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沦陷的县城及45年收复的县城

抗战期间沦陷的县城及45年收复的县城
抗战期间沦陷的县城及45年收复的县城

抗战期间沦陷的县城及45年收复的县城一.全省沦陷的省份

抗战期间,中国全省沦陷的省份总共有九个。分别是:台湾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热河省、察哈尔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1.台湾省

台湾省在日本占领之前由于没有正式的行政划区,因此台湾省行政划区按照日本政府在1920年规定的行政划区计算,这一行政划区沿用到了1945年12月6日。台湾省共辖5个州、3个厅,全省面积35961平方公里(包括澎湖列岛及周边岛屿)。1895年4月17日,根据[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本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诸岛以及澎湖列岛共35961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被日本侵占。

2.辽宁省

辽宁省全省共辖59个县。全省面积288518平方公里。辽宁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金县。辽东半岛的金县(包括旅顺和大连)土地面积1412平方公里,1895年4月17日根据[马关条约],金县被日本侵占。辽宁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义县(1933年1月3日沦陷)。截止到1933年1月3日,辽宁省全省沦陷。

3.吉林省

吉林省全省共辖41个县。全省面积329662平方公里。吉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永吉县(1931年9月20日沦陷)。吉林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扶远县(1934年2月13日沦陷)。截止到1934年2月13日,吉林省全省沦陷。

4.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全省共辖43个县。全省面积572502平方公里。黑龙江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龙江县(1931年11月19日沦陷)。黑龙江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呼伦贝尔地区的奇乾县(1932年12月6日沦陷)。截止到1932年12月6日,黑龙江省全省沦陷。

5.热河省

热河省全省共辖16个县和2个盟旗。全省面积179982平方公里。热河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绥东县(1933年1月3日沦陷)。热河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阜新县(1933年4月8日沦陷)。截止到1933年4月8日,热河省全省沦陷。

6.察哈尔省

察哈尔省全省共辖16个县和3个盟旗。全省面积283675平方公里。察哈尔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多伦县(1933年4月29日沦陷)。察哈尔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蔚县(1937年9月11日沦陷)。截止到193

7年9月11日,察哈尔省全省沦陷。

7.河北省

河北省全省共辖130个县。全省面积140253平方公里。河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榆县(1933年1月1日沦陷)。河北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东明县(1939年11月27日沦陷)。截止到1939年11月27日,河北省全省沦陷。

8.山东省

山东省全省共辖107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46736平方公里。山东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济南市(1937年9月24日沦陷)。山东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荣成县(1940年2月22日沦陷)。截止到1940年2月22日,山东省全省沦陷。

9.江苏省

江苏省全省共辖61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08314平方公里。江苏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川沙县(1937年9月7日沦陷)。江苏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赣榆县(1938年2月27日沦陷)。截止到1938年2月27日,江苏省全省沦陷,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唯一的一个全省沦陷的省份。

二.部分沦陷的省份

抗战期间,中国部分沦陷的省份有13个。按照沦陷面

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分别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绥远省、广东省、湖北省、广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另外,在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有6个直辖市,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直辖市也划入了部分沦陷的范畴。

1.河南省(98.5%沦陷)

河南省全省共辖111个县。全省面积165141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109个县先后沦陷,只有沈丘县和新蔡县两个县幸免于难。全省沦陷面积162608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8.5%。河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漳县

(1937年10月2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淅川县(1945年4月2日沦陷)。

2.山西省(98.2%沦陷)

山西省全省共辖105个县。全省面积156419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103个县先后沦陷,只有永和县和平顺县两个县免遭日寇占领。全省沦陷面积

15365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8.2%。山西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阳高县(1937年9月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沁源县(1942年10月21日沦陷)。

3.安徵省(81.9%沦陷)

安徵省全省共辖62个县。全省面积146303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48个县先后沦陷,只有14个县没有沦陷。这14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庐江县、泾县、石埭县、旌德县、宁国县、祁门县、岳西县、临泉县、颖上县、黟县、霍邱县、休宁县、歙县和绩溪县。全省沦陷面积11978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81.9%。安徵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广德县(1937年11月2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阜阳县(1944年4月23日沦陷)。

4.浙江省(78.6%沦陷)

浙江省全省共辖75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02646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64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12个县没有沦陷。这12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於潜县、昌化县、仙居县、磐安县、开化县、淳安县、遂安县、泰顺县、龙泉县、庆元县、云和县和景宁县。全省沦陷面积80648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8.6%。浙江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嘉善县(1937年11月1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天台县(1945年6月29日沦陷)。

5.绥远省(71%沦陷)

绥远省全省共辖16个县、1个省辖市和3个盟旗。全省面积329397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14个县市和2个盟旗先后沦陷,只有伊克昭盟旗以及河套地区的东胜

县、凉城县、兴和县3个县没有沦陷。沦陷面积为23388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1%。绥远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丰镇县(1937年9月20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河县(1940年2月3日沦陷)。

6.广东省(70.3%沦陷)

广东省全省共辖97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218511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70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8个县没有沦陷。这28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开建县、恩平县、赤溪县、佛冈县、广宁县、仁化县、连县、阳山县、连山县、紫金县、河源县、和平县、连平县、饶平县、丰顺县、梅县、五华县、兴宁县、平远县、蕉岭县、茂名县、大埔县、信宜县、化县、吴川县、徐闻县、阳春县和合浦县。沦陷面积为153505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0.3%。广东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南澳县(1938年6月2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新丰县(1945年6月1日沦陷)。

7.湖北省(69.3%沦陷)

湖北省全省共辖70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86229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53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18个县没有沦陷。这18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均县、郧县、房县、竹溪县、竹山县、保康县、郧西县、谷城县、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恩施县、宜恩县、建始县、

利川县、来凤县、咸丰县和鹤峰县。全省沦陷面积为129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9.3%。湖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鄂城县(1938年6月8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长阳县(1943年5月24日沦陷)。

