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2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2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2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

2.从耒耜到曲辕犁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精耕细作: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①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

②特点: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生产。

(2)春秋时期:小农经济产生

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主要部门

(1)冶炼

①青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被称为“青铜时代”。

②钢铁: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纺织: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3)陶瓷: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2.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

①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②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

①概况: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②特点:产品主要是满足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资金雄厚,规模较大,分工细密,从征役制发展到雇募制。

(3)私营手工业

①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

②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供民间消费。

三、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考点一精耕细作与小农经济

先秦时期的经济现象时空定位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显著特点”这一结论。

史料一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史料二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一一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李群《农业科技史》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4)总结农业生产经验,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经验。

考点二先秦时期的手工业

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2.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1.论从史出

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区域性特点

史料 鲁人善织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底),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赤脚)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结论 私营手工业由民间人士经营;产品投放市场 ;从业者可自由流动;可跨区域经营;关注市场的区域消费差别。 2.获取材料信息

要求:分析材料,从中归纳先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材料一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荀子·王制》

材料二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礼记·王制》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类较细;官府严格控制;从业者专业生产;工艺精细。

1.从井田制到小农经济的变化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换五口,治田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中华文化史》 发现问题 井田制不是小农经济。

命题角度井田制与小农经济在生产方式上的主要差异。

2.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稳固性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发现问题辩证认识“小农经济”的优劣。

命题角度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3.孟子理想中的小农社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发现问题不夺农时(勿夺其时)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

命题角度先秦时期的小农生活是否如孟子所说;“勿夺其时”反映了孟子的何种思想?4.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缺陷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王家范

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缺陷,是对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

命题角度古代官营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评价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

5.古代中国手工业工艺的世代传习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中“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发现问题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这与小农经济有必然的联系。

命题角度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世代传习的历史原因。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1.命题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

(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A

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2.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7·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

解析从地图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山东,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往往不利于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交通条件可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不可能“决定”,故C项错误;地图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故D 项不符合题意。

3.命题点: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2014·天津文综,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分析孟子与商鞅的态度。材料“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可知其态度是农商平等和重农抑商。联系当时的社会发展特点分析认识和背景。

1.命题点: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遗存

位于石家庄滹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这说明当时滹沱河流域()

A.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B.种植经济刚刚起步

C.“男耕女织”经济成型

D.已经注重精耕细作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迄今六千年左右”,说明处于原始时期,“粟”“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说明原始农业、手工业有了一定发展,故A项正确。

2.命题点:土地价格与计量单位反映的经济现象

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井田制制度逐步瓦解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田”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反映出“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西周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故D项正确。本题易错选A项,注意材料时期为“西周”,是井田制鼎盛时期。

3.命题点:春秋时期的手工业工艺隐含的中国“工匠精神”

《考工记》关于制作合金成分的叙述如下图,《考工记》的这一记载能够说明春秋时期()

A.青铜铸造技术的先进B.铁器产品多样化

C.手工业生产规模庞大D.冶铁技术水平高超

答案 A

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一是春秋时期的官方手工技术专著《考工记》,二是关于铜锡合金制作的工艺,不同比例配料制造不同的手工业产品,这是青铜铸造技术先进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材料不涉及铁器的内容,排除B、D两项;材料与手工业生产规模没有关系,排除C 项。

4.命题点:官营手工业的技术传承

《管子·小匡》记载,官府工匠常常互相谈论工事,展示成品,比赛技巧。这有助于() A.增强市场的认同感

B.官营手工业技术传承

C.官府垄断生产技术

D.大幅提高产品的产量

答案 B

解析这种对工事的谈论,对成品的展示和对技巧的比赛,有利于技术上交流、提高和传承,故B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易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

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

C.反映了“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

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神农氏作”,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出原始农业中已经出现耒耜,而小

农经济时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后,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实行“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用木头制作耒耜,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答案 C

解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3.(2017·安徽江南十校二模,25)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

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

答案 B

解析仅材料图片这种现象不能说明其小农经济状态,故A项错误;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属于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的牛播图描述的是一种生产状态,不能体现农业是否独立发展,故C项错误;图片显示的播种机器早在西汉时已经出现,后一直沿用,无法体现“不断创新”,故D项错误。

