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认识错误相关案例

对象认识错误相关案例
对象认识错误相关案例

对象认识错误相关案例

————————————————————————————————作者: ————————————————————————————————日期:

?

对象认识错误强奸抢劫妻子是否构成犯罪?

案情:2004年6月7日晚上11时,李某来到一昏暗僻静之处,见前面有一妇女,便尾随其后乘机将其击倒并实施奸淫。奸毕又强抢该妇女的挎包一只(内有现金230余元),然后逃离现场。被害妇女连夜到公安机关报案。当被害妇女报案后回到家中,发现自己的挎包已在家中桌上,方知是自己的丈夫所为。不久,检察机关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要求追究李某的刑事责任。

争议:本案在处理过程中,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无罪。理由是李某虽然实施了强奸、抢劫行为,但所奸之人系自己妻子,所抢之物为自家财物,并没有造成社会危害性,不应以犯罪论处。

第二种意见认为,李某构成强奸、抢劫罪既遂。理由是李某主观上有强奸、抢劫的犯罪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强奸、抢劫行为,虽然强奸之人系自己妻子,抢劫之物系自家财物,仍应构成强奸罪和抢劫罪的犯罪既遂。

第三种意见认为,李某构成强奸、抢劫罪未遂。理由是李某有犯罪故意,并实施了犯罪行为,但由于对象认识错误,只能以犯罪未遂论。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首先,强奸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奸淫的目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背妇女意志,采取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抢劫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立即抢走财物或者迫使被害人立即交出财物的行为。本案中,李某强奸、抢劫的目的很明显,犯罪的对象也是不确定的。李某强奸自己妻子的原因是由于环境昏暗,结果造成视线不明,但并不影响李某的犯罪意志,如果该被害妇女不是李某的妻子,李某一样实施了犯罪行为。而李某的妻子也不知道强奸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丈夫,在双方都不知道对方身份和当时所处的环境下,李某的妻子是不愿意,违背了其意志。而且李某是将其妻子击倒并实施奸淫的,后抢走了其妻子的挎包,很显然李某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所抢财物是妻子的挎包。李某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和使用暴力手段的情节,在本案中都很明显。所以李某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符合强奸罪和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应以强奸罪、抢劫罪的既遂论处。

其次,丈夫强行与自己的妻子发生性关系,或者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时,强行拿走家庭共有财产,虽然是属于道德、民事和婚姻纠纷范畴问题,不能成为强奸罪和抢劫罪的犯罪主体,但是应该是双方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所抢财产是属于夫妻双方共同财产,而本案并不是上述情况。

第三、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完成犯罪的行为状态。如被害人发现、逃避和反抗,他人或有障碍物阻止及意外情况的发生等,导致犯罪分子在认识上的错误,因而使犯罪不能按照其本意去完成,才属于犯罪未遂。本案中,李某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犯罪行为,不属于犯罪未遂。

综上,李某虽然强奸、抢劫的是自己的妻子,但他是在不知犯罪对象身份的情况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应以强奸罪、抢劫罪既遂定罪量刑。

路遇疯女带回家收作妻子构成强奸罪

案情:2004年11月份,某市菜农王才汉在该市南门农贸市场卖完菜后,担着空挑担回家。王才汉在路过南门农贸市场旁边的南水大桥时,看到了精神病女孩余某正对着他笑,王才汉想到现在天气寒冷,余某穿着太少,且年青相貌也好,何不把她带回家做老婆,于是把余某领回了家。从此,王才汉和余某生活在一起,并在王才汉的关爱与照顾下,余某也对王才汉产生了感情,对王才汉言听计从,在发生性关系时也积极配合。二年后,余某的父母在当地公安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余某,余某的父母表示,如果王才汉愿意照顾余某,在余某治疗好后,可以让二人结婚。不久,公诉机关以强奸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争议:本案在自理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王才汉的行为不构成强奸罪。理由是,王才汉虽然把余某带回家做妻子,但双方在长期生活产生了感情,具有一定的夫妻属性内容,在发生性关系时余某积极配合,王才汉主观上对余某没有恶意。如果余某在治疗好后,愿意和王才汉结婚,那么王才汉的收留行为就不属犯罪。第二种意见认为,王才汉的行为构成强奸罪。理由是,根据刑法有关规定,行为人只要与患有精神病的妇女发生性关系,不管该妇女是愿意与否,都构成强奸罪。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首先,对明知妇女是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志的精神病人或者有严重痴呆的人而与之性交的行为人,不管其采取什么手段和被害妇女是否表示“同意”或“反抗”,都应视为违背了妇女意志的,都构成强奸罪。王才汉对余某是精神病人应该是明知的,正因为余某有精神病,在王才汉收留余某时,才会跟着王才汉回家,而王才汉正是利用了余某患有精神病的关系,才使其把余某带回家作妻子,犯罪行为才得逞。余某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全不能辨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王才汉与余某发生性关系,当然不是余某自己的意思真实表示了。王才汉在收留余某时就是以占有余某为前提,其主观行为和客观行为均是非法的,其行为符合强奸罪的构成要件。

其次,王才汉收留余某只是一种社会道德行为。如果在余某的病治好后还愿意接受王才汉,与其结婚,也只是余某的个人公民权利,不能掩盖了王才汉的犯罪本质,不能因为受害人愿意接受犯罪人就免除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也不能因为余某在发生性关系时,表现出配合,就认定余某是愿意的,正是余某有精神病才会有如此表现,因为她根本不能辨别王才汉的行为是对她的一种侵害。王才汉对余某照顾,没有虐待她,只是一种社会道德行为,任何人在看见他人有难时,均可以给予救助,但其救助的本意应该是不图回报和没有目的。犯罪分子在犯罪后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在法律上只能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如默许这种行为,不仅会危害社会良好的秩序,同时,也谈不上对精神残疾人群的保护。

第三,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只有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损害结果的行为,或者精神病人或者间歇的精神病人在发病时的犯罪,以及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行为,且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才不构成犯罪。而王才汉的行为均不符合上述情形,所以应以强奸罪论处,公诉机关的起诉应予支持。

离婚判决生效前丈夫强奸妻子有罪吗?

