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

第48卷第5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9月Vol.48 No.5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t.2009

收稿日期 2008212204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

赵黎娜

(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北京100081)

摘要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都离不开公共财政政策的支持。本文通过对部分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梳理,总结其有益的经验,对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中介机构、试行绩效拨款、推行公式拨款、鼓励资金多元化等政策建议,以期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公共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国际比较;启示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机构向社会提供了知识、知识的加工与传授等一系列教育产品和服务,是一种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①。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非排他性,因此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就存在着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两种途径。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尽管市场供给不断成长,但主流仍是政府供给型的公益性高等教育产品,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主体、投入数额、投入方式等取决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

关于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研究成果众多,既有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原则的研究②,也有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研究③;既有对国外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的探讨④,也有对本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体制改革的探究⑤。学界对于高等教育财政的研究均体现了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改进的期待,为我国高等教育拨款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部分国家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

(一)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美国联邦政府在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变革后,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财政体系,即“三级拨款模式”。实行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化的三级教育经费管理系统,以地方、州政府为主。

联邦政府的拨款主要是科研拨款以及对学生的资助。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拨款总

额一般要占公立高校经费的60%,其中又以州政

府拨款份额最大,约占总经费的45%。⑥

2001年,

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助总额为153亿美元,其中,教育部提供的资助共计100亿美元,占联邦政

府资助总额的65.34%。⑦同时联邦政府对学生的

资助也十分普遍,以2003年为例,联邦政府提供的学生资助资金达到670亿美元,接受各种财政支持的学生超过60%,为经济不富裕的学生进入大学

深造创造了条件。

⑧美国州政府拨款采取集权化的专业控制,由政府将资源分配的控制权力下放给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委员会。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州政府拥有直接的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州教育财政拨款由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州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拥有广泛的权力,对大学的拨款和使用管理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成为大学经费

的主要来源。⑨

美国各州政府在处理高等教育问题

的方式上有以下四种常见的模式:政府放任自流模式、政府鼓励模式(州政府参与计划制定、目标选择、创立激励机制等)、政府干预模式(州政府授权中介机构协调或指导政策的制定)以及政府直接提

供政策支持和服务模式。

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22001年度,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占本州有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收入的比例,最高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为62.43%,最低的是佛蒙特州,

为14.44%。

λ?联邦和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模式主

5

31

要采取增量拨款法、公式拨款法和合同拨款法等几种形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投资除了来源于基本的三级政府财政拨款外,还主要有学生学费、学校服务、销售收入以及捐赠收入等几个部分。

(二)英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英国的财政体制是中央集权型,因此,在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上也具有明显的中央集权型特征。英国政府的政府拨款约占大学总经费的60%,非政府拨款的收入,包括学费、社会捐赠、企业合同及学校资产运作等收入约占总经费的40%。以2004年为例,全国高等教育经费为156亿英镑,其中高等教育基金会拨款61亿英镑,其他政府机构拨款34亿英镑,学费等非政府拨款的收入61亿英镑。 λω英国高等教育拨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在政府与高等院校之间设立了一个拨款中介组织。英国设有4个高等教育拨款机构,分别是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 EFCE),威尔士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 EFCW),苏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SH EFC)和北爱尔兰就业与学习部(D EL)。这4个高等教育拨款机构扮演着“中介组织”的角色,在财政方面的职责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分配资金;鼓励高校与工商界和社区的合作发展;确保公共拨款的合理使用等。

英国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资助路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部门对高校研究活动的投入,由高校向政府相关部门和团体申请,通过竞争的办法获取项目经费;另一个部分由议会决定额度、政府提出分配原则和比例、拨款机构分配到具体学校 λξ。

英国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经常费拨款、科研拨款以及对学生的资助。拨款模式主要是公式拨款法和合同拨款法。在不同时期分别采取过公式拨款法、招标拨款模式、基数加发展拨款模式、核心拨款加边际拨款、专项拨款模式等几种具体形式。

(三)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日本高等教育是从明治时期开始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由政府主导。1886年,《帝国大学令》强调大学的本质是为国家服务,为保证帝国大学的垄断地位,政府对帝国大学实行倾斜性投资。1918年,新《大学令》允许地方及私人团体设立私立大学。自此,日本高等教育开始迅速发展,但政府对大学的财政政策仍然是确保帝国大学的优先发展。二战后,1946年发表的《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确立了日本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原则,即高等教育以民主、自由、大众化和国际主义为未来发展目标。国立学校的经费主要由政府解决,同时高度关注私立高校的自治,明确私立大学具有公共性,即在私立高校自主经营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以不与宪法相抵触的方式向私立高校提供财政拨款以补助其办学资金的不足。1970年代后,日本政府对国立大学的直接拨款持续增长,但是对私立学校的资助仍然很少,这种状况不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为此,从1970年开始,政府决定实行对私立大学的补助政策,并于1975年发布了《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以法律形式确保对私立大学的财政资助。

日本高等教育是政府主导型,实行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上,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机构负责所属高校的行政管理权限及责任;在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面,日本中央政府、都道县和市共同分担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责任。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国家教育活动的直接开支,国立大学由文部省拨款,主要依靠国家税收开支,禁止地方政府负担。 λψ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还包括用于科学研究和国家战略及创新性研究促进计划的具有竞争性的补助拨款。日本政府对私立大学的财政资助促进了私立大学的飞速发展,由此也奠定了日本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 λζ。

(四)印度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印度政府一直很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财政支持带来了高等教育的繁荣。印度的高等教育主要通过扩充规模来帮助实现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印度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体制还不健全,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并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U GC)对高等教育经费进行管理,其运作有很大的独立性。

