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基本精神

中华文化基本精神
中华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因为它的古老,更因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中国文化经历过高潮、低潮的起伏,并且屡次面临挑战,但是,它却一次次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不曾中绝的古老文化,在当今时代仍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她的《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文化之独特个性、文化体系之特殊价值素质,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文化精神”。它隐含在人的心灵里,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发挥着作用,其所具有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只能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将自己的影像投射到具体的物质形式上。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并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它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各个时期的具体涵义不尽相同。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在中国哲学中,天有自然实体与精神实体之分,有人格化,神性之天与物质性之天的区别,故对“天人合一”历来存在着唯物与唯心的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看,从其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的一面看,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基本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发行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求,也使自然界的万

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

以人为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中,人居于中心地位,人为宇宙万物的中心,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人神之间以人为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人文精神可以被称是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在中国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自炎黄时代始,“人文”精神开始萌芽,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大禹治水等。至春秋末,“人文”精神才以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形式出现。这要归功于孔子,他继承商周时代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孔子以后,不仅在儒家学派,而且在其他学派和各个学科领域中,“人文”精神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

以人为本,就是肯定人的个体价值;强调人性尊严,注重人性的完善,总是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和伟大作用;高扬个体在道德自省自律与道德实践上的主体性,自觉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以抵制宗教神学。

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表现是突出人在道德实践中的能力,将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强调个体在道德自省自律与道德实践上的主体性,自觉性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以道德自省自觉抵制宗教强制。这不仅对人的精神的开发,对个体道德的自我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当然,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由于过分强调道德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忽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消极因素。如:明显的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只强调个人的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贵和尚中贵和尚中,即追求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如礼,其实质在于维持和谐。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即表明礼的实质在于维持和谐。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看来,和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境界,故而推崇宇宙自然的和,人与自然之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不过追求和并不是要求取消个性的差异而达到统一,中国很早就有所谓的“和同之辨”的概念。和是不同事物间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同是取消个性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和“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中”,是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适度允当。尚中的观念,即“中庸之道”。何为“庸”,“庸”即用。中庸:“中和之为用”。孔子用“持中”的办法,来规定和谐的界限,并作为达到与保持和谐的手段。在他看来,无过无不及,凡事叩其两端而取其中,便是“和”的特征,“和”的实现。而中

又是以“礼”为原则的,认为不能超越礼的尺度、界限。所以,他强调“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贵和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由于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的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凡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过份强调仁在其封建礼制其中的作用,故而在具体运用中加上人们的误读,反而让人容易走极端,去和求同,凡事走中间路线,造成个人创造性的萎缩,压抑个性,抑制竞争性观念和道德的生长,与世无争,知足保守,并往往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误导以统一思想为名成了压制思想,维护专制主义等级秩序的一种重要工具。

刚健有为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刚健有为的思想由孔子提出来的,他十分重视“刚”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知识分子有要责任感和奋斗精神。《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它强调刚健的同时要文明,要中正,防止主观盲动等片面性。

修己慎独,刚健有为与致虚守静相统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享受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视万钟如浮云,视功名如敝屣。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具有着似乎与生俱来的内心自我调适功能,能很好地适应人世浮沉荣辱的变化,克服心理疾患。这种弘扬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使得中国人在世人面前极具人格魅力。以致不少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也充满了敬仰之情。

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关系,或者说作为刚健自强思想之重要表现,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这种坚持独立人格和气节,不为物质利益或暴力所诱惑、所屈服的顶天立地的精神,成为烛照中华民族奋然前行的精神力量。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作文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作文 人,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美丽。 国家,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和谐。 世界,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缤纷。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 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 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 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 德熠熠生辉。 从小到大,一直以来父母、老师、长辈总是教导我们要继承“中 华传统美德”。那么,真正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什么呢? 语文老师说:“中华美德”是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 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抚贫怜弱。“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数学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条长长的线段,它连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过去,艰苦奋斗地创造灿烂的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英语老师说:Chinese civilization is one of the oldest in the world。 地理老师说:“中华美德”位于地球的东半球,它是中国山川秀丽、晴空万里与第一轮阳光所组成的。它是东方不败。 历史老师说:“中华美德”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气节。美术老 师说:“中华美德”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它的颜色是光芒而又耀 眼的。

