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标准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 T 9

水环境标准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 T 9
水环境标准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 T 9

水环境标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

规范】HJ T 9

6.2分析方法

6.2.1选择分析方法的原则

6.2.1.1首先选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或行业标准方法。

6.2.1.2当实验室不具备使用标准分析方法时。也可采用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监督管理司环监[1994]017号文和环监[1995]号文公布的方法体系。

6.2.1.3在某些项目的监测中,尚无"标准"和"统一"分析方法时,可采用ISO、美国EPA和日本JIS方法体系等其它等效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应能达到质控要求。

6.2.1.4当规定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污水、底质和污泥样品分析时,必要时要注意增加消除基体干扰的净化步骤,并进行可适用性检验。

6.2.2水和污水的监测分析方法见附表1。

7流域监测

7.1流域监测的目的。流域监测以掌握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趋势,为流域规划中限期达到目标的监督检查服务,并为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7.2流域断面。根据流域规划设置的断面,一般分为限期达标断面、责任考核断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断面。

7.3同步监测

7.3.1同步监测是根据管理需要组织全流域监测站进行的在大致相同的时段内,对主要控制项目的监测。

7.3.2同步监测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点位(断面)认证,监测全程序技术指导,监测资料的审核汇总以及报告编写工作。在监测期间总站派技术专家到重点地区进行现场技术监督、技术指导。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本地区的同步监测工作具体实施。

7.3.3监测频次。常规监测为每月1次,具体实施时间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流域网头单位及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商确定。同步监测频次根据需要确定。

7.4监测断面(点位)我国正在制定和实施的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污染源限期达标计划中确定的监测断面是三河、三湖的主要监测断面流域监测以环境管理目标断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断面为主,根据需要可增加主要城镇的污水总排口、日排水量在100吨以上或COD日排放量30kg以上主要污染企业的排口,此外,沿江、河、湖、库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宾馆、饭店等污水排口。

7.5省、市(区)交界断面。重点省、市(区)交界断面,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并指导有关省、市(区)环境监测(中心)站采样监测;其它交界断面由所辖省、市(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采样监测。

7.6监测项目。以常规水质监测项目为主,同时根据流域管理需要和区域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特征等适当增减,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在每次流域同步监测中,高锰酸盐指数、COD、NH3-N、As、Hg、pH、油类、总氮、总磷为必测项目,湖库监测增加叶绿素α。

7.7流域污染物通量监测。增加采样频次并进行流量测量,以平均浓度和流量计算出污染物通量,也可用多个瞬时浓度积分计算污染物通量。

流量测量有多种精确和简易方法,如流速仪法,将监测断面分成若干大小区间分别测量后求积,也可将流速仪法简化成2点法进行测量。

根据我国目前的仪器装备情况,这里推荐简易的浮标法测流量(精确测量流量见5.3节):

取一段较规则、长度不小于10m、无弯曲、有一定液面高度的河床,测其

平均宽度及水面高度,取一漂浮物,放入流动河水的中央,在无外力的影响下(如风、漂浮物阻塞等),使漂浮物流经被测距离,记录流过时间、重复数次,

取平均值。流量按下式计算:

Q(m3/s)=0.7LS/t

式中:L-选取河道部分长度,m;t-浮标法通过这段距离的所需平均时间,s;S-河流断面面积,m2。

注:①河床截面积可用测量杆在选定断面通过测量几个点位的深度计算出。为避免较大误差,至少要有5个测量点,每个测量点之间不能超过20m,地形

较复杂的河床测量点应加密。

②根据增添设备的条件,逐步采用多普勒测流仪测量流量,计算污染物通量。

7.8质量保证。流域监测的质量保证同第11章。

8建设项目污水处理设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8.1验收监测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及管理情况

检查;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测试;水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等)达标排

放测试等。

8.2验收监测方案。验收监测方案应包括项目名称、工艺流程图及排污分析、监测因子、采样点位、监测频次、监测分析依据、评价标准、监测仪器、

实施进度、提交成果和监测人员及其他有关内容。

验收监测方案要报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验收监测应在正常生产工况并达到设计规模75%以上运行情况下进行,并

记录监测时的生产工况、生产规模和其他有关参数。

8.3监测布点与采样

8.3.1布点

8.3.1.1监测布点应能真实反映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

8.3.1.2监测布点必须符合5.1节的规定。

8.3.2采样

8.3.2.1采样频次

(1)监测频次应能反映真实排污情况和环境保护治理设施的处理效果,并应使工作量最小化。

(2)对生产稳定且污染物排放有规律的排放源,应以生产周期为采样周期,采样不得少于2个周期,每个采样周期内采样次数一般应为3次~5次,但不得少于3次。

(3)对有污水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转或建有调节池的建设项目,其污水为稳定排放的可采瞬时样,但不得少于3次。对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率测试的采样频次可适当减少。

(4)对非稳定排放源、大型重点项目排放源,必须采用加密监测的方法。

8.3.2.2采样方法及水样保存。采样方法见第5章,水样的保存和容器选择见表4-4。

8.4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8.4.1监测项目

8.4.1.1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中确定需要监测的因子,并参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0]38号文"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附录一。

8.4.1.2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产生的新污染因子,须经国家或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增加监测项目。

8.4.1.3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应当增加监测的总量控制指标。

8.4.2监测方法

8.4.2.1监测因子的分析测试应采用国家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相应监测方法。

8.4.2.2未列入上述标准的监测因子,其分析测试应参照有关标准中规定的监测方法或相应的等效方法。

8.5质量保证

8.5.1采样器和监测仪器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

8.5.2承担竣工验收监测的环境监测站必须通过国家或省级计量认证,监测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8.6评价标准。外排污染物要符合治理设施设计和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提出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8.7总量控制。在竣工验收监测中要进行污水污染要素中主要污染因子的排污总量监测,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是否符合功能区规划目标作出评价。

8.8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见第10章。

8.9验收监测报告(表)。验收监测报告应包括前言、验收监测的依据、建设项目工程概况、环境影响评价意见及环境影响评价批复要求、验收监测评价标准、监测期间的工况分析、验收监测结果及分析、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国家规定的总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环境管理检查、验收监测结论与建议及有关附件等,同时填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0]38号文"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附录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验收监测表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0]38号文"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附录八"验收监测表"填写。

9应急监测

9.1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尤其是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泄漏事故,往往会对水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与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监测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9.1.1应急监测的目的与原则。应急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迅速查明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处理处置的可靠依据。

事故发生后,监测人员应携带必要的简易快速检测器材和采样器材及安全防护装备尽快赶赴现场。根据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立即布点采样,利用检测管和便携式监测仪器等快速检测手段鉴别、鉴定污染物的种类,并给出定量或半定量的监测结果。现场无法鉴定或测定的项目应立即将样品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污染程度和可能污染的范围并提出处理处置建议,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9.1.2采样。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一般分为事故现场监测和跟踪监测两部分,其采样原则如下:

9.1.2.1现场监测采样

(1)现场监测的采样一般以事故发生地点及其附近为主,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和污染水体的特性布点采样和确定采样频次。对江河的监测应在事故地点及其下游布点采样,同时要在事故发生地点上游采对照样。对湖(库)的采样点布设以事故发生地点为中心,按水流方向在一定间隔的扇形或园形布点采样,同时采集对照样品。