一、案情简介

被告人王某,男,28岁,系某公司职工。1993年经人介绍与被害人钱某结婚,生有一子。婚后因夫妻不和,王于1996年6月携子与被害人分居,并于1996年6月和1997年3月先后两次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为由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请求,1997年10月8日,法院作出一审准予离婚的判决,并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双方,后当事人均未提出上诉。1997年10月13日晚(上诉期限内),王到原住处,见钱某亦在,便抱住钱欲发生性关系,钱严词拒绝:“判决书都下来了,你想干啥?”王回答:“就不让你太平”。王将钱的双手反扭住并推倒在床,扯脱钱的衣裤,强行与其发生了两性关系,并抓伤、咬伤钱的胸部等处。当晚被害人即向公安机关报案而案发。

二、分歧意见

由于被告人行为时法院的离婚判决尚未生效,双方仍属夫妻关系,故本案争议颇大。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不构成强奸罪。理由是丈夫不能成为强奸罪的主体:(1)从婚姻法的角度看,合法的夫妻关系受法律保护,双方均有与对方性生活的权利和义务,丈夫强奸妻子虽违背妇女意志,但并不违法,属道德调整范畴。(2)从刑法的角度看,强奸罪的本质特征是非法性关系,而婚内性关系是合法的。刑法对强奸罪的犯罪主体虽未叙明,但从法理上理解应当排除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子,丈夫强奸妻子不属刑法调整范畴。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构成强奸罪。理由是丈夫可以成为强奸罪的主体:(1)我国刑法规定强奸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并未将丈夫排除在外。(2)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建立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合法的性关系应以双方自愿为基础,妻子有权自主决定是否作爱,丈夫应尊重妻子的性权利,而不应采用暴力、虐待等非法手段满足自己的性要求。(3)本案属于非正常婚姻关系的婚内强奸,夫妻双方已分居一年有余,且法院已宣告解除婚姻关系判决尚未生效的特殊阶段,在此阶段应免除夫妻间的同居义务。

三、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即对“非正常婚姻关系”期间的婚内强奸案,应当定罪处罚。

1.定罪处罚于法有据。(1)我国刑法及有关司法解释都未规定将丈夫排除于强奸罪的犯罪主体之外,因此,丈夫不能成为强奸罪主体的观点缺乏法律依据。(2)只有婚内性行为是合法的,但不能推论出,凡是婚内性行为都是合法的。法律规定的禁止性条款实质上是对丈夫权利的限制。丈夫有权实现其性权利,但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我国法律禁止强暴、虐待等性行为,刑法第236条规定,违背妇女意志,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是不容许的。(3)民法通则、婚姻法等法律规定的夫妻权利义务都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体现了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立法思想。妇女的性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因婚姻关系而丧失。法律只给予夫妻一方在婚内进行性行为的自由,而没有给予其强迫另一方进行性行为的自由。

2.定罪处罚合情合理。(1)本案当事人已分居多时,夫妻感情早已破裂,属于“死亡婚姻”,已不具备正常的夫妻关系。双方实际上不共同生活,互不往来,互不履行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在此情况下,夫妻间的性义务应不复存在。丈夫强奸妻子使性欲与爱情相分离,于情不合;只满足单方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于理不合;违背妇女意志采用暴力手段,于法不容。(2)离婚判决的上诉期,是“非正常夫妻关系”的特殊阶段,虽然判决尚未生效,当事人均不得另行结婚,但由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法院已判决解除婚姻关系并处理财产分割等问题,双方当事人对判决亦无异议,在此非正常阶段,法律上当事人虽尚属夫妻关系,但离婚判决的内容对双方当事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对当事人行使夫妻间人身和财产权利进一步有所限制,当事人不得擅自处分“共同财产”,如将“共同财产”故意毁坏欲使另一方无法获得应分割份额的,就侵犯了另一方的财产权利,应当以侵犯财产罪论处。同理,丈夫亦不得强迫妻子进行性行为,侵犯妻子的人身权利。事实上,本案当事人在收到离婚判决书后均已明确:他们实际上已不再是夫妻,不再具有性义务。

3.定罪处罚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以强暴、征服为特征的野蛮性关系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为切实保护妇女的各项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社会的高度文明,妇女婚内性权利的保护亦不应成为法律盲区。

综上所述,丈夫可以成为强奸罪的主体,在一审法院已判决离婚尚未生效的夫妻关系非正常阶段,妻子的性义务不复存在。被告人王某违背妇女意志,采用暴力强行奸淫妻子,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完全符合强奸罪的特征。对“死亡婚姻”中女方性权利进行法律保护,惩处婚内强奸犯罪,合法、合情、合理,也符合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

四、处理结果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王某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先提性要求后施暴力是否构成强奸罪?

[案情]

2004年6月6日凌晨2时许,叶锦某在福建省漳平市桂中路张清某的发廊店内按摩时,要求与小姐胡燕青发生性关系。遭拒绝后,叶锦某殴打胡燕某及陈美某,打完离开发廊后,叶锦某越想越不舒服,又邀集了黄祖某、苏李某等人,乘一部皮卡车(车号闽F50722)再次赶到发廊,再一次踢打小姐。打

后,叶锦某、黄祖某等人乘车往东坑口方向行驶,至三叉路口处,发廊店主张清某及其小舅子陈思某骑摩托车追上来,责问为什么随便殴打其店员,叶锦某、苏李某、黄祖某等人又一起殴打陈思某、张清某。经鉴定,胡燕某、陈美某、陈思某、张清某的伤为轻微伤。

[评析]