音乐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首歌,它的音色美妙动人,它激 励着所有中华儿女努力拼搏。 我说:泱泱中华美德,几千年来绵延不息就如那川流不息的江河。而今,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文明进步”成为了 最重要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的体现不在于它有多么壮观、伟大,而 事实上,它在我们不经意的动作中已经产生。 雷锋叔叔,你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你身上有很多我们所没有 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能够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 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 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 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抗日战争的烈士们,是你们教会了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 下而求索。”我要学习你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先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你 们的精神将继续鼓励着中华儿女要奋发图强,我们一定会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的。 在我上学坐的车上,以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那两位老人上车 之前,车上的人们在我看来普通极了,没有年老、体弱的。而当年老 的爷爷、奶奶上车,售票员叫到:“请车上哪位好心的同志让个座?”时,原本平凡的人们开始焦躁起来,有的人说我身体不舒服,有的人 并没有说什么,但他们的脸上却 多了一种焦虑的表情。看着每个人的神情,两位老人似乎感到可惜、难过。每个炎黄子孙最为平凡的“中华美德”,到哪去了?我很庆幸,我让了座,我没有失去那高尚而又细小的“中华美德”我在老人 的眼中又看到了安慰、希望。 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矢志爱国、善待自然、 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如中国的瑰宝,数不胜数,“弘扬中华美

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弘扬民族精神的演讲稿3篇

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弘扬民族精神的演讲稿3篇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针尖上的中国。 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去宣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在当今忙忙碌碌快节奏的社会上,很难再有人去关注中华的传统文化。人们也很难再去徜徉在历史的海洋中淡淡浅品中华文化的醇香。前几天,我们去了首都博物馆,感受到了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随之也尤为震撼。 刺绣,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起源于黄帝时代。那时,古人为了美丽,是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刺绣这一艺术文化便由此而来。 刺绣因此能够得到中华子孙世代的认可,它一定有它的奥妙之处——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讲刺绣的益处吧!在人们刺绣的同时,能使人心静如水,得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目的。可惜,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沉浸于忙忙碌碌的上班与学习中,却忘了刺绣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因此,我们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因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中国母亲。

这些刺绣呢,很早就出现在我国,透绣、纸绣、平金绣等绣的种类更是在明朝就已出现。从这就能简单地看出中华人民拥有聪慧的头脑与灵敏的双手,这些传统项目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唐代诗人胡令能就吟过这样一首诗。名为《咏绣障》。此诗描绘出了刺绣的艳丽与逼真,连黄鹂都不由自主被吸引了过来。 外国人来到中国,总会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体会异域的风土人情。自然,各种刺绣也被列入到了国家级保护文物。生长在如此一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怎能不引以为自豪呢?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地方。我们要先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扬我们中国人拥有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离去世界的舞台。因为它使我们中国人凝聚,使我们中国人团结!我们要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朋友! 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弘扬民族精神的演讲稿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 (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即规模大、存留丰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三、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以及再创新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近代,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以及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外因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②③P55 四、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为什么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①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演讲稿】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演讲稿】 ——600字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这响亮的口号声是我们新世纪中学生秉持的信念。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这片有着千年历史的热土上,我们自豪,我们骄傲。随着国家日益兴旺发达,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国际舞台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尊与自信,所以做一名自信的中国人更是我们应当具备的。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年轻时在比利时留学。同屋的另一个国家的留学生轻蔑地对童第周说:“你们中国人太笨了,不会管理经济,所以,中国的经济太落后!”童第周听了很生气,对他说:“你说中国人笨,有什么证据,我不许你诬蔑我的同胞,我的祖国。”接着,他一字一顿地说:“我们来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看谁先取得博士学位。怎么样,你敢吗?“此后,童第周更加发奋读书。他发表的论文,水平越来越高,在欧洲生物界引起了轰动。授学位时,在场的教授、专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童第周激动地说:“我是中国人!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决不比别人笨!” 一个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必定会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地展示我们中国人的气度和风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绝不会做有损国格的事情,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啊!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做不出壮烈伟大的事,但是从小事亦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代表着我们的民

