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17年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潍坊市2017年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潍坊市2017年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

2017.4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阁古村地处.雁荡山北部,南依凤凰山,西邻显胜门,北濒.大溪,由上街、下街和果木场组成,为章氏(聚集/聚居)之地,也是明代直臣章纶故里。

村中有国家重点文物——“南阁牌楼群”,建筑规模(宏大/庞大),气势雄伟。村东是马屿山, ① ,塔是与古村自然景观相辉映的地标建筑。山东侧树多岩少,道路平坦。缘山而上,峰回路转,眼前豁然开朗

...。远处白云

....,山下美景一览无遗,临风极目,心旷神怡

漂荡

..,平畴屋舍俨.然,鸡犬声隐隐相闻。前行数十步,清流潺潺,临流建有飞檐..,山峦迭翠

凉亭。闲坐亭上,不禁浮想联翩.。当年章纶几度宦海沉浮,终倦鸟知还,归乡后登山赋诗,偃仰啸傲,度过了一段“ ② ”的优游岁月。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中国士人(虽然/即使)紫蟒玉带,位极人臣,心灵的归宿仍在故乡的山水草木间。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处(chǔ) 漂荡

B.濒(pín) 豁然开朗

C.俨(yǎn) 迭翠

D.翩(piān) 心旷神怡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聚集 宏大 虽然

B.聚居 庞大 虽然

C.聚居 宏大 即使

D.聚集 庞大 即使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山上建有章纶弘塔 ②烟霞驻鸿影,云水涤客心

B.①山上建有章纶弘塔 ②云水涤客心,烟霞驻鸿影

C.①章纶弘塔建在山上 ②烟霞驻鸿影,云水涤客心

D.①章纶弘塔建在山上 ②云水涤客心,烟霞驻鸿影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者用长达两年的时间,采访了从国家元首到普通一兵等众多历史参与者,并披阅了大量

浩如烟海

....的史料,最终写成此书。

②近日,在北京天坛公园的公厕里出现了6台“人脸识别”厕纸机,如此高科技用在了如厕

这件小事上,真令人啼笑皆非

....。

③“自从去年村里建成了‘井井通’工程,我们抗旱再也不用担忧了。”一位正在灌溉果树

的大哥不由自主

....地夸奖道。

④媒体和司法机关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但两者实

现目标的方式大相径庭

....。

⑤雄安三县历史悠久,现存大量的古迹遗址,如容城的磁山文化遗址、明月禅寺,雄县的宋辽古地道,安新县的梁庄遗址等,不一而足

....。

⑥我国的传统文化正本清源

....,博大精深,我们必须做大量的挖掘盘点、整理保护工作,才能将之发扬光大。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特朗普在发布会上谴责自由派媒体对政府工作进行错误或者虚假的报道,美国许多民众表示对这样的做法非常反感。

B.一些城市,让社会力量获得部分广告收益的方式,吸引其兴建并管理文化广场数字大屏,解决了公共文化数字化供给的问题。

C.不久前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激起了人们对于中华诗词的热爱,也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D.《颜氏家训》始终贯穿着儒学徳教为先、为本、为重的思想,包含了重人伦、行仁义、慎交游等家庭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中和”在我国美学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它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

②“中和”这一美学范畴形成于先秦时代。它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以“和”为美的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出现了。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就有过“和五味以调口”和“和六律以聪耳”的说法,他还指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等等。这都是强调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叫做“和”,因此“和”就是美。稍后于史伯的晏婴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他不仅认为美在于多样性的统一,而且特别强调这种统一往往是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音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等对立因素互相调和统一的结果。

③当时的人们认为整个宇宙就是由阴阳的对立统一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不仅自然是和谐有序的,而且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也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

④“中”的观念的形成同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中庸”思想的实质是要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应当保持调和,矛盾的双方都有所节制,以避免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统一体的破坏。孔子还提出“过犹不及”,反对矛盾的任意一方为突出自己而压倒另一方,主张每一方都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适当发展,这样就没有“过”或“不及”的毛病,这就叫作“中庸”。“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

⑤对于孔子来说,美也是离不开这个原则的,违背了“中庸”,就不能有美。孔子对于美的看法是任何一方都不要超过,而要适当配合,如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就不会有美。孔子之所以称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在于其情感的表现是适度的。这说明孔子主张以理节情,情理适中,既不抹杀情感,也不放纵情感。正是在孔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后世所谓“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它既是中国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般特征。

⑥本来,以和为美的思想,在西方也早已出现。但是,在我国由于这一思想同孔子的中庸思想相联系,就特别强调各种对立因素在量上的适度,强调各种对立因素的调和适中,这便形成了中国美学以“中和”为美的思想。它是我国美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范畴,影响了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选自李戎主编的《美学概论》,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中和”,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