4.(2017·临汾三模,24)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答案 D

解析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5.(2017·韶关二模,24)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

B.冶铁业规模宏大

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

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答案 C

解析春秋中后期当时的冶炼技术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冶铁业规模宏大,故B项错误;春秋中后期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已经使用铁制农具,说明此时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农业工具的改进),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经济的重心在黄河流域,南北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故D项错误。

6.“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

A.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

B.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D.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答案 C

解析“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和“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说明手工业传承的特点是家族内传承,家族内传承会导致技术的失传,不能保护手工业的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故A项错误;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古代手工业家族内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上的原因,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故C 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是由于官府特权,故D项错误。

7.(2017·赣州高三摸底,25)管仲被称为“商业经济的鼻祖”。他主张:“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下列选项最接近材料观点的是()

A.“寓税于价”B.“俭则伤事”

C.工商皆本D.统制经济

答案 B

解析根据“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可知管仲鼓励富人的消费以保证穷人有工作可做,这与“俭则伤事”相近,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8.(2018·绵阳模拟,节选)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耒、耜、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1)依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政治经济学 (2)

导论 1.政治经济学(1)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2)研究对象: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及其规律)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的时间决定。 4.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货币的本质:上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6.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 7.价值规律:(1)内容:a.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 (2)作用:(1)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自发的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3)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a.简单商品交换时期: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曲线; b.发达商品交换时期: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曲线; c.垄断商品交换时期:垄断价格时而高于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时而低于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 (问题: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是否违背价值规律?)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1.资本的本质:就是(靠剥削工人而)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总公式:G-W-G’ 3.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先决条件是: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即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4.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5.预付资本:不变资本C购买生产资料可变资本V 购买劳动力 6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m / 可变资本v 7.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1.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V) 2.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把若干已经存在的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一个大资本。 第四章资本循环与周转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1)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A (2)生产阶段——生产资本G -- W …P…W’---G’ Pm (3)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2.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 (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即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4.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P114) 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政治经济学作业2及.答案

1、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称作D A、绝对地租 B、垄断地租 C、级差地租Ⅰ D、级差地租Ⅱ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跨部门的多样化经营的新型垄断组织是C A、卡特尔 B、托拉斯 C、混合联合公司 D、康采恩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D A、能够控制的垄断资本主义 B、拥有大量资本的垄断资本主义 C、同产业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D、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而持续的发展,从根本上说B A、是由于资本社会化新阶段的出现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结果 C、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缓和的结果 D、标志着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已经产生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A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待尔 C、国际托拉斯 D、国际康采恩 6、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是(D ) A 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率 B 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C 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 D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7、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心是( C) A 生产成本 B 价值 C 生产价格 D 垄断价格 8、利息率的变动区间是在( B) A 利润率和零之间 B 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 C 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 D 年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 9、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规律是(C )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深厚基础是( B) A 强权政治 B 私人垄断资本 C 国有经济 D 国家垄断资本 11、生产资料生产必须优先增长的原因在于扩大再生产过程中(C ) A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B 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C 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D 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 12、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是(D ) A 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率

2政治经济学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英发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4.物质资料生产是:A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B.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8.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强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9.经济体制是特定生产关系在一定阶级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反映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强调人们之间的经济组织关系。 10.A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性质,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B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C经济体制能动的反作用于经济制度。D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1.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和形式,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 3.简单商品经济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A.社会分工;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的价值。 6.使用价值是指商品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 7.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半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8.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 9.使用价值是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0.具体劳动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种属性。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是剩余价值学说。

计量经济学第二章主要公式

第二章主要公式 资料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aa14063754.html,/jl 1、回归模型概述 (1)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函数关系、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单相关和复相关,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正相关与负相关,线性相关和负相关,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 相关分析: ——总体相关系数XY ρ= ——样本相关系数()() n i i XY X X Y Y r --= ∑ ——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可用复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度量 回归分析:相关关系 + 因果关系 (2)随机误差项:含有随机误差项是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数理经济学模型的一大区别。 (3)总体回归模型 总体回归曲线:给定解释变量条件下被解释变量的期望轨迹。 总体回归函数:(|)()i i E Y X f X = 总体回归模型:(|)()i i i i i Y E Y X f X μμ=+=+ 线性总体回归模型:011,2,...,i i i Y X i n ββμ=++= (4)样本回归模型 样本回归曲线:根据样本回归函数得到的被解释变量的轨迹。 (线性)样本回归函数: 01???i i Y X ββ=+ (线性)样本回归模型:01???i i i Y X e ββ=++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1)基本假设 ① 解释变量:是确定性变量,不是随机变量 var()0i X = ② 随机误差项:零均值、同方差,在不同样本点之间独立,不存在序列相关等 ()01,2,...,i E i n μ== 2var()1,2,...,i i n μσ==

