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复习伍加壹整理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科学。社会学学科可以使我们超越仅局限于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的观念—即那种认为社会成员、构成该社会的群体和机构,以及改变社会的力量均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2.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在研究社会与社会互动时,社会学尽量保持科学性。

社会学家总是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技术,比如生物学、物理学的。

像其它科学家一样,社会学家在提出问题、得出结论时努力做到客观性—不受感情、偏好之影响。

3.社会学家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

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4.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奥古斯特·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最早提出社会学这个词,并把其称为“实证哲学”。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要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赫伯特·斯宾塞:通常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思想家。斯宾塞认为社会像一个有机

体,具有自我管理的功能,类似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社会中的所有一切都是进化的结果,政府不必干预。

卡尔·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不断冲突与变迁的。他的观点与斯宾塞的社会服从于“自然”规律的观点相对立,他相信社会主要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马克思的社会阶级观和关于经济因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被视为对于社会科学的主要贡献。

埃米尔·涂尔干:涂尔干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社会事实。他认为

社会之所以能够整合是因为其成员享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与孔德、斯宾塞相同,涂尔干将社会视为它自己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马克斯·韦伯:现代社会学发展的重要影响人物。他认为,社会科学家在研究问题和得出结

论时,只有将他们自己的观点暂时放在一边,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客观方法(“价值无涉”社会学)。和涂尔干一样,韦伯塑造了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理论的模型,认为社会学必须包括“社会行动”研究,即研究人们相互之间行为取向的方式,认为研究人际互动不应该只依赖于客观的定量方法。

5.社会学理论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功能主义特别适合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

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

构成社会的各部分远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平稳运行的,。冲突论建立在“变迁的主要源泉.

实际上他们是互相冲突的”这样的假设上。冲突论者认为秩序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的冲突的一种结果,是力量与强制的产物。冲突论者源于马克思。冲突论与功能主义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首先关注宏观社会或大规模的社会结构,研究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互动论:关注于社会的微观方面—社会互动和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互动论者探索人们的动机、目标和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互动论者常使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的方法)。

6.社会学的作用

社会学增强了我们的同情心和想象力,开拓了我们自己解释行为根源的新视角,并且塑造了一种不同于我们自己文化背景的意识。

7.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对于个人而言,是外在的、具强制性的。社会事实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直接观察,所以必须通过间接地分析它们的效果,或者考虑它们的表达方式,诸如法律、宗教条文和书面的行为准则等,社会事实的特性才能被揭示出来。

8.行动

行为是指人们不经思考或不太思考就做出的举动。而行动则是有意识的过程。

行动分为情感性行动、传统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和目标手段理性行动四种类型。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社会学解释

概念:社会学调查研究和理论的基石是概念和变量。社会学概念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和过程的概括性表达。

变数:在社会学所使用的大部分概念中,其所界定的事物是变化多端的,它们或者在时空纬度上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或者代表了不同的人或群体,这就是变量。为了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家必须将一般性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可以测量的变量,这就是“变量的操作化”。

假设和经验概括:假设是关于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联系方法的陈述。一旦研究表明某一假

设是合理的,那这一假设就成了一种经验概括—即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为经验证据所支持的陈述。

理论:理论刚好与假设相反,它是对被观测到的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性解释。理论产生于

经验性概括,反过来又可以预测其它变量相互联系的方式。

2.变量分析

自变量与因变数:可能性原因或解释性变量,是自变量;其结果就是因变量。因变量是研究者想要解释的变量,自变量是其可能的解释。

3.研究方法

定量方法:用于研究可以用数量来测量的变量(如收入、年龄等)

定性方法:运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社会事实,而不是进行数目大小的测量。定性方法从所研来看待社会世界,而不是从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角度来研究。人本身的角度究的.