8.广西省(68.6%沦陷)

广西省全省共辖99个县。全省面积218923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67个县先后沦陷,只有32个县没有沦陷。这32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贺县、博白县、郁林县、兴业县、都安县、隆安县、百色县、田东县、东兰县、凌云县、田阳县、凤山县、平治县、靖西县、镇边县、田西县、乐业县、万冈县、天峨县、北流县、西林县、西隆县、向都县、镇结县、龙茗县、那马县、隆山县、敬德县、天保县、养利县、万承县和雷平县。沦陷面积为150145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8.6%。广西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龙津县(1938年12月2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百寿县(1945年2月15日沦陷)。

9.湖南省(68.4%沦陷)

湖南省全省共辖75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204771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50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6个县没有沦陷。这26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酃县、临沣县、汝城县、桂东县、芷江县、凤凰县、沅陵县、沪溪县、辰溪县、溆浦县、黔阳县、麻阳县、永顺县、保靖

县、龙山县、桑植县、古丈县、靖县、绥宁县、合同县、通道县、乾城县、永绥县、晃县、大庸县和怀化县。全省沦陷面积为14006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8.4%。湖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湘县(1938年11月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资兴县(1945年6月27日沦陷)。

10.江西省(63.5%沦陷)

江西省全省共辖82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65258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56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7个县没有沦陷。这27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丰城县、鄱阳县、宁冈县、分宜县、南丰县、铜鼓县、广昌县、黎川县、雩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安远县、寻邬县、乐安县、宜春县、金溪县、安福县、铅山县、上犹县、崇义县、宁都县、瑞金县、石城县、乐平县、浮梁县、德兴县和万年县。全省沦陷面积为10498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3.5%。江西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彭泽县(1938年6月2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清江县(1945年8月7日沦陷)。

11.福建省(18.5%沦陷)

福建省全省共辖62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20114方公里。抗战期间,有15个县市先后沦陷。这15个县市分别是:金门县、厦门市、诏安县、东山县、福清

县、长乐县、连江县、闽候县、海澄县、永安县、霞浦县、宁德县、福安县、漳浦县和云霄县。沦陷面积为2227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8.5%。福建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金门县(1937年10月27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云霄县(1945年7月13日沦陷)。

12.贵州省(4.8%沦陷)

贵州省全省共辖78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70196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4个县先后沦陷。这4个县分别是:三都县、独山县、丹寨县和荔波县。沦陷面积为819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8%。贵州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三都县(1944年11月30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荔波县(1944年12月3日沦陷)。

13.云南省(3.3%沦陷)

云南省全省共辖112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420465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3个县先后沦陷。这3个县分别是:龙陵县(1942年5月3日沦陷)、保山县(1942年5月5日沦陷)和滕冲县(1942年5月10日沦陷)。沦陷面积为1374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3%。

14.直辖市(90.5%沦陷)

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立了6个直辖市,总面积为3170平方公里。分别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

市、青岛市和重庆市。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分别是: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沦陷。

天津市:1937年7月30日沦陷。

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沦陷。

南京市:1937年12月13日沦陷。

青岛市:1938年1月10日沦陷。

沦陷面积为287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5%。三.未沦陷的省份

在半个世纪的对日战争中,中国只有8个省份没有落入日寇之手。这8个省份分别是:西康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

1.西康省

西康省全省共辖46个县。全省面积451521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没有遭到日军的轰炸和侵占。

2.宁夏省

宁夏省全省共辖10个县。全省面积233320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没有遭到日军的轰炸和侵占。

3.青海省

青海省全省共辖17个县。全省面积667236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没有遭到日军的轰炸和侵占。

4.新疆省

新疆省全省共辖63个县。全省面积1711931平

方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没有遭到日军的轰炸和侵占。

5.四川省

四川省全省共辖150个县市。全省面积303318平方公里。抗战期间,四川省所属各县均没有遭到日军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敌机的轰炸。

6.陕西省

陕西省全省共辖92个县。全省面积187691平方公里。抗战期间,陕西省所辖的部分县城以及乡镇多次遭到日军的侵犯和轰炸。但是总体上说,各县城均没有被日军占领。

7.甘肃省

甘肃省全省共辖66个县。全省面积391506平方公里。抗战期间,甘肃省所属各县均没有遭到日军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敌机的轰炸。

8.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共辖78个宗鹆。全自治区面积1215780平方公里。抗战期间,西藏自治区所属各宗鹆没有遭到日军的侵扰。

四.最终结果

抗战期间,中国省辖市以上有效计算城市总计为:2072个。其中,省辖市12个、直辖市6个、县城1960个、厅州8个、盟旗8个、宗鹆78个。全国总面积共计为

9582463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中国省辖市以上有效计算沦陷城市共计为:1001个。其中:省辖市11个、直辖市5个、县城970个、厅州8个、盟旗7个。沦陷面积总计为356108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7.2%。

