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影响

实证主义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影响
实证主义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影响

经过一学期的关于心理学理论与体系的学习,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想握把握一个心理学流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握其世界观、方法论。当今的心理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实证性与非实证性的两个大类,而我们在本课中学习的便是以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心理学流派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从科学心理学成立之初到现在,实证主义对于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可以预见在比较长时间的未来里,实证主义哲学的思想也将继续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

实证主义的基本内涵

实证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由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孔德继承了近代欧洲哲学中一直存在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经验论,并受到了牛顿的机械论哲学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实证主义哲学有不同的发展,前后共有三代实证主义:以孔德代表的社会实证论;以马赫为代表的经验实证论;以维也纳集团为代表的逻辑实证论。

孔德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希望用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来统一各门知识成为实证的知识,从而建立有别于神学与“形而上学”的实证哲学体系。“实证”一词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基石。按照孔德的理解,“实证”一词大致可以解释为有用、实在、精确、确定等含义,即以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有用的、实在的、精确的和确定的东西便是实证的;而与之相对的,无用的、虚妄的、不精确、不确定的便是非实证的。孔德按此逻辑推想,认为人的感觉经验是实证的,因为感觉经验具有实证性的性质,而相反的,理性的东西则是非实证的,因为无法证明其是否正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孔德确定了科学研究的“实证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对现实的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局限在经验现象的范围以内马赫吸取了休谟的彻底经验论立场,对孔德的实证主义进行了继承与改革,创立了经验实证论。应该说,经验实证论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流派,马赫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超出经验之外,感觉经验是我们认识的界限,彻底否定了经验以外还有其它本质的东西存在,认为人的经验是心物“同格”的中性东西,即在马赫的理论中作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非物质亦非精神,而是感觉经验。而且,马赫还否认了因果律的客观存在,认为世界是由人们的感觉复合而成的,而感觉之间只有先后关系没有因果关系,将哲学的任务说成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描述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科学的任务是对事实的描述而非理解和解释,因为科学不应该超出经验现象以外而对于超验的东西有所要求,也就是说他将实证主义的问题归结为了经验的明晰确证问题。所以,实际上马赫把实证主义哲学的含义从世界观彻底归结为了认识论和方法论。

逻辑实证主义由“维也纳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它对于马赫的经验实证论又进行了继承与改革。首先,随着当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产生,维也纳学派认为仅仅用对感觉经验的简单描述来说明科学理论的形成己远远不够。这种情况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逻辑推论,而逻辑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正是马赫的经验实证论中所忽视的。然后,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的真正任务是去阐明基本概念和论断的意义,而不是像马赫认为的设法回答那些关于最高实在或绝对本性是什么等无法回答的问题。在逻辑实证主义中,经验是划界判据、知识基础和理论意义的源泉,而非世界的本原。再者,他们把孔德的经验证实原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以“逻辑性”和“彻底经验论”突出了逻辑实证主义严格的实证性。逻辑实证主义主张“证实原则”,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在于证实这个命题的方法,而不在于它所代表的事物。由于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而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是无法直接证实的,所以他们对于经验证实的范围做了更为宽泛的解释,用“可证实性”代替了“证实性”。换句话说,就是他们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

强调了可证实性而不是得到证实,即检验命题的意义标准不在于是否并已经被证实,而是在于是否有被证实的可能性。

实证主义前后历经三代,观点各有侧重和特色,但其经验证实与客观主义的精神实质却是一致的。由此,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心理学领域中成为不同的心理学流派的方法论基础,实证主义在心理学发展历史中具体的影响

1.实证主义与构造主义

19世纪末,实证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而对于即将分娩于传统哲学并急于成为自然科学一员的心理学来说,它更成了雪中之炭。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验实证原则和客观主义原则两个方面。实证主义的一个共同主张就是将科学的对象限定在可观察的资料范围之内。科学心理学的创始者、“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在当时正是受了实证主义哲学,首先将可内部观察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科学研究描述多于解释,主张元素分析和实验内省,要求被试只分析所观察到的心理要素。尽管如此,冯特并不崇拜实证主义,更不把实证原则作为教条。因为他认为实证方法只能研究简单的心理现象,而反对把实验内省用于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后期他把目光投向了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借此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功能。

