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日期:2010-01-18 10:30 作者:于洪光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讯1月17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恳谈暨推介会,介绍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情况,探讨了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对策措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推进山东科学发展和加速发展的新机遇、大机遇。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危朝安,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等出席;共签约77个开发项目,总投资2610亿元。

据介绍,国家曾先后将黄河三角洲开发列入“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黄河三角洲的功能定位: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依托环渤海,面向东北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这是山东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为山东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对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提升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依据《规划》,黄河三角洲包括了山东六个市19个县(市区),陆地2.6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85万人;未利用地800万亩,已探明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达50亿吨和2300亿立方米,地下卤水静态储量135亿立方米,岩盐储量5900亿吨;距天津滨海新区80公里,与辽宁沿海隔海相望,东邻东北亚各国,西连中西部腹地,既可作为南北经济重要的承接带,又能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姜异康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规划》的实施意义重大而深远。山东将全力落实国务院批复意见,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的优惠政策,通过长期不懈努力,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会上,姜大明代表山东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签订了《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项目涉及新能源、服务业、高新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等领域,共签约项目77个,总投资2610亿元。

黄三角经济区成“掘金”新热点

大中小订阅共有0条评论17:19 2010-01-18 分享

聚友网开心网人人网新浪微博网豆瓣网

言咏经济观察网?记者?言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恳谈会暨项目推介会1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目前,黄三角高效经济区已有签约项目为77个,总投资额达2610亿元。

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等出席会议。

推介会全面介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情况。目前,黄三角高效经济区已签约的77个项目,涉及了新能源、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诸多领域。其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是神华集团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在东营的1000兆瓦海上风力发电项目,投资额达人民币200亿元。该项目位于东营北部沿海,主要在河口区、垦利县沿海,风电厂址海域风能资源条件良好,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可提供绿色可再生清洁电能23亿千瓦时,产值24亿元,利润4.2亿元。

此外,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东营河口区也签订了一个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投资总额15亿元,目前已完成立项手续。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代表山东省与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6家国有银行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6家银行将全力支持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

山东省此次派出高级别招商团队赴京招商,向海内外推出15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5395亿元。这次推介的项目具有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等特点,将成为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强大引擎。

去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海三角洲包括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六分之一,2008年GDP达到4756亿元,占山东省总量的15.3%。

这是中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这不仅为山东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机遇,而且对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提升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信息化发展的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20世纪90年代,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1997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五”期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发展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16.6%。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30%。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部分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与战略走向

所长专栏 着眼于市场化、民营化 当前世界能源已经进入了石油天然气时代,但石油供应紧张和化石能源的污染使得世界能源正朝着一个多元化的能源时代演进。天然气时代正在来临,多种新的能源在各国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能源还处于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燃煤污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中国制造”带来的巨大能源需求,对中国能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旧模式的中国能源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位能源需求。中国能源产业正在加快步伐,进入一个全新的能源时代。 在此背景下,围绕以煤气油为主的能源产业价值链活动,能源产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围绕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各种企业之间,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都在展开多方位的竞争与合作。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能源渠道趋于多样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日渐规范。在变革面前,能源企业的领导者、 1 / 62

政府的能源决策者,都需具备洞察先机的战略远见。 当前能源产业的某些领域之中,还实行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落后机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石化、电力等行业还存在寡头垄断现象,市场化竞争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如油价定价机制的不合理,电力建设规划的不合理等,导致中国经济为此支付了大量额外的成本。走向市场化、民营化,将是能源产业重要的解决之道。 王德禄 2004年6月28日

