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特效穴,有效率100%

(完整版)“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特效穴,有效率100%
(完整版)“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特效穴,有效率100%

[临床经验] “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特效穴,有效率100%

中风后遗症, 点穴, 穴位

本贴收到11朵鲜花“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特效穴,有效率100%

穴位方法时间

开穴肾上腺、肾

脏、输尿管、膀胱

对准穴位瞬间加力点肾上腺,点穴力度是

患者感觉难受,有酸胀稍带一点痛感,并把点穴

力度控制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继续用同样

的力度点:肾脏、输尿管、膀胱进行开穴。

每个穴

位点压8-10秒

钟。

肢瘫痪

悬钟、承山、

阳陵泉、足三里、

伏兔、环跳

力度同上,用大母指点悬钟穴。接着点承

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最后是环跳,这个

穴位相当关键,它相当于下肢的总开关,在点环

跳这个穴位时,要用手衬部位来点,在患者感觉

难受时开始计时30-40秒,在这个过程中,患者

同时会感觉到有一股暖流,由环跳一直流到脚指

头,如果患者有了这种感觉,此时已经说明患者

的下肢经络完全打通,已经开始恢复正常的供血

供氧!

每个穴

位点压8-10秒

钟。

点环跳

30-40秒。

肢瘫痪

天宗、曲池、

内关、外关、合

力度同上,用大母指点天宗、曲池、内关、

外关、合谷。“天宗”这个穴位相当于上肢的总

开关,上肢的经络是否打通,它的感觉和下肢是

一样的,在点天宗穴时,也会感觉到有一股暖流

从天宗穴位一直流到手指尖,这说明上肢的经络

完全打通,也恢复了正常的供血供氧!

每个穴

位点压8-10秒

钟。

百会、四神

聪、太阳、上关、

方法、力度同上,以患者能承受为度。

每个穴

位点压8-10秒

本手法为广西柳州吴贵德老师所创,经临床30年的验证,效果神奇.

是足部反射区

此法是我的老师临床验证的秘穴,我的老师和他的学生已治愈无数人.如果做到位立即就会出现效果,将秘法公开.只是帮助更多的患者能够康复.

“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操作前需知

1、学习前,首先要准备两份图,⑴、针灸人体挂图,⑵、足反射图,首先了解各穴位的位置,隶属那一条经络,熟悉以后,再找相关的穴位,他们基本都在一条线上,很方便查找。

2、认真参考下面文章里所提的到的穴位和注意事项。

3、结合足反射疗法,首先打开穴位,,,,,[步骤按下面的文章]。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应该让病人在床上取仰卧式,把患肢伸出床边,左侧下肢取悬钟,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等穴位,进行点压治疗,然后让病人取坐式,左侧上肢取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等穴位,进行点压治疗。上下肢治疗完毕后要进行封穴位,取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进行点压封穴,最后用大母指和食指捏拿上身淋巴,下身淋巴穴位8-10秒钟后结束。

4、在点穴治疗时,所点到的穴位,患者应该有酸胀稍微带一点痛的感觉,如果出现单一的疼痛感,那是穴位拿不准确,需要重新寻找穴位。治疗结束后,患者应该感觉有些微微出汗,这种效果最好。

5、点穴位时,手法保持垂直方向,以病人能以承受的力度为准,点完穴位后,适当轻柔一下穴位,因为有一些患者本身血小板减少,如果点完穴位后,不轻柔一下穴位,就会在点压穴位的肌肤上留下青一块紫一块的痕迹,轻柔一下,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

6、经过点穴治疗的患者肢体。上肢或者下肢,一般在第2天至第3天,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酸痛症状,这种现象属正常反应,过两天会自然消失,无需要任何处理.不影响对患者的继续治疗

7、在给患者治疗时,只要穴位拿得准确,力度到位,患者经过治疗后,原来不能动的肢体或相关部位,应该马上能动,原来能动的肢体或相关部位,应该更加灵活,活动的范围应该更大。

8、经过点穴治疗的患者,当他们的肢体第一次能够活动后,可以叫患者间接的活动,但禁止要求患者连续活动,因为他们的肢体因病长期失用,当他们的肢体第一次能够活动时,他们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大脑发出指令,经过肢节神经系统的协调,他们相当要耗尽全身的力气才能够完成某个动作,一般15至20分种以后才能重复运动,在患者的体质增强以后,才适当增加他们的运动量。

9、对正在康复中的患者,首先要有爱心,耐心,当他们每前进一步,我们都要加倍给予他们鼓励,在后期的康复训练中,患者会做错很多事,或者在训练的时候不认真,或者动作不规范,这就需要我们去关心他们,去体贴他们,不厌其烦的去帮助他们,因为他们是患者,是我们的朋友,或是你们自己的亲人。

10、患者在后期最大的困惑,就是不敢大胆学习走路,原因是患者的足底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恢复知觉,在他们行走之前,一定要加强足底穴位的点穴治疗,要求足底神经系统的每一个部位都要恢复知觉,为患者今后行走排除回顾之忧。

11、最后:不要急于让患者走路,在他们的肢体康复以后,首先让他们学习靠墙站立,如果能靠墙站立坚持20分钟以上,就可以学习原地踏步,如果原地踏步30分钟以上,这个时候患者就可以稳步前进了。

“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治疗方法

第一步:

结合足反射疗法,首先打开穴位,取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进行点压开穴。

动作要领: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以病人能以承受的力度为准,经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依次顺序点压开穴,然后根据病人需要治疗的具体部位进行点穴治疗。

第二步:

1、上肢瘫痪:取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

2、下肢瘫痪:取悬钟,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

3、面部瘫痪:取百会,四神聪,太阳,上关,翳风,睛明,地仓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

第三步:

1、经过第一次点穴治疗后,病人的相关部位应该马上能动,此时应该叫病人自己活动几次,每天进行两次点穴治疗。

2、第二次时间应该相隔4小时以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治疗。

3、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前要求病人一定要吃饱,进食后休息一小时才能进行点穴治疗。病人绝对不能空腹治疗。

说明:

1、最佳治疗时间:如果病人是初发病时,待病人的病情相对稳定后,即可对病人进行点穴治疗。

2、如果患者及家属配合得好,大约22天左右可以治愈,完全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证明,采用手法点穴治疗中风瘫痪后遗症,时间短,速度快,疗效显著,不反弹,效果看得见,患者及家属满意。

注意事项:

