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案第4课 建设法治中国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案第4课 建设法治中国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案第4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

2.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过程与方法】

1.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

2.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2.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重点难点

【重点】

1.懂得法治的重要性。

2.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难点】

理解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和做法。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带着下面的问题,快速阅读教材正文,思考并在书中进行标记。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2.什么是良法?

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4.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新课导入】

师: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是法治在保证着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的重要性

[活动设计]阅读材料: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问题思考]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

教师点拨:(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3)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如何选择法治道路

[活动设计]

(1)阅读材料: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

法庭。民法总则第十七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问题思考]可见民法总则是一部良法,对良法你是怎么看的?

答案提示: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教师点拨:(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力,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知识点二描绘法治蓝图

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48“相关链接”

[问题思考]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教师点拨:(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社会因法治而进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活动设计]阅读材料: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有利于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有利于体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有机统一,有利于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对进一步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党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和遵循原则,确保了宪法修改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了宪法修改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确保了我国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各级党组织要坚决拥护党中央修改宪法建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引领善治。

[问题思考]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答案提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教师点拨:(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

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课堂总结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重视法治建设,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中学生我们要了解我国法治的发展历程与相关内容,树立法治意识。

板书设计

夯实法治基石??????

??? 选择法治道路????? 法治的重要性实行法治的要求????? 良法之治善治中国共产党探索法治道路的历程描绘法治蓝图?????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2课时 凝聚法治共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政府的作用,理解政府依法行政。

2.知道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

2.凝聚起法治共识,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

2.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政府依法行政。

【难点】

厉行法治。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带着下面的问题,快速阅读教材正文,思考并在书中进行标记。

1.政府的宗旨?

2.什么是法治政府?

3.依法行政的含义与核心?

4.怎样做到依法行政?

5.如何厉行法治?

6.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新课导入】

……

师:两会期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根据该方案,

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改革有利于国家机构更好履行职能,有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厉行法治,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凝聚法治共识》。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法治政府

1.政府的作用与宗旨

[活动设计]阅读材料:随着我国高铁的迅猛发展,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高铁城际公交化、出行千里一日还成为现实。同时,铁路部门依托“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服务,先后推出了12306网站、手机AAP、自动售票机等多种购票渠道,打破了以往单一窗口排队购票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网上订票、自主取票等服务。2018年春运40天,铁路部门预计发送旅客3.9亿人次。

[问题思考]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高铁,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点拨:(1)政府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政府宗旨: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法治政府含义

[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52“相关链接”

[问题思考]你觉得什么是法治政府?

教师点拨: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3.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活动设计](1)阅读材料: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权不可任性,用权必受监督。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

(2)阅读教材P53“探究与分享”

[问题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监督政府行为的渠道?

答案提示:公民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可以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当面反映等渠道反映问题,可以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

教师点拨:建设法治政府:(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2)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

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知识点二厉行法治

1.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

[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54“探究与分享”

[问题思考]对于守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拨:(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做尊法守法榜样

[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

[问题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拨:说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3.加强法治宣传

[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问题思考]老杨的故事对我们做守法公民、共同营造法治文化环境有哪些启示?

答案提示:老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守法好公民既需要守法,也需要善于学习法律,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学会善于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教师点拨: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4.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活动设计]进行辩论:正方: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上法律发挥的作用大。

反方: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上道德发挥的作用大。

分成两个小组,围绕辩题搜集材料进行辩论。

[问题思考]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是怎样的?国家治理应该如何发挥二者作用?

教师点拨: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

益彰。

5.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

[活动设计

]

阅读材料:2018年春节前,《关于集中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的通知》印发,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春节前后集中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将操纵、经营“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黑恶势力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同时,多个地区针对春节赌博违法犯罪的专项打击行动也已经展开。

[问题思考]某些地区赌风尤甚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拨: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行则将至,让我们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

课堂总结

卢梭曾说:“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写在纸上的生硬文字,也不是挂在墙上的僵化条文,而是铭刻在人民内心的一种信仰。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凝聚法治共识,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奋斗!