4.经验性研究

经验性研究是社会学家常用的方法。它包括两种类型,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第三章文化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非物质对象),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社会学家们提到文化时所关心的是人类社会那些通过学习而非遗传获得的方面。这些文化要素只有被社会成员共享、合作和交流才能得以发生。它们形成了社会中个体赖以生活的基本环境。

2.文化的意义

文化的意义:就社会、团体和个人而言,文化是一种借助内聚力来维持本体身份的连续过程。(丹尼尔贝尔)

3.文化的构成

符号: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文化的能力。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价值观:价值观是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文化的主要价值观是通过其符号系统而传递下来的。

规范:规范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规范既有

正式的(如法律),又有非正式的。大部分社会规范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

物质文化: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就是物质文化。一个特定社会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其实质是技术水准、可开发资源和人类需求的集合体。

4.亚文化

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它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5.用功能主义的视角进行文化分析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

功能主义是文化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1.社会结构

。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社会结构是指.

2.社会结构的单位

身份和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又可以分为自致地位和先

赋地位。自致地位是指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如职业,配偶等;先赋地位是指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如种族、民族、年龄、性别等。

角色:a.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b.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有差距,这就是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的不匹配。不匹配的原因可能是人们未完全领会他们的角色,或者因为个人的原因而拒绝按照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去扮演。

c.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在每一天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们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当来自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了一种角色冲突的状态。而当相互

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时所导致的压力就称为角色紧张。

d.自我认同:指的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对自身以及对我们周围世界的关系的独特感觉。文化与环境是塑造自我认同的一个因素,个人意志和选择也是很重要的。自我认同把我们区分

为不同的个体。

e. 社会认同:指的是别人赋予某个人的属性,基本是可以被看做是表明一个人是谁的标志。同时,社会认同也将该人与具有相通属性的其它人联系起来。社会认同更多地标示出个人如何与其它人的“相同”

社会群体和组织: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

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角色和身

份是群体和组织最典型的组成要素。

社会设置:是指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第五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

1.什么是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即人们以相互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者对别人的行动作出响应。

社会互动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构成了人类存在的主要部分。

2.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行动:行动是指某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全部反应,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单位。(米德的观点)

自我: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客体的能力。

符号互动论:强调符号和意义在微观社会学层次的重要性。

3.互动论三个基本原理(布鲁默)

第一,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

第二,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第三,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自己的交流”。

4.社会互动的其它理论视角

)会话分析 3)本土方法论 2)拟剧论1.

5.社会互动的五种形式

交换: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酬赏或回报。

合作: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的人们或群体联合起来一起行动。合作分为自发合作、传统合作、指导合作和契约合作。

冲突:针对珍稀物品或价值的斗争。

竞争:遵循某些规则的一种合作性冲突。

强制:把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

第六章社会化

1.社会化

社会化即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2.吉登斯关于社会化的观点

1)文化属于社会的那些习得的方面,而非继承的方面。儿童或其它社会成员学习他们那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被称为社会化。社会化是文化世代相传的主要管道。

2)社会化应该被视为一种终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行为不断被社会互动所形塑。它使个体能够发展自己及其潜能,能够学习并做出调适。

3.初级社会化

Primary socialization:从出生开始到整个童年时期,是文化学习的最集中的阶段,,儿

童在这一阶段习得语言和基本的行为模式,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家庭是这一阶段社会化的主要机构。

secondary socialization:从时间上讲,是童年的晚期开始一直贯穿人的一生(在迅速变

化的时代,这个过程不会停止而且更为重要)。其它诸如学

校、同辈群体、组织、媒体、工作单位等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力量。

4.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通过社会化个人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换言之,社会化是个人获得社会角色的途径。

5.社会化的主体

1)家庭 2)学校与日托中心 3)同辈群体 4)大众传媒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1.社会群体

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所组成的,具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感的,对其中的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的群体.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按照其内部亲密程度划分群体)

初级群体:是一种规模较小又非专业化的群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最重要的初级群体的家庭。其它初级群体还包括邻居朋友圈、同龄帮伙等。