1、治疗前要求病人一定要吃饱,进食后休息一小时才能进行点穴治疗。病人绝对不能空腹治疗。

2、点穴棒:点穴棒在治疗当中,仅限用于足底治疗,禁止在患者身体上任何部位使用。

3、治疗者首先修饰自己的手指甲,以免对患者的皮肤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高危病人不能进行点穴治疗,待病人的病情相对稳定后才能进行点穴治疗。

5、女患者月经期不能进行点穴治疗,酒醉神智不清的患者不能进行点穴治疗。

6、治疗前期只点患者瘫肢这边,治疗好转后可两边同时治疗(一般在两三天后,患者的食欲会有明显改善)。

“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操作流程

1、首先打开穴位

a、取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在足底点压开穴。(最好使用按摩棒,如果不是专业的按摩师,一般用手指来点穴位,力度肯定是不够的,如果穴位不准确,再加上力度不到位,那肯定不会有效果的。但是按摩棒,或者其他替代工具,只限于足底使用,禁止在身体其他部位使用,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伤!)

b、动作要领:对准穴位,瞬间加力点“肾上腺”这时用的力度,在您感觉难受的时候,患者有酸胀稍带一点痛感,这时把点穴力度控制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使用这样的力度进行下面“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开穴。开穴很重要,在点第一个穴位“肾上腺”的时候,既要打通患者的穴道,又要掌握患者的承受能力(因为每个患者的承受能力都不一样的)。在掌握了患者的承受力度以后,以后就以这个力度标准来给患者进行点穴治疗,这样才会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2、第二步:点穴。

a、在打开穴位以后,接着按照下肢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悬钟、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等进行点穴治疗。

b、下肢首先取“悬钟”用大母指点穴位。(在点穴治疗前,要首先修饰指甲,以免损伤肌肤)。在患者感觉难受时,开始计时8-10秒,接着点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计时方法一样8-10秒,最后到环跳,这个穴位相当关键,它相当于下肢的总开关,在点环跳这个穴位时,要用手衬部位来点,在患者感觉难受时开始计时30-40秒,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同时会

感觉到有一股暖流,由环跳一直流到脚指头,如果患者有了这种感觉,此时已经说明患者的下肢经络完全打通,已经开始恢复正常的供血供氧!

3、第三步:上肢的治疗

取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等进行点压治疗。“天宗”这个穴位相当于上肢的总开关,上肢的经络是否打通,它的感觉和下肢是一样的,在点天宗穴位时,到时候也会感觉到有一股暖流从天宗穴位一直流到手指尖,也说明上肢的经络完全打通,也恢复了正常的供血供氧!

4、点穴时的力度和方式

点穴位时,保持垂直方向,以病人能以承受的力度为准,点完穴位后,适当轻柔一下穴位,因为有一些患者本身血小板减少,如果点完穴位后,不轻柔一下穴位,就会在点压穴位的肌肤上留下青一块紫一块的痕迹,轻柔一下,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

5、“点穴手法”的临床感受和应用范围

手脚的经络完全打通,恢复了正常的供血供氧气以后,患者的手脚冰冷的问题也就完全解决了! 在临床上,使用点穴手法治疗由神经系统,经络引发的“神经性头痛、肩周痛、腰痛、坐骨神经痛、痛风、风湿关节炎、手脚麻痹等症,及寒冬季节出现的或由其它疾病引起的手脚冰冷、帕金森引起的颤抖等病症。只要您手法熟练,穴位准确,力度到位,掌握了这套治疗手法和技巧,在临床上灵活运用,辩证实施,对症治疗,往往在治疗中可以收到显著效果!

6、中风失语的后遗症治疗方式

1、足反射疗法,首先打开穴位、取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进行点压开穴。

2、然后重点参照面部瘫痪的方法进行点穴治疗,取白会、四神聪、太阳、上关、翳风、眼明、地仓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取,要求穴位一定要拿准确,力度到位(以病人能以承受的力度为准)。

3、每日治疗两次,间隔4小时再进行第二次治疗。

本贴收到5朵鲜花

“点穴手法”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问与答

一、可以用点穴手法治疗近视吗?

问:我儿子现在上初二,初中以前双眼视力还是1.5,现在可能只有0.3了,还未戴眼镜,

可否通过点穴提高视力?

答:通过点相关穴位,结合足反射治疗,是完全可以提高视力的!

1、首先设法找一张足反射治疗图,在足底打开穴位后,取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

进行点压开穴。

动作要领: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以病人能以承受的力度为准,经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依次顺序点压开穴,然后根据病人需要治疗的具体部位进行点穴治疗。

2、打开穴位以后,点以下反射区:心脏、肝脏、胃部、胰脏,然后重点对脑垂体、眼睛穴

位进行治疗!

3、头部:取百会、四神聪、太阳、上关、翳风、睛明、地仓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

4、注意事项:

a) 治疗前首先用视力表对眼睛进行视力检查,然后进行点穴治疗,每天两次。

b) 一般治疗5天以后,再进行视力检查,视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如原来视力

0.1,经过5天治疗以后一般可以提高到1.0以上!

c) “脑垂体、眼睛穴”,这两个穴位都在足底,脑垂体在脚母趾中间部位,眼睛穴位在脚母趾旁边的第二,第三脚趾的第二骨关节部位,在足反射图中就可以清楚的

看到!

d) 因为是治疗眼睛问题,所以对肝脏、脑垂体、眼睛穴位,这几个穴位实行重点治疗,也就是说适当延长治疗时间,由原来治疗中风瘫痪疾病所需要的8-10秒,延

长到20-30秒,治疗时间长点,效果更好!

二、在反射区点穴该怎样点才有效?

问:买了张足部反射图,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都是大小不一的,特别是输尿管还是一个长条,按压时是不是应该在输尿管位置来回按压,另外肾脏位置较大,是不是应该在肾脏位置面用按摩棒分别按压8到10秒?膀胱和肾上腺的位置都很小,有没有技巧可以顺利的找准位置和万一按错了地方会不会有不良反应?

答:点穴手法关键是力度。

1、在足反射治疗中,它们的穴位图是大小不一的,有些穴位式是一个片,有的象式一个点或者一条线,但是不用过于担心,只要您点在它大概范围内就可以了。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一个力度问题,要求在点穴的时候,要做到瞬间用力,当患者感觉难受的时候,又要求马上把这个力停得下来,较好地保持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然而也就是在这一瞬间点穴位的同时,患者应该在打开穴位的时候应该出汗了(患者在打开穴位的时候如果已经出汗,说明力度已经到位,也说明患者的穴道已经被打开,这样才会有相当显著的效果)。力度大了,患者承受不了,力度小了没有效果,如何掌握这个力度问题,只有在今后的治疗中慢慢去体验! 更重要的还需要来自于患者的密切配合!