板书设计

凝聚法

治共识????????? 法治政府????? 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规范政府行政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厉行法治????? 厉行法治的做法????? 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增强法治意识、培养法治精神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做尊法守法的榜样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正确理解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知识点

2.2.1夯实法治基石 ◇随◇堂◇笔◇记 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依法治理。 2. 法治的重要性 (1)个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国家和社会: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 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描绘法治蓝图 1.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依法治国 (1)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基本要求: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防线)、全民守法(基础) ◇思◇维◇导◇图

2.2.2凝聚法治共识 ◇随◇堂◇笔◇记 一、法治政府 1.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 (2)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原则: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 人民谋利益。 3.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政府:①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二、厉行法治 1.怎样厉行法治? (1)公民: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3)社会: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2.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思◇维◇导◇图 凝聚 法治 共识 法治政府:依法行政 全民守法,法治宣传 法德相辅,规范与教化并行厉行法治 上行下效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中国担当》教案【优质】

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 第1课时中国担当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目标 认同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感受我国的大国担当,增强国家认同感能力目标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国际沟通与交往能力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对世界发展的担当与贡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有作为。 教学难点:贡献中国智慧。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军队参与维和行动,不仅制止冲突、维护秩序,还注重改善当地民生。多年来,中国维和部队以工程兵、医疗、运输等保障部队为主,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超越时空和血亲的大爱在中国维和军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名维和战士在出国前的志愿书上曾这样写道:只要能为世界和平作出一点贡献,再苦再累,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想一想:中国维和部队向世界展现了什么? 提示:在战乱中点燃和平的火炬,在风浪中扬起前行的风帆,在贫穷中播种美好的希望,中国军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积极有作为 (一)中国担当,积极作为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分析对于中国担当的几种不同理解,说说你眼中的中国担当是怎样的。 提示:在多元、开放的背景下,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密不可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好自身,是承担世界责任的重要体现。同时,中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世界承担更多的责任。 2.材料展示: 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发生强烈地震。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当地中资企业、中国志愿者团体等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救援工作。中国驻印尼使馆表示,为帮助印尼应对灾害,中国红十字会灾后即刻向印尼方面提供20万美元紧急现汇援助,中国驻印尼使馆也在当地购买了一批灾民急需的生活物资用于赈灾。中国商务部与印尼方有关部门密切沟通,快速备妥援助物资。 思考: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并结合材料,分析西非与中国远隔万里,中国为什么坚持参与这一救援行动,中国为什么要积极开展印度尼西亚地震的救援工作。 提示:上述材料反映出来,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危机与灾难时常出现。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说说中国维和官兵在守护什么,中国为什么积极参与联合国安理会维和行动。 提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维持和平行动是联合国实现其“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宗旨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和平与安全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是中国重要的外交目标之一。因此,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作为一个地区性大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201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石 公开课优质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公开课优质教 案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交通井然有序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 食品安全监督法庭审判 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教师总结:法治。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 (一)法治的意义 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

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 3.师生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3)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良法 1.材料呈现: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民法总则第十七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2.思考:可见民法总则是一部良法,对良法你是怎么看的? 3.教师讲解: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三)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1.阅读教材第46页“阅读感悟”,比较人治和法治的不同及其优劣。 2.总结原因: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目标导学二:描绘法治蓝图 (一)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8页“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材料呈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有利于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有利于体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有机统一,有利于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对进一步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党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和遵循原则,确保了宪法修改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了宪法修改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确保了我国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各级党组织要坚决拥护党中央修改宪法建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引领善治。 2.思考: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提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7.什么是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8.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9.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0.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1.怎样厉行法治?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2.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1.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 2.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与法同行,树立法治观念;掌握法律武器,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敢于并善于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3.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等。 4.政府依法行政有何意义?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依法行政直接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 (3)依法行政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可以使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上)试题(1)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在地方层面,山东最先有了“法治山东”的提法。错 2. 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对 3.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对 4. 中国法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对 5.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法治政府由行政机关自身目标变成了全党目标。对 6. 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错 7. 到2015年,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错 8. 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政府。错 9.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正的基本方式。对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明确目标。对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司法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C. 让司法更加公平 2. 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包括()。C. 行政 3. 坚持司法体制改革,()才能打破涉法涉诉案件信访的恶性循环。 B. 提高司法的权威性 4. 审判权、检察权要“去行政化”,确保()行使司法权。D. 独立 5. 法治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是在()。B. 十八届三中全会 6. 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基本要求是()。A. 依法 7. 依法执政的主体是()。A. 党 8. 法官、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要合理行使,以确保(A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9. ()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B. 法治 10. ()要求行政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要求。D. 合法行政 11. 健全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要保证司法权力的行使()B. 有效。 12. 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与“法治中国”同步提出的是()。A. 平安中国 13. 依法行政的主体是()。C. 政府 14. 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原则不变。D.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15. ()要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行政机关做到言必行、行必果。C. 诚实守信 16. ()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行为负责。C. 权责统一 17. 司法的生命在于()。C. 公正 18.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B. 国家。 19. “自由心证”在我国社会制度下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司法()。C. 公正