B.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的美学范畴“中和”形成于先秦时代。

C.多样统一的“和”与各方都不超过、互相配合的“中”,构成了美学原则“中和”。

D.“中和”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7.下列关于“中”“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

B.美学原则“中”强调的是平衡调和,各要素要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发展,不能压倒别的要素。

C.“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是由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发展来的。

D.“中和”是我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但“中”“和”观念的形成时间并不一致,“和”要早于“中”。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介绍“中和”时,引述史伯、晏婴、孔子等的观点,有助于阐明“中”“和”的原则和特征。

B.文章第④段介绍中庸之道,是为了阐明它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儒家遵循的修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因众多意象统一产生了动人之美,若只有一个意象就不具备和谐之美了。

D.“和”与“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全面把握“中和”的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则天顺圣皇后长寿元年,夏官侍郎李昭德密言于太后曰:“魏王承嗣[注]权太重。”太后曰:“吾侄也,故委以腹心。”昭德曰:“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篡弑其父者况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太后矍然曰:“朕未之思。”秋,擢文昌左相武承嗣为特进,罢政事;以李昭德为凤阁侍郎。武承嗣亦毁.昭德于太后,太后曰:“吾任昭德,始得安眠,此代吾劳,汝勿言也。”是时,酷吏恣横,百官畏之侧足,昭德独廷奏其奸。太后好祥瑞,有献白石赤文.者,执政诘其异,对曰:“□其赤心。”昭德怒曰:“此石赤心,他石尽反邪?”左右皆笑。襄州人胡庆以丹漆书龟腹曰:“天子万万年。”诣阙献之。昭德以刀刮尽,奏请付法。太后曰:“此心亦无恶。”命释之。

太后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每除一官,户婢窃相谓曰:“鬼朴又来矣。”不旬月,辄遭掩捕、族诛。监察御史严善思,公直敢言。时告密者不可胜数,太后亦厌其烦,命善思按.问,引虚伏罪者八百五十余人。罗织之党为之不振,乃相与构陷善思,坐流欢州。太后知其枉,寻复召为浑仪监丞。

右补阙朱敬则上疏,以为:“李斯相秦,用刻薄变诈以屠诸侯,不知易之以宽和,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汉高祖定天下,陆贾、叔孙通说之以礼义,传世十二,此知变之善也。伏愿览秦、汉之得失,考时事之合宜,窒罗织之源,扫朋党之迹,使天下苍生坦然大悦,岂不乐哉!”太后善之,赐帛三百段。

侍御史周矩上疏曰:“推劾之吏皆相矜.以虐,枷研楔轂,折膺签爪;或连宵缓问,使不得眠。此等既非木石,□救目前,苟求赊死。臣窃听舆议,皆称天下太平,何苦须反!岂被

告者尽是英雄,欲求帝王邪?但不胜楚毒自诬耳。愿陛下察□。周用仁而昌,秦用刑而亡。愿陛下缓刑用仁,天下幸甚!”太后颇采其言,制狱稍衰。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承嗣:指武承嗣,太后武则天的侄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承嗣亦毁.昭德于太后 毁:诋毁

B.有献白石赤文.者 文:通“纹”

C.太后亦厌其烦,命善思按.问 按:追究,查办

D.推劾之吏皆相矜.以虐 矜:怜悯

10.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执政诘其异,对曰:“□其赤心。”

②此等既非木石,□救目前,苟求赊死。

③但不胜楚毒自诬耳。愿陛下察□。

A.以 且 之 B.以 而 也

C.为 且 也 D.为 而 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篡弑其父者/况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

B.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篡弑其父者/况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

C.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篡弑其父者/况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

D.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篡弑其父者/况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昭德密奏武则天,认为武承嗣权力太大;武则天为之警醒,名义上将武承嗣升官,实际上却罢了他的相位。

B.武则天喜欢祥瑞,有人以此谋求幸进,李昭德非常反感,他曾戳穿了用红漆假造祥瑞者的伎俩,并按照法律治了这人的罪。

C.武则天任用酷吏,处死了大量的唐朝皇族、贵戚和官员,以致于每次任命官员,宫中守门的官婢都私下里说作鬼的材料又来了。

D.朱敬则和周矩分别用秦汉和周秦的史实相对比,从不同角度劝谏武则天减缓刑罚;武则天很欣赏这两个人的建议。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相与构陷善思,坐流欢州。太后知其枉,寻复召为浑仪监丞。(4分)

(2)李斯相秦,用刻薄变诈以屠诸侯,不知易之以宽和,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6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乱后却至近甸有感①