次级群体:成员之间以一种有限的、非个人方式交往的规模更大、更具专业化的群体。次级群体是为达到特殊目标而特别设计的群体,其成员主要以次级关系来相互联系。常见的次级群体包括办公室同事和各种组织机构。

3.群体运作

1)决策

2)遵从

3)内群体:成员本身隶属的群体

4)外群体:本群体之外的群体

4.组织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以来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这些具有特定目标的群体就

是组织。

5.组织结构

正式结构: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套明确陈述的规定、几率和程序。正式结构包括规章、法规、内部细则、命令和达成目标的时间表。正式结构的显功能是富有效率地达成组织目标。以正式结构为主的组织就是正式组织。

非正式结构:由群体成员的互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

6.组织文化

1)价值观念:宣传口号、Logo等。

2)权威人物

3)礼仪和仪式:舞会、聚餐。

4)文化网络

7.科层制(马克斯·韦伯)

科层制:是一种运作于明确的规章和程序之基础上的等级权威机构。科层制是一类特殊的正式结构。

优点:1)极大限度地减少了个人情况对工作的干扰

2)增加了工作的连续性

缺点:1)可能会使工作僵化,高度正式的机构会窒息主动性和创造性。

2)会导致寡头统治—即由极少数人统辖整个组织。

3)会使雇员产生过分谨慎的态度,因而极力希望维持现状。

第九章社会分层

1.社会分层

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2.社会分层的三个方面

1)收入与财富:财富是由个人或群体的全部经济财产所构成,它不仅包括货币而且包括物

品、土地、自然资源以及生产性劳动服务。收入通常用来表达一个单位时间内的货币流动量。

2)权力:个人或群体控制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3)声望:一个人从别人那里所获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

3.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是指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所界定的社会位置。就社会分层而言,它的具体含义是在一

个社会等级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

4.社会流动

指就一个人或群体而言,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的变化。

5.功能主义理论的社会分层

社会不平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事实上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也是必要的。

第十三章性别

1.性别差异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性别的差异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整合。

法社会学论文

论人治与法治 法治,其定义为:国家用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法制变成法治,就要以人们的权利平等、权力制衡、司法、立法和执法相互独立作为前提。不然法治就难以产生社会秩序。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赖于法律制度与法治的本身的成本与优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们的道德水准。不管多么完善的法律制度与法治,对野兽是没有效果的,除非将其杀死。道德水准极低的人们,其行为、其性质接近野兽,其法治成本其高无比。 所谓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德高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坏除了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水准外,主要看国家治理的道德水准。只有贤德完善的人作国君,才有上梁正而下梁不歪的效果,社会秩序才会产生。若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道德水准极低,形同野兽,弱肉强食,其人治成本就会极高,其人治也就无效。 一个没有贤君的国家,人治是无效的;一个没有清楚界定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法治是无效的。人治与法治各有优劣,各有不同的前提。一个国家,清一色的法治不好,也无效;清一色的人治也不好,也无效。最有效的治理是要找出人治与法治的最佳比重和不同的适用范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越来越纷繁复杂,传统的经济管理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需要,以法治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已是势在必行。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为政在人"的积习很深,如果不对人治和人治思想进行彻底的清算,我们很难真正树立起法的权威,所谓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许多问题的是非曲直,不是依靠法律条文,往往得由领导人来裁决,从而也造成了许多问题上争论不休。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历史悠久的国家,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有些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了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家长制作风,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家长制就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是人治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人治,最基本的特征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超乎社会之上,处理事务和管理社会生活,完全以个人的意志、愿望、能力、政治素养、知识水平、道德品质为转移。实现这样的统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很强的专横性。 人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历史上看,就是每朝最高统治者无一不总揽全国军事、政治、经济、司法大权,所有政事听凭这个人独断专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唯予一人有佚罚","听予一人之作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历来的君主帝王一再削弱宰相的权力,致使"三公九卿,形同虚设"。人治的另一个特征,是实行"亲贵合一"的组织原则和推崇"忠孝"思想。由于皇权至高无上,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皇族和外戚分享着特殊尊荣。汉、唐、明等朝代都有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现象。"任职终身"、"荫泽子孙",是人治的又一特征。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政治的变故和权力的倾轧外,没有哪位皇帝是活着时就主动让位的。至于每一朝代的各级官吏的选拔和委任,无论是分封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后来的科举制,几乎无一例外地保障他们终身乃至世代为官的特权。人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常常混淆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以礼断狱"、"以言代法"、"以人代法"、"重德轻刑"。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解决"人治"问题上采取了各种措施,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人治和人治思想依然有它的市场,人治是中国经济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经济现代化要求必须实行法治,彻底摒弃人治。法治是近代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近代西方的法治,推动了西方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完整word版)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绪论 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 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 (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 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名词解释】 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