印度的高等教育由大学和学院组成,大学包括中央大学和邦立大学。占全国大学7%的中央大学由中央政府出资兴办(并由其主管),90%以上的大学由政府管辖和划拨经费。印度所有的大学均为公立大学,但其附属学院则不同,其中只有少数为公立,而大约80%为私立。印度私立学院一定是私人管理,但不一定由私人投资。大多数私立学院的绝大部分经费依然由国库拨给。在印度无论公立学院还是私立学院都能获得政府的巨额拔款,依赖程度占经费的比例从78%到92%。纯私立学院则得不到政府资助,只能靠学费和社会捐助来经营 λ{。印度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及邦政

631

府,地方政府也有少量的投入,且中央及邦政府投入的比例还在逐年提高,而学费占经费的比例不高,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印度所有学生都能享受数额不等的助学金,增加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更多的人从中获益,尤其是对经济困难而有学习天赋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为必要 λ|。

印度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包办这一特征使得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经费紧缺。为多方筹措办学经费,缓解政府高等教育投资的不足,印度政府经过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提高高等教育收费标准,扩大和增加高等教育经费的社会来源;二是在提高学费标准的同时,采用有效的奖学金制度和学生贷款制度;三是放松对私立学院的控制,尤其是在收费方面的限制,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自我资助学校。

二、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高等

教育财政政策改革

通过对美、英、日、印4国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对比分析,深入探究了当前国外采用的设立拨款中介组织、实行绩效拨款、研究建立科学的拨款公式、多元化的经费投入等教育财政政策及其拨款模式。基于这些国外经验,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拟提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措施。

(一)设立“缓冲器”组织,建立健全“三元”结构的拨款体制

在高校与政府之间设立一个负责协调拨款的中介结构(缓冲组织)是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为了避免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摩擦,西方各国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纷纷设立了一个“缓冲器”组织。这个缓冲机构“了解高等院校”、“同情它们的需要”,“并为它们向政府讲话”。克拉克把这种协调模式称为“学术协调模式”,即吸收学者参政。 λ}作为中介机构存在的教育拨款组织在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起到了重要的“缓冲器”作用:一方面,它是政府的助手,协助政府把相应的责任施加给高等学校;另一方面,它又是高等学校的代言人,帮助学校向政府提出要求。这些特点在落实高等学校学术自主权的同时,有利于确保政府拨款的有效利用,促使高等学校恰如其分地履行其社会职责。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拨款体制是简单的“政府—高校二元”结构。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高等教育预算编制不能审慎地研究学校实际经费需求和社会需要,拨款金额往往只取决于财政的供给能力,而且预算的执行也缺乏法律意义的约束,使得拨款往往成为政府的“单方行为”,缺乏相应的拨款依据和外部监督力量,使高校的依附性不断强化。另外,高校直接面对政府,而政府拨款的“协商”程度很大,估算较为随意,缺乏科学、严明、公平的制度的保证,“跑部钱进”的现象严重,这不仅使高校难以制定有效的发展规划和事业规划,而且极易发生“权力寻租”的现象。

因此,建立独立于政府与高校的拨款委员会等教育拨款中介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首要任务,将“二元”拨款体制改革为“三元”拨款体制,即由政府、中介机构、高校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拨款体系。

第一,建立一个独立于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缓冲器”组织,作为财政拨款的中介部门。这个中介机构作为一个非营利的第三部门,是连接政府与高校的桥梁,起到一个过渡和缓冲的作用。

第二,“缓冲器”组织在政府教育部门指导下实现其职能,但又不受制于政府部门,具有独立的自主权力。

第三,“缓冲器”组织在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过程中,将政府拨付的经费统一管理,按照高校的具体情况实行差额或绩效拨款等模式。

第四,“缓冲器”组织必须建立一套公开、公正的拨款程序,接受社会质询与监督。

第五,担负政府财政拨款外的其他职能,如评估、审议、监督等。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与学校的摩擦,又可以减轻政府负担,有益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

(二)实行绩效拨款,建立高等教育拨款的激励机制

世界银行1994年发表的报告对38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拨款形式进行了总结,归纳为协议拨款、投入拨款、产出拨款和质量拨款4种拨款模式。除协议拨款模式外,都力图引入激励机制,重视多政策参数在拨款制度中的应用,通过拨款行为实现多政策目标。 λ~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最早是作为高等学校认证(accreditation)的参照依据出现的。在法国,绩效指标共分三类:(1)教学及学生指标;(2)科研指标;(3)财务政策及资源管理指标。英国的绩效指标有:学术单位的支出、学生及教员、中央行政支出、图书馆支出、计算机服务支出、就业服务及学生组织支出、本科毕业生最初获得的出路、毕业生短期失业的比率、本科生毕业率、本科入

731

学成绩水平、财政稳定状况指标等。 μυ绩效拨款的主要特征是产出和效率的定向。这种改革的动力来源于下述考虑:让大学提高效率,将顾客中心的理念植入高等院校;把资金分配与教育生产联系起来,以使那些质量更高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资源;使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机制更简单、公平、透明和自主;促进大学之间的质量竞争。

绩效拨款引入了激励机制,使高等教育经费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应有作用,即改变以往以“成本”为依据的拨款理念,形成以“产出”作为拨款依据的重要政策。绩效拨款无疑能够促使高等教育机构加强基本业务建设,注重人才培养,从而与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原则相吻合。美国、英国、日本、荷兰、丹麦等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绩效拨款模式,虽然尚没有建立较为完备的体系,但其作用与发展趋势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传统的政府直接拨款方式,主要弊端就是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学校不能从提高教育效率的过程中获利。因此,应加强对绩效及绩效拨款方式的研究,提高高等教育拨款的实际效率。建立绩效拨款模式的基本策略为:

第一,建立完备的绩效评估体系。教育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分成不同阶层来建立。第一阶层衡量教育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为教育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领域,从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输出三方面加以分析。第二阶层分属于第一阶层的各领域,探讨各领域所含有的内容。第三阶层为整个指标体系的最低层,即具体的指标,是评估的标准,构成整个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并运用德尔菲法、权值因子分析法、层阶分析法等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值。 μ?

