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项训练

高中语文专项训练
高中语文专项训练

语文专项训练(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三)中央官职

25.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

27.(20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28.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

29.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 )

30.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

31.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

32.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

34.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

35.(2017·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36.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

37.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

3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 39.“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 40.(2016·全国卷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四)地方官职

41.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

42.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的

州刺史相似。( )

43.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

44.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

45.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

46.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47.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

(五)官职任免

48.“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 49.“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 50.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 )

答案解析:

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

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25、[拓展]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31、[拓展]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32、[拓展]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36、[拓展] 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38、[拓展] 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

45、[拓展]“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明清沿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两审两答

“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二、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教材作文素材(完整版)

一、《烛之武退秦师》 ●素材开发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思维激活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想象画面型—— (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 夜缒而出 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向秦营。这是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生死难料的险途,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于是他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心理描写型—— (提示:心理描写是最能直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之一!) 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那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少年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 ●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思考,换个角度 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时,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 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但是,烛之武没有那样,他换了一个角度。他大度地站到了秦国的立场上,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荆轲刺秦王》 ●素材开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送别,荆轲刺秦,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思维激活 当荆轲义无反顾踏上刺秦之路,耳边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是何等的壮烈。渴望壮烈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材料适用于“壮烈”“诚信”“责任”等话题作文 ●思辨议论型——不朽的壮烈 壮烈,不因生命的短暂而改变;壮烈也不因地位的卑下而贬值。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谁都有权拥有。人生一世犹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绿色。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让人扼腕击节;屈大夫不随流俗而沉汨罗,让人一酹江月;司马迁忍大辱而著《史记》,让人高山仰止;当谭嗣同引颈就戮菜市口,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又是何等的壮烈!生命之花,只要开得灿烂,开得辉煌,花期长短又何足道哉! ●记叙抒情型——当他逝去的时候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音乐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渐离悲壮的击筑声从此打住,众人起立敬送。太子丹为他饯行,奉觞端酒,深深一拜,然后高举过顶,眼中满含着热泪,声音哽咽着说:“先生,燕国全靠你了……”荆轲接酒一饮而尽,上马扬鞭而去。 秦国雄师挥戈东向,他们一举扫灭了韩国、魏国、赵国,一时间,秦国的兵锋直指弱小的燕国。燕国地处塞北,兵弱民穷,难于抵御秦国的虎狼之师,一战之后,燕王率师仓皇而逃。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声泪俱下,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自那个时刻起,自己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于水火,闭门谢客,下决心苦练剑法。无论严寒,无论酷署,每日闻鸡起舞,练至深夜。虽说技艺大进,但身赴险地,强弱悬殊,吉凶难料!但为了燕国的百姓免于兵戈之祸,我必须一搏,但愿天佑燕国! 想到这里,荆轲微马前行,急忙赶路。 三、《鸿门宴》 ●素材开发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却败在了“无赖”刘三的手下,鸿门宴不能不说是一个转折点。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之言,不从亚父之计,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放虎归山,导致楚的大好局势葬送;而刘邦却能听从张良的计策,尊重项伯的安排,甚至还采纳樊哙的建议,依靠众人的力量成功脱身,这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谈意气 在棋盘上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自然地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鸿门宴上的仁慈,乌江岸边的自刎,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个小人,很少有人听一听“大风起兮云飞扬” 的高唱便会热血沸腾。可历史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是他的大汉王朝,让张骞扶着驼铃 1

高二语文会考试题

201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1、选出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A.青荇xíng 箪dān食椽chuán子爱憎zēng分明 B.靡mǐ涯耿gěng然显赫hè面聆謦qǐng欬kài C.朱拓tà缱绻.quǎn 一爿pán店乖角儿juér D.监jiàn生瘐yǔ毙搭赸shàn 肩胛.jiǎ 2、填入下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______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______,何等______,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_______得多,_______得多了。 A、幼稚肤浅贫乏丰富深刻 B、幼年肤浅贫乏丰富深刻 C、幼年肤浅贫乏深刻丰富 D、幼稚贫乏肤浅深刻丰富 3、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伙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地痞流氓终于身陷囹圄。 B 、台湾明山书局出版的《中国儿童大百科全书》很有意思,有一种新思路,通过讲故事带出百科知识,令人面目一新。 C 、她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时耳闻目睹,多方接触,所以她也爱好音乐。 D 、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总结、研究,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采取各种办法培训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