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名词解释】 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1)整合功能、(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的功能、(4)传续功能【简答】 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名词解释】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 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选择】 4、心理上的断乳是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法社会学论文

1.本文的方法论是现象学理论。首先,现象学理论是指由现象学所 发现的意识分析方法能够将人们导入纯粹的意识领域,所有的科学、所有的人类精神成就都能通过对现象学的意识分析而得到解答。现象学理论把人的行为与其感知、判断、归纳、想象、期待、时间意识、自我意识等内在因素联系起来,强调人的意识的主动性。其次,从本文来看,该文通过对一起赡养纠纷调解事件的过程进行分析,对该事件的相关人的行为、语言、动作等外在表示进行分析,符合现象学理论的基本要素。例如他的行政编制在 A 镇政府, 属于乡镇司法行政人员, 在其言语中就反映出一种模糊的角色定位: 一方面, 在他看来, 法律援助的意义在于“ 为人民服务” 和“ 维持社会稳定” , 从事法律援助是在完成上级“ 法律援助中心的任务” , 可见在其意识中, 法律是工具性的———具有社会政治功能的———存在, 这显然是政府行政人员而非法律人的思考模式; 另一方面, 他又提到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来“帮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 , 要依照法律规定审核法律援助案件的资格条件, 从而将自己赋予了依法执法的法律人角色, 法律似乎又因为它对权利义务的规定而成为了规范性的存在。G 所长将上述法律的工具性和规范性混为一谈, 自然地, 法律援助工作与之前的司法行政工作在他看来“区别不大”。再例如,当事人老E做父亲的给儿子道歉“ 没道理” , 他是来这里讲“ 理” 的, 而不是来讲“ 法” 的。从老E对纠纷情况的陈述中可以看出, 他对国家法律是很陌生的, 他甚至没