相比之下,构造主义真正的创始人铁钦纳深受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影响。铁钦纳接受了阿芬那留斯的主张,将经验可以分为独立经验和依存经验,心理学研究的是依赖经验者的人的经验,而物理学研究的是独立于经验着的人的经验。另外,由于马赫不仅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而且还否认、运动、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并把它们归结为感觉要素的复合。铁钦纳受其影响,把感觉主义发展到了极点,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只重视元素而忽视整体,把意识经验分析为简单的感觉、意向等元素,并再由这些元素构成复杂的意识经验。他只重视心理的主观经验的方面而忽视了对象的客观意义,把心理学看成是一门纯科学为了保持心理学的纯粹性,他主张研究心理或意识的本身,否定任何形式的解释而主张对心灵的纯描述,并且把心理还原为无意义的感觉特性。他过分要求了实验内省法对于主观性的剥离以便追求心理的普遍规律而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这使得他最终成为一个元素主义者,也使得构造主义失去了现实社会的市场,并最终走向了失败。

2.实证主义与激进的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对于实证主义推崇之极。其中,激进的行为主义主要包括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者接受了实证主义的经验实证原则和客观主义原则,主张心理学不应该研究那些不能被直接观察的内在意识,而应该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作为其研究对象,主张抛弃主观的内省法而改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

华生心理学的研究出发点是“可观察的事实,即有机体,诸如人和动物,都同样使自身适应其环境的事实”。华生的目标是“学习一般的特殊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可以控制行为”。由于控制技术变得有用,因此社会领导人就能“根据使用的方法利用我们的数据”。可见,华生的学说很好地反映了孔德的实证主义所勾勒的实证科学的形象:“它的目的是描述、预测和控制行为,它的技术可以用作社会控制的工具,以便合理地管理社会”。显然华生的行为主义纲领来自实证主义者的传统,而当华生行为主义迅速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离衰落为期不远了。这是因为人脑的机能问题、意识问题等难以直接观察证实,这是实证主义原则的一个难题,因而,这样的研究后来被排斥和被否定。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集中了新老实证主义的影响。首先,他所体现出的实证主义非常接近孔德的实证主义,坚持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反对任何不以感觉观察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不过,斯金纳又不像华生那样忽视对有机体内部条件的研究,在这里他融入了马赫的一些思想,强调了对于客观现象只进行经验描述而不重视理论的指导。实际上,他既维护了实证主

义的立场,又受到操作主义的影响。操作主义就是指对抽象科学概念应该进行操作性定义的信念,是逻辑实证主义与美国的实用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所以,操作主义对于斯金纳的影响也可以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对于他的间接影响。操作主义认为,科学概念既不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也不是一些其它别的东西,而仅仅是科学家自身的操作活动。概念就是相应的一组操作。如果不能用可观察的操作来描述、证实它,则是虚假的、客观上不存在的,因而也不具科学价值。斯金纳是最早将操作主义引入心理学的,操作主义赋予他的启迪是,如果意识的东西、有机体内在的因素等可以用操作定义来表达,那我们不惜接受它。所以,斯金纳正是受操作主义和早期实证主义的双重影响,在研究中几乎把人类的所有条件作用都看成是一种操作,进而创立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操作性条件反射。众所周知,早期的行为主义因为其研究的客观实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也正是因为过分得强调了实证,忽视了理论的研究,使得其遭致大量的批评,并最终逐渐没落。

2.实证主义与温和的行为主义

维也纳集团的逻辑实证主义,仍然坚持实证主义的可观察的基本原则,但也发展了间接观察的原则,即一个不能直接观察证实的命题,如能通过间接的观察或逻辑推理而证实,也是可以接受的。温和的新行为主义者正是受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启发,冲破了早期行为主义有机体内部因素不能直接被观察证实而不予研究的局限,使得面对而不是回避意识这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并得以做出不同程度的解释。

托尔曼受逻辑实证主义影响,首先突破了华生行为主义只研究外显行为而不研究内在心理历程的传统,认为心理学可以在不防碍它的客观性的情况下承认行为中的认知因素。托尔曼采用实验科学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来解释行为与心理。他认为心理实验与物理科学不同,不能单凭观察这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就可以断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应该考虑二者之间不能观察到的中介变量。中介变量就是心理事件或认知,即把观察到的周围事件同中介变量和行为联系起来考察,根据外显事件和表现来推断。这样托尔曼就试图从操作主义的意义上去解释中介变量。这样就把逻辑实证主义的的理论与操作主义的意义被融为一体。

赫尔也同样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理念的影响,采取假设一演绎法(假设中介变量的内在作用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进行研究。赫尔在其学习理论中引进了三个理论术语:反应势能、习惯强度和内驱力。赫尔认为,内驱力激起有效的习惯强度,使之成为反应势能。而反应势能则是由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乘积所决定的。以此来说明中介变量与可直接观察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动力关系。但是应该指出,虽然赫尔承认“意识现象的存在”,但他却仍然固守着行为主义的根本立场,试图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上去阐明中介变量。以“行为的链素”去解释“内隐的意识”。在他所坚持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中,已掺入了操作主义的成分。他企图以实证的方式建立关于人的心理特性的公式的设想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在于其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忽视了人的内部状态是不稳定性的、个体差异大,具有流动性、非普遍性的,难以定量分析,不像物理学相对恒定。