cov(,)0;,1,2,...,i j i j i j n μμ=≠= ③ 随机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 cov(,)01,2,...,i i X i n μ== ④ (针对最大似然法和假设检验)随机误差项: 2~(0,)1,2,...,i N i n μσ= ⑤ 回归模型正确设定。 【前四条为线性回归模型的古典假设,即高斯假设。满足古典假设的线性回归模型称为古典线性回归模型。】 (2)参数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OLS ) 目标:21 min n i i e =∑ 对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011,2,...,i i i Y X i n ββμ=++= 正规方程组: 011 011 ?? 2[()]0??2[()]0n i i i n i i i i Y X X Y X ββββ==?--+=????--+=??∑∑ 解得: 011 112 211??()()?()n n i i i i i i n n i i i i Y X X X Y Y x y X X x βββ====?=-???--?==??-?? ∑∑∑∑ (3)最大似然估计(ML ) 对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011,2,...,i i i Y X i n ββμ=++= 重要的基本假设: 2~(0,)1,2,...,cov(,)0;,1,2,...,var()01,2,...,i i j i N i n i j i j n X i n μσμμ?=? =≠=?? ==? 得到:2 01~(,)1,2,...,i i Y N X i n ββσ+= 【且cov(,)0;,1,2,...,i j Y Y i j i j n =≠=,这个对最大似然法的估计很重要】 则目标:12,,...,n Y Y Y 的联合概率密度最大,即

(完整版)经济生活第七课专项训练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经济生活第七课 一、选择题 1.某市村民老王算了一笔账:自家有40亩地,以前以种玉米为主,遇到顶好的年景,纯收入也就3万多元;2014年,以土地入股一家农业合作社后,自己除了不用再费劲种地、可以坐享股金外,还能分红4万多元。下列对此经济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老王入股前后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②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③农业合作社模式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规模经营水平④农业合作社模式能促进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当前,我国积极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这一做法 A.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B.是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C.通过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促进财富创造D.体现通过再分配为提高效率创造动力 3.某地农村新集体经济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各类生产要素产权归属问题。村集体经济经历了办农业、办企业、办物业、搞资本运作四个阶段,形成了资产租赁型、企业股份型、农业开发型、联合发展型等四种发展模式,建立起农村各方利益主体认可的分配机制,从共建到共享,实现了强村富民。这表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 ①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实现方式,为农村集体经济释放活力 ②变革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性质,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③实现各类生产要素有效利用,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④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4.(题文)2017年9月,国务院出台改革举措,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S层次或紧缺人才。这一举措 A.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B.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C.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D 改变了我国高校性质5.2017年8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实施范围、放宽实施条件,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相关所得税政策。上述举措 ①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坚持和完善②旨在增加科技人才的财产性收入 ③体现了对劳动、知识和创造的尊重④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练习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练习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江苏政治.7)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她们想要什么,她们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有人说,如果真这样,汽车大王就不会出现了。材料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A、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产品开发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 C、产品开发要利用人们的求异心理 D、消费所形成的的新的需要会引导生产 2、(2009浙江文综.25)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人们对手机的功能和通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3G应运而生,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个由设备生产、终端制造、信息服务构成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壮大。这表明 ①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②消费量的增加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 ③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④消费是社会在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2013江苏政治.9)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在GDP中的比重约为60%,提供了约70%的城镇就业岗位。自2011年以来,受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较大困难。为此,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这有利于 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B、优化我国所有制结构 C、解决消费不足问题 D、发挥中小企业的主导作用 4.(2013·安徽卷·3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这有利于 ①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②解决分配不公,实现社会的和谐 ③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发展④转变经营方式,完善所有制结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3·浙江卷·25题)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新非公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2012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进一步扫除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等领域的障碍。这表明 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则进一步得到了贯彻 ②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发挥 ③市场规律进一步得到了尊重 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障碍扫清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2年12月,全国有6000多万件网购的快递包裹被送至各地,物流业80多万人为此忙碌着。由此可见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②消费引导产业成长 ③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④消费创造就业机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在“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为了发展生产力,我国各地政府纷纷利用各自的人才、技术优势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这启示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要 ①提高劳动者素质②改革生产关系中雨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③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④坚持以科技提升和人才培养为中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政治经济学2