有意识到自己找儿子讨要粮食、医疗费、生活费是依据法律规定应该享有的一项权利, 儿子没有履行赡养义务则是对自己利益的侵害。他的依据是“ 儿子分家前就说话了的” , 是纯粹从道德角度出发, 认为儿子说了要给钱粮的话就应该兑现。老E 的态度立场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综上所诉,我认为本文的法社会学方法论是现象学理论。 2.本文运用的法社会学基本方法是法律角色分析。理由如下,首先 法律角色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法律角色的结构、关系、功能以及权力义务、行为模式等的分析来说明一系列的法律现象。在本文中,通过对G所长的在该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说明了一些法律现象和事实。例如M 主任向大家介绍道:“ 这是咱们镇司法所的G 所长, 今天专门过来当调解人的。今天的座谈会就由他来主持。他是我们这片儿最懂法律人情的, 你们父子俩的矛盾纠纷今天在这里由他依法处理。”M 主任的介绍“ 他是我们这片儿最懂法律的” , 却着重突出了G 所长作为法律权威“ 在场” 所代表的意义, 淡化了他同时作为司法行政人员的官方色彩。由此可见,G所长的角色是一个法律人。然而, 无论G 所长自身的角色定位如何, 在一个具体纠纷解决场景中, 作为法律援助工作者, 他是以一个“ 法律人” 的身份参与其中的, 这对事件的其他行动者来说, 往往就意味着法律的“ 在场” 。既然G 所长把纠纷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权利义务用“ 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一语带过, 他就很可能不会遵照法律的权利义务规定解决法律援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共20分) 1、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不清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本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迪尔凯姆和韦伯 B. 帕森斯和默顿 C. 科赛和达伦多夫 D. 库利和米德 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 一定数量的成员 B. 特定的活动目标 C. 明确的规章制度 D. 正式的组织结构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A. 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 客观存在的实体 C. 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聚集到一起 6、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 社会角色的确定 B. 社会角色的表现 C. 社会角色的扮演 D. 社会角色的失调 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 A. 1840年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D. 1949年 8、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丁克家庭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 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 B. 冲突理论 C. 亚文化理论 D. 战争 1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 A. 滕尼斯 B. 罗斯 C. 孔德 D. 韦伯 11、霍桑实验提出了:()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资料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小结及思考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2) 小结: 1.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于1838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 社会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卡尔·马克思(1818—1883)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在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过程中,吴文藻、孙本文等做了大量工作。 4.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关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社会制度。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5.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 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术语 实证方法 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 社会行动 社会过程 思考题: 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社会学的功能有哪些?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小结: 1. 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生活的体系。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 2. 作为社会的构成要素的人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反映了他的主体性与客体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阐述了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 3. 社会关系从更加抽象和概括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行为模式,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可分为三大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4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 文化的功能包括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6.文化纷繁多样,各具特色。在同一族群内,也会存在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分。对待本族和他族文化存在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态度。 7.文化的变迁不可避免,它的出现主要是发现、发明和传播。两种文化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的冲突。 关键术语 社会 社会关系 文化 主文化 亚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20xx法学法律社会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20xx法学法律社会调查 报告正式版

20xx法学法律社会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前言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调查主体 1 相关社会背景和主要目的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十分严峻。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同时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争取他们的利益。这就会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淡,导致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 1、P3 2003年全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深的经验教训。 2、P5 媒体审判,即以媒体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3、P6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把新闻自由的实践看作是探索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如何运行的伟大尝试。 4、P6 “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出来的。 5、P23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6、P24 大众传播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7、P26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案例整理) 8、P36 变动产生新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典型案例 9、P37 新闻五要素:谁、时间、地点、原因、事情

10、P41 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1、P44 信息分类: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2、P45 信息特点: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13、P53 “魔弹论”就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宣传对象只是俯首帖耳的听众。 14、P55 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15、P57 舆论定义: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社会学教程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教程 1. 填空题。 a. 孔德:社会学创始人,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 的基本思想。 b?文化概念:我们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 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才有了文化。 c. 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慢斯和布劳。 d?农村社区及社会社区:.社会学一般根据社区的结构、功能和人口状况、组织程度等综合因素将社区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大基本类型。 (一)农村社区:是指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人们所组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其特点是: 1. 人口密度较低; 同质性强。 2. 经济活动较简单,商品交换水平较低; 3. 社会结构简单,居民的阶层分化程度较低; 4. 社区设施和文化生活比较简单; 5. 居民的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比较慢,有强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二)城市社区: 是指以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社会活动的居民所组成的、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地区性社会 生活共同体。 其特点是: 1. 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 2. 经济活动复杂,商品经济发达; 3. 社会结构复杂、社会流动大; 4. 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5. 社会生活的节奏快,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快。 e. 集体行动概念提出者: 2. 名词解释。 a.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b.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互动的性质上可分为理性互动与非理性互动。 c. 文化及其概念:我们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才有了文化。 文化的特征 1、超生理性、超个人性 2、复合性