族精神。他的精神,指引着我们前进;他的精神,伴随着我们步伐,他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有的精神! 祖国创造了生活,改造着生活,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走在世纪之初的我们,怀着一颗坚定不移的心,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2:弘扬中华文化演讲稿】 ——800字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针尖上的中国。 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去宣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在当今忙忙碌碌快节奏的社会上,很难再有人去关注中华的传统文化。人们也很难再去徜徉在历史的海洋中淡淡浅品中华文化的醇香。前几天,我们去了首都博物馆,感受到了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随之也尤为震撼。 刺绣,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起源于黄帝时代。那时,古人为了美丽,是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刺绣这一艺术文化便由此而来。 刺绣因此能够得到中华子孙世代的认可,它一定有它的奥妙之处——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讲刺绣的益处吧!在人们刺绣的同时,能使人

读后感中华文化

读后感中华文化 导语:中华文化不仅只有文学,它是由许许多多的东西组合而成。以下我为大家介绍读后感中华文化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议论文作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屹立在东方强大的民族,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现代更是蓬勃发展。当今世界,中国正起着巨大作用,但却也面临巨大危机。在今天,中国虽然在国际上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文化却也遭到西方文化的重大冲击。传统文化的没落,西方文化的盛行。这却也不得不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吗? 197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华民族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传承而牺牲,那些被人记住了的,那些没被人记住的,数也数不清。今天的中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然而在今天,多少人忘记了那段悲痛的历史,忘记了今天的中国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也失去了战斗力,将会变的不堪一击。在这个崇洋媚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守住底线,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着每一行的学问,这些学问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表现,不管哪一行,我们都应该很好的传承下去,不要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貌是我们中国每个人都具有的美德,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更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当我们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无数热血青年挺身而出救我中华民族于水火,他们代表的是民族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在过去的历史中我们共同抵抗外族侵略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会更加团结的生活在一起,中国由千万个家庭组成,中国是千万个小家的大家,既然是家人,我们更应该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个世界有很多好心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帮助过别人,他们不求回报,他们传递的是正能量,是民族精神。

高二政治教案: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

高二政治教案: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下面是带来的高二政治教案: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注意: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 注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即规模大、存留丰)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艺和科技术上。 ◇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 要想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必须呼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21世纪的少年应该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儒雅的附小人,让我们的校园绽放儒雅之花。 那么,儒雅是什么?有人说:“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它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

是一座掘不尽的矿。走进书里去,从书里走出来,让知识的浪花滋润你的肺腑,让动人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是啊,要想成为儒雅少年,就必须让书香溢满人生。 儒雅还是什么?儒雅是我们的一言一行,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附小好习惯三字经》吧!见师长,行个礼;遇同学,问个好,儒雅的学生,是讲礼貌的人,礼貌用语在嘴边,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见纸屑,弯弯腰,儒雅的学生,是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人,会自觉维护环境,把美好留给他人和自己;要发言,先举手,儒雅的学生,是遵守纪律的人;爱公物,惜草木,儒雅的学生,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关爱身边的人和物…… 多一份平静,少一些躁动;多一份知识,少一些愚昧;多一份修养,少一些鲁莽。只要你不忘记,儒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牢记校训:广文、尚真、崇和、至善,儒雅就在我们身边。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开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经典为伴,以礼仪为伴,以传统文化为伴,打好人生底色,争做儒雅少年。让我们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儒雅之花!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1000字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1000字 导读: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使中国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各朝各代都创设出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这都是中国最为宝贵的财富。小编收集了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1000字,欢迎阅读。第一篇: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山西国学大讲堂”上的演讲(上) (2008年3月22日) 贾陆英非常感谢,我讲的题目来自十七大报告,十七大提出了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有四项任务,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四项任务之一。我讲三个问题: ! f& i& b+ h# a* ]! R 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还是从什