3.实证主义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现代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也存在以方法为中心的倾向,而且所要求的精确性、严密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强调抽象分析原则,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尽管方法上新颖,但是我们还是很容易看出实证主义原则对它的影响。也正是因为仍无法摆脱方法的束缚,所以早期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对人的情感、动机、个性等重要心理现象难以涉足。当行为主义逐渐衰落的时候,认知心理学孕育和诞生了$认知心理学打破了行为主义禁止研究心理内部过程的禁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以新的视角重新探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机制,以研究人的内部过程为己任,研究思维\学习\问题解决\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但受实证主义的影响,认

知心理学仍没有改变行为主义遗留追求实证性和价值中立的研究方式。尽管它重视人的思维\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但其直接的\主要的对象仍是行为,将人类认知过程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类比,使人的心理客观化\实物化,这样不仅不能体现出人的本质特征,同时还表现出了明显的机械还原论倾向$现代认知心理学以实验法\观察法\计算机模拟法为研究方法,并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来探讨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这也体现出其以方法为中心的倾向。早期认知心理学其实同样认识到了以当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用计算机模拟的办法是难以模拟人的心理中的非意识成分的,但是正是由于受到实证性要求的影响,以研究方法为中心,所以他们只能先暂时忽略了非认知成分的影响。

实证主义在心理学历史中的贡献

第一,相对于早期形而上学的纯粹的哲学思辨的心理学而言,实证主义科学观及其科学精神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也就是说在科学心理学的初期发展之中,实证主义之于心理学有着深刻的合理性,使之成为了严谨的自然科学。第二,实证主义推动了心理学实证方法的完善和发展,这也将心理学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第三,实证主义促进了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来自可观察事实的第一手材料,丰富和充实了心理学知识体系。第四,在当时科学主义兴盛的历史条件下,实证主义客观上有利于心理学科学地位的巩固和发展。即使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能完全排除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因为有些心理现象不仅需要质的分析也需要量的描述,即不仅需要理解和解释,也需要在做出大量调查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果。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看,实证主义的一些基本信条已经深入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心中,无形的引导着心理学家的研究取向,在未来它还会是心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方法。

实证主义没有统一心理学的原因

虽然实证主义方法论在心理学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认为它不能也不应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唯一方法。正如车文博先生所言:“实证主义不但是真正科学的哲学方法,而且它已经给西方心理学带来了恶果。”

第一,受实证主义经验实证原则和客观主义原则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忽视了人的内部心理生活和主观体验,否定了心理的主观属性,使心理学研究脱离了人的实际需要并因此导致了心理学研究中的表面化、低级化现象。比如,构造主义的元素还原论、行为主义的生物还原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的机器还原论均有此表现,即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研究过程的控制、研究结果分析,都以自然科学的要求为准。每个研究学派都割取完整心理现象的一小块,作为研究内容,而且研究者之间互相排斥缺乏沟通,其结果造成了心理学的发展的尴尬局面。否定了人的心理主观性,将原本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世界人为的简单化,从而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人的实际需要,由此导致了心理学研究的表面化、低级化现象。

第二,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心理学无视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力图将心理学建设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完全看不到文化历史特征对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机制和普通规律。特别是当这种个体主义方法论推动认知研究继续走向机械还原和生物还原的时候,符号操作范型和联接主义范型都采取了对意识分解的方法,人类的尊严和价值遭到严重“裹读”,由此,人文主义的不满也迅速增长。所以说,实证主义在推动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进程中,也给心理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明显剥离了人类的人性化特点,严重隔离了人类心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将人类心理活动降格为物理或化学式的基本要素( 构造主义) \类似动物的心理与行为( 行为主义),或者类比为计算机信息加工或神经网络机能( 现代认知学派) 等,因此,实证主义影响下的实证心理学,严格说起来,并不是人类富有人性的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心理学。

实证主义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的启示是怎么样的

第一,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虽然实证主义有其弊端,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它的方法论并没有过时,且依然是指导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石。只有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才能完整地揭示和把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实证研究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而理论研究则为实证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第二,加强与本土心理学的联系。心理学研究是由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组成,被研究者的心理和行为不仅受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心理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而研究者所探讨的问题和研究方法也受到外在社会、历史、文化及生活情境影响。研究问题,不仅代表了本人的兴趣动机、价值观,同时也反映特定社会与团体的社会文化特征。如果心理学研究背离了社会文化,就不可能正确地对人的心理生活作出可信的解释。