韩偓

狂童②容易犯金门,比屋齐人③作旅魂。

夜户不扃生茂草,春渠自溢浸荒园。

关中忽见屯边卒,塞外翻闻有汉村。

堪恨无情清渭水,渺茫依旧绕秦原。

【注】①晚唐国势衰微,内战不断,诗人于一场战乱后重到近甸,写下此诗。②狂童:狂悖作乱的人,此处指乱军。③齐人:平民。

(1)请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4分)

(2)如何理解“堪恨无情清渭水”中的“恨”字?请结合全诗作答。(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在面临生命和国家民族大义难以两全的抉择时,会毫不犹豫地像《孟子·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 , ”那样去做。

(2)《六国论》中的“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与《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都意在劝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心惊梦醒,一声长叹后,用“ , ”两句写了眼前景象,暗含失意怅惘之情。

五、(12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

为什么说石墨烯很“硬”、石墨很“软”呢?这与我们通常讲的硬与软有区别,涉及到强度和硬度,前者是力学概念,后者是物理概念。

石墨烯是一种“超级材料”,它比钻石还硬,这里的“硬”,是指强度高。衡量强度的指标是杨氏模量,根据模量可以把物质分为硬物质和软物质。石墨烯的模量非常高,是硬物质。从通俗意义上说,石墨烯的“硬”是指它抗永久变形力和抗断裂的能力很强。这和它容易延展而不断裂、韧性很好有关系。

再说石墨的“软”,指的是硬度。硬度的衡量,是用一种材料去破坏另一种材料,被破坏的硬度就小。石墨在外力作用下层与层容易相对滑移,只要用固体去划它,都能把它的片

层错开,所以石墨很容易被破坏。但在垂直于平面方向对它用力,石墨同样硬得惊人,甚至可以损坏金刚石工具。

从上面的文字来看:

(1)从非专业人士更能理解的角度,说石墨烯“硬”的原因是 。(2分)

(2)石墨的“软”与通常说的软有何区别?请简要回答。(2分)

17.按要求将下面三个短句改为一个长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4分)

①鲍勃·迪伦是美国音乐人。

②他因“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③他在一场小型私人活动中领取了该奖。

(1)强调获奖理由:

(2)强调领奖场所:

18. 下面是《全民健康生活倡议书》的部分正文,请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健康是生命之树的根基,也是 。如果失去, ,大厦将倾。面对①当前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疾病不断增加②这一现实,每个人都要③敦请自己,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④实践者和受益者。为响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起的以“和谐我生活,健康好公民”为主题的⑤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⑥为此特⑦颁布以下倡议:

一、膳食营养,切莫⑧“口无遮拦”;

二、运动锻炼,切莫“浅尝辄止”;

三、……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前后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0个字)(2分)

(2)文段中画线处有表达不简明和不得体的词语,请分别找出一处。(只填序号)(2分) ①不简明:②不得体: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春雨·古宅·念珠

陈幸蕙

①清明后不久,因着一段偶然的机缘,我到市区近郊一个朋友家去小住了两天。

②纤如星芒的小雨,在午后微明的天光中,织起一阵薄烟。陌上春泥,酥润如膏。小径两旁棋盘似的水田,碧秧绺绺。远处的青山,则宛如宋人笔端疏淡的水墨。洁白似雪的鹭鸶,便在这辽阔安宁的田园世界里,冉冉飞翔。我们两人各撑一把碎花洋伞,彼此沉默,但却心情极好地走向她那在春雨中的家。

③那是一栋前清遗留下来的古宅,已有百年历史。岁月的步履,虽曾在它身上留下风雨剥蚀的痕迹;光阴的长河,也终淘尽它所曾有过的风采与光荣——但是,当我隔着那一方宽广平坦的晒谷埕,与高大的堂屋正面相对时,那传统建筑所隐然透出的雍容气象;那力道十足、向天际斜飞的檐角;那虽已陈旧,却仍然坚实美丽的赭红砖片;还有,那自光绪年间,便一直悬挂至今的“颍川堂”横匾,却无一不在我年轻的心里,引起阵阵激荡,仿佛有一股力量,正穿越历史,破空而来,与我相互感应。

④我默然伫立,接受这温和的撞击;曾经膜拜四方、信仰现代的瞳孔,此刻竟不禁微微发热。

⑤在若有所悟的深情凝视中,我忽然感到传统、感到曾属祖先的事物,原是如此可亲;古老的中国,和我们原是如此接近。中华文化,不是飞扬跃动、夸饰炫奇的,因为它多半在忧患中产生,历经沧桑劫难,而后代代薪传。就像眼前这一座法相庄严的古宅一样,没有金碧辉煌的外貌,然而,它所可能有的潜沉渊深、包容丰富,它的含蓄蕴藉,却应不是浮薄之徒,或好奇稚嫩的心灵所能想象;也许,只有当我们宁静下来,以一种近乎中年的心情去感受、体会,方有可能与之相遇吧?