2、输尿管的穴位在图中是一个长条,在取穴位的时候从肾脏到膀胱看成一条直线,在他们

两者中间取中点作为要点的穴位就可以了,不必在输尿管位置来回点!

3、至于时间问题,就是在点穴位的时候,从患者感觉到难受的时候开始计算时间8-10秒,意在让点穴的这个力度慢慢地渗透到经络和神经系统里,只有这样才能对需要治疗的具体

病症,达到显著的调节和治疗作用!

4、这套点穴手法:在临床治疗中,没有任何负作用,更不用担心点错穴位,会引起什么不良反应。相反,只要您点在任何穴位上,相关的穴位牵连的脏腑和器官还会得到一次很好

的调理、保健和治疗。

三、中风后血压、血脂高、小便多常无法控制,怎么用点穴手法治疗?

问:我母亲是94年患病,是脑梗塞中风,现在右边半瘫,行动吃力,小便多常无法控制,有高血压,血脂也高。夏天多半要入院静养。这样的情况如何做点穴?

答:您有必要对您母亲的神经系统进行治疗前的简单检查,找准患肢的相关穴位。

1、在足部反射区取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进行开穴。打开穴位以后,再增加心脏、

肝脏、胃部、胰脏,这几个穴位反射区进行点穴治疗。

2、下肢:取悬钟、承山、阳陵泉。

3、上肢:曲池、内关、外关合谷就可以了。

4、点这些穴位,如果有感觉,说明您母亲的肢体神经还没有完全坏死,还有康复的希望,

完全可以用点穴方法进行康复治疗!

四、治疗后该怎么封穴?

问:我是初学者,以下不明白的地方向您请教:

1、中风病人最初发病的42天(危险期)期间,是否可以进行手法点穴呢?

2、在对下肢、上肢的穴位点穴时,您提到了环跳和天宗分别是总开关,要点的穴位在操作的时候需不需要按顺序呢?还有总开关是在点了其它穴位后再点吗?还有下肢和上肢要不要求先点下肢再点上肢,或者反过来先上肢后下肢也可以呢?

3、关于封穴,每次点完所有穴位后都要再封穴,对吗?封穴跟开穴的顺序是完全一样?是

不是也从膀胱、输尿管、肾脏到肾上腺?

答:中风瘫痪的病人在危险期是否可以进行点穴治疗?

1、一般中风的病人可以分为三类:a.脑血栓,b.脑梗塞,c.脑溢血。

一般脑血栓、脑梗塞,在发病期间经过先期的抢救治疗后,在确认病人病情相对稳定以后,7天就可以进行点穴治疗了,这也是患者的最佳治疗康复时间,如果掌握好这个机会,对患者进行点穴治疗,病人康复很快,而且治愈后基本上看不出有什么后遗症。

2、对初发脑血栓、脑梗塞的患者而言,在病情相对稳定以后,进行点穴治疗,一般失言语的患者,三天左右基本可以开始发音,恢复语言功能,这时候家属或者治疗医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话题或者以前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引导患者自己讲(因为在给患者进行头部点穴治疗时,患者原来收缩的舌头神经已经释放,声带僵硬的肌肉得到及时的松弛,为恢复语言功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刚开始讲一些简单的词语,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训练,

患者的语言功能很快就可以恢复。

3、对于脑溢血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因为它的性质和“脑血栓、脑梗塞”的病症不一样,它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大量淤血涌人脑腔,占据脑位,压迫大脑相关神经,可导致患者出现:脑汕、脑水肿、脑缺血、缺氧等症状。在临床上出现严重的休克和昏迷不醒等症状,这时患者的病情很不稳定,反反复复,一会清醒,一会昏迷! 在这种情况下是不适合点穴治疗的(因为点穴手法在给患者治疗过程中,刺激性很大,如果治疗者手法不熟练,没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在患者病情还没有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这样是不可取的,会造成患者脑

血管再此出血,这样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4、对脑溢血的患者进行点穴位治疗,要求在病人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治疗,就是在患者经过前期的抢救治疗以后,病情稳定,没有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一般12天左右就可以进行点穴治疗了,刚开始治疗的时候,要求使用手法轻一些,不要急于求成,待患者适应以后,在把力度增加到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治疗,这样不但可以使患者安全地度过危险期,同时患者又可以在最佳治疗期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

5、在给患者治疗中,首先患者应该取仰卧位,开始进行治疗时首,先打开穴位,按照顺序“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这样依次进行。在打开穴位以后,最好同时增加:心脏、肝脏、胃部、脾脏、胰脏、十二指肠等穴位进行治疗。因为在临床上,很多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并发症,比如食欲不是很好、营养不吸收、消化不良、便秘、夜多小便、睡眠不好,或者还患有: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病症,适当增加以上穴位,在临床上对中风患者的后遗症进行治疗时,同时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保健和治疗,待患者的后遗症得到康复时,这些并发症也同时得到康复和改善,有些并发症也同时得到治愈。

6、既然患者事先取仰卧位,在打开穴位以后,足反射治疗完毕后,就应该顺便治疗下肢,按照顺序取“悬钟、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等穴位,下肢治疗完毕以后,就进行上肢的治疗,按照顺序取“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等穴位依次进行!

7、在治疗上肢的时猴,如果患者能够坐立,最好能让患者取坐立姿势进行治疗,这样在给患者进行上肢治疗完毕以后,就可以顺便继续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治疗了,这也就大大的方便了患者,如果是重症的患者,不能坐立治疗,那只有帮助患者取侧卧的姿势对其进行治疗了,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这就需要治疗者具备有相当熟练的手法和深厚的技术功底,以适应在任何情况下或复杂的环境中,都能够很自如地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治疗!

8、其实在打开穴位以后,首先治疗上肢还是下肢,这个问题倒无关紧要,如果从方便患者的角度去考虑,因为患者本身就不方便,应该在开穴以后先治疗下肢,然后再治疗上肢!

9、每次治疗完毕以后都要封穴,开穴和封穴的穴位差不多,封穴位的时候增加了两个穴位,“上身淋巴和下身淋巴穴位”,顺序也是一样的,取“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上身淋巴和下身淋巴穴位" 这样依次进行。封穴位的时候要手的大母指和食指同时捏拿30秒

钟就可以了!

五、你的治疗法中的“等穴”怎么理解?

问:“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文中常提到等穴,怎么理解?