第三,研究方法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代表人之一的费耶阿本德曾提到,“如果我们了解自然,如果我们掌握我们的物理环境,那么我们必须运用一切观点、一切方法,因为只有方法上的多元才能导致真理”。传统的心理学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坚持客观、定量的研究而忽视了人类历史文化的差异性,把心理学研究成果定性为纯客观的可观察的事实,这是一种狭隘的经验主义科学观。其实,直接可观察到的东西只是人脑对实在事物的直观反映,是观察者和实验者所直接获得的“经验事实”而这种“经验事实”本身也还有一个理解和解释的问题,因此,它本身就不可能是纯客观的事实。事实也表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不能使心理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上游刃有余,反而显得被动,也就是说,它不可能完全超脱观察者和实验者的道德、政治和文化利益。对心理学家们而言,回避对于文化利益的思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心理学家应该受到鼓励把其声音加入到关于‘应该怎样’的文化对话中去第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心理学必须关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否则理论就会失去依托,变成空洞的说教,这是实证主义于心理学有益之处。但是,缺乏理论指导的心理学研究终究会陷入言目的无所适从的境地。心理学只有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及心理学自身所提出和遇到的新问题,并在解决各种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心理学才会健康发展。一味坚持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坚持元素分析;坚持还原论;过分强调方法的实证性;人与动物不分;人与机器相类比等。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第36卷第5期2010年9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 Xuzho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6,No.5Sept.,2010 [收稿日期]2009-11-23 [作者简介]钟暗华,女,吉林四平人,河南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心理学硕士。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钟暗华 (河南大学心理学系,河南开封 47500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启示意义;发展趋势[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 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有很大不同,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 动机和能力。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425(2010)05-0134-04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1] 。积极心理学主张应该对普通人 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 生活,如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 我们所熟悉的字眼都是焦虑、狂躁、妄想、幻觉、忧郁等等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而很少关注健康、勇气、乐观、希望、快乐、信仰、毅力等。有资料显示,近两个世纪以来,关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文章比率大约是1:14 [2] ,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 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而事实上,心理学不应仅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关注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推孟关于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 生活意义的研究[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积 极心理学的研究,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秘密,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心理学似乎遗忘了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20世纪50-60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心理活动积极面的重视。但正如塞利格曼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 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4] , 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并未使主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发生根本转移。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在对预防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对于抵御心理疾患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坚韧、人际关系、技能、创造力、勇气、乐观、信仰、希望、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 [5][6] 。因此,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人的心 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

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和学习一些有关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下面是整理的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幸福可以提升,也可以学习。积极心理学让我更加明白幸福是什么! 1、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 奥运会银牌得主和铜牌得主相比谁最幸福,在我们外人看来,肯定是银牌的主要幸福得多,然而实验证明:无论是在领奖台上还是在赛后,铜牌得主的幸福感指数都要比银牌得主高。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奥运会银牌得主与金牌得主比,而铜牌得主与第四名相比,所以,银牌得主的满意度幸福感比较低。 2、幸福需要经常“晒太阳”。 有人说幸福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只要自己知道就可以了。其实不然,经常把自己的幸福,说出来,晒出来。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是一种信念,主动晒幸福可以减轻压力,“晒”幸福也可以提升自信。在现实生活中,有分寸地把自己私人方面的信息显示给他人,让别人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本身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心里的秘密越多,压力越大,幸福感也就越差,总是担心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晓,长期下去心理会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人们在不停地寻求着宣泄的途径,把秘密以某种方式说出来,也是对压力的一种释放。因此主动晒幸福

可以减轻压力,也可以提升自信。 3、幸福需要留住。 幸福的时光需要保留,但若干年后,当时的一张照片、一个小纪念品,甚至是当年和孩子一起折的那个纸飞机,都会成为我们打开我们幸福的闸门。所以,我们不要忽略那些生活中的那些小仪式,多拍幸福照、举行高兴的仪式、记录开心故事,保持快乐,让幸福定义住。 4、小小慈善可以带来大大的幸福。 记得前两天去KFC花17元买了一个汉堡和一杯可乐,20元钱给了服务员,正在等她找我3元钱,而她却微笑着对我说:“女士,您愿意捐出您的3元钱为贫困山区的儿童吗?”当时听到她的话,我先是一愣,随后和她相视一笑,说:“我愿意”从KFC出来,手里拿着送给我的三张感谢卡,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现在我明白了,那种感觉就是幸福。这也就是积极心理学里讲的----做不特定对象的慈善行为可以提高幸福感。 读《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有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教师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非常有幸拜读了周国韬先生的《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这本书,读完之后,令我感触颇深。为此,我表达如下几点自己对于这本书的理解。 这本书为人们学会积极的心理调节、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提供了有益的知识和策略,掌握这些知识和策略对于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选取了部分有助于教师心理调适的积极心理学内容,因此

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文章

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文章 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文章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