⑥虽然,在历史进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宜过分崇拜传统、迷恋过去,但是,透过对传统事物的省思与接触,我们或许才能更具体地了解中国,也因而更爱中国。那不是一时乍起的热血沸腾,也不是故步自封的怀旧情绪,而应是对自己根源的认同——身为中国人的自觉,在心底重又复苏的缘故。

⑦于是,在四月仲春朦胧的烟雨中,我开始怀一分沉思的心情,跨过那高起来的门槛,走进正厅,走进一页活生生的历史,去温习前一代的建筑,去体认先民素朴的居室之美。

⑧而在那开阔方正的大厅里,简单排列的八仙桌椅,首先便予人稳妥厚重的亲切感觉。屋子的一角,一座深棕镶金髹的樟木柜橱,依墙而立。柜里,整齐地存放着家谱、手卷、画轴、笔筒和文房四宝之类的器物。柜旁小小的神案上,默立着一只色调深青、未经雕饰的粗陶古瓮,和一座两耳悬垂、极其古雅的金铜香炉。炉香静逐游丝轻转,而后,消失在高大的脊梁之间。淡淡的光影,自镂空的木雕窗棂中透进来,仿佛为纤尘不染的青石板地,平铺了一层均匀细薄的亮光蜡。

⑨屋子里,到处显得清凉、安静、简朴,没有华丽耀眼的装潢,也没有昂贵炫人的陈设,但却自有一种对生活的极度虔诚,弥漫在空气中;陈年而被保存完好的家具,使人满怀温馨地想起中国人爱物惜福的传统;时间的流动,在这儿似乎是缓慢下来了。

朋友看我低头不语,走过来轻轻拍我的肩问:“想什么呢?”

⑩我笑而未答。她也不待我回答,便拉着我的手,绕过一扇紫檀屏风,直奔屋后的厨房;并且,掀开大灶上那只硕大的蒸笼,取出乡野人家一年四季吃的菜粽和肉粽,要我品尝。

○11粽叶的清香,混合着温暖黏湿的糯米气息,直扑到脸上,那真是很舒畅的一种感觉。我们剥开油亮的竹叶,对坐着吃,不知为什么地竟相视微笑起来。朋友斜倚盛水的大陶缸,十分愉快地说起这栋老屋,原来是她家第一代渡海来台的祖先,筚路蓝缕,凭着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一木一石,辛辛苦苦堆砌而成的。想不到百年来,风雨不动,安然如山,竟成了

后代子孙安身立命之处。

○12一栋古宅,绵延着一个家庭的命脉;一块土地,深埋着这一姓氏的根源。那递嬗不变的庄严传统,那仿佛时时都有祖宗庇佑的安全之感,那屋子里稳妥典雅的格调,朋友说,在她生命里,全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屋外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斜阳溶溶漾漾穿透了云层,在古宅屋脊上镀了一层淡金,使它更为法相端严。

○13虽然,斜阳古厝,常与衰草昏鸦并提,在以往的观念世界里,被视为凋逝没落的象征;但,不知为什么,这栋古宅,却使我想起深山宝刹中,师徒之间,忠心护持、代代相传的念珠——年代久了, 历经世间沧桑劫难, 却仍完好无恙——于是,念珠已不止是念珠,古宅也已不止是古宅而已,它成了后人坚强生存的背景力量,永生永世、璀璨不朽的精神象征。

○14想着想着,我手里的粽子虽然冷了,心底却因着友人眼神中,那一抹明亮自信的光辉,而温暖了起来。

(选自《台湾名家散文精品鉴赏》,有删节) 19.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20.作者在第⑦段中说“体认先民素朴的居室之美”,古宅的居室之美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2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曾经膜拜四方、信仰现代的瞳孔,此刻竟不禁微微发热。(2分)

(2)心底却因着友人眼神中,那一抹明亮自信的光辉,而温暖了起来。(2分)

22.古宅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请简要分析。(6分)

七、(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股巨流冲破岩石,从山崖上奔泻而下。山崖上的草木有的经受不住流水的冲击,逐流而下,最后辗转水底;有的顺势倒在激流中,久而久之把瀑流经过的山崖变成了一块色泽温润的绿壁;有的尽力吸收水分,努力向下扎根,在激流中生长得更加茂盛……

哲人站在崖畔,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7.4

一、(15分)

1.D(A.飘荡 B.濒bīn C.叠翠)

2.C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聚居:集中地居住在某一区域。宏大:巨大;宏伟。庞大:形体、组织或数量等很大,多含过大或大而无当的意思。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3.A(①处根据与前后文的衔接关系;②处根据对联知识和逻辑关系)