第二,根据绩效评估体系计算出的效率值,分等、分层拨款。根据评估结果,将全国的高等教育严格划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的等级得到不同的拨款额。

第三,在对产业绩效评估进行拨款外,还应实行投入拨款评估的拨款。投入拨款其实是一种补偿投入成本的机制,拨款根据教育活动的投入条件来作出,对于高校投入成本大的学校,实行补偿拨款。

值得注意的是,绩效拨款必须与其他拨款形式相结合使用。由于绩效评估的结果过于标准化,但有利于高等学校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因此,绩效拨款势必要与其他经常性拨款结合使用,才能既体现“效率”又体现“公平”。

(三)引进公式拨款,建立多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

公式拨款是绩效拨款的一种具体方式。公式拨款是根据某种数学公式和相关统计数据,确定有资格的受款者及拨款金额。利用公式拨款旨在把有限的资金公平有效地分配给受拨者。 μ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界采用公式拨款模式分配高等教育经费,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呈现空前的发展。首先,公式拨款规范了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程序,从而减少了高等学校和州预算办公室之间的冲突。第二,拨款公式一旦确立,决策过程中的政治影响即刻削弱。第三,拨款公式为高教经费在学校间的公平分配提供了一个量化方法。第四,拨款公式简化了预算标准,规定了基本预算(Base Budg2 et)增加或减少数额的界限,体现了州财政控制和学校财政自主之间的合理妥协 μ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实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分配方式,并执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原则。 μψ我国“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方式,仅以学生数作为单一的参数,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高等教育成本的变化规律,忽略了拨款机制的多目标要求,不能体现多政策参数对学校办学行为的多重激励作用。而公式拨款是建立在较为完全的学校特征(如学生规模和人员配置结构)基础上确定的一种拨款方式。其主要优点是采用固定公式,然后选取一些参数,就能决定拨款的数量,既减少了拨款中人为的因素,提高了拨款的效率,又能较好地反映出各类、各地区高校的实际成本,有侧重点地进行拨款,防止“一刀切”和平均主义。 μζ

目前,基于我国高校的基本特征和情况,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拨款公式:

第一,确定拨款公式中的多重因子。拨款公式的设立需要考虑各类高校的多种成本因素,将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学生数、科研及学术支持系数等参数纳入到拨款公式中。

第二,赋予拨款公式中多重因子以不同的权重。多重因子与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疏密关系不同,因而在公式中必须赋予不同的权重。对于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相关的因子赋予高权重,而其他次要因子赋予低权重。

第三,拟定主要因子,建构计算模式。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效益三方面指标是整个公式拨款中的主要变量,这三个变量应当赋予主要的权重。在计算中,这三种要素需实行

831

乘积结构的计算模式,而不是加和结构。

总之,必须结合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已有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多政策参数改革,体现拨款管理的效益原则。

(四)促进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尽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经费多元化的内涵和比例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说,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美国高校实行典型的经费来源多元化模式,经费来源途径主要包括:免税政策,联邦政府拨款,州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私人、企业财团、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等的捐款,学费收入,大学基金收益,各类基金会提供的资助,吸收留学生及海外办学,提供社会服务和产学合作,校内附属事业,等等。 μ{例如,200022001年度,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中,联邦政府拨款占11.2%、州政府拨款为35.6%、地方政府拨款为4%、学费收入18.1%、捐赠收入5.8%、服务和销售收入21.6%、其他收入3.7%。英国高校经费来源也是多元的。以200422005年度为例,拨款委员会拨款占38.7%、学费和支持拨款占24.1%、科研拨款16%、捐助和投资收入1.7%、其他收入19.5%。 μ|日本在国立高等教育财政收入结构中,政府拨款占60%以上,其次为学费,占20%左右,另外20%包括校产收入、捐款、科研收入等。在私立高等教育财政收入中,学费占50%以上,政府资助占20%以下。 μ}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一方面能够增加高等教育机构办学经费,弥补经费的普遍不足;另一方面,通过高等教育机构自身“造血”功能的发挥,也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

表1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构成情况

(200022005年)(单位:%,亿元)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总投入

金额983.141247.551583.211873.682257.652657.86比重%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财政性教育经费

金额563.71666.00787.52876.871009.841128.54比重%57.3453.3849.7446.8044.7342.46

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

金额9.0925.3841.7677.63130.92181.49比重%0.92 2.03 2.64 4.14 5.80 6.83

社会捐资经费

金额15.3417.4327.9525.7421.6321.20比重% 1.56 1.40 1.77 1.370.960.80

学费

金额216.69312.43426.46548.75693.87837.91比重%22.0425.0426.9429.2930.7331.53

其他

金额49.9666.0976.60107.61135.10168.03比重% 5.08 5.30 4.84 5.74 5.98 6.32

资料来源:教育部财务司和财政部教科文司公布的有关数据整理。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呈现的趋势是国家财政拨款逐年减少,学费和杂费比重逐年提高,其他教育经费持平,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逐年上升,但比重仍然很小(见表1)。到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42.46%、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6.83%、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0.80%、学费和杂费31.53%、其他教育经费18.39%。我国以财政拨款和学杂费为主体的经费来源结构显得较为单一,社会集资比重太小,这是大部分高校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

因此,借鉴国际经验,改革拨款体制,拓展经费来源,增加高校收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根据我国现行的拨款体制、高校经费来源结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扩大高校经费来源、建立适宜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途径包括:

第一,坚持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加大财政投入。从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看,政府财政拨款始终是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应当明确中央、地方的财政责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第二,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自主“造血”功能。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和科研优势,主动增加收入渠道。高校应当与企业联合,接受来自社会、企业的横向项目,同时也可将研究成果、专利转化为现实的产品。