目录 1.能源利用走向多元化 (1) 1.1 能源的石油天然气时代 (1) 1.2 世界和中国能源现状 (2) 1.3 能源走向“多元化时代” (7) 2.能源产业价值链分析 (12) 2.1 能源产业价值链基本特点 (12) 2.2 煤炭产业价值链 (14) 2.3 石油产业价值链 (16) 2.4 天然气产业价值链 (18) 2.5 煤气油产业下游价值链融合 (20) 2.6 其他能源的价值链 (23) 3.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25) 3.1 煤炭战略地位凸显 (26) 1 / 6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编辑本段规划主战场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将高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大旗,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滨州相关部门将深入研究和宣传《规划》,制定一个好的实施方案,特别是搞好园区和项目的策划,确保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把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科学谋划,加强督导,强力推进。[1] 编辑本段规划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8号)精神,现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加快这一地区发展对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领会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二、请山东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制定和调整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发展实力。要根据《规划》提出的原则和方向,创新合作方式,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紧密合作。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护环渤海、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支持和指导。要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和完善本部门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与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在资金安排、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加强与国家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会同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 编辑本段具体事项 前言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特制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国家能源综合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

国家能源战略的差不多构想 (中国能源综合进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小组) 课题负责人:陈清泰本报告执笔人:冯飞周凤起王 庆一 一、过去20年中国的能源进展已取得了不小成就,并积存了一定的经验 过去的20年,中国在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要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一番的成就。2002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1980年—2000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而相应的能源消费量年均仅增长4.6%,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47(见表1),按环比节能量计算,1981-2002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近12.6亿吨标准煤,实现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如此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仅在进展中国家罕见,即便在发达国家也专门低。

二是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一方面是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每万元GDP的能耗从1980年的4.28吨标准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吨标煤(详见附图1)﹔相应地,每吨标准煤所制造的GDP,也由1980年的2335元(2000年价)提高到2000年的6880元。20年时刻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年均节能率达4.6%。同期全世界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19%,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下降20%。另一方面,要紧高耗能部门(如冶金、化工、建材、石化、电力等行业)的产品单耗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吨钢综合能耗、铜冶炼综合能耗、小合成氨综合能耗、内燃机车耗油等单耗指针下降幅度达到30%以上,要紧耗能产品的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如火电供电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的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建设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结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拓展蓝色海洋空间,维护海洋权益,说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意义。 3.通过读图、填图和贴图,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域的划分,能够分辨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以及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国家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4.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5.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案例,简要分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并能够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及案例了解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从网络新闻了解到的国家发展战略展开回答。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化植物名录

耐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化中的应 用 黄河三角洲有大面积的滨海盐碱地,仅东营市就有33.3万hm2。其土壤含盐量多在0.4%~3%,甚至更高。绝大多数绿化植物在此栽植会受到严重胁迫,甚至无法存活,进行常规绿化困难极大。过去曾采用工程措施改良土壤和隔离换土等方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盐碱地绿化问题。针对滨海盐碱地的自然状况和目前的绿化现状,我们认为,选择、利用耐盐植物作为绿化树种将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化的主要途径。 1黄河三角洲的自然概况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人海口的扇形冲积平原,土地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成陆时间较短,成陆前受海水长期浸渍,成陆后由于受到海潮的淹没,整个土体上下都含有大量的盐分,属典型的滨海盐渍土,土 壤改良极其困难由于大部分土地由黄河泥沙沉积而成,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结构少,漏水漏肥,毛管作用强烈,表层土壤易积盐土壤养分含量低,特别是有机质含量少,土壤瘠薄,也是严重制约绿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该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夏季受太平洋暖湿气流控制。平均气温12.1℃~13.1℃,极端最低气温-24℃,极端最高气温41. 9℃。平均降水量560~590mm,