抗战期间桂林的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a3585969.html, 抗战期间桂林的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作者:刘春林 来源:《桂海论丛》2015年第04期 摘要:抗战期间,桂林的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究其原因,有桂林本身的历史根源、独特 的地理位置,抗战的客观形势以及广西特殊的政治气候,进步文化人士的积极推动,更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贯彻执行,多方因素成就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而文化运动的开展和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桂林文化,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对于我国当代文化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情况;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K265.9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4-0016-05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八年抗战无疑是最悲壮的一页。抗战时期的桂林,汇集了全国大量文化名人,他们办刊、出报,他们写作、绘画,他们演戏、合唱,用文化吹响战斗的号角,激励各族人民团结抗战,使桂林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城。 一、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概况 1939年,随着大批文化人士、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的到来,桂林形成第一次抗日救亡文 化运动的高潮。1941年初在皖南事变的影响下,桂林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陷入低潮。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和香港沦陷,又有大批文化人从沦陷区辗转来到桂林,1942 至1943年,桂林再现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高潮,直到1944年春的西南戏剧展。当年夏秋,受战局的影响,文化人撤退,桂林沦陷,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结束。尽管运动在初期面临敌机轰炸的直接威胁,中期出现政治生态环境恶化,后期有文化人的生活窘迫以及文化市场上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的重重困难,但在抗战旗帜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化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抗战文化运动在桂林轰轰烈烈地开展。 (一)抗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抗战期间,桂林的书店、出版社、印刷业、图书、杂志出版、社会科学研究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书店、出版社的建立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桂林先后有各类书店、出版社共200余家[1]2,党直接领导和影响下的进步书店和出版社,如《新华日报》桂林营业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文化供应社、三户图书社等,其出版物在广大读者尤其知识青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版业的发展带动印刷业迅速增长。抗战前桂林印刷企业不到30家,大部分属手工印刷,没有一家专门印制书版的印刷厂。抗战以后,据1943年7月的统计:桂林已有大小印刷厂109家,其中从事书版印刷的大型印刷厂8

抗战中的国共合作汇编

历史报告抗战中的国共合作

目录 一、前言 (3) 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4) 三、历史时期的西安事变 (5) 四、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 (6) 五、后国共合作时期 (8) 六、结语 (9) 七、附件:调查问卷分析 (10)

一、前言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中国东北;1932年1月,日军进犯上海;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史称“华北事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地侵犯与破坏。举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热潮:东北人民抗日,“一二九运动”……国民党,共产党,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政党,虽然信仰、政治主张、阶级属性大不相同,但联合抗日、拯救民族已成历史必然,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次国共合作,感受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首先,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华北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战略基地的野心。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此时此刻任何的问题包括两党矛盾都应该搁置一边,共同抗日已是历史必然。 其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的转变,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 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 民族革命战线”,使国共合作成为可能。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最后,日军华北事变后势力范围深入中国内地,严重威胁英美在华利益,形成了英美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的局面。西安事变后,英美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支持国共合作。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图为瓦窑堡会议现场

桂军抗战纪实 八桂子弟全民皆兵抵抗日本侵略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桂军抗战纪实八桂子弟全民皆兵抵抗日本侵略者 导语: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努力去了解真实的抗日卫国战争历史。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付出牺牲最大、战争经过最惨烈、战争场面最悲壮 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努力去了解真实的抗日卫国战争历史。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付出牺牲最大、战争经过最惨烈、战争场面最悲壮的一场民族战争,也是距离中国最近的一场抵御外侮的战争。然而,中共组织撰写的历史教材大多是虚伪的描述,台湾编写的抗战史书也缺少许多历史的真相。尤其是桂军和一般的广西民众在抗战中的表现,只能从敌军日本方面提供的战史资料中获取真相,在中文书籍中的记载都难以做到全面或翔实。 众所周知,在抗战期间有许多汉奸卖国投敌,伪军的人数曾远远超过日军的人数而达到二百多万人。但是有一个沦陷区省份(四川是大后方)几乎没有投降日寇的汉奸,那就是中国人的骄傲——广西省。当日军进入广西的时候,广西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每一个广西男人都得在关公神像前宣誓,绝不当汉奸。在抗战时期没有一个桂军士兵当过汉奸,为什么?因为广西人最愤恨的就是叛徒汉奸,谁当汉奸,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广西人所暗杀。 如果问起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哪次战役最残酷、最激烈,可能有人会说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或第三次长沙战役、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等等,但是如果去问亲身参加过侵华战争的许多日本老兵,就会发现很多老兵都会认为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是他们在中国战场上遇到的最残酷的战役。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白崇禧(白健生)舍弃跟蒋中正的个人恩怨,自桂林飞赴南京与蒋“共赴国难”抗日,徐悲鸿为白崇禧将军题词:雷霆 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案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汪精卫亲日派集团投敌叛国建立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奴化政策;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日本首相平沼所说的一段话的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将第一个子目内容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2.通过小结时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归纳,可以将本课内容加以整理,形成整体认识。 3.注重音乐及影像资料的运用,尽量让枯燥的历史通过现代化的媒体生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汪精卫集团投敌卖国,成为可耻的汉奸卖国贼,汪伪政权也就成了日本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汪精卫等人是历史的罪人,他们的行为将受到中国人民永远的谴责和唾骂。 2.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暴的法西斯统治,给沦陷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激发学生坚决地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情感;同时对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应该倍感珍惜。 3.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打击和动摇了日伪的统治。正是因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不断反抗,我们才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及其后果;日本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 难点:日本对沦陷区掠夺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包括 .影像资料:《铁道游击队》片断。 2.音乐资料:歌曲《在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 3.图片资料:《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等相关图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经典之作