政治经济学模拟题2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C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价值规律 D.按劳分配规律 2、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很多商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是(B )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3、剩余价值( B )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4、个别企业的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 C ) A.追求绝对剩余价值 B.追求相对剩余价值 C.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D.降低劳动力价值 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C ) A.大量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剩余劳动的存在 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D ) A.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B.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产业资本循环顺序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 )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B.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 C.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 8、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属于(D ) A.资本的生产时间 B.资本的流通时间 C.资本的购买时间 D.资本的销售时间 9、相等重量的黄金和生铁,黄金的价值大于生铁,这是因为( C ) A.黄金的使用价值比生铁的使用价值大 B.黄金可以充当货币,而生铁则不能 C.生产黄金的劳动耗费比生产生铁的劳动耗费大 D.黄金的体积小于生铁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这是因为(ABD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D.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E.物质资料的生产包含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一、辨析题 1. 固定资本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损失叫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 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被使用或因自然力的作用造成的固定资本物质上的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或油性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或无形损耗。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完全不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造成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则是由于出现了更为廉价的替代品,从而引起了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损。 2.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主要途径之一。 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集中是指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在现实中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参考答案: 此观点不正确。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是为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巩固其垄断地位服务的。 从阶级性质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凌驾于个别私人垄断资本之上的。资本主义"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在经济目的、形成方式、运行规律等方面与社会主义的国有化和经济计划化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只能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反映着生产社会化的根本要求,但不能说其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二、简答题 1. 单个资本进行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要实现资本的连续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转化。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和空间上的并存,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 2.简述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2)高技术含量。 (3)高商品率(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4)适度规模经营。 (5)农业人口比重低。 3.试述如何理解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参考答案: 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这是不以社会形态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人类要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种使用价值,必须从事各种形式的具体劳动。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我们说"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并不是说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凭空创

(完整版)经济生活第二课测试题

经济生活第二课测试题 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C.受价值影响,价格围绕供求上下波动 D.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在经济生活中,一种经济现象的出现往往引起另一种现象的产生,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关系的有: ①伴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中秋节月饼价格必然上涨 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赴美留学费用一般会降低 ③市场上牛羊肉价格上涨,会带动鸡肉价格上涨 ④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物价会持续上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最明显的事情是一个“涨”字,老百姓感觉几乎所有日常生活用品价格都在上涨。下列因素中可能造成物价上涨的是 ①工农业生产成本增加②商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商品短缺 ③商业资本投机炒作④货币发行量过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人才,谁就会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就会成为“通吃”的赢家,问题是如何给“头脑定价”。给“脑袋定价”是因为知识 A.是有用物品,但没有经过劳动 B.不是商品 C.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D.有用,但是没有价值 5.假定甲商品和乙商品是替代品,甲商品和丙商品是互补商品。如果市场上甲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A.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B.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C. 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D.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6.假定2012年某国生产1件A商品和生产两件B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个小时,2013年生产A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生产B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一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等价交换原则,1件A商品可以交换B商品 A.1件 B.2件 C.4件 D.8件 7.2013年国庆节前后,各汽车厂家纷纷降价销售。但汽车的价格还是远远高于电动车。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第二章