么是文化来说起,文化这个词在我们中国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的含义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周易》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指人类在发展中走向文明的一种社会现象。把“人文”和“化成天下”联系在一起,就是“文化”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通过传授圣人之教,使人们懂得道德礼仪,从而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又吸收和借鉴了近代以来西方的研究成果。广义的文化,它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比如我们吃饭,叫食文化;喝酒,有酒文化;饮茶,有茶文化。我们各式各样的建筑里面都有文化。从狭义来讲,它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使用文化这个词,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使用。 那么,我们中华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有人把中华文化简单的等同于国学,这是不全面的,它包含两个大部分的内容,第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我们的前人把它概括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第二部分就是现、当代文化,它其中一部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指五四运动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形成的文化,再一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高中生演讲稿: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一(13)班的xx。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自信的源泉。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荡荡,滋养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浸染着的是中华儿女炽热的爱国情怀,凝聚成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历经千年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 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之际,我们也度过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都清楚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作为节日,它有别于其他传统节日,它含蓄蕴藉,内敛而不事张扬。它没有磅礴的气势,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缓而舒坦。每家每户独自为节日的喜庆而忙碌,大江南北以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形式追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

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 粽子飘香,古风流长。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但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屈原一人。“抛弃历史就等于割断精神命脉。”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失去了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也就无法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同学们,就让我们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让我们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下栖息成长,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迈向美好未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听“古典音乐” 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 3、古诗朗诵… 讲授新课: 活动一:看谁说的多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2、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 1、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活动三:谚语和格言赏析 1、吃一堑,长一智 2、车到山前必有路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 7、 8、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在横线上再写三句类似的格言,并谈谈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讲故事 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书武牧羊 徙木为信 负荆请罪 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堂训练】 当堂完成巩固练习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800字范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800字范文 由于屈老的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誓死不做卖国的,宁可跳入江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国 家出卖自己的人格,不会践踏自己的尊严。 相传每年有一天,有个叫“年兽”来扰乱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粮食,毁他们的房子,弄的他们人心惶惶。可是看年兽那么凶恶高大,他们却又不敢与之抗衡,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年兽怕响声,于是家 家户户都在年兽来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兽听见这些鞭炮响声,吓 得落荒而逃,人们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节,就是这么来的,家家户户都要过年,给红包,这样才吉利,说这一 年都会富富贵贵,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 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就是靠的这些 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 会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复制那是远远不可能的。如果是简简单单的,有何是堪称“传统”这两个字,就算再给 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会越来越神秘,你永远知道的不 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所以我 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 是博大精深,是独一无二的。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 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

专题十一: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专题十一: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考点知识解读】 一、七二6、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1.世界各国、各民族民俗风情各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 具有独特性,正是这种文化习俗的独特性,才构成了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不同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处理、解决问题时态度和方法的不同。我们 应了解、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 3.如何与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交往?(如何正确对待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差异?) ①要懂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具有独特性; ②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③要掌握文明社会普遍认可和适用的基本礼仪、礼节,要以平等的态度、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襟与各 国人们友好交往; ④对于外国的文化与习俗,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 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九一33-1;)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1)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及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形成) ②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点) ③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的魅力和情趣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华文化也在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发展。(关系) (2)汉字的地位: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史悠久。 汉字的特点:抽象性与形象性、哲理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汉字的作用: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绝大部分优秀的中华文化都是通过“它”来记载和传播的。(3)★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4)今天我们能感受到的中华传统文化 古代典籍、古代工程、古代建筑、戏曲表演、书画艺术、传统风俗等 (5)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风”刮翻全球,最突出的是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A.为什么中国文化能不断走向世界? ①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渴望了解中国; B.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有哪些重要意义? 有利于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从而加快我国走向世界的步伐,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 三、建设文化强国 1.(九一33-2:)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1)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 (2)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民族文化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也把我们造就成浸染着华夏气质的中国少年。 (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 2.(九一33-3:)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A.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就是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就是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B.★★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为什么) ①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②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亲和力,使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③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3.(九一33-4:)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 A.如何看待以韩剧、美剧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 ①外来优秀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世界各国、名民族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加。 ③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 ④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B.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P28 ★★对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正确对待中华民族文化: 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的、落后的成分。同时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以发展民族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九一33-5:)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 ★★★★文化有什么重要性? (作用) ①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 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全部文明成果,是这个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 ③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

2020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7)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精练(含解析)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2018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主题是“从汉字到文学:中国文化的魅力”,旨在向19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的外交使节和数万名联合国雇员介绍中国文化。此活动主题() 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 ④表明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 B.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 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 ) 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4、在某地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其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 良好的 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5、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