(2)事故发生地点要设立明显标志,如有必要则进行现场录像和拍照。

(3)现场要采平行双样,一份供现场快速测定,一份供送回实验室测定。如有需要,同时采集污染地点的底质样品。

9.1.2.2跟踪监测采样。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随着稀释、扩散和沉降作用,其浓度会逐渐降低。为掌握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在事故发生后,往往要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直至水体环境恢复正常。

(1)对江河污染的跟踪监测要根据污染物质的性质和数量及河流的水文要素等,沿河段设置数个采样断面,并在采样点设立明显标志。采样频次根据事故程度确定。

(2)对湖(库)污染的跟踪监测,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点,但在出水口和饮用水取水口处必须设置采样点。由于湖(库)的水体较稳定,要考虑不同水层采样。采样频次每天不得少于二次。

9.1.2.3现场记录。要绘制事故现场的位置图,标出采样点位,记录发生时间,事故原因,事故持续时间,采样时间,以及水体感观性描述,可能存在的污染物,采样人员等事项。

9.1.3监测方法。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和复杂性,当我国颁布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时,可等效采用ISO、美国EPA或日本JIS的相关方法,但必须用加标回收、平行双样等指标检验方法的适用性。

现场监测可使用水质检测管或便携式监测仪器等快速检测手段,鉴别鉴定污染物的种类并给出定量、半定量的测定数据。现场无法监测的项目和平行采集的样品,应尽快将样品送回实验室进行检测。跟踪监测一般可在采样后及时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9.1.4应急监测报告。根据现场情况和监测结果,编写现场监测报告并迅速上报有关单位,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9.1.4.1事故发生的时间,接到通知的时间,到达现场监测时间。

9.1.4.2事故发生的具体位置。

9.1.4.3监测实施,包括采样点位、监测频次、监测方法。

9.1.4.4事故发生的性质、原因及伤亡损失情况。

9.1.4.5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流失量、浓度及影响范围。

9.1.4.6简要说明污染物的有害特性及处理处置建议。

9.1.4.7附现场示意图及录像或照片。

9.1.4.8应急监测单位及负责人盖章签字。

9.2洪水期与退水期水质监测

9.2.1监测目的。掌握洪水期与退水期地表水质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准

确地为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信息,以便对可能发生的水污染事

故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为保障洪涝区域人民的健康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9.2.2监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9.2.2.1开展灾区城镇河流、湖、库及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测。

9.2.2.2重灾区、淹没区的地表水质监测;对于危险品存放地周围水质重

点监测。

9.2.2.3水环境污染事故的追踪调查和应急监测。

9.2.2.4开展洪水期与退水期水环境质量的评价与专报。

9.2.2.5各项监测与报告工作要做到快速、及时、准确。

9.2.2.6其它要求执行9.1节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9.2.3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9.2.3.1布点原则。参照第4章地表水质监测布点与采样,第5章污水监

测的布点与采样。并根据洪水与退水过程中水体流经区域,把监测重点放在城、

镇、村的饮用水源地(含水井周围)、洪涝区城、镇、村的河流,淹没区危险品

存放地的周围要加密布点。

9.2.3.2洪水区域的河流主干道和支流流经的城镇加密布设控制断面(不设

中泓断面)。

9.2.3.3城镇村的饮用水源地在进水和出水方位加密布点。

9.2.3.4洪涝区域的饮用水水井根据不同水深布设上(水面至水下20mm),

中(水深的中部),下(底质上50mm)三个点位。

9.2.3.5淹没区域的饮用水源地和水井周围加密布点。

9.2.3.6洪涝区域和淹没区域的工矿企业周围,在入水方向每20m布1个

采样点,出水方向要加密布点,以能够切实监测出污染物泻流浓度和总量为原则。

9.2.3.7以危险品存放地或流经洪水的工矿企业为中心,按一定间隔的扇

形布点,同时在洪水进流方向的上游设3个~4个对照点位。

9.2.4采样。参照4.2.3节水样采集和5.2节污染源污水监测的采样执行。

9.2.5监测频次与时段。为说明污染物特别是危险品存放地污染物可能的

泻排浓度、总量和泻排时段,自洪水暴发之日起至洪水消退后1个月的时段内,每周至少监测1次。

9.2.6监测项目

9.2.6.1地表水。pH、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挥发酚、油类、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参照地区污染物的特征,并参照洪水区污染源

特征适当增加有关项目。

9.2.6.2饮用水源地(含井水)。pH、悬浮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

盐氮、亚硝酸盐氮、总磷、挥发酚、硫化物、总硬度、总汞、总砷、铅、镉、

油类、氯化物、氟化物、总有机碳、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

9.2.6.3有污水排放的工矿企业及事业单位参照第6章表6-2污水监测项目执行。

9.2.6.4洪水淹没区的工矿企业和危险品存放地:根据工矿企业的产品、原材料、中间产品及存放危险品的种类,以国家控制的污染物为主,并参照国外有关限制排放污染物确定监测项目。

9.2.7监测分析方法。参照第6章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执行。

对于淹没区的工矿企业和危险品存放地的污染物监测,我国尚没有规定标准监测分析方法和统一方法的,可采用ISO、美国EPA或日本JIS的相应监测分析方法。

9.2.8质量保证。原则上参照第11章水质监测质量保证和第4章、第5章有关规定执行。

9.2.9数据处理与报告。洪水期与退水期的监测数据,切实做好计算机存储工作。每期水质监测结果以专报、快报形式,及时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10监测数据整理、处理与上报

10.1原始记录

10.1.1水和污水现场监测采样、样品保存、样品传输、样品交接、样品处理和实验室分析的原始记录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凭证,应在记录表格或专用记录本上按规定格式,对各栏目认真填写。原始记录表(本)应有统一编号,个人不得擅自销毁,用毕按期归档保存。

10.1.2原始记录使用墨水笔或档案用园珠笔书写,做到字迹端正、清晰。如原始记录上数据有误而要改正时,应在错误的数据上划以斜线;如需改正的数据成片,亦可将其画以框线,并添加"作废"两字,再在错误数据的上方写上正确的数字,并在右下方签名(或盖章)。不得在原始记录上涂改或撕页。

10.1.3监测人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各项记录负责,及时记录,不得以回忆方式填写。

10.1.4每次报出数据前,原始记录上必须有测试人和校核人签名。

10.1.5站内外其他人员需查阅原始记录时,需经有关领导批准。

10.1.6原始记录不得在非监测场合随身携带,不得随意复制、外借。

10.2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及规则

10.2.1有效数字用于表示测量数字的有效意义。指测量中实际能测得的数字,由有效数字构成的数值,其倒数第二位以上的数字应是可靠的(确定的),只有末位数是可疑的(不确定的)。对有效数字的位数不能任意增删。

10.2.2由有效数字构成的测定值必然是近似值,因此,测定值的运算应按近似计算规则进行。

10.2.3数字"0",当它用于指小数点的位置,而与测量的准确度无关时,不是有效数字;当它用于表示与测量准确程度有关的数值大小时,即为有效数字。这与"0"在数值中的位置有关。