第二章案例分析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居民合理的消费模式和居民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而且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但是在看到这个整体趋势的同时,还应看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明显差异。例如,2002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支出为6029.88元, 最低的黑龙江省仅为人均4462.08元,最高的上海市达人均10464元,上海是黑龙江的2.35倍。为了研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的原因,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可能很多,例如,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状况、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居民财产、购物环境等等都可能对居民消费有影响。为了分析什么是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与消费水平的数量关系,可以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去研究。 二、模型设定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各地区居民消费的差异。居民消费可分为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由于各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最具有直接对比可比性的是城市居民消费。而且,由于各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不同,只能用“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来比较,而这正是可从统计年鉴中获得数据的变量。所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Y 选定为“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 因为研究的目的是各地区城市居民消费的差异,并不是城市居民消费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所以应选择同一时期各地区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来建立模型。因此建立的是2002年截面数据模型。 影响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有多种,但从理论和经验分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是居民收入,其他因素虽然对居民消费也有影响,但有的不易取得数据,如“居民财产”和“购物环境”;有的与居民收入可能高度相关,如“就业状况”、“居民财产”;还有的因素在运用截面数据时在地区间的差异并不大,如“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因此这些其他因素可以不列入模型,即便它们对居民消费有某些影响也可归入随即扰动项中。为了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对应,选择在统计年鉴中可以获得的“城市居民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X。 从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到表2.5的数据: 表2.52002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

《西财政治经济学期末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选项前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是() ①购买、生产、销售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③循环、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④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2.马克思说,()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劳动价值②剩余价值 ③劳动二重性④平均利润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因此() 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少,价值总量不变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值总量增加 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不变 ④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增加 5.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价格是以() ①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为基础②商品供求关系为基础 ③商品的效用大小为基础④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和直接动机是() ①追逐相对剩余价值②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③降低劳动力价值④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7.“1只绵羊= 5克黄金”,从价值形式发展阶段来看,它属于() 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的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①以暴力剥夺小生产者,把社会财富集中到资本家手中 ②不断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 余价值 ③资本家通过节制享受欲望来发展社会生产 ④资本家靠辛勤劳动发家致富 9.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①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③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④消费资料的实现问题 10.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①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③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④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1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①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②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③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④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 12.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 ①总资本的大小②不变资本的大小 ③可变资本的大小④生产规模的大小 13.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①厂房、设备②原料 ③燃料④劳动力 1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①生产资料的私有制②商品的自由交换 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职能

安徽财经大学计量经济学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解答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解答 2.1 为研究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与准货币M2表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表中1990年—2007年中国货币供应量(M2)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有关数据: 表2.9 1990年—2007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 对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作相关分析,并说明相关分析结果的经济意义。 练习题2.1 参考解答: 计算中国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与准货币M2表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相关系数为: 计算方法: XY n X Y X Y r -= 或 ,()()X Y X X Y Y r --= 计算结果: M2 GDP M2 1 0.996426148646 GDP 0.996426148646 1 经济意义: 这说明中国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426,线性

相关程度相当高。 2.2 为研究美国软饮料公司的广告费用X与销售数量Y的关系,分析七种主要品牌软饮料公司的有关数据 表2.10 美国软饮料公司广告费用与销售数量 资料来源:(美) Anderson D R等. 商务与经济统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405 绘制美国软饮料公司广告费用与销售数量的相关图, 并计算相关系数,分析其相关程度。能否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作回归分析? 练习题2.2参考解答 美国软饮料公司的广告费用X与销售数量Y的散点图为 说明美国软饮料公司的广告费用X与销售数量Y正线性相关。

若以销售数量Y 为被解释变量,以广告费用X 为解释变量,可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i i i u X Y ++=21ββ 利用EViews 估计其参数结果为 x 4036.147857.21y ?+= (96.9800)(1.3692) t= (-0.131765) (10.5200) 9568.02=R F=110.6699 S.E=92302.73 D.W=1.4389 经t 检验表明, 广告费用X 对美国软饮料公司的销售数量Y 确有显著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广告费用X 每增加1百万美元, 平均说来软饮料公司的销售数量将增加14.40359(百万箱)。 2.3 为了研究深圳市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得到以下数据: 表2.11 深圳市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高一政治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河南省豫北六校2012届高三第三次精英联考)随着3D技术的飞速发展,3D电视机已经成为厂家的推广主力,消费者也热衷追逐3D潮流。这表明( ) A.新的消费热点引领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B.生产与消费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C.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D.攀比心理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2.2011年9月,北京市有关部门宣布,市民参与家电以旧换新并购买节能家电,可享受双重补贴:获得以旧换新补贴后,还能再得到100元至300元的节能补贴。上述举措的积极意义有( ) ①带动节能家电生产,促进家电产业结构调整②引导居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保护生态 环境③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提高家电质量安全水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潍坊市四县一校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佰草集、清妃等众多知名品牌的中国优质企业。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10月,上海市国资委以51.09亿元的价格全部出让其持有的上海家化集团的国有股权,这是上海最大一次国有股退出的改制。对这次改制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②把不盈利的国有资产进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③有 利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④减弱了国有经济对重要稀缺资源的控制力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 4.(2012届高三金华月考)2011年1-6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74 191.6亿元,同比增长24.2%,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1 256.8亿元,同比增长22.3%。国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 ) ①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 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作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④利用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 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