该案在审理中出现了分岐:一种意见认为,叶锦某向胡燕某提出性要求遭拒绝后,对其进行殴打,施以暴力,虽然殴打完后没有再提出性要求,但其强迫与胡燕某发生性关系意图明显,具有一个前因后果,后果前因的互动关系,先性后暴力,后暴力再性是个前后呼应两个互动行为,只是因为是公共场所,没有办法把违背妇女意志的性行为付出实现而已,这是意志外因素造成其强迫与人发生性关系未遂,因此,叶锦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至于后来叶锦某、黄祖某等人再次殴打胡燕某、陈美某,殴打前来说理的张清某、陈思某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对叶锦某应当实行数罪并罚。第二种意见认为,叶锦某在向胡燕某提出欲与其发生性关系遭拒绝后,对其施以暴力,该行为是提出性要求遭拒后对其施暴,这跟施暴强行发生性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叶锦某提出性要求遭拒后,此时的性要求演变成一个施暴的理由,因此其行为不能构成强奸罪,只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后为了泄私愤又邀集了多人再次折回去殴打发廊女胡燕某、陈美某,在离开的路上又把前来说理的店主张清某与陈思某殴打成轻微伤,其行为也是符合寻衅滋事犯罪构成,因此,叶锦某应按寻衅滋事罪定罪量刑。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的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它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行为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妇女性的不可侵犯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使妇女不能抗拒;主观方面是故意的。寻衅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强拿硬要,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破坏公共秩序,情节恶劣或者后果严重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寻衅滋事,情节恶劣或后果严重的行为;主面方面是故意。

本案中叶锦某对胡燕某提出发生性关系要求时,只是对其进行性骚扰,还没有达到侵犯的地步,当遭拒绝后,虽然立即施暴力殴打她,但此时行为不是为了与其发生性关系,只是为了泄私愤,其所提的与之发生性关系要求成了其殴打她人的一种理由,不是目的。因此不符合强奸罪犯罪特征,不构成强奸罪。叶锦某在发廊店里向胡燕某提出性要求的行为属于一种强要的行为,遭拒绝后立即将其视了一种泄私愤的借口,殴打两位发廊女胡燕某、陈美某,打完离开后又立即邀了其他人来一起殴打两位发廊女,在回去的路上又殴打两者前来说理的店主张清某和陈思某,寻衅滋事故意明显,殴打不特定人,侵犯了公共秩序,并造成了四个轻微伤的严重后果,因此,叶锦某、黄祖某、苏李某的行为符合寻衅滋事罪,应按寻衅滋事定罪量刑。

徐某的奸淫行为是否构成强奸罪

[案情]

犯罪嫌疑人徐某深夜到叶某家向叶某求婚遭叶某拒绝,徐某气愤,遂用手卡叶某脖子(本人供述大约有10分钟),认为叶某已死。后又对叶某实施奸淫。经鉴定叶某系被他人扼压颈部致窒息而死亡;尸体检验见死者右大阴唇内侧与阴道口之间有一2×1.5平方厘米的粘膜擦伤并伴有出血;据此法医认为叶某被奸淫时尚未死亡(属生前)或处于濒死期。

对徐某用手卡叶某致其死亡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不存在异议,但对徐某奸淫正处于濒死期的叶某的行为(以下简称第二行为)如何定性存在如下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徐某第二行为构成强奸罪。理由是叶某被奸淫时尚未死亡,徐某的行为属于“对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的情形之一:已未发生死亡的危害结果,行为人误认为发生。该种情况不以行为人认识为转移,

故成立强奸罪既遂。

第二种意见认为,徐某第二行为构成侮辱尸体罪(未遂)。理由是徐某以为叶某已死而进行“奸尸”,但叶某被奸淫时尸体并不存在,故成立侮辱尸体罪(未遂)。

第三种意见认为,徐某第二行为同时触犯侮辱尸体罪与强奸罪,属于想象竞合犯。应按照其所触犯的重罪即强奸罪定罪处罚。成立强奸罪的理由同第一种意见理由;成立侮辱尸体罪理由同第二种意见理由。

第四种意见认为,徐某第二行为不成立犯罪。徐某主观上没有强奸的故意,强奸罪(既遂)的对象必须是活体。

第五种意见认为:徐某第二行为属于“不可罚之事后行为”,为故意杀人罪吸收,不再另行评价。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徐某行为不构成强奸罪。强奸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妇女性交的行为。虽然客观上发生叶某被徐某奸淫的事实,但徐某实施奸淫行为时主观上认为叶某已死,故不具有奸淫活体的故意;其使用暴力目的是为了阻止叶某张扬,奸淫行为是暴力行为结束后在另起犯意情况下而实施的。徐某的行为不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而是属于事实认识错误(对象认识)。

徐某第二行为不属于想象竞合犯。想象竞合犯是行为人以一个故意或过失,实施一个行为,侵害数个刑法所保护的客体,数次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情况。徐某的行为不成立强奸罪,故非数次符合异罪犯罪构成。

徐某第二行为也非“不可罚之事后行为”。不可罚之事后行为是指状态犯行为完成后为维持或利用不法姿态以确保犯罪利益得以实现的行为,虽在形式上符合某一犯罪构成,但因法律对该事后行为缺乏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故不单独定罪处罚的行为。不可罚之事后行为只适用于状态犯。徐某将叶某杀死的行为属于即成犯,杀人行为结束后杀人犯罪即告结束,既不存在犯罪行为的继续,也不存在不法状态的继续。

徐某误将处于濒死期的叶某当作尸体属于刑法理论中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误把活体当作尸体加以侵害,而活体与尸体体现两种不同的合法权益。对这种认识错误,应在主客观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即不能仅根据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或仅根据行为的客观内容内容认定犯罪,而应在故意内容与客观行为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徐某客观上虽然实施了奸淫叶某的行为,但主观上认为叶某已死亡,不具有奸淫活体的故意,故阻却强奸罪的成立。

侮辱尸体罪是指行为人侮辱尸体的行为。该罪行为对象是尸体,侮辱一般是指对尸体进行贬损或者直接对尸体实施凌辱的行为,如损毁尸体、分割尸体、奸污女尸、扣摸尸体阴部,将尸体扔至公共场所、使尸体裸露等。徐某奸污“女尸”的行为符合侮辱尸体罪构成要件,但由于徐某意志以外的原因其奸污尸体时尸体并不存在,故构成侮辱尸体罪(未遂)。