4.D(①“浩如烟海”与“大量”重复。③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应用“情不自禁”。⑥正本清源: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应用“源远流长”)

5.D(A.“这样的做法”表意不明。B. 成分残缺,“让”前加“通过”或者“以”。C.搭配不当,“引起”与“热情”不搭配 )

二、(9分)

6.C(本文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什么是中和”。A是对中和的概括性评价,没有具体论述;B 不是文章表达的重点;D 是中和的意义,也没有具体论述)

7.C(“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是在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不是由它发展来的)

8.B(介绍中庸之道是为了下文解释“中”的美学原则)

三、(12分)

9.D(矜:夸耀)

10.A

11.C(原文标点: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篡弑其父者,况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

12.B(“按照法律治了这人的罪”错,应是“李昭德奏请将这人法办,武后命令释放了他”)四、(24分)

13.(1)他们就共同诬陷严善思,结果严善思被定罪流放欢州。太后知道他冤枉,不久又召他回来担任浑仪监丞。(每句1分,共4分)

(2)李斯辅助秦国(做秦国的丞相),用刻薄诡变欺诈的手段来屠杀诸侯,不知道用宽大温和改变政策,最终导致秦国土崩瓦解,这是不知道改变的祸患。(“不知易之以宽和”2分,其它四句每句1分,共6分)

14.(1)①上句通过“夜户”“茂草”来写世乱民亡,村空户荒;下句一个“自”字突出田园荒芜。(2分)②生动地描绘了乱后近甸的荒凉悲惨景象,形象地表现了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从寓情于景角度作答可适当赋分)(2分)

(2)表面是恨亘古长流、不解盛衰兴亡的渭水无情,(1分)实际上是对发动战争的乱军的憎恨、对无能的金门守军的愤恨,(1分)和面对战乱不断、百姓避祸远逃、国运衰微而无能为力的怅恨。(2分)

15.(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五、(12分)

16.(1) 石墨烯抗永久变形力和抗断裂的能力很强(2分);(2)通常讲的软是柔软,不坚硬,而石墨的“软”是指它很容易被破坏。(2分)

17.(1)在一场小型私人活动中领取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是因“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获奖的。(2分)

(2)因“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是在一场小型私人活动中领奖的。(2分)

18.(1)事业大厦的基石树木枯萎(每空1分)

(2)①(或⑥) ; ③(或⑦)(每空1分)

六、(18分)

19.①描绘了春雨中淡雅、清新的乡村景色,渲染了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烘托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境。(2分)②照应题目,为古宅出现提供了背景,也为下文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2分)

20.①稳妥厚重 ②整齐洁净 ③简朴古雅 ④静谧温馨 ⑤生活气息浓厚(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21.(1)过去“我”崇拜世界其它国家,追求现代文明,现在我因古宅的历史厚重而感动。(2分)

(2)朋友身上体现出来的、源自古宅传承的自信、坚强的生存力量,深深地感染了我。(2分)

22.①古宅绵延着一个家庭的命脉和传统,是后人坚强生存的背景力量和精神象征,意义重大。

②古宅是潜沉渊深、包容丰富、含蓄蕴藉的中华文明的代表,我们应该以虔诚宁静的心去感受和体会。

③古宅是古老中国的象征,后人要有对自己根源的认同,要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觉、自信。

④我们应该本着对自己根源的认同去省思和接触传统事物,以了解中国,爱中国。(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七、(60分)

23.建议参考2016年山东省高考评分标准,以43分为基准分评分。

【参考译文】

则天顺圣皇后长寿元年(692年),夏官侍郎李昭德私下对太后说:“魏王武承嗣权力太重。”太后说:“他是我的侄儿,所以任为亲信。”李昭德说:“侄儿对于姑姑,那亲近怎么能比得上儿子对于父亲?儿子还有为篡位杀死父亲的,何况侄儿呢!现在武承嗣既是陛下的侄儿,是亲王,又任宰相,权势与君主等同,我恐怕陛下不能久安于天子之位!”太后震惊地说:“朕没有想到这点。”秋季,朝廷提拔文昌左相武承嗣为特进,罢去相职;任命李昭德为凤阁侍郎。武承嗣也向太后诋毁李昭德,太后说:“我任用李昭德,才睡得安稳,他可以为我代劳,你不要说了。”当时,酷吏恣意横行,百官畏惧他们,不敢正面站立,只有李昭德敢于在朝廷揭露他们的邪恶。太后迷信祥瑞,有人进献有赤色纹理的白石,主管官员责问他这石头有什么特别之处,回答说:“因为它的心忠诚。”李昭德大怒说:“这块石头的心忠诚,其他石头全都造反吗?”身边的人都发笑。襄州人胡庆用红漆在龟的腹部书写“天子万万年”几个字,到皇宫门口进献。李昭德用刀把字刮除净尽,奏请将进献者法办。太后说:“这个人用心也不坏。”命令释放他。