社会学概论课程内容报告

社会学概论课程内容报 告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社会学概论》课程内容报告-贫困 一、贫困的定义 贫困首先被看作是经济现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贫困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与之相近的界定有: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能力;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达到所在社会可接受生活标准的那种状况。由此可以看出,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贫困,它是因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可接受生活标准的状况。对最低生活水平的界定相对容易一些,国际上一般用贫困线来测量贫困。所谓贫困线是指社会中家庭品平均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极为贫困家庭。显而易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线可能不同,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水准不同,包括的范围为不同,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也不同。实际上,测定贫困线是为实施社会救助服务的,因此,它一般以行政区为单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贫困的界定包含了更多内容。比如英国学者汤森德(Townsend)认为,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欧洲共同体委员会认为,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近些年来,世界银行在反贫困方面也指出,贫困不但是经济上的,也是健康、文化和社交方面的,因此贫困具有综合特征。上述对于贫困特征的指认已经超出了纯经济范围,而认为它具有社会-经济特征。实际上,贫困被认为是与低收入相关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认为,在一定社会中没有体面的生活就是贫困。 二、我国的贫困问题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1.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韦伯) 2.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哪个国家?(法国) 3.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为什么”) 4.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时间是?(1982年)5.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为?(冲突) 6.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正向社会化) 7.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8.随着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什么关 系?(地缘关系) 9.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是社会学的?(实证性特征) 10.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被称为?(文化交流) 11.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文化模式) 12.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合作) 1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基本社会化) 14.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G·H·米德) 15.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是?(反模仿) 16.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17.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是?(0—20人) 18.组织和初级群体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19.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的社会组织是什么?(政府) 20.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伦斯基) 21.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这种偏差行为是? (形式主义) 22.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什么?(社会事实) 23.“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专业与技术人员) 24.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斯宾塞) 25.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非营利性)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

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实践报告:法律社会实践报告

法律社会实践报告 xxxx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xx大学法学院组织的“法律乡村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进行普法宣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以期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群众,为他们答疑解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此次社会实践的实践地是xx____(省、市、区、县)xx绥县。在具体的活进行当中,小组成员选择了在xx绥县城以及岜盆乡和渠离镇等几个有代表的乡镇进行普法宣传和社会调查。 在这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对法律在农村的宣传状况及其现实的实用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法律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农村遇到不少关于法律的问题,其中很多正是我国普法特别是农村普法盲区。为此组员之间交换过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农村普法调查的意义所在。在我国,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真正懂法的少,能用法敢用法的更少;少数精通某一类法律知识的农民,却是因为长期诉讼而不得不加以学习用以维护切身利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和进步。在如今中国法制建设的大潮中,依法治国在农村仿佛还是空荡荡的口号。在此,我想有必要谈谈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所思所想,希望能为法制建设尽一点点微薄之力。 (一)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首先,就法律的实用性这一点来说,我所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在xx绥县城发普法传单时,我们分发的是婚姻法和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群众大多乐意接受新的知识并为亲戚朋友传递法律知识。但我们同样面临着不解和拒绝,深层次的原因是法律在他们心目中缺乏合理的实用性。例如,就婚姻法来说,有的群众认为自己已经结婚惑离婚就用不上婚姻法了,更有甚者认为只有离婚才用得上婚姻

