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都江堰》教学案鲁人版必修3

2021年高中语文《都江堰》教学案鲁人版必修3
2021年高中语文《都江堰》教学案鲁人版必修3

2021年高中语文《都江堰》教学案鲁人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 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与探究结合

【教学过程】

一、回顾预习

1、导入新课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以及其中寄托着的精神。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都江堰》,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2、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

等。

3、都江堰简介及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给每个部分写一个标题

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价值)

第二部分:最驯顺壮丽的景观(都江堰的魅力)

第三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魅力的缔造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

1、“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余秋雨对都江堰的总体评价,作者一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把都江堰和长城进行比较。

作为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长城,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无疑是伟大的,但是作者为什么会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

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和长城比较,都江堰的“最激动人心”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文本当中找出现成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总结:全方位的对比,显示了都江堰的独立品格,也凸显了都江堰深广的人文内涵。

1.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引出对都江堰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这样写,是从一般游客心理的角度出发,更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达到相互沟通。

2.找出描写都江堰壮观水流的语句,分析水流的特点。

先写都江堰所处的环境:“草木茂盛”、“更滋润,更清朗”;再写都江堰的水声:“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然后写都江堰的水态:“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遇到江心的分水坝,“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最后这“最强悍的生命”乖乖地按照人的意志“造福千年”。

都江堰水流的特点:“翻腾咆哮”的水流,乖乖地按照人的意志进行。

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阅读第三部分,结合作者的观点,讨论:李冰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

人钦佩的责任感。

三、当堂达标

、理解句子含义:

①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②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的母亲,生动新乡的表现了他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奉献的精神。)

四、总结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确切地说,是通过都江堰工程来审视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精义。

都江堰安祥地卧在成都平原上,只要涓涓清流不断,李冰的精魂就永不会消散。都江堰仿是一座文化纪念碑,精神的丰碑,历史因它而闪光,今人因它而自豪,它不仅滋润了中华大地,也流淌着中华文明,光照千年,启迪后人。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