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

心理学与实证主义

《对「伪心理学」说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8th edition,基思·斯坦诺维奇)非常值得一看。我结合该书中部分观点以及我的个人见解,来做一份简单的分享。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大约在一百年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可以用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这三个功能中,以解释为主)。作为一门科学,现代心理学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强调可证伪性。 心理学研究包括的话题广泛,「横跨了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是「一个松散地联合在一起的学术王国」。目前,美国心理学会有55 个心理学分支。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在媒体上露脸比较频繁,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学爱好者特别有吸引力,人口与环境心理学这类就不为大众所知了。由于研究的多样性,毫不夸张地说,同为心理学家的一群人,很可能都看不懂彼此的研究。 尽管内容包罗万象,各类心理学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建立理论→提出具体假设或预测→收集数据检验假设或预测的准确性→修正理论。这一反复操作的过程,逐步接近事实真相。 二、为什么很难区分心理学和「伪心理学」? 「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与每个人休戚相关」,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望「使得大众对心理学产生了特殊的期待」。心理学的规律更多是概率性的,即在×××前提下,符合×××特征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性会产生×××行为/问题。然而在落实到某个个体的时候,这个概率不是100%就是0%。相对于一个「模棱两可」的概率,「伪心理学」则往往会给出一个肯定、直接的答案。如果这个答案符合人们的知识结构,或者是你想听到的答案,那么就特别吸引人。比方说临床心理学家一般要花1~2 个小时才能有个初步的诊断,但电视上经常能看到有牛人只听人家说几句话,就能回答「你这是×××问题」,看一封来信,就能知道人家童年有什么问题。那么坚定的目光,那么斩钉截铁的回答,多吸引人啊。相较之下,临床心理学家给出的意见弱爆了啊……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大众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接触或了解。当研究的结果与「常识」或人们的认知(比如谚语、身边的个案)不相符时,科学知识会遭到「本能」地抵抗。有一个相关发现,即使是对于不少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亲戚朋友甚至是道听途说的个案都比引用心理学大样本的研究要有说服力。 也许是由于对心理科学的不了解,或者是出于收视率、畅销度的考虑,大众媒体在传播心理学方面做得并不理想。一些流行的「伪心理学」书籍和一些电视节目,很可能增加了科普的难度。我实证主义心理学家说破嘴皮子经常比不道听途说的一句话。 总之,大众似乎不太在意某心理学理论是否可以证伪,是否有大量的证据来支持。相反,简单,确定,吸引人的理论比较容易得到传播。即使它们只是基于个案的讨论(甚至不是研究)。这也是为什么相比起对心理学的贡献,弗洛伊德(注意,我没说精神分析)的名气大得不成比例的原因。 斯坦诺维奇在他的书里吐槽弗洛伊德说,除去一些媒体上特别活跃的心理学家,大众所了解的对心理学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里,弗洛伊德的知名度最高,甩第二名斯金纳一大截。但弗洛伊德的理论复杂且不可证伪,对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肯定的、让人无法驳斥的解释。更甚,斯坦诺维奇认为,弗洛伊德的流行「严重阻碍」了大众对现代心理学的正确理解。 内省曾经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后由于其局限性和严谨性的问题而被冷落。内省是要靠人对自己的认知为基础来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其得到的结果必然依存于当事人对自己的认知的正确性以及实验当时的情况,所以内省得到的结果是基本无法证实其对错

积极心理学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精品教育文档

积极心理学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要以人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出发,倡导以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并在这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和快乐。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使学生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拓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1.以人为本,实行积极的情感教育。“以人为本”,实行情感教育就是要注重人性,实行人性化管理,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消除消极情绪。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都有能力、潜力走向成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得到尊重、理解、关心、信任,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从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如,在班级管理中,民主竞选班干部,在班级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以形成民主、和谐的班集体。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成人、成功、成才。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发展的可靠资本,能够使学生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走向成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就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自我,能够正确地坦然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而鼓励、激励学生;同时,利用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导语: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其实刚开始我并不是很想这门课,是因为室友很想上这门课,然后就拉着我陪她选这节课的。但当真正开始上课后感觉这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次上课我并没有认真听,记得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说为什么选这门课、以及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会让我们学到什么。偶尔听老师的几句话,感觉到确实有道理蕴藏其中,有些道理确实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随着上课的次数的增加,我们懂得了更多关于身心健康的知识。拥有积极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对成长有着极大的重要性。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明白抱怨是没有用的,唯一的用处只会让这种消极的情绪蔓延、传播,而对于解决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身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大学生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面对的问题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如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的人际交往的问题等等。通过这门课,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问题即便无法解决问题,但至少我们能过的舒适点,拥有积极的心理。