10.2.4一个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主要取决于原始数据的正确记录和数值的正确计算。在记录测量值时,要同时考虑到计量器具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及测量仪器本身的读数误差。对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有效位数可以记录到最小分度值,最多保留一位不确定数字(估计值)。

以实验室最常用的计量器具为例:

(1)用天平(最小分度值为0.1mg)进行称量时,有效数字可以记录到小数点后面第四位,如1.2235 g,此时有效数字为五位;称取0.9452 g,则为四位。

(2)用玻璃量器量取体积的有效数字位数是根据量器的容量允许差和读数误差来确定的。如单标线A级50mL容量瓶,准确容积为50.00mL;单标线A级10mL移液管,准确容积为10.00mL,有效数字均为四位;用分度移液管或滴定管,其读数的有效数字可达到其最小分度后一位,保留一位不确定数字。

(3)分光光度计最小分度值为0.005,因此,吸光度一般可记到小数点后第

三位,有效数字位数最多只有三位。

(4)带有计算机处理系统的分析仪器,往往根据计算机自身的设定,打印或显示结果,可以有很多位数,但这并不增加仪器的精度和可读的有效位数。

(5)在一系列操作中,使用多种计量仪器时,有效数字以最少的一种计量仪器的位数表示。

10.2.5表示精密度的有效数字根据分析方法和待测物的浓度不同,一般只

取1位~2位有效数字。

10.2.6分析结果有效数字所能达到的位数不能超过方法最低检出浓度的有

效位数所能达到的位数。例如,一个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L,则分析

结果报0.088mg/L就不合理,应报0.09mg/L。

10.2.7以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时,校准曲线斜率b的有效位数,应与自

变量xi的有效数字位数相等,或最多比xi多保留一位。截距a的最后一位数,则和因变量yi数值的最后一位取齐,或最多比yi多保留一位数。

10.2.8在数值计算中,当有效数字位数确定之后,其余数字应按修约规则

一律舍去。

10.2.9在数值计算中,某些倍数、分数、不连续物理量的数值,以及不经

测量而完全根理论计算或定义得到的数值,其有效数字的位数可视为无限。这

类数值在计算中按需要几位就定几位。

10.3数值修约规则。数值修约执行GB 8170-87数值修约规则。

10.4近似计算规则

10.4.1加法和减法。几个近似值相加减时,其和或差的有效数字决定于绝

对误差最大的数值,即最后结果的有效数字自左起不超过参加计算的近似值中

第一个出现的可疑数字。在小数的加减计算中,结果所保留的小数点后的位数

与各近似值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者相同。在实际运算过程中,保留的位数比各

数值中小数点后数最少者多留一位小数,而计算结果则按数值修约规则处理。当两个很接近的近似数值相减时,其差的有效数字位数会有很多损失。因此,如有可能,应把计算程序组织好,使尽量避免损失。

10.4.2乘法和除法。近似值相乘除时,所得积与商的有效数字位数决定于相对误差最大的近似值,即最后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要与各近似值中有效数字位数量少者相同。在实际运算中,可先将各近似值修约至比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多保留一位,最后将计算结果按上述规则处理。

10.4.3乘方和开方。近似值乘方或开方时,原近似值有几位有效数字,计算结果就可以保留几位有效数字。

10.4.4对数和反对数。大近似值的对数计算中,所取对数的小数点后的位数(不包括首数)应与其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10.4.5求四个或四个以上准确度接近的数值的平均值时,其有效位数可增加一位。

10.5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应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10.5.1浓度含量的表示。水和污水分析结果用mg/L表示,浓度较小时,则以μg/L表示,浓度很大时,例如COD 12345mg/L应以1.23×mg/L表示,亦可用百分数(%)表示(注明m/v或m/m)。

底质分析结果用mg/kg(干基)或μg/kg(干基)表示。

总硬度用mg/L表示。

10.5.2双份平行测定结果在允许差范围之内,则结果以平均值表示。

平行双样相对偏差的计算方法:

相对偏差(%)=(A-B)/(A+B)×100

式中:A,B-同一水样两次平行测定的结果。

当测定结果在检出限(或最小检出浓度)以上时,报实际测得结果值,当低于方法检出限时,报所使用方法的检出限值。并加标志位L。统计污染总量时以零计。

10.6校准曲线

10.6.1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只舍不入,保留到小数点后出现非9的一位,如0.99989→0.9998。如果小数点后都是9时,最多保留4位。

10.6.2校准曲线的斜率和截距有时小数点后位数很多,最多保留3位有效数字,并以幂表示,如0.0000234→2.34×。

10.7分析结果的统计要求

10.7.1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一组监测数据中,个别数值明显偏离其所属样本的其余测定值,即为异常值。对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参照GB 4883-85进行。

较常采用Grubbs检验法和Dixon检验法。Grubbs检验法可用于检验多组(组数L)测量均值的一致性和剔除多组测量值均值中的异常值,亦可用于检验一组测量值(个数n)的一致性和剔除一组测量值中的异常值,检出的异常值个数不超过1;Dixon检验法用于一组测量值的一致性检验和剔除一组测量值中的异常值,适用于检出一个或多个异常值。

检出异常值的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即检出水平)的适宜取值是5%。对检出的异常值,按规定以剔除水平α代替检出水平α进行检验,若在剔除水平下此检验是显著的,则判此异常值为高度异常。剔除水平α一般采用1%。上述规则的选用应根据实际问题的性质,权衡寻找产生异常值原因的代价,正确判断异常值的得益和错误剔除正常值的风险而定。对于剔除多组测量值中精密度较差的一组数据,或对多组测量值的方差一致性检验,则通常采用Cochran最大方差检验。

10.7.2分析结果的精密度表示。用多次平行测定结果进行相对偏差计算的计算式:

式中:

Xi-某一测量值;

-多次测量值的均值。一组测量值的精密度用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时的计算式:

10.7.3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表示

以加标回收率表示时的计算式:

回收率(P,%)=(加标试样的测定值-试样测量值)/加标量×100

根据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以相对误差表示时的计算式:

相对误差(%)=(测定值-保证值)/保证值×100 10.8数据上报。开发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数据管理系统,以实现本规范规定监测项目的监测数据计算机管理及监测信息上报与相互交流。为了达到监测信息的相互交流,无论哪级开发的系统都必须符合本规范系统开发的原则。

10.8.1需求分析。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开发首先要进行充分的系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要以本规范为基础,详细分析本规范全部内容,包括监测分类、监测项目、监测目的、监测分析过程、资料整理等,同时要通过系统调研,分析各级环境保护管理机关、科研单位、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对地表水和污水监测信息的各种需求,写出系统分析报告,写出数据流程图、输入表及输出表。系统分析报告要通过有关专家审定。

10.8.2编码。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要使用大量的信息编码(或称代码),如监测站编码、河流编码、监测断面编码、断面类型编码、湖库编码、垂线编码、水域功能编码、水期编码、测点编码、污染源编码、排污口编码、国民经济行业编码、企业单位编码、监测项目编码、分析方法编码、分析仪器编码等等。在使用编码或编码时,应遵循凡编码有国家标准的一定使用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用行业标准。当无国标、行业标准时,可自行编码。编码时要注意编码的科学性、唯一性和可扩充性。