B.律师出庭辩护,始终抱着与检察员、审判员共同弄清案情,依法处理案件。 C.历代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有用人材的。 D.零点集团董事长袁岳表示,中国民航业在着装和服务用语规范、业务高效、票房服务便捷、环境舒适、事前告知等“显性”服务方面不乏亮点。 5.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体,也叫“骚体”代表诗人屈原。这种诗体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流派的发端。 B“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主管音乐的机关,由它采集的民间歌谣也被称为“乐府”。C司马迁的《史记》对我国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史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作为文学,他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 D“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8分,每小题2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对下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 7、下列两句中的划横线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2020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

2020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一) 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 人功能;以()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4.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 ()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 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5.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6.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几 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课程目标包括()、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文化、()、()。7.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 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 )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 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其中。必修课程7个:()、()、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 作、()、()。 9.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字。 10.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反馈、()、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 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11.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两考合 一、等级表达、()、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和“()” 的录取模式。 12.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坚持育人文本, (),坚持科学规范,()。 13.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情况,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 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等6个方面。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答案 1.交际工具信息载体 2.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谓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谓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选修五个系列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 16.《中国民俗文化》 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高三语文会考试题

高三语文会考试题(卷) 注意事项:①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1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②1—6、13—15题所选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其余各题在试卷纸 上作答。 第I卷阅读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异军突起”的创造社往往被视作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或者说是五四文学革命——思想启蒙的重要果实。奠定新中国本学科基础的王瑶先生描述 说:“《女神》是五四革命高潮的时代精神所激发的产物。郭沫若早在1916年就开始写诗了。 但是只有到了五四运动以后,革命的烈火才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形成了他‘创作的爆发时 期’。”新时期唐弢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也指出:“1921年以后,新文学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文艺刊物在各地纷纷出现。”“五四启蒙阶段开放的文学革命之花,至此结出了更多的果实。”创造社自然就属于这样的“果实”。不管后来的文学史叙述有多大的改变,这一基本的认识却依然如故。问题是,作为文学革命产物的创造社恰恰是不断表现出对这些“革命者”与“启蒙者”的不满,这不满似乎提示我们思考:创造社究竟是不是五四文学“进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或者说他们关于文学的理解和追求究竟

是不是“顺承”了前人的结果。 考察创造社同人对新文学的接近过程以及创造社的文学发生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重要 的事实:创造社作家的人生经验与文学经验都与当时国内致力于文学启蒙运动的人们颇多不 同,他们另有自己独立的环境与语境。正是这样的独立性形成了他们别样的人生观念与文学 观念,而每当他们试图强调自己之于“文学革命”的独立意义(而非承袭意义)之时,便与渐成规模的其他文学主流构成了矛盾冲突。不过,在矛盾与冲突当中所呈现的创造社品格正是他们之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独立意义,也恰是新文学复杂格局的一种。 从题材来说,是创造社青年的创作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展示了新文学的“现代生活景观”——现代都市生活的种种形象。茅盾认为鲁迅《呐喊》表现了现代的乡村人生,“但是没有 都市,没有都市里青年们的心的跳动”,“很遗憾地没曾反映出弹奏着五四基调的都市人生”。 创造社青年的都市观感直接来自于日本大正时期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景象,这比黄遵宪当年 所感叹的“消防队”等近代事物更“现代”了。郭沫若的《女神》涌动着摩托车、大都会、烟囱(“二十世纪的名花”“黑牡丹”),郁达夫笔下有酒楼、妓馆,田汉、陶晶孙笔下有咖啡店,成仿吾笔下的流浪汉,张资平笔下的城市男女……从这里开始,中国文学里出现了这样的故事与这样的主人公:沉浮于都市夜色中的男男女女,为现代生活的欲望所鼓噪,恋爱、求学、工作、交际,不断有新的烦恼,不时有精神的空虚,在富有魅力又暗藏危机的生活之流中挣扎。 除了题材,引人注目的还有创造社作家对自身的估价和判断,那是一种满怀生活渴望与成功期许的自信。表现在创作当中,则是他们面对世界和他人的态度——关于“天才”的自我想象,这是创造社青年极感兴趣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本人近两年教学实践来看,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二、开发并利用好《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语文课程标准》最明确的一个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感积累,熏陶和培养情感,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个性。而在高中每册语文教材中仅24篇文章,要靠这24篇文章达到这个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老路。而《语文读本》在文章风格、内容、体裁、主题方面与语文教材相辅相承。因此只有通过阅读《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就拿高一语文第一册来说吧,《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秦伯究竟给了晋文公什么帮助?只要看了《语文读本》中的《重耳之亡》就可明白。读《〈名人传〉序》,如果能先读《语文读本》中的《贝多芬百年祭》《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弥盖朗琪罗》就一定能理解得更深刻。总之,每学一篇文章、一个单元,都可以在《语文读本》中找到相应的延伸阅读。而我们许多高中语文老师不重视《语文读本》,不引导学生学,不能和教材联系起来教,浪费了语文资源。 三、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