本案是强奸未遂还是中止

[案情]

被告人卢某原系福建省武夷山市某饮料厂厂长。2004年3月11日,卢某欲与才招聘三天的21岁的女员工刘红(化名)发生性关系,遂以带刘红出差为由,将刘红从武夷山带到光泽县。当晚8时许,被告人卢某将醉酒的刘红扶到光泽“鸿运”大酒店412房住宿。当被告人卢某乘刘红醉酒之机将刘红抱上床强行与刘发生性关系时,遭到刘红激烈反抗,双方并发生了打斗。被告人卢某打了刘红头、面部后便离开该酒店,刘红认为卢某去叫人,

为摆脱卢某对其继续侵害,遂逃至该酒店二、三楼间的卫生间并从卫生间窗户上跳楼,造成左股骨干骨折、双髌骨骨折。

[争议]

处理时,对于被告人卢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没有异议,但是对该案是未遂还是中止存在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是刑法所规定的中止行为。理由是: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是犯罪中止的特点在于自觉放弃犯罪,不使犯罪结果发生;自动放弃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了当时可以进行下去的犯罪行为。因此,犯罪中止又叫做自动中止。从本案看,被告人卢某遭到刘红激烈反抗拒绝后,便自动放弃了继续作案的行为,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这一行为完全符合刑法关于中止的规定,应当认定为犯罪中止。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卢某的行为是犯罪未遂。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本案被告人卢秋德是在遭到被害人极力反抗,无法再继续实施犯罪的情况下才放弃犯罪的,而被害人极力反抗是出于被告人的意志之外,因此,被告人的行为是犯罪未遂,而不中止。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其理由是,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自动放弃。这种自动放弃是在没有任何外在和内在压力的情况下自动放弃;而犯罪未遂是在犯罪过程中出现了犯罪分子意想不到的情况,犯罪分子从主、客观上都没法继续实行犯罪可能,是违背犯罪分子犯罪本意的其他因素。犯罪未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在客观方面:(1)被害人发现、逃避和反抗;(2)其他人的阻止;(3)物的障碍;(4)意外情况的发生;(5)自然的阻碍。2、在主观方面:(1)由于犯罪分子对实施的方法、犯罪的工具或者犯罪的对象在认识上发生错误,因而使犯罪不能按照犯罪分子的本意去完成;(2)犯罪分子对作案现场周围客观情况存在的认识障碍。从本案看,被告人卢某带被告人刘红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奸污刘的目的,而对刘极力反抗的行为是出于被告人的意志之外。由被告人卢某在客观方面遭到反抗,在主观方面存在对对象的认识错误,此时被告人的性行为全无,因而放弃犯罪的行为符合犯罪未遂的构成要件,而并非犯罪中止。

从本案看侮辱罪与强制侮辱妇女罪的区别

[案情]:

被告人孟某于2002年7月9日19时许,因怀疑其情妇王某某和他人有卖淫嫖娼行为,在沛县河口镇翟家饺子楼饭店的包间内吃饭时当众强行扒光王女身上的衣服对其进行羞辱,致多人围观。

[分歧]:

对于本案的定性问题合议庭形成两种意见:(一)被告人孟庆夫以暴力手段强行侮辱妇女,构成强制侮辱妇女罪;(二)被告人孟庆夫的行为构成侮辱罪。

[评析]: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侮辱罪和强制侮辱妇女罪两者在客观行为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且都有侮辱他人人格尊严的社会危害性。特别是当侮辱罪的犯罪对象为妇女时,更易使两者相混同,造成在司法实践中对案件的定性不准确,所以有必要对两个罪名加以区分。

侮辱罪和强制侮辱妇女罪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一)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侮辱罪侵犯的实质客体是抽象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而强制侮辱妇女罪所侵犯的客体除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外,还包括妇女性的不可侵犯权。另外,由于强制侮辱妇女罪其犯罪对象的不特定性(即行为人侵害的对象往往是在犯罪行为实施中随机选择的),造成了对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侵害,而侮辱罪的客体并不包括这一点。

(二)两者的主观方面不同。侮辱罪中,行为人一般出于报复、嫉妒、泄愤的动机,目的是为了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而在强制侮辱妇女罪中,行为人往往是出于填补空虚的精神,寻求精神上刺激的流氓动机,其目的性不是很明确。

(三)两者客观方面特征存在不同。侮辱罪和强制侮辱妇女罪有时在客观行为表现上有许多相但两者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侮辱罪客观上有侮辱他人的行为,侮辱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暴力侮辱、言词侮辱、文字侮辱,而强制侮辱妇女罪则只表现为暴力侮辱,即行为人客观上必须实施暴力、威胁等强制手段,使被害人不能、不敢、不知反抗;其次,侮辱罪中行为人的侮辱行为必须是公然进行的,所谓公然是指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或者是能够使第三者看到、听到,而强制侮辱妇女罪则无公然性的限制,即私下里强制侮辱妇女的亦可构成此罪;第三,在侮辱罪中,被害人是否在场,行为人都可实施侮辱的行为,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而强制侮辱妇女罪则要求必须当场对被害人实施犯罪行为。

(四)两罪的主体不同。侮辱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而强制侮辱妇女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男性,女性只有可能成为此罪的共犯。

本案中,法院将被告人的行为定性为侮辱罪是准确的。因为在案件中,被告人因想长期独自占有其情妇王女,又于案发当日见王女和其他男人在一起,即生嫉妒、怀恨之心,为了泄愤报复被告人在公共场所强行将王女衣服扒光,对其羞侮,其主观上是想让王女当众出丑,使其名誉扫地,而并无寻求精神刺激的动机。另外,从犯罪对象上来看,本案的犯罪对象是特定的,

被害人和被告人长期保持不正当关系达六年之久,可见被告人之所以对王女当众羞侮是有原因和背景的,而并非是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随机选择犯罪对象的。综上,被告人的行为应以侮辱罪论处。

余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吗

李某(女)离婚后,经人介绍与余某(男)相识,2001年11月,双方开始同居。在共同生活中,李某发现余某好吃懒做,游手好闲,遂产生终止交往的念头,并于2002年3月回娘家居住。4月4日夜,李某回家途中遇到余某,余某让李某回家,李某不从,并说要断绝往来。余某恼羞成怒,将李某强拉到自己的住处,对李某痛打后又强行和其发生了性关系。次日,李某向公安机关告发了余某。

余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强奸罪?