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雨热同期,表现为春早多风、夏涝炎热、晚秋干早凉爽、冬季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年均蒸发量大约在1900mm左右。由于地下水位高,潜水矿化度大,地下水中可溶性盐(以氯化物为主)随着水分蒸发,在土壤表层呈现为春季积盐、夏季脱盐、秋季又积盐的水盐运行规律。 2盐碱地绿化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黄河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发展,滨海盐碱地绿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总的来说大致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用工程措施改良土壤,然后进行常规绿化二是选择不同耐盐范围的植物来适应不同的盐渍土壤。前者采用工程措施,挖排碱沟、蓄淡压碱、引黄压碱,待土壤含盐量下降后,再进行常规绿化,效果显著,但是造价太高,又加上淡水资源日趋紧张,这些有限的水资源,已不能维持已开发土地的压碱和灌溉,更谈不上进一步扩大面积,不能巩固开发成果,有一定的局限特性。后来,在城市绿化中又普遍采用了隔离换土法。如垒池换土、塑料薄膜隔离换土、植物桔秆等隔离换土法,然后进行常规城市绿化,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植物的生长,这种换土法也产生了许多弊端,即由于树冠的扩大,根系会相应突破隔离层后受到盐分的侵害,表现出生长不良、树稍干枯,甚至存在前期暂活,后期死亡的现象,致使树木成活率低,大小不一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二十一世纪刚进入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政治,军事风云变幻,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的缓慢衰落和新兴国家的强势崛起又一次强力的冲击了已经激荡的世界格局,实力依旧雄厚的大国正在极力维持着现有的世界格局,新兴国家在极力摆脱这种旧有的格局体系,这样的大变革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其中又深蕴着巨大的危机和阻力。 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强势崛起,虽然这样的崛起一直很低调并且掩人耳目,但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进一步实施,原本老牌帝国的地位和实际利益遭到挑战因此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和部分诸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渴望在大国角逐中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提高地区影响力,中国一直奉行的希望偏安一方的韬光养晦政策是时候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提出这个战略时,中国领导人就时时注意避免被置于镁光灯下,在国力还未达到世界一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他国的利益摩擦,一心一意集中力量谋发展。但是在东面与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存在擦枪走火的情况,在南面诸多南亚小国拉帮结舍,依附大国在搅浑南海问题,蚕食中国南海的利益,西南部野心勃勃的印度大象蠢蠢欲动,一直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北部俄罗斯虽说是中国的传统盟友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防中国,何况300年来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就是这只北极熊。朝鲜那只喂不饱的白眼狼不仅经常不听老大哥的话还引狼入室,朝核问题成为了美日在亚太部署军事力量限制中国的一个借口,中国西部随着一批政治强人的倒台,阿拉伯之春的多米诺骨牌逐渐向东蔓延。中国的周围国家安全形势已经达到了空前严峻的状态。 管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崛起的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没有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崛起,无一不是在夹缝中发展,后通过战争战胜原先的霸主终成世界一极。想要崛起的新兴国家与既得利益的国家必然存在利益、意识形态等冲突,一旦这样的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诉诸武力,纵观世界历史,美欧强国无一例外,因此当历史又一次轮回到中国头上时,这些国家必然会极力阻扰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情况也类似,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结合的情况下,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利益需求和日益渴求的地区影响力必然会挤压到他国的国家利益,由此带来的国家利益摩擦不可能能够有意的去避免,只会愈演愈烈。随着美国的核心战略东移,一位美军高级将领说:“你们(中国)的好日子结束了,我们回来了。”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经济、军事上步步为营,企图在中国周围形成包围圈,其毫不掩饰的险恶用心就是想极力阻遏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想用嘴皮子劝服他国相信中国的和平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笔者认为在大政策及战略方针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国防建设,强化军事力量甚至准备好战争的准备,比如虽然中国与美日等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短期内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在将来尤其是美国的地位和利益进一步受到威胁时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美国还未完全从中东乱局中回过神来,日本还在极力摆脱限制其军力发展的体系,印度、南亚各国的实力与中国还有较大差距的时候,中国应该牢牢把握住这可能是最后的黄金十几年,狠抓发展,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发展。中国不能像北宋那样明明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却不注重军事的发展以致成为一个经常被异族侵扰的国家。一旦美国从中东乱局的阴影走出来,将其主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日本在其日益强大的右翼势力挟持下重新武装成军国主义,印度等南亚各国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缩短了与中国的差距,积累了进一步与中国叫板的资本,那么恐怕地区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了。中国应该效仿西汉,大汉王朝在建国初期积贫积弱的时候注重国内发展,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开国将近100年的时候武帝依仗几十年积累的雄厚资本开始对匈奴进行军事回击。虽然中国目前看上去是四周受敌而且没有可靠的盟友,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新兴大国所必经的孤独历程。若中国领导人在外界压力和外国胁迫下减缓了军事力量的发展,被其他大国限制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幻想着仅以外交和经济手段去调和一系列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解读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解读 《战略纲要》给纺织信息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在“着力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部分明确提出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融合创新,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要“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完善产业链,打造新型制造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下一阶段包括纺织工业在内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重点是智能制造和深化互联网应用。 201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简称《战略纲要》),立足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和新形势,明确了新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重大任务,成为规范和指导未来十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里主要结合纺织行业的实际情况,就《战略纲要》对于新形势下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做一个初步解读。 一、坚持对信息化的一贯阐述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大大影响和改变了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信息化就是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上个世纪末,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发展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大政方针;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简称《发展战略》),要求到20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国家层面第一个关于发展信息化的纲领性文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提出“两化融合”的概念,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尤其对工业各个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信息化的大环境。互联网空前普及,社会化的应用水平显著提高;电子商务的迅速开展使我国成为电子商务规模最大、市场最活跃的国家;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去年起,智能制造、“互联网+”更是异军突起,成为产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点,一系列新概念、新提法成为热议话题。由此有人认为信息化的提法已经过时,两化融合有很大局限性。也出现了一些观点,将行业信息化建设割裂开来,否认两化融合的一系列成果是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的坚实基础…… 《战略纲要》坚持了对信息化的一贯提法和阐述,强调了“需要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信息化仍然是新时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新常态下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新技术的发展,新应用的普及,必将带给信息化新的内涵,新的活力,形成了一些信息化新的领域,使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是必然的趋势。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趋向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趋向 提纲 1. 中国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 2. 中国能源状况和国际的比较 3. 未来中国能源需求发展展望和面临的挑战 4. 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框架 一、中国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能源安全已成为各国制定能源政策的基础。能源外交已成为各国外交活动的重要领域。 1、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核能:铀 可再生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二次能源 电力、热力、成品油、焦炭、氢能等 中国能源弹性系数的变化 2、中国能源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1980-199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6.03亿吨标煤增至13.89亿吨标煤。 轻工业产能扩张,推动能源需求增长,国家通过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各种措施大力推 进节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缓解短缺矛盾,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3以 下,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1997-2000):中国的经济仍保持在8-9%的增长速度,中国能源消费