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五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法治发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思想的观念基础,是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核心和灵魂,是法治建设所有环节的共同指导思想,是法治意识形态的共同理论原则。其思想意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意义。社会法律意识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公民意识、法制观念、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指导和引领意义。它所要解决的法律意识问题,是带有方向性、根本性、价值性、宗旨性、目标性、原则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决定着公民意识、法制观念、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属性,也规定着它们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核心与精髓。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意义。任何制度设计,都离不开制度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三要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恰恰是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它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创设和发展的思想指南。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律实施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矛盾将从无法可依转向法律有效实施。

这其中的核心环节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普遍守法和有效监督四个方面,而执政党依法执政则是实现这些环节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上述法治实践的诸环节都起着观念和思想保障的作用,也起着标准和价值尺度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政法工作的政治原则和指导原则。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律意识形态的意义。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是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称法律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学而言,其意义表现为三方面:其一,它为法学发展指明方向;其二,它为法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准;其三,它为法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宗旨和目的。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知识点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含义: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7.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 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9.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6371.道德与法制九年级上册教案4.1 夯实法治基石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 1教学分析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 ,增强自己的法治意 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能力目标正确看待法治中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知识目标 了解法治的内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必然选择;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交通井然有序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 食品安全监督法庭审判 思考:(1)在这些生活场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2)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提示:(1)有交通警察、行政机关公职人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法官、检察官等。 图片 题目 图片中 的公职 人员 公职人员所属机关所依法律、法规交通井然有序交警 省公安厅(直辖市公 安局)公安交通管理 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 路交通安全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 安全法实施条例》《交 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 工作规范》等 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 服务 政府 人员 地方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政许可法》《关于深化 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

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 (一)法治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意义 1.教师提问:结合P44“运用你的经验”,感受法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作用,假如没有法治,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提示: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二)法治的内涵 ◆良法 1.活动——探究分享P45-46:请你和同学一起查找相关法律规定,把你印象最深的法律条文摘录在教材对应的位置。 2.教师讲述: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特别重视,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通过搜集整理我们会发现,这些法律从不同角度详细地为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和要求做出规定,这些法律都是良法。 3.材料展示: 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民法总则相关条文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可知,民法总则也是一部良法,衡量良法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善治 4.材料展示: 2018年法治热词 刑事缺席审判长期以来,一些贪污贿赂等刑事案件的嫌犯、被告人潜逃境外躲避法律制裁。今年10月,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通过。缺席审判程序作为特别程序,写进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以加强境外追逃。 正当防卫最高人民检察院12月19日印发第十二批指导性案例,涉及的四个案例均为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的案件,其中包括今年备受关注的于海明正当防卫案。 思考:有了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实行法治还有哪些要求?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1、纪律是为了维护( )。另一方 施的(),体现()会主义的重要工具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纪律,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 、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6 、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7、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学重难点: 1、学习纪律和法律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题: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1 分钟) 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看学习目标(2 分钟) 三、先学:(时间:10-15 分钟)教师在学生自学期间不要打扰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充分的自学,自学中先学简单容易的,对于有疑问的做出标记但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可以提醒督促 学生认真看课本72 页-82 页的内容,根据下列学习引导自学(时间:10-15 分钟)学习指导 )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 共同遵守的()。 2、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离不开严明的( 面,()是对()的保障。 3、()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4、法律有哪4 个显著的特征()()()() 5. 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违法,而违法() 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的( 6. 法律的作用( )不同,()不同,()不同。) 7、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 8、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青少年要树立( ) 的意识. 积极学习( ) ,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9、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知识提纲——建设法治中国