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

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2015年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Ⅰ、Ⅱ两卷,满分100 分,答题时间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满分40 分) 一、(满分9 分,每小题3 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刹住“四风”,不仅需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下马看花,同样也需要群众举报监督的“锦上添花”。 B.制造昆明“3·1”暴力恐怖事件的恐怖分子,危害平民,滥杀无辜,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决不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C.在新春庙会的民间工艺秀现场,刺绣、面塑、剪纸、吹糖人等众多民间绝活亮相,令观众目不暇接。 D.搭建成四面佛的岩石,相叠相倚,砌成了一场触目惊心的雕塑展览,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来壮美的体验。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发现,多吃水果、蔬菜、西兰花可能降低咽癌、喉癌、食道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几率。 B.为“苹果智能手表”节省用电,大多数时候都保持屏幕休眠状态,仅在佩戴者抬起手腕,拟查看表面时自动唤醒。 C.海明威自始至终没有提醒我们他在表现渔夫的精神,赞美渔夫面对挑战永不屈服的灵魂,他是让我们自己去理解他。 D.面对互联网巨头的强势进攻,其他支付厂商也加紧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产品出新,推出面向企业端的移动支付产品。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些年,春晚小品主要有三个缺点:乏味、老化和媚俗。,,,;,;。以上种种,既对小品的发展也对如何认识今天的观众提出了挑战。小品如何转型,如何在春晚的舞台上再现活力,是生存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 ①表演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②对通俗与庸俗之间的分寸拿捏不够,一些作品为迎合观众而不顾尺度,这是媚俗 ③新的题材难找,想象力又不足,剧本立不住 ④创作乏力使得小品缺少观众的认可 ⑤这是乏味 ⑥表演方式老化使得观众兴趣降低,受到的批评越来越多 ⑦这是老化 A.②⑥⑦③①④⑤B.②③④①⑦⑤⑥C.④③①⑤⑥⑦②D.③⑤①⑦④⑥② 二、(满分15分,每小题3分) 4.下列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 请让我舞剑。)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共20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一(1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渣滓(zǐ)嫉(jì)恨锲(qì)而不舍 B. 累(léi)赘谛(tì)听生吞活剥(bāo) C. 寥(liáo)廓颤(chàn)动自惭形秽(huì) D. 粗犷(kuàng)喋血(xuě)众口铄(shuò)金 2. 将下列5个语句填在下面文句的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项是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___________ (1)他生怕被人笑话 (2)阿Q伏下去 (3)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 (4)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 (5)立志要画得圆 A. (1)(5)(4)(3)(2) B. (3)(2)(1)(4)(5) C. (3)(2)(4)(1)(5) D. (1)(3)(2)(5)(4) 3. 对下列两个句子病因的判断及对句子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1)如果文章的内容有问题,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语序不当,应把“即使”调至“文字”前。 (2)这是一款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厂家已经接到大量订单。 --缺少宾语,应在“喜爱的”后加“产品”。

A. (1)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2)句判断和修改也都正确。 B. (1)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2)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 C. (1)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2)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 D. (1)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2)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B.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记载了孟轲的言行,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D.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示了十八世纪前半叶整个英国社会的生活画卷。 5. 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来。(杜甫《登高》) B.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C. 方是时,余之力足以入,火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D. 六国之破灭,非战不善,兵不利,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二.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完成6-10题。(10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位在廉颇之右右:上