第三,寻求社会捐赠。社会捐赠在国外高等教育经费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捐赠包括馈赠基金、直接捐款和捐物,捐赠主体包括私人、企业、基金会以及宗教或慈善机构等。高校可以建立校教育基金会,专门负责捐赠事宜,从社会、企业、个人寻求捐助。

第四,建立合理的学费制度及公平有效的学生资助制度。目前学生学费,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已经占到了较大比例,未来也将继续成为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途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以保证经济困难的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

第五,实行免税政策。国家对高校的资产、营业和捐赠收入等应当实行免税,为高校节省开支,从而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捐赠。

第六,引进利益驱动机制,鼓励民营高校的发展。大力发展民办性质的高等教育,既可以弥补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的不足,又可以缓解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

931

注释

①关于高等教育产品属性的问题,国内外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争论,主要存在3种观点:一是认为高等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如巴罗;第二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私人产品,如国外的学者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罗森、范里安等人及国内的学者张曙光、薛澜等人;第三是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如美国的布坎南,以及国内的厉以宁、袁连生、劳凯声等学者,目前,这一论断是学界的主流观点。

②如罗晓华、陈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模式改革的思考》,《当代财经》2008年第4期;赵鹏程、戴婧:《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研究》,《科技广场》2008年第2期;马廷奇、陶莎:《试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改革》,《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等等。

③马陆亭:《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研究》,《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第5期;田凤喜:《谈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的改革》,《商业时代》2005年第26期;吴国生:《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分析及对策研究》,《经济》2008年第5期;等等。

④杨晓波:《试析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政府财政政策》,《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包月红:《中法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比较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5期;周保利:《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特点及其借鉴》,《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杨秀文:《日本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与评估机制》,《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7期;等等。

⑤陈国良:《中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教育发展研究》1996年第4期;武毅英:《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理论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吴伟:《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拨款机制与模式的改革方向探索》,《江苏高教》2005年第4期;等等。

⑥官风华:《美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第1期。

⑦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Federal S u p port f or Education,f iscal years1980to2001.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⑧朱解放:《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

λψ刘天佐:《美国与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对我国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5期。

⑩陈蕾:《美国高等教育的州级管理》,《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第1期。

λ? μ|徐琳:《高等教育投资的国际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λω任中夏:《英国高等教育的若干特点与启示》,《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λξ范文曜、马陆亭:《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97页。

λζ田志龙、秦惠敏:《日本教育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吉林教育》2007年第8期。

λ{刘立柱、钟磊:《印度高等教育福利化对我国的启示》,《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λ|刘瀑、简前辉:《印度高等教育经费及资助政策简介》,《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17期。

λ}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转引自张德祥《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缓冲器”》,《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λ~侯瑞山、杨树林:《多政策参数拨款机制初探》,《教育与经济》1999年第1期。

μυ李文利、魏新:《中外高等教育拨款方式比较与中国高等学校拨款制度改革趋势》,《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第12期。

μ?参见陶爱元、曹中:《中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1期。

μω李晓西:《美国联邦政府向州及地方政府的拨款公式》,《财政研究》1996年第7期。

μξMartin M.Ahumada.1990.A n A nal ysis of S tate Form ula B ud geting in Hi gher Education.ASH E Reader on Fin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μψ吴伟、刘志民、郭霞:《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拨款机制与模式的改革方向探索》,《高教经济》2005年第4期。

μζ吕炜:《高等教育财政: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哈尔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μ{宋秋蓉:《今世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趋势》,《教育与经济》2003年第3期。

μ}吴国生:《经济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财政:国际比较及基于中国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 2008年。

责任编辑 曾新

041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

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和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针对中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运行中遇到的外部障碍,借鉴国际经验,在“十五”期间乃至2010年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公共财政原理,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 1.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以及如何干?由私人机构来执行政府的一些任务,能否做得更好?这一直是世界各地的选民和决策者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尤为紧迫和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对转轨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结论(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17页),首先政府在生产和产品分配及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地削减。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一做法必须是一种例外,而非惯例。只有在市场失败的方面,如国防、初等教育、农村道路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等,而且在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才被视为合情合理。其次,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限制和直接控制,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一种法律上的保证。最后,提供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应该主要针对最需要保护的那些脆弱的群体,政府不应为了使所有的人获得足够的生活标准而提供慷慨的保障,而是有必要强化个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更大的责任心。 2.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依法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分职治事是指在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按效率原则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中央政府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受益范围原则是指政府行使政治经济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时,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则应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的居民和企业则应划归某一级地方政府。法制原则是指各级政府事权的确认、划分、行使及调整等应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稳定性。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及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1)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GDP分配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调节经济总量关系,协调宏观经济结构偏差,促进并保持总供求和部门结构的大体均衡,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运行;(3)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有效承担起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等;(4)调节GDP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范围内,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调控各地区之间的财政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7)自觉组织和推动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8)维护国有财产的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9)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应主要包括:(1)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关系等具有区域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根据本地区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数量和质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取向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第16卷第4期2014年12月 Vol.16No.4December 2014 doi :10.3969/j.issn.1673-4823.2014.04.016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取向 赖红梅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州350007) 摘要: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导向。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基点是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机会公平,并已经关注资源利用情况及对过程公平的促进,今后的方向是如何提高产出效率,促进结果公平。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取向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公平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体系,通过财政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具有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公平取向;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5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823(2014)04-0062-04 [收稿日期]2014-05-12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创业型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JA1346S ) ”,福建省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创新驱动下福建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课题编号:FJJKCG13-095) ”。[作者简介]赖红梅(1976-) ,女,福建长汀人,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教育政策是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教育政策活动其实就是一个价值选择和教育利益分配的过程,因此,教育政策的价值目标是教育政策最基本的要素,并且处于核心地位,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都是以其为导向、动力和标尺的[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所必须秉持的基本政 策内涵”[2]。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很多,财政政策 作为一项基础性公共政策,是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政策之一。中国的一些财政政策都具有明显的公平价值取向,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剖析其公平的价值取向的指向性,不仅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实施及评价已出台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而且对于进一步制定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具有导向作用。 一、基点: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机会公平1977年, 中国恢复高考以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上升。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长。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进入国际上公认的高 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4.5%。 [3] 从国家来说,为了增加综合国力,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适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民族素质,必然要依托高等教育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从个人和家庭来看,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其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尤其对于家庭困难的个人来讲,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实现社会分层,改善自身的境地的愿望更加强烈。老百姓关心的是能否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能否平等接受高等教育。 国家出台一系列财政政策,目标指向于增加教育投入,保证适龄青年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保证机会公平的财政政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旨在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的增加,为所有公民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得以实现提供条件;另一类是对特殊困难群体的资助,保证弱势群体同样具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一项基本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就是确定了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基本体制。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 62