答:在向患者提供相关穴位后面的“等穴位”是指有些患者在治疗到后期的时候,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时所要临时增加的“穴位”。而且这些“穴位”或者“部位”,在图纸里面是没有的,是本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治疗穴位。既然图纸上没有,我就没有标明出来,只有在患者朋友咨询的时候,通过QQ,或者视频把穴位的具体部位告

诉朋友们!

1、比如说有的患者在治疗上肢时,通过点患者的“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穴位

进行治疗,如果手法熟练,效果显著,患者的上肢就可以很顺利地的康复。

假如有的患者在进行正常的点穴治疗后,上肢主要关节都恢复很好,就是手指张不开,或者握不住,尤其是有一些患者到了康复后期的时候,患者自己有意识的在做手指张开的动作,这时候所看到的是手指在做掌拳的动作,而患者明明想做握拳的动作,恰恰相反,患者所看到的是自己实际在做手指张开的动作,这种现象我们在临床上叫作“逆反症状”,在患者出现这种症状以后,就需要增加所谓的“等穴位”或者相关“部位”对患者进行调整治疗,通过治疗,这种“逆反症状”很快就会被纠正过来,恢复正常状态!

2、在临床还有一种现象叫“神经沾连”就是患者在后期的康复中最为常见的症状,就是患者在做患肢运动的时候,其他肢体同时也在运动,不能做单一的肢体运动,这种时候也要适当增加“等穴位”进行治疗,通过一段时间对患者的神经系统治疗和较正,患者才能够

做到活动自如,完全达到康复!

3、“神经已经和肌肉粘在一起”实为临床比较常见的两种症状之一。

a.软瘫型。在临床上表现为软骨症一样。B.硬瘫型。在临床上表现为常见的痉挛现象、手脚弯曲、患者肢体肌肉比较僵硬。“神经已经和肌肉粘在一起”,各关节和关节周边的软组织,韧带把关节牢牢固定,使患者肢体关节无法活动,治疗这样的患者,在“点穴”当中就要求穴位准确,力度一定要到位,同时还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

在实际治疗当中,不管患者的上肢还是下肢,属于“硬瘫型”的,也就是是属于“神经已经和僵硬肌肉粘在一起”的,在临床上患者的手脚一般都出现弯曲症状。就说手吧,患者的手一般的是弯曲至胸前状态,治疗前患者的手,包括肌肉、关节都是很僵硬的。这时候如果您去给患者做被动的肢体运动,您就不难发现,患者这时的手就象一根坚硬的弹簧一样富有弹性,而且患者做这样的被动的肢体运动,他们就会感觉疼痛难忍,很痛苦! 我在临床上教学的时候给学生们也讲到这个问题,而且还给学生们做了多例治疗示范,用“点穴手法”打开患者“天宗”这个上肢总开关的时候,患者的上肢用不着您再去帮助他掰,他的手自然就会放下来了,在患者的手能够放下来的时候,我再叫学生们去检查患者的肌肉组织,经过对患者的检查,这时候学生们都惊奇地发现,原来患者在治疗前僵硬的肌肉组织,也就是“神经已经和僵硬肌肉粘在一起”的肌肉,这时已经完全松弛,在治疗的这一瞬间,也就是在短短的10几秒种之内,彻底改变了患者的这种上肢痉挛弯曲。“神经已经和僵硬肌肉粘在一起”的严重症状,这种快速的治疗手法,显著的治疗效果,如果从治疗时间上和其他的药物治疗效果相比,可以说远远在药物治疗之上!

4、中风后遗症,不管他是“脑血栓、脑梗塞”,还是“脑溢血”。不管他是中“脏腑”,还是中“经络”最终“后遗症”在临床上的症状还是普遍存在着大脑神经系统障碍问题,表现有语言障碍、口眼歪斜,尤其是患者的上肢、下肢出现失用,半身瘫痪,有些还要看患者大脑神经具体伤及在什么位置,如果伤及到大脑神经的其他复杂的部位,在临床上患者还有出现四肢瘫痪,肢体交叉瘫痪的症状,在临床治疗中,患者的症状不一样,使用的治疗方法也就不一样。患者中有男的、女的、老的、年青的,体质好的、体质差的,有的是单一的中风患者,有的还伴有其他并发症,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上,对不同的患者都需

要认真辩症,对症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在治疗当中收到效果!

六、这套手法还能治疗什么?

问:这套“点穴手法”除了治疗中风后遗症外,还能治疗什么?

答:1、这套“点穴手法”不但运用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当中,而且还应用在治疗“脑瘫、截瘫、多动症、帕金森综合症、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痛风、精神病、小儿麻痹

症的较正”等疾病的治疗中。

2、为了检验您自己的“点穴手法”治疗效果?您可以给正常人做一次保健治疗,只要方法

正确,保健前和经过保健以后的状态就大不一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比如做下肢保健治疗,当点到“环跳”穴位时,被保健人当时就能感觉到有一股暖流由“环跳”穴位慢慢地流向脚指头,如果有这种现象出现,就说明被保健的这条腿的血管和经络已经完全打通。假如在冬天,原来这条冰冷的腿,马上就会感觉到暖烘烘的。做完保健治疗以后,马上下地试走几步,您就会感觉到被保健治疗后的这条腿变得很轻松,另外一条腿就显得很重,两条腿已经感觉完全不一样了!相反,就可以说明您的功夫还没学好,

还需要继续努力!

4、“点穴手法”的特点是速度快,马上见效! 在临床治疗中没有什么疗程模式,只有一次见效,每治疗一次,都要有一次让患者和家属看得见的治疗效果,一天一个样,患者没天都有新的功能在恢复,这样才使患者增加配合治疗的信心,使患者家属真正感受到患者

的康复大有希望。

七、这套“点穴手法”为什么快?