法,因此他们抵触我们的普法宣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法律宣传对农民群众是不到位的,至少是缺乏实用性的,以至他们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精神实质。就如上所说的婚姻法问题,很多农民群众或许就不了解家庭暴力,不赡养父母,不抚养子女等行为是违法行为,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威胁社会和谐的细胞。这种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宣传的缺失惑缺乏,无疑是农村普法过程中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其次,是关于法律宣传方面的问题。黄赌毒一直是我国打击的重点,但我们在渠离镇的集市上却很容易的发现很多农民群众显然沉迷于xx的现象,而且没有任何人加以阻止或取缔。这不由得让我们产生疑虑和忧患,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但精神文明的滞后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无疑将衍生一系列农村问题,进而影响农村地区的稳定。同样的情况我们在xx绥县城也曾遇到过,一对夫妇向我们咨询离婚的财产分割方面的问题。言语中透露,夫妇俩本是令人羡慕的一对,可惜却因赌博导致感情破裂,最终走向婚姻的失败。试想如果农村法律宣传及时、到位,这种情况又如何会屡屡出现。 第三,是农民群众在看待法律的态度方面的问题。农村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特殊的地理和人文条件下,孕育出了一套自己的潜规则。淳朴热情却又相对缺乏知识的农民群众一旦相信某些人或事对他们有利或值得去干,他们便会给以衷心的支持和拥戴。相反他们便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并且在农民群众中扩散开来。这也许就是农村地区老大难问题难以解决的症结所在吧!在岜盆乡,我们遇到一位前来咨询的老大爷,向我们咨询土地纠纷问题。看得出老大爷很无奈也很无助。老大爷似乎并不满意我们给他解释的法理知识,摇着头说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弊病所在,认为这应该就是官官相互的结果。在他看来自己翻阅了各种法律条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简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2.举例说明如何表现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的表现: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直接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台前、台后的表现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3.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答: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4.家庭有哪些功能 答:农村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3)婚姻生活功能(4)感情交流功能(5)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5.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 答:“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6.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家长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 7.什么是城市社区它有哪些特点 答: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民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8.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明确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规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要联系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闻学理论。 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新闻事业、新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新闻理论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采、写、编、评、摄、经营管理),狭义的新闻学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的特点、样式、规律、功能、目的等等。重点是现代新闻业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说,新闻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新闻学概论》中的新闻学,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 一、中国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正式新闻教育的开端。 2、我国大学设立新闻系始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由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逊(Don Patterson)主持系务,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 3、我们认为,新闻学要想发展到“学术性专业的层次”,这种研究视域和理论建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视域对新闻学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那么专业视域则是新闻学研究的内在视域。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来思考各种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专业视域称之为“本质视域”。 二、学习新闻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我们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3、指导我国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

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1

浅谈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近几年来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分析(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1、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堪忧。 (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3)重金属污染,即在农禽产品中含有超标超量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物质。2、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屡屡发生。(1)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2)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3)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现状。有关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有机体系,称之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规范和保障食品安全体系。总观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现状,由《食品卫生法》为主导,《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数部单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以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的集合法群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的现实。1995年正式出台的《食品卫生法》应是我国现阶段最全面地对食品卫生安全作出规定的法律。但是现在的《食品卫生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总含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这样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就会使许多有害物资蒙混过关,给为非作歹者留下作恶空间。又如该法中没有规定为假冒伪劣食品销售者提供原料及其他材料者予以处罚的内容,应当说这是在规范食品市场法律中的重大缺陷。我国的《食品卫生法》从试行到正式颁布已有10多年,有必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加以完善和强化,以有效制止和打击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有损食品安全的行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化工作亟待加强。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究其根本是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有效率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分门类的,囊括立法、执法、法律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其次,法律体系功能的发挥要通过法律体系的结构来实现,法律体系的结构本身就体现着法律体系的功能。因此,构建法律体系首先需要的是赋予该体系一种科学合理的结构。就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我们必须承认: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食品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合理化。 (一)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中的界定问题。1、食品安全体系中“角色不清”职能部门既制定和解释法规、标准,又行使执法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滋生腐败,食品安全难以真正落实。2、食品安全管理中“权限不清”卫生部、农业部、环保总局、粮食总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的职能权限界定不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是应势而生。3、不同安全等级的食品“定义不清”如保健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A级,AA级)等,名词繁多,增加了消费者识别食品安全等级的难度和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