高校财务制度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和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结合高等学校特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上述学校可以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三条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学校预算,有效控制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学校决算,真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学校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使用状况,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学校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第二章财务管理体制 第五条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第六条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 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凡设置总会计师的高等学校,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校(院)长。 第七条高等学校应当单独设置一级财务机构,在校(院)长和总会计师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财务工作。 第八条高等学校校内非独立法人单位因工作需要设置的财务机构,应当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二级财务机构应当遵守和执行学校统一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并接受学校一级财务机构的统一领导、监督

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

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

另一方面,减免学杂费、书费的义务教育资助制度开始出现。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一大困难,就是贫困学生无力支付学杂费和书本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当酌情减免杂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但由于没有制定有效的实施制度,农村教育经费困难,能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极为有限,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法律法规长期没有得到认真的实行。在90年代末期,一些地方制定了大面积资助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云南省从2000年起,对25个边境县市的边境沿线行政村小学及其以下学校的12万1-6年级在校小学生,实行免杂费、教科书费、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3].从2001年9月起,广东省省财政出资3亿元,用于免除全省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和书本费。全省约有70万学生受益[4].北京市从2001年起对远郊区县的义务教育全部免除杂费。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对于消除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但是,我国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还面临着巨大困难和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育经费短缺和教育机会的分配不均等。 1.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缺口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2年达到5480亿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 (1)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 第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是多年来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全国除大中城市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以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且拖欠面越来越大、拖欠时间越来越长。仅安徽一个省,2000年底累计拖欠教师工资16.7亿元[5].第二,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2%,初中为 21.8%;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初中为45.9%;小学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初中为70.3%;小学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初中为28.8%;小学购置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32.5%,初中为35.0%.第三,农村中小学建校债务负担沉重。在90年代末期,为了实现普九目标,不少农村地区举债进行学校建设,使农村义务教育除了拖欠教师工资外,还承受着巨大的建校债务。2000年仅安徽省就达20亿元[5].甚至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农村义务教育负债也很普遍,个别县甚至达到3亿元,是其财政收入的2倍多[6].第四,中小学乱收费屡禁不止。90年代公立中小学乱

中美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比较研究

中美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比较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等教育在国家的发展中日益显示出重要性,因为人才是保持本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跨文化与全球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服务与传递当中的意识、活动、能力与过程。美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最为发达的国家,自从二战以后,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投入巨大资源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这种跨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经历既能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又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因此,本文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变迁为考察对象,分析其自二战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发展过程和政策特点,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特点,以期从中得到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益启示。 1 中美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价值取向比较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80年代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之一,美国开始输出制定国际教育政策,建立国际教育制度向输出自己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50-60年代,国际教育以海外教育交流计划的方式在帮助美国巩固其西半球的地位中立下汗马功劳;70-80年代,国际教育以发展教育的新姿态,在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行美国的自由市经济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充当排头兵。在后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解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使美国的国际教育由服务于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需要转向服务于全球经济竞争的需要,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90年代至今,国际教育以全球教育的形式,成为美国向全球输出其政治观念与价值观,以及保护“全球安全”和实施“全球治理”的工具。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在改革开放以后初露端倪,1979年由国务院批转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纪要”中,就“博采各国高等教育之长”达成共识;到1983年,邓小平更是明确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观点,以此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意义上高教国际化之路。进入21世纪后,国际合作交流成为各领域的主流趋向。外界国际组织介入要求开放,内在本国政治体制改革深入,这两点因素促成我国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在21世纪向着全球化、国际化迅速深入发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不仅有国家出台战略决策保证发展,更随着政治改革深入、教育权利下放,由各大高校为主力引领方向,从课程建设、师资生源、基础设备、精神内涵等领域全方位发展。 2 中美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内容比较分析 从政策的制定上看,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为国家整体发展目标服务,这体现了教育为经济、政治服务的积极作用。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在八十年代才刚刚起步,对应于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提出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中外合作与交流,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上看是顺应了国情的发展。

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财教[2014]352号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教育厅(教委、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教育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精神,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整体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经费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现就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意义和原则 (一)意义。 高职教育承担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长,推动了高职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目前高职教育投入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多渠道筹措经费和财政生均拨款稳定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高职院校总体投入水平仍然偏低,区域间差异较大;财政投入激励高职院校改革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高职教育经费绩效管理基础薄弱,等等。新形势下,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加大高职教育财政投入,逐步健全多渠道筹措高职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整体提高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利于高职教育更好地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二)原则。 1.明确责任。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和职业教育“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地方是建立完善所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责任主体,省级要统筹推动本地区全面建立完善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中央财政引导各地建立完善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举办高职院校的国务院有关部门是建立完善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责任主体,并负责落实相关经费。 2.多元投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坚持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新增财政投入要向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倾斜。同时,防止财政“大包大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高职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采取直接投资或捐赠等形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 3.促进改革。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导向作用,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要与深化校企合作等制度改革创新相结合,形成激励相容、奖优扶优的机制,促进高职院校面向市场、面向就业,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注重绩效。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要与强化绩效管理相结合,将绩效理念和绩效要求贯穿于高职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的全过程,体现目标和结果导向,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二、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地方为主建立。 1.明确实施范围。各地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应当覆盖全部所属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校。举办高职院校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参照院校所在地公办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建立完善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2.科学合理确定拨款标准。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办学成本差异、财力状况以及学费收入等因素,同时,统筹协调公办高职院校与本地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水平以及民办职业学