太后自垂拱年间以来,任用酷吏,首先处死唐朝皇族和贵戚数百人,然后杀大臣数百家,杀刺史、郎将以下官吏更数不清。每任命一名官吏,宫中守门的官婢便私下互相说道:“作鬼的材料又来了。”不满一个月,这些官吏即遭突然逮捕,举族被杀。监察御史严善思公正耿直敢说话。当时告密的人多到数不清,太后也厌烦,命令严善思追究查问,结果承认诬告而认罪的有八百五十多人。罗织罪名害人的集团为之丧气。他们就共同诬陷严善思,结

果严善思被定罪流放欢州。太后知道他冤枉,不久又召他回来担任浑仪监丞。

右补阙朱敬则上疏认为:“李斯辅助秦国(做秦国的丞相),用刻薄诡变欺诈的手段来屠杀诸侯,不知道用宽大温和改变政策,最终导致秦国土崩瓦解,这是不知道改变的祸患。汉高祖平定天下,陆贾、叔孙通用施行礼义说服他,(结果)皇位传了十二代,这是知道改变的好处。恳切希望看看秦、汉的得和失,考察当前的事怎样办才合适,堵塞罗织罪状的源头,扫除结党营私的痕迹,使天下百姓无忧无虑,难道不快乐么!”太后赞许他的话,赏赐他帛三百段。

侍御史周矩上疏说:“审问犯人的官吏都用残暴相夸耀,用重枷磨脖颈,在头上加箍再打进楔子,打折胸骨,手指钉竹签;或者通宵审问,不让睡觉。犯人既不是木头和石块,为姑且终止眼前的痛苦,(便认罪,)谋求晚一点死去。我私下听到的舆论,都说天下太平,有什么必要造反?难道被告发的人全是英雄,想谋取帝王的地位吗?只是受不住酷刑,被迫认罪罢了。希望陛下明察这件事。周朝行仁义而昌盛,秦朝用刑罚而灭亡。愿陛下减缓刑罚,施行仁义,那么天下百姓就很幸运了!”太后很是采纳他的意见,制狱的囚犯逐渐减少。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2017年上海卷语文高考试题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C)(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却一块,这当然是常情。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测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提供良好的解释。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理论的解释力。 ⑤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从何处讲道理?从常识。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是个常人。爱因斯坦说的“科学整体无非是日常思考的精致化”,也是在这个方向上说的。

2018高考作文满分范文全国卷一_2017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范文

2018高考作文满分范文全国卷一 _2017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范文 【--高考祝福语】 今年的第一次高考考生已经结束了,下面是整理的2017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范文,欢迎阅读。 全国卷Ⅰ(适用地区: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西、山西、安徽)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

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一带一路 "中国的高瞻远瞩,世界人民的期盼和福音"为沿线地区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有利于我们实现共同繁荣„„沿线国家纷纷点赞,有坚定支持,也有美好瞻望。 这是一条开放合作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已得到来自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回应。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亚投行筹建,中国的态度一直都是开放的,不仅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一带一路将构筑我国新一轮

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这是一条和谐包容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是国与国、人与人交往的结晶,从中国丝绸、茶叶、瓷器和四大发明,到西域香料、珠宝、医药、汗血马,它们连通的不只是商品贸易,更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一带一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互通、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夯实民意基础。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一带一路超越国度,跨越时空,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3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 语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 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 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 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 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 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 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 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 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 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 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 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

2017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

2017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l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周邦彦《苏幕遮》) (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 秦风·蒹葭》) (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A)。(2分) 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B)。(3分)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 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天开图画即江山王风 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然”就是自然而然。“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成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缩影。 ③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至今,形成诗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传统。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以为山贼。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客体。 ④至于山水画,最早的文献也出自东晋。画家宗炳,因为老病,不能亲历山水,所以图绘下来以了却山水之思,山水画就成了真山水的替代品,可供“卧游”。中国山水画,固然有不表现人之活动的纯粹山水,但更大量的,则在山水间绘有或行或卧、其小如豆的高人雅士,以及结于山坳水滨的几椽草庐茅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是人与自然的最高和谐,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离开了人,虽然完整,但那是寂寞而缺少生命的。山水画集中了画家对山水的观察和想象,移于尺幅间,石涛山水卷轴所钤“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中国艺术的真精神。也就是,从发现到创造,人可以集自然山水之美于画幅,咫尺千里,条挂厅室,朝