10.8.3原始数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要存贮监测的原始数据

及相关连的背景数据,即任一个监测数据要与监测站、监测点位、点位类型、

监测时间、分析方法、分析仪器、气象参数、水文参数及其它相关信息关连。

这有利于监测数据的深加工利用,满足不同处理方法和不同用户的要求。

10.8.4计量单位。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所使用的计量单位都采

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10.8.5数据准确性。一个建立在计算机上的信息系统能否成功运行,主要

取决于能否正确地存入准确有效的数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存贮

的数据必须是按本规范要求测得的监测数据,必须是有效的数据,有质量保证

的数据。对于测得的异常值、无代表性的数据应剔除。

对于计算机管理的数据录入报表,填报人员、复核人员及单位业务主管人

员要认真检查复核,对于录入计算机的数据也要通过各种数据检查方法。系统

应有数据检查、修改的功能,以保证存贮在计算机内数据的准确性。

10.8.6数据上报。我国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现状是分级管理、逐级上报。管

理级别分一、二、三、四级。一级为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站,二级为省级环境

监测网络站,三级为地(州、盟、市)级环境监测网络站、四级为县(县级市)级

环境监测站。一、二、三、四级环境监测网络站的牵头单位分别是中国环境监

测总站、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地(州、盟、市)环境监测站和

县级环境监测站。各级环境监测网络站组成成员及控制的监测河流、污染源名

单由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布。下级网络站的系统应含有上一级网络站

所需要的监测信息,以利于逐级上报时提取。

10.8.7系统目标。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要灵活、开放、

可扩充。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与其他系统兼容性好并留有扩充空间和二次开

发的余地。除满足本规范"资料整编"中年度统计、水环境监测季报、水环境质

量年报、水环境监测年鉴、污染事故快报外,还应满足环境保护机关例行报表、报告及辅助决策要求,同时要满足数据传输、各类用户随机查询和网上发布的

要求。

11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是贯穿监测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人员素质、监测分析方法的选定、布点采样方案和措施、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和报告审核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和技术要求。

11.1监测人员的素质要求

11.1.1监测人员技术要求。具备扎实的环境监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正确熟练地掌握环境监测中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程序;熟知有关环境监测管理的法规、标准和规定;学习和了解国内外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11.1.2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凡承担监测工作,报告监测数据者,必须参加合格证考核(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样品的分析三部分)。考核合格,取得(某项目)合格证,才能报出(该项目)监测数据。

11.2监测仪器管理与定期检查

11.2.1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达到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可比,必须执行计量法,对所用计量分析仪器进行计量检定,经检定合格,方准使用。

11.2.2应按计量法规定,定期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合格方可使用。

11.2.3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可自行依法检定,或送有授权对社会开展量值传递工作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合格方可使用。

11.2.4计量器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校验和维护。如天平的零点,灵敏性和示值变动性;分光光度计的波长准确性、灵敏度和比色皿成套性;pH计的示值总误差;以及仪器调节性误差,应参照有关计量检定规程定期校验。

11.2.5新购置的玻璃量器,在使用前,首先对其密合性、容量允许差、流出时间等指标进行检定,合格方可使用。

11.3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的选用和验证

11.3.1对不同的监测分析对象所选用的分析方法要遵循本规范中6.2.1选择分析方法所确定的原则。

11.3.2当实验室不具备采用标准方法或统一方法的条件时,或者水样十分

复杂,采用标准方法或统一方法不能得到合格的测定数据,必须做方法验证和

对比实验,证明该方法的主要特性参数:方法检出浓度、精密度、准确度、干

扰影响等与标准方法有等效性、可靠性,并报省级以上环境监测部门审批、核准。

11.4水质监测布点采样的质量保证

11.4.1地表水质的布点采样质量保证见4.2.4水质采样的质量保证。

11.4.2底质采样质量保证见4.3.2底质采样质量保证。

11.4.3污水监测采样质量保证见4.2.4水质采样的质量保证和5.2污染源

污水监测的采样。

11.5分析实验室的基础条件

11.5.1实验室环境:应保持实验室整洁、安全的操作环境,通风良好,布

局合理,安全操作的基本条件。做到相互干扰的监测项目不在同一实验室内操作。对可产生剌激性、腐蚀性、有毒气体的实验操作应在通风柜内进行。分析

天平应设置专室,做到避光、防震、防尘、防腐蚀性气体和避免对流空气。化

学试剂贮藏室必须防潮、防火、防爆、防毒、避光和通风。

11.5.2实验用水:一般分析实验用水电导率应小于3.0μs/cm。特殊用水

则按有关规定制备,检验合格后使用。盛水容器应定期清洗,以保持容器清洁,防止沾污而影响水的质量。

11.5.3实验器皿:根据实验需要,选用合适材质的器皿,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晾干,防止灰尘等沾污。

11.5.4化学试剂:应采用符合分析方法所规定的等级的化学试剂。配制一

般试液,应不低于分析纯级。取用时,应遵循"量用为出,只出不进"的原则,

取用后及时密塞,分类保存,严格防止试剂被沾污。不应将固体试剂与液体试

剂或试液混合贮放。经常检查试剂质量,一经发现变质、失效的试剂应及时废弃。

11.5.5试液的配制和标准溶液的标定

11.5.5.1试液,应根据使用情况适量配制。选用合适材质和容积的试剂瓶

盛装,注意瓶塞的密合性。

11.5.5.2用精密称量法直接配制标准溶液,应使用基准试剂或纯度不低于

优级纯的试剂,所用溶剂应为GB 6682-86《实验室用水规格》规定的二级以上

纯水或优级纯(不得低于分析纯)溶剂。称样量不应小于0.1g,用检定合格的容

量瓶定容。

11.5.5.3用基准物标定法配制的标准溶液,至少平行标定三份,平行标定

相对偏差不大于0.2%,取其平均值计算溶液的浓度。

11.5.5.4试剂瓶上应贴有标签,应写明试剂名称、浓度、配制日期和配制人。试液瓶中试液一经倒出,不得返回。保存于冰箱内的试液,取用时应置室

温使达平衡后再量取。

11.6监测分析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11.6.1分析方法的适用性检验。分析人员在承担新的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时,应对该项目的分析方法进行适用性检验。

进行全程序空白值测定,分析方法的检出浓度测定,校准曲线的绘制,方

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及干扰因素等试验。以了解和掌握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条件,达到方法的各项特性要求。

11.6.1.1全程序空白值的测定。空白值是指以实验用水代替样品,其它分

析步骤及使用试液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操作过程所测得的值。影响空白值的

因素有:实验用水的质量、试剂的纯度、器皿的洁净程度、计量仪器的性能及

环境条件等。一个实验室在严格的操作条件下,对某个分析方法的空白值通常

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空白值的测定方法是:每批做平行双样测定,分别在一

段时间内(隔天)重复测定一批,共测定5批~6批。

按下式计算空白平均值。

m-批数;

n-平行份数。

按下式计算批内标准偏差。

i-代表批;

j-代表同一批内各个测定值。

11.6.1.2检出浓度。检出浓度为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通常为95%)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即判定样品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检出限受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全程序空白试验值及其波动性的影响。