应用文-公共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1)

公共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1) '1.公共财政论 公共财政论是起源、 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接受的财政理论,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财政制度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公共财政论由于强调财政的“公共性”而谓财政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论对“公共财政”所下的定义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1]公共财政的主要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财政是“市场”的财政。第二,公共财政是“公共”的财政。 所谓“市场”的财政是指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和适应的财政。它对政府财政活动范围的限定是以弥补市场失效为自己的活动准则,即政府财政只能活动于市场失效的领域内。市场失效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市场经济中存在某些不符和完全竞争条件、市场机制无法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的领域,如公共产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失灵等;第二种情况是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缺陷,如 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不稳定等。公共财政活动要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在市场机制不能或无法很好地起作用时发挥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公共财政与过去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活动广泛深入到一般性市场竞争活动领域有着根本的不同。 所谓“公共”的财政是对公共财政活动内容的描述,它强调政府财政活动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在此,“公共服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公共财政”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同于“家计财政”所提供的“家计服务”,它是面向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主体所提供的服务,它要求对所有的经济主体一视同仁;第二,“公共服务”是指市场经济中的“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是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都会涉及的,如竞争规则的制定、市场秩序的维护等;第三。“公共服务”是“非经营性”的活动。经营性活动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营利性决定了其行为的个体性、本位性和短期性,没有哪一个经营性部门会完全站在社会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的角度从事经营活动。相反,逐利的动机驱使他们总是首先从自身的、眼前的利益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个人家庭等经济主体追求自身的、短期的利益行为被认为是合理的,为此必须要求有一个 能够站在长远的全局的角度从事以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为目的的服务即“公共服务”。为了避免政府财政活动陷入“个体”、“本位”和“短期”的特征,就必须保证公共服务的“非经营性”。 2.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近年来在财政领域最根本、最引人关注的改革莫过于从国家财政模式向公共财政模式的转变。自1998年底全国财政 会议明确提出初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改革目标以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成为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00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决定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公共财政体系。2000年11月李岚清在第二次省级干部财政研究班上作了题为“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建立公共财政的初步框架”的重要 ,这既表明了国务院建设公共财政的决心,同时也预示了我国近期内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仅仅是在市场失效领域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政府不该管的尽量不去管,同时该管的一定要管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国家财政模式,其特点是以政府计划为基本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财政几乎包揽了所有的事务并介入了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不该管的事也管了,该管的事却没有管好,即存在着财政的“越位”和“缺位”现象。显然,

我国基础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探析

我国基础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探析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概念界定 1.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对我国适龄儿童实施的教育。在21世纪以前,从狭义上来说,基础教育主要是指九年义务教育。现如今基础教育由三个部分组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及普通高中教育。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将普通高中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的范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预计将在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 2.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简称财政体制,它是处理国家与各级政权及企事业单位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种管理制度。基础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是教育财政的一部分,而教育财政体制又是国家财政体制的一部分。教育财政体制是教育财政管理机构和教育财政管理规范的综合体,基础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学前以及中小学教育财政实施管理的制度,即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在学前教育及中小学教育的经费来源、分配和使用等方面职能与职责。 理论阐述 1.教育公平理论

张良才、李润洲认为教育公平是指人际间教育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和评价,且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以及教育机会均等,我们应对这三个概念加以详细的辨析。袁敏从教育本体出发探讨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有同等的入学机会、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及同等的学业成就和就业就会。 2.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是相对私人产品来说的。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者A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消费者B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以及消费的非竞争性。具体来说,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政府向社会全体人员提供,全体人员共同受益或者联合消费。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无法用技术或者手段将不愿意付款的个人或者组织排除在受益的范围之外,即当下的消费者无法排除其他的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享用,也不能将那些不愿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外。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A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排斥或者妨碍消费者B的消费,换句话说,增加一个或者减少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的变化为零。 二、我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程 由于我国在不同时期政治、经济以及财政体制各不相同,因此导致基础教育财政体制也不断变化。主要以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大背景来作为区分。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3.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3)财政手段。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 (1)政府决策失误。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 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

国际比较教育

《博弈美国本科》读后感 以前在看到很多人谈到国外教育的时候总给我感觉有点崇洋媚外的味道,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也会带来很多的无奈,对于美国以及日本的高等教育,也许是听得多了,有点不屑。鉴于老师布置了这个作业,所以到图书馆去找书,本来想找找关于荷兰教育的,无奈有几本但不尽人意,书很旧,凭我的意志力是读不下去的。而且在国际教育方面,关于美国教育的书确实不少,不禁想起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爱国,不是一味的否认他人,而是承认和借鉴别人的优点,然后努力去超越它。”那么美国高等教育的魅力究竟何在,让我们看看这些亲历文理学院精英教育的三个赴美留学生的感言。 ——写在前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许多中国高中生到美国读本科,已经成为留学的主流。这本书呢从三个在美国文理学院读本科的中国高中毕业生的亲生经历,向我们描述了美国综合大学,文理学院的不同教育内容、教学模式以及主要特色。本书的第一部分是陈镛方同学的描述,他详细的介绍了自己申请到美国文理学院的全过程,以及初到美国时的兴奋与所遇到的困难。介绍了美国文理学院的课堂讨论、超负荷的阅读与写作、校园多样性的风景线、课外精彩的活动以及校园内外的人性温情,当然了也有他成长路上的感悟。后面两部分