量基本持平。这种状况既有经济改革与调整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又有统计数据不够准确的原因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在经济仍然保持平稳增长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增长却强 劲反弹,并且出现了能源供需紧张的局面 2002年来能源的发展趋势 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石油消费和进口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电力供应短缺 3.近年来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一次能源消费 1990-2001 3.4% 2002-2005 14.5% ?石油消费 1990-2001 6.4% 2002-2005 6.6% ?电力消费 1990-2001 8.4% 2002-2005 14.7% 4.能源弹性系数的变化 ?GDP的增长率 1990-2001 9.7% 2002-2005 9.6% ?GDP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 1990-2001 0.35 2002-2005 1.51 ?GDP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电力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 1990-2001 0.86 2002-2005 1.53 5.导致一次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因素 正经历重化工的发展过程 ?消费结构的变化 转移到汽车及住房 ?城市化

2020年(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壹、回首见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于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于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于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壹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壹个“黄金时代”。可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于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均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于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壹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壹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

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和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壹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之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壹直保持于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时期。1986年至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职工从事个体运营、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的人数逐渐增多,是非工资性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壹时期非工资性收入仍存于壹定的不稳定性。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到1998年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长了4.5倍。家庭总收入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8.6倍。 非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时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占家

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影响(一)

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影响(一) 摘要: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各国政府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本文分析了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以及将产生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能源发展战略,世界,影响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而且,各国政府都在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也有我们可以借鉴之处,需要注意加强研究。 1、当前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主要特点 1.1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以及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日渐耗竭的背景下,随着紧缺的石油资源问题突出,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各国对能源资源安全关注程度也随之普遍上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