其实这个学期的压力还是挺大的,要考四级、考会从、考国二。考试一个接一个,让人感觉很累。所以呢,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让我知道更多的方法去缓解压力以及如何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 种来临的考试。例如,每天早上起来照镜子时给自己一个微笑,笑着对自己说我可以的,这对一天都保持一种好的心态有很大的作用。在这一天中都给自己学习的动力。生活、学习都不会像自己想像的那么如意,偶尔还是会有难过、伤心的时候以及某一时刻会有一种特别不想学习的念头。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给自己放个小假,坐在宿舍看个电影什么的。要想全身心的放松自己,就必须痛痛快快的看电影,而不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想着:哎呀,我的什么作业还没有完成。这样根本就达不到放松的效果。所以,该放松的时候就尽情的放松,该学习的时候就认认真真的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我也深深的记得这种方法,记得快考会从的时候,有一个周末 真的是不想复习了,感觉自己天天都是看这几本书真的好累。于是我就给自己放了假,那个周末都没有复习,在宿舍看电影,还有和朋友去逛街买东西,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好多。下周也有新心情,和学习的动力了。所以,每当我们感觉压抑或是特别不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而是放松放松自己,以便接下来更好的学习。 所谓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认 识世界、发现世界的美,进而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主张心人们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 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

从积极心理学谈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从积极心理学分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引言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而青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学时代处于青年中期,在这一阶段,告别中学生涯的大学生开始把关注的重点由高考转向自我,主动探索并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意识在逐步成熟。 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表现为:分化→矛盾→统一。 随着生活环境、学习要求的变化和意识水平的发展,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经历着自我的接纳与排斥、自我的肯定与否定等上下震荡的复杂情感体验,许多心理问题随之出现并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作为正在亲身感受上述情感体验的大一学生,我想就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分化期和矛盾期面临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分析,希望通过研究和思考,我能正视这一年来的心理变化,并学会一些基本的心理技能。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意识自我冲突自我调适 一、自我意识分化和矛盾的表现 二、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问题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的调适方法 四、自我意识的心理意义

一、自我意识分化和矛盾的表现 1.自我意识分化的表现 当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的时候,大学生开始主动、迅速地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对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细微变化十分敏感,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开始增多,“我应该怎样做”、“我是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等是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自我认识在各种丰富的体验和思考中不断加深。由于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行为、心理等各方面特征的主观认识,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自我意识分化将引起自我概念的修正和完善。 2.自我意识矛盾的表现 自我意识的明显分化使大学生开始注意到过去未曾注意的许多有关“自我”的细节,这种发现给他们带来全新的体验,但也同时让他们发现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由此引发自我矛盾的凸显。 有自我意识分化引发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①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的落差 作为同龄人中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大学生对自己有着相对积极地评价,但由于大学之前未有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体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并不完整,评价也不够客观。进入大学之后,伴随环境的改变,他们开始从社会和他人的角度看待和观察自己,结果发现了种种客观但令人沮丧的现实,如“其实我学习并不算勤奋”、“原来我弹的钢琴只是业余水平”等等。这种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的落差将带来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不平衡。 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理想自我是指个体想要达到的形象,现实自我是站在现实角度对自我各种特征的认识,两者一般都存在一定差距,合理的差距激励人不断进步。 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新一代大学生拥有非常强烈的成就动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渴望成功,往往在心底设计了一个“理想我”,对大学生活也进行了某种理想化的设定,而能力、验的有限却造成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落差。若这种落差过于明显,大学生将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以及对自己的失望和不满。 ③交往欲求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归属需求和认同需求,渴望交往和分享,希望找到至友和知己,想要成为群体中受欢迎的人,所以他们往往会借助参加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的机会进行自我表露。然而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又存在着一定的戒备心理,很难完全敞开心废与别人进行交流和合同,潜意识中和别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对于交往的渴望和自我的封闭意识存在强烈矛盾,让大学生既合群又孤独。 ④自负与自卑的冲突 大学生对自己的智力和才能往往有着一定的信心,然而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自我定位并不准确,因而这种信心并不是稳定的“自信”,极易在外界影响中“过度膨胀”或“过度萎缩”。由于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当小小的成就到来时,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我成就感,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信心盲目膨胀;如果遭遇一定的挫折和失败,他们极易产生挫败感,开始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陷入强烈的自卑情绪中。这种过山车市的情感体验让大学生情绪波动很大。 ⑤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随着身心的发展,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看待事物的眼光趋于客观和全面,会像成年人一样用比较理性的方式解决客观问题,比如安排自己的作息、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等等。然而面对主观问题时,他们仍会像青少年时期那样容易冲动行事,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如有的同学在失恋之后一蹶不振,有的同学终日沉迷网络游