从两位女生的视角分别谈了她们的留美经历,有痛并快乐的学术时间,有苦中作乐的校园生活,所描述的大学初期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大同小异,英语写作的困难等等。但觉得年仅十八岁的女生,一个人远在大洋彼岸,接受者种种的挑战,对学业的严格要求,对自己人生的探索,不禁让我感觉到钦佩,但更多的是羞愧。 在读陈镛方同学所写的这部分是真的有被Bowdoin College严谨的学风所感动到,确实有体会到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会感受到的所谓的学术氛围,为了更好的了解Bowdoin College以及美国文理学院的这种精英教育,我在看这本书的基础上也大概的浏览了这个学校的校园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aa17506751.html,)以及其他的一些相关内容,看了看它们的图书馆,学生的大学生活以及课外活动,还有外国学生申请入学的一些流程。风景确实不错,当然这方面其实在网上师大的景色也还行,看了看这个学校的学生的活动,说实话真的有点羡慕,但更让我羡慕的是图书馆,以及书中所描绘的图书馆的景象。其实有一件事一直很让我费解,大概在小学的时候曾经听一些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看将来的中国还有没有希望,就是要看北大图书馆晚上的灯是不是亮着,当然了我们暂不考虑这句话的科学性,而且小时候也有看过《哈佛图书馆》。理想中的大学图书馆应该是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是一派既安静又忙碌的景象,想象中

最新 高校财政拨款的因素及标准-精品

高校财政拨款的因素及标准 政府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是高校保持运行和长远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地方高校所能获得财政资金的多少取决于高校自身办学条件是否满足相应的合格标准。与高校所招学生的数量相关,也与高校办学层次、高校类型和学科专业密切相关。并且,不同地方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历史,办学基础存在差异,因此,政府部门在划拨教育财政资金的过程中,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确保教育资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效益。 一、政府对地方高校拨款模式的发展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先后采用了四种拨款模式,分别是1955年至1985年的“基数加发展”模式;1986年至2002年的“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2002年至2011的“基本支出预算价项目支出预算”模式,2011年至现在为“生均拨款加专项”的模式。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是“生均拨款加专项补助”。部属高校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负责各项经费,以项目或国家专项工程项目名义拨款;地方高校主要由省教育厅负责生均拨款加专项经费,省财政厅、省发改委负责部分专项经费。湖南省地方高校的财政拨款中,“生均拨款”按照拨款因素可分为“标准学生生均拨款”、“学科折合生均拨款”,这两类财政拨款项目都属于公式拨款,每个项目会设置有相关的因素系数。地方高校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政府才能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划拨相对合理清晰的财政资金;“专项经费”顾名思义就是具有特殊用途和专门目标的资金,主要用于高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项目,还包括其他政策性补贴项目、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等。湖南省最常见的专项经费拨款是“办学历史及绩效因素拨款”,绩效拨款方式既可以按公式进行分配,也可以不按公式分配。公式分配即根据各项绩效指标分配一部分或全部地方高校财政拨款;若不按公式分配,政府就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列出地方高校的教育财政经费清单,这种分配方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带有较浓的行政色彩,不利于教育财政拨款透明和公平。 二、湖南省地方高校财政拨款的因素构成 随着教育强省战略的深入推进,湖南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逐渐形成了以经常性拨款为主体,专项资金支持为辅助的高校财政拨款体系。其中,经常性拨款由“标准学生因素拨款”、“学科因素拨款”和“历史及绩效因素拨款”这三个方面组成,它们的因素构成分别是标准学生数,学科折合学生数和办学历史及绩效因素,相应的财政拨款权重分别为50%、30%、20%。 (一)标准学生数标准学生数是根据高校各层次的学生折算系数而算成的。参照《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指标说明》中的学生折算系数,湖南省各类学生对应的折算系数分别为,中专(职)生:0.5;普通专科(高职)生:0.8;普通本科生:1;硕士生:2;博士生:3;留学生:2.5。根据以上折算系数,按照不同类型的院校,标准学生数可分为两种:(1)本科院校标准学生数=普通专科生数×0.8+普通本科生数+硕士生数×2+博士生数×3+留学生数×2.5;(2)高职院校标准学生数=中专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讲解练习题及答案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讲解》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到确立改革开放路线,我国实行的是()。 A、公共财政体制 B、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体制 D、私人财政体制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正确] 2、()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全面实行收取学费制度。 A、1997年 B、1999年 C、2002年 D、2005年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正确] 3、2012.12.19,财政部、教育部以财教〔2012〕488号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自()1月1日起施行。 A、2013年 B、2014年 C、2015年 D、2016年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4、本制度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 A、非全日制 B、全日制 C、自考 D、网络教育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正确] 5、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负责制。 A、财会金融系主任 B、校长或院长

C、会计老师 D、国家主席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正确] 6、()是指高等学校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 A、高等学校统计 B、高等学校预算 C、高等学校决算 D、高等学校审计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正确] 7、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科目。 A、固定资产 B、管理费用 C、营业外支出 D、资产折耗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8、高等学校不得使用()进行对外投资。 A、财政拨款及其结余 B、货币资金 C、实物 D、无形资产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正确] 9、()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教辅、学生事务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A、管理费用 B、科研费用 C、教育费用 D、离退休费用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正确] 10、()是指高等学校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各项费用。 A、教育费用 B、科研费用 C、管理费用