对不同的测试方法检出限有几种求法,如:

当遇到某些仪器的灵敏度较低,测得的Xb=0时,可配置接近零浓度的标准溶液来代替实验用水进行试验。

②进行≥20次的空白值的重复测定,求得空白值浓度表示的标准偏差,则3倍的标准偏差3,为其检出浓度。

③某些分光光度法中,以与扣除空白值后的0.01吸光度所对应的浓度值定为该方法的检出浓度。实验室所测得的分析方法的检出浓度必须达到等于(或小于)该标准方法所提出的检出浓度值。

11.6.1.3校准曲线的制作。校准曲线是表述待测物质浓度与所测量仪器响应值的函数关系,制好校准曲线是取得准确测定结果的基础。

①水质分析使用的校准曲线为该分析方法的直线范围,根据方法的测量范围(直线范围),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系列的浓度值应较均匀分布在测量范围内,系列点≥6个(包括零浓度)。

②校准曲线测量应按样品测定的相同操作步骤进行(经过实验证实,标准溶液系列在省略部分操作步骤时,直接测量的响应值与全部操作步骤具有一致结

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管理办法

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管理,确保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国务院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采测分离,是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中,按照国家考核、国家监测的原则,将样品采集和检测分析交由不同单位承担,实现样品采集与检测分析分离、水质监测与考核对象分离的监测模式。 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前,地表水采测分离监测数据是分析评价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考核评估水污染防治成效、支撑环境执法的重要依据;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并正式运行后,以自动监测数据为主,地表水采测分离监测数据是自动监测数据的重要质控手段,也是自动监测数据的重要补充。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监测的管理。 各省(区、市)对本行政区域内省级地表水环境质量采测分离监测可参照执行。 二、职责分工 第四条生态环境部负责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的统一管理,制定采测分离管理制度,组织开展监督检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受生态环境部委托,负责采测分离的组织实施,以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为重点,制定采测分离实施计划和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方案,对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负责。 第五条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的协调保障;按照统一规范要求,组织设立和维护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点位)断面桩;负责组织水质变化原因分析,并及时处理水质异常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 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 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 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 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

地表水水质监测的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 一.明确监测目的 (1)对校园内教学区、生活区、实验区、食堂商业区、校园景观的用水及水质进行监测,掌握校园水质情况。 (2)进一步熟练掌握水质监测中的各项实验操作技术,掌握地表水中各中指标与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3)学会应用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校园环境,并提出改善校园水质的意见和建议。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 广州大学图书馆至生化楼实验区域的水域进行监测,该河段属于珠江水系广州段,根据《广州市水文地质分析》,该水域的有关资料如下: 1.地形地貌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北部边缘,是三角洲平原与低山丘陵区的过渡带,地形总的特征是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是由花岗岩与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海拔标高一般在300m 一下,地形高差250m左右,坡度15°~35°,水系呈树枝状,切割强烈。西部是由河流堆积组成的冲积平原,南部为微向南倾斜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标高5~7m,其中分布零星的残丘和苔地。 2.气象 广州市地处南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北部21.4℃,中部21.7℃,南部21.9℃。最热是7~8月,平均气温28.0℃~ 28.7℃,绝对最高气温是38.7℃。年平均降雨量172517mm,相对集中在4 ~9月的雨季,占全年的82.1%,兼受台风的袭扰,年平均蒸发量160315mm。 3.水文 珠江、东江和溪流河在本区交汇,经狮子洋入海,是区域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地表水系发达,水网密布,分布有大中小河流34条。根据水资源航空遥感调查,地表水体类别有:库唐、涌溪、干流河道,全区水域面积16011Km2,占广州市区面积的10.8%。据黄埔潮汐站资料,珠江平均高潮水位位0.72m,平均低潮水位为-0.88m,涨潮最大朝差2.56m,落潮最大潮差3.00m。 4.监测河段概况 经实地考察,此河段是珠江至校园图书馆中心湖之间的河段,全长约400m,宽约4.5m,水深约1.5m,流经生化实验楼和工程实验楼,水质受到这两次污染源的影响。监测河段在学校的位置示意图如下:

第一组校园水环境监测方案 123

环境监测综合实验周 题目(校园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姓名李宏阳 学号 B13070328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王小庆苏艳 洛阳理工学院

目录 第一部分概述 (1) 一、设计任务 (1) 二、实习要求 (1) 第二部分校园及周边水环境调查 (2) 一、学校概况 (2) 二、污染源及受纳水体的调查 (2) 三、质量控制 (3) 四、校园区域划分 (3) 第三部分水环境监测分析实施方案 (4) 一、监测项目与范围 (4) 二、监测点布设、监测时间和采样方法 (4) 三、样品的保存与运输 (5) 四、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10) 附录 (12) 小结 (13) 参考文献 (13)

前言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也有的指相对稳定的、以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所处空问的环境。 在地球表面,水体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水是由海洋水和陆地水二部分组成,分别与总水量的97.28%和2.72%。后者所占总量比例很小,且所处空间的环境十分复杂。水在地球上处于不断循环的动态平衡状态。天然水的基本化学成分和含量,反映了它在不同自然环境循环过程中的原始物理化学性质,是研究水环境中元素存在、迁移和转化和环境质最(或污染程度)与水质评价的基本依据。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 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水环境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受人类干扰和破坏最严重的领域。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第一部分概述 一、设计任务 根据洛阳理工学院的用水和排水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通过对校园水环境检测判断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判断水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巩固我们所学知识,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精神和实践操作技能、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合理地选择和确定某监测任务中所需监测的项目,准确选择样品预处理方法及分析监测方法。 二、实习要求 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地调查,每个学生都自己动手亲自制订方案,设计分析操作过程,处理实验数据,写出实习报告。实事求是地报出监测结果,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代替GB3838-88,GHZB1-1999 2002-04-28发布 2002-06-01实施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为首次发布,1988年为第一次修订,1999年第二次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本标准自2002年6月1日起实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修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4月26日批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范围 1.1本标准按照地表水环境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及限值,以及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和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1.2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 2 引用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卫生部,2001年)和本标准表4~表6所列分析标准及规范中所含条文在本标准中被引用即构成为本标准条文,与本标准同效。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

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 ——广州大学内水质监测一、监测目的 (1)对校园教学区,主要是实验楼区域的校园景观的用水及水样进行监测,了解学校实验楼区域的水质现状。 (2)学习水质监测的步骤,进一步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会制定水质监测方案并按步实施。 (3)进一步熟练常用的水质监测中的实验操作技术,掌握地表各种指标与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4)熟悉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的各项标准,并学会运用其来评价水质,提出改善校园水质的意见和建议。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 本次监测选取了校园网主场至生化实验楼区域水域进行监测。根据相关的文档和网上搜寻的资料可知,该河段属于珠江水系广州段,水域的有关资料如下: 1.地形地貌 广州大学城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紧靠珠江两岸地,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三角洲平原与低山丘陵区的过渡地带。小岛总体地形是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是由花岗岩与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地形高差250m左右,坡度15°~35°。广州大学位于岛的西部,坐落于河流堆积组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缓,其中分布零星的残丘和苔地,