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_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经济生活》 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明确考点: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三、学习目标: 识记: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 公平的表现及意义、效率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理解: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⑵区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 ⑶全面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应用:⑴区分分配方式⑵论述社会公平的意义⑶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分配 四、重点与难点: 我国的分配制度,社会公平的意义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五、考情分析 近三年高考本课考查的重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命题主要以时政、社会热点或选取、创设具体事例为背景,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来考查。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这一考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也是2014年高考的命题热点。在复习 时应联系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实际,结合党和政府有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论述,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实现公平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复习方法:教材梳理+考点解析+典例分析+练习巩固 七、课时安排:2课时,专题训练2课时 八、体系构建

计量经济学第二章作业答案

习题2.1 为研究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与准货币M2表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表中1990年—201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M2)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有关数据: 表2.9 1990年—201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解答:中国货币供应量(M2)X与国内生产总值(GDP)Y的相关系数为: 利用EViews估计其参数结果为: Yi=24351.34+0.524085Xi t=(8.381061) (69.38808) R2=0.995657 F=4814.705 经济意义:根据估计的参数,说明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亿元平均可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995657亿元,线性相关程度很高。

2.3 为了研究深圳市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得到以下数据: 表2.11 深圳市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 (1)建立深圳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对本市生产总值GDP的回归模型; (2)估计所建立模型的参数,解释斜率系数的经济意义; (3)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 解答: (1)建立深圳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对本市GDP(X)的回归模型,建立EViews 文件,利用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Y)和本市GDP(X)的数据表,作散点图:

可看图得出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Y )和GDP 的关系近似直线关系,可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i i i u X Y ++=21ββ (2)利用EViews 估计其参数结果为: 即 Yi=-23.23698+0.108689Xi (19.43977) (0.004013) t=(-1.195332) (27.08762) R 2=0.973466 F=733.7392 (3)经检验说明,深圳市的GDP 对地方财政收入有显著影响。R 2=0.973466,说明GDP 解释了地方财政收入变动的近98%,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模型说明当GDP 每增长1亿元时,平均说来地方财政收入将增长0.004013亿元。

计量经济学第二章习题集

第一题: 一、研究的目的和要求 亚洲各国人均寿民对国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的问题。为此,在生活中一些因素比如人均GDP则反映了生活条件对寿命的影响,成人识字率也就是受教育的程度是否对寿命也有相应的影响,从这方面看,受教育的程度反应在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而一岁儿童疫苗接种可能反映的是早期因素对未来身体等方面的影响。那么这些因素是否对寿命有影响呢?对此,可以进行研究,以便发现因素的影响,这样就能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些影响因子进行调整,这些对如何`提高人均寿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二、模型设定 为了分析亚洲各国人均寿民分别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成人识字率、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的关系,选择“亚洲各国人均寿命”(单位:/年)为被解释变量;分别选择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单位:100美元)(用X1表示),成人识字率(单位:%)(用X2表示)、一岁儿童疫苗率(单位:%)(用X3表示)为解释变量。 为了分析亚洲各国人均寿命(Y)分别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X1)、成人识字率(X2)、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X3)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eviews 去做计量分析。利用eviews做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 1.建立工作文件 首先,双击Eviews图标,进入Eviews主页。依次点击File/New/Workfile,在出现对话框的菜单中选择文件数据的类型,本利分析的是亚洲各国的人均寿命的横截面数据,则选择“integer date”。在“Start date”中输入开始顺序号“1”,在“end data”中输入最后顺序号“22”。点击“ok”出现未命名的“Workfile UNTITLED”工作框。其中已有对象:“c”为截距项,“resid”为剩余项。 若要将工作文件存盘,点击窗口上方的“Save”,在“Save as”对话框中选择存盘路径,并输入工作文件名,再点击“OK”,文件即被保存,并确定了文件名。2.输入数据 在“Quick”菜单中点击“Empty Group”,出现数据编辑窗口。可以在Eviews 命令框中分别输入data X1 Y,data X2 Y,data X3 Y。回车出现“Group”窗口数据编辑框,在对应的Y,X1,X2,X3下输入数据。还可以直接从Excel、word 等文档的数据表中直接将对应数据粘贴到Eviews的数据表中。若要对数据存盘,