这套手法一次见效,三天就可以把主要的干道打通,五天就可以把所有的主要经络和关节打开,八天就可以把细小关节和血管修复,十二天所有的功能都可以出现。

1. 在点穴治疗时,所点到的穴位,患者应该有酸胀稍微带一点痛的感觉,如果出现单一的疼痛感,那是穴位拿不准确,需要重新寻找穴位。治疗结束后,患者应该感觉有些微

微出汗,这种效果最好。

2. 点穴位时,手法保持垂直方向,以病人能以承受的力度为准,点完穴位后,适当轻柔一下穴位,因为有一些患者本身血小板减少,如果点完穴位后,不轻柔一下穴位,就会在点压穴位的肌肤上留下青一块紫一块的痕迹,轻柔一下,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

3. 经过点穴治疗的患者肢体。上肢或者下肢,一般在第2天至第3天,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酸痛症状,这种现象属正常反应,过两天会自然消失,无需要任何处理.不影响对患

者的继续治疗。

4. 在给患者治疗时,只要穴位拿得准确,力度到位,患者经过治疗后,原来不能动的肢体或相关部位,应该马上能动,原来能动的肢体或相关部位,应该更加灵活,活动的范

围应该更大。

5. 经过点穴治疗的患者,当他们的肢体第一次能够活动后,可以叫患者间接的活动,

但禁止要求患者连续活动,因为他们的肢体因病长期失用,当他们的肢体第一次能够活动时,他们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大脑发出指令,经过肢节神经系统的协调,他们相当要耗尽全身的力气才能够完成某个动作,一般15至20分种以后才能重复运动,在患者的体质增强以后,才适当增加他们的运动量。

6. 对正在康复中的患者,首先要有爱心,耐心,当他们每前进一步,我们都要加倍给予他们鼓励,在后期的康复训练中,患者会做错很多事,或者在训练的时候不认真,或者动作不规范,这就需要我们去关心他们,去体贴他们,不厌其烦的去帮助他们,因为他们是患者,是我们的朋友,或是你们自己的亲人。

7. 患者在后期最大的困惑,就是不敢大胆学习走路,原因是患者的足底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恢复知觉,在他们行走之前,一定要加强足底穴位的点穴治疗,要求足底神经系统的每一个部位都要恢复知觉,为患者今后行走排除回顾之忧。

8. 最后:不要急于让患者走路,在他们的肢体康复以后,首先让他们学习靠墙站立,如果能靠墙站立坚持20分钟以上,就可以学习原地踏步,如果原地踏步30分钟以上,这

个时候患者就可以稳步前进了。

八、“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几个要点?

点穴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而采取的一种治疗手段,点穴的方法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而言,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承受能力而决定!

1、对中风患者:首先按照穴位的顺序依次打开穴位,点穴位的方法很讲究,在足底开穴的时候采取瞬间的速度点第一个穴位(此时力度可以大一些),同时怎样观察患者的反映,一定要使患者有强烈刺激,而且感觉难受为度,同时也在患者有感觉难受的时候把点穴的力度减到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在开完穴以后,患者应该微微出汗,这说明在开穴的时候,患者全身的经络和毛细血管已经打开,这个时侯您就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症

选择相关的穴位治疗了,这样才有治疗效果!

2、点穴的时间:在给患者进行点穴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反映而决定点穴的时间,正常人的反映是1,2秒,患者是4-8秒,植物人时间更长,30-40秒,关键是要掌握好患者的实践反映情况,在他们有难受感觉的同时,把力度减轻到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时候才

开始记时间,8-10秒!

3、患者第一次进行点穴治疗,在患者有感觉的时候,时间可以适当长一点,因为患者普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经络阻滞,和麻痹现象,在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适当延长一些时间。有利于患者的神经,血管,经络的疏通,这样往往会收到相当显

著的治疗效果!

4、只要点穴手法熟练,力度到位,患者经过治疗以后,他们的知觉逐步恢复到相当敏感的地步,这时候,患者已经不能再承受很大的点穴力度,和8-10秒的时间了,总的来说,我们在给患者进行治疗当中,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随机应变,对症治疗

才是!

九、关于“特殊手法”

特殊手法:它是在完成点穴方法的基础上,配合点穴治疗的一种“特殊手法”,它主要用于各肢体神经、血管,各关节的韧带、肌腱、软组织等的修复和治疗,尤其是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当中经常使用,它的每一招,每一式,与传统的按摩手法完全不同。

1、比如在治疗中风患者的膝关节这的问题上,如果使用传统的按摩手法治疗,患者感觉到暂时的舒服,第二天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使用特殊手法治疗,就能够完全可以把膝关节周边的韧带、软组织、肌腱打开,达到完全松弛状态,治疗完毕后,患者可以由原来的不能运动,马上可以运动,原来感觉膝关节僵硬的症状,完全改变,患者运动起来感觉灵活,

轻松自如。

2、因为使用这种“特殊的手法”和治疗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膝关节周边的韧带、软组织、肌腱等严重缠绕的问题,这就是有些患者康复以后走路出现下肢体僵硬的严重现象,如果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那患者康复走路的时候,患肢和好的肢体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3、从另方面讲,特殊手法也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讲得很清楚的,记得我在广东威妮康经穴康复中心,石家庄,北京给学生和患者家属上实际临床的时候,专门讲了这个问题,边上课,边在临床上给患者治疗的时候讲解,而且还用“点穴手法”在学生和患者家属的身上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点穴”疗法的治疗效果,然后学生们互相实习,互相体验。

4、有些学生很快掌握这种特殊手法,同时给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大家所看见的显著效果,而且得到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认可,但是有的学生就领悟不到这种特殊手法其中的技巧,

在患者治疗时,就没有任何效果!

脑血管意外及后遗症干预随访方案

脑血管意外及后遗症 随访健康宣教建议内容模板 凡涉及以下ICD-10编码的诊断,均需要按照随访方案要求进行随访。 I69 脑血管病后遗症 I64 中风 I69.051 蛛网膜下出血后遗症 I69.101 脑出血后遗症 I69.301 脑梗塞后遗症 I69.451 出血或梗死中风后遗症在其他方面未特指 I69.452 脑卒中后遗症 I69.801 脑血管病后遗症 I69.802 脑血管病恢复期 I69.803 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 I69.851 脑血栓后遗症 对应不同的病种,选择相适宜的健教干预内容。 1、按医嘱定时、定量服用,不宜自作主张,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2、在饮食上必须吃低脂、低盐(每天的食盐量不能超过2g,约一小牙膏盖)、低胆固醇(胆固醇含量多的食物有:蛋黄、动物脑、动物肝肾等)、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动物脂肪、甜食。多食清淡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鱼虾类。 3、发病2周后,病情好转,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在卧位基础上,首先协助瘫痪肢体做伸屈运动,每天3—4次,每次10—20分钟,不仅活动肩、肘、髋、膝等大关