第一种意见认为,余某的行为不构成强奸罪。理由是:李某和余某的同居关系没解除,基于同居的前提是男女双方自愿,因此,李某的行为不构成强奸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余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理由是: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余某违反妇女意志,使用暴力手段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其行为完全符合强奸罪的构成要件。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两种意见的分歧,实质上是对同居双方有无同居权,同居关系是否必须依法解除存在不同认识。同居权源于合法的婚姻关系,性行为又是同居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公民以夫妻名义同居的,或者符合结婚条件的当事人未经结婚登记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其婚姻关系无效,不受法律保护。从中可以看出法律不保护非婚姻的男女同居的权利。男女非婚姻的同居行为是基于双方完全自愿,在一方不愿意与另一方继续同居时,另一方不得胁迫、强制与其同居,否则将是违法行为,理应受到法律制裁。

合法婚姻关系的当事人要想解除双方的人身关系,必须通过法定的方式进行,是不是非婚姻法同居关系也必须依法解除,才能消除男女双方的人身依附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在1989年11月21日《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0条规定:“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第13条规定:“同居生活期间一方死亡,另一方要求继承死者遗产,如认定为事实婚姻关系的,可以配偶身份按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如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而又符合继承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可根据相互扶助的具体情况处理。”从上面可以看出,我国的司法实践是不承认非婚姻同居的双方存在人身关系。既然不存在,当然也不存在依法解除的问题,也就是说不愿意继续同居的男女,双方不必通过其他法律形式解除双方的同居关系。本案中李某发现余某的恶习后,主动终止与其的同居关系,视为李余双方的同居关系已经解除,余某再违背李某的意愿与其发生性行为,已构成对李某“性”的侵犯,构成强奸罪。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背景与导读:《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低年级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学生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本课例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诱人的问题情境,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和说一说的过程中亲身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在感受成功愉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用大圆规、直尺、自制的《圆的认识》课件。 学生准备:自带剪刀、白纸、直尺、画圆的工具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教师出示课件,显示各种美丽的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美吗?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很美!这些图案都是由圆形组成的。 师:对!这么美的图案你们能画出来吗? 生:不能。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有关圆的知识,相信大家不但能够学会圆的许多知识,还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 (评:学生在感受用各种圆形组合起来的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顺利揭示了探究的主题:圆的认识。)2、联系生活,揭示新课。 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样的圆形吗? 生1:自行车汽车的轮子是圆的; 生2:篮球乒乓球是圆的; 生3:硬币是圆的…… 3、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注意引导。(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要指出自行车汽车轮子的轮廓是圆,篮球乒乓球的横切面是圆,硬币的正反两面是圆等,同时课件演示圆与球体的不同) (评: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能画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齐答)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去画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画圆。(师巡视、收集信息。) (2)学生汇报,集中反馈。教师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学生:①利用硬币或其它圆形轮廓描圆;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元角分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元角分的认识 》教案 元角分的认识教案 一、分析任务: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 二、课前调研: 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我对15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 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 (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 (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 (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 (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 (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可以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 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15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

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15角,5元7角我可以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显示“购物”两字) 师:小朋友,大屏幕的两个字你认识吗?谁能大声地读出来?生:购物 师:购物是什么意思呢? 生:买xx~~~~~。 师:对,买xx就要用到钱。 师: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呢?(课件出示各国的钱)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日本使用的是日元,美国使用的是美元,(课件上指点给学生看!) 2.引导xx的钱叫人民币

认识年月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 南团小学:肖艳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例1及“做一做” 【设计思想】 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一些重大的节日引入时间概念,运用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计算一年有多少天。 【学生分析】 “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时间生活经验。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掌握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大月、小月的知识。 (2)使学生掌握大月和小月各有多少天,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描述与时间有关的事件,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大月、小月各有多少天。 【教具准备】课件,2017和2016的年历卡,活动探究卡,课前预习,完成书上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这样一句话,大家听过没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珍惜时间)描述时间的单位,已经学过了哪些(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这些都是较小的时间单位,如果要描述较长的时间,该用谁做单位呢(板书课题:年月日)2.关于年月日,你了解多少这节课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了解有关年与日的知识,新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3、想知道年月日的由来吗在宇宙中有很多的星球,比如太阳,地球和月亮,它们都在不停地转动。(课件出示图片) 4、年月日这三个朋友很神奇吧它们还能帮咱们记录着生活中一些有意义或者特别的日子呢!来看(课件出示:儿童节,国庆节,劳动节,教师节,植树节,建军节图片标注分别是几月几日)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年历 老师看大家对年月日这么感兴趣,准备送给大家一份礼物,这可是他记录时间的法宝,你知道是什么吗 1、猜谜语:一张宝宝真神奇,印的全部是数字。 要知几日星期几,一查它就告诉你。(年历) (课件出示一张年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年历上面记录了些什么(月份、日期、星期、节日等等)。 (二)大月、小月、特殊月的探究 1、大家可别小看它,它里面可是藏着许多的小秘密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的火眼金晶观察手中的年历(每个小组发一张2017和2018的年历),思考活动卡上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自学提示: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年历,完成每月天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2)交流你是如何算出全年天数的;