2014年5月,广西师范大学将田汉七十多年前的话剧《秋声赋》重新搬上了舞台,该剧在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和南宁数轮演出,都引起了轰动效应,并成为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入选剧目。 《秋声赋》是左翼剧作家田汉1941年创作的作品。这一年,田汉四十三岁,人到中年,进入了他人生的多事之秋。 1937年上海沦陷,田汉不得已离开中国现代话剧的摇篮上海,到武汉和长沙从事戏剧运动。1940年5月,他应陈诚之召,到重庆继续第三厅的工作。重庆期间,他与妻子林维中、女儿玛琍、儿子海云有一段黄金时代的生活。秋末冬初,前女友安娥也来到重庆从事文化抗敌工作,还带来了她与田汉的儿子大畏。安娥在重庆期间写作了长篇报告文学《五月榴花照眼明》,交给田汉指正,两人旧情重燃。田汉陷入家庭危机。 1941年发生了皖南事变,大敌当前之际,兄弟阋墙,同室操戈的悲剧煎熬着每一个明智的中国人。左翼人士纷纷离开重庆。政治环境的变化,加上安娥的存在,田汉与妻子林维中的矛盾日趋激烈,到了无法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境地。3月,田汉离开重庆到湖南。他希望这个离开能够带给他转机,帮助他打开民族风云和个人风月的新局面。 正当田汉隐居南岳菩提园的时候,5月,杜宣风尘仆仆从桂林来访。杜宣此一南岳之行,是要说服田汉加盟李文钊创办的新中国剧社。 桂林文化人苦斗的精神重新点燃了田汉的激情,他欣然同意加盟新中国剧社。8月,为支持新中国剧社的创建,田汉举家迁到桂林。 1939年4月20日,田汉曾经带领平剧宣传队抵达桂林,住在桂林榕湖路五美园一座小楼,从事他的新戏剧运动。此次重返桂林,田汉在东灵街花桥附近住,后来又搬到龙隐岩边的施家园。安娥也来到桂林,与田汉重聚。田汉一方面与安娥志趣相投,另一方面与林维中剪不断,理还乱,再加上皖南事变之后桂林文艺界相对萧条,家庭的秋天、国家的秋天以及桂林自然界的秋天,激发了田汉的创作冲动。1941年秋冬之际,田汉完成了话剧《秋声赋》。 一天,戏剧家熊佛西携夫人叶子访问田汉,田汉朗诵刚写完的《秋声赋》,熊佛西深受感动,口占一绝相赠:名满天下田寿昌,箪食瓢饮写文章,秋风秋雨秋声赋,从古奇才属楚湘。 秋天的桂林,田汉倾力支持的新中国剧社屡遇挫折,演出票房不好,后台老板撤资,以至于创办者李文钊忍痛辞职。田汉凭着他各种人脉关系支撑着新中国剧社的运营。正是在这种极度艰难的境遇中,10月,田汉创作了话剧《秋声赋》。1941年12月28日,由瞿白音导演的《秋声赋》在桂林国民大戏院上演,连演八场,终于帮助新中国剧社走出困境。数年后田汉回忆:《秋声赋》因接触了当时沉闷空气,也描写了一些本地风光,却从1941年12月28日在国民大戏院上演起,演到第二年1月3日。这也就稳住了‘新中国’(指新中国剧社)的经济基础,给了大家再接再厉的勇气。① 话剧《秋声赋》不仅写于桂林,而且剧情大都写的也是桂林。 抗战时期桂林的秋天,秋风萧瑟,秋意伤感。 昔日情人胡蓼红的到来让在桂林从事文化救亡运动的诗人徐子羽既兴奋又忧虑。他的兴奋是因为他与胡蓼红曾经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他的忧虑是担心婚外的情感无法得到妻子的谅解。 妻子秦淑瑾对徐子羽的婚外恋情充满怨恨,她希望丈夫和自己一起去南洋生活,保证家庭的安宁与和谐。 徐母深明大义,支持儿子的文化救亡事业,但对儿子的情感生活也不满意。因为不愿意看到儿子与媳妇整天争吵,她与媳妇秦淑瑾一起从桂林回长沙。 胡蓼红有与徐子羽生活在一起的愿望,想带着徐子羽到马尼拉。但徐子羽并不同意她的主张,并对她的变化感到不理解。为与徐子羽远走高飞,胡蓼红想赢得徐子羽女儿大纯的支持。她引导年幼的大纯叫她妈妈。大纯明确表示自己有妈妈。此举让胡蓼红既伤心又醒悟,

抗战沦陷区

一.全省沦陷的省份 抗战期间,中国全省沦陷的省份总共有九个。分别是:台湾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热河省、察哈尔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1.台湾省 台湾省在日本占领之前由于没有正式的行政划区,因此台湾省行政划区按照日本政府在1920年规定的行政划区计算,这一行政划区沿用到了1945年12月6日。台湾省共辖5个州、3个厅,全省面积35961平方公里(包括澎湖列岛及周边岛屿)。1895年4月17日,根据[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本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诸岛以及澎湖列岛共35961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被日本侵占。 2.辽宁省 辽宁省全省共辖59个县。全省面积288518平方公里。辽宁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金县。辽东半岛的金县(包括旅顺和大连)土地面积1412平方公里,1895年4月17日根据[马关条约],金县被日本侵占。辽宁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义县(1933年1月3日沦陷)。截止到1933年1月3日,辽宁省全省沦陷。 3.吉林省 吉林省全省共辖41个县。全省面积329662平方公里。吉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永吉县(1931年9月20日沦陷)。吉林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扶远县(1934年2月13日沦陷)。截止到1934年2月13日,吉林省全省沦陷。 4.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全省共辖43个县。全省面积572502平方公里。黑龙江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龙江县(1931年11月19日沦陷)。黑龙江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呼伦贝尔地区的奇乾县(1932年12月6日沦陷)。截止到1932年12月6日,黑龙江省全省沦陷。 5.热河省 热河省全省共辖16个县和2个盟旗。全省面积179982平方公里。热河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绥东县(1933年1月3日沦陷)。热河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阜新县(1933年4月8日沦陷)。截止到1933年4月8日,热河省全省沦陷。 6.察哈尔省 察哈尔省全省共辖16个县和3个盟旗。全省面积283675平方公里。察哈尔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多伦县(1933年4月29日沦陷)。察哈尔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蔚县(1937年9月11日沦陷)。截止到1937年9月11日,察哈尔省全省沦陷。 7.河北省 河北省全省共辖130个县。全省面积140253平方公里。河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榆县(1933年1月1日沦陷)。河北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东明县(1939年11月27日沦陷)。截止到1939年11月27日,河北省全省沦陷。 8.山东省 山东省全省共辖107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46736平方公里。山东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济南市(1937年9月24日沦陷)。山东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荣成县(1940年2月22日沦陷)。截止到1940年2月22日,山东省全省沦陷。 9.江苏省 江苏省全省共辖61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08314平方公里。江苏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川沙县(1937年9月7日沦陷)。江苏省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赣榆县(1938年2月27日沦陷)。截止到1938年2月27日,江苏省全省沦陷,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唯一的一个全省沦陷的省份。 二.部分沦陷的省份 抗战期间,中国部分沦陷的省份有13个。按照沦陷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分别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绥远省、广东省、湖北省、广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另外,在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有6个直辖市,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直辖市也划入了部分沦陷的范畴。 1.河南省(98.5%沦陷) 河南省全省共辖111个县。全省面积165141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109个县先后沦陷,