发达国家人均能耗高,需要大量进口补充境内能源资源的短缺,因此,能源发展战略除了考虑本国的资源因素外,极为注重涉及到国外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因素影响,甚至关注其他国家能源需求变化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及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在历年的石油危机后,针对当前石油资源紧张的形势,发达国家以其较充沛的经济实力逐渐加大石油战略储备力度,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是发达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而且,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对能源发展战略的考虑既重视近期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又重视长远的能源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多偏重于建立当前自身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能源资源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已认识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了国家对国外企业开采和资源输出的控制。菲律宾明确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底线是“确保实现国家能源60%自给自足”。巴基斯坦战略目标明确,突出增加本土能源比重,减少对外进口依赖的重要性,并对落实目标,做出了详尽的项目规划。乌克兰在经历了能源供应危机后,能源战略更加强调节能降耗、提高能源自主供应能力的必要性。墨西哥强调能源立法,同时,要及时分析阻碍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行能源战略调整。 石油战略储备曾是以石油消费为主的发达国家应付石油危机的最重要手段,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这一战略措施也逐渐为发展中国家所效仿。现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国家为减少供应风险,都开始着手石油战略储备。石油战略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更重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中国文化的发展策略 摘要: 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关键词:文化,民族精神,战略,中国特色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祖祖辈辈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文明的足迹,我们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古中国重视文化的发展,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对文化很是重视,在21世纪的今天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被各个大国重视,并制定相关策略发张自己国家的软实力。 据我们所知,文化是人类后天的创造。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今天,文化的相当部分还直接表现为生产力,出现了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往往体现在它的影响上。即文化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所产生的魅力,包括对本国和本民族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对它国它民族所产生的吸引力。文化越发达越先进,它作为软实力的影响就越大越广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不独表现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上,还需要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强大。因而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发展文化不仅需要战略的眼光,还需要审时度势地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求扬长避短,升优汰劣,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世界的总格局中实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知识题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知识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003年1月,山东省政府批复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建设山东(C )基地。 A.重工业 B.第三产业 C.加工制造业 D.生态农业 2、2006年3月“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被列入国家(C )。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计划 C.“十一五”规划 D.“十二五”规划 3、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时间是(A) A. 2009年11月23日 B.2009年12月30日 C. 2010年1月1日 D. 2010年4月30 日 4、黄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是(B ) A. 住宅建设 B. 水利设施建设 C. 能源建设 D. 交通建设 5、黄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体现在(A )。 A. 自然区位 B. 行政区位 C. 军事区位 D. 文化区位 6、黄三角地区要以能源建设为(C )。 A. 契机 B. 龙头 C. 保障 D. 参照 7、黄三角地区基础建设的龙头是( C )。 A. 水利建设 B. 房屋建设 C. 交通建设 D. 商业建设 8、黄三角地区的特色之一是(C )。 A. 老工业 B. 传统 C. 绿色 D. 文化 9、(A)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题,也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独具特色之处。 A、高效生态经济 B、低碳经济 C、循环经济 D、外向出口经济 10、“三路两港一场”中的“三路”指的是(C )。 A.荣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张东铁路 B.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张东铁路 C.荣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 D、东港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 11、“三路两港一场”中的“两港”指的是(B )。 A.东营港、红光渔港 B.东营港、广利港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黄河三角洲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黄河三角洲 一、单选题 黄河三角洲“制造”新大陆的速度,与黄河来沙量和来水量关系密切,当入海沙量小于每年2.78亿吨时,黄河三角洲就不再淤积扩大;而当黄河的入海径流量小于每年76.7亿立方米时,三角洲的陆地不仅不再增长,而且会发生净侵蚀,导致三角洲面积缩小。下图为黄河三角洲1976~2004年黄河入海水沙累积曲线图和1976~2004年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1976~2004年黄河入海水沙量的变化大致分为图示三个阶段,其变化特点是( ) A.先递增后递减B.先递减后递增 C.呈逐阶段递减D.呈逐阶段递增 2.推测1997年后黄河三角洲总体面积变化的原因是( ) A.黄河下游降水量显著减小B.黄河中游植被覆盖率增加 C.黄河下游径流量增多D.黄河下游地区退耕还林 1.C 黄河入海水沙量为后一年减去前一年的累积量,读黄河入海水沙累积量曲线图可知,三阶段的斜率大体减小趋势,说明黄河入海水沙量是逐阶段递减的,据此分析本题选C。 2.B 读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图可知,在1995年前三角洲面积总体呈增大趋势,在1995年前后达到最大