有着树枝状般的水系。 2.气象 广州大学城地处南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有着温暖多雨、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其年平均气温约为21.8℃,一年中7月、8月的温度最高,1月最低,绝对最高气温约38.7℃。平均年降雨量为1699.8毫米,集中在梅雨季、台风季两个季节,占全年的82.1%,在七、八、九月份常遭受六级以上的大风袭击或影响,台风最大风力在9级以上,并带来暴雨,破坏力极大,年评卷蒸发量160315,mm。 3.水文 广州大学城位于珠江、冻僵溪流的交汇区上,该区域河段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地表水体类别有:库唐、涌溪、干流河道,全区水域面积16011k㎡,占广州市区面积的10.8%。据黄埔潮汐站资料,珠江平均高潮水位为0.72m,平均低潮水位为-0.88m,涨潮最大潮差2.56m,落潮最大潮差3.00m。潮汐周期为半个月,即15天。每年的1~3月份平均潮位较低,6~9月份较高。各月均值之间差值一般只有0.2米左右,变化较小。 4.监测河段概况 经实地考察,此河段是珠江至校园图书馆中心湖之间的河段,全长约400m,平均宽约4.5m,平均水深1.5m,流经生化实验楼和工程实验楼,水质主要受到这两处污染源的影响。此河段是人工河段,包括河流的河床、两岸的植被、河流的流水量以及河流的污染等,都是有人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1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 —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园内水质监测 一.明确监测目的 (1)对校园内教学区、生活区、实验区、食堂商业区、校园景观的用水及水质进行监测,掌握校园水质情况。 (2)进一步熟练掌握水质监测中的各项实验操作技术,掌握地表水中各中指标与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3)学会应用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校园环境,并提出改善校园水质的意见和建议。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 广州大学图书馆至生化楼实验区域的水域进行监测,该河段属于珠江水系广州段,根据《广州市水文地质分析》,该水域的有关资料如下: 1.地形地貌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北部边缘,是三角洲平原与低山丘陵区的过渡带,地形总的特征是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是由花岗岩与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海拔标高一般在300m 一下,地形高差250m左右,坡度15°~35°,水系呈树枝状,切割强烈。西部是由河流堆积组成的冲积平原,南部为微向南倾斜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标高5~7m,其中分布零星的残丘和苔地。 2.气象 广州市地处南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北部21.4℃,中部21.7℃,南部21.9℃。最热是7~8月,平均气温28.0℃~ 28.7℃,绝对最高气温是38.7℃。年平均降雨量172517mm,相对集中在4 ~9月的雨季,占全年的82.1%,兼受台风的袭扰,年平均蒸发量160315mm。 3.水文 珠江、东江和溪流河在本区交汇,经狮子洋入海,是区域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地表水系发达,水网密布,分布有大中小河流34条。根据水资源航空遥感调查,地表水体类别有:库唐、涌溪、干流河道,全区水域面积16011Km2,占广州市区面积的10.8%。据黄埔潮汐站资料,珠江平均高潮水位位0.72m,平均低潮水位为-0.88m,涨潮最大朝差2.56m,落潮最大潮差3.00m。 4.监测河段概况 经实地考察,此河段是珠江至校园图书馆中心湖之间的河段,全长约400m,宽约4.5m,水深约1.5m,流经生化实验楼和工程实验楼,水质受到这两次污染源的影响。监测河段在学校的位置示意图如下:

国家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设置方案

附件一: 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设置方案 一、断面(点位)设置原则 (一)代表性: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主要功能是全面反映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监测网要覆盖全国主要河流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重点湖泊、水库等,设定的断面(点位)要具有空间代表性,能代表所在水系或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全面、真实、客观反映所在水系或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状况及特征。 (二)连续性:在现有759个断面(点位)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调整,保证我国环境监测数据的历史延续性。 (三)覆盖范围: 1.河流:我国主要水系的干流、年径流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的重要一、二级支流,年径流量在3亿立方米以上的国界河流、省界河流、大型水利设施所在水体等。一般每100km设置一个国控断面; 2.湖库:面积在100km2(或储水量在10亿m3以上)的重要湖泊,库容在10亿m3以上的重要水库以及重要跨国界湖库等。每50~100km2设置一个监测点位,同时空间分布要有代表性;

3.北方河流、湖库:考虑到我国南、北方水资源的不均衡性,北方地区年径流量或库容较小的重要河流或湖库可酌情设置断面(点位)。 (四)国控断面(点位)类型: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国界断面;省界断面;湖库点位;重要饮用水源地断面(点位):指日供水量≥10万吨,或服务人口≥30万人的重要饮用水源地等。 (五)断面位置具体要求: 1.对照断面:断面上游2km内不应有影响水质的直排污染源或排污沟; 2.控制断面:应尽可能选在水质均匀的河段; 3.监测断面的设置要具有可达性、取样的便利性; 4.取消原城市内湖监测点位; 5.取消原削减断面,统一设置为控制断面; 6.根据不同原则设置的断面发生重复时,只设置一个断面。 (六)省界断面:一般设置在下游省份,由下游省份组织监测。 (七)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流域考核断面:优先纳

关于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探析

关于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探析 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包括:采样质量控制保证、分析测试质量保证和数据处理与综合评价质量保证三类。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强调全程序质量控制,因此这三大类分别独立,各有其重点所在,又相互关联,表现为水质监测的全面质量制约。下面从质控流程做如下质控措施的分析: 1.相关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1.1建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组织领导机构 体系和机构的建立是质控的基础。质量控制体系要素是构成质量体系的基本单元,建立文件化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体系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是规范实验室分析测试工作和全体人员行为达到质量目标的依据。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管理体系的关键是监测机构的最高领导要高度重视,正确决策,亲自参与;明确监测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能,做到各部门任务明确,職责分明,认真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同时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 1.2提高人员素质,持证上岗 人员素质是质控的保证。人是管理的主体,一个实验室的水平高低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与水平,特别是对关键人员资格条件的规定尤为重要,只有重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搞好各类人员资格考核认证,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才能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在人员管理上一是应该配备满足其工作需要的人员,确保其承担的检测项目是具有资格的人员承担;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类专业人员都能适时接受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培训,以适应检测工作的需要和要求;三是安排调度好其工作岗位和明确职责,保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不断提高水环境监测工作效能和质量。 1.3重视检测工作的基础环节