元角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元角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9页例1至例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的道理,并懂得爱护人民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懂得1元=10角,1角=10分。 2.难点: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十进制”换算关系。 三、教学策略与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主 题图提供了三种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 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的法定货币 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 换算关系,归纳出主辅币之间的进率,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奠 定基础。 2.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 的使用经验,但是对人民币缺乏清晰、系统的认识:了解主辅币之 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的高度;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 方式和购买策略上欠灵活。学生虽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 主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学习效率有待 提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儿童歌曲《一分钱》,让学生说说歌曲的内容。 2.师:知道什么是人民币吗?你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2人小组说一说。 3.引入新课,板书:人民币 (设计意图:力图从学生所唱过的歌曲《一分钱》导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出示例1主题图片 ⑴看一看,说一说,你都认识那些币值的人民币? ⑵认一认,辨一辨,说一说这些人民币的特征:出示真币 ⑶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字样、颜色,图案等辨别人民币的币值。 2.全面认识人民币: ⑴ 4人小组活动(师为每一小组准备模拟人民币) 认一认,辨一辨模拟人民币,你是怎样知道这是多少元钱的? ⑵指名汇报:生介绍他所认识的人民币 ⑶展示第47页的人民币全图,问:图上的人民币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a.生:几元的放在一起,几角的放在一起,几分的放在一起。 b.师小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表达、倾听、注意力、观察力。) (三)兑换游戏: 1.师出示物品及标价: 橡皮:一角尺子:一元 问:买这两样文具可以怎样付钱呢? 2. 同桌讨论、交流 3. 汇报: 生1:用10个1分可以买一块橡皮,因为10个1分是1角,1角是10分。 生2:用10个1角可以买一把尺子,因为10个1角是1元,1元是10角。

圆 的 认 识 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3~94页例1、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画圆的工具,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技能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三角板、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圆规、绳线一根、图钉、铅笔、硬币、圆形纸片 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们邀请我们去看骑自行车比赛,高兴吗?请看(媒体显示画面):小狗、小白兔、小花猫各自准备了一辆自行车,[车轮分别是(1)椭圆形的、(2)圆形的但车轴不在中心(3)圆形且车轴在中心],现在比赛还没开始呢,我们先来猜猜看;最后谁能得第一? 师:XX同学的猜测对吗?等学了“圆的认识”这一课,我们就能有根有据地回答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找身边的圆 师:以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了,说一说,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1:透明胶带,生2:衣服上的纽扣,生3:碗……

课件出示一些圆形物体。如:奥运五环、建筑物、圆形标志…… 2、从实物中抽象出圆 师:那到底什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圆呢?请看(出示课件)这是一个外表呈圆形的物体——钟,如果沿着它的外沿把它画下来,就成了一个圆。 3、动手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师:圆是一个很美的几何图形,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圆?听清要求:根据桌上的钉子、线、铅笔、硬币、尺等材料,小组合作,在纸上画一个圆。 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生动手操作,师行间巡视。 画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4、比较:突出圆是曲线图形 师:你觉得圆和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二)教学例2 1、介绍圆规 师:前面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圆,数学上还有一样专门画圆的工具——圆规,用它可以又方便又准确地画出圆来。 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其作用。 2、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师: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 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一般分哪几个步骤? 3、组织交流 画后交流,使学生明确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并适时板书: 定点、定距、旋转。 4、让学生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投影出示题目)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2厘米。

元角分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元角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一些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模拟购物活动。 3、在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了解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过年的时候你们都会收到爸爸妈妈给的红包吧!老师问下,红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呀?(钱),哪一个小朋友可以告诉我,钱有什么用呢?徐老师,今天也准备了两个红包,里面也装了一些钱,我打算把这两个红包奖给表现最棒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得到它?那就好好表现哦! 小朋友,每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硬币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你认识几个国家的钱呢?(英国:英镑,美国:美元,泰国:泰铢等等) 师:小朋友真聪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部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上的数学知识。

二、认识单位“元、角、分” 1.1元 (1元纸币)师:这张人民币你们认识吗?,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出来是1元的? 小朋友看,1下面有两个汉字(壹圆),壹是大写的数字一,圆是人民币的单位。咱们现在一般写作这个元(板书:元)。

(旧版1元)这是1元吗?你这么知道的?像这种是旧版的1元人民币,咱们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2.1角 师:小朋友再看,下面这张是1元吗? 啊?1角呀!这儿不是明明有数字“1”吗?为什么不是1元?哦,1后边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字(角),你们看得真仔细!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1元和1角,尽管都有1,但是单位不同,差得可就远3.1分

认识元角分优秀教案

认识人民币(一) 麒麟中心小学王婷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材数学教材第二册的主要内容。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1元以及一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简单的购物,为接下来元角分的计算和以后生活中购物章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知道元1元=10角,1角=10分。 2、学生参与模拟购物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在活动中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学会简单的购物。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主动学习的乐趣,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养成爱护人民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及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信封:各种1元以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出示红包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啊?(红包)红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呀?(钱)那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什么? 师: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呢?(引导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始就以学生熟悉的红包引入,唤醒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部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上的数学知识。(揭题,板书) 二、认识单位“元、角、分” 1、认识1元、1角、1分 师:王老师红包里也有很多人民币,我们一起来认一认,为了让小朋友看的更清楚,我们一一把它们请到大屏幕上 (1)出示1元纸币 师:你认识吗 生:这张是1元的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一元的? 生:数字1(颜色,大小,数字,汉字) 追问:看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最主要是看什么(数以及后面的单位名称)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案例.docx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57—58 页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 2、学生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 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3、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体验图形与生活 的联系,感觉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 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材料:生——圆规、直尺、剪刀、、A4 纸、圆形物体。(提前让学生回去玩圆规,试着画圆) 师——教学用的圆规一把、直尺一把、课件、“研究记录单”、白纸一些。事先画好一个圆在黑板上,并将大圆规“定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圆,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圆吗?(学生交流说出生活中表面是圆形的物体。) 瞧,盛开的向日葵,碧绿的荷叶,宁静水面上激起的波纹,雄伟的建