值,以后基本呈减小趋势。1997年后三角洲面积减小,是上游来沙量减少,导致海浪侵蚀加剧,三角洲增速降低所致,而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由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黄河中游植被覆盖率增加,黄河携带到三角洲地区的泥沙量减少,使得三角洲面积减小。1997年后黄河下游降水量没有显著减小;黄河下游径流量增多会导致三角洲增大;黄河携带的泥沙多来自中游,退耕还林应在中游地区,下游地区为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据此分析本题选B。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表形态,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①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①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①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A.①①B.①① C.①①D.①① 4.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B.台湾岛 C.华北平原D.喀斯特地貌 5.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不包括()A.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 B.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 C.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D.黄河入海口的位置不确定 3.C 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时,流速降低,泥沙沉积形成的,所以应分布在河流的出山口处;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和入湖处流速降低,泥沙沉积形成的,所以应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也有分布。故选C。

黄河三角洲开发考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1、渤海南部、环渤海地区2、2015、20203、滨州4、生态经济5、一区三带 6、鲁北物流中心、黄河三角洲金融服务中心、环渤海南岸商贸信息服务中心 7、怎么干、学干同步、以学促干、以干促变、坐而论、起而行、大干2010,建设魅力滨城 二、单项选择题1、A2、C3、B4、C5、A6、A7、A8、C9、A10、B 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包括哪些地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2、“环渤海地区”是指哪些区域?环渤海地区由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是我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环渤海地区位于我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狭义的环渤海地区包括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唐山、廊坊、北京、天津、沧州、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18个城市。广义的环渤海地区则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河北、辽宁和山东三省的广大地区。 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遵循哪些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一体化发展。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 3、什么是高效生态经济?“高效生态经济”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题,也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独具特色之处。生态领域的著名专家、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博士在其《生态经济》中指出,“所谓的生态经济就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之需的前景的经济。”生态经济就是“一个能维系 1

2019年电力信息化企业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2019年电力信息化企业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2019年11月

目录 一、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3) 二、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 (3) 三、实现发展规划拟采取的措施 (4) 1、坚持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为宗旨的业务方针 (4) 2、持续推进人力资源建设以及完善激励机制 (4) 3、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增加研发投入 (5) 四、拟定计划的基本假设条件 (5) 五、实施计划可能面临的主要困难 (5) 1、资金不足 (5) 2、人力资源不足 (6)

一、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公司将继续专注于信息化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成熟的行业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在电力行业内,公司将持续扩大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巩固公司在电力行业生产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将积极拓展铁路、石化、工业制造等行业的信息化服务,力争成为多行业并举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将积极拥抱技术发展新趋势,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坚持技术立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致力于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客户的市场竞争力,助力中国企业的发展。 二、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 在电力行业内,积极拓宽业务领域。在保持电力生产业务领域领先优势基础上,向未来加大投资的细分领域拓展信息化服务,如配电网、新能源、电动汽车等。同时,在南方电网公司充分利用先发优势,继续扩大业务范围,争取尽快实现业务面的全覆盖;在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将充分发挥在国家电网公司积累的技术优势,加大新产品的推广,积极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继续积极实施横向拓展战略(“COPY TO N”),将在电力行业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向铁路、石化、工业制造等行业拓展。在铁路行业,力争三年内达到业务全覆盖,成长为铁路行业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在石化行业,积极开拓安全、健康、环境以外的业务领域,如勘探、销售等;在工业制造领域,借助于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积极