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知识提纲: 建设法治中国 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知识提纲:建设法治中国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 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 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含义: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 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 府依法行政。 6.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 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

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学无止境

第六课我的毕业季 第1课时学无止境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坦然面对学习压力。 教学难点:坚持在实践中学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他常说:饭能够少吃,觉能够少睡,书不能够不读;读书治学,一是要珍惜时间,二是要勤奋刻苦,除此以外,没有什么窍门和捷径。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每一天的睡眠时间很少,有时读书就像工作一样,常常是通宵达旦。即使每次外出,毛泽东也总要带些书,或者向当地借些书来读。 想一想: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提示:终身学习。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学无止境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积极面对当下的学习 (一)高度重视、积极投入 1.材料展示:不苦不累无谓初三,不拼不博人生无味某中学九年级的学生齐聚一堂进行动员大会。各班代表介绍班级目标和口号,10个班级根据自身情况立下宏愿,大声喊出敢拼敢搏的誓言。介绍目标这一环节,每班都清晰说明整个班级的总体目标和期待,大部分班级还陈列出了每门学科的学科目标和整体规划,充分展现出孩子们脑海里已经定下的明确目标。 2.教师提问:进入九年级召开动员大会有什么意义? 3.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4.教师讲述:面对当下的校园学习生活,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尤其要正确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压力,调整心态,完成学习任务。 (二)坦然面对学习压力 1.阅读教材第67页“探究与分享”。 (1)你如何评价小清的做法? (2)你有哪些学习压力?缓解学习压力,你有什么经验?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3.教师小结:九年级除了学习新的知识,还要对以往学习进行总结梳理,这对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我们还要迎接升学、就业的挑战。这时,有一些学习压力,感到担心、紧张、焦虑,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我们要坦然面对。 4.方法与技能——中学生如何缓解压力 方法一:从“生理”上缓解压力 墨西哥专家卢西拉·托里斯建议,在学习压力大时,可以适当咀嚼口香糖来缓解。咀嚼口香糖既可以缓

建设法治中国演讲稿

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把每个人的梦汇聚起来就组成了我们国家的梦,中华民族的梦,因此每个人的梦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我们才能幸福和谐的生活。 现在是“法治”社会、文明时代,“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时刻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只有学法、懂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一句话,对于法律,我们必须了解它、学习它、遵守它。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这“规矩”就是“法律”。“法律”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300多部法律相继出台,“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多么令人振奋!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可能会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们。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人们在不断地淡化道德意识,甚至有人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纽约,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却是犯罪率最高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而在我国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触犯刑法的不良现象。如:强要同学钱财,参与抢劫,更有甚者结帮犯罪。据报道:今年4月30日,海南省万宁市17岁学生温某,因持塑料枪打劫被判有期徒刑5年。近年来,青少年结帮犯罪现象也呈上升势头,加入黑帮犯罪的一般是18岁以下的在校学生。来自公安机关的一则统计数字表明,80年代后期到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在上海,14-16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让人心惊的是,刚刚进入法定处罚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l%。犯罪,无疑永远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坚信的是,法律永远维护正义。诚然,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制而言,的确存在一些疏漏,也有一些人为了金钱,为了一个“利”字,背离职业道德,背离良心,钻法律的空子。但我仍要说,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学会扞卫它! 只要我们心藏法制,我们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就不会感情用事,我们就不会做违反国家利益,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我们会维护国家和人民以至社会,当我们的行为都很好,很规范了,我们的国家就会和平,我们就能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里,快乐和幸福就会伴随着我们。 我最大的骄傲是身为一名中国人,最大的自豪是外国人叫我“Chinese”,最大的幸福是生活在中国,最不想放弃的称谓是中国公民。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教案 教学设计 优质