论抗战时期桂林的抗战文化运动

抗战时期论桂林的抗战文化运动 摘要: 时隔今日,抗战胜利已过了六十多年,随着岁月的推移,当年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岁月无痕,历史犹存。虽然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灾难,但在烽火连天里,中国大地抗战文化繁荣昌盛,历久不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抗战期间的桂林,文化名人云集,各种文化运动空前高涨。许多抗战文化运动和抗战文化都在这段时期产生了,而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和文化城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桂林的抗战文化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了,从这时候开始,桂林就成了正式的文化抗争和军事战场。在桂林这块抗战文化胜地,有许多的抗战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精彩各异的传奇故事。都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的民族的抗战事业呕心沥血过,他们的传奇事迹引起了我们对桂林抗战文化的探索和思考。 在抗战文化运动中,桂林有着很强的典型性,它的具体表现就在于文化城。而这典型桂林文化城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是抗日战争的大形势所决定的。抗战爆发后,北平、上海等大城市相继沦陷,大批进步文化人跑到桂林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进占香港,原来逃亡香港的大批进步文化人士又涌到桂林来;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功的结果。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周恩来同志等,以拥护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的大义,对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和桂系元老李济深,开展了巧妙而又成功的统治工作,使桂系相对地保持着民主气氛;三是桂系与蒋介石有尖锐复杂的矛盾。抗战之前,有过蒋桂大战。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把桂系的军队调到前方,阴谋借日本军阀的飞机大炮摧毁桂系的军事实力。可后来万万想不到是台儿庄大捷,反而大大地提高了桂系的威望与实力。战败后由于人民政府的领袖李济深被蒋介石囚禁在南京砀山好几年。这样,在蒋介石与桂系之间,经历了团结和分裂,形成了复杂的矛盾斗争关系。 这样,桂林文化城就随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而波浪形的向前发展,而成为文化史上的罕见文化现象。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何香凝、柳亚子、夏衍、茅盾……用他们的民族气节勾画出一个个爱国文人的高尚情操。而他们那抗战时期的动人故事,从此更是流传于世…… 抗战时期,著名文学家夏衍,著名画家郁风,著名电影艺术家司徒慧敏、金山,著名编剧蔡楚生等来到了桂林,给桂林的抗战文化带来了空前的发展。一是兴办刊物,宣传抗日。夏衍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主办了《救亡日报》、《华商报》。二是积极开展抗日文化运动。为了充分发挥文化人士的才能,桂林当局对文化人士的工作进行精心安排。旅德学者张铁生负责编辑《新建设》杂志;旅美女作家黄庆云恢复期刊《新儿童》。1942年5月8日,旅港戏剧工作者章泯、司徒慧敏、丁聪、彭凤子等人在桂林中北路大众电影院公演了《北京人》。香港《天文台报》社长陈孝威,在桂林桂西路广西省立桂林中学大礼堂作“会师东京”的演讲。写于、出版于桂林的报告文学如夏衍的《走险记》,矛盾的《虚惊》,萨空了的《香港沦陷回忆》等书籍民众踊跃购买,争相传阅。以柳亚子的《流亡杂诗》、何香凝的《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有感》以及《太平洋鼓吹集》中的338人写的441首诗,无不令人传唱。在此期间,这些文化人士还创作了《走出香港》等50多幅美术作品和《再会吧,香港》、《白云故乡》等深受民众欢迎的话剧和电影主题歌曲。

桂军抗战史 数万桂军壮士血战抗日无一人投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桂军抗战史数万桂军壮士血战抗日无一人投降 导语: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努力去了解真实的抗日卫国战争历史。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付出牺牲最大、战争经过最惨烈、战争场面最悲壮 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努力去了解真实的抗日卫国战争历史。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付出牺牲最大、战争经过最惨烈、战争场面最悲壮的一场民族战争,也是距离中国最近的一场抵御外侮的战争。然而,中共组织撰写的历史教材大多是虚伪的描述,台湾编写的抗战史书也缺少许多历史的真相。尤其是桂军和一般的广西民众在抗战中的表现,只能从敌军日本方面提供的战史资料中获取真相,在中文书籍中的记载都难以做到全面或翔实。 众所周知,在抗战期间有许多汉奸卖国投敌,伪军的人数曾远远超过日军的人数而达到二百多万人。但是有一个省份几乎没有投降日寇的汉奸,那就是中国人的骄傲——广西省。当日军进入广西的时候,广西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每一个广西男人都得在关公神像前宣誓,绝不当汉奸。在抗战时期没有一个桂军士兵当过汉奸,为什么?因为广西人最愤恨的就是叛徒汉奸,谁当汉奸,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广西人所暗杀。 如果问起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哪次战役最残酷、最激烈,可能有人会说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或第三次长沙战役、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等等,但是如果去问亲身参加过侵华战争的许多日本老兵,就会发现这些老兵都一致认为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是他们在中国战场上遇到的最残酷的战役。 1940年2月,白崇禧指挥国军消灭日本钢军,第二度攻克昆仑关后,蒋中正自重庆飞抵柳州,与白崇禧(左一)、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 生活常识分享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答: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性质、纲领相互对立的政党间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民族存亡受到严峻考验的的形势下形成的以联合抗日为目标的的武装联盟。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表现。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的同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斗争退为次要矛盾,中华民族同日本军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必然要求将国内所有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正是适应这个要求建立起来的。 其次,第二次国共合作之所以能形成,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同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也是国民党顺应形势转变政策的祭俄国。前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关键所在,后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口号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有力地动员了广大群众,使全国迅速形成了抗日反蒋浪潮,有力推动了国民党政策的转变。1935年12月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共产党关于抗战的主张在全国很快形成了抗日浪潮。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就是一个标志。国民党在全国反日抗战浪潮前极为孤立,不得不改变政策。 第二,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实现了同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大联合,以此来推动国民党走上抗战道路。1936年1月25日,以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20位红军领导人的名义,发表了《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随后,红军与东北军在停止内战、通商、联苏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协定。在此期间,毛泽东指派汪锋就联合抗日问题同杨虎城多次交谈,并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实现了“西北大联合”。 第三,中国共产党坚持逼蒋抗日、联蒋抗日方针,迫使蒋介石走上抗日道路。华北事变后,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代表英美利益的国民党有可能出现转向抗日的变化,并确定了逼蒋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必要前提,也加快了两党的合作进程。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共产党为实现两党重新合作,致电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的政治让步,在全国引起反响,并得到国民党部分领导人的赞同。从1937年2月到1937年9月,两党进行了多次谈判。9月22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联合的实现。 再次,中国革命所处的国际环境,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华北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向中国领土日益深入,不仅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威胁和影响了英美在华的利益,这就形成了英美列强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西安事变后,英美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唯恐蒋介石被杀,亲日派当权对己不利,主张支持国共合作的立场。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一次有充分思想准备、清醒的合作。双方呈现出既联合又斗争,既并肩抗日又同根相煎的矛盾局面。它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第二次国共合作以酝酿时间长、过程艰难曲折而闻名于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历史意义主要有:

【抗战期间桂林的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运动桂林

【抗战期间桂林的文化运动及其影响】运动桂 林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八年抗战无疑是最悲壮的一页。抗战时期的桂林,汇集了全国大量文化名人,他们办刊、出报,他们写作、绘画,他们演戏、合唱,用文化吹响战斗的号角,激励各族人民团结抗战,使桂林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城。 一、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概况 1939年,随着大批文化人士、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的到来,桂林形成第一次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高潮。1941年初在皖南事变的影响下,桂林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陷入低潮。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和香港沦陷,又有大批文化人从沦陷区辗转来到桂林,1942至1943年,桂林再现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高潮,直到1944年春的西南戏剧展。当年夏秋,受战局的影响,文化人撤退,桂林沦陷,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结束。尽管运动在初期面临敌机轰炸的直接威胁,中期出现政治生态环境恶化,后期有文化人的生活窘迫以及文化市场上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的重重困难,但在抗战旗帜下,在中国共产

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化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抗战文化运动在桂林轰轰烈烈地开展。 (一)抗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抗战期间,桂林的书店、出版社、印刷业、图书、杂志出版、社会科学研究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书店、出版社的建立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桂林先后有各类书店、出版社共200余家[1]2,党直接领导和影响下的进步书店和出版社,如《新华日报》桂林营业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文化供应社、三户图书社等,其出版物在广大读者尤其知识青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版业的发展带动印刷业迅速增长。抗战前桂林印刷企业不到30家,大部分属手工印刷,没有一家专门印制书版的印刷厂。抗战以后,据1943年7月的统计:桂林已有大小印刷厂109家,其中从事书版印刷的大型印刷厂8家,还有从事彩印、铸字、装钉的,设备比较齐全。每月的生产用纸达1万令到1.5万令,排字生产达3000万字到4000万字[1]2。著名出版家赵家璧曾说: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书刊,有80%是桂林出版的[2]37。随着出版社、印刷厂的激增,图书、杂志的出版也显得空前繁荣。抗战时期在桂林出版的文艺著作多达1000多种,丛书50余套,杂志共出版了200多种,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学、戏剧、美术、音乐、青年、妇女、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回顾及展望_刘春燕

【语言与文化】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回顾及展望 刘春燕1,盘福东2 (1.中共桂林市委,广西桂林541001;2.桂林博物馆,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桂林抗战文化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历史现象,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桂林抗战文 化研究堪称独秀山下一枝独秀。回顾总结桂林抗战文化研究3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对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桂林抗战文化的当代价值,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战文化研究;一枝独秀;回顾;前瞻中图分类号:G 122;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3)12-0151-06 收稿日期:2013-10-10 作者简介:刘春燕(1965-),中共桂林市委副秘书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抗战文化、区域政策;盘福东(1950-),桂林博物馆研究员,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研究方向:抗战文化、民族学。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13年12月 (第12期, 总第200期)Dec.,2013 (No.12,General No.200) 桂林抗战文化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历史现象,是桂林文化中最有特点的一部分,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化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桂林抗战文化内涵丰富、 思想深刻,其所展现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孕育的抗战精神、高昂的爱国主义主旋律,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有理由为它的过去式而自豪,为现在式而骄傲,为将来式而展望。”[1] 本文试图对30多年来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主要研究领域、讨论热点及发展趋势做一梳理,以更好地推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服务当代文化建设。 一、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回顾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广西日报》开辟“桂林文化城忆旧”专栏和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组织专门力量,收集、整理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艺史料为开端。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研究被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1979年《广西日报》恢复“桂林文化城忆旧”栏目为标志,研究工作重新开启。80年代以来,《广西日 报》、《桂林日报》,《学术论坛》、《广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 、《抗战文艺研究》等报刊以及《广西文史资料》、《桂林文史资料》等资料丛书相继刊发了一系列桂林抗战文化史料和学术论文,由此推动了桂林抗战 文化研究的蓬勃开展。[2] 90年代以来,研究队伍不断壮 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学术探讨历久不衰,研究成效引人注目。 (一)史料收集卓有成效,初成体系。30多年来,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日报社、广西党史研究室、广西地方志办公室、广西桂林图书馆、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桂林博物馆、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今发展研究中心)、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和部门,采取历史文献征集、口述实录、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收集整理并出版了一大批桂林抗战文化史料,涉及文化城盛况、重要文化活动、文化大事、文化机构、旅桂文化名人、报刊杂志等诸方面,成为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出版资料类图书32部, 其中,文化城概况类图书史料11部,以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广西桂林图书馆编的《桂林文化大事记》(1987)、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的《桂林抗战文艺辞典》 (1989)、魏华龄主编的《桂林抗战文化史料》151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诗歌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诗歌研究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诗歌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的必要补充,沦陷区文学,特别是沦陷区诗歌创作在回避政治混乱、战争阴霾、民族危亡等重大主题后,更多倾向于个人抒发,描绘出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生存困境以及无法言说的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沦陷区诗歌是有必要的。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为钱理群教授主编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借鉴上,本论文从沦陷区诗歌的创作环境所造成的言说困境入手,对诗歌的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探讨沦陷区诗歌的价值意义。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沦陷区诗歌创作概况以及学界对沦陷区文学及诗歌研究的研究情况,简单地说明研究沦陷区诗歌的意义。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言说的窘境”主要探讨和分析了沦陷区诗歌创作时的背景、作家心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采取高压政策,不仅对政治、军事进行统治,而且对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残酷的压制。相对于抗战时期的国统区与解放区来说,沦陷区创作环境是极为严苛的,“言”与“不言”制约着作家创作,但是正是这种言说的窘境,使得诗人将创作的视角由“大我”转成“小我”,发掘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永久人性”,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式和内容以及其创作的特点和价值。第二章“沉重的独语”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提炼出沦陷区诗歌在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性,本章在结合沦