最新发展心理学笔记讲义: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心理学笔记讲义: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包括华生的老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个共同性:①强调行为,反对以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 ②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的; ③连续论 一、老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1878-1958 生平: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1914年读到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和思想,进一步把它作为理论基石 1915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37岁) 1929年学术生涯结束(51岁) (一)基本观点: 机械唯物论 1、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2、心理形成过程就是S-R链形成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观 1、环境决定论 白板说:儿童生来类似一块“白板”,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学习在此

之上建 立S-R联结的过程。 2、连续论: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过程,因而不呈阶段性。 3、研究:利用条件反射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 被试:B.Albert11个月 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 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 ②反对体罚儿童 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 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1931年从哈佛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1948-1974年间发明了“斯金纳”箱 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科学奖-国家科学奖 199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年会授予的心理学毕生贡献奖 (一)核心观点 1、心理形成过程是S-O-R,认为心理形成过程中存在主体内部的中介作用 2、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

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系02级刘宁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的产生涵义、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探讨中国的心理学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象学、实证主义、心理学发展 在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总体上有两大哲学思潮影响着整个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以实证主义为发端,人文主义以现象学为基础。因此,在西方,实证主义和现象学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两大对比基础”①,国内也有学者把它们作为支撑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两大方法论。其中,对于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国内有较多的文献分别分析了它对西方心理学派别的影响和在方法论上的涵义,但缺少在此方面的综合分析阐述。针对此种情况,本文试图在回顾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上,重点从现象学和实证主义两个方面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进行探讨。 一、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 ㈠实证主义的产生及其涵义 实证主义亦称“实证论”,是现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期,以法国哲学家孔德为主要创始人。孔德认为,实证主义的核心集中于“实证”概念上,,他把实证解释为具有“实在的”、“有用的”、“精确的”、“积极的”、“相对的”等意义。他在《实证精神论》中全面地论述了这六大实证精神要素,认为“实在的”是指一切知识必须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出发点,而不是神学与形而上学的玄想。“有用的”是指知识必须探索实在,反对满足人们空泛好奇心的无用知识。“确定的”是指致力于个人的以及人类精神的一致,反对对那些不着边际、悬而未决的问题作抽象的议论。“精确的”是指提倡观点的“明晰性”和“确定性”反对超越实在现象性质所允许的正确度去谈论事物。“积极的”是指建设性的,反对对现实的否定,破坏倾向。“相对的”是指人们对现象的研究具有相对的意义,反对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② ㈡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 实证主义是哲学与科学历史上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想或主张,它强调知识或科学只限于可以观察到或经验到的事实,除此之外,一切属于形而上学的抽象知识,既不能视为科学,也不能视为哲学。③ 实证主义在其发展前期主要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实证主义,其后期分裂为不同的理论和流派,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学说和流派如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将实证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孔德、穆勒、斯宾塞为代表。他们认为哲学应研究实在的和有用的知识和经验。第二阶段是以马赫、阿芬那留斯为代表经验实证论。第三阶段以施利克、卡尔纳普、费格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 ⒈孔德的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是对旧“行而上学”即思辩哲学进行清算和对当时自然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产物,其基本原则是,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科学的对象以可被观察的资料为限,观察的东西都被分解为元素。科学的任务并非解释现象,而只是描述现象,在表述规律时,它所回答的不是“为什么”问题,而是“怎么样”的问题。④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深深地影响了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他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心理学脱离其附属的哲学而成为一门科学。正是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冯特极力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经验”,认为心理学理当和物理学一样,把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知识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物理学研究的是间接经验。?主张身心平行论?强调科学研究描述多于解释。?在方法论上,主张元素分析和实验内省。⑤此外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以它为方法论指导的经典行为主义学派的形成。经典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明确了行为主义注重客观研究的观点。正如黎黑其《心理学史》中所说“行为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实证论的分析是正确的这个前提而前进的,它采用的方法和理论是