(完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 13.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②,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③,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梦泽:云梦泽。③图障:图画。 (1)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4分) (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 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4分)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南邻(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3分) 答: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答:

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目录。

必修一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3 2.诗两首雨巷…………………………………………戴望舒6 再别康桥………………………………………徐志摩8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10 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6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18 6.*鸿门宴……………………………………..司马迁22 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27 8.小狗包弟……………………………………….巴金32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36 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3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41 11.包身工………………………………………..夏衍44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曹智白瑞雪52 必修二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朱自清2.故都的秋…………………………………..郁达夫3.*囚绿记…………………………………..陆蠡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氓采薇5.离骚………………………………………屈原6.*《孔雀东南飞》(并序) 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王羲之9.赤壁赋……………………………………..苏轼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四单元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1 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第三册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2.祝福………………………………………..鲁迅3. *老人与海…………………………………….海明威第二单元4.蜀道难……………………………………….李白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9.劝学……………………………………….《荀子》10.*过秦论…………………………………….贾谊11.*师说………………………………………韩愈第四单元12.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13.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14.*凤蝶外传……………………………………董纯才15.*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第四册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窦娥冤………………………………………..关汉卿2.雷雨………………………………………….曹禹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鲁迅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10.*短文三篇热爱生

北京市2019年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2019年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题 必答题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陈情表》,完成1-5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门衰祚薄祚:zuò福分 B.常在床蓐蓐:r 草席 C.责臣逋慢逋:p 逃脱 D.不矜名节矜:jn 怜惜 2. 下列语句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臣以供养无主 A.臣具以表闻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但以刘日薄西山 D.谨拜表以闻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内容,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祖母)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B.逮奉圣朝,(自己)沐浴清化 C.(皇帝恩遇优厚)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苦衷)不许 4.古人常以委婉说法来表达不便直接说出的意思,产生一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下列选项中的语句都采用了委婉说法的一项是(2分) A.慈父见背 B.舅夺母志 C.辞不赴命 D.愿乞终养 5.用选文中的词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4分) 从两段文字看,李密对自己暂时不能应召赴任作出申述:第一,自己在仕途上“ ,”,无意为旧朝守节;第二,年过九旬的祖母确实无人照顾,自己不应召,留在家中照料,正符合朝廷“ ”的政策;第三,待自己侍奉祖母享尽天年,仍可“ ”,为朝廷效力。 二、文学常识及背诵默写(14分)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会考模拟试题

理工附中国际部普通高中语文会考模拟练习(二) 第一部分(共20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混淆(xiáo)模样(mó)濒临绝境(bīn)并行不悖(bèi).... B.徜徉(cháng)包庇(bì) 心潮澎湃(bài) 步履蹒跚(pán) .... C.贮藏(zhù) 鞭笞(chī) 瞠目结舌(chēng) 解甲归田(jiě) .... D.稳操胜券(quàn)机械(jiè) 破绽百出(zhàn) 伺机报复(s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突如其来接踵而至精妙绝伦浑然一体 B.漫不经心和颜悦色见微知著推心至腹 C.以逸待劳分庭抗理信口雌黄哄堂大笑 D.张灯结彩休戚与共不知所终估名钓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看双方的神态,全然没有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和风细雨话桑麻的味道。 B.如果悬壶济世的医家想寻一位“健康大使”,我想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是绝对无资格担当此重任的。 C.这所大学的活动室里,各种器材应该尽有,真是汗牛充栋。 D.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耳提面命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4.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游客车数量超过其接待能力,是造成该地区旅游业种种总是的重要原因。接待能力若不提高,再美的湖光山色也会黯淡无光,,再好 的微笑服务也会丧失魅力。 A.再多的投入和开发也无济于事 B.再浓厚的游览兴趣也会逐渐减退 C.再迷人的青山绿水也会索然无味 D.再多的人文景观也会失去风采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写的《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B.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其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想北平》等。 C.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D.《桥边的老人》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他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奖。二、阅读《赤壁赋》,完成6---9题。(10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雄也,而今安在哉. 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