政治经济学考试资料2(开卷)

政治经济学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刚开始提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不完善的。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将自己的理论不断发展。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区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可供操作的思想,主要是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思想,接纳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思想。恩格斯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最先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明确地将实现社会主义看作是无产阶级追求的目标。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本身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他们并没有凝固自己的某一种思想而将其成为教条,相反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完善的。他们的探索为后人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一切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 2、混合所有制的性质及其作用是什么? 答:混合所有制的性质: 混合所有制比起公有制和私有制形式来,一样有着自身演变与发展的规律。混合所有制首先具有生存的顽强性与社会形态演变的过渡性。从生存的顽强性年看,混合所有制形式一经产生就可以一直生存下来而不会被其他社会形态的更替而湮灭。混合所有制的顽强性是与自身的不断变化与完善分不开的。个体经济、小农经济与股份制经济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自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混合所有制又是一种开放型的所有制经济。所谓开放型的所有制经济主要是指它可以吸纳旧的生产关系组成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可以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产生出新的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形式,股份制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阶段。混合所有制不是简单的公有与私有的融合,而是一种非公非私的独立形式。 混合所有制的作用: 它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润滑剂,是一块可以减轻因不同社会形态更替而造成的对生产力破坏的缓冲地带,在社会经济更替过程中对社会生产力具有保护作用。混合所有制的作用除了在社会变革中起到保护生产力的作用外,由于它的开放性,起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3、为什么说市场经济不只是资源配置的手段? 答: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职能,但是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应该说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资源配置手段的层面上起作用。 首先一个社会运用市场经济配置经 济资源,其社会经济制度也必然会 相应地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经济 资源配置手段的变化。市场经济在 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依靠的是竞争、 价格、工资、利润等杠杆发挥作用, 而这些杠杆发挥作用就需要有相适 应的制度环境。竞争发挥作用的前 提条件是企业是独立自主,自负盈 亏的。这通常与企业有明晰的产权 制度,企业家有强烈的效益意识和 个人利益相联系。通过工资量的变 化,调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调动 劳动者的积极性,又是市场经济作 用的重要形式。价格是市场经济中 最主要的配置资源的杠杆,价格发 挥作用的时期,必然是一个社会商 品生产大力发展的时期,消灭了商 品经济,搞政府集中的统购包销, 价格的作用将是十分有限的。市场 经济条件下要发挥好价格的作用, 就要有自由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大力 发展的商品经济。利润作为经济杠 杆作用的发挥也是这样,需要有独 立的企业经营机制、开放的市场体 系、宽松的宏观环境等。 我国由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发挥市 场机制的作用导致社会经济关系的 必然变化,主要表现在:①政府宏 观调控手段由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 调控、从行政干预为主变为经济与 法律手段为主;②国有经济的所有 制形式从国家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 多元持股主体,个体经济的活跃与 发展具有必然性;③按劳分配与按 生产要素分配并存是其客观要求。 其次,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手 段,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 制度,很自然它他会影响到价值观 念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竞争既是一 种机制,也是一种观念,与竞争的 作用机制相联系的竞争意识,如优 胜劣汰、个人设计自我负责、积极 进取,自我完善等会应运而生,不 得不承认这些意识的合理性,否则 竞争就无法展开。市场经济中一种 重要的观念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 里的利益最大化首先是投资人的利 益最大化,投资人为追求最大利益 而将自已的资本投入到生产经营领 域,既为社会解决了经济发展所需 资本不足与就业困难的矛盾,也给 自已的资本创造了增值的机会。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 包括哪些? 答:第一:社会保障项目的增添、 范围的扩大与享受程度的提高要与 社会物质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 适应。 