陷区诗歌创作的背景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对沦陷区诗歌的内容以及艺术特点做了研究分析。主要从沦陷区诗歌体现的“写实主义”倾向与诗歌的“现代派”路线以及诗歌“古典主义”情调三方面方面来展现沦陷区诗歌的特点,由此引出沦陷区诗歌创作对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生存窘境、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第三章是“旷野的回响”,这一章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寻找沦陷区诗歌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从北京诗人群体、长诗及“史诗”创作和沦陷区诗歌与解放区、国统区诗歌的关联以及与五四时期诗歌的关联来说,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寻找其价值和意义;二是从对当代的影响来说,虽然由于政治以及自身的因素,沦陷区诗歌对于当代诗歌创作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我们在一些著作中还是看到了沦陷区诗歌对当代诗歌的影响,特别是吴兴华的诗歌以及其诗论对港台地区的影响。以此说明沦陷区诗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结语部分主要对沦陷区诗歌创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沦陷区诗歌创作中的不足。【关键词】:抗战时期写实主义现代派古典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5 【目录】:中文摘要6-8Abstract8-10引言10-16一、创作概况10-14二、沦陷区文学及其诗歌研究14-16第一章言说的窘境16-201.1创作背景16-171.2作家心态17-20第二章沉重的独语20-352.1诗歌的“写实主义”倾向20-252.2诗歌的“现代派”路线25-282.3诗歌的“古典主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沦陷区师生如何反奴化教育

沦陷区师生如何反奴化教育? 明清易代之际,大儒顾炎武曾提出“亡国”与“亡天下”之辩。他认为,改朝易代不过是“亡国”,而思想文化之沦丧,则可谓“亡天下”。清人龚自珍也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较诸奴役一国国民之身体,更难的是奴役其国民心智。长期受中国文化熏染的日本人,当然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侵华战争期间,日伪不遗余力地在中国各沦陷地区推行奴化教育。在东北,学校生活全面日本化。根据规定,学校将日语作为国语教授。老师要穿伪满洲国公职人员统一制服“协和服”,学生要戴“勤劳奉世”的帽子。早上大家要在操场集合升日本国旗、唱日本国歌、念日本诏书,最后向日本国旗敬礼,还要冲着东京方向给天皇祝福。 不仅如此,日伪还就地取材,极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糟粕,企图以此奴役沦陷区国民心智。1940年,黑龙江依兰县一位女学生,为乞求佛爷保佑自己久病的母亲康复,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该县为此召集千余人开会,将其树立为典范。 对于日伪的奴化教育,中国师生以各种方式尝试反抗。一些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奴化教育。每逢日语课,懿范女中的同学就竭尽所能“捣乱”:一部分学生积极围着日本教官问问题,实际上是为让其他同学能抓紧时间写别科作业。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有中国教师以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含蓄教育大家,面对外侮要保持气节。也有老师为学生讲戚继光平倭寇的故事,还针对日伪在农村强行征粮的恶行,布置《对倭寇征粮有感》的命题作文。 除了直接反抗外,还有一些学校师生,阳奉阴违,准备两套教材,一套专门应付日伪教育机关检查,另一套专门用于平日上课。