筑,精巧的工品,美的舞蹈??(件出示) 欣完了,有什么感受,真的是——太美了,正如古希腊的数学家 所,在一切平面形中,是最美的。 今天,就我一起去,走近,去探其中的奥秘。 (板:的) 【意:引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在交流中建立的初步表象。】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揭示概念 才我看到了很多,想不想自己手画一个,我可以借用身的形物体或工具来画,看画得又快又好。 (1)学生手画。 (2)引学生交流所画的,并是怎么画的。(学生介, 教作出恰当的价) 【意:感知的基本特征,激的趣】 (3)上眼,想象一下的子。与我以前学的平面形有什么不同? (投影出示与以前学的平面形的基本形状,突出)教引学 生出是由曲成的平面形。 【析:学生在活中得关于的初步感受与其他平面形作比,突出是 曲形一特征。】 2、学画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知识点、教 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知识点 1元=10角=100分 1角=10分 1元=(2张)5角=(10)张1角=(5张)2角 5元=(5)张1元 10元=(10张)1元=(5张)2元=(2张)5元 20元=(2张)10元=(20)张1元 50元=(5张)10元=(50张)1元=()张20元+()张10元 100元=(10张)10元=(100)张1元 付出的钱数-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 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商品的价钱)【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教案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教案分析[教材简解]: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再利用小组活动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为以后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作准备。 [目标预设]: 1.在知识技能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制定如下目标: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在购物的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购物。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取币、付币、找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难点是:在取币、付币、找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本课时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年龄小、好

奇、好动,爱玩、注意力不集中,在四十分钟的授课过程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在教学中设计了颜色鲜艳的,以小组学习为主,创设购物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真正做到乐得学,学得乐。 [设计思路]: 我把全课分成三大环节,第一大环节是情境激趣,教师先设问买东西的时候要用到什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出示课题。2.第二大环节新课教学中,首先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是什么样子的。师生相机补充完善。其次教学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是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1元=10角或1角=10分,第三环节巩固练习,通过逛超市、学做小买卖等活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真正做到乐得学,学得乐。 (课前准备:4人一小组,每组一盒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每组一份购物商品:尺子、橡皮、笔、本子4种)。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激趣 1.出示第一幅情境图,谈话: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吗?三个小朋友准备做什么呢? 2.揭示课题:买东西要用钱,我国的钱又叫人民币。今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元角分的认识》教案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元角分的认识》教案 一、分析任务: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 二、课前调研: 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我对15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 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 (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 (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 (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 (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 (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可以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

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15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15角,5元7角我可以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过程: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背景分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非常传统的一个内容,许多名家将它作为典型研究课例,以不同视角作过精彩演绎。朱乐平老师巧用“脸部整圆术”教学圆的知识,利用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逐步感知圆的特征;潘小明老师创设现实中投圈是否公平这一问题情境,展开对圆的探索;张齐华老师运用数学文化的视角为圆的认识打开另一片天空。其实对于圆的认识这样一节研究课,已经被上课者挖掘得非常彻底了,甚至于老师们欣赏圆的认识这节课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了。我们知道,圆的科学定义是:在平面内,到达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做圆。但是很少人尝试着从圆的本质属性出发,教学圆的认识。所以我尝试着从圆的本质属性出发,引领学生用“点的轨迹”的思想去感悟、体验和理解圆的本质属性,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圆的认识。 所以我提出了对《圆的认识》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学圆的特征时,能否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领悟“圆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这一本质特征,为学生后续学习和今后有效发展铺设奠基石? 2、探究圆的特征时,除了借助探究材料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是否可以利用想象、推理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方式来学习圆的特征? 3、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将圆的文化融合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水乳相溶,使数学课堂显得丰满而圆润? 【过程描述】 一、课前游戏: 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画的点多。规则:先在白纸上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 师:如果有时间给你画,你能画多少个点?

生:可以画无数个点。 师:这些点将会成为什么图形? 生:圆形。 师: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画无数个这样的点。你信吗? (老师用圆规将图画成圆形,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师:你能把刚才自己画的那幅图补充成圆形吗? 师:这是我们第一次用圆规画圆,你觉得哪儿最容易出问题? 生:圆画到最后可能会合不拢。 师:为什么会合不拢?是什么原因呢? 生:圆规两只脚忽大忽小就会这样。 师:就是说圆规两只脚距离不能改变。还有其他情况吗? 生:也有可能针尖动了,也会画不圆。 师:针尖也不能动,看来我们要把重心放在针尖这一边,固定好两脚尖的距离,旋转一周后就可以得到圆形,这些都是画圆的技巧。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圆,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物体? 生:硬币、月饼、钟面…… 生:篮球

《元角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元角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丹江口市特殊教育学校王青云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难点: 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设计: 课堂小测:3分钟20道口算题。 一、谜语导入 1.(课件显示谜语) 师: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薄薄一张纸,用处可真大,买书买笔买文具,都要用到它。 生:钱。 师: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呢?(课件出示各国的钱) 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日本使用的是日元,美国使用的是美元,(课件上指点给学生看!)

2.引导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师: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呢? 生:人民币。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人民币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集中学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请小朋友将准备好的钱袋拿出来。(同桌合作) 师:把你认识的人民币拿给同桌看一看,看谁认得最多,开始!(教师巡视)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小朋友认得不错,下面我来看看你们都认对了没有?(课件出示) 师:说说你是怎么认的?(着重讲可以看数字、颜色) (第一组:放大的100元第二组:放大的20元第三组:放大的10元) (五角,一元,一角的硬币及纸币同时出现) 师:两个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指着硬币,纸币的课件)生:一个是纸币,一个是硬币。 师:对,他们制作的材料不一样。 师:两个硬币的背面是什么? 生:国徽。 师:国徽是什么? 生:是我们国家的标志。

认识元角分公开课教案

认识元、角、分(一) 猫场小学成长永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时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人民币的识别过程,体会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币值,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培养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的技能,发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体验主动学习的作用,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了解人民币在日常生活力的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面值及人民币的单位 教学难点: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准备:1元以内的纸币、硬币若干;铅笔、橡皮、尺子、羽毛球、邮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你自己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需要什么?(钱) 对了,钱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名称。美国的钱叫做美元,

