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导学

【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默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

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

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

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

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想要把西湖比作

美女西施。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

非常合适。)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诗意进行质疑。

3.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疑难,再全班交流,师

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1)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

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

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

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

相似之处?(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小组与同学互读互评,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3.感情朗读,练习背诵,深入体会诗意。

五、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课件展示: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了解洞庭湖:洞庭湖,在古代曾被称为云梦、九江和重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

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3968平方千米,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

2.导入课题: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作者: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二、欣赏范读,感悟古诗。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2.自己练习朗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3.同位互相检查,相互评议。

4.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全班交流,读准节奏。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师生评议,教师小结。(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景亮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陀螺。)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

(二)感情朗读,交流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和”是什么意思?(和谐,优美。)

(2)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3)教师评议并小结:“镜未磨”三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月亮把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下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5)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应该才能怎样读好这两句诗?(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6)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品读后两行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里的“山”指的是哪座山?(洞庭湖中的君山。)

(2)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这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表现了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照应了前两句诗中的“和”。)

(3)作者云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形象地表现了景色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所见景色的喜爱之情。)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在月亮银色的光辉映照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水显得更加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应该才能怎样读好这两句诗?(读出惊讶或赞叹之情。)

(6)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引导小结,升华感情。

1.交流探究:这首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

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

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

2.教师小结:这首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

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

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

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

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

用词也极精到。

3.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五、结合积累,拓展延伸。

1.像本课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一样,以山水等自然景

物为题材的诗是山水诗,在平时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你

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诗。

2.小组学生回忆交流。

3.小组代表朗诵古诗,汇报交流,师生评议。出示,朗读积累: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课外阅读,积累古诗。

课外搜集苏轼、刘禹锡的其他古诗,阅读积累,和同学一起分享。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第一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 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 3.中断开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1.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3.(1)水光潋滟晴方好。(2)山色空蒙雨亦奇。 4.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例: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即兴为诗歌提名为——《饮湖上初晴后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 -17课古诗三首内容详解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内容详解 资料书屋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xun)、弟弟苏辙(zhe)合称“三苏”。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望天门山 唐朝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字词解释:①中断:从中间断开。2、楚江:长江。3、至此:到这里。 4、回:回旋。⑤出:出现。 古诗大意: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从中间断开,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精彩赏析:这首诗围绕一个“望”字展开,描绘的是天门山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前两句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开”字,写出了长江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一个“回”字,把水的澎湃和变化无穷描写得淋漓尽致。第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后两句写诗人乘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扑进眼帘。青山有情意,远客有兴致。一个“出”字,不但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有了动态美,而且也寓含了诗 人的喜悦之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 Song sushi[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字词解释: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方好:正好。③:云雾迷茫的样子。④亦:也。⑤奇:奇妙。⑥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⑦淡妆浓抹: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妆饰。 古诗大意;水上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 景致也很奇妙。如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 美丽多娇。 精彩赏析:前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诗人运用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把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dai)还是淡描蛾()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这首诗描写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课件。提问:西湖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认识5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 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 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 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17.《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认识5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 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 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 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 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 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第二课时 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 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 ...。 ..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 ..。 ...里一青螺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 3.中断开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 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1课时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

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

部编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2)“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小结: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17 古诗三首(教案)

第六单元 本单元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以及1个“口语交际”、1个“习作”、1个“语文园地”。本单元旨在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精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句,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意见不同怎么办”,在生活中遇到意见不同的事情时,能换位思考,态度平和、简洁明了地表达意见,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习作”的任务是学写倡议书,能用正确的格式就自己关心的、与环保相关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17古诗三首 1.会写“簸、涯、莺”3个生字,理解本课三首诗中“簸”“山郭”“排闼”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生字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的3个生字可结合文中注释理解识字。书写时,注意“簸”是上下结构; 教学“涯”的书写时,强调右边外部是“厂”,不要多加一点;“莺”中间是“冖”,不 要写成“宀”。 2.阅读理解 本课3首古诗都是七言诗,描写的都是自然美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 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想象,以丰富学 生对诗中美景的感受。本课3首古诗要求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要求默写《江南春》。 3.表达运用 古诗中有许多精妙的对偶句。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 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法。《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第六单元 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精读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本单元4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单元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地阅读,理解段落的意思。教学本单元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壮美山河,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进行本单元习作教学时,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语文园地”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3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 江波澜壮阔的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 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出的不同风 姿;《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 千里洞庭尽收眼底。 1.认识36个生字,读准6个多音 字,会写51个字,会写46个词 语。 2.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 景色,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 意思。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 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文中的景物或 场景。 4.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与 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5.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 富饶的西沙群岛2 本篇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 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 之情。 海滨小城 2 本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了海滨小城既美丽又整洁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美丽的小 2 本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

【强烈推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基础再现 1.看拼音,写词语。 chǔ jiāng gū fān jìng zi duàn kāi yín pán 2.查字典填空。 “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1欲望; ○2想要,希望;○3副词,将要。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欲.把西湖比西子。() (3)小红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天门中断 ..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诗句“中断”的意思是,突出长江水的;“回” 的意思是,突出表现了山势的。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被长江册拦腰劈开的,碧水向东流到此,回旋 澎湃 B.诗中“断”“开”“流”“回”以及后两句的“出”“来”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 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C.这两句诗只赞美了长江水的巨大生命力 (2)水光潋滟 ..雨亦奇。 ..晴方好,山色空蒙 ○1有些词语可以想象出优美的画面,看到“潋滟”能想到(),看到“空蒙”能想到 (),通过这两个词语可以欣赏到西湖的美。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4.活学活用 (1)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文文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A.《望天门山》 B.《饮湖上初晴后雨》 C.《夜书所见》 D.《望洞庭》 (2)我们一家去游览西湖,妈妈告诉我西湖又叫“西子湖”。西子是古代的大美女,不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都是那么美,就像这时晴时雨的西湖一样。知道了这些,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代诗人的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