北平幼童亲历“最后一课”,初尝亡国之痛 1937年秋季,新学期开始了。当时在北平师大第二附小念书的史会,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全然没有以往开学时的喜庆气氛。师生见面时打招呼,也饱含恐慌与警惕。那是北平沦陷后,史会和他的同学们第一次踏进校门。 校门口不见了国旗彩旗,映入史会眼帘的,只有黑板上匆忙写就的“中日提携,友好亲善”。所有人静静地在教室里坐着,空气中一片死寂,史会脑袋里不停地担心着:我还能上学吗?这学还怎么上? 受人尊敬的贾老师终于走进教室,却没能像以前一样为同学们讲课。他沉痛地告诉大家,学校处境艰难,如果想要继续办下去,就必须服从当局的安排。 重新编印的课本还没到,因此不能讲新课;旧课本中不符合“中日共荣亲善”的部分,则需要同学们亲自用笔墨涂掉。 老师难掩心中的痛苦,只短短说了一句:“都记在心里罢。” 包括史会在内,满教室十岁左右的孩子,眼里噙着泪水,默默翻开高小国文第三册课本,用黑墨涂掉“中华民族”、“精忠报国”、“自强”、“奋斗”等字样。其中一些专讲爱国情怀的课文,甚至被整页整页地撕掉。 从这一刻起,史会幼小的心灵深深烙印上了亡国的屈辱与不甘。 学校全面日本化,连中国话也不能说 在侵占华北之前,日本早已控制东北全境。东北地区的孩子们,也已在日本奴化教育之下,度过6年时间。在李玉清——当时辽宁省绥中县一个普通小女孩——的眼里,学校从来就不是她无忧无虑成长的摇篮,而是时时萦绕着仇恨和屈辱的牢笼。 在李玉清的学校里,所有人不准讲中国话,只能讲日语。这是日伪政府早期在整个东北地区实行的规定。语言侵略是奴化教育与洗脑教育的基础,侵略者意

怎样理解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所起的历史作用

怎样理解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所起的历史作用? 这个问题可以从几方面来看: 1.改组了国民党,壮大了革命力量。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作为国民党政纲的三民主义,建立和健全了国民党的各级组织,使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壮大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 2.国共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军事干部,建立了一支革命武装,平定了商团叛乱、刘杨叛乱,收复了东江等地,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并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3.中国共产党通过国民党这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恢复和发展工农运动。国共合作后,国民党成立了由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任部长的工人部。在共产党的推动下,工人部发布了一些支持工人运动和建立工人组织的法令,为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1924年7月,广州沙面工人反对“新警律”的罢工成为自二七罢工以来中国工人运动由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1925年5月的五州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有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革命大风暴。在这场大风暴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省港大罢工。 国共合作后,共产党还帮助国民党设立了农民部,并由共产党员林伯渠任部长。为培养农民运动骨干,适应农民运动发展的需要,在广州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与此同时,共产党在中共四大专门作了农民运动的决议,并推动国民党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运动的措施。由于国共合用的影响,广东的整个形势有利于农民运动的发展,因此,广播东农民运动得以冲破阻力,获得空前发展。广东的农民运动影响带动其他省,形成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农民组织力量发展很快,各级农会如雨后春笋,斗争区域逐渐广大。组织起来的农民同 4.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是在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我国两党共同进行的。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在军队中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工作,提高了部队的政治觉悟,振奋了士气,北伐军中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发挥了先锋和模范作用。发动起来的工农运动对北伐战争给予大力支持,加之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支援,使北伐战争能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席卷了半个中国,取得巨大成功。 工农运动支援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胜利又促进了工农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北伐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沦陷区的“劫收”风潮

!颜公平 “先头部队”抢先劫夺 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政府军队均远处大西南,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沦陷区进行接收,这便给了身处沦陷区的各色“先头部队”以可乘之机。他们在重庆方面紧张部署的时候已捷足先登,在收复区内如上海、北平、天津等几个大城市,迅速掀起接收敌伪财产的狂潮。他们分别被人们称为“土行孙”、“穿山甲”和“变色龙”。 “土行孙”,是指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一些“地下工作者”。日本投降后,这些人便纷纷“钻出地面”,成立各种名目的单位,接收敌伪财产。由于国民党时期各部门互不统属,这批隶属于不同系统的“土行孙”们于是便各行其是,自立山头。仅上海一地在短短几天内,竟然出现了4家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而北平则冒出了8个市党部。天津也不逊色,“军事委员会抗战建国工作团天津总站”、“天津市党部”、“三青团天津市支团部”、“中统天津站”、“军统天津站”、“军统天津特别站”等机关名目繁多,鱼龙混杂。这些“土行孙”们明争暗抢,无所不为。上海余庆路88号伪苏浙皖三省税务局局长劭士军的一座华丽住宅,被吴绍澍等人占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所有财物被洗劫一空,保险箱内的大量金银珠宝被盗。而对伪政权人员的敲诈勒索,更是这些人的拿手好戏。据伪中国实业银行常董、伪南京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 金雄白回忆:当时只要是与国民党中央政府要员沾亲带故的人,常常以地下工作人员自居,有人自认为中统,也有人自认为军统,但谁也不知道他们身份的真假与职位的高低。所有汪伪政权中的人,没有一个不提心吊胆,只要有人向他们示意,他们不是自动地以金条珠宝奉献,就是乖乖地让出自己的住宅以及所有的家具用品。短短半个月之间,全上海已经有了“王侯住宅皆新主”的景象。日军再也不敢管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行动总指挥部”也不敢管“土行孙”们的行为。 “穿山甲”,是人们对日占城市外围的“忠义救国军”、“别动军”之类,由军统指挥或利用的游杂武装的戏称。他们虽然人员庞杂,但是有枪在手,接收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比如活动在花县、从化和粤北一带的中美合作别动军蔡春元支队、谢大傻支队闯进广州,一下子就端走了伪禁烟局的7万两烟土,接着又在金店银楼每人接收几件。在上海,根据戴笠的命令,从临安、台州、曹娥江地区冲进上海的忠义救国军阮清源总队、郭履洲总队、毛森总队,好比饿虎入市,汪伪76号特工总部的一切财产,被他们一股脑儿接收下来,然后扩大战果,工厂、洋楼、银行、医院,样样都要。上海人惊呼“强盗坯来了”。 “变色龙”,是当时人们“赠予”蒋介石委任的各色“先遣军”的雅号(这些军队原是伪军,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的军队远处大后方,为了和中共抢占失地,蒋便把各地的伪军改编成“国民党收复区先遣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 对沦陷区的“劫收”风潮 民国档案 MINGUODANGAN "世界上有两根杠杆可以驱使人们行动——— 利益和恐惧。———拿破仑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