水环境监测工作是多人员、多仪器设备协调工作的,质量控制环节也涉及到监测的各个步骤,包括样品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标液的配置和标定、空白试验、标准曲线的制定、天平的检验、分析仪器的检定、玻璃量器的校验、试剂检查等等。做好基础工作,有利于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为综合分析评价提高良好的基础。 1.3.1确保实验室操作环境满足要求 《水利质检机构计量认证》明确要求实验室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防护、对环境的安全保护等需要。所以实验室应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证实验室的设施、测试场所以及能源、采光、保温、通风等方面满足监测工作的实际要求,保证环境条件不对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测量准确度、稳定性及操作产生不利影响。对特殊的监测分析场所和环境要素可进行隔离和控制,确保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应该加强实验室的内部管理,保持实验室环境卫生、清洁、整齐、布局合理,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 1.3.2确保监测分析仪器设施工作正常,满足项目监测精度要求 仪器设备是保证水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必要手段。水环境监测要使用种类繁多的计量和非计量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的性能状况和量值是否可靠,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和统一的可比性。因此要采取措施,保证所有仪器设备均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其正确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校准检定,以确保仪器设备量值准确可靠和进行溯源。量具或量器类器皿应根据不同材质所对应的性能,合理使用,使用时要及时清洁,妥善保存防止沾污。 1.3.3保证实验用水、试剂的纯度及效能 实验用水是用于试剂配制、洗涤器皿和样品稀释定容等所使用的水。为了消除试剂盒器皿中所含的待测组分和操作过程沾污,通常以实验用水代替试样进行空向试验,然后从试样测定结果中扣除空白值来校正。特定项目用水应特殊处理,比如超纯水、无酚水等。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广州中科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断面设置 在该项目污水纳污河道A河设置5个监测断面,分别为该项目污水排口A与B河交叉处、排污口、排口下游1000米、排口下游2000米、排口与C河。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水温、pH、SS、石油类、总磷、COD、BOD5、DO、NH3-N、硫化物、TN,共11项。 3、采样时间、频率及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按《地表水及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2002)中有关规定进行。 二、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 1、监测点设置 布设3个监测点,厂区范围内一个点,及厂区附近两个点。 2、监测项目 地下水监测项目为:pH、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大肠菌群、铅、铬、镉、汞、砷,共13项。 监测分析方法按《地表水及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中有

关规定进行。 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点布设 拟建厂址上风向、下风向及保护目标区域布设4个测点,主要考虑评价区范围内的主要居民敏感点,在敏感点处要布点监测。 大气监测布点一览表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NO2(小时值和日均值)、SO2(小时值和日均值)、PM10(日均值)、氨气、非甲烷总烃、臭气浓度、乙二醇、环氧丙烷、环氧乙烷、三乙胺、甲苯、甲醇、二苯醚(小时值),同时记录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气象参数。

3、监测频率及时间 小时浓度每天四次;日均浓度按国家标准和导则要求采样七天; 4、监测方法 污染物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方法进行。 四、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在场界四周布设4个监测点(厂界四周各一个),连续监测两天,昼夜各一次。测量方法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 五、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布点:在场界内及周边共布设2个监测点; 监测因子:pH、铜、铅、锌、铬、镍、汞、镉、砷; 监测频率:采样一次。 六、底泥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布点:在排口位置布设1个监测点; 监测因子:pH、铜、铅、锌、铬、镍、汞、镉、砷; 监测频率:采样一次。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1994-10-01实施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水质监测方案word版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时间:2006-12-25 来源:作者: 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水样是水质监测的关键环节。尽管分析方法标准化,操作程序规范化,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首先依赖于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因此,采样前需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以确定采样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确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及样品保存等因素。 基础资料的收集 在制订监测方案之前,近可能完备的收集欲监测水体及所在区域的有关资料,主要有四个方面. 监测断面的设置 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的确定,主要考虑水质变化较为明显或特定功能水域或有较大的参考意义的水体,具体来讲可概述为六个方面。 采样点的设置 一、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 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我们来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这几个概念。 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一个河段——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其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断面的位置与废水排放口的距离应根据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水流量和河道水力学特征确定。 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其左、中、右三点浓度差异较小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的河段上。 采样点位的确定 在监测断面确定下来之后,新问题有出现了:对于一个宽达数十米乃至数百米、上千米,深达几米乃至几十米上百米河流,我们应该在哪个垂线处哪个深度取样呢? 通常来讲,可以参照下述方法。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应根据待测河流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的,只要把握好“样品的代表性”这一总原则。 河流采样断面上采样点的设置,应根据河流的宽度和深度而定。一般水面宽50米以下,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米,设左、右两条垂线;水面宽在100-1000米时,应设左、中、右三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500米时至少应设五条等距离的垂线。 一般采样点都设在水面下0.2—0.5米处。 对于较大较深的水体,由于水质情况与水的深度有关,如水的温度、溶解氧、藻类、微生物分布等等都随水深而变化。因此,采样点的布设除考虑平面位置外,还有必要在垂线上布点。通常可根据需要,在平面采样点的垂线上分别采集表层水样(水面下约0.5-1米),深层水样(距底质以上约0.5-1 米)以及中层水样(表层和深层采样点之间的中心位置处)。此外,按照一般经验,尽量要避免在水和河床的交界外,如紧靠河岸、河底、渠壁25厘米以内的位置上采集水样,因为这里的水样往往没有水的本体的代表性。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地下水水质标准

地下水水质标准 1.引言 c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 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水质监测方案

水质监测方案 ——嘉陵江凤县段 一.监测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和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归纳为: 1.对污染物作时间和空间上的追踪,掌握污染物得来源,扩散转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物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定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源的污染监测,为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5.在深入广泛开展环境监测的同时,结合环境状况的改变和监测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和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目标与要求 此次是针对嘉陵江凤县段的地标径流状况进行监测,从而了解嘉陵江源头水体状况,观察分析嘉陵江有害物质的分布,对水体质量进行评述并提出一定对策与建议来保护嘉陵江的水体环境,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巩固和加深我们对水体监测的基本理论,同时加强布点,采样,分析,测定等步骤与方法,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 本次监测选取了宝鸡市凤县段嘉陵江进行检测。根据相关的文档和网上搜寻的资料可知,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的宝鸡市凤县。水域的有关资料如下: 1. 地形地貌 凤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东经106°24′54″——107°7′30″,北纬33°34′57″——34°18′21″。因地连陕甘,又处入川孔道,北依秦岭主脊,南接紫柏山,古栈道贯通全境,故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县境海拔在915—2739米之间,县城所在地双石铺镇海拔960米,西北隅与甘肃省两当县交界处透马驹峰海拔2739米,为境内最高点。紫柏山、代王山等海拔在2500米以上。最低海拔915米,位于温江寺乡西部河谷。嘉陵江为境内最大河流,发源于境内代王山南侧,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在境内长76公里,在县境西南部形成凤州——双石铺宽谷构造盆地,小峪河、安河等为其主要支流,呈枝状分布。东部中曲河为褒河支流西河上源,南流出境,属汉江水系。 2.气象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

场地调查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治理技术 导则总结 一、适用范围 1.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监测、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污染 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开展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方案的制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确定,以及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程验收、回顾性评估过程的环境监测。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3.本标准不适用于场地放射性及致疾病性生物污染监测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HJ25.1-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2-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4-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GB013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T 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08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HJ/T20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91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194《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298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HJ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关于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土壤环境治理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三、定义和术语 1.场地:某一块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 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 2.污染场地:对潜在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 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又称污染地块。