能源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

· 封面图片说明·能源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焦点。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坚实的能源保障。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能源发展趋势以及选择怎样的能源发展战略,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2016年11 月 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在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上指出,能源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当前国际能源供求格局深刻调整,必须贯彻发展新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优化能源结构,补上短板,更好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在大水电站建设、核电发展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 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仍存在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重点,对实施可持续发展以及减少碳排放有着重要的意义,可再生能源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受自身特性所限,现阶段无法实现大规模应用。储能技术的产生,恰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储能能够实现电能的平滑输出,消除昼夜峰谷差,在有效减少“弃风”、“弃光”现象的同时还可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能质量,从而降低由于其自身特性对电网安全稳定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清洁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是涉及能源资源和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性技术。储能技术对未来能源系统的发展和运行起着革命性的作用,是一项真正能够影响未来能源大格局的关键技术。页岩气是一种潜在资源量巨大的典型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自生自储,原地成藏”的特征,其开采技术要求 高、开采寿命长、稳定周期长。21世纪以来,随着水平井大规模压裂技术的成功 应用,美国页岩气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鉴于页岩气巨大的储藏量和广阔的开发 利用前景,美国乃至全球正在掀起一场 “页岩气革命” 。2011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页岩气 成为中国第172个独立矿种。据国家能 源局2016年9月30日发布的《页岩气发 展规划(2016—2020)》,截至2016年9 月,全国累计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5441 亿m 3,2015年全国页岩气产量45亿m 3。 在政策支持到位和市场开拓顺利情况下, 2020 年力争实现页岩气产量300亿m 3。 2015年天然气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5.9%,与世界24%的平均水平差距仍然 较大。随着中国不断强化大气污染治 理、大力推行清洁低碳发展战略和积极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天然气必将在调 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中发挥更大作用,为 页岩气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 遇。 《科技导报》围绕能源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在2016年第23期出版“页岩气开发”及“储能技术”专题,力图展现中国这两个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页岩气开发及可再生能源配套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本期封面图片为可为人类所用的能 源系统示意,本期封面由胡辰旭设计。 (责任编辑刘志远)·导读· P18页岩气的开发页岩气作为一种资源量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具有“自生自储,原地成藏”的特征,其储层致密、开采难度大、气井投产后“初产高,递减快,长期低产”的特点明显。综述了全球页岩气的储量、开发技术及意义,介绍了目前中国页岩气的开发现状。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地质资源量134.42×1012m 3,技术可采资源量25.08×1012m 3,“水平井+体积压裂+工厂化作业”是页岩气成功开发的基本模式,目前在长宁-威远、昭通和涪陵3个南方海相页岩气示范区实现了初步规模开发,已经具备了年产气97亿m 3的生产能力。分析表明,合理高效地开发页岩气,对于缓解中国能源供需矛盾、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强国际天然气定价影响力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P28中、美页岩气开发现状对比与思考通过对中、美页岩气开发的资源基础、地质条件、开发技术等方面的对比,认为当前中国页岩气开发具有资源基础较好、勘探开发技术起点较高的有利因素,但也存在地质及地表条件相对差、技术尚未成熟、配套不完善等不利因素。针对这些实际情况,需要解决核心区优选、研发和优化等适合中国地质条件和地表条件的开发工程技术系列,发展“工厂化”作业模式等关键技术,以克服诸多客观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P68超导储能系统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超导磁储能系统将电磁能存储在超导储能线圈中,具有反应速度快、转换效率高、快速进行功率补偿等优点,在提高电能品质、改善供电可靠性及提高大电网的动态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概述了超导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研究现状及优缺点,并展望了其未来应用可能性及发展方向。 P88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力学行为研究进展可充电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随着其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能量密度。综述了目前广泛研究的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如硅、锗)在充/放电过程中力学行为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负极材料因电化学-力学耦合所造成的变形和破坏,讨论了相关技术在其他电池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