积极心理学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的综述

95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与基本主张1.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2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利用科学的实验与测量手段得出的结论,挖掘并开发人性中乐观积极的一面,从而帮助人们预防和对抗消极情绪甚至心理疾病。它认为心理学应该主张这3个基本方面: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其中,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B. L. Fredrick (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broaden and 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 ,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 ,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 2.积极心理学对儿童的情绪方面的意义首先,让我们回到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关注中心:利用科学手段研究人类心智积极的一面;它的一个重要中心是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对于个体的人格发展以及情绪体验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来自Living in the shadow of occupati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positive emotion as protective factors in a group of Palestinian school children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4(2012) 225-233)的研究报告。研究以政治冲突尖锐,战火纷飞的巴基斯坦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报告中最重要的3个统计量分别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的频率,消极情绪体验的频率。其实积极情绪体验的频率用于衡量正面影响,消极情绪体验的频率用于衡量负面影响。报告显示:(1)个体积极情绪的认知和整体的积极影响有很强的正相关。(2)愉快的情绪与积极(active)态度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3)总体生活满意度与消极的情绪(anger,anxiety,fear)存在很强的负相关。(4)负面影响表现出和激活/效力(activation/potency),愉快存在负相关。(5)悲伤(sadness)与激活/效力(activation/potency),总体积极影响呈负相关。(6)幸福与恐惧,焦虑呈负相关(此研究中,幸福这一概念用多个因素来定义:家庭,朋友,自我生活满意度,愉快,整体积极影响。)笔者整理了如下示意图总结:从这一个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于儿童在整体生活满意度方面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情绪体验能够提高儿童的反应能力(activation),能够带给儿童更多生活的正面影响和整体积极感知。同时,这种体验可以部分抵消一些消极情绪,比如:悲伤,恐惧,焦虑等等。也可以部分抵消一些消极情绪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此外,一些以幼儿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消极情绪所造成的狭窄的思维活动序列,积极情绪也能够予以撤退、修复,进而消除其造成的心理紧张,保持机体健康与活力。 3.积极心理学对儿童的智力方面的意义在处于积极情绪下,我们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涉及到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的某些心理特征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在面对变化的环境时,处于积极心理状态下的人更能够表现出对变化的不抗拒。3.1 积极情绪对于工作记忆的影响情绪对于日常认知任务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影响工作记忆这一基本认知实现的。而工作记忆至少存在两个互相分离的系统:言语工作记忆(verbal working memory)和空间记忆(spatial working memory)。但积极情绪对于这两个系统的影响具有选择性。(《积极情绪对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的选择性影响》2(201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75-179)积极情绪条件下,高、低负荷的言语记忆都得到了促进,而负性情绪损害了言语记忆。但是对于低负荷的空间记忆,工作记忆反应时变慢,且这种分离不是由于不同唤醒程度的积极情绪造成的差异。积极情绪对于工作记忆影响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如果明白此机制,将对记忆的改善有重大的意义。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工作记忆对于认知,程序性记忆 以及其他智力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3.2 积极情绪对于创造思维的影响 根据一项国外的研究报告Positive Emotions’ Influence on Attitude Toward Change, Creative Thinking a n d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 Irrational Thinking in Romanian Adolescents(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30(2011) 1935-1941):研究根据观察对象的情绪状况,将他们对象分为三组:积极组、中性组、消极组。相对于中性组而言,积极组在进行 创造性思维时其中三个重要的维度表现得更出色: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但是,在总体的创造性测试(creative thinking test)中,两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同时,有一个较明显的现象:比起消极组与中性组,拥有积极情绪的人在抵抗变化时的阻力显得更弱。笔者思考,这是否暗示着积极情绪的人更加能够适应变化呢?4.积极心理学在儿童精神疾病方面的临床意义在对心理治疗上,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1.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2.对积极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3.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幸福感、 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快乐、生命意义等。 积极心理治疗的特殊之处在于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最终成为环境的积极治 疗者。而在儿童心理临床方面中,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应用。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有着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这个时期的个体充满矛盾,容易产生焦虑与依赖,渴望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一定的焦虑与抑郁。例如,对于一些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普遍人格特征为缺乏自信,焦虑,抑郁, 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自我评价偏低,成就动机缺失等。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通过自我调适和外部教育,激发学习困难的儿童的积极心理,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改善自我评价偏低的状况,可以做到对学业不良的儿童在学习方面的一定的改善,同时帮助建立健康的人格。 5.结语Kennon?M?Sheldon 和Laura King 曾经在《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中指出:“非常遗憾,心理学家对如何促进人类的繁 荣与发展知之甚少。一方面是对此关注不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妨碍了对这个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实际上,关注人性积极层面更有助于深刻理 解人性。 ”消极心理学在过去时间里甚至以后,对人类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患心理疾病的人 积极心理学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的综述 黄 懿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本科13级心理学系 师范班 【摘要】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在临床上对于对抗消极情绪表现出较为良好的效果,同时帮助人们心态变得更加乐观和开放。积极心理学对于有心理创伤或认知障碍的儿童在临床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儿童的智力与人格发展也存在重要意义。【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儿童发展;情绪;智力;临床治疗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意义;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

行为心理学 超全 完整版

行为心理学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

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 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 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篇一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经常讲现在独生子女多了,逐步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些孩子不关心班级集体,自私自利。所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积极心理教育的特点,我上了一节《同学间的互助》的心理活动课。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

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课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懂得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篇二1、据一项调查研究统计,在心理学中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对比是21:1,鼓励个人的成长,增进个人的健康比治愈自己的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