节,还活动指、趾等小关节。鼓励病人主动活动:床上翻身、抬腿、挪动手臂、活动指趾等。鼓励病人床上坐起,先协助,后使其独立坐立,让其坐在床上使双下肢下垂,练习两下肢活动。锻炼站立和步行,最初两人协助,后改为一人或扶墙而行或独自站立。日常生活功能锻炼:让病人练习系扣子、更衣、洗漱、大小便及外出散步等。注意锻炼中要有人照顾,且循序渐进。 失语者要及早进行语言训练,如运动性失语,病人病情多焦虑、急躁,应耐心鼓励病人树立信心,开始训练时可先用单词,逐渐构成语句或练习容易理解的语言。对感觉性失语病人,可叙述一件事,让病人理解后复述,反复训练,可由家属共同合作来完成。 4、加强皮肤护理脑梗塞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肢体瘫痪而长期卧床,加强皮肤护理尤为重要。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有意识不清、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必要时可用约束带加以保护。每2小时定时翻身一次,并对受压部位做轻度按摩,涂抹爽身粉。床褥要保持平整、干燥、无渣屑,被褥及内衣要柔软。搬动病人时,应将病人抬离床面,不可拖拉,以免擦破皮肤。而且长期卧床病人身体的抵抗力低下,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因此您要多进行深咳嗽,家属要经常帮助病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中风后遗症最佳治疗方案

新洷康天然水蛭素治疗中风后遗症订购热线:400-0252600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一咱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都以采用滋阴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方用“复原丸”和“解凝活脑丹”。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蹇涩不利、口舌歪斜、痴呆等。 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都以采用滋阴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有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复原丸:黄芪30g 太子参18g 全当归12g 白术18g 茯苓18g 熟地18g 黄精18g 山萸肉15g 川芎12g 仙灵脾15g 解凝活脑丹:水蛭10g 丹参18g 川足2条g 川芎12g 田七末1.5g 复原丸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方中熟地、黄精、山萸肉、仙灵脾滋补肝肾;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川芎、全当归益气活血,使气血周流旺盛,有助于通络活血化瘀之力。解凝活脑丹功能为宣通脑络,化瘀解凝。本丹以水蛭为主药。水蛭是吸血动物,性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其味咸、苦,咸能入血走血,苦泄结,咸苦并行,治疗血瘀有良效。本病多为脑实质内形成血块,水蛭使脑络能通,血凝能解,说明水蛭有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作者:苏月清现在患有脑中风的人有很多,同时社会上涌现出的脑中风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真的是鱼龙混杂。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患了中风后,一部分中枢神经细胞坏死,使得脑、脊髓等神经损伤和病变总是造成患者的终身残疾。干细胞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将干细胞通过注入大脑受损的部位,使干细胞在人体内发挥再生和修复病损的组织细胞的治疗作用,减少宿主神经细胞的凋亡、坏死并恢复受损细胞功能,并分化为大量功能细胞参与脑的三维重建恢复信号传导通路。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1、查看患者情况,看是否符合用干细胞治疗。了解患者中风的病史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评估患者恢复康复的几率。 2、选择合适的干细胞,分离培养。 3、干细胞输入。干细胞输入的方法主要有静脉输入及通过腰椎穿刺从腰大池内注入,1次/周,共3次(一个疗程)。 4、术后监护及不良反应观察。自体移植后8小时~5天内监护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5、术后康复训练。患者术后1周即开始行功能锻炼,或采取高压氧治疗,连续做3个疗程。 6、观察治疗结果。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后遗症症状得到改善,部分患者一个月就出现明显的好转。如吞咽困难患者,可以进食流质;智力得到改善;肌力得到提高;患者还可以不用扶拐,自己走路。 合理调配饮食 中风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引起脑血管损害的一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中风患者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中风患者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首先,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其次,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基酸。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饮牛奶时可将奶皮去掉。豆类含豆固醇,也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第三,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 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和因管有保护作用。第四,可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第五,每日食盐在6 g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康复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康复治疗(2010-02-22 17:09:57)/中风后遗症康复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经过救治之后所留有的轻重不等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中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三种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近年来,由于诊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80%的存活者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即中风后遗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康复速度是目前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在临床中对本病症的中医按摩康复疗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临床与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研究总结如下。 一、基本资料: 采样81例,都是经过省、市级医院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和头颅CT扫描,诊断正确的中风患者,并且经过各大医院治疗后,中风病情已经基本康复,只留有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6岁。从发病到第三个月36例,其他为发病4个月以上者。对侧松弛性偏瘫者17例,上肢屈曲、内收64例,下肢呈直伸58例,腱反射亢进49例,手足麻木72例,言语不利36例,口眼歪斜24例,吞咽困难18例,思维迟钝36例,联想困难42例,记忆减退12例,烦躁抑郁16例。 二、治疗方法: 1 按摩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2 按摩要穴:风池、风府、夹脊、环跳、阳陵泉、丰隆、绝骨、丘墟、肩贞、外关、后溪。 3 按摩操作: (1)患者健侧卧位,患肢搭在患侧髂部,术者立于患者前方,用双手拇指揉按从云门到尺泽、从肩髃到曲池两线。 (2)术者立于患者后方,用双手拇指揉按从肩贞到小海、从肩髎到肘尖两线。前臂滚揉三角肌。 (3)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在上之下肢屈曲,在下之下肢伸直,双下肢交叉成“4”字形。患侧上肢尽量上举,肘部曲曲,前臂尽量放在耳上部,术者立于患者前方,用双手拇指按压揉拨闹俞穴、肩贞穴以及小圆肌、三角肌后缘。再用肘尖点按患者环跳穴。然后,再用肘前部在患者患侧背腰部延夹脊脉从上向下依次施按压手法数遍。 (4)术者一手扶住患者患肩,拇指按揉肩前部,同时另一手患者患肢腕部,令患者患肢肘关节曲曲,前后被动活动、旋转肩关节。 (5)医者用双手拇指点按揉拨患者患侧小腿前外侧阳明经路线数遍,点按揉拨阳陵泉、丰隆、悬钟、丘墟等穴。从上向下立拳叩击小腿前外侧。 (6)患者俯卧位,术者双掌至上而下平推背腰部太阳经,在用双手拇指自上而下按揉患者患侧臀部从髂嵴到坐骨结节数遍,在用肘前部按揉底髂关节数遍。然后将患者患侧下肢曲成“4”字形,用肘尖点按患侧环跳穴。在将患者下肢伸开,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中西医病名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 (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 (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①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