第二:形成三方合理负担的筹资机 制,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效益与经 济效益。 第三:应该以劳动满足为主,福利 满足为辅。 第四:设置项目时要考虑操作方便, 切实可行。 第五:遵循公平与效率原则。 5、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 些? 答: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 ①明晰的产权制度;②完善的市场 体系;③平等的市场关系;④完备 的市场立法;⑤开放性的经济行为。 6、从解决需求问题入手谈谈解决 市场低迷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首先是要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 增加有效需求能力。 其次从市场低迷看,在全球化的情 况下往往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低 迷,要采取启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并举的政策,在国际市场需求萎靡 不振的今天,拉动内需则是我们促 进经济增长,进一步追加消费的重 要举措:①对农产品实行必要的保 护和补贴政策,鼓励居民消费、农 产品出口;②以启动农村市场为政 策目标;③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对农药化肥价格采取措施加以调 控,对农村电网加以改造,实行同 网同价,甚至农电低价的政策倾斜; ④减少农民负担,减少乡村“官员” 职数,减少乡村管理权限,实行民 主办事,依法办事;⑤缩小产业工 人的队伍,尽快让产业工人知识化, 搞好社会保障制度,对分流出来的 工人进行培训;⑥努力使各行各业 的劳动者拥有知识,拥有更有社会 价值的知识才是我们当今社会要努 力的工作;⑦减少农民与产业工人 的数量是增加这部分劳动者收入的 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换代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等。 7、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宏观调 控的主要经济手段有哪些?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宏观调 控的主要经济手段有: ①财政政策的运用;②货币政策 的运用:(A)再贴现率政策;(B) 存款准备金政策;(C)公开市场业 务政策。③收入分配与福利政策; ④汇率政策。 8、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与主要手 段是什么? 答: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 济实行干预和调节的首要目标是实 现充分就业。 ②价格稳定是政府干预和调节的 又一个重要目标。 ③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第三 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④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另一个 目标是国际收支的平衡。 主要手段: (1)经济方式:①财政政策的运用; ②货币政策的运用。市场经济国家 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三大政策工具 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①再贴现率 政策。②存款准备金政策。③公开 市场业务政策。④收入分配与福利 政策。⑤汇率政策 (2)法律手段:市场经济是一种法 制经济。国家依靠法权的力量,通 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运用法律、 法规来调控经济,目的是为了使经 济得以平衡发展。因法律是国家意 志的体现,起到规范社会经济生活 准则的作用,它在调节经济活动过 程中,对经济活动当事人具有普遍 的约束。如果谁违背法律就要承担 相应的法律责任。 (3)行政监管手段:从总体来讲, 市场经济是反对过多的行政监管 的,主要认为行政监管会抑制竞争 而导致效率下降;行政监管增加, 导致政府扩张,政府运行成本提高, 各方税负增加;行政监管由于本身 需要监督,政府本身也具有经济人 的特质,有一定的偏好,会导致不 公正与寻租行为的出现;行政监管 因信息滞后,它的科学性本身也值 得怀疑。所以市场经济国家利用政 府行政行为的监管是受到一定排斥 的。 (4)道德规范:“以德治国”用道 德规范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矛盾是 必要的,它是“以法治国”的有效 补充。 9、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长处与缺 陷。 答: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长处: ①将企业的决策风险与决策利益 联系起来,提高了决策效率, 降低了决策成本,使决策能更 快更好地反映市场供需变化, 保持市场供需平衡。 ②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和竞争 压力,提高了企业的活力,促 进了生产的发展。 ③优化资源配置,调节供求关系, 使稀缺资源得到较为及时有效的利 用。 ④市场机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提 升,有利于完善产业结构。 缺陷: ①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②外部负效应问题。 ③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④失业问题。 ⑤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⑥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⑦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10、简述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 及其特点。 答: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 征: 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在分配制度上,将按劳分配与 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公 平与效率,实现共同富裕。 ③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 利益,运用掌握的资本力量和国家 政权,能对市场经济实行有效的宏 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 落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