水质监测方案

汾河太原段水质现状监测 小组成员:黎明龙坤王耀本高玉才王曜薛宇宏 一.监测目的 1.对汾河太原段河水中污染物质进行监测,已掌握汾河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了解汾河太原段两岸污染物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 源管理提供依据。 3.为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4.对汾河水环境纠纷进行仲裁监测,为判断纠纷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二.现状调查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在太原境内纵贯北南,全长一百公里,占到整个汾河的七分之一。 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山下的水母洞,周围的龙眼泉、支锅奇石支流,流经东寨、三马营、宫家庄、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关、宁化、坝门口、南屯、子房庙、川湖屯等村庄出宁武后,流经六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39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全省41%的人民。1961年以来,汾河河道变为间断河流。除上游的汾河水库放水和降雨外,汾河太原段经常处于断流状态。目前太原市污水排放量达7.0×104m3/d,经过一级处理或二级处理的污水不足3.0×104m3/d,其余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汾河[1]。进入70年代,汾河成为纳污河道,经常黑水横流。从1998年以来,汾河太原城区段局部治理美化工程逐步得以实施。经过固化河道、减小糙率、整修堤防、提高过流能力、束河腾滩、建闸坝蓄水、使清、洪水分流,现状汾河太原城区局部段已成为集防洪排污、园林绿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治理河段。 汾河太原城区治理段从胜利桥至南内环桥全长约6km,由于闸坝蓄水使市区常年拥有2.26×106m3的蓄水量和南北长4.7km、宽160m,共计7.56×105m2的水域。现状河道断面由西向东岸分成正常泄洪河道、正常蓄水河道和腾滩三部分[2]。日常污水从设在两岸的暗渠下泄,同时接纳两岸进入的支流来水。 汾河太原城区段虽然常年多数时间流量较小,但对半干旱地区的太原市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生活用水安全,由于丰水期短,环境容量有限,汾河未治理的河道污染相当严重,长期以来却缺少较深入水质分析。为了准确了解汾河太原城区段的水质现状,笔者对汾河太原城区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主要断面水质进行了长期监测与分析,这对河道污染控制与整治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三.监测项目 对汾河太原段水质评价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为评价准则和太原市政府相关文件并结合汾河太原段九个监测断面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水质监测项目为:石油类、溶解氧、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氨氮、pH、五日生化需氧量、汞、铅等9项。 四.汾河太原段监测方案制订 1.监测断面设置 汾河太原段设置的9个监测断面分别为:汾河二库、上兰、胜利桥、玉门河入汾河口、迎泽桥、长风桥、小店桥、清徐二坝、温南社。其中汾河二库出是背景断面,上兰是对照断面,胜利桥、玉门河入汾河口、迎泽桥、长风桥、小店桥都是控制断面,、清徐二坝、温南社是削减断面。

试析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试析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摘要: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水环境监测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环境 保护理念和环境保护模式的滞后,我国在水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上仍存在诸多不足。提升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现代水环境监测发展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保证措施 在我国现代社会运行体系中,水环境监测工作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公众,保护综合水平直 接关系到全民健康和生活幸福,通过提升水环境保护水平构建现代社会运营体系,是现代水 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目标,促进水环境监测更好的发挥作用,是现代环保工作的重点[1]。 一、水环境监测保护的公共属性 从调整范围和对象来看,水环境监测所调整的对象属于特殊对象,具有利益上的特殊性,水环境监测不在于保护某一项个人具体权益,而在于通过规制破坏水环境的行为,保护社会 公众总体环境质量,在环境保护实践中,由于监测和质量结果和方式直接涉及到广大公众, 所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这个层面来讲,水环境监测并不是保护某些人个人具体利益为目 标[2]。在制定和实施水环境监测的工作实践中,如何发动广大群众的利益,让广大公众都成 为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主体和监督主体,对于提升环境保护质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实 践中,需要让公众参与真正成为指引水环境监测落实、完善的有力根据,减小这部分工作阻力,提升水环境监测工作总体水平。 二、强化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的原则 从环境保护的意义及水环境监测的规制目标来看,环境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在我国现代水环境监测治理体系中,在环境治理体系中融入科学原则,对于实现科学规 制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一)明确水环境保护的价值与目标 在实施水环境监测和进行水环境保护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价值目标就是维系社会福祉, 提升社会科学的幸福感,在实践中,通过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可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如果人民不能充分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水环境监测工作将失去最根本的依托,对于社会主 义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具有消极影响。对此,通过让科学参与原则成为水环境监测实施的有效 指引,也是符合现代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构建现代法治谁科学体系[3]。从世 界范围内来看,在水环境监测实施过程中践行科学参与原则,是世界通行的管理,对于解决 世界范围内的法律问题而言,也具有积极意义。在水污染防治和社会环境保护工作中,通过 整合社会科学力量,可以进一步实现水环境监测工作目标,优化工作体系和方式。 (二)引导社会公众力量融入其中 在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水环境监测工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多年的 发展,也取得了令社会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理念上的缺失和问题,导致水环境监测 工作也不容乐观,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融入公众参与,在社会公众的主导下引入社会治理力量,有助于提升环境保护效能,引领水环境监测工作发展。基于此,在我国社会经济工作格 局中,构建现代环境保护事业,对于实现规范化、科学性管理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水环 境监测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对于水环境监测规制的价值与意义,探索有价值的水 环境监测实施路径,构建现代水环境监测格局体系,实现水环境监测保护目标,提升针对性 和实效性,适应我国现代水环境监测工作发展趋势,提升水环境监测工作保护综合效能,真 正还社会百姓一个绿水青山。 三、提升水环境检测质量控制与保障水平的路径 (一)完善相应的水环境法律保护体系 在进行水环境监测工作中,要想提升水环境监测工作效能,必须加强相关立法,完善现 代法律体系。在开展水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由于法律不够明确,仍然存在很多空白地带, 在法律实施和行为指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果能够构建现代法律体系,对于提升 工作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多具有积极意义[4]。在实践中,要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相关法律的 制定实施,将科学原则纳入其中进行通盘考虑,构建现代水环境监测工作格局,保障利益主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12月30日批准1994年10月01日实施)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低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 续表1)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待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简介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简介 随着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在我国地表水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是一套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感器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讯网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可统计、处理监测数据;打印输出日、周、月、季、年平均数据以及日、周、月、季、年最大值、最小值等各种监测、统计报告及图表(棒状图、曲线图多轨迹图、对比图等),并可输入中心数据库或上网。收集并可长期存储指定的监测数据及各种运行资料、环境资料以备检索。系统具有监测项目超标及子站状态信号显示、报警功能;自动运行、停电保护、来电自动回复功能;远程故障诊断,便于理性维修和应急故障处理等功能。 实施水质自动监测,可以实现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达到及时掌握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预警预报重大或流域性水质污染事故、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排放达标情况等目的。 1、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选址: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所选择的水域首先要有明确的水域功能,具有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的空间与时间代表性,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2、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需考虑: 必须保证电力供应、通讯畅通、自来水供应。 站房设计建设时要考虑站房内的监测仪器和其他辅助设备的安全。 周围环境的交通便利。 站点建设费用较大,在选址是考虑长期使用性。 3、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基本功能: 仪器基本参数和监测数据的贮存、断电保护和自动恢复 时间设置功能、设定监测频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