脑血管病后遗症

脑血管病后遗症(中风病后遗症)的饮食与护理 标签:急性脑血管病医学科普 | 作者:段学忠| 发表时间:2014-05-18 21:36:46 中风后遗症患者的饮食调养 对于中风后遗症,中医有十分丰富的治疗经验,除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药物、针灸、推拿、功能锻炼等方法外,强调饮食要注意清淡、合理搭配、营养丰富。主食以大米、面粉、小麦、玉米等为主;多吃豆制品及瓜果蔬菜,如芹菜、菠菜、白菜、萝卜、黄瓜、茭白、莲藕、橘子等;蛋白质以鱼类为最佳(鲤鱼除外),如黑鱼、黄鱼、鲫鱼等;少吃猪、牛肉等畜肉及其内脏;少吃盐、糖及辛辣刺激之品。若配合相应的药膳食疗,可进一步促进康复,现将常用的几种方法简介如下。 1.益气活血:中风后遗症见气短乏力、肢软神疲、偏身麻木、瘫肢肿胀等,可选用以下药膳调养。 (1)黄芪桂枝粥:黄芪、白芍、桂枝、生姜适量,四味水煎取汁,与大米、大枣同煮为稀粥服食。益气养血兼温经通络。 (2)黄芪肉羹:黄芪、大枣、当归、枸杞、猪瘦肉适量,共炖汤,加食盐调味,食肉喝汤。可滋阴助阳、补气活血。 (3)黄芪地龙瘦肉粥:鲜地龙数条,剖开洗净去泥,猪瘦肉适量,切丝,共用调味品勾芡;取黄芪、大米适量,加清水适量煮沸后,下地龙及瘦肉,煮至粥熟即可调味服食。 (4)虫草郁金鸡:母鸡1只、冬虫夏草、郁金适量,将鸡剖杀、开膛洗净,纳入虫草、郁金以及适量调料,缝严后炖烂服用。 2.补养肝肾:中风后遗症见偏瘫日久、短气乏力、耳鸣目糊、腰酸膝软、失眠多梦、肢体麻木、筋肉抖颤等,可采用以下食疗方法。 (1) 栗子桂圆粥:栗子(去壳、切成碎块)。与粳米一同熬粥,将熟时放桂圆肉适量再熬10分钟左右,即可服食。 (2)芪杞炖鳖:鳖肉、黄芪、枸杞子适量,加适量水同炖至鳖肉熟烂,即可服食。 (3)二冬鱼肚粥:天门冬、麦冬适量,水煎取汁;同枸杞子、大米适量煮粥;粥将熟时,调入捣碎的鱼肚胶适量,烊化,再煮一、二沸,即可食用。 (4)黄精珍珠牡蛎粥:黄精、珍珠母、牡蛎适量,三味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服食。可平肝潜阳、熄风通络,宜于兼见面色潮红,烦躁不宁者。 3.健脾化痰:中风后遗症见头昏眩晕、神志恍惚、肢体麻木、运动不利、胸脘满闷、食少纳呆等,可选用以下调养药膳。 (1)山药葛粉羹:山药、葛根粉适量,与小米共熬粥服食。 (2)淮莲柠檬糊:淮山药、莲米适量,分别焙干,共研为细末;另将酸柠檬半只,研磨如浆状,置小锅内加水200毫升左右,煮沸,冲入淮山莲米粉搅拌成糊状,入冰糖适量溶化,凉后可随意食用。宜于兼见口唇干燥、大便干燥、大便干结者。 (3)橘皮山楂粥:橘子皮、山楂肉(干品)、莱菔子适量,先分别焙干,共研为细末;另将糯米适量煮粥,粥将成时加入药末再稍煮,入食盐少许调味,视适当温度随意食用。宜于兼有血脂偏高者。 中风后遗症患者的饮食禁忌 牛髓:甘温补虚之物,是为一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凡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症的心血管疾病之人,切忌多食。 狗肉:为温补性食物,易助热动火。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凡是高血压、中风后遗症、严重心脏病、心律失常、甲亢者不宜食用。 羊髓:由于羊的脑髓中胆固醇含量颇高,故对血压高、血脂(尤其是胆固醇)高者,不宜多食常食。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及预防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及预防 脑中风后遗症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出现以上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由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脑中风后遗症运动障碍的治疗 目前认为脑中风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

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在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多功能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肢体自主的运动控制,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他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 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他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他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 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 (三)其他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高血压脑病 五、颅内动脉瘤 (一)先天性动脉瘤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

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

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脑梗塞恢复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标准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蹇涩不利、口舌歪斜、痴呆等。 二、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药汤剂使用 1.心肾阳虚型 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治则:滋阴补阳,熄风开窍。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生地30 黄芪30 山萸肉12 巴戟天12 肉苁蓉12 石斛12 远志10 菖蒲10 麦冬10 牛膝10 五味子6 制附子6 偏肾阴虚,骨蒸劳热者加桑枝、鳖甲、地骨皮;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茅;气虚甚者加党参或人参。 2. 气虚血瘀型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治则: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5 丹参20 鸡血藤20 当归10 赤芍10 桃仁10 川芎10 红花6 地龙15 牛膝15 甘草6 三、治疗 中风病恢复期在做好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功能障碍的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1)抗栓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一次。或氯吡格雷片75mg,每日一次。 (2)降脂,稳定斑块 阿托伐他汀片10-20mg,每日一次。 (3)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方案将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在靶目标以下。 2、运动功能障碍 (1)软瘫期: ①巨刺法,即健侧取穴的方法。具体选穴、操作方法如下: [基本穴位]:选取健侧上、下肢阳明经腧穴。如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足三里、解溪。 [操作方法]:选用寸30号毫针直刺,按对穴连接电针仪,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刺激20分钟。 ②头针:采用于氏头穴丛刺针法,取顶区、顶前区。 针刺方法:采用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常规消毒后,按上述穴区向前或后透刺,常规进针法刺至帽状腱膜下,深约40mm。针后捻转,200次/分钟,每根针捻转1分钟,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③传统手法治疗首选叩击法或拍法作用于患侧,叩击或拍打时手掌应尽量放柔软,慢拍快提,顺序从下到上,频率约100次/min,以皮肤发热潮红为度。若伴有患侧上肢肿胀,可选用滚法治疗,顺序从下到上。 注意:各关节特别是肩关节、腕关节不宜使用拔伸法、扳法、抖法,以免造成韧带、肌肉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 ④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维持床上正确体位。同时坐位或站立时应注意支持偏