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 (课件) 幻灯片1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二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幻灯片2 作文要求,也是提示和得分方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幻灯片3 名句解析: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出自《周易》的《象传》。即解释卦象的文字。 普遍意义上认为,是让君子学习天的运行刚健,永不停息,其实就是主动与积极的面对人生。此句解释纷争很多,流传甚广,很多人知道加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清华的校训。但从乾卦原意出发,说的就是遵从天的运行规律,刚健不息的人生态度。 幻灯片4 名句解析: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出自杜诗名作《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二句比较有名,将思乡之情和月亮的亮度结合到一起,用主观感受代替客观标准,意思本身讲的就是思乡忆弟之情,但考虑到这里面点明了白露这个时令,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要考虑到里面蕴含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幻灯片5 名句解析: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选自《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就是说这两句说桂花不须那些艳色,自有其风骨香魂,就是花中一流,这话不仅说了花品,也说了李清照的词品,还有人品。不以其颜色秀丽取胜的信心,这份清香和品格。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问题详解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知识积累与语言运用 10分 1.根据要求填写诗句。(按题记分,一共6分) (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想象别后重逢时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荀子的《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由琴声想到珠玉声的诗句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4)“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的名句。 2.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2分) 道家意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物我不分的意境。庄子说:“万物与我为一。”在道家那里,真正有一种澄心观物的超越的态度,①物与我、人与自然也真正地融为一体了。②儒家凸显主体(我)的地位,③在儒家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单向的;④道家则是淡化主体(我)的地位,在道家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另一种是无我意境。道家贵无,在他们看来,既无本体,也无主体;既无物,又无我。⑤在艺术中,⑥衍生出无我意境来了。陈来先生说,庄子、陶渊明体现了无我之境。蔡报文先生也说:“‘无我之境’就是‘庄学之意境’。”此类意境属老生常谈,故不举例。总之,陶渊明、李白等人的诗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山水诗、玄言诗、山水画中亦多有道家意境。 (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D)(2分) A.阁下亲自莅临指导,我倍感尊贵。 B.小明,要多向老师同学不耻下问,这样学习才能提高。 C.老李,家母古稀之庆,我特来恭贺! D.张兄,奉上拙著一本,敬请斧正。 二阅读与鉴赏 7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7分) 给“直升机父母”的七条忠告 南桥

2017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范文

2017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范文 导读:今年的第一次高考考生已经结束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范文,欢迎阅读。全国卷Ⅰ(适用地区: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西、山西、安徽)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一带一路“中国的高瞻远瞩,世界人民的期盼和福音”“为沿线地区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有利于我们实现共同繁荣”……沿线国家纷纷点赞,有坚定支持,也有美好瞻望。 这是一条开放合作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已得到来自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回应。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亚投行筹建,中国的态度一直都是开放的,不仅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一带一路”将构筑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这是一条和谐包容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是国与国、人与人交往的结晶,从中国丝绸、茶叶、瓷器和四大发明,到西域香料、珠宝、医药、汗血马,它们连通的不只是商品贸易,更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一带一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互通、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夯实民意基础。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一带一路”超越国度,跨越时空,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这是一条互利共赢之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比较优势各有差异,互补性很强。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将超过5亿人次。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 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推动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形成互补互利互惠的良好局面。 “一带一路”是一项涉及面广、跨越时间长、建设任务重的宏大系统工程。“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中国将与沿线国家携手同行,平等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诉求,共促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逐步推进,将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2)_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 (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_________________,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常识和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呢?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作“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判断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