英国的钱叫做英镑,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什么吗?(人民币)揭题:小朋友真聪明,我们每人的生活里少不了人民币,每张人民币面值大小不一,有几元的,有几角的,有几分的。为了了解人民币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元、角、分。(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民币 1.4人小组合作:在自己面前的小银行中拿两张你认识的人民币,并在小组里说一说:拿的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是怎样认识的? 引导:人民币有两种,一种是纸币,一种是硬币。谁愿意向小朋友介绍一下你认识的人民币?你是怎样认识的? 2.根据教师的统一要求拿出相应的人民币。 要求:下面请每个小朋友拿出1元的人民币。 有的学生拿的是1张1元纸币,有的学生拿的是1枚1元硬币,还有的学生纸币、硬币都拿了。 板书: 1元。(教师把1元纸币、硬币都贴在黑板上,纸币正面朝上)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5角、2角、1角和5分、2分、1分。 课件展示1元以内的纸币。归纳:纸币上都印有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一面都印有劳动人民的头像、中国人民银行,另一面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人民币是受法律保护的。小朋友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在上面写上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分析(1)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分析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 “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想起美国学者泽布罗夫斯基,曾因为“在凝望波涛的时候”而产生了写作《圆的历史》这一迷人著作的冲动,而我――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又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多少有些另类的教学案例的呢?如今回想起来,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 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种莫明的冲动,一直萦绕心头,那就是:怎样让数学课堂再厚重些、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藉此,想到了圆,继而,便有了“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大胆尝试。 [一]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钟面上有圆。 生:轮胎上有圆。 生:有些钮扣也是圆的。 ……

年月日的认识教案

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关键: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铃响时告诉学生是时分秒。 2、这里有几个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时、分、秒) 3、今天是哪一年的几月几日?(2007年6月7日)。这里有了年、月、日三个新的时间单位。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年、月、日。(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认识年、月、日 1、让学生说一年里所知道的节日。 2、年、月、日在生活中应用普遍。大家看一看,这些日子你都记得吗?(课本46页)。 3、投影出示图1:开国大典。这是什么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4、投影出示图2:你们知道北京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的7月13日?(2001年)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5、投影出示图3:植树节是几月几日?你每年都参加植树节活动吗?爱护环境,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的义务。(3月12日) 6、投影出示图4:儿童节大家最熟悉了。 三、认识大月、小月 1、请拿出自己的年历卡(或打开课本第47页)观察,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习惯上称大、小月)。 2、小结:不管哪一年的1、 3、5、7、8、10、12月都是31天,不管哪一年的 4、6、9、11月都是小月30天。 3、大月有几个?小月有几个?7月前什么月是大月?(单月)8月后什么月是小月?(单月) 四、认识特殊月——2月 1、观察不同年份的2月 2、交流汇报:2月有28天和29天。 五、教学生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1、小组讨论怎样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2、全班交流。 3、教师提示(1)拳头记忆的方法。(2)歌谣记忆。

元角分的认识教学设计说明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9页例1至例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的道理,并懂得爱护人民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懂得1元=10角,1角=10分。 2.难点: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十进制”换算关系。 三、教学策略与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主题图提供了三种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的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归纳出主辅币之间的进率,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但是对人民币缺乏清晰、系统的认识:了解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的高度;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策略上欠灵活。学生虽有较强

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主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儿童歌曲《一分钱》,让学生说说歌曲的容。 2.师:知道什么是人民币吗?你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2人小组说一说。 3.引入新课,板书:人民币 (设计意图:力图从学生所唱过的歌曲《一分钱》导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出示例1主题图片 ⑴看一看,说一说,你都认识那些币值的人民币? ⑵认一认,辨一辨,说一说这些人民币的特征:出示真币 ⑶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字样、颜色,图案等辨别人民币的币值。 2.全面认识人民币: ⑴ 4人小组活动(师为每一小组准备模拟人民币) 认一认,辨一辨模拟人民币,你是怎样知道这是多少元钱的? ⑵指名汇报:生介绍他所认识的人民币 ⑶展示第47页的人民币全图,问:图上的人民币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a.生:几元的放在一起,几角的放在一起,几分的放在一起。 b.师小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认识元角分教学反思参考

认识元角分教学反思参考 认识元角分教学反思参考范文 篇一:元角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元角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元角分的认识》是一年级第二册的内容,13种人民币的面值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调查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是浮浅的,而且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而一年级小学生又缺乏购物的社会经验。本节课正是从学生这一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做了生活化、活动化两方面的加工,受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并从中渗透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进行了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教育。 1、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核心,是教育的基本形态。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直观情景,引导学生认识13种不同的人民币;创设问题情境,为13种不同的'人民币进行分类,揭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创设活动场境,对人民币的换算、数人民币,揭示不同的付钱方法和元角分的进率。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主体参与、合作交流、发现探索、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体现人民币的社会价值。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能够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购物的场景,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人民币。在此环节中我渗透了爱护人民币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是代表我们国家的货币,要爱护人民币。加强了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其次,让学生体会用多种付钱方法买东西,开拓思路,体现开放性、趣味性,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和实用性;最后组织学生模拟购物,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买的同时,经历了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单一物品或多种物品、付钱、找钱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知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篇二:元角分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元角分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安图县永庆乡中心学校王海燕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内容: 93?9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七” 第1?2题。 目标预设: 1.知道并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习用圆规画圆,初步能按要求画圆。 2 .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验圆的美,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文化。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 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课程实施: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出示一个小球,小球上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摸出装有许多图形小袋里的圆 问:你是根据什么特点摸出这个圆的? 教师说明并出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2.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哪些圆形? 3 .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思考: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 用字母“ O'表示.教师板书:圆心O 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教师提问:半径的两端在哪里? 你可以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试试看?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是多长呢?记录下半径的长度。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