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康复综合疗法治疗的 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65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将患 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2例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B组33例患者 在A组患者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康复综合疗法的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 者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分数。结果组间治疗疗效比较及Barthel指数比较,B组患者均明显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 康复综合疗法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该种治疗的风 险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康复;综合疗法;脑中风后遗症 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脑卒中。本病的发生 是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破裂,从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发病后临床会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及体征。脑中风 的发生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存在严重的威胁,其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具有较 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据统计显示,我国现存中风病人700万左右,其 中450万左右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劳动丧失、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其致残率高 达75%左右,这对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有着巨大威胁[1]。此次我院采取中医康 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分 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接诊的65例康复科 住院患者,全部入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针对脑卒中病 人所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同时经过影像学诊断予以确诊。符合标准的 入选患者均伴有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及眼神呆滞等后遗症,其中男性35例、女 性30例;患者年龄38岁到72岁不等,平均年龄(58.712.1)岁;患者病程1个 月到3年不等,平均病程(0.90.7)年;临床诊断显示,36例患者为脑血栓疾病、29例患者为脑出血疾病,其中31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30例患者伴有冠心病 病史。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2例、B组33例,组间一般资料 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A组患者进行全身综合评估,依此对患者实施常规康复训练, 具体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对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疏导,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 信心,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能力指导,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基本行为,如吞咽、语言等训练;肢体功能锻炼,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肢体被动运动及系 统功能训练等。在A组患者基础上,对B组患者实施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具体措 施如下: 1.2.1中药治疗: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剂,药方组成包括生黄芪50g,赤芍、当归尾20g,何首乌、鸡血藤、桑寄生、红花、桃仁15g,阿胶、川芎10g。在基 础方上对患者随症加减,其中面瘫者加全蝎、白附子、白僵蚕;畏寒者加甘草、 桂枝;胸闷多痰者加陈皮、半夏、胆南星;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心 绞痛者加丹参、瓜蒌;高血糖者加生地、枸杞、黄精。中药制剂每日一剂,分早 晚服用,连续治疗3个月。

中医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优势

中医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优势 发表时间:2011-11-01T10:37:18.8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王建利[导读] 缺血性中风为颅内外的供血动脉一过性或持续性闭塞而导致脑供血不足的脑血管疾病,同时可能引起脑组织软化或坏死 王建利 (河南平顶山市郏县广天乡卫生院 467100)【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430-02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及临床相关问题。方法将9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脑活素30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注,1次/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1次/d,脑复康8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 (5%)静注,1次/d,主旨为抗凝、聚集血小板、调节精神、改善微循环;治疗组组通过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治疗,疗程均为15d,比较神经缺损和临床疗效。结果干预组治疗后精神缺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9.42±1.62 vs 12.48±2.74,P<0.05)且总效率高于对照组(91.8% vs 75.5%,p<0.05)。结论中医在中风后遗症临床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应在适当时机予以发挥。【关键词】中风后遗症中医干预疗效 缺血性中风为颅内外的供血动脉一过性或持续性闭塞而导致脑供血不足的脑血管疾病,同时可能引起脑组织软化或坏死,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在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世界首位,中风后遗症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在临床治疗中西医通常采取直接、迅速的方法进行调控和改善,因西药本身具有一定副作用和易反复的特点,在治疗的同时采取中医进行合理干预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8-2010年收治的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94例,入院时均进行MRI、CT及相关辅助检查确诊,随机将患者分为中医干预组和西医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干预组患者49例。男性32例,女性17例,年龄59-74岁,平均63±5.3岁,患者病情:重型15例,中型20例,轻型10例;对照组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56-78岁,平均64±5.90岁,病情:重型15例,中型19例,轻型11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其中干预组患者上肢瘫痪18例,下肢瘫痪12例;对照组患者上肢瘫痪16例,下肢瘫痪9例。两组治疗前进行精神损伤评分。所有患者病程平均4个月-2年。两组患者数据在发病时间、年龄、精神缺损、合并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脑活素30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注,1次/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1次/d,脑复康8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5%)静注,1次/d,周期为15d。中医干预组分为四种不同方子进行干预: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舌苔薄而白腻、脉玄滑;此类患者根据其症状以息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治疗根本,用半夏、白术、天麻、胆南星、鸡血藤、水蛭等成方,头晕目眩重症者可加石决明和菊花入药,痰多加入全瓜蒌、浙贝母调和。阳亢风等,淤滞脉络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头痛、面红,观舌:暗红、苔微黄,脉象玄有力;此类患者以平肝为主要目的,同时活血通络,以天麻、钩藤、菊花等,配石决明、夏枯草、川牛膝、地龙等成方进行治疗,患者若肝火盛则入龙胆草、黄芩,痰多加入胆南星、竹茹、天竺黄进行调和。阴虚风动,瘀血阻络型患者除伴随基本症状外令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心足心发热,观舌:质红,舌苔少或稀脉细玄;针对该类型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养阴为主,选用生地黄、玄参、麦冬,配生牡蛎、珍珠母、紫丹参、生白芍、女贞子和地龙等成方进行治疗,并心烦失眠加入莲子心、酸枣仁,稀苔阴虚入龟甲、阿胶加以调和。最后一类为气虚血瘀,此类病例除基本症状外合并气短乏力、口角流涎、手足肿胀;观舌:色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的主要目的为益气活血、舒筋活络,以生黄芪、当归、红花、地龙、川芎等入方,气虚患者入党参,脾虚入茯苓、白术、焦山楂,同时去当归等。疗程同对照组15d,两组分别用药期间检测肝功等基本指标。在用药过程中同时配合针灸刺穴进行治疗,上肢瘫痪患者选取合谷、阳溪、手五里、曲池,下肢瘫痪患者取髀关、伏兔、足三里、内庭、等进行针刺穴位配合治疗 疗效判断:根据“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判断,观查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判定为治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退,部分生活自理,可独立缓慢步行,判定为治疗显效;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可扶持站立,但生活仍不能自理,判定为好转;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出现病情加重、死亡现象,可判定为无效、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100%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采用X-±s比较分析,p<0.05具有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见表2-1,治疗前后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14.19±3.05vs 9.42±1.62, p<0.05),治疗后干预组与对照组也具有显著性差异(9.42±1.62 vs 12.48±2.74, P<0.05)。两组疗效比较详见表2-2,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8% vs 75.5%, 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神状态也有所不同,干预组患者气色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治疗前后精神缺损程度评价(表2-1) 组别 n 治疗前治疗后 干预组 49 14.19±3.05 9.42±1.62*△ 对照组 45 15.04±3.12 12.48±2.74 * 干预组疗效对比p<0.05, △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表2-2) 项目 n 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干预组 49 26 11 8 4 45(91.8%)* 对照组 45 5 11 18 11 34(75.5%) *p<0.05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 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 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施治 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 (1)肝阳上亢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 (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镇脑平肝丸(本院制剂,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僵蚕、半夏、全蝎、红花、白附子等),每次6g,每日三次 (2)风痰阻络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 1 )急性起病 ( 2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 3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 4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 5 )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馈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