2017年高考全国卷1满分作文

2017年高考全国卷1满分作文 丝路驼铃,驶向和平 漠北之雪带来朔方的问候,江南的风吹来南方的祝福,这是我站立的黄土,这是我自信的中国。此刻,这个高速发展加速快进的中国,在驼铃的轻响中,在高铁的轰鸣中,载着无数国人的荣光和梦想,驶向和平远方。依我所认识的中国,让我为她赋上21世纪的关键词——一带一路、高铁奔驰!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英国“脱欧”昭示着全球旧秩序的岌岌可危,特朗普的新政则拉开了新时代不确定性的帷幕。而就在此时,远古的丝绸之路上再次响起清脆的驼铃。中国携手沿线伙伴,为干旱的大漠汇入一缕缕甘泉,各国积水成渊,汇聚成一条和平与发展之河,为热浪侵蚀的沙漠送去清凉。一带一路,是中国21世纪战略中的重要一步,我们背负着“复兴中华”这一沉重却坚定的理想,在国家棋局上走出“新丝路”这至关重要的一子,这体现了中国作为有责任有担当大国的和平崛起,更是对“永不扩张”诺言的庄严履行。一带一路,惠及的不仅仅是中国,更多发展中国家从中获益。发展本国。兼顾他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一带一路是中国战略,而高铁则是承载一带一路计划的载体。中国高铁,是“中国创造”技术“走出去”的世界名片。极高的速度、可靠的安全性、尖端的高新技术,都彰显了中国不再受困于“国际流水线”的决心,以及为国攀登“微笑曲线”上游的斗志。一带一路的基本办法是通过扶持周边及沿线国家,大力兴办基础设施来促进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高铁正是兴办基础设施的不二之选!于是,一条条钢铁巨龙在非洲、亚洲的版图中飞驰,在新丝路上行驶……这一条条高铁,带动的不仅是各国经济的飞跃,更是各国文化的交流、政治的互信。一支支铁轨,让远在天边的人们握手拥抱,一个个“子弹头”列车,划过黎明的曙光,为沿线的人们带来新的机遇。新丝路上飞驰的高铁、华夏版图内交错的高铁,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我所认识的中国,是拥有千年文明的华夏古国,而这个古老的国家,正躬逢着属于她的大时代。这是她艰难转型的困难时期,却也是她高速发展的飞跃时期。我所认识的中国,由每一个国民个体所构成,我们为高铁经过的每一段路程而骄傲,为新丝路上每一次中国担当而倍感荣光。这是自信的中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和平高铁,驶向发展未来;丝路驼铃,摇响自信中国。 开放共享成就大美中国 过去,提起中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城、京剧、功夫和大熊猫……仿佛泱泱中国只和传统与继承有关,而无关乎创新与发展。放眼今日中国,“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共享经济乘着时代的快车向未来飞速前进,微信支付宝强势登陆美国。如今的中国,于坚守中嬗变,于传承中突破。中国,正以开放共享之姿,拥抱世界。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遥想丝路神奇,今朝砥砺前行。 丝绸之路,唯美的名字背后承载了一部辉煌的世界文明交流史。2100多年前,中国的张骞率先走出了一条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21世纪的今天,依然是由中国发起倡议,“一带一路”伴随着时代发展的强音,进而转化为国际共识。今日的中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积极思索,“一带一路”无疑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强势回归。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秉承平等交融,实现开放共赢。 中国的对外关系准则是无论国家大小、贫富,一律平等相待。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在谱写的《怀念中国》歌曲中唱到:“您是一个大国,毫无自私傲慢,待人谦虚有礼,不论大小,平等相待……”中国,以平等的态度与世界各国友好交融,以开放的姿态与兄弟联邦实现共赢。当前世界依然处处存在竞争,但是这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的《·登健康赏心亭》 (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 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

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一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2017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6学年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016.12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_____·劝学》)(2分)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___________________。(《八声甘州》)(1分)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慨秦汉历史变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朋友将留学远行,依依不舍,此时最适合赠别朋友的是下列诗句中的()。(2分)A.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3分) 在几代考古工作者5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二里头遗址的全貌愈发清晰: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络,发现了最早的宫城,发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作为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开城市布局和规划的先河,___________________。 A.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B.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 C.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D.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 ①主席:作为主持人,在我两边雷声贯耳的同时,眼前也交织着两组截然不同的世纪画面,忽而是伤感的咏叹调,忽而是激荡的主题曲。对20世纪的回忆会是凯歌高奏还是摇头叹息?让我们再听听双方的总结陈词吧。 ②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要在这里指出对方辩友的是,从我方一辩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今天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讨论的前提条件,您不能以此来作为它的论据。而应该在发展的基础上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喜事,有什么忧事啊! ③对方辩友,世纪回眸,有喜有忧。我方与对方辩友在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这点上已经达成共识,但是您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一旦人类自身走向了终结,那么所有的发展与成就都将灰飞烟灭,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取决于我们的忧患意识啊! ④很高兴对方二辩在陈词中,就已经替我们明确地区分了什么是恐惧意识,什么是忧患意识,而且承认了忧患意识确确实实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那么,我在这里应该告诉大家,我们就是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忧患意识使人类迈向更美好的明天。在这里,我想提出,老子曾说过: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喜忧之事常常是同一立场的两个方面。乐极生悲,满常招损,不可不察。 ⑤另外,明确发展是主流,并不能直接得出喜大于忧的结论,应该分析主流是如何出现的,如何确立的以及如何继续保持这种主流。人类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灾难性的问题,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忧患吗?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汇总 全国卷I: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 (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 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邮寄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全国卷II:根据古诗句自拟文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 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全国卷III: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适用地区:四川广西贵州云南)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要求: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且不少于800字。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绝密★启用前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 语文 本试卷共22 题,共150 分,共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 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 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 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和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 语文 1.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