 14.运动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15.运用测量的方法能准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6.以斜面装置拉动滑车至高处的施力,比直接吊起滑车至高处的施力要小,也就是说,斜面可以用较小的力将物体抬至高处。斜面愈长或斜面高愈低即斜角愈小,则愈省力。 17.斜面的应用:(1)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应用斜面的原理,如楼梯、蜿蜒而上的山路等,可以让人们省力。(2)若将两个斜面结合在一起,则形成一种称为楔(或称为劈) 的简易工具。楔在切割或分裂东西时非常有用。刀、斧及人类门牙均为楔的例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 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XXXXX: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XXXXX: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 XXXXX: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 XXXXX:(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XXXXX: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体验科学课的探究学习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和工具,仪器的使用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观察物体的方法,认识物体的性质和作用,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的能力;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材的整体结构 1、主线。教材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统整规定 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三个方面下 关的科学教学内容。 2、单元结构。内容设计力求从儿童的视野中组织 学生活动。学习的重点在于通过调查、观察、

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亲身探究科学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 究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单元构成及目标设定 1、常见材料单元是全册书的基础单元,让学生了 解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培养 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 2、声单元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 物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制定计划、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3、光单元让学生认识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有些 物体是透明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 路线是可以改变的,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 质的兴趣和能力。 4、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懂得有些 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 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人合作和交流的科 学态度。 5、磁单元通过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___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龙坪完全小学黎丽桑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段1 班2 班的科学教学工作,真两班的学

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 、“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学课标_说教材

学课标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首 先我说一下所说内容的整体框架。我将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方面来说。课标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三个方面;教材分析包括三年级科学总体目标、编写体例、编写意图、知识体系、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 一、首先我来说一下课标: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发展性,三年级下册内容和生活密切相关,并且涉及领域广泛,很好地体现了科学的基础性和广泛性,教材内容就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展开,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科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很好的体现了科学的发展性。 (二)基本理念: 其次我结合本册内容来说一下基本理念,科学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过程中要以探究为核心。学习内容不仅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还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方式应具有开放性,充分利用各种有用资源。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都应该参与进来,这样的评价有利于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具体要求: 下面我就新课程标准为抓手,结合本册内容以及三年级学生特点,对学生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具体要求: 科学探究方面: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知识提出假设,对假设问题认真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会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热爱大自然。 科学知识方面: 通过本册内容的学习,了解固体和液体的一般性质,知道人类、动物、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二、其次我来说一下教材: (一)首先说三年级科学下册总体目标: 观察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 实验能力方面: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二)接着我说一下教材的编排体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课堂达标》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一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P2 1.(1)种子,根,茎,叶(2)放大镜 2.(1)ABCD (2)C 3.第一种方法:将手持放大镜靠近眼睛,将所观察的种子拿在另一只手中并前后左右慢慢移动,直到看清楚为止。第二种方法:将种子稳稳拿在手中或放在桌面上,把手持放大镜在种子上方慢慢地前后左右移动,直到看清楚为止。 第二课种植我们的植物P4 1.(1)空气,温度(2)选种(3)春天 2.(1)×(2) × 3.略 第三课我们先看到了根P6 1.(1)没有(2)水分,矿物质(3)固定 2.(1)√(2) × 3.略 第四课种子变成了幼苗P8 1.(1)提供养料(2)子叶,真叶(3)交叉生长 2.(1)×(2) √(3)× 3.答:有利于接收更多的阳光。 第五课茎越长越高P10 1.(1)根(2)叶(3)茎 2.(1)×(2) × 3.答: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第六课开花了,结果了P12 1.(1)萼片,花瓣,雄蕊,雌蕊(2)花,种子 2.(1)√(2) √(3)× 3.略 第七课我们的大丰收P14 1.(1)根,茎,叶,花,果实,种子(2)阳光,空气,水,温度(3)种子 2.(1)√(2) √ 3.略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一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P17 1.(1)卵,生命(2)蜕皮(3)桑叶 2.(1)×(2) √(3)√ 3. 342615 第二课蚕的生长变化P19 1.(1)4(2)头,胸,腹(3)气门 2.(1)×(2) √(3)√ 3. 略 第三课蚕变了新模样 1.(1)茧,茧(2)蚕丝 2.(1)C (2) B 3. 答: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第四课蛹变成了什么 1.(1)10,,15(2)成虫,雌蛾,雄蛾(3)雌蛾 2.(1)√(2) √(3)√ 3. 略 第五课蚕的生命周期 1.(1)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生命周期,49—56 (2)卵,幼虫,蛹,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太平镇育红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胡顺芳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本着“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材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材料 1、我们周围的土壤 一、问题解答 问题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这一问题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土壤的距离) 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问题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问题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以学生实际观察结果为准) 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问题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 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问题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 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2、了解土壤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 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以样土实际情况为准)。 问题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 (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问题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 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问题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黏土颗粒小,黏粒多。 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握成团。 3、肥沃的土壤 一、问答解答 1、仔细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答:土壤的上层颜色黑褐色,松散、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壤的下层颜色浅黄色,较硬、岩石增多。 2、你还知道哪此增加土壤肥力的例子? 答:除了种植绿肥,收集落叶和人畜粪便沤肥,修筑梯田外,还有秸杆还田,放养蚯蚓等。 3、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4、土壤的保护 一、问题解答 1、你还能说出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 答:土壤里生长的粮食、瓜果、蔬菜可供人类食用,生长的棉花麻等可供人类作纺织材料。 土壤里生长的树木可供人类作建筑材料、家具材料、燃料等。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作为观察生命体的活动,学生最容易接触观察的莫过于校园里的树木了,因此本课从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入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体的概念。上一节课解决了科学观察的重要性问题,本课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