复习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法治的重要性 (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2)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4)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5)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6)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3、法治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2)法治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3)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4)法治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5法治的要求:良法之治、实行善治 6良法的内涵:(1)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2)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3)、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4)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5)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7善治的内涵: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8、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10、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2、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 (1)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2)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3)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4)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即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3、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答: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15、政府的作用:(1)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2)另一方面,人民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16、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17、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18、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19、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0、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1、依法行政的含义(要求):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有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2、依法行政的主体: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法律依据:宪法和法律 23、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24、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人民应该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 第五课少年的担当 第一框走向世界大舞台 1.能明白走向世界的意义。 2.了解走向世界的形式。 3.自觉走向世界,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 青少年走向世界的意义和形式。 青少年如何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师:少年强则国强。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怀揣梦想,脚踏实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随着生活半径的扩大,我们的视野不断扩展。我们心系祖国,胸怀世界,迈向未来,逐渐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请大家读教材,思考“学生用书”自主学习部分。 探究一:多彩世界中的我 活动一:阅读教材第54页“运用你的经验” 【小组讨论】结合下图,谈谈你的交往范围的变化。(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归纳】过去我们的交往范围主要是在家庭与父母交往,在学校与同学老师交往,在社会上与朋友交往。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通过网络不光在国内扩大了交往范围,我们还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活动二:阅读教材第55页“探究与分享”讨论 1.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与同学分享。(根据实际回答) 2.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还有哪些? 【归纳】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还有:大批中国学生到国外留学;中国派出维和部队在世界动荡地区执行任务;中国对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孔子学院”;中西医结合国际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开发与合作等等。 世界是多彩的,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越来越多的事,遇见越来越多的人。我们会与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我们要珍视每一次交往的经历,努力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协作关系。 活动三:阅读教材第56页“探究与分享”讨论 1.你如何评价上述观点? 【归纳】上述观点不完全正确。在一定时候“小宅”一下可以怡情,但当其发展为“做宅男宅女”这种生活模式时,便会“大宅伤身”了。一个人可以选择工作之余偶尔享受“宅”的乐趣,但去选择“做宅男宅女”这种长期的生活模式,却实在不应被我们所倡导。从目前“宅男宅女”的现象可以看出社会的多元性和宽容性。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尊重“宅男宅女”的自闭权,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也要重视他们的“社交障碍”问题。希望选择“宅”的群体能“宅并快乐着”,或者让那些“伪宅族”放弃“宅”的生活态度,摆脱网络痴迷,融入社会,在社交中找到快乐。 2.他们这样“宅”着,是否也在走向世界呢? 【归纳】他们这样“宅”着,也是在走向世界。宅男宅女的大量出现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随着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电话、网络等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与扩展了人类交流的方式和范围,大多数的人际交往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再加上生活条件与便利性大大提高,面对面的交流已经不是必须,于是宅男宅女大面积兴起了。宅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你能够抽更多时间在真实的社会环境里与更多的人交流,认识更多的朋友,你会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同时也会让你更加健康地生活。 我们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彼此守护,共同成长。我们学会关爱,相互理解,赢得尊重,获得成长的力量。面对困难时,我们勤于沟通,真诚合作,更加理性、智慧地解决问题。我们一路历练、成熟,不断自我更新,逐渐为国家乃至世界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探究二:我为世界添光彩 活动四:阅读教材第57页“探究与分享”讨论 【小组讨论】请你再列举几个中国公民为世界作贡献的实例。 【归纳】①中国工程队在刚果河上兴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②中国援建坦赞铁路,59名中国人献出了生命;③2016年6月,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组织文化代表团在曼谷为泰国朋友献上的彩调歌舞剧《刘三姐》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大餐,给泰国观众和华人华侨留下了深刻印象;④美国威廉·柏特森大学华人江岚博士的著作《唐诗西传史论》为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作出贡献。 我们与丰富多彩的世界紧密相连,始终与这个世界彼此互动,同呼吸,共命运。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一员,所做的事都有可能对世发展产生影响。我们要从普通的事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活动五:阅读教材第58至59页“探究与分享”讨论 1.选择你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说说理由。(根据实际回答) 2.这样的学习经历对适应未来世界的挑战有什么意义? 【归纳】①有利于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具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