教育培训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教育培训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篇一:教育培训机构财务管理制度 教育培训机构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为规范学校日常财务行为,发挥财务在学校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便于学校各部门及员工对学校财务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同时进一步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维护学校及员工相关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现金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学校现金管理,建立健全现金收付制度,严格执行现金结算纪律,对现金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现金使用范围: 1( 员工工资、奖金、津贴及劳保福利费用; 2( 出差人员差旅费; 3( 采购办公用品、零星备件或其他零星开支; 4( 业务活动的零星支出备用金; 5( 确需现金支付并经董事长书面同意的其他开支。 二、现金收付原则: 1( 收付现金必须根据规定的合法凭证办理;没有按照《资金管理审批制度》审批 签章的,财务不予付款。 2( 因公外出或购买物品,需借用现金时,按照《员工借款管理》的规定办理。

3( 出纳不得擅自将学校现金借给他人或其他单位,不准谎报用途,套取现金、不 准利用银行账户代其他单位或个人存入或支取现金,不准将学校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董事长书面许可除外),不准保留帐外公款。 4( 出纳不准白条顶款,不准垫支挪用学校资金。 三、现金收入和支出: 1( 不论何种来源收入的现金,应于当日全部送存学校指定银行账户。 2( 支付现金,应该从备用金中支付或从银行存款提取,学校任何员工不得以收入 直接支付各项开支,严禁坐支现金。 3( 学校任何员工不得以任何借口或理由截留学校的现金收入,在取得现金收入后 应及时上缴财务。 4( 支付现金在1-5万元的,经办人必须提前一个工作日通知财务部门;5-10万元 的,经办人必须提前3个工作日通知财务部门;10万元以上的,必须提前5个工作日通知财务部门;事先未通知的,财务部门有权拒绝办理付款业务(学校紧急、重大的非日常事项例外)。 四、现金报销时间规定: 1. 购买物品借用现金应在购货验收入库后2个工作日内报销。 2. 出差人员所借现金必须在出差返回后5个工作日内报销。 3. 员工向学校的借款在年末应全部还清,如不按时还清借款又不向财务部书面说 明原因的,财务部有权直接从借款人的工资中扣除。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及改革问题探讨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及改革问题探讨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模式经过不断改革, 成效显著, 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但仍未摆脱以成本为导向的财政拨付模式。文章分析了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及其改革过程中衍生出的问题, 参考了国外较为成熟完善的绩效拨款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财政; 绩效拨款;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历史发展 (一) 基数加发展阶段 教育财政经费基数是高校前一年度到账的拨款数, 在基数加发展的模式中, 下一年的拨款数额是根据前一年的拨款基数, 同时适当考虑和估测下一年学校发展所需, 据此增加一定数额的经费。这个拨款模式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所定数额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缺乏真正科学的测算, 同时公开透明程度也不足, 容易出现人为因素干扰。在实际使用中经费限定的使用范围太死板, 缺乏灵活性, 不利于经费的高效率利用。

(二) 定额加专项补助阶段 “定额”指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生均教育经费的标准。生均经费是根据高校在校生人数为基数核定的, 即每个学生给予固定的培养费用。这部分经费是高等教育事业经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专项补助”是指拨付给高校的额外经费。其主要以各个高校上报的项目为依据, 拨付专项经费。其主要根据在校人数和学校各种基础支出为标准来确定和拨付经费。但这个模式经常会导致高校的盲目扩张, 通过扩张招来更多学生以期获得更多定额经费。 (三) 基本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基本预算”是指支撑学校日常运转的所需经费, 而“项目预算”是支撑学校自身项目开展和事业发展的经费。这个教育财政经费拨付模式具有集中拨付、收支分开的特点。同时还对经费的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也因而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 投入型拨款模式效率低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比较

61 CHINA STATISTICS 为了进行国际比较,我们选取了16个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高、中、低收入国家。 将这些国家2000年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代入公式InR= -5.4365+0.9563In(GDP)(根据有关模型计算出的公式,过程省略),可以得出对应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水平,并将之与各国实际水平相对照,得出表1数据。 表1 2000年各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水平与该国实际水平对照表 (注 :为了增强可比性,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也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现有教育统计数据有些差别。) 从上述结果看,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虽然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高,但却低于与其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平均水平。中上等收入国家墨西哥和巴西,它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中下等收入国家土耳其、泰国、伊朗和菲律宾,以及低收入国家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和孟加拉国,它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从上表看,200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0%)在1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二,同时也低于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这说明,不仅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实际水平较低,而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 自从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比较 文/邱 雅 现了跨越式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的《人类发展报告》,2003年我国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580国际元。根据上一公式计算,这一发展水平所对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13.8%,而2003年我国实际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7%,已高出国际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5年已达到21%。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教育投入比例的进一步提高,人口增长率的不断下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每年提高1.5到2个百分点是完全可能的。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我们可估算出2010年我国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7952国际元。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与这一人均GDP水平相对应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国际平均水平为23.4%。如果“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1.5至2个百分点,那么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8.5%至31%,明显高于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提高1.5至2个百分点是最适宜的发展速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100位之后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也较低(2003年仅为3.28%),如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过快增长,势必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着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岳昌君、丁小浩:《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 《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最新14章财政体制

14章财政管理体制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掌握) 财政管理体制: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掌握,2011年修订)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例题·多选题】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原则有()

A.受益原则 B.统一领导原则 C.区域原则 D.一级政府、一级事权原则 E.效率原则 『正确答案』ACE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配套制度。 【例题·多选题】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有()。 A.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B.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C.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D.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E.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正确答案』ACDE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1.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2011年新增)

2.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总体上讲,我国一直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1980年至1993年历经了三次大的改革,这三次体制改革可以概括为是“包干制”财政管理体制 (1)1980-1984 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分灶吃饭体制 (2)1985-1987年“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3)1988-1993年实行包干财政体制 了解包干型的优缺点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例